14型跨胎盤肺炎球菌IgG1滴度水平較低有關(guān)
摘要:若新生兒臍帶血中14型跨胎盤肺炎球菌IgG1滴度水平極低
,則在出生的前6個月內(nèi)
,該患兒中耳炎危險性將大大增加
。(J Infect Dis2000;181:1979-1982)
(路透社醫(yī)學(xué)新聞):奧蘭多美國兒童耳鼻喉醫(yī)學(xué)會會議(American Society of Pediatric Otolaryngology meeting in Orlando)上報告
,新生兒臍帶血中14型跨胎盤肺炎球菌IgG1滴度水平極低
,則在出生的前6個月發(fā)生中耳炎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研究論文發(fā)表在6月出版的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雜志上
。
.png)
明尼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xué)(University of Minnesota,in Minneapolis)的G.Scott Giebink 博士及其同事為了證實是何種抗體亞型參與新生兒中耳炎的病理過程
,他們收集了425名新生兒的臍帶血樣本
,檢測了其中肺炎鏈球菌莢膜多糖14和19F(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14and19F)的特異性IgG1和IgG2抗體。
研究發(fā)現(xiàn)
,極低滴度的14型IgG1抗體與新生兒中耳炎密切相關(guān)
。但這一相關(guān)性在19F型IgG1和二者IgG2抗體中卻未發(fā)現(xiàn)。
Giebink 博士及其同事稱
,盡管肺炎球菌特異性IgG2抗體濃度顯著高于IgG1抗體濃度,但是
,IgG2抗體在新生兒期并不參與中耳炎的防護過程
。低水平的14型肺炎球菌IgG1抗體易發(fā)生新生兒中耳炎,很可能與這類新生兒在兒童期感染性疾病高發(fā)有關(guān)
。中耳炎與14型IgG1相關(guān)
,而非IgG2相關(guān)的現(xiàn)象,可能與該型抗體在胎盤中轉(zhuǎn)運增加有關(guān)
,或與該型抗體的功能活性較強有關(guān)
。
為了預(yù)防中耳炎
,Giebink 負責(zé)的研究小組稱
,最近的兩個臨床試驗研究顯示,嬰兒新生期給予肺炎球菌結(jié)合疫苗注射并不能起到預(yù)想的結(jié)果
。他們建議可以在婦女孕期使用多價肺炎球菌疫苗
,這也將是他們今后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怎樣看懂體檢化驗單數(shù)據(jù)
尿亞硝酸鹽試驗
NIT
陰性一
陽性
、尿路細菌性感染
尿沉渣鏡檢:
紅細胞
RBC
0-3/HPF
增多常見于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
、結(jié)核、腫瘤
、腎炎及外傷
,亦見于鄰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癥或腫瘤
、直腸、子宮的腫瘤累及泌尿道時
。此外
,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血液病如過敏性紫癜
、白血病、血友病等,亦可在尿中出現(xiàn)較多的紅細胞。
白細胞
WBC
0-5/HPF
白細胞增多大部分為膿細胞
,常見于腎盂腎炎
、膀胱炎、膀胱炎
、尿道炎
、腎結(jié)核、腎腫瘤等
。婦女可因白帶混入尿液而致白細胞增多
。
上皮細胞
少量出現(xiàn)無臨床意義
管型
出現(xiàn)管型結(jié)合臨床
腦脊液常規(guī)
CSFRT
無色透明液體不含紅細胞,白細胞數(shù)極少
,蛋白定性試驗一
葡萄糖定性試驗
,五管陽性,PH 7.3-7.6
中性粒細胞增多:各種感染性增多見于多種腦膜炎
,非感染性增多見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出血后
,多次腰穿后、腦室造影
、白血病波及腫瘤轉(zhuǎn)移以及腦血管栓塞
。
淋巴細胞增多,感染性增多見于多種腦膜為炎。非感染性增多見于藥物性腦病
,格林~巴綜合癥
,急性彌散性腦脊髓炎
、腦膜結(jié)節(jié)病、多神經(jīng)炎
、動脈周圍炎
。
精液常規(guī)
正常精液為乳白色粘性液體,一次排出量為2.0~4.0ml
,30分鐘至于小時自行液化。pH 7.5-8.5
,活動率>70%,活力優(yōu)+良>50%
