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之大暑養(yǎng)生篇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
。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
,故名曰大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
,在我國很多地區(qū)
,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
,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jié)
,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大暑時節(jié)即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也是鄉(xiāng)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jié)
,我國有些地區(qū)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jié)
,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
,閃電如果出現(xiàn)在東方
,雨不會下到這里
,若閃電在西方
,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
,并形容“西北雨
,落過無車路
。”“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
,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
,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
,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
,道是無晴還有晴
。”
氣之大暑養(yǎng)生篇.png)
夏季氣候炎熱
,酷暑多雨
,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于虧耗
,尤其老人
、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yǎng)
,而導致疰夏
、中暑等病
。如果當你出現(xiàn)全身明顯乏力
、頭昏、心悸
、胸悶
、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
、四肢麻木、口渴
、惡心等癥狀時
,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xiàn)上述癥狀
,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
,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
、西瓜汁
、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
,注意勞逸結合
;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nèi)降溫
;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wèi)生
。有條件的人
,進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
,清解濕熱之方
,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
,飛滑石
、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
,水煎代茶飲
。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
、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
,陽氣最盛的時節(jié)
,在養(yǎng)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
,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fā)作的慢性疾病
,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支氣管哮喘
、腹瀉
、風濕痹證等陽虛證
,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
,在夏季養(yǎng)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diào)養(yǎng)
,重點防治
。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
,可內(nèi)服外用并舉,具體方法:內(nèi)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
、左歸丸等
,每日二次,每次一丸
,連服一個月
。外敷藥可選用白介子20克
、元胡15克
、細心12克、甘遂10克
,同研細末
,用姜汁調(diào)糊,分成六份
,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上
,貼在后背的肺俞、心俞
、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
、百勞
、膏肓穴上
,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
,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
,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須注意的是
,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每年三次
,連續(xù)貼三年
,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tài)
。這種內(nèi)
、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癥狀
。
暑天
,運用飲食的營養(yǎng)作用養(yǎng)生益壽,是減少疾病
,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
。夏季的飲食調(diào)養(yǎng)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
,由于夏令氣候炎熱
,易傷津耗氣,因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蛇x用藥粥滋補身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藥以去之
,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的論點
。著名醫(y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yǎng)生
,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
,空腹虛
,谷氣便作,所補不細
,又極柔膩
,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藥粥對老年人
、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
。所以
,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
,“日食二合米
,勝似參芪一大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t(y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
,糯米粥為溫養(yǎng)胃氣妙品”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娭囵B(yǎng)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
