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套管針置入股靜脈的應用
【摘要】
目的 為了解決臨床靜脈穿刺困難
,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
。

方法 將12~14F長15cm套管針置入股靜脈留置,對89例患者進行了臨床應用
。
結(jié)果 觀察各種患者穿刺成功率達90%以上
,雙人配合穿刺時間不超過5min
。由于塑料針管的彈性
,長期輸液的通暢度
,肝素帽的抗凝作用
,極大地保護了血管,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減少了并發(fā)癥
。
結(jié)論 輸液套管針置入股靜脈的臨床應用,可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替代靜脈切開術(shù)
,減輕護士工作壓力。
【關(guān)鍵詞】
輸液套管針
;置入股靜脈
;應用
輸液套管針淺靜脈輸液具有操作簡單、血管損傷小
、便于留置
、活動方便、痛苦小等優(yōu)點
,在臨床已廣泛應用
,對于病情危重、穿刺困難
、輸液量大
、維持時間長的患者,我院自2003年8月~2005年2月采用輸液套管針股靜脈留置方法
,對89例患者進行了臨床應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89例患者全部為我院住院患者
,男67例
,女22例
;年齡最小4歲,最大72歲
。包括急診腦外傷41例
,ICU病房收治的各類復合外傷15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9例及長期淺靜脈輸液失敗者24例
。
1.2
、股靜脈的留置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選右側(cè)進行置管,失敗后再選左側(cè)置管
。于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2cm處(卵圓窩內(nèi))為穿刺點
,捫及股動脈搏動,逐層局麻至動脈鞘
,用12F
、14F長15cm的雙芯套管針接注射器。左手食指
、中指固定穿刺點皮膚
,右手食指、拇指持注射器
,并緊貼大魚際肌
,針尖斜面朝上,進針角度視胖瘦不同呈30°~45°角
,針尖正對股動脈搏動點內(nèi)側(cè)進針5~7cm
,進入股血管鞘時有一突破感,然后邊退針邊抽吸
,抽到通暢的靜脈血后
,抽出針芯送入外套管,置入后再次證實通暢
,接肝素帽封閉待用
。穿刺局部消毒后用無菌敷料覆蓋固定。輸液時
,將輸液針穿入消毒后的肝素帽的橡皮封口即可
。
2、結(jié)果
2.1
、輸液治療效果
制定標準:(1)局部情況:穿刺點皮膚發(fā)紅
,腫脹并有分泌物或局部疼痛嚴重,需行處理
。(2)滲壓耐受性:輸注普通液體10%~15%葡萄糖液時,有血管疼痛為耐受力差
;輸注甘露醇液或推注50%葡萄糖液時無不適感為耐受力良好
。(3)液體暢通度:敞開輸液開關(guān)
,滴速小于30滴/min為差,大于此值為良好
。(4)導管性全身感染:置管后出現(xiàn)發(fā)熱
,白細胞升高,伴有穿刺局部炎癥
,且拔管后癥狀迅速控制
。(5)血栓性靜脈炎:局部炎癥、下肢水腫明顯
,并出現(xiàn)血管行程的疼痛或壓痛
。
2.2、使用結(jié)果
89例患者穿刺情況
,見表1
、表2。表1
各種患者股靜脈穿刺置管結(jié)果
例(略)
注:*淺靜脈輸液超過10天
,并經(jīng)單路淺靜脈持續(xù)輸液仍不能完成每日輸液量 表2
股靜脈置針輸液情況監(jiān)測 例(略)
3
、討論
近年來有不少靜脈內(nèi)置針輸液方法的報道[1],但多為淺靜脈內(nèi)留置較短的套管針
,這種方法在搶救休克等循環(huán)衰竭和淺靜脈炎癥的患者時
,仍存在著穿刺困難問題。也有人報道了經(jīng)鎖骨下靜脈穿刺插管進行輸液[2]
,但該方法作為常規(guī)操作仍存在著風險
。我們選擇管徑粗大的股靜脈為穿刺靜脈,在股三角的底部(卵圓窩)股神經(jīng)股動脈
,股靜脈分別是由外及內(nèi)的平行關(guān)系
,后二者有股血管鞘包裹,二者間尚有12F長15cm長套管針置入股靜脈
,避免了針管脫出
。本組病例的穿刺成功率均在90%以上,而兩人配合完成穿刺時間不超過5min
,更充分體現(xiàn)了該方法在危重患者搶救中的價值
