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的描畫及分析,而注重對事物整體的
、動態(tài)的把握,形成一種整體的感受
,即整體觀。正如漢字的形成
,有別于歐洲的純粹以字母符號和發(fā)音來表達思想
,中國人用一種象形的圖案來表述思想
。這種象形文字的產生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人是多么善于在整體上把握事物之象
。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
,在思維過程中并未將主體與客體分開,從未將客體作為對象看待
,是一種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這種非對象性直接導致了在思維上主體與客體的互動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古人對運動變化的重視。無論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變化
,還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體現(xiàn)了古人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重視
。以上幾點是產生象的充分的
,也是必要的條件
。
對于人們在頭腦中形成象的過程
,我們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為在人們觀察事物與形成象之間決不是一個羅輯推理的過程
,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覺體悟的過程。當整體觀和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緊密結合后
,在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直覺體悟的過程中
,象的產生便成為必然,而不可能產生其它具體的
、或邏輯的結論。
諾思羅普(Northrop)認為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
,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
,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
,他說:“用直覺得到的概念
,是這樣一種概念,它表示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
,它的全部意義是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給予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眉僭O得到的概念
,是這樣一種概念
,它出現(xiàn)在某個演繹理論中
,它的全部意義的由這個演繹理論的各個假設所指定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麑⒅庇X得到的概念分為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
,區(qū)分的概念”。在他看來道家的學說則是“不定的或未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構成了哲學內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1]我們贊同這種看法
,這種“不定的或未區(qū)分的審美連續(xù)體的概念”我們用一個字來表示
,即“象”
。值得指出的是
,只有在西方那種以分析還原為特征的對象性思維過程中感性認識才必須上升到理性階段,完成一個認識過程
,從而在演繹理論中得出一個西方式的邏輯概念;在中國這種以整體性、運動性為特征的非對象性思維過程中
,直覺體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
,也不可能產生邏輯推理等理性過程
,其得到的結論只能是一個中國式的完整的
、綜合的象
。當然,這里的直覺體悟與西方的感性認識是有區(qū)別的
。
由上文可知,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重在對運動變化的把握
,事物的這種永恒而又微妙的運動反映在人腦中
,便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象
。這種思維方式在中醫(yī)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如中醫(yī)對人體及疾病的認識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將疾病與人
、生活環(huán)境、氣候變化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即天人相應的觀點。中醫(yī)不同于西醫(yī)
,不將疾病或有害物質或受損組織單獨分離出來
,正與邪
、陰與陽
、疾病與健康完全是互動的關系,密切聯(lián)系
,不可分割
。對疾病的治療與其說是治病
,不如說是治人
。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中醫(yī)便只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象
,形成獨特的以象為內容的理論體系。
三
、中醫(y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1
、中醫(yī)學的哲學核心是以象為內容的
關于陰陽、五行
、氣的學說可以說是中醫(yī)學的核心,這三者均直接來源于先秦哲學
。當時,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采取觀物取象的方式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象為內容的哲學理論
。
陰陽本指日光的向背
,而古人取其象
,會其意,指天地之氣的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
。《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太史伯陽父以陰陽關系的變化解釋地震說:“陽伏而不能出
,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崩献佑忠躁庩栒f明萬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
莊子》中也多次談到陰陽
,《則陽》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
,陰陽者氣之大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衷疲骸瓣庩栂嗾眨嗌w相治
。”都是取陰陽之象說明萬物運動的最根本的兩種方式
。而《周易》更以陰陽兩象而生天
、地、雷
、火、風
、澤、水
、山等八卦
,由八卦交感變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
,山澤通氣,水火相濟
,雷風相薄
,從而呈現(xiàn)出各種綜合的象
,從整體
、運動中把握事物。而這一切都是以陰陽兩爻為基礎的
,難怪《系辭上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衷疲骸瓣庩柌粶y之謂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而當《洪范》提出五行時是這樣描述的:“水曰潤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從革作辛
,稼穡作甘
。”不難看出
,這里對稱作“五行”的木、火
、土
、金
、水并沒有作具體的形態(tài)描述或結構分析
,因其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意在闡明此五種事物所指之象
。王安石著《洪范傳》,對五行作了詳細的解釋:“五行者也
,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
,是故謂之行
。……蓋五行之為物
,其時、其位
、其材、其氣
