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人參湯
【出處】《傷寒論》

【分類】溫里劑-回陽救逆
【組成】附子(15克)干姜(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
【功效】回陽救逆
,益氣固脫
。
【主治】少陰病。四肢厥逆
,惡寒蜷臥
,脈微而復(fù)自下利
,利雖止而余癥仍在者
。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溫再服。
【禁忌】斟酌
。
【方解】四逆湯證原有下利,若利止而四逆證仍在
,是氣血大傷之故。所以于四逆湯中加大補(bǔ)元?dú)庵藚⒁砸鏆夤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使陽氣回?fù)
,陰血自生
。臨床凡是四逆湯證而見氣短
、氣促者,均可用四逆加人參湯急救
。
有沒有人用過《傷寒》“當(dāng)歸四逆加人參附子湯”原方及數(shù)量?
不知道這是什么人弄出來的方子
,治什么病的
。但是里面有兩味藥肯定有問題
,就是細(xì)辛與附子
,兩樣都是有毒的
,用這么打幾兩肯定要中毒呀
。中醫(yī)對細(xì)辛的用量有句話是很有名的——叫做“細(xì)辛不過錢”
,就是說用細(xì)辛不能超過1錢的量(1錢=5克)。
人參附子湯原方:人參(不是紅參)15克附子10克
當(dāng)歸四逆湯原方: 當(dāng)歸12克桂枝9克 芍藥9克 細(xì)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8枚
,擘[bo] 炙甘草6克
而當(dāng)歸四逆湯的歌訣中有這么一句:不用附子及干姜
,助陽過劑陰反灼。
我不是專門學(xué)中醫(yī)的
,可能也有理解的不對的地方。
用錯了,“奪命第一毒”;用對了,“扶陽第一藥” !
導(dǎo)讀: 中藥總是很奇妙
,尤其是一些攸關(guān)生死之藥。比如
,若將其用作毒藥則能使人斃命于旦夕、若對癥使用時卻又能使人回春于頃刻的附子
,便是一味能夠不動聲色就能左右人之生死的大藥。用錯則是“奪命第一毒”
,用對則是“扶陽第一藥”。如此妙藥
,該如何合理運(yùn)用
?且看國醫(yī)大師張琪是怎樣妙用附子的吧
!
附子的作用在于溫陽,《內(nèi)經(jīng)》謂:“陽氣者
,若天與日
,失其所
,則折壽而不彰”
。以天與日喻人身之陽氣,認(rèn)定陽氣是機(jī)體生命之本
,與攝生延年防病祛病至關(guān)重要。張介賓之《大寶論》
、趙養(yǎng)葵之《醫(yī)貫》
,皆對陽氣有精辟之論述
,然一身之陽氣實(shí)根舍于腎,以腎為水火之宅
,腎中陰陽化合,方能構(gòu)成為有益于機(jī)體之少火
。因此所謂溫陽,首先在溫補(bǔ)腎陽
,同時也包括心陽、脾陽
。在生理情況下陽氣是生命的動力,在病理情況下又為抗邪之活力
。趙氏《醫(yī)貫》喻為如同走馬燈,張仲景之四逆湯
、附子湯溫陽祛寒
,實(shí)為振奮全身各臟器的功能
,增強(qiáng)機(jī)體動力和抗邪能力
,所以臨床上應(yīng)用附子為主的復(fù)方“回陽救逆”、“溫陽行水”
、“溫中祛寒”等法
,如審證準(zhǔn)確
,用之有如鼓應(yīng)桴之效
,不揣淺陋
,僅就應(yīng)用的經(jīng)驗(yàn)體會筆之如下
。
?1.用于亡陽厥脫之證?
