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卷1-5)粗校
醫(yī)案日記
2023-06-08 05:02:51
《小品方》(卷1-5)粗校
《經(jīng)方小品》
。
十二卷。
粗校.png)
東晉·陳延之撰。
約撰于公元454-473年
。
總目
、
卷一調(diào)治三焦、胸痹
、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
、下痢、咳嗽上氣奔豚
、水腫諸方
;
要方第一卷
所治如下:
調(diào)三焦諸方
治胸痹諸方 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 治心腹脹滿冷痛諸方 治下利諸方 治咳嗽上氣諸方 治氣逆如奔豚狀并諸湯方 治虛滿水腫諸方 上七件
治胸痹諸方
橘皮湯,治胸痹方
。胸痹之候
,胸中愊愊如滿,噎塞
,習(xí)習(xí)如癢
,喉中澀,唾燥嘔沫是也
。 橘皮(一升) 枳實(shí)(三兩) 生姜(半斤) 上三物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分再服
。
栝蔞子湯,治胸痹方
。 栝蔞子(一枚) 枳實(shí)(三兩) 半夏(四兩
,洗) 薤白(三斤) 凡四物,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
,分四服,日三夜一
。
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
通氣湯,主胸脅滿氣噎方
。 半夏(八兩
,洗) 生姜(六兩) 桂肉(三兩) 吳茱萸(三十枚) 凡四物,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半夏麥門冬湯
,治胸滿短氣方
。 半夏(一升,洗) 麥門冬(一升) 生姜(八兩) 桂肉(二兩) 蔥白(一虎口) 白蜜(二合) 淡竹葉(一虎口) 甘草(一兩) 凡八物,切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分三服
。
茱萸湯
,治胸中積冷,心下痰水
,煩滿汪汪
,不下飲食,心胸應(yīng)背欲痛方
。 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 半夏(三兩
,洗) 桂肉(三兩) 吳茱萸(三兩) 大棗(三十枚) 炙甘草(一兩)
凡七物,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納白蜜五合,分三服
。
生姜湯
,治中冷失聲,及服諸冷物食冷
,心下強(qiáng)痛
,或上氣方。 生姜(一升) 半夏(五兩
,洗) 附子(二兩
,炮) 吳茱萸(三百枚) 凡四物,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半夏橘皮湯
,治胸中冷痰氣滿
,不欲食飲方。 半夏(五兩
,洗) 橘皮(二兩) 桂肉(四兩) 茯苓(三兩)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五兩) 細(xì)辛(一兩) 甘草(二兩
,炙) 凡九物,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半
,分四服。
半夏茯苓湯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
,心下汪洋漕煩
,或水鳴多吐,口清水自出
,心脅弦急脹痛
,不欲食,此皆胃氣受冷故也
,其脈喜沉弦細(xì)遲
,方悉主之。若宜取利者
,加大黃
;須微調(diào)者,用干地黃佳
。
半夏(五兩
,洗) 生姜(五兩) 茯苓(三兩) 旋復(fù)花(一兩) 細(xì)辛(二兩) 橘皮(二兩) 桂肉(二兩) 人參(二兩) 桔梗(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凡十一物,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病者先時(shí)喜有水下者
,用術(shù)三兩
,除旋復(fù)花,去下便調(diào)瘥也
。
半夏枳實(shí)湯
,治冷熱久癖,實(shí)不能飲食
,心下虛滿
,狀如水氣方。 半夏(四兩
,洗) 枳實(shí)(五枚) 術(shù)(三兩) 桂肉(二兩) 前胡(四兩) 生姜(四兩) 茯苓(二兩) 甘草(二兩) 凡八物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
茱萸湯,治胃脘有寒病
,煩滿不受飲食
,飲食嘔逆方。 吳茱萸(五兩) 蜀椒(一合) 桂肉(一兩) 大棗(二十枚) 半夏(一升
,洗) 人參(一兩) 小麥(一升)
凡七物
,以水一斗
,煮小麥令熟
,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
茱萸湯
,治胃中冷,胸中逆滿方
。 吳茱萸(一兩) 甘草(一兩) 桂肉(一兩) 梔子(七枚) 生姜(三兩) 當(dāng)歸(一兩) 生竹葉(一把) 麥門冬(一兩) 芍藥(一兩) 凡九物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合
,分三服
。
茱萸湯,治胸中少氣
,晝?nèi)丈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夜臥欲絕,腰背喜痛
