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帶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
【分類】補益劑-補氣
【組成】白術(shù)(30克)山藥(30克)人參(6克)白芍(15克)車前子(9克)蒼術(shù)(9克)甘草(3克)陳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功效】補脾疏肝
,化濕止帶。【主治】脾虛肝郁,濕濁帶下
。帶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本方常用于陰道炎、宮頸糜爛、盆腔炎而屬脾虛肝郁,濕濁下注者【用法】水煎服。
【禁忌】帶下證屬濕熱下注者
你好,你這情況在月經(jīng)期間建議你不要吃的避免導(dǎo)致月經(jīng)異常的情況
前幾天整理了一些健脾方子,深受大家的喜愛
當(dāng)然脾胃的 健康 對人體非常重要,脾胃不好的人,基本上體弱多病
大家好,我是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南方醫(yī)院蔡華兵藥師
上一篇《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治療脾虛的中藥方子大全
中醫(yī)認(rèn)為“脾胃乃后天之本”,飲食中營養(yǎng)的吸收
可偏偏很多人的脾胃都不是很好,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的這篇內(nèi)容闡述了濕氣重與脾虛的關(guān)系
對補脾方子補充如下:
組成:人參 干姜 炙甘草 白術(shù)
功用:溫中散寒
主治:脾胃虛寒證
理中丸為溫補方劑 組成: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炮炙甘草 黑附子 功用:溫陽祛寒 主治:脾胃虛寒,風(fēng)冷相乘 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多了一味大辛大熱的附子 組成:桂枝 炙甘草 白術(shù) 人參 干姜 功用:溫里解表 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 桂枝人參湯溫陽益氣,表里同治,用于脾胃虛寒而兼外感表證者。 組成: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飴糖 功用:溫中補虛 主治:虛勞里急證 小建中湯以溫中補虛緩急為主 組成:白術(shù) 炒木香 黃連 甘草 茯苓 人參 神曲 炒陳皮 砂仁 麥芽 炒山楂 山藥 肉豆蔻 去油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主治:脾虛停食證 健脾丸健脾藥居多,側(cè)重于補,重在健脾消食,適用于脾虛食積,兼有濕熱之證。 組成:神曲 炒黃連 肉豆蔻 面裹煨使君子 麥芽 炒檳榔 木香 豬膽汁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小兒疳積 肥兒丸所治小兒疳積為飲食不節(jié),食滯脾胃,郁久化熱,濕熱生蟲所致。脾虛失運,故面黃體瘦,大便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組成:甘草 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 炮阿膠 黃芩 灶心黃土 功用:溫陽健脾 主治:陽虛便血 黃土湯所治的各種出血證,都因脾陽不足所致。脾主統(tǒng)血,脾陽不足,失去統(tǒng)攝之權(quán),則血從上溢而吐衄,下走而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xì)無力等癥,皆為脾氣虛寒及陰血不足之象。治當(dāng)標(biāo)本兼顧。 組成:茯苓 白芍 白術(shù) 附子 炮生姜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 真武湯為治療脾腎陽虛 組成:厚樸 姜制 功用:溫陽健脾 主治:陽虛水腫 實脾散助陽散寒之力強 組成:白術(shù) 土炒山藥 炒人參 白芍 酒炒車前子 酒炒蒼術(shù) 制甘草 陳皮 黑芥穗 柴胡 功用: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脾虛肝郁 完帶湯為治療白帶的主要方劑,其病乃由肝脾不和 組成:人參 當(dāng)歸 白術(shù) 肉豆蔻 煨肉桂 炙甘草 白芍 木香 柯子 罌粟殼 蜜制 功用:澀腸止瀉,溫中補脾 主治:久瀉久痢 真人養(yǎng)臟湯為脾腎虛寒 組成:肉豆蔻 補骨脂 五味子 吳茱萸 生姜 大棗 功用:溫腎暖脾 主治:腎泄。五更泄瀉 四神丸溫腎為主,兼以暖脾澀腸 組成:大黃 當(dāng)歸 干姜 附子 人參 芒硝 甘草 功用:攻下寒積,溫補脾陽 主治:寒積腹痛。便秘腹痛 溫脾湯治療脾陽不足 組成:白術(shù) 茯神 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 炒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dāng)歸 遠(yuǎn)志 生姜 大棗 功用:益氣補血 主治: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 歸脾湯,一是心脾同治 這些補脾的方子 您還知道哪些治脾虛的方子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給大家。 最后記得長按點贊[贊]觸發(fā)超級贊支持一下,您的點贊是我持續(xù)更新的動力。謝謝[比心]!# 健康 明星計劃# 附:《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補腎方子大全 兩方均已山藥為君 健脾化濕是中醫(yī)中的一個治療方式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9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怎么樣鑒別完帶湯和易黃湯?
易黃湯中配伍清熱祛濕的黃柏 車前子,主治腎虛濕熱下注的帶下病
完帶湯白術(shù)健脾祛濕與山藥共為君藥,配伍柴胡荊芥白芍生發(fā)肝氣,用于治療脾虛肝郁濕濁下注的帶下癥健脾化濕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項
健脾化濕適用于脾虛水濕不化癥,多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委婉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瀉,水腫,女性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
濕有寒濕、濕熱之分,使用健脾化濕藥時
常用健脾化濕藥:白術(shù)、黨參、茯苓、扁豆、薏苡仁、山藥、蒼術(shù)、藿香、佩蘭、白豆蔻、白蔻殼、草豆蔻、草果等。
1、 脾虛濕阻之泄瀉
證候:泄瀉,腹脹嘔吐
2
證候:身腫日久
3
證候:女性帶下清稀
常用化濕健脾食物: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