臨床表現(xiàn)手足厥冷
,脈沉微,冷汗淋漓
,血壓下降
,舌淡嫩
,昏厥等癥,余臨床用四逆湯加人參
、山萸
、龍骨
、牡蠣其效甚佳
。如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用西藥升壓藥可暫維持,但不能停升壓藥
,藥停后即血壓下降
,手足厥冷
,面色青,精神萎靡
。脈微細(xì)
,舌嫩滑潤等
。
人參20克、附子片80克(另包先煎)
、干姜15克
、甘草15克
、龍骨20克、牡蠣20克、山萸肉20克
。水煎,隔4小時服藥1次
,連續(xù)服
,待血壓穩(wěn)定后再停用西藥
,繼續(xù)服前方,直至病情痊愈
。?
2.吐利脫水
治小兒吐瀉出現(xiàn)四肢厥逆
,口唇青
,面色蒼白,亡陽脫水
,脈細(xì)微
。人參10克
、干姜5克、附子片10克
、甘草10克
、五味5克、山萸10克
。此方即四逆加人參湯以回陽固脫
,合五味子、山萸以斂陰
,屢用屢效,該方用法即藥煎好頻頻飲之
,俟吐利止手足轉(zhuǎn)溫
,血壓徐徐上升即轉(zhuǎn)危為安,但目前小兒病至此皆在兒科病房住院
,中醫(yī)已乏治療機(jī)會,余已不用久矣
,今后如能改進(jìn)劑型則可發(fā)揮中藥搶救作用之特色
。
1.治療心力衰竭
癥見面色蒼白,心悸氣短
,咳聲不揚(yáng)
,渴不欲飲
,四肢欠溫
,便溏溺短
,下肢浮腫
,腹脹,舌體胖嫩
,舌紫暗
,唇甲青紫發(fā)紺,脈沉細(xì)或沉澀結(jié)代
,為腎陽不足,寒水上凌心肺
,宜溫陽化氣行水法
。
藥用:附子20克(先煎)、茯苓20克
、白術(shù)15克、白芍15克
、生姜10克
。酌加活血之品如丹參
、澤蘭葉、桃仁
、益母草等
。如肺心病
,心衰多兼感染
,面色晦暗,口唇青紫
,頸部靜脈怒張
,張口抬肩不得臥,喉中痰鳴
,咳吐稠痰
,足跗浮腫
,舌體胖淡,腰以下冷
,此腎陽衰水氣凌心射肺伴痰熱壅滯
,宜加紫菀
、葶藶子、魚腥草
、杏仁清熱化痰利氣
,并與生脈飲合用
,剛?cè)嵯酀?jì),效果尤佳
。
因真武湯溫腎助陽,火旺土健水得歸壑
,凌心射肺諸癥自除
。陽衰則血行瘀滯加丹參
、桃仁、澤蘭葉以活血祛瘀:痰熱壅滯加紫菀
、魚腥草
、杏仁、葶藶以清熱化痰泄?ji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肺氣得以肅降
,此標(biāo)本兼顧之法
。
生脈飲與參附同用溫陽益氣,麥冬
、五味益陰斂陽
,剛?cè)嵯酀?jì)可防燥熱傷陰之弊
。我治風(fēng)心病心衰甚多,臨床表現(xiàn)心悸氣短
,呼吸困難不能平臥
,下肢浮腫
,小便少
,腹脹
,指甲青紫,兩顴暗紅
,畏寒肢冷
,脈沉澀或沉結(jié)
,辨證為心陽衰微,氣虛血瘀
,予真武湯合生脈飲,加紅花
、桃仁、丹參活血之品
,大多奏效。
尤其值得注意是此類患者用強(qiáng)心藥西地蘭(去乙酰毛花苷)
、地高辛等雖能糾正心衰(亦有無效者)
,但對改善癥狀不如真武湯顯著
,服用真武湯后患者體力增加,精神旺盛
,此點(diǎn)為西藥望塵莫及
。附子之用量可根據(jù)病之輕重
,一般以3~6錢(9~18克)為宜
,注意須先煎半小時以上,以減其毒性
,如服藥后小便仍少者,可加澤瀉
、豬苓、桂枝等溫陽利水之品
。
2.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
水腫屬于脾腎陽衰
,不能溫陽化水
,水濕潴留而成陰水。癥見腰以下腫按之凹陷
,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腹脹便溏