,也不可通用
,要根據(jù)每人的不同體質(zhì)、疾病
,選用適當?shù)乃幬铮渲瞥芍喾娇蛇_到滿意的效果
。
夏季養(yǎng)生
,水也是人體內(nèi)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
,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
。實驗結果也表明
。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后,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
。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
,氯氣比一般自然水減少了1/2,水的表面張力
、密度
、粘滯度
、導電率等理化特性都發(fā)生了改變
,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
。根據(jù)民間經(jīng)驗
,實驗結果
,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
,幾年之后,就會出現(xiàn)神奇的益壽之功
。日本醫(yī)學家曾經(jīng)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diào)查統(tǒng)計
,五年內(nèi)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
,精神飽滿,牙齒不松
,每日能步行10公里
,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
,是千真萬確的。
除水之外
,酒
、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
。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
盛夏陽熱下降
,絪蘊熏蒸
,水氣上騰
,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jié)
,感受濕邪者較多
。在中醫(yī)學中
,濕為陰邪
,其性趨下,重濁粘滯
,易阻遏氣機
,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
下面介紹幾種適合大署節(jié)氣的佳肴。
清拌茄子:
[配料]嫩茄子500克
,香菜15克
,蒜、米醋
、白糖
、香油
、醬油、味精
、精鹽
、花椒各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削皮
,切成小片,放入碗內(nèi)
,撒上少許鹽
,再投如涼水中,泡去茄褐色
,撈出放蒸鍋內(nèi)蒸熟
,取出晾涼
;蒜搗末
;將炒鍋置于火上燒熱,加入香油
,下花椒炸出香味后
,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nèi),加入醬油
、白糖
、米醋、精鹽
、味精
、蒜末,調(diào)成汁
,澆在茄片上;香菜擇洗干凈
,切段,撒在茄片上
,即成。
[功效]清熱通竅
,消腫利尿
,健脾和胃。
注意:豆角中含有血球凝集素A
,是一中毒蛋白
,加熱后毒性可大為減弱。所以豆角一定要焯透
,以防止中毒。
熗拌什錦:
[配料]豆腐1塊
,嫩豆角50克
,西紅柿50克,木耳15克
,香油、植物油
、精鹽
、味精蔥末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
、豆角
、西紅柿
、木耳均切成丁
。鍋內(nèi)加水燒開
,將豆腐、豆角
、西紅柿
、木耳分別焯透(西紅柿略燙即可)
,撈出淋干水分
,裝盤備用。炒鍋燒熱
,入植物油
,把花椒下鍋,熗出香味
,再將蔥末
、鹽
、西紅柿
、味精同入鍋內(nèi),攪拌均勻
,倒在燙過的豆腐
、豆角、木耳上
,淋上香油攪勻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
,健脾清暑
,解毒化濕。
綠豆南瓜湯:
[配料]綠豆50克
,老南瓜500克
,食鹽少許
。
[做法]綠豆清水洗凈
,趁水氣未干時加入食鹽少許(3克左右)攪拌均勻,腌制幾分鐘后
,用清水沖洗干凈
。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凈
,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待用
。鍋內(nèi)加水500毫升,燒開后
,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
,淋入少許涼水,再煮沸
,將南瓜入鍋
,蓋上鍋蓋
,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
,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diào)味即可
。
[功效]綠豆甘涼
,清暑、解毒
、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氣
。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
苦瓜菊花粥:
[配料]苦瓜100克,菊花50克
,粳米60克,冰糖100克
。
[做法]將苦瓜洗凈去瓤
,切成小塊備用。粳米洗凈
,菊花漂洗
,二者同入鍋中
,倒入適量的清水
,置于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后
,將苦瓜
、冰糖放入鍋中,改用文火繼續(xù)煮至米開花時即可
。
[功效]清利暑熱,止痢解毒
。適用于中暑煩渴
、痢疾等癥
。
注意:喝此粥時,忌食一切溫燥
、麻辣、厚膩之物
。
二十四節(jié)氣養(yǎng)生 24節(jié)氣怎么養(yǎng)生更健康
導語:二十四節(jié)氣除了規(guī)定農(nóng)時
,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根據(jù)時節(jié)的變化來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現(xiàn)在我們進城脫離了土地
,但二十四節(jié)氣養(yǎng)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
。下面就來看看24節(jié)氣怎么養(yǎng)生更健康吧
!
二十四節(jié)氣養(yǎng)生 24節(jié)氣怎么養(yǎng)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時
立春(2月4/5日):開始進入春天
,萬物復蘇。
雨水(2月19/20日):這時春風遍吹
,天氣漸暖
,冰雪融化
,空氣濕潤
,雨水增多。
驚蟄(3月5/6日):天氣轉(zhuǎn)暖
,春雷震響
,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
。大部分地區(qū)進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
。大部分地區(qū)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
清明(4月4/5日):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fā)新枝芽
,萬物開始生長
,農(nóng)民忙于春耕春種
。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
,到郊外踏青
,以及祭掃墳墓
。
谷雨(4月20/21日):天氣較暖,雨量增加
,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jié)
,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春日融融
,是令人驚喜的美好時光
,也是最適合重新開始的季節(jié)。天氣回暖
,萬物吐芽生發(fā),潛伏在慵懶身軀里的靈魂已經(jīng)蠢蠢欲動
,等待新生的能量
,因此,養(yǎng)生顯得十分重要
。
第1招 少發(fā)脾氣
,多微笑
盡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
,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
,活化肝細胞。而怒氣不僅傷肝
