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雜談

關于中國傳統醫(yī)學的一個傳統觀念——醫(yī)者意也

醫(yī)案日記 2023-06-14 05:50:04

關于中國傳統醫(yī)學的一個傳統觀念——醫(yī)者意也

在中國古代醫(yī)學著作中

,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砸姷健搬t(yī)者意也”的說法
。好像醫(yī)學理論的神秘性
、治療方法的靈活性
、醫(yī)家的悟性
,都只能以一個“意”字來體現
。換言之
,中國傳統醫(yī)學的神韻,就蘊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種“可以意會
,難于言傳”的味道當中
。然而,醫(yī)學畢竟是一門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
,醫(yī)家究竟如何以“意”來構建這門學問
,似乎并無人深究

近代碩學梁啟超曾說:“中國凡百學問都帶有一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神秘性

,最足為智識擴大之障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渌e之例,即是“醫(yī)學”[1]。

的確

,中國傳統醫(yī)學較之于任何一種其他古代精密科學(如天文、算學)或實用技藝
,都更具有傳統文化的特征
。或毋寧說
,只有傳統醫(yī)學才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可以意會
,難于言傳”的韻味。

時至今日

,當人們從不同角度對傳統科技文化進行評價與研究時
,一方面驚訝地發(fā)現:在近代西方科技繁榮昌盛、普及全球之后
,唯有中國傳統醫(yī)學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但與此同時,人們又在不斷地以西方科學的目光與標準來審視
、衡量
、評價、要求
、改造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傳統科學
。在這種情況下,“醫(yī)者意也”所代表的傳統醫(yī)學之神韻——這種與近代科學格格不入
、“最足為智識擴大之障礙”的基本性格
,自然就會受到更多的非難[2]。

作為醫(yī)史研究

,特別是醫(yī)學思想史研究
,理應對這句古來醫(yī)家常掛嘴邊,當代中醫(yī)也還在以不同方式強調其重要性[3]的話加以注意
。本文即從剖析“醫(yī)者意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多種含意與表現形式入手
,以求理解中國傳統醫(yī)學的“神韻”所在;沿著醫(yī)學的軌跡
,而不是文人的雅興[4]來探索傳統醫(yī)學的一些本質性問題

一、出典與含義

“醫(yī)者意也”初見于《后漢書·郭玉傳》[5]

其記述如下:郭玉

,和帝(89~105在位)時為太醫(yī)丞
,多有效應。而醫(yī)療貴人
,時或不愈
。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
。召玉詰問其狀
。對曰:“醫(y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
,隨氣用巧
,針石之間,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際
,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
,臣懷怖攝以承之
。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
,一難也
;將身不謹,二難也
;骨節(jié)不強
,不能使藥,三難也
;好逸惡勞
,四難也。針有分寸
,時有破漏
,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
,臣意且猶不盡
,何有于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段記述,有兩點值得注意之處:一是文中所言之“意”
,并無后世所要表達的種種深遠含意
,而不過是指醫(yī)家的注意力。即郭玉以為“醫(yī)療貴人
,時或不愈”的原因在于心懷恐怖
,自然處處先思保身
,焉能一心療病。

值得注意的第二點

,是文中所涉郭玉
、程高、涪翁師徒三代
,皆是針石之醫(yī)
。盡管“針灸”與“藥物”可以說是構成中國傳統醫(yī)學治療方法體系的左膀右臂
,但在不同歷史時期
,其發(fā)展水平與地位并不相同。從總體趨勢上講
,“藥物療法”經過長期的發(fā)展
,逐漸取得了絕對優(yōu)勢的地位。

無論是從歷代遺留之浩如煙海的中醫(yī)著作

,還是從當代中醫(yī)的實際運用狀況看
,除針灸專科外
,絕大多數的中醫(yī)都是致力于藥物的研究與使用
。恰如左膀右臂,雖然它們并無明顯差異地存在于人體之上
,但左右手的能力及運用頻繁程度
,卻有天壤之別。然而又如在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身上看不到左右手有如此明顯的功能差異
,且人類的“右利”之勢古今亦有所不同[6]一樣
,藥物療法的絕對優(yōu)勢亦非成于一朝一夕。

