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性腸梗阻中藥方劑
醫(yī)案日記
2023-06-10 05:02:21
蛔蟲性腸梗阻中藥方劑
中醫(yī)處方(一)
【辨證】蟲積結(jié)聚,壅塞腸腔,郁滯不通。

【治法】通里攻下
,安蛔止痛。
【方名】烏梅承氣湯
。
【組成】大黃9-15克(后下)
,芒硝6-9克(沖服)
,川樸6克
,枳實6克
,烏梅6克
,川椒2克,川連3克
。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日服2次
,第1劑服后4-6小時未見好轉(zhuǎn)或無便意者
,可加服1劑。亦可配合使用本方灌腸
,以本方1劑,煎取300-500毫升
,5歲以下灌300毫升
,5歲以上灌500毫升。嘔吐不甚
,腹脹不著
,能配合治療者,不用插胃管
,可直接口服
。反之,則需插胃管
,一是作胃腸減壓用
,二是便于灌服中藥。
【出處】韋永興方
肚子里有蛔蟲怎么辦?
什么是腸道蛔蟲
蛔蟲病是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傳染源是蛔蟲病患者和感染者
。大量的蟲卵隨患者糞便排出
,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適宜的溫濕度下
,約經(jīng)2周
,發(fā)育為成熟蟲卵。成熟蟲卵經(jīng)口到胃
,大部分被胃酸殺死
,少數(shù)進入小腸孵化發(fā)育為幼蟲。幼蟲鉆入腸粘膜
,經(jīng)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門脈
、肝臟、下腔靜脈而達肺
;在肺內(nèi)脫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蟲
。幼蟲穿過微血管經(jīng)肺泡
、支氣管、氣管上升至咽
,然后再被吞入胃
,此即構(gòu)成蛔蚴移行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昨实竭_小腸后發(fā)育為成蟲(圖2-9-1)
。自吞食蟲卵至成蟲成熟約需75天,在小腸內(nèi)生存期約為1-2年
。
什么原因引起腸道蛔蟲
傳染源是蛔蟲病患者和感染者
。大量的蟲卵隨患者糞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
,在適宜的溫濕度下
,約經(jīng)2周,發(fā)育為成熟蟲卵
。成熟蟲卵經(jīng)口到胃
,大部分被胃酸殺死,少數(shù)進入小腸孵化發(fā)育為幼蟲
。
腸道蛔蟲有什么癥狀
小腸中有少數(shù)蛔蟲感染時可無癥狀
,稱蛔蟲感染者,大量感染而引起疾病稱蛔蟲病
。
腸道蛔蟲常引起反復(fù)發(fā)作的上腹部或臍周腹痛
。由于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謝產(chǎn)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和異性蛋白反應(yīng),如納差
、惡心
、嘔吐、腹瀉和蕁麻疹
。兒童嚴重感染者
,可引起營養(yǎng)不良,精神不安
,失眠
、磨牙、夜驚等
。
腸內(nèi)蛔蟲一般處于安靜狀態(tài)
,但受到各種刺激(如高熱、消化不良
、驅(qū)蟲不當(dāng)?shù)龋┖笠资够紫x騷動及鉆孔
,可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常見的有:
一、膽道蛔蟲癥 系蛔蟲鉆入膽道而引起
,表現(xiàn)為劍突下突然發(fā)生陣發(fā)性絞痛或鉆頂痛
,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難于忍受
,極度不安
。常伴有惡心及嘔吐。腹壁軟僅疼痛發(fā)作時腹壁輕度痙攣
,劍突下明顯的局限性壓痛
。當(dāng)進入膽道的蛔蟲退到小腸后,則癥狀突然消失
。若蛔蟲進入膽囊管或肝內(nèi)膽管時
,可繼發(fā)細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管炎或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
;深入肝內(nèi)膽小管時可產(chǎn)生細菌性肝膿腫
。當(dāng)蛔蟲殘體或蛔蟲卵長期存留膽管或膽囊時,可以其為核心
,逐漸形成膽石。
二
、蛔蟲性腸梗阻 多見于小兒
。由于蟲數(shù)較多,扭結(jié)成團阻塞腸腔
,引起部分腸梗阻
。病人有陣發(fā)性腹痛、惡心
、嘔吐
、腹壁軟,可捫及大小不等粗麻繩樣索狀塊物
。如不及時治療
,可發(fā)展為完全性腸梗阻。
三
、其它 傷寒或少數(shù)胃
、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感染蛔蟲后,蛔蟲可穿破病變處腸胃壁引起穿孔