,WBC<5個/HPF,RBC<5個/HPF
精子密度低或無精子
,可見于生殖系結(jié)核
,非特異性炎癥,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睪丸炎及某些先天性疾病
,如睪丸發(fā)育不良
,隱睪癥等。此外大劑量射線
、工業(yè)污染
、多種藥物亦可引起精子密度減低
,前列腺炎癥
、精囊炎可影響精液量及精液凝固,液化性狀
。精液中大量白細胞并見紅細胞者多見于生殖系統(tǒng)炎癥
、結(jié)核
,大量紅細胞者可見于外傷或腫瘤,如查見癌細胞則為診斷生殖系統(tǒng)癌極有意義
。
前列腺液常規(guī)
精子計數(shù)100-200×109/L
,乳白色液體,可見卵鱗脂小體
,WBC低于10個/HPF
,RBC低于5個HPF,可見精子
。老年患者可檢出前列腺顆粒細胞和淀粉樣體
。
炎癥時可見成堆膿細胞,如白細胞每高位視野多于10~15個即可診斷為前列腺炎
。
尿比重
SG
1.003-1.030晨尿大于1.020
24小時尿為1.015-1.025
嬰兒1.002-1.006
尿比重增高大于1.025為濃縮尿
,見于急性腎炎
,腎病、心功能不全
、高熱、脫水
、體克及未控制的糖尿病
。
比重減低小于1.005為低滲尿,見于尿毒癥
,原發(fā)性或心源性崩癥
,慢性腎衰
、惡性高血壓病。尿液含放射線造影劑時可使比重大于1.050
。
酸堿反應(yīng)
PH
4.5-8多數(shù)PH約6夜間尿較晝間尿為酸
尿液HP值升高見于進食大量植物性食品
,尤其柑桔類水果,無缺鉀的代謝性堿中毒
,持續(xù)嘔吐
,呼吸性堿中毒、尿路感染
,餐后,腎小管酸中毒等
。
PH值減低見于飲食大量動物性食品
,缺鉀性代謝性堿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饑餓,嚴重腹瀉
。
尿蛋白質(zhì)定性
Pro
陰性一
如化驗報告出現(xiàn)尿蛋白為+~++++者為蛋白尿
。尿蛋白除功能性體位之外
,病理性蛋白尿是腎臟疾病的一個早期而易被忽視的指標(biāo)。
許多藥物可使尿蛋白出現(xiàn)陽性。
尿糖定性
GLU
陰性一
尿糖陽性可分暫時性和病理性
,暫時性糖尿見于應(yīng)激反應(yīng)一時性腎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分泌過多所致
。病理性尿糖見于胰島素分泌量相對絕對不足,繼發(fā)性高血糖性糖尿
,如胰腺疾病、肝臟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垂體前葉功能亢進
,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亢進和肥胖癥
、高血壓等疾病。
尿酮體定性
KET
陰性一
增加
,糖尿病
、酮酸癥
、丙醇或乙醇中毒
、饑餓
、禁食、脫水等
。
尿潛血試驗
BLO
陰性一
參考尿沉渣紅細胞
。
尿膽素
URB
陰性或弱陽性
增加: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
,在肝炎對尿膽紅素陽性可早于出現(xiàn)黃疸。
尿膽元
URO
UBG
健康人尿膽元含量為(+)或小于1:20或<4.0Ehrlicho/1
增加:血管內(nèi)溶血性貧血
,組織內(nèi)出血
、肝細胞損傷、膽管部分阻塞并伴發(fā)膽管感染
,缺氧
、鉛中毒、惡性貧血
。
減少:膽管阻塞
,廣泛肝細胞損傷、腎功能不全
、酸性尿
。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
WBC、DC
中性粒細胞
桿狀核1%-5%分
葉核50%-70%
增多: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
、膿腫
、肺炎、闌尾炎
、丹毒
、敗血癥、內(nèi)臟穿孔
、猩紅熱等)
,各種中毒(酸中毒
、尿毒癥
、鉛中毒
、汞中毒等),組織損傷
、惡性腫瘤
、急性大出血
、急性溶血等。
減少:見于傷寒
、副傷寒
、麻疹
、流感等傳染病
、化療
、放療。某結(jié)血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ㄔ偕系K性貧血
、粒細胞缺乏癥
、骨髓增殖異常綜合癥)、脾功能亢進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嗜酸性粒細胞
0.5%-5.0%
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
、寄生蟲病