。嚴重的腦創(chuàng)傷、休克患者躁動不安
,治療不合作
;長期反復多次輸液治療也常致周身淺靜脈炎、靜脈硬化而使穿刺失敗
、液路不暢
。采用股靜脈置管輸液避免了上述弊端。本組各類患者接受該方法輸液后均實現(xiàn)了合作治療。在輸液過程中
,利用塑料針管的柔性保護血管壁
,以長期置入保證不脫出,并采用肝素帽封管
,良好的抗凝作用使患者避免受多次穿刺痛苦
,良好的保護也擴大了患者的活動空間,減少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
。深靜脈管徑較粗
、血流量大,對滲壓有良好的耐受性
,本組89例患者在治療中均多次給予20%甘露醇
,50%葡萄糖液,或長期深靜脈綜合營養(yǎng)治療
。另外
,因選用的穿刺針管徑達12F與傳統(tǒng)的靜脈切開插入管道內(nèi)徑相差無幾,保證了輸血和脫水治療的快速有效
。
本組病例中
,管道阻塞極少發(fā)生,這可能與患者輸液量大
,持續(xù)輸液時間長
,而封管時間短有關(guān)。89例中
,具有局部
、全身感染10例,導管性全身感染僅2例
,占2.2%
,感染率低。有學者發(fā)現(xiàn)置入導管的感染發(fā)生率在5天后迅速上升
,10天達到高峰
,此后逐步降低,定期的更換導管無助于降低感染率[3]
。筆者認為接受留置針輸液的患者
,如果無炎癥表現(xiàn),留置時間可根據(jù)治療需要而定
,但一旦有感染指征
,特別是導管性靜脈炎及全身感染,應立即拔管并進行抗感染治療
。
4
、小結(jié)
輸液套管針置入股靜脈留置對危重患者搶救、靜脈穿刺困難,輸液量大的患者應用能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
,維持患者輸液通暢
,保護血管,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替代靜脈切開術(shù),減輕護士工作壓力
。
【參考文獻】
1
、李自琳.靜脈套管針穿刺200例體會.中華護理雜志,1989
,24(4):23-24.
2
、許香廣.鎖骨下靜脈插管術(shù)及其在內(nèi)科急診中的應用.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1995
,4:215-252.
3
、Holloway KL'Barres T.Cho:setal ventri culostony infertion:the etfect of monitoing duration and catheter exchange in 584 patients.J Nearosurg'1996'85:419.
作者單位: 415003 湖南常德,常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如何對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血液凈化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1臨床資料
我們應用的對象年齡在1天~15歲
,總計280例;其中男158例
,女122例。置管時間為1天5例
,占1.8%;3~5天150例
,占53.5%;5~7天108例,占38.6%;7~10天11例
,占3.9%
。穿刺失敗6例,占2.1%;套管針阻塞15例
,占5.4%;套管針脫落19例
,占6.8%;局部滲漏腫脹7例,占2.5%
。并發(fā)靜脈炎7例
,占2.5%;成功201例,占71.8%
,其中一次成功192例
,占68.6%。
2常見并發(fā)癥
2.1 穿刺失敗 6例
主要包括4種情況:(1)血管選擇不當
,有3例
,其中1例為選擇血管彎曲不直,加上送套管時動作過猛
,捅破血管;2例所選血管太細
,導致套管送入困難。(2)見回血后針柄固定不當,致使針尖退出血管
,此類情況有1例
。(3)針尖進入血管后立即見大量回血,隨即停針
,此時外套管尚在血管外
,此時退出鋼針送外套管,導致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進入血管
,此類情況有1例
。(4)有1例是由于穿刺前未松動外套管,致使鋼針退出時將外套管一起帶出血管外
,造成穿刺失敗
。
2.2 套管針堵塞15例