,產(chǎn)生彌漫性腹膜炎
。蛔蟲向上逆行時可由鼻孔
、口腔排出
,或鉆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蟲。偶而蛔蟲可到達喉或氣管
,引起窒息
。
腸道蛔蟲需要做哪些檢查
糞便直接涂片檢查。
如何治療
一
、驅(qū)蟲治療
(一)苯咪唑類化合物 為廣譜驅(qū)蟲劑
,可殺死蛔蟲、鉤蟲等
。其殺蟲機理為藥物對蟲體有選擇性
、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攝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蟲體內(nèi)源性糖原耗竭
,并抑制延胡索酸還原酶
,阻礙三磷酸腺苷產(chǎn)生,致使蟲體無法生存與生殖
,最終死亡
。常用的藥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兒童用量每天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
,早晚各次
,連服3天;若未驅(qū)盡
,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療程
。該藥驅(qū)蛔效果較佳,副作用少見
,大量感染用此藥驅(qū)蟲時
,可有腹痛、腹瀉
,但較輕微
。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腸蟲清,為新的廣譜驅(qū)蟲劑
。劑量為400mg
,一次吞服。療效達90%以上
。但在大規(guī)模治療中
,偶有發(fā)生口吐蛔蟲的反應(yīng)。
3.左旋咪唑 用量為150mg
,一次服用
,本藥驅(qū)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較哌嗪為優(yōu)
,副作用輕微
,偶有惡心
、嘔吐、食欲減退等
,少數(shù)病人服藥后出現(xiàn)肝功能輕度損害
。早期妊娠、肝
、腎疾患應(yīng)慎用
。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 成人每公斤體重25mg,早晚各1次
,連服3天
,日用量不可超過3g,此藥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
(二)噻嘧啶(Pyrantel) (商品名抗蟲靈
、驅(qū)蟲靈)是廣譜抗蟲藥,能使蛔蟲肌肉劇烈收縮
,引起痙攣性麻痹
。用量為5-10mg/kg,晚1次頓服
。副作用有頭痛
、頭暈、嘔吐等
,對孕婦
、急性肝炎、腎炎
、嚴重心臟病及發(fā)熱病人應(yīng)暫緩給藥。
(三)驅(qū)蛔靈(枸櫞酸哌嗪) 成人每次3-4g
,兒童每日每公斤體重150mg(最高量不超過3g)睡前頓服
,連服2天,便秘者加服瀉劑
。副作用輕
,偶有眩暈、嘔吐
、頭痛等
。此藥已漸少用。
(四)苦棟皮 有效成分為川棟素
。實驗證明它能麻痹豬蛔蟲頭部
,故亦有一定的驅(qū)蛔效果,但用量大時
,有毒性作用
。成品為川棟素片
,成人200-250mg,空腹頓服
,此藥目前較少用
。
(五)其他 有報道氧氣驅(qū)蟲及針炙驅(qū)蟲,有時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
二
、并發(fā)癥治療
(一)膽道蛔蟲病 ①阿托品氯丙嗪或杜冷丁解痙鎮(zhèn)痛;②腹痛緩解后再進行驅(qū)蟲治療
;③及時采用青霉素
、鏈霉素等抗生素控制膽道感染。
(二)蛔蟲性腸梗阻 不完全性腸梗阻者先用內(nèi)科治療包括鎮(zhèn)靜
、解痙
、止痛及胃腸減壓,待腹痛緩解后再進行驅(qū)蟲
。服用豆油或花生油80-150ml(兒童60ml)可使蛔蟲團松解
,緩解癥狀,癥狀消失后1-2天再驅(qū)蟲
。氧氣療法也可使蛔蟲松解
,出現(xiàn)完全性梗阻時,應(yīng)手術(shù)治療
。
花生油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花生油的別名4花生油的食用量5花生油的營養(yǎng)價值6花生油的選購7花生油適合的人群8花生油的食療功效9花生油的食用建議10《全國中草藥匯編》:花生油 10.1拼音名10.2來源10.3性味10.4功能主治10.5花生油的用法用量10.6摘錄 附:1用到中藥花生油的方劑2用到中藥花生油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花生油 1拼音 huā shēng yóu
2概述 花生油Peanut oil
,為豆科植物花生的種子榨出之脂肪油,淡黃透明
,色澤清亮
,氣味芬芳,滋味可口
,是一種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用油