,腰痛
,或水腫反復(fù)發(fā)作,面色白
,舌胖嫩
,色淡,苔滑潤
,脈象沉遲或沉弱
。宜本方加人參
、黃芪益脾肺之氣
,效果尤佳
;如水腫劇者兼有咳喘
,頭面腫
,不得臥
,為肺氣不宣
,宜肺脾腎同治
,用本方加麻黃、細(xì)辛以宣肺或予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余用后方較多,如審證準(zhǔn)確
,大多有效,伴水腫之消退
,蛋白尿亦隨之好轉(zhuǎn)
。麻黃、附子合用乃肺腎合治一宣一溫,大棗
、甘草、桂枝溫助脾陽以利樞機(jī)
,故屬陽虛不振水濕蘊(yùn)結(jié)之水腫宜宣溫并舉則多能取效
。
3.治療眩暈
屬于陽虛水泛
,畏寒肢冷,面色蒼白
,手足厥冷,下肢浮腫
,眩暈欲倒
,或頭痛惡心嘔吐
,精神萎靡,面目浮腫
,舌淡嫩滑潤
,舌體胖大,脈象沉遲細(xì)弱
,宜用真武湯治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分^:頭眩心下悸
,身動
,振振欲擗地
,本方主之
。主要由于陽虛水泛所致,余曾遇一患者頭眩行步不穩(wěn)
,兩腳向外傾斜
,西醫(yī)診斷為腦動脈供血不全,用維腦路通等藥無效,來門診求治
,觀其舌胖嫩滑潤
。脈沉遲,面嗜睡
,辨證為陽虛水泛,投以真武湯加人參
,附子用20克,水煎服
,連進(jìn)6劑眩暈大減,繼服而愈
。?
4.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
全身黏液性水腫
,癥見頭眩嗜睡
,精神萎靡不振,肢體酸痛
,畏寒
,手足厥冷
,氣短心悸
,舌潤,脈象沉弱或沉遲
,屬脾腎陽衰
,本方加黨參
、桂枝,其效甚佳
。
曾治一青年女性系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在校生
,罹此病后輟學(xué)
,曾服甲狀腺素片無明顯效果來門診就診
,如上證候
。血壓90/55毫米汞柱,予此方附子用20克
,加人參15克
,連進(jìn)8劑
,浮腫全消,諸癥悉減
,復(fù)以上方化裁連服50劑,完全治愈后去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謴?fù)入學(xué)。又治一張姓女
,38歲
,患甲低近日浮腫甚劇,畏寒肢冷
,心悸頭眩
,精神萎靡,終日嗜臥
,目不欲睜
,脈沉無力,舌滑潤
,予上方加桂枝15克
、人參15克
、甘草10克
,經(jīng)過月余而愈。黏液性水腫畏寒肢冷
,符合陰水病
,用利水之劑多無效,如上二案皆用過中西藥利水之劑毫無效果,因腎陽衰微不能化水故水濕泛濫
,溫腎陽則水得化
,小便利,水腫消
,而精神振。
《金匱要略》有附子粳米湯治腹中雷鳴切痛
,寒氣攻沖之證,取附子溫中祛寒止痛
,配伍半夏降逆,大棗健脾和中
,余常用此方治療寒氣攻沖腹痛之證甚效
。
曾治一農(nóng)民來自吉林省榆樹縣
,腹痛腸鳴,攻沖上逆
,嘔惡不能食
,久治無效,慕名求治
,余見其面色青,手足厥冷
,脈沉無力
,舌胖嫩滑潤。
辨證為寒氣上沖
,脾胃不和
,予附子粳米湯,原方加干姜15克
,附子用30克先煎半小時,然后再入他藥
,連進(jìn)10劑腹痛大減
,腸鳴消失,繼續(xù)調(diào)治而愈
。
此患者系一農(nóng)民
,患此病二年余不能參加勞動
,曾在某院系統(tǒng)檢查未獲結(jié)果,經(jīng)用附子湯為主的復(fù)方竟獲治愈
。可見附子為溫中止痛之要藥
