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
,藥物治療在此時還處在強調“驗方”之傳授與使用的階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藝文志·方技》中有“經方”類
,其意即是“經驗之方”。無論是文人儒士
,還是醫(yī)家
,歷來對“經驗之方”都是十分重視的,因而才會有大量或簡或繁的方書問世
。致于說后世在藥物療法方面也出現了“古方不能治今病”
,主張“寧失其方,毋失其法”的新思想
,那正是本文后面將要討論的問題。即“醫(yī)者意也”觀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表現形式的問題
。
二、“意”之內涵的轉變
自郭玉倡言“醫(yī)者意也”后,歷代皆有援引以為據者
,但援引者大多不是針法醫(yī)
,所欲闡發(fā)的旨趣也與針法無關。實際上
,熱衷此說者主要是一些注重藥物理論與應用的醫(yī)家
,顯示出醫(yī)療技藝重心從針灸療法向藥物療法的轉移。伴隨著上述從針到藥的轉移
,醫(yī)者之“意”自然會因兩種療法性質不同而有所區(qū)別
。換言之,“意”的內涵在悄然之中發(fā)生了種種改變
,表述的思想內容已與出典風馬牛不相及
。為要弄清“醫(yī)者意也”這只舊瓶所裝新酒的味道如何,則必須先看看是何人
、于何時
、向此瓶中灌入了何酒。
就管窺所及資料而言
,在郭玉之后較早言及“醫(yī)者意也”的是南朝名士陶弘景(456~536):
“故陶隱居云:醫(yī)者意也
。古之所謂良醫(yī),蓋以其意量而得其節(jié),是知療病者皆意出當時
,不可以舊方醫(yī)療
。”[7]陶氏于醫(yī)學方面的主要貢獻
,是將舊傳《
神農本草經》加以擴充
、注釋而成《本草經集注》。故上述之語顯然是就方藥而言
。其后有隋唐間人許胤宗
,“每療,無不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嗜藛栐唬骸肮t(y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胤宗答道:“醫(yī)者
,意也
,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
,苦其難別
,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且古之名手
,唯是別脈,脈既精別
,然后識病
。夫病之于藥,有正相當者
,唯須單用一味
,直攻彼病,藥力既純
,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
,以情臆度
,多安藥味,譬之于獵
,未知兔所
,多發(fā)人馬,空地遮圍
,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療疾
,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
,復共他味相和
,君臣相制,氣勢不行
,所以難差
,諒由于此。脈之深趣
,即不可言
,虛設經方,豈加于舊
。吾思之久矣
,故不能著述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8]
在唐代醫(yī)家孫思邈(581~682)的著作中
,則不止一次地提到這一觀點:
“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臟六腑……故用湯也
;若四肢病久
,風冷發(fā)動,次當用散
;……次當用丸……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
。故曰醫(yī)者意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9]
“若夫醫(yī)道之為言
,實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際
,意析毫芒之里
,當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
;數之所在
,言不能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10]
“醫(yī)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為良醫(y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1]從總體上講,醫(yī)家真正大談“醫(yī)者意也”是在宋代之后。試觀以下諸例
。
《太平圣惠方》序稱:“夫醫(yī)者意也
。疾生于內,藥調于外
,醫(yī)明其理
,藥效如神,觸類而生
,參詳變易
,精微之道,用意消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12]
《夷堅乙志》記述北宋張銳以一種藥治愈兩人全然不同之病,因有人問其故:“敢問一藥而治兩疾何也
?銳曰:此于經無所載
,特以意處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13]
南宋劉開《劉三點脈訣》自序云:“夫脈者天真要和之氣也……大抵持脈之道
,非言可傳,非圖可狀
,……學者當以意會而精別之
。”[14]
南宋崔嘉彥《崔紫虛脈訣秘旨》自序
,與上文全同[15]又《歷代名醫(yī)蒙求》蘇霖序(1220)云:“昔人序本草
,嘗有言曰:醫(yī)者意也。蓋謂醫(yī)為人之司命
,必致其意
。……況醫(yī)之道
,有神圣工巧之殊
;藥之性,有君臣佐使之別
;人之受病
,則寒熱燥濕,強弱盛衰
,千變萬態(tài)
,不可言。既茍非精其意而通其妙
,烏能已人之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6]
南宋嚴用和所著《嚴氏濟生續(xù)方》自序云:“醫(yī)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間
,一息不可間斷
,續(xù)此方,所以續(xù)此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7]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說:“古人以神圣工巧言醫(yī),又曰:醫(yī)者意也