。可提供給人體大量營養(yǎng)
,含多種脂肪酸的甘油酯
,可增加食品的美味,是構(gòu)成人體內(nèi)多種組織成分的重要原料
。是目前我國主要的食用植物油之一
,可用于炒、煎
、炸各種菜肴和食品
。花生的油脂含量約有50%
,很適合拌沙拉或作為炸油
。也用來制植物奶油或魚罐頭
。
3花生油的別名 落花生油、果油
4花生油的食用量 每天約25克
。
5花生油的營養(yǎng)價值 1. 中國預(yù)防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經(jīng)研究證實
,花生油含鋅量是色拉油、粟米油
、菜籽油
、豆油的許多倍。雖然補鋅的途徑很多
,但油脂是人們?nèi)粘1匦璧难a充物
,所以食用花生油特別適宜于大眾補鋅;
2. 花生油中還含有多種抗衰老成分
,有延緩腦功能衰老的作用
。花生油還具有健脾潤肺
,解積食
、驅(qū)臟蟲的功效;
3. 營養(yǎng)專家還在花生油中發(fā)理了3種有益壽延年于心腦血管的保健成分
;白藜蘆醇
、單不飽和脂肪酸和β谷固醇,實驗證明
,這幾種物質(zhì)是腫瘤類疾病的化學(xué)預(yù)防劑
,也是降低血小板聚集、防治動脈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化學(xué)預(yù)防劑
;
4. 是中老年人理想的食用油脂之一
,花生油中的膽堿,還可改善人腦的記憶力
,延緩腦功能衰退
。
6花生油的選購 優(yōu)質(zhì)花生油一般呈淡黃色,油體澄清
、透明、無雜質(zhì)
,有濃郁花生香味
,無異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ㄉ蛻?yīng)裝入密封玻璃瓶
,選擇陰涼干燥處保存。保質(zhì)期1年左右
。
7花生油適合的人群 適合所有人
,特別是中老年人食用
。
8花生油的食療功效 花生油味甘、性平
,入脾
、肺、大腸經(jīng)
;
可補脾潤肺
、潤腸下蟲;
花生油熟食
,有潤腸逐蟲之功效
,可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9花生油的食用建議 1. 花生油熱量高
,脂肪量大
,不宜過量食用,否則對心腦血管還是會有一定影響
,而且容易發(fā)胖
。
2. 花生油油耐高溫,除炒菜外適合于煎炸食物
。
3. 用花生油炒菜
,在油加熱后,先放鹽
,在油中爆約30秒
,可除去花生油中可能存在的黃曲霉素。
4. 植物油可防止粥沫:煮稀飯時
,往鍋里滴幾滴花生油
,并改用文火,稀飯就不會有沫子外溢了
。
10《全國中草藥匯編》:花生油
10.1拼音名
Huā Shēnɡ Yóu
10.2來源
豆科落花生屬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種子榨出的脂肪油
。
10.3性味
淡,平
。
10.4功能主治
潤腸通便
。用于蛔蟲性腸梗阻;外用穴位注射治腸炎
,地圖舌
。
10.5花生油的用法用量
用于蛔蟲性腸梗阻為4~8兩口服;用于腸炎
,地圖舌均為穴位注射(足三里
、上巨虛),每穴1毫升
。
10.6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到中藥花生油的方劑 熟附煨姜燜狗肉 狗肉(切碎)500~1000克蒜頭花生油適量制法:先用蒜頭
、花生油起鑊
,加水燜狗肉,再放入熟附片
、煨...
黛柏散 止癢
。主急性滲出性皮炎,膿皰瘡
。用法用量:上藥共研細末
,用花生油調(diào)敷。摘錄:《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病學(xué)》...
加吊蔯散 化鋅9g
。制法:上為細末
,調(diào)勻即成,或以清油
、花生油制成油膏
。功能主治:急性濕疹。用法用量:加吊蔯...
銀松散 掌跖膿皰病
,膿皰性或水皰性濕疹等
。用法用量:加花生油調(diào)敷。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附注:本方加蓖麻仁9...
陀柏散 末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止癢祛風(fēng)
。主各種濕疹
。用法用量:用花生油調(diào)敷。摘錄:《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病學(xué)》...
更多用到中藥花生油的方劑
用到中藥花生油的中成藥 頑癬敵軟膏 00g制法:取柳蘑粉碎成細粉
,過篩
、備用,另取花生油1200g置鍋內(nèi)加熱,加入蜂蠟溶化
,待溫降至1...
癬藥膏 丹6g分別研成細粉
,混勻。其余桃仁
、苦楝皮
,與花生油480g,同置鍋內(nèi)炸枯
,去渣
,將紫草用溫水濕潤...
鹿茸膠 濃縮至濃稠時,加入冰糖100g
、白酒100g及花生油適量,文火濃縮至稠膏狀
,冷凝
、切塊
、陰干、即得...