。
凡屬于寒邪作痛者附子為不可缺之藥。?屬于寒積腹痛宜附子與大黃合用
,癥見便秘腹痛,舌干口燥
,腹部寒涼拒按
,脈見沉緊
,非附子不足以除寒
,非大黃不足以下其積,大黃苦寒蕩滌實(shí)熱
,與附子合用則借其蕩滌之力下其寒積
,斯乃中藥配伍之妙。
曾遇一患者臍腹痛拒按
,每逢陰雨氣候或遇寒則腹痛加劇
,大便數(shù)日不行,脈象沉緊
,口干舌苔厚膩
,此非實(shí)熱,乃寒積之證
,予溫脾湯化裁處方如下:黨參15克
、附子15克
、干姜15克、大黃10克
、芒硝5克、川樸15克
、枳實(shí)15克
、廣木香7克
。
連進(jìn)3劑,臍腹陣痛
,大便下行如豬油樣便
,痛大減,繼進(jìn)3劑
,大便轉(zhuǎn)溏,腹痛止
,從而痊愈。
必須說明寒積腹痛
,非大黃
、芒硝適應(yīng)證
。但與附子
、干姜合用
,辛熱祛寒則調(diào)劑其苦寒性味而發(fā)揮其蕩滌通下之力,此寒熱并用之妙
。
仲景有附子瀉心湯
、大黃附子湯皆寒熱合用可資借鑒。?附子除溫中治腹痛外
,亦治風(fēng)寒痹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酚泄鹬Ω阶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桂枝去桂加白術(shù)湯、甘草附子湯三方
,皆用附子以治風(fēng)濕相搏
,身體疼痛之癥
。余治痹證之偏于寒者皆用附子以祛寒止痛
,寒熱夾雜之痹痛亦用附子與清熱藥合用,仿桂枝芍藥知母湯意
,每收佳效
。
曾治一少婦下肢痛畏寒
,據(jù)云得之于產(chǎn)后,雖盛夏季節(jié)下肢亦感似風(fēng)吹樣
,久經(jīng)治療未效
,余用甘草附子湯加牛膝15克,附子初用15克
,稍效
。繼則加量,最后加至80克
,連進(jìn)八十余劑而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姼阶訛闇亟?jīng)散寒
,通陽止痛之唯一有效藥物。附子煎法皆需先煎40~60分鐘
,以減其毒性,然后再下他藥
。?
《傷寒論》30條云:“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緱l為汗多陽虛營衛(wèi)失和之證
。余臨床觀察,凡汗多惡寒屬陽虛者,此方用之皆效
。
曾治一青年男性多年汗出惡寒
,曾用中西藥治療均未收效,西醫(yī)診斷為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
,來我院門診求治時值盛夏,就診時汗出淋漓如洗
,自述惡風(fēng)甚劇,余摸其手厥冷如冰
,舌潤口和
,脈象緩無力
,辨證為營衛(wèi)不和
,汗出陽虛不固
。
處方如下:桂枝15克、白芍15克
、甘草10克
、生姜15克、紅棗5枚
、附子15克
。水煎服
。初服8劑
,汗出減少,全身稍有力
。繼用此方
,附子加至80克
,又進(jìn)8劑,汗止大半
,惡風(fēng)亦大減。
又囑其繼用此方不變
,接服60劑,汗止手足轉(zhuǎn)溫已無惡寒之感
,從而痊愈。
余臨證治自汗癥甚多
,病者大多舌紅苔干身熱自汗
,喜用當(dāng)歸六黃湯化裁
,清熱滋陰固表
,或配合甘麥大棗湯效甚佳。但其中部分患者夾有陽虛惡寒者
,陰陽二虛寒熱錯雜,遷延不愈
,于原方中(當(dāng)歸六黃湯)加入附子10~15克,寒溫并用
,進(jìn)數(shù)劑后汗遂之而止
,惡寒亦同時消失
。 附子助陽
,與滋陰藥配合
,有陽生陰長之妙
。陰陽和合則自汗止。 ?
