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開始出現(xiàn)的重要醫(yī)學著作《
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大的醫(yī)藥文獻帛書——《脈法》
、《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
。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
,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
,脈診就更加普遍了
。《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yī)淳于意(又叫倉公
,約前205—
?)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
。從《史記》記載的淳于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
,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y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
,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于臨床,并且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
。到了晉代
,名醫(y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
,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脈學專著
。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
,并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癥
,把脈診和病癥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
。此后
,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
。許多名醫(yī)都精通脈學,例如
,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
,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不完全統(tǒng)計
,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
。其中雖有重復,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fā)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關于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
脈診要求醫(yī)生有解剖生理學等有關知識。這方面
,我國古代有許多可貴的記述
。
第一,關于心臟
、血液和血管的關系
。脈和血液以及心臟的關系極其密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秲冉洝访鞔_記述說:“藏血
,脈之氣也”(《平人氣象論));“五臟所主
,心主脈(《宣明五氣》)
;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臟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處所
;心和脈是相合的
;心氣絕了,脈就不通
,脈不通
,血就不流;脈道通了
,血氣才流行
。它明確指出脈是血脈,發(fā)源于心
,脈搏是心臟功能的具體表現(xiàn)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內經》已經記述了血液循環(huán)的概念
,如說
,飲食經過消化系統(tǒng),吸收營養(yǎng)而傳到肝臟
,由肝傳到心
,由心傳到肺
,又由肺傳到心,然后輸布精氣于臟腑皮毛(《經脈別論》:“食氣人胃
,散精于肝
,……濁氣歸心,淫樟于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毛脈含精,行氣于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徊⑶艺f脈管的血循環(huán)不停地流著
,上下相貫
,如環(huán)無端,等等
。這種認識雖是初步的
,甚至是帶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體現(xiàn)了古代醫(yī)家對于循環(huán)生理學的認識
,并為古代脈診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
第二,關于血液速度的認識
。我國古代醫(yī)家已經注意到血流速度問題
。《難經》說:人一呼
,脈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
;一吸,也流行三寸
;一呼一吸
,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種認識盡管很不精確,卻是很有意義的
,因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的一種重要指標
,現(xiàn)代醫(yī)生為心血管系統(tǒng)病人做臨床檢查
,也把測定大、小循環(huán)的時間當作一種常規(guī)
。
第三
,關于呼吸和脈搏頻率關系的認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秲冉洝飞险f:人一呼
,脈跳兩次,一吸
,脈又跳兩次
,一呼一吸,脈跳四次
。(《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亦再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樣
,連續(xù)計數,以每分鐘呼吸十八次計算
,一分鐘脈就跳七十二次
。這里不僅明確指出了脈搏和呼吸的關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脈搏頻率是一和四之比
,和現(xiàn)代生理學所觀察的是一致的
。此外,《內經》還記述了脈搏和呼吸次數之間的比例改變是一種不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象:指出人一呼脈只跳一次
,一吸脈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脈跳動三次
,一吸脈跳動三次
,都是病態(tài)。(“人一呼脈一動
、一吸脈一動日少氣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
,尺熱日病溫
,尺不熱脈滑日痛風,脈澀日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覀冎溃}搏和呼吸之間的關系反映心臟和肺臟功能之間的關系
。臨床上不難觀察到
,由于肺循環(huán)和動脈血液缺氧引起心跳節(jié)律不齊
、脈搏的性狀因之改變的情況。
第四
,關于切脈部位的認識
。切脈的部位,在我國古代有一段偵變過程
。先后有過“遍身診”
、“三部診”和“寸口診”。起初
,主要是“遍身診”
,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
、頸
、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
,下肢的烴后
、足背、腘
、股動脈
。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于骨上和皮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秲冉洝酚浭龅那忻},主要就是“遍身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氨樯碓\”又叫“三部九候”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叭吭\”
,是診頭部的人迎(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足背動脈)
。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后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
,即所謂“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寸口是人體經脈的會合處
,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情況
。這種方法,《內經》已有記述
,以后的《難經》
、《脈經》等書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診”后來已不常用
,甚至不用。其實
,這種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
。我們知道,血液在心臟收縮時產生的壓力波叫脈波
,脈波通過動脈管傳到周身
。脈波的形狀隨循環(huán)系統(tǒng)情況的改變而改變,它反映心臟的情況
,也反映動脈管的彈性情況
。所以,觀察全身各處的脈搏形狀
,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診斷體征
。例如,主要由于主動脈弓等有關動脈發(fā)生病變而造戌的“無脈癥”
,因肢體積血
,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動脈搏減弱或消失。對這樣的病人進行“遍身診”
,就可以幫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況
。又如對心臟病人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用“遍身診”也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