、其性
、其形、其事
、其情
、其色、其聲
、其臭、其味
,皆各其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北砻髁宋逍惺俏宸N不同的象
,運用于說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質而無礙
。馮友蘭說:“漢語的‘行’字
,意指to act(行動),或to do(做)
,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
,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種活動)
,或five agents(五種動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2]這既是活動,就是不具體事物
,就可以運用于各種事物的描述,就是象
。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
對于氣的認識更是觀物取象之典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髠鳌氛压暧涊d醫(yī)和的言論云:“天有六氣,降生五味
,發(fā)為五色,徵為五聲
,淫生六疾
。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里的氣即是天地萬物交感變化之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豆茏印葮I(yè)》中對氣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氣
,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
,淖乎如在于海
,卒乎如在于山
。是故此氣也
,不可止以力
,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
,而可迎以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闭f明氣代表的是事物無所不在
、微妙至極的運動變化
,且“不可止以力”
,“不可呼以聲”
,即氣非有形實體
。《莊子》則將氣與形區(qū)分開來
,他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由此可知
,古人是取“氣”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永恒運動的特性的
。這時的氣和陰陽
、五行等一樣,已經脫離了物質的含義
,而只有象的意義。
當陰陽
、五行
、氣的哲學理論應用于中醫(yī)后,中醫(yī)學直接繼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
。用陰陽
、五行
、氣之象來闡明人體不同特性的運動變化
,以達到認識人體的目的
。
2
、中醫(yī)基礎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yī)基礎理論除了上述的陰陽五行學說,還有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及精氣神學說。這里無不體現(xiàn)著取之以象
,以象會意的精神
。
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
,可以剖而視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鹅`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ㄍ希└匾氖牵诓煌谖鞣降乃季S方式
,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yī)學未從解剖入手
,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
,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
,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
,中醫(yī)是以現(xiàn)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zhí)其見功處見其形”。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
,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
,影之似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
,生之本,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其它四臟與此相仿
。由此可以看出
,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之心
,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xiàn)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
。它不具有實體性
,如果非要與現(xiàn)代醫(yī)學解剖相比較的話
,與之對應的是多個系統(tǒng)、器官
、組織及其功能。
關于經絡學說
,《靈樞》對十二經脈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給人一種錯覺
,使人覺得確有這么一個經絡系統(tǒng)實體存在
,其實并非如此
。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發(fā)現(xiàn)經絡
,因為即使是現(xiàn)代人用最為精密的儀器和最先進的技術也未能找到經絡,更何況古人
?古人是從不重視用解剖手斷來認識事物的
。其次,經絡是與五臟六腑密切聯(lián)系的
。中醫(yī)的臟腑并非實體器官
,而是一組生命活動綜合之象
,所以很難解釋經絡是實體組織
。第三
,《靈樞·九針論》有:“陽明多血多氣
,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氣
,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
,少陰多氣少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缫詫嶓w理解
,經絡則須是一有氣有血的龐大管道系統(tǒng),這是難以想象的
。最后,運行于經絡之中的是氣
,《靈樞·營氣》中說:“營氣之道
,內谷為寶
,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精專者
,行于經隨,常營無已
,終而復始
,是謂天地之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所謂經絡的實質即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
。而氣本身就是人體生命運動之象
。《靈樞》對經絡形態(tài)的描述即是對這一運行軌跡的描畫
,而非實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這一軌跡的
,則可能是長期針灸實踐的積累
,也不乏出自內修者的體驗的可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纱宋覀兊贸龅慕Y論是經絡就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的軌跡
,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表現(xiàn)出的象。
關于精氣神理論
,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僅有指象的意義
,如:營、衛(wèi)
、三焦、神等
,它們不具有實體特征
,只能意會,這是容易理解的
;而另一些概念,如精
、氣、津
、液
、血、脈等都有其實體物質
,但這些名詞在多數(shù)情況下又都是一種象
。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
、津、液
、血
、脈
,余意以為一氣耳
。”(《靈樞·決氣》)這就是說
,人體的總的生命活動之象是氣,而這種生命活動又有不同特性