治內(nèi)傷發(fā)熱
,倦怠自汗
,頭昏氣短,脈象虛軟
,舌嫩
,屬陰虧陽氣外越所致。此類發(fā)熱
,用甘溫除熱法無效
,余用龍牡以收斂浮陽
,加附子引火歸原,更用人參益氣
,白薇、銀柴胡
、青蒿等以清虛熱頗為有效。
曾治一婦女患低熱9個月
,體溫一般在37.6℃~37.8℃之間,經(jīng)某醫(yī)院系統(tǒng)檢查無結(jié)果
,曾用中藥甘寒養(yǎng)陰及甘溫除熱法數(shù)十劑
,均無效,來門診求治。倦怠自汗
,頭昏氣短
,低熱,脈虛弦
,舌嫩
。辨證為陰虛陽氣浮越
,宜助陽益氣潛陽法
。
用藥:龍骨20克
、牡蠣20克、附子2.6克
、白薇20克
、銀柴胡15克
、黃芩15克
、麥冬15克、甘草10克
、人參10克
。水煎服
。
進(jìn)上方6劑,體溫有下降趨勢
,幾天來37.1℃~37.3℃之間
,自覺全身較前有力,精神好轉(zhuǎn)
,但仍頭昏手腳熱
,脈象見小
,此為陽氣稍斂
,復(fù)用上方不變。
繼進(jìn)6劑
,幾天來體溫在36.5℃左右
,為幾個月未有之現(xiàn)象
,全身較前有力,但有時仍自汗
,舌薄苔脈象弦而較前有力
。囑繼用此方,又服6劑
,體溫從此穩(wěn)定,在36.4℃~36.8℃之間
,汗止體力精神皆恢復(fù)如常,從而痊愈
。?
此方余仿二加龍牡湯意
, 一方用附子、龍骨
、牡蠣
,以潛陽攝納引火歸原
;一方用麥冬
、黃芩、白薇
、銀柴胡以滋陰清熱
,再用人參益氣,用于低熱纏綿,倦怠乏力者頗效
,與甘溫除熱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
《金匱要略·消渴篇》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
,栝樓瞿麥丸主之”
。本方以附子溫陽化氣使津液上升而渴止,水氣得化則小便利
,更用栝樓根清熱潤肺,肺為水之上源
,肺氣清則水氣下行
,瞿麥利小便,茯苓
、山藥健脾滲濕
,與附子合用又有溫補(bǔ)脾腎功能
,原方治上熱下寒之消渴。余師其意用附子配清熱利濕
,或甘寒清熱之劑
,以治涉及脾肺腎功能失調(diào)之頑固性水腫,屢收良效
,在大隊清熱利濕或甘寒養(yǎng)陰方中加入附子以溫腎助陽
,小便利而水腫消
。?
近治一李姓男患
,39歲,患慢性腎小球腎炎
,高度浮腫
,尿蛋白(+++),久治水腫不消
,小便少,用呋塞米等利尿劑無明顯效果
,中約利水之劑亦罔效
,面白,全身水腫
,每日小便300毫升左右,口干舌燥質(zhì)紅
,胃脘灼熱,下肢涼
,睪丸濕冷畏寒
,血漿總蛋白3.3
,球蛋白1.8
,白蛋白1.5,脈沉
,手足厥冷
,此上熱下寒之證
,其病機(jī)肺胃熱
,脾虛腎陽衰微
,用清肺養(yǎng)陰
,清利濕熱溫腎陽之劑。
花粉15克
、麥冬15克、知母15克
、沙參15克
、生芪25克、山藥20克
、茯苓20克、瞿麥20克
、扁蓄20克、坤草30克
、蓮子15克
、生地20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
連進(jìn)10劑
,24小時尿量為2500毫升,水腫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