,手足逆冷
,食不得味,時(shí)時(shí)嘔吐
,陰不足陽有余方
。 吳茱萸(一升) 甘草(一兩) 五味子(一兩) 人參(三分,一方一兩) 生姜(二兩) 凡五物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六合,分再服
。
游氣湯
,治五臟有余寒虛氣、勞氣
、驚憂氣
,其人喜悸,胸中熱
,上下無常
,多悲傷,氣流四肢常腫
,齊四邊核赤腫
,小便不利方。
厚樸(四兩) 桂肉(五兩) 人參(二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二兩
,洗) 黃芩(二兩) 生姜(八兩) 陳枳實(shí)(五枚) 甘草(二兩) 凡九物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分三服
。
治胸脅不利
,腹中脹,氣急妨悶
,半夏湯方
。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姜(一斤
,合皮切) 桂心(六兩) 檳榔仁(二兩
,末。) 上四味
,細(xì)切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
,絞去滓
,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jìn)一服
,快利為度
。忌羊肉、餳
、生蔥
、油膩。
治心痛腹脹滿冷痛諸方
治腹氣滿
,厚樸湯方
。 厚樸(八兩) 陳枳實(shí)子(五枚) 甘草(三兩) 桂肉(二兩) 大黃(三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枚) 凡七物,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溫脾湯方
,治除冷實(shí)
,腸胃中實(shí),始作滯下
,腹痛自下佳
。 干姜(三兩) 附子(三兩) 人參(三兩)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 凡五物,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溫胃湯
,治胃氣不平
,時(shí)脹滿,或嘔
,不能飲食方
。 附子(一兩
,炮) 當(dāng)歸(一兩) 干姜(五分) 椒(三合) 厚樸(半兩) 人參(一兩) 橘皮(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 凡九物,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
。
當(dāng)歸大黃湯
,治冷氣牽腰背脅內(nèi)痛,少腹堅(jiān)
,小便難且不禁
,尺脈牢實(shí)者方。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一兩) 吳茱萸(五合) 桂肉(三兩) 芍藥(二兩) 人參(一兩) 大黃(二兩) 甘草(二兩) 凡八物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
。
芍藥湯
,治虛羸腹中痛,補(bǔ)益氣力方
。 芍藥(三兩) 茯苓(二兩半) 當(dāng)歸(二兩) 生姜(二兩) 麥門冬(二兩) 桂肉(一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一兩) 凡八物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
治寒疝心腹疼方。
夫寒疝腹中痛
,逆冷
,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
,灸刺諸藥所不治者
,桂枝湯加烏頭湯主之。 桂肉(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烏頭(五枚
,破之
,以蜜一升,煎取五合
,湯成納之) 凡六物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
,納蜜煎
,分服五合,日三
。
解急蜀椒湯
,主寒疝心痛如刺
,繞臍絞痛,腹中盡痛
,白汗自出
,欲絕方。 蜀椒(三百枚
,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干姜(半兩) 半夏(十二枚) 大棗(三十枚) 甘草(一兩) 凡七物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湯成熱服一升
,不瘥復(fù)服一升,數(shù)用治心痛最良
。一說寒氣心腹痛
,槎攪?yán)Ъ庇溃饨Y(jié)逐寒下氣止痛方良
。
芎湯
,治卒寒,腹中拘急痛方
。 芎(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桂肉(一兩) 黃芩(半兩) 芍藥(一兩) 干姜(半兩) 杏仁(三十枚) 甘草(一兩) 凡八物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分再服
。
當(dāng)歸湯,主心腹絞痛
,諸虛冷氣滿方