、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后
,脾切除術(shù)后
、傳染病恢復(fù)期等
。
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
、應(yīng)用糖皮質(zhì)激素,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
。
嗜堿性粒細胞
0%-1%
增多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嗜堿粒細胞白血病
、霍奇金病、脾切除術(shù)后等
。
淋巴細胞
20%-40%
增多見于某些傳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ò偃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
、水痘、麻疹
、風(fēng)疹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減少見于多傳染病的急性期
、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
單核細胞
3%-8%
增多見于結(jié)核病、傷寒
、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瘧疾
、單核細胞白血病
、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復(fù)期等
。
紅細胞沉降率
ESR
男性小于15mm/h
女性小于20mm/h
增塊:①生理性
、運動、月經(jīng)期
、妊娠3月以上(直至分娩后3W)60歲以上高齡
。
②病理性:各種炎癥
。風(fēng)濕熱活動期、結(jié)核活動期
、組織損傷及環(huán)死持續(xù)2-3W,以肌梗死發(fā)病1W左右
,惡性腫瘤,其它各種高球蛋白血癥
,稀血癥(貧血)
,高膽固醇血癥
。
減低:主要見于紅細胞增多癥,血紅蛋白病
、低纖維蛋白原血癥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多癥
,小紅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充血性心功能不全
,惡液質(zhì)
,抗感染治療藥物
。
檢驗項目
英文縮寫
正常值范圍
臨床意義
紅細胞計數(shù)
RBC
男(4.4-5.7)×1012/L
女(3.8-5.1)×1012/L
新生兒(6-7)×1012/L
兒童(4.0-5.2)×1012/L
RBC↑,見于真性經(jīng)細胞增多癥
,嚴重脫水
、燒傷
、休克、肺源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
,一氧化碳中毒、劇烈運動
、高血壓
、高原居住等。
RBC↓
,各種貧血
、白血病
,大出血或持續(xù)小出血,重癥寄生蟲病
,妊娠等。
血紅蛋白
Hb
、Hgb
男120-165g/L
女110-150g/L
血紅蛋白增減的臨床意義與紅細胞計數(shù)基本相 同
紅細胞壓積
PCV或HCT
男性0.39-0.51
女性0.33-0.46
PCV↑脫水濃縮
,大面積燒傷,嚴重嘔吐腹瀉
,尿崩癥等
。
PCV↓各種貧血,水中毒
,妊娠
。
紅細胞平均體積
MCV
80-100fL
MCV、MCH
、MCHC是三項診斷貧血的篩選指標(biāo)
。
平均細胞血紅蛋白
MCH
27-32Pg
平均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20-360g/L
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
Ret·c
成人0.5%-1.5%
Ret·c↑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
Ret·c↓腎臟疾病
,分內(nèi)泌疾病
,溶血性貧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血小板計數(shù)
PLT BPC
(100-300)×109/L
↑增多
,急性失血
、溶血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脾切除術(shù)后(2月內(nèi))、急性風(fēng)濕熱
、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潰瘍性結(jié)腸炎