套管針堵塞是靜脈置管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通常套管針堵塞有兩種可能:(1)血栓堵塞在管腔內(nèi)
。即為血凝塊堵塞或是輸注高營養(yǎng)液時
,部分靜脈營養(yǎng)物質(zhì)粘附于管腔內(nèi)壁所致,另外
,導管沖洗不徹底也會形成堵塞
。此類堵塞,既回抽血液不暢
,亦無法推注肝素鈉稀釋液
,則拔除置管。(2)在管腔口形成血栓活瓣
。此類堵塞
,因為滴注液體暢而無阻,我們有時會抱著僥幸心理
,繼續(xù)為患者接上液體輸液
,一旦血栓發(fā)生脫落,栓子隨血液進入肺循環(huán)
,可造成肺小動脈栓塞
。
2.3 套管針脫落19例
留置針穿刺成功后用3m膠貼固定。其中4例是由于肝素帽固定不牢
,患兒在睡眠中翻身時被被褥撕脫;11例是患兒在煩躁哭鬧中由于看護不當
,患兒自行抓脫;另有4例是患兒頭部大量分泌油脂汗液,使附貼失去粘性
,導致套管針脫出
。
2.4局部滲漏腫脹7例
輸液肢體長期保持不動是導致血液循環(huán)不暢,發(fā)生肢體腫脹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期以來
,患者都認為輸液肢體保持不動可以防止漏液
,但沒有注意到輸液肢體不動使肢體背面受壓,肢體的靜脈血液回流受到相應的影響
,使靜脈血液回流不暢
,術(shù)后需要大量的輸入液體,補液又加重了輸液肢體的負擔
,引起輸液肢體由遠端向近心端回流走向而發(fā)生水腫
,停止輸液后水腫可緩解或消退。有報道指出
,對輸液肢體按摩
、伸屈活動可以有效地預防輸液肢體的腫脹。肢體活動能促進微血管運動—改善毛細血管微循環(huán)—改善肢體血管滲透性—促進組織重吸收—組織水腫減少
。
2.5靜脈炎7例
2.5.1靜脈炎的發(fā)生與靜脈穿刺部位有關(guān)
有研究表明,靜脈炎下肢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上肢
,其可能與下肢靜脈瓣多
,遠端血液回流緩慢,血液滯留在血管內(nèi)
,易形成血栓有關(guān)
。但也有研究表明,遠端(踝部
、手背)發(fā)生靜脈炎的幾率明顯高于近端(腕部
、肘部以上),可能與遠端血液回流速度不如近端血液回流速度快有關(guān)
。
2.5.2靜脈炎的發(fā)生與輸入藥物的性質(zhì)及液體量有關(guān)
輸入刺激性藥物以及高滲性液體
,特別是液體量過多時容易引起靜脈炎。刺激性藥物或高滲性液體進入靜脈后刺激血管收縮與痙攣
,患兒感到疼痛
、麻木,以致靜脈變硬
、成條索狀
,嚴重時出現(xiàn)血栓性靜脈炎。另外快速補液
,超過血流速度
,使血管壁的側(cè)壓增加,可能導致機械性損傷而發(fā)生靜脈炎
。
2.5.3靜脈炎的發(fā)生與套管針留置時間有關(guān)
已有資料顯示
,套管針的留置時間與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有明顯關(guān)系,即套管針留置時間越長
,靜脈炎的發(fā)生率越高
。美國輸液護理學會將留置針的保留時間規(guī)定為3天
,我國尚無統(tǒng)一規(guī)定。據(jù)報道
,套管針可留置5~7天
,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對無菌及周圍皮膚清潔的情況下,只要沒有發(fā)生堵管和滲漏
,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
。也有報道可留置7~10天。但李小燕認為
,套管針留置5天內(nèi)靜脈炎的發(fā)生率為0
,建議將5天作為常規(guī)留置時間。由于套管針在穿刺時對血管壁造成了一定損傷以及套管針在血管內(nèi)來回移動
,機械損傷血管內(nèi)皮
,使血小板在受傷部位及管尖端聚集,隨著留置時間的延長
,血栓形成
,發(fā)生靜脈炎。
2.6藥液外滲
臨床靜脈輸液的藥液外滲是常見并發(fā)癥
,特別是有些藥物刺激性強
,給病人帶來痛苦較大,如果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給予以下措施處理:(1)局部封閉
,減輕疼痛
,促進吸收,取0.9%生理鹽水10ml 2%利多卡因5ml 氫化可地松0.5g混合液局部浸潤封閉
;(2)取土豆切成片狀貼敷于皮膚紅腫部位
;(3)局部物理療法。因此
,在正確使用靜脈留置針前提下
,盡量避免增加靜脈炎風險的因素,在選擇血管是盡量選擇近端