。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四兩) 甘草(二兩) 芍藥(三兩) 厚樸(三兩) 黃芪(二兩) 蜀椒(一兩)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人參(二兩) 凡十物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二合,強(qiáng)人服一升
,羸人服八合
,大冷者加附子一枚。
治寒冷腹痛
,茱萸湯方
。 茱萸(二升) 甘草(一兩) 人參(一兩) 桂肉(一兩) 生姜(一斤) 半夏(一兩,洗) 小麥(一斤) 當(dāng)歸(二兩) 凡八物
,以水一斗五升
,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
。
治久寒堅(jiān)
,數(shù)吐下之,止痛溫中
,七物當(dāng)歸湯方
。 當(dāng)歸(三兩) 芍藥(三兩) 干地黃(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阿膠(一兩) 黃芪(三兩)
凡七物,以勞水一斗
,煮取三升
,服七合,日三
。
治寒疝腹中痛,及諸脅痛里急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主之方
。 當(dāng)歸(三兩) 生姜(三兩) 芍藥(三兩) 羊肉(三斤) 凡四物,以水一斗二升
,煮肉令熟爛
,出肉納諸藥,煎取三升
,服七合
,日三,試用驗(yàn)
。
治脅下偏痛發(fā)熱
,其脈弦,此寒也
,當(dāng)以溫藥下其寒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xì)辛(二兩) 凡三物
,以水三升
,煮取二升,分再服
。
溫中當(dāng)歸湯方
,治暴冷,心腹刺痛
,面目青
,肉冷汗出,欲霍亂吐下
,脈沉細(xì)者
,及傷寒毒冷,下清水
,變作青白滯
,及先作青白滯后
,復(fù)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調(diào)諸冷病也
。 當(dāng)歸(二兩) 人參 干姜 茯苓 厚樸 青木香 桂肉 桔梗 芍藥 甘草(各二兩) 上十味
,切,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日三服
,不耐青木香者
,以犀角一兩代之。忌海藻
、菘菜
、豬肉、醋物
、生蔥等
。
凡厥心痛,與背相引
,喜瘛疭
,如物從后觸其心,身傴僂者
,腎心痛也
。
厥心痛,腹脹滿
,心痛尤甚者
,胃心痛也。
厥心痛
,痛如錐針刺其心
,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
厥心痛
,色蒼蒼如死灰狀,不得嘆息者
,肝心痛也
。
厥心痛,臥若從居心間痛
,動(dòng)作痛益甚
,色不變,肺心痛也。
真心痛
,手足清至節(jié)
,心痛甚,旦發(fā)夕死
,夕發(fā)旦死
。
心腹中痛,發(fā)作種聚
,行來上下
,痛有休止,腹中熱
,喜涎出
,是蛔蟲咬也。
九痛丸
,主九種心痛
,一蟲心痛,二注心痛
,三風(fēng)心痛
,四悸心痛
,五食心痛
,六飲心痛,七冷心痛
,八熱心痛
,九生來心痛,方悉主之
。并治冷腫上氣
,落馬墮車方。 附子(二兩) 巴豆仁(一兩) 生狼毒(一兩
,炙令極香
,抨)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 吳茱萸(一兩) 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
,卒中惡腹痛
,口不言,二日一服
。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者,亦服之
,好好將息
,神驗(yàn)。
又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
。
凡暴心痛
,面無色,欲死方
。 以布裹鹽如彈丸
,燒令赤,置酒中消
,服之
。
治兩脅痛方。 以熱湯浸兩手足
,冷又浸之
。
七氣丸,治七氣
。七氣為病
,有寒氣、怒氣
、喜氣
、憂氣、恚氣
、愁氣
、熱氣。此七氣為病
,皆生積聚
,堅(jiān)牢如壞在腹,中
,心痛煩怨
,不能飲食,時(shí)去時(shí)來
,發(fā)作有時(shí)
,每發(fā)痛欲絕也。其寒氣則吐逆
,心下脹滿
;其熱氣則慌惚悶亂,常如眩冒
,失精
;其怒氣則不可當(dāng),熱病上蕩心
,短氣欲絕
,不得息
;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
;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
;其憂氣則不可苦作,臥不安席
;其愁氣則恕忘
,置物四旁,不復(fù)憶處
,四肢手足跗腫
,不得舉。亦治產(chǎn)生早起中風(fēng)余疾也
。 大黃(十分
,炮) 人參(三分) 椒(二分,熬) 半夏(三分
,炮) 烏頭(五分
,炮) 桔梗(三分) 細(xì)辛(三分) 茱萸(三分,熬) 干姜(三分) 菖蒲(三分) 茯苓(三分) 芎(三分) 紫菀(三分) 甘草(三分) 石膏(三分) 柴胡(三分) 桃仁(三分) 凡十七物
,冶合下篩
,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
,日三
,不知,稍增以知
,至十丸為度
。
治伏梁心積方。 銅器盛白馬尿一升,旦旦服之
,妙