、惡性腫瘤、大手術(shù)后(2W內(nèi))等
。
血小板計數(shù)
PLT BPC
(100-300)×109/L
減少①遺傳性疾病
。②獲得性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各種貧血
。
以及脾
、腎、肝
、心臟疾患
。另有阿斯匹林
、抗生素藥物過敏等
。
白細胞計數(shù)
WBC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增多:若干種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癥,以及大面積燒傷
、尿毒癥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
、百日咳、血吸蟲病
、肺吸蟲病
、白血病、類白血病
、惡性腫瘤
、組織壞死
、各種過敏
、手術(shù)后
、尤以脾切除后為甚等
。
WBC減少:感冒
、麻疹、傷寒
、副傷寒
、瘧疾
、斑疹傷寒、回歸熱
、粟粒性結(jié)核
、嚴重感染
、敗血癥
、惡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陣發(fā)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癥
、脾功能亢進
、急性粒細胞減少癥、腫瘤化療
、射線照射
、激素治療以及多種藥物如解熱鎮(zhèn)痛藥、抗生素
、抗腫瘤藥
、抗癲癇病
、抗甲狀腺藥、抗瘧藥
、抗結(jié)核藥
、抗糖尿病藥物等
。
白細胞計數(shù)
生理性增多:新生兒
、妊娠期
、分娩期、月經(jīng)期
、餐后劇烈運動后
,冷水浴后
、日光浴、紫外線照射
、神經(jīng)過度緊張
、恐懼
、惡心、嘔吐
。
項目
名 稱
參 考 值
簡 要 意 義
ALT
谷丙轉(zhuǎn)氨
0~40單位/升
升高見于肝炎
、心肌炎及多發(fā)性肌炎
TP
總蛋白
60克~80克/升(6克~8克/分升)
降低
,見于營養(yǎng)不良
,肝功能障礙蛋白質(zhì)合成減少
,蛋白質(zhì)丟失過多,如腎病綜合征
、燒傷等
ALB
白蛋白
35克~55克/升(3.5克~5.5克/分升)
降低
,見于營養(yǎng)不良
、肝臟合成功能障礙
,尿中大量丟失,如腎病綜合征
GLO
球蛋白
20克~29克/升(2克~2.9克/分升)
升高
,見于結(jié)締組織疾病
,肝臟纖維化
,骨髓瘤
A/G
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
1.5~2.5:1
降低,見于肝臟纖維化
TBIL
總膽紅素
1.7~17.1微摩爾/升(0.1毫克~1.0毫克/分升)
升高
,見于溶血
、肝損害及膽道阻塞
DBIL
直接膽紅素
0~3.4微摩爾/升(0~0.2毫克/分升)
升高
,見于肝損害及膽道阻塞
項目
名 稱
參 考 值
簡 要 意 義
SG
比重
1.002~1.030
升高見于心衰
、高熱
、脫水及急性腎炎等
。降低見于過量飲水
、慢性腎炎及尿崩癥等
pH
酸堿度
4.6~8.0
升高見于堿中毒等
。降低見于酸中毒等
LEU
白細胞
陰性
陽性表示尿路感染
NIT
亞硝酸鹽
陰性
陽性表示尿路感染
PRO
蛋白
陰性
陽性表示腎炎、腎病綜合征及泌尿系感染等
GLU
糖
陰性
陽性表示糖尿病及腎性糖尿
KET
酮體
陰性
陽性表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各種原因造成的嘔吐
UBG
尿膽原
陰性
陽性表示肝臟損害及溶血
BU
尿隱血
陰性
陽性提示血尿
、血紅蛋白尿
,見于腎炎
、腎結(jié)核、腎結(jié)石
、腎腫瘤
、尿路損傷及溶血等
ERY
紅細胞
陰性
陽性提示血尿,見于腎炎
、腎結(jié)核
、腎結(jié)石
、腎腫瘤及尿路損傷等
實驗名稱
標(biāo)本
正常參考范圍
臨床意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血清(漿)
陰性
感染乙肝病毒
,為乙肝病毒攜帶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bsAb)
血清(漿)
陰性
保護性抗體,感染乙肝病毒康復(fù)后或注射疫苗后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血清(漿)
陰性
反映HBV的復(fù)制和判斷傳染性強弱
,急性乙肝HbeAg短暫陽性
,持續(xù)陽性提示轉(zhuǎn)為慢性
。
乙型肝炎E抗體(HbeAb)