、彈性好的血管
,操作過程中適當控制輸液的速度,減少對血管壁的側(cè)壓
,以減少對血管的機械性損傷
,使靜脈留置針發(fā)揮其最好的功能,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
。在護理工作中應加強責任心
,細心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
,及時處理
,才能做好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工作
。
3處理方法及對策
3.1 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技術(shù)起初難度較大,無菌要求嚴格
。因此
,護士應熟練掌握普通靜脈穿刺。在操作前護士心理應保持鎮(zhèn)定
,合理選擇粗
、直、彈性好的血管
,如手背靜脈
、橈側(cè)淺靜脈、顳淺靜脈等
。避免選擇彎曲
、細小的血管。對于粗大充盈的血管
,在見回血后應順血管再進入少許
,然后再送入套管。三代直型留置針在我院已不用了
。第四代intima-ⅱ型留置針操作時,見回血后則應用食指和中指固定針蕊
,用拇指直接將外套管輕輕推入血管
。送入外套管時動作應緩慢輕柔,以免穿破血管
。
3.2 留置針穿刺成功后應合理固定 3m膠貼
,應均勻粘貼在針翼兩側(cè),2~3天更換3m敷貼一次
,更換敷貼時應掌握方法
,將3m敷貼朝近心端輕輕撕扯,防止軟管脫出
,當軟管部分脫出時
,禁止再次送入血管。肝素帽部位應加強看護
,避免撕脫;對于煩躁好動的小兒需加強看護
,尤其是在藍光箱中未穿衣服的新生兒,可用紗布將手包裹成拳頭并略加固定
,使其不會在哭鬧中抓落留置針;對于油汗較多的小兒
,除了多加長膠布固定外,必要時可用小繃帶沿留置針環(huán)行包裹頭部
,以免脫落
。
3.3 護士對每一位患兒的病情都應該了解
,對于因病情導致靜脈血粘稠度濃縮,處于高凝狀態(tài)的患兒應盡量選擇表淺粗直的血管
,如患兒血管實在太差
,我們盡量不用留置針。對于3歲以下的小兒一般采用稀釋肝素5~10u/ml或生理鹽水3~5ml封管
,一方面不影響患兒的凝血機制
,一方面可注入較多量的封管液以保證封管成功。
3.4 已有局部腫脹的患兒應控制滴速
,加強觀察
,若腫脹明顯伴疼痛者應拔除套管針,抬高患肢或頭部
,促進局部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頭部留置針在套管時推注宜慢,以免造成一些較細的小血管破裂
。
3.5 為了避免靜脈炎的發(fā)生
,必須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穿刺點必須徹底消毒
,即使是頭皮靜脈穿刺也必須用碘酒
、酒精消毒,以保證徹底消毒滅菌
。輸入刺激性強的藥物
,要注意配伍時的濃度、輸液的速度和溫度
,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暖
。穿刺時盡量避開關(guān)節(jié),牢固固定
,以減少機械刺激
。若發(fā)現(xiàn)沿靜脈走向出現(xiàn)紅、腫
、熱
、痛或蒼白狀分支,均應停止輸液
,拔除套管針
。局部用50%的硫酸鎂濕敷。一般經(jīng)濕敷
,24h內(nèi)癥狀基本都能消失
。
4討論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頭皮針的替代產(chǎn)品
,60
、70年代已在歐美國家普及
,目前國內(nèi)許多大醫(yī)院已將留置針作為臨床靜脈輸液的主要工具。由于靜脈留置針可以減少靜脈多次穿刺的痛苦
、保護血管又可降低護士反復穿刺的壓力
,因而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而以上提到的問題在臨床工作中直接影響靜脈留置針使用的成功率
。因此在靜脈留置針的應用中除了提高護士的操作水平外
,還應加強無菌觀念,加強護士的責任心
。培養(yǎng)護士處理問題的能力
。此外,應向患兒及家長做好解釋和說明
,以取得合作
,使留置針的使用得到合理的保護,從而進一步提高套管針在留置中的成功率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有利于促進患兒盡快康復。
靜脈留置針操作簡單
,留置的肢體活動方便
,可減少反復靜脈穿刺,減輕患兒的痛苦
,深受患兒家長的喜愛