羅浮山風(fēng)濕膏藥 g牛膝114g制法:以上四十一味
,酌予碎斷
,用花生油14300g浸泡七天后,同置鍋內(nèi)炸枯
,去渣
,濾...
永盛合阿膠 ,取上清液用文火濃縮
,加入上述清膏
,再加冰糖、花生油
、黃酒適量
,繼續(xù)濃縮至稠膏狀,冷凝
,切塊
,陰干...
更多用到中藥花生油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花生油 《本草綱目拾遺》:[卷七果部上]落花生 生痰。又凡被馬踢傷者
,忌服花生
,服之瘡愈增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ㄉ鸵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色白,甘平氣腥
,滑腸下積
,膩膈生痰。...
《本草綱目》:[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地衣草 卒心痛中惡
,以人垢膩為丸
,服七粒。又主馬反花瘡
,生油調(diào)敷(大明)
。明目(藏器)。研末
,新汲水服之
,治...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贊》:[卷一上經(jīng)]胡麻 麻食者夜行不持燭。是巨勝也
。曹唐詩
。吃盡溪頭巨勝花。神仙記。劉晨阮肇入天臺采藥
。見一杯流下
。有胡麻...
《本草品匯精要》:[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草之草 【臭】腥【主】暴風(fēng)口噤【制】洗去土【治】合生油調(diào)敷馬反花瘡○地衣合人垢膩為丸服七粒治卒心痛中惡《本...
《證類本草》:[卷第九]垣衣
中藥大黃的功效
大黃是常用的一味中藥,又名將軍
、川軍
、錦紋,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
、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和根莖
。大黃性寒、味苦
,可歸脾經(jīng)
、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
、肝經(jīng)
、心經(jīng),具有瀉下攻積
、清熱瀉火
、涼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傳統(tǒng)上人們多用大黃治療實熱便秘
、積滯腹痛、瀉痢不爽
、濕熱黃疸
、血熱吐衄、目赤咽腫
、癰腫疔瘡
、淤血閉經(jīng)、跌打損傷
、水火燙傷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癥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說:
大黃?主下淤血、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
,蕩滌腸胃
,推陳致新,通利水谷
,調(diào)中化食
,安和五臟。?雖然大黃以攻下瀉實聞名而被稱為?將軍?,但其實際用途非常廣泛
。在可查到的清官醫(yī)案中
,大黃的用量在所有藥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宣統(tǒng)皇帝溥儀6歲那年
,因胃口壅滯導(dǎo)致惡心腹痛、手心發(fā)熱
。御醫(yī)便采用熟大黃等藥為他治療
,很快使其痊愈。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積熱而導(dǎo)致眼目不爽
,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黃等藥后康復(fù)的
。此外,清代不少皇帝還常用大黃泡茶來防病治病
。這是因為大黃在具有瀉下作用的'同時
,又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它雖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數(shù)增加
,卻不會導(dǎo)致脫水
,也不會因苦寒而影響胃腸的功能。而且
,若將大黃久煎還可降低其瀉下的作用
。
從現(xiàn)代藥理研究的結(jié)果看,大黃具有收斂
、止血
、解痙、利膽
、抗菌
、抗病毒、抗寄生蟲
、抗腫瘤
、降血壓等作用。根據(jù)大黃的這些作用
,人們在臨床上主要用其治療以下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可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大黃20克,花椒10克
,麻油100克
。先將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溫,繼投大黃
,隨即離火
,晾涼后去渣,分兩次服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叻幒蠹s3小時開始排氣
,進而腹痛會減輕,連續(xù)服用可使蛔蟲隨大便排出
。
可治療麻痹性腸梗阻:
取大黃
、芒硝各10克,厚樸
、枳殼各6克
,冰片3克。將上藥共研細末
,用藿香正氣水調(diào)成糊狀后填敷臍部
,再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
,并可將熱水袋敷在其上
。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小兒中毒性腸麻痹:
將生大黃放入50-100毫升的開水中浸泡
,用晾至約37攝氏度的浸液給患兒灌腸(保留10~20分鐘)
,每日灌2-3次。每次可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決定大黃的用量:1歲以內(nèi)的患兒用5-10克;1?3歲的患兒用10~15克;3-6歲的患兒用15-20克;6-12歲的患兒用20-30克
。
可治療腸癰:
取大黃
、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
,鮮敗醬草50克
,鮮紫花地丁40克。將上藥共搗爛如泥
,外敷于麥氏點(闌尾處)
,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腸脹氣:
將大黃50克研成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