。以其傳授雖的
,造詣雖深,臨機應變
,如對敵之將
,操舟之工,自非盡君子隨時反中之妙
,寧無愧于醫(yī)乎
?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應今人無限之病
,何異刺舟求劍
、按圖索驥,冀其偶然中
,難矣
。”[18]
明王文祿《醫(yī)先》云:“醫(yī)者意也
,度時致病者意起之
,立方醫(yī)之,若天時圣教不同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且葬t(yī)貴審運氣,察人情
,及致病之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19]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五云:“葛可久以氣未足
,初秋,取桐葉飲之
,立下
,此以意悟者也;……以命門無脈
,而知為鬼
,此以博識者也
;……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兇
,此以理推者也
。意難于博,播難于理
,醫(yī)得其意
,足稱國手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胺蜥t(yī)者
,意也。以醫(yī)取效
,豈必視方哉
?然須博通物性,妙解脈理而后以意行之
,不則妄而輕試
,足以殺人而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20]《惠民局本草詩簽》蔣溥序云:
“故河汾氏之言曰:
醫(yī)者意也
,藥者瀹也。先得大意
,后以藥物疏瀹之
,此可謂善言醫(yī)者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21]《圣濟經》陳蘭森序(1789)云:
“醫(yī)者意也
,以意體之,方無不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2]清代龍繪堂所著《蠢子醫(yī)》原序(1882)云:
“甚矣,醫(yī)道之難也
。
醫(yī)者意也
,不可以妄試;不可以輕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3]清代臧達德《履霜集》自序(1814)云:
“蓋
醫(yī)者意也
。借望聞問切四者
,以一己之心理而揣度夫病理
;援五行生克之標榜,而定其所傷何部
。以形式而言
,似屬談空
,細繹之固有至理在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4]清代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卷三云:
“漢郭玉曰:
醫(yī)之為言意也
。唐許允宗曰:醫(yī)者,意也
。思慮精則得之
。望聞問切而不能知,或強不知以為知
,遂以意為之
,鮮有不敗事者。東坡云:學書紙費
,學醫(yī)人費
。”[25]十分明顯
,這些醫(yī)家強調的“意”
,早已不是在針法操作時需要集中的“注意力”;而是圍繞著一個核心
,即:醫(yī)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而尤以診脈、用藥為難
;治病不可生搬硬套
、墨守成規(guī);必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方能正確辨識疾病
,并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法。由此不難看出
,中國傳統醫(yī)學在外表上雖然總是呈現出一種極強的繼承性
,令人覺得古今一脈并無多大變化,但實際上今古中醫(yī)之不同遠勝相同
。其原因就在于歷代醫(yī)家雖然在口頭上總是將諸如今本《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難經》
、《傷寒雜病論》等一些古代醫(yī)學著作奉為圭臬
,稱為經典,但舊有的名詞
、概念往往早已被多次賦予新的解釋與內涵;同時
,這些新舊概念又被無數次地加以重組——再建體系
。這就是傳統醫(yī)學發(fā)展的歷史
、自我改造的歷史,或者說是“革命”的歷史
。如果沒有這種自我改造
,中國傳統醫(yī)學肯定不會具有今日所見之強大生命力。關于這一點
,只要我們想到人類早期各地區(qū)
、各種文化間的相同之處遠遠多于不同;針刺放血
、草藥治病等醫(yī)療技藝與知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
,至今也并未徹底消亡,但何以不具與現代醫(yī)學相并存的力量
,即完全不難理解
。“醫(yī)者意也”內涵的改變
,自然是上述變化的一種體現
;而醫(yī)家以“意”改造醫(yī)學的過程,簡直可以說就是傳統醫(yī)學發(fā)展的過程
。從宏觀的角度講
,中國傳統醫(yī)學之所以能夠從低水平、原始的經驗醫(yī)學發(fā)展成為一個“偉大的寶庫”
,正是因為有許多堪稱“古代科學家”的人
,肯于將其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用在這種曾被貶斥為“君子不齒”的賤業(yè)上,才使得醫(yī)學的知識含量
、理論水平得以逐步提升
,終在宋代以后成為被儒家認同的學問體系——“格物窮理之一端”。此外
,值得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特征,古代醫(yī)家以“意”構建自身傳統醫(yī)學的過程
,實質上也就是以本民族思維特征與生活經驗
,構建一種實用技藝與學問體系的過程。因而可以說中國傳統醫(yī)學的基本性格
,乃是由中國人固有之“意”所規(guī)定的
。
以下我們不妨從微觀的角度,認真分析一下那些“善于用意”的醫(yī)家
,是如何將“意”不斷注入醫(yī)學這個學問體系的
。
三、藥物與“意”
兒時隨父在郊外玩時
,常要教我認藥
、采藥
,并講故事。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一日
,某師對其弟子言:“去采一種不是藥的草回來
,即可畢業(y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茏宇I命而去
,以為不難。誰知數日后卻空手而歸
,泣對師言:“看來弟子是不能畢業(yè)了
。”師曰:“何也