,在兒科病房廣泛使用。由于小兒好動
,血管細、血管壁薄
,留置針留置時間不長
,為使留置針在兒科得到安全有效使用,國內(nèi)護理學者對小兒靜脈留置針安全留置的相關(guān)因素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
,現(xiàn)綜述如下
。
1安全留置部位的選擇
小兒靜脈留置針可選擇留置的部位較多,有頭皮靜脈
、四肢淺靜脈
、腋靜脈、頸外靜脈
、腹股溝靜脈等
,不同的留置部位留置時間有明顯的差異。艾芳〔1〕對1 559例住院患兒進行了臨床觀察
,發(fā)現(xiàn)新生兒組頭皮靜脈和上肢靜脈留置時間無差異
,比下肢靜脈留置時間長
;嬰幼兒組頭皮靜脈留置時間最長,下肢靜脈留置時間最短
;學齡組四肢各部位留置時間無差異
。故新生兒、嬰幼兒靜脈穿刺首選頭皮靜脈
,其次為上肢靜脈
。但有顱內(nèi)出血、新生兒缺血性腦病的患兒
,為了減少搬動
,防止出血加重,應盡量避免頭皮穿刺〔2〕
。對于相對配合的患兒可采用頸外靜脈留置〔3〕
。新生兒應選擇腋靜脈置管,腋靜脈留置時間比四肢淺靜脈或頭皮靜脈留置時間長
,并且易于固定及護理〔46〕
。
2穿刺技巧
小兒年幼,穿刺操作時不配合
,血管管腔小
,傳統(tǒng)的穿刺方法常使送管不順利。胡小薇等〔7〕對該方法進行了改進
,采用左手一直繃緊皮膚
,右手持針翼,呈15°~30°角刺入
,見回血后降低角度
,繼續(xù)進針2 mm左右,左手繼續(xù)繃緊皮膚
,右手持續(xù)緩慢注入生理鹽水
,使穿刺部位血管充盈,防止盲目送管穿破血管
。對血管細
、血容量不足、休克的患兒效果更好
。有報道〔8〕
,新生兒頭皮靜脈呈樹枝狀分布,而大隱靜脈行走較為彎曲
,采用分多次逐步將針芯退出的方法
,可使外套管在血管的行走過程中盡可能有針芯支撐,防止外套管在送管時打折,便于留置針順利通過彎曲
。
3固定方法
3.1頭部固定法
患兒好動
,固定留置針的膠布容易松脫,出現(xiàn)脫管
,影響了留置時間
。為此黃文璟等〔9〕在小兒頭部留置時,在留置針的棱角處用少量棉花鋪墊后用3m膜固定
,再用皮膚外傷固定用5號彈力網(wǎng)套
,套進患兒頭部,能有效的延長留置時間
,由于彈力網(wǎng)套的彈性及透氣性能好
,不會給患兒帶來不適。使用3m外科自粘繃帶固定頭部靜脈留置針
,同樣可以延長留置時間〔10〕
。
3.2四肢固定
新生兒皮膚嬌嫩,四肢活動度較嬰幼兒小
,張惠娣〔11〕采用海綿代替夾板固定四肢靜脈留置針
,使肢體活動時順應性好,避免夾板固定時順應性差壓迫局部影響血液循環(huán)而出現(xiàn)局部水腫
、脫管及夾板誤傷肢體,影響留置
。為了防止針梗處和肝素帽持續(xù)壓迫局部,引起局部壓傷
,在固定留置針時在這些部位墊少量棉花后固定,再將患兒小手放入棉質(zhì)手套內(nèi)
,腳部穿松緊適度的襪子,也可用小毛巾包裹〔12〕
。
4封管
4.1封管液選擇
4.1.1生理鹽水與肝素液
封管是使留置針管腔內(nèi)充滿液體
,增加管腔內(nèi)壓力,防止血液反流
,避免堵管
。由于小兒與成人不同,為了尋找安全有效的封管液
,許多護理人員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有報道〔13〕生理鹽水代替肝素鹽水為66例患兒留置針封管最長維持16 h
。饒慶華等〔14〕對546例應用留置針的住院患兒進行了生理鹽水與肝素液封管對比
,結(jié)果用肝素液封管明顯優(yōu)于生理鹽水,保留時間相對延長
。認為生理鹽水雖然在一定條件下防止凝血堵管
,但當病情危重或某些病理情況下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體內(nèi)抗凝血功能減弱微循環(huán)改變時生理鹽水不足以抗凝,所以應根據(jù)病情
,適當選用肝素鹽水封管
,提高留置效果。
4.1.2血液病患兒封管液的選擇
許燕等〔15〕報道
,有血流動力學問題的病人
,如高凝狀態(tài)或出血傾向者建議不用留置針。但饒慶華等〔14〕經(jīng)過對77例肝素鹽水封管前后
,出凝血時間
、血小板、紅細胞均值對比
,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認為肝素液封管對血液病患兒并非禁忌。除了有明顯的出血傾向者外均可選用
。同樣牟園芬〔16〕對36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患兒進行肝素及生理鹽水封管對照