。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類燒作末
,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
。陸光錄說:有人食桃,有不消作病
,時(shí)已晚
,無復(fù)桃,就樹間得槁桃子燒服之
,登吐出
,病即瘥
。
治下利諸方
黃連湯,治春月暴熱
,解脫飲冷
,或眠濕地,中冷腹痛
,下青黃汁
,疲極欲死方。 黃連(四兩)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三兩) 厚樸(二兩) 凡四物
,切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
治冷徹赤白滯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
,如爛魚腸
,腹痛枯瘦,不能飲食方
。 黃連(四兩) 吳茱萸(三兩) 當(dāng)歸(三兩) 石榴殼(二兩) 凡四物
,以水三升,漬黃連一宿
,明旦更加三升水
,煮取三升,分三服
。
治雜下方
。第一下赤;二下白
;三下黃
;四下青;五下黑
;六固病下
,下如瘀赤血;七久下
;八下不可止
;九連年下;十卒下
;十一下少血數(shù)
;十二霍亂而下;十三下如舍水
;十四下已則煩
;十五息下
,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
;十七食無數(shù)
,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飲水
;十九重下
;二十雜錯(cuò)不可名狀,合二十種下
,江夏太守以此法治
,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熟艾(一兩) 附子(一兩
,炮) 甘草(一兩) 干姜(二兩) 烏梅(二十枚
,去核取肉,熬之) 凡七物
,合搗下篩
,蜜和丸,如大豆
,飲服十丸
,漸漸至二十丸,日三
。
青要結(jié)腸丸
,治熱毒下不絕,不問久新
,悉治之方
。 苦參 橘皮 阿膠(炙) 獨(dú)活 芍藥 黃連 藍(lán)青(一方干姜四分代) 鬼臼 黃柏 甘草(各四分) 凡十物,合搗下篩
,蜜烊膠和之
,并手捻作丸,如梧子
,干以飲服十丸
,日三
,不知稍增
。
久卒赤白下方。 燒馬屎一丸作灰
,分服
。酒、水隨意服
。已試
,良
治青下
、白下,姜附散方
。 干姜 附子(炮) 皂莢(炙
,去子) 上三味,等分
,搗篩為散
,飲服方寸匕,不過再服即愈
。亦可丸服
。
治咳嗽上氣諸氣
治咳嗽,紫菀七味湯方
。 紫菀(半兩) 五味子(一兩) 桂心(二兩)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兩仁,碎) 干姜(四兩) 麻黃(四兩
,去節(jié)) 甘草(二兩
,炙) 上藥切,以水九升
,前取二升半
,去滓,溫服七合
,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
、生蔥
、蒜、面
、腥膩
。
治咳,生姜五味子湯方
。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兩) 紫菀(一兩) 半夏(二兩
,洗) 吳茱萸(一兩) 款冬花(半兩) 細(xì)辛(一兩)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
,炙) 桂心(一兩) 上十一味
,切,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分溫三服。老人可服五合
。忌海藻
、菘菜
、豬肉、冷水
、羊肉
、餳、生菜
、醋物
、生蔥 。
治咳逆
,喉中如水雞聲
,貝母湯方。 貝母 甘草(炙
,各二兩) 麻黃(去節(jié)) 桂心(各四兩) 半夏(洗) 干姜(各三兩) 杏仁(七十枚
,去尖皮兩仁者熬) 上七味,切
,以水二斗三升
,先煮麻黃,得十沸
,納藥
,煮取三升,溫服七合
,日三
。忌海藻、菘菜
、生蔥
、羊肉、餳
。
治咳而上氣
,咽中如水雞聲,射干麻黃湯方
。 射干(十二枚) 麻黃(去節(jié)) 生姜(各四兩) 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細(xì)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如大錢許
,八枚,洗) 大棗(七枚
,擘) 上九味
,切,以東流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忌羊肉
、餳
、生菜。
治咳嗽上氣
,呼吸攀繩
,肩息欲死,覆杯湯方
。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干姜(二兩) 桂肉(二兩) 貝母(二兩) 凡五物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
,再服即愈
。
沃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
,喉中如水雞聲
,氣欲絕方。 麻黃(四兩) 細(xì)辛(二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四兩) 半夏(四兩) 桂心(一兩) 凡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