,也是古代養(yǎng)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怒氣一發(fā),則氣逆而不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透過發(fā)泄和轉(zhuǎn)移,也可使怒氣消除
,保持精神愉快
。新的科學研究顯示,主動想一些好玩的
、有趣的事,會增加腦內(nèi)啡分泌
,使身心愉悅
。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綠色春蔬
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
。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
。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恰巧可以補充冬季的攝取不足
。譬如春天產(chǎn)的菠菜嫩極味美,亦有養(yǎng)血功效
,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春天不需要特別進補
,“因為氣候上升
,溫補藥反而加重身體內(nèi)熱,”體質(zhì)較差的人
,一般可選用蓮子
、芡實、薏仁
、花生、核桃
、燕窩
、豬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類成分的銀耳也有防發(fā)炎功效
,亦可促進肝臟蛋白質(zhì)合成
。
此外
,有過敏氣喘體質(zhì)的人
,在春天要特別注意體質(zhì)的調(diào)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發(fā)過敏
。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盡管天氣回暖
,保暖工作還是很重要。春天因氣候變化大
,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
,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
。此外,由于膝關節(jié)對冷較敏感
,因此穿著裙裝時
,記得加雙厚一點的褲襪保暖
。
第 4招 啟動身體的引擎
冬季人體新陳代謝變慢
,陽氣下降,春暖花開之時,正好可以重新補充身體的陽氣
。起早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yǎng)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
試試看最簡單的呼吸調(diào)節(jié)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貫注在呼吸調(diào)節(jié)中
,慢慢地
,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
,并重復數(shù)次
。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nèi)積熱
,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
。
夏日當頭時
立夏(5月5/6日):夏天開始,雨水增多
,農(nóng)作物生長漸旺
,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小滿(5月21/22日):大麥
、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jīng)結果
、籽粒飽滿
,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
芒種(6月5/6日):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宜開始秋播,如晚谷
、黍、稷等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將進入黃梅季節(jié)
,連綿陰雨。
夏至(6月21/22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
,白天最長
。從這一天起
,進入炎熱季節(jié)
,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
,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
,人們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
,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
;雨水甚多
。
夏熱使人體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
,每易損傷陽氣
。如何能做到夏季養(yǎng)陽呢?
調(diào)精神:夏季養(yǎng)生重在精神調(diào)攝
,保持愉快而穩(wěn)定的情緒
,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
,火上加油
。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yǎng)陽的目的
。
巧運動:宜通過有益的文體活動來活動筋骨,調(diào)暢氣血
,養(yǎng)護陽氣
。運動要循序漸進,嚴格控制運動量
,不要過度疲勞
。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
,起居也應隨之作適應性調(diào)節(jié)
,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靜處散步
、慢跑
,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
要午睡:中午人體散熱量大,午飯后又昏昏欲睡
,通過短暫午睡小歇
,可以避開中暑高峰
,又可補充夜間睡眠不足。
勿貪涼:老年體弱者
,陽氣不足
,如長時間對著電扇吹或久居空調(diào)室內(nèi)
,反會感到頭暈腦漲
,四肢疲乏,精神困倦
,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癥。
節(jié)飲食:夏季天氣溫熱
,應注意飲食調(diào)節(jié)
,切勿極饑而后食
,食不可過飽
。亦忌極渴而后飲,飲不宜過多
。還須慎食瓜果冷飲
,以免傷脾胃陽氣。
防中毒:盛夏細菌繁殖迅速
,70%的食物中毒發(fā)生在夏季
。老人小孩胃腸功能薄弱,抵抗力差
,發(fā)病后極易發(fā)生脫水而危及生命
,故應做好預防工作
。
秋風送爽時?
立秋(8月7/8日):秋天開始
,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
,晚稻開始移栽
。
處暑(8月23/24日):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
,夏季火熱已經(jīng)到了盡頭。
白露(9月7/8日):天氣轉(zhuǎn)涼
,地面水汽結露
。
秋分(9月23/24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北方秋收秋種
。
寒露(10月8/9日):天氣轉(zhuǎn)涼
,露水日多
。
霜降(10月23/24日):天氣已冷
,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
。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
秋天有時不太明顯,但從養(yǎng)生角度卻很關鍵
。因為由漫長酷熱轉(zhuǎn)冷冬的短暫交替
,正考驗身體機能,要能儲存能量安度寒冬
,就得從涼意甚濃的秋天保養(yǎng)起
。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涼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
。少攝取辛辣
、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
,因為中醫(y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
,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
,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
。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