,結(jié)果使用肝素封管液對itp患兒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計數(shù)無影響,不會加重患兒原有的出血傾向
,且保留時間明顯長于生理鹽水封管液
。但安利等〔17〕認為血液病人如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
、肝素過敏者應選擇枸椽酸鈉溶液封管。2.5%枸椽酸鈉能降低血中鈣離子濃度
,起到抗凝血作用
。
4.1.3其他
還有使用1∶5(1份保養(yǎng)液加5份生理鹽水,保養(yǎng)液內(nèi)含1.33%枸椽酸鈉
、0.47%枸椽酸
、3%葡萄糖)保養(yǎng)液用于小兒靜脈留置針封管的報道〔18〕。
4.2封管液濃度及劑量的選擇
小兒血管小
,封管液量過多
,推注時間長,力量不均可損傷血管內(nèi)皮
,形成血栓性靜脈炎
。因此,封管液量為2 ml
,肝素的安全有效的量化指標
,以新生兒0.5 u/ml,3歲1 u/ml ~5 u/ml
,7歲5 u/ml
,14歲5 u/ml~12.5 u/ml較適宜〔14〕。但也有報道〔19,20〕
,采用3 ml肝素液封管留置的天數(shù)明顯多于2 ml肝素液封管留置的天數(shù)
,認為2 ml肝素液含肝素液量相對少,易發(fā)生堵管
,導致留置時間縮短
。
4.3封管方法
封管是留置成功的關(guān)鍵,方法得當可延長留置時間
。張家榮等〔19〕對120例新生兒進行封管探討
,認為將針頭斜面進入套管針內(nèi)均勻推注3 ml肝素溶液留置天數(shù)顯著高于將針頭2/3進入套管針內(nèi)推注2 ml后,再將剩余1 ml邊推邊退行正壓封管留置的天數(shù)
。原因是肝素帽橡膠致密度極強
,退針時容易將針頭一下退出套管針外,達不到正壓封管的目的
,而只將斜面進入套管針內(nèi)均勻推注3 ml肝素溶液
,則不會引起負壓封管,使留置時間延長
。魏菊英等〔20〕認為
,邊推邊退的封管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病,由于退針的均勻速度很難掌握
,容易造成負壓封管
,導致凝血堵管。
5靜脈炎的預防
5.1血管選擇
應根據(jù)不同年齡
、病情
、用途、血管情況選擇不同的血管
。選擇的血管要柔軟
、直、有彈性
、易于觸及
、充盈良好,避開關(guān)節(jié)部位〔21〕
。王惠仙等〔3〕研究認為頸外靜脈留置時間長
,靜脈炎發(fā)生率低。頸部條件許可
,患兒相對配合
,可采用頸外靜脈留置。胡艷群等〔22〕報道
,在搶救危重嬰幼兒時
,可采用腋靜脈置管,腋靜脈為大靜脈
,輸入的血管活性藥物隨血液快速進入循環(huán)
,減少了藥物對局部血管的刺激,管徑粗
,留置針套管進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而頭皮、上肢
、下肢靜脈血管細小
,靜脈回流速度慢,局部血管壁長時間處于藥物刺激中
,易發(fā)生靜脈炎
。朱琴等〔5〕認為,早產(chǎn)兒
,腋靜脈留置穿刺成功率高
,并發(fā)癥少。腋靜脈管徑粗
、直
、血液流暢,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小
,腋部活動度少
,避免機械刺激,減少靜脈炎
。
5.2留置針的選擇
選擇適合血管粗細的留置針可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
。應根據(jù)患兒不同年齡及病情選擇相應型號的靜脈留置針,嬰幼兒一般選用套管較細的24g
,而手術(shù)及較大年齡的患兒可選用24g
、22g的留置針〔21〕。
6宣教工作
根據(jù)患兒特點
,有針對性進行指導
,囑新生兒家長在喂哺和睡眠時避免觸碰留置針,嬰幼兒期強調(diào)陪護人員的看護
,學齡組患兒給予正確引導〔23〕醫(yī)務人員
、家長、患兒共同參與留置針的維護
,延長留置時間
。
綜上所述,要使小兒靜脈留置針能安全有效的留置
,應根據(jù)患兒年齡
、病情
、血管情況選擇合適的血管及留置部位,熟練的穿刺技巧
,妥善固定
,有效的封管,適時的宣教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655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