血清(漿)
陰性
出現(xiàn)于急性乙肝后期
、慢性HBV感染時
。
乙型肝炎核心抗體(HbcAb)
血清(漿)
陰性
出現(xiàn)于急性乙肝急性期
,恢復(fù)后仍可持續(xù)陽性數(shù)年或更長時間。
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
血清(漿)
陰性
陽性為丙肝病毒(HCV)感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笻CV陽性持續(xù)六個月以上預(yù)示轉(zhuǎn)為慢性丙肝的可能性較大
。
戊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EV)
血清(漿)
陰性
陽性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
。
庚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GV)
血清(漿)
陰性
病人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
。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
,病人病毒血癥可長期持續(xù)9年
,HGV可通過輸血傳播
。
抗雙鏈脫氧核糖核酸抗體(dsDNA)
血清(漿)
陰性
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有較高的特異性
,但敏感度稍差
,抗dsDNA抗體滴度的升降與SLE疾病的活動程度相關(guān)
,因此可監(jiān)測 SLE的病情變化
。其他結(jié)締組織病患者,dsDNA亦可陽性
。
肥達氏反應(yīng)(Widal`s)
血清(漿)
TYO<1:80
TYH<1:160
PA<1:80
PB<1:80
PC<1:80
1.H及O效價均增高時可診斷為傷寒
,O及A
、B、C(其中之一項)效價達1:80以上時
,可診斷為副傷寒甲或乙或丙
,如效價隨 病情逐漸上升
,診斷價值更大
。
2.傷寒病人發(fā)病第一周后才出現(xiàn)肥達氏反應(yīng),第一周內(nèi)陽性率為50%,第四周可達90%
。
3.單H凝集價升高而O不高者
,可能①曾接受過傷寒菌苗接種②患過傷寒③另外少數(shù)傷寒患者因O凝集價被Vi抗原影響不增高,僅H 凝集價高④其他沙門氏菌感染
。
4.曾預(yù)防接種過傷寒混合疫苗
,再感染傷寒時,H 與O 凝集價上升較快
,但在疾病恢復(fù)時
,凝集價并不太高
,因為預(yù)防接種后體內(nèi)產(chǎn)生的抗體
,再感染時病情緩和。
5.過去曾接種過傷寒菌苗或患過傷寒近期又感染流感
、布氏桿菌時
,可產(chǎn)生高滴度的H 凝集素及較低的O 凝集素
,此系回憶反應(yīng)
。
6.一般應(yīng)取雙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復(fù)期)作對比
,如呈四倍以上增長則價值更大
,凝集素如明顯上升
,是新近感染傷寒的指征
。
可提取核抗原(ENA)自身抗體譜帶分析
血清(漿)
抗sm:陰性
抗rRNP:陰性
抗u1RNP:陰性
抗SSA:陰性
抗SSB:陰性
抗Jo-1:陰性
抗Scl-70:陰性
抗D`E:陰性
抗DM-53:陰性
抗RA-54:陰性
1.抗Sm抗體:是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的血清標(biāo)記抗體
,陽性可達30%左右
。
2.抗核糖體抗體(rRNP):是SLE的又一血清標(biāo)記抗體
,陽率10%
。
3.抗U1RNP抗體:在混合性結(jié)締組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CTD)中陽性率高達95%以上
。在SLE中
,該抗體陽性與雷諾氏現(xiàn)象有關(guān)。
4.抗SSA抗體:在干燥綜合征(SS)中陽性率為60%
,也可見于其它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SLE (35%)
、硬皮病
、多肌炎和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疾病,該抗體陽性也可引起亞急性皮膚狼瘡的皮損
,與SLE的廣泛光過敏性皮炎也相 關(guān)
,IgG類抗SSA抗體通過胎盤可引起新生兒狼瘡綜合征
,個別因抗體與心臟的傳導(dǎo)系統(tǒng)相結(jié)合