,這樣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級的象
。精只有在少數(shù)情況下表示生殖之精
,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則是用來形容對人體有用的
、極為珍貴的、非常細微的物質
,是精微、珍貴之象
。對氣的描述《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
,熏膚
,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是與精
、津
、液、血
、脈并稱的氣
,顯然也是象。而中醫(yī)的津液雖有特指
,如汗、唾
、尿
、涕
、淚等
,然《靈樞·五癃津液別》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充皮膚
,為其津
;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纸y(tǒng)稱一切液體狀的物質
。在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過程中
,津液同血、脈一樣
,多是指象
,如講津液受寒
,聚沫則為痛,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會意
。同樣,當我們描述血虛的時候
,并沒有說血的總量有所減少,也不是西醫(yī)的貧血
,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動失衡的綜合之象
。還有
,當我們說經脈空虛或經脈閉塞時
,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虛或閉塞
,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
3、中醫(yī)診斷是以象為對象
、內容
、結論的
不同于西醫(yī)
,中醫(yī)對疾病的診斷講求望
、聞
、問
、切四診合參,它不是通過生理
、病理、化驗
、影象
、解剖等手斷對疾病進行認識
,而是通過對人的氣色
、神情、體態(tài)
、氣味、聲音
、脈象及生活習慣
、環(huán)境等的了解
,對人形成整體的印象
,以察其生命活動的失衡之處。對于整體性和活動性的強調
,使得中醫(yī)診斷的對象不是疾病
,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的組織或生物體
,而是人的整體的生命活動所表現(xiàn)出的象
;其結論不是某種病菌或病毒,而是人體生命活動平衡的偏離所表現(xiàn)的象
。西醫(yī)診斷的結果力求準確、精細
、具體
,有可視性或可測性
;而對于中醫(yī)
,診斷的結果總是某種整體的、綜合的象
,雖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強的操作性
。所以
,對于很多自我感覺已經非常明顯
,但各種儀器都不能檢查出病因的病人
,西醫(yī)往往認為沒有病,或歸于臆癥
;而中醫(yī)則能通過對其生命活動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
,得出一個以象為內容的診斷
,給以治療
。
中醫(yī)的診斷有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
。對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說明了象對于中醫(yī)診斷的重要性
。在診斷過程中,望
、聞
、問、切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形成某種特定的象
,最典型的是望診和脈診。望診的每一項內容都有特定的含義
,這種含義并非邏輯的推理
,而是中醫(yī)先輩們長期以來對于人體外在表現(xiàn)的領悟
,即象
。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
,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首面上于闕庭
,五官在于下極
,五臟安于胸中
,真色以致,病色不見
,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鹅`樞·五色》) 又“青黑為痛
,黃赤為熱
、白為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ㄍ希┮陨喜⒎侨魏畏治觥⒔馄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卻是對人體機能活動綜合把握的象。在望診各項內容(包括面部神色
、行為舉止
、環(huán)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礎上,中醫(yī)會形成更為概括的象
,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
。中醫(yī)的脈診更是取之以象,故稱之為脈象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有:“色脈與尺之相應
,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
,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
,故根死則葉枯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是多么生動的有關脈診指象意義的描述。所謂洪
、大
、細
、數(shù)
、弦、代
、澀、滑等
,都各辨其象
,只能形容
、體會
,非言語所及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っ}要精微論》中的:“長則氣治;短則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數(shù)則煩心
;……”等所描述的脈象與疾病之間的關系更非以象會意不可
。聞診和問診也都有相似之處,在聞和問之后
,中醫(yī)會綜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體的象。四診合參則是將四診之象再進行融合
,最終得一更為完整全面之象
,是人生命活動在目前時刻的綜合把握
。
4
、中醫(yī)所辨之證即是象
中醫(yī)辨證包括六經辨證
、八綱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
。無論用何種方法,所得之“證”均為對病人現(xiàn)階段狀況綜合認識的象
。如《傷寒論》對太陽病的描述:“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顯然是在對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綜合的象
。在八綱辨證中陰、陽
、寒
、熱
、表
、里、虛
、實各自為一獨立的象,在具體應用中
,其中幾項相結合
,形成更為綜合的象,如:里實熱證
、表虛寒證等。衛(wèi)、氣
、營
、血
、三焦都是用來表示人體部位的名詞
,它們同樣是一定的象,而非具體的解剖定位
。依具這樣表示部位的象來辨疾病的深淺、進退
、及當時疾病的特征
,所得之結果必然是象
,茲不贅述
。
5、中醫(yī)治療用藥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yī)治療標準講究以平為期
,所謂:“陰平陽密,精神乃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不正是象嗎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有:“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微者逆之
,甚者從之,堅者削之
,……”等等
,其中的寒
、熱
、微、逆
、甚……等,都是象
。而“熱因熱用
,寒因寒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等治療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
中醫(yī)對藥物的認識也是從象而來的
。中藥理論講的是四氣五味
,即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