?”答曰:“遍觀草木
,雖有不識,但無一非藥
。故難復師命
。”師笑曰:“汝業(yè)已成
,可去
。”
[26]聽講者自然要問:“既有不識
,焉知為藥
?”其實這正是故事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即:自然萬物的藥用功效
,可由一些基本的抽象原理而獲知
。例如“諸花皆升,諸子皆降”
;以及見于今本《黃帝內經》的“辛甘發(fā)散為陽
,酸苦涌瀉為陰”;“色赤如心”
,“味咸入腎”等等
,皆可作為分析藥物功效的原則——演繹原理,即可獲得具體知識
。然而有關人類何以會對自然界的“藥物”有所認識的問題
,“醫(yī)學史”卻另有解釋。
中國自古就有“神農嘗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以識藥物的傳說[27]
。
現代醫(yī)史著作在解釋藥物知識的形成途徑時,基本上也都是沿襲這一模式。即“氏族成員由長時期采集逐漸轉化為種植的過程中
,對植物的咀咽嘗試已多
,積累了一些用植物治病的經驗”[28];“在此過程中
,他們曾發(fā)生過不少的中毒遭遇,但從中也積累了不少藥物知識”[29]
;“由于饑不擇食
,人們經常誤食某些有毒的植物,因而發(fā)生嘔吐
、腹瀉
、昏迷甚至死亡等情況。經過無數次的嘗試
,人們逐漸認識某些植物對人體有益
,某些植物對人體有害,某些植物可以治病
。這樣便初步積累了一些關于植物藥的知識
。”[30]
盡管這種改造“神農嘗百草”而成的“中毒識藥說”自身存在著許多難以解釋的問題(中毒
,往往只會給人留下“此物不可食”的經驗)
,但因其立足點是“知識來源于經驗”,故極易被接受
。經驗
,無疑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我們還應該知道
,類比與聯想的思維方式(即被巫術研究者稱為“相似律”與“接觸律”的思維規(guī)律[31])亦是言說藥物功效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古代文獻《山海經》中記載:昆侖之丘的沙棠
,身體輕浮
,故可以御水,食之可以不溺
;蘨草是上帝女兒化身
,故食之即可為人所愛,服之媚于人
;蓇蓉“黑華而不實”
,故食之使人無子等等。又如生長在身體外部的贅疣
,在古人頭腦中并不認為是源出體內的皮膚疾病
,而被看成是外物所附,因而食用皮膚光滑的鱃魚(泥鰍)可以達到“食者不疣”的效果。
在今本《黃帝內經》為數不多的幾個方劑中
,有一個治療失眠的藥方叫作“半夏湯”
,其制做方法是: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
,取其清五升
,煮之,炊以葦薪火
,沸置秫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徐炊
,令竭為一升半
,去其滓,飲以一小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睘楹我们Ю镆酝獾牧魉考逯蟮娜剂吓c藥效有何關系
?如果沿著“科學”的軌跡去思索
,那將永無答案。即便是對于其中的藥物——秫米與半夏
,至多也只能給出一個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回答:因為它們是藥,因為古人認為這兩種東西能治失眠
。
然而如果我們知道當時對于失眠的病理解釋是“陰陽之氣不通”
;如果我們能對古代的思維方式有所了解,那么就不難對這一切都做出某種合理的解釋:千里以外的流水
,具有“流動”的性質
;葦是管狀空心之物,具有“通”的性質
;秫米(粘米)與半夏能熬出粘的湯汁
,具有“滑”的性質,這些性質的集合構成了“半夏湯”的效能——糾正體內“陰陽之氣不通”的病態(tài)
。因而作者斷言:“飲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32]
前引孫思邈有關藥物不同劑型適用范圍的解說,也是同理
。湯者
,蕩也
;散(sǎn)者,散(sàn)也
;丸者
,緩也。
總之
,古人并不僅僅是從一種藥物所含的“有效成份”去思考其作用
;或者可以反過來講,一切相關因素都是“有效成份”
。因而他們決不會像今人
,為了銷售、保存
、服用之便,而將治療外感風寒等急性病的藥物也制成丸藥
。由于原始文獻的記載極為簡略
,故要逐一推敲每種藥物功效建立過程中的思維過程與原理是不可能的,但諸如此類的線索確實可以使我們了解到
,除實踐經驗外
,類比方式可謂古代建立藥效之說的最重要途徑之一。這種類比(或稱比類)與聯想的思維方法
,被古代醫(yī)家稱之為“意”
。
北宋的蘇軾就藥與意的問題曾有這樣一段記述:“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yī)問其得疾之由
,曰:乘船遇風,驚而得之
。醫(yī)取多年柁牙為柁工手汗所漬處,刮末
,雜丹砂
、茯神之流,飲之而愈
。今《本草注·別藥性論》云:止汗用麻黃根節(jié)
,疾故竹煽為末服之。文公因言:醫(yī)以意用藥
,多此比
。初似兒戲,然或有驗
,殆未易致詰也
。”[33]
又如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中有關藥理的解說
,亦可謂旨趣相同:“王原叔內翰云:醫(yī)藥治病
,或以意類取
。至如百合治病,似取其名
;嘔血用胭脂紅花
,似取其色;淋瀝滯結
,則以燈心
、木通,似取其類
。意類相假
,變化感通,不可不知其旨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34]
這種“以意用藥”或以意解藥的表現,也可說是“感應論”在醫(yī)學中的具體運用
。
有研究者指出:“感應原理是中國人思考方法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尤其是天人相感論構成了他們思想框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35]
古代文獻中的典型記述
,如秦漢時期的《呂氏春秋·有始覽》云:“類固相召,氣同則合
,聲比則應”
;《春秋繁露·同類相動》言:“氣同則合,聲比則應……類之相應而起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帘彼钨潓帲?19~1001),總結前人發(fā)現的種種“感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