,可造成先天性心臟傳導(dǎo)阻滯
。
5.抗SSB抗體:是干燥綜合征的血清標(biāo)記性抗體
,陽性率達40%左右
。
6.抗Jo-1抗體:是多發(fā)性肌炎(PM)和皮膚炎(DM)的血清標(biāo)記性抗體
,在PM中陽性率達25%
。該抗體陽性患者常會出現(xiàn) 肌炎、肺部間質(zhì)性病變及關(guān)節(jié)炎等癥狀
,易被臨床誤診為慢性肺部感染或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
7.抗Scl-70抗體:是全身性硬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S)的血清標(biāo)記性抗體
,陽性率達43%
。
8.抗D`E多肽抗體:僅見于MCTD患者中
。
9.抗DM-53抗體:僅見于皮肌炎(DM)患者
。
10.抗RA-54抗體:僅見于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患者
,陽性率14%
。
免疫球蛋白G(IgG)
血清(漿)
6~16g/L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含量與年齡有一定關(guān)系
,兒童偏低
,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含量逐漸升高
。
增高:見于IgG型多發(fā)性骨髓瘤
、慢性肝病
、慢性感染
、結(jié)締組織病
、過敏性紫癜
、惡性淋巴瘤
、牛皮癬
、麻風(fēng)病
、瘧疾
、腎炎
。
減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腎病綜合征
、病毒感染、蛋白丟失性疾病
、免疫抑制治療
。
免疫球蛋白A(IgA)
血清(漿)
0.76~3.9g/L
增高:肝臟疾病
、結(jié)締組織疾病
、IgA型多發(fā)性骨髓瘤
、肺結(jié)核
、急性腎炎等。
減低:免疫缺陷病
、選擇性IgA缺陷病
、后天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
、腎病綜合征
、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何杰金病
。
免疫球蛋白M(IgM)
血清(漿)
0.4~3.45g/L
增高:巨球蛋白血癥、病毒性肝炎急性期
、結(jié)締組織疾病
、惡性腫瘤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傷寒
、梅毒
、黑熱病、瘧疾
、絲蟲病、支 原體肺炎
、風(fēng)疹等
。
減低:免疫缺陷病、IgA
、IgG 型的多發(fā)性骨髓瘤
、何杰金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先天愚型
、蛋白丟失性胃病
、網(wǎng)狀內(nèi)皮細胞增生性疾病
、尿毒癥
。
補體C3(C3)
血清(漿)
0.5~1.5g/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皮肌炎
、結(jié)節(jié)性動脈周圍炎
、急性風(fēng)濕病
、潰瘍性結(jié)腸炎
、組織損傷期及糖尿病等。
減低:急性和某些慢性腎小球腎炎
,各種活動性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肝病
、SLE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鏈球菌感染后腎炎等
。
補體C4(C4)
血清(漿)
0.44~0.66g/L
增高:風(fēng)濕熱急性期、結(jié)節(jié)性動脈周圍炎、皮肌炎
、心梗
、Reiter綜合癥和各種類型的多關(guān)節(jié)炎。
減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動性肝炎
、SLE活動期
、多發(fā)性硬化癥、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IgA腎病、鏈球菌感染后
、腎小球腎炎早期等。
甲胎蛋白(AFP)
血清(漿)
陰性
原發(fā)性肝癌AFP量可高出正常數(shù)十倍至數(shù)萬倍
,急慢性肝炎
、重癥肝炎、肝硬變肝細胞再生
,AFP亦可升高。
癌胚抗原(CEA)
血清(漿)
陰性
凡內(nèi)胚層來源的惡性腫瘤如:結(jié)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