從中國傳統醫(yī)學最重要的經典——今本《黃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

,主要是講述針灸療法即不難看出
,針灸學在漢代不僅已然相當成熟,而且與中醫(yī)基礎理論體系的建立有著密切的關系
。郭玉對于針法技藝微妙之處的釋說
,與今本《黃帝內經》中的一些相關論述極為相近。如郭玉說:“腠理至微
,隨氣用巧”
、“針石之間,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際
,可得解而不可得言”;而《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概括針法之要時則有:“小針之要
,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
,上守神。粗守關
,上守機”等語
;同書“小針解”篇對“上守機”的解釋為:“知守氣也”。那么
,“上工”(高明之醫(yī))“守神”
、“守機”、“守氣”的針刺技法與“粗工”(匠人之醫(yī))“守形”
、“守關”有何區(qū)別呢
?請看《素問·寶命全形論》對我們通常大加贊譽的“虛者實之,滿者泄之”——通過補虛泄實
、調整陰陽
,以恢復健康的中醫(yī)基本治則是如何評價的:

“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

,滿者泄之
,此皆眾工所共知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倍瞎ぁ胺ㄌ靹t地”之技在針法中的具體表現為:

“經氣已至

,慎守勿失,淺深在志
,遠近若一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
,神無營于眾物
。”讀過上述經文
,自然會導出這樣一個問題:針法的治療效果究竟與施術者的個人素質有多大程度的關聯
?甚至會有人問:在施以針刺的過程中,除了技藝因素外
,是否還需考慮施術者與患者間
,有可能存在某種“氣”的交流?即是否存在某種能量通過“針”
,從施術者一方傳遞到受術者身上
,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的問題。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這些問題都能通過實驗弄清
,目前似不應僅僅依據感覺輕率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要之,通過郭玉與今本《黃帝內經》的有關論述可以了解到:在中國傳統醫(yī)學中
,對于醫(yī)家悟性
、靈活性等個人素質的強調,首先是出現在針法的相關記述中
。相比之下
,藥物治療在此時還處在強調“驗方”之傳授與使用的階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藝文志·方技》中有“經方”類
,其意即是“經驗之方”。無論是文人儒士
,還是醫(yī)家
,歷來對“經驗之方”都是十分重視的,因而才會有大量或簡或繁的方書問世
。致于說后世在藥物療法方面也出現了“古方不能治今病”
,主張“寧失其方,毋失其法”的新思想
,那正是本文后面將要討論的問題。即“醫(yī)者意也”觀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表現形式的問題

、“意”之內涵的轉變

自郭玉倡言“醫(yī)者意也”后,歷代皆有援引以為據者

,但援引者大多不是針法醫(yī)
,所欲闡發(fā)的旨趣也與針法無關。實際上
,熱衷此說者主要是一些注重藥物理論與應用的醫(yī)家
,顯示出醫(yī)療技藝重心從針灸療法向藥物療法的轉移。伴隨著上述從針到藥的轉移
,醫(yī)者之“意”自然會因兩種療法性質不同而有所區(qū)別
。換言之,“意”的內涵在悄然之中發(fā)生了種種改變
,表述的思想內容已與出典風馬牛不相及
。為要弄清“醫(yī)者意也”這只舊瓶所裝新酒的味道如何,則必須先看看是何人
、于何時
、向此瓶中灌入了何酒。

就管窺所及資料而言

,在郭玉之后較早言及“醫(yī)者意也”的是南朝名士陶弘景(456~536):

“故陶隱居云:醫(yī)者意也

。古之所謂良醫(yī),蓋以其意量而得其節(jié),是知療病者皆意出當時
,不可以舊方醫(yī)療
。”[7]陶氏于醫(yī)學方面的主要貢獻
,是將舊傳《神農本草經》加以擴充
、注釋而成《本草經集注》。故上述之語顯然是就方藥而言
。其后有隋唐間人許胤宗
,“每療,無不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嗜藛栐唬骸肮t(y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胤宗答道:“醫(yī)者
,意也
,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
,苦其難別
,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且古之名手
,唯是別脈,脈既精別
,然后識病
。夫病之于藥,有正相當者
,唯須單用一味
,直攻彼病,藥力既純
,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
,以情臆度
,多安藥味,譬之于獵
,未知兔所
,多發(fā)人馬,空地遮圍
,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療疾
,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
,復共他味相和
,君臣相制,氣勢不行
,所以難差
,諒由于此。脈之深趣
,即不可言
,虛設經方,豈加于舊
。吾思之久矣
,故不能著述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8]

在唐代醫(yī)家孫思邈(581~682)的著作中

,則不止一次地提到這一觀點:

“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臟六腑……故用湯也

;若四肢病久
,風冷發(fā)動,次當用散
;……次當用丸……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
。故曰醫(yī)者意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9]

“若夫醫(yī)道之為言

,實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際
,意析毫芒之里
,當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
;數之所在
,言不能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10]

“醫(yī)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為良醫(y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1]從總體上講,醫(yī)家真正大談“醫(yī)者意也”是在宋代之后。試觀以下諸例

《太平圣惠方》序稱:“夫醫(yī)者意也

。疾生于內,藥調于外
,醫(yī)明其理
,藥效如神,觸類而生
,參詳變易
,精微之道,用意消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12]

《夷堅乙志》記述北宋張銳以一種藥治愈兩人全然不同之病,因有人問其故:“敢問一藥而治兩疾何也

?銳曰:此于經無所載
,特以意處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13]

南宋劉開《劉三點脈訣》自序云:“夫脈者天真要和之氣也……大抵持脈之道

,非言可傳,非圖可狀
,……學者當以意會而精別之
。”[14]

南宋崔嘉彥《崔紫虛脈訣秘旨》自序

,與上文全同[15]又《歷代名醫(yī)蒙求》蘇霖序(1220)云:“昔人序本草
,嘗有言曰:醫(yī)者意也。蓋謂醫(yī)為人之司命
,必致其意
。……況醫(yī)之道
,有神圣工巧之殊
;藥之性,有君臣佐使之別
;人之受病
,則寒熱燥濕,強弱盛衰
,千變萬態(tài)
,不可言。既茍非精其意而通其妙
,烏能已人之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6]

南宋嚴用和所著《嚴氏濟生續(xù)方》自序云:“醫(yī)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間

,一息不可間斷
,續(xù)此方,所以續(xù)此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17]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說:“古人以神圣工巧言醫(yī),又曰:醫(yī)者意也

。以其傳授雖的
,造詣雖深,臨機應變
,如對敵之將
,操舟之工,自非盡君子隨時反中之妙
,寧無愧于醫(yī)乎
?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應今人無限之病
,何異刺舟求劍
、按圖索驥,冀其偶然中
,難矣
。”[18]

明王文祿《醫(yī)先》云:“醫(yī)者意也

,度時致病者意起之
,立方醫(yī)之,若天時圣教不同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且葬t(yī)貴審運氣,察人情
,及致病之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19]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五云:“葛可久以氣未足
,初秋,取桐葉飲之
,立下
,此以意悟者也;……以命門無脈
,而知為鬼
,此以博識者也
;……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兇
,此以理推者也
。意難于博,播難于理
,醫(yī)得其意
,足稱國手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胺蜥t(yī)者
,意也。以醫(yī)取效
,豈必視方哉
?然須博通物性,妙解脈理而后以意行之
,不則妄而輕試
,足以殺人而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20]《惠民局本草詩簽》蔣溥序云:

“故河汾氏之言曰:

醫(yī)者意也

,藥者瀹也。先得大意
,后以藥物疏瀹之
,此可謂善言醫(yī)者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21]《圣濟經》陳蘭森序(1789)云:

“醫(yī)者意也

,以意體之,方無不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2]清代龍繪堂所著《蠢子醫(yī)》原序(1882)云:

“甚矣,醫(yī)道之難也

醫(yī)者意也

,不可以妄試;不可以輕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3]清代臧達德《履霜集》自序(1814)云:

“蓋

醫(yī)者意也

。借望聞問切四者

,以一己之心理而揣度夫病理
;援五行生克之標榜,而定其所傷何部
。以形式而言
,似屬談空
,細繹之固有至理在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4]清代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卷三云:

“漢郭玉曰:

醫(yī)之為言意也

。唐許允宗曰:醫(yī)者,意也
。思慮精則得之
。望聞問切而不能知,或強不知以為知
,遂以意為之
,鮮有不敗事者。東坡云:學書紙費
,學醫(yī)人費
。”[25]十分明顯
,這些醫(yī)家強調的“意”
,早已不是在針法操作時需要集中的“注意力”;而是圍繞著一個核心
,即:醫(yī)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而尤以診脈、用藥為難
;治病不可生搬硬套
、墨守成規(guī);必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方能正確辨識疾病
,并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法。由此不難看出
,中國傳統醫(yī)學在外表上雖然總是呈現出一種極強的繼承性
,令人覺得古今一脈并無多大變化,但實際上今古中醫(yī)之不同遠勝相同
。其原因就在于歷代醫(yī)家雖然在口頭上總是將諸如今本《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難經》
、《傷寒雜病論》等一些古代醫(yī)學著作奉為圭臬
,稱為經典,但舊有的名詞
、概念往往早已被多次賦予新的解釋與內涵;同時
,這些新舊概念又被無數次地加以重組——再建體系
。這就是傳統醫(yī)學發(fā)展的歷史
、自我改造的歷史,或者說是“革命”的歷史
。如果沒有這種自我改造
,中國傳統醫(yī)學肯定不會具有今日所見之強大生命力。關于這一點
,只要我們想到人類早期各地區(qū)
、各種文化間的相同之處遠遠多于不同;針刺放血
、草藥治病等醫(yī)療技藝與知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
,至今也并未徹底消亡,但何以不具與現代醫(yī)學相并存的力量
,即完全不難理解
。“醫(yī)者意也”內涵的改變
,自然是上述變化的一種體現
;而醫(yī)家以“意”改造醫(yī)學的過程,簡直可以說就是傳統醫(yī)學發(fā)展的過程
。從宏觀的角度講
,中國傳統醫(yī)學之所以能夠從低水平、原始的經驗醫(yī)學發(fā)展成為一個“偉大的寶庫”
,正是因為有許多堪稱“古代科學家”的人
,肯于將其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用在這種曾被貶斥為“君子不齒”的賤業(yè)上,才使得醫(yī)學的知識含量
、理論水平得以逐步提升
,終在宋代以后成為被儒家認同的學問體系——“格物窮理之一端”。此外
,值得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維特征,古代醫(yī)家以“意”構建自身傳統醫(yī)學的過程
,實質上也就是以本民族思維特征與生活經驗
,構建一種實用技藝與學問體系的過程。因而可以說中國傳統醫(yī)學的基本性格
,乃是由中國人固有之“意”所規(guī)定的

以下我們不妨從微觀的角度,認真分析一下那些“善于用意”的醫(yī)家

,是如何將“意”不斷注入醫(yī)學這個學問體系的

三、藥物與“意”

兒時隨父在郊外玩時

,常要教我認藥
、采藥
,并講故事。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一日
,某師對其弟子言:“去采一種不是藥的草回來
,即可畢業(y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茏宇I命而去
,以為不難。誰知數日后卻空手而歸
,泣對師言:“看來弟子是不能畢業(yè)了
。”師曰:“何也
?”答曰:“遍觀草木
,雖有不識,但無一非藥
。故難復師命
。”師笑曰:“汝業(yè)已成
,可去
。”

[26]聽講者自然要問:“既有不識

,焉知為藥
?”其實這正是故事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即:自然萬物的藥用功效
,可由一些基本的抽象原理而獲知
。例如“諸花皆升,諸子皆降”
;以及見于今本《黃帝內經》的“辛甘發(fā)散為陽
,酸苦涌瀉為陰”;“色赤如心”
,“味咸入腎”等等
,皆可作為分析藥物功效的原則——演繹原理,即可獲得具體知識
。然而有關人類何以會對自然界的“藥物”有所認識的問題
,“醫(yī)學史”卻另有解釋。

中國自古就有“神農嘗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以識藥物的傳說[27]

現代醫(yī)史著作在解釋藥物知識的形成途徑時,基本上也都是沿襲這一模式。即“氏族成員由長時期采集逐漸轉化為種植的過程中

,對植物的咀咽嘗試已多
,積累了一些用植物治病的經驗”[28];“在此過程中
,他們曾發(fā)生過不少的中毒遭遇,但從中也積累了不少藥物知識”[29]
;“由于饑不擇食
,人們經常誤食某些有毒的植物,因而發(fā)生嘔吐
、腹瀉
、昏迷甚至死亡等情況。經過無數次的嘗試
,人們逐漸認識某些植物對人體有益
,某些植物對人體有害,某些植物可以治病
。這樣便初步積累了一些關于植物藥的知識
。”[30]

盡管這種改造“神農嘗百草”而成的“中毒識藥說”自身存在著許多難以解釋的問題(中毒

,往往只會給人留下“此物不可食”的經驗)
,但因其立足點是“知識來源于經驗”,故極易被接受
。經驗
,無疑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我們還應該知道
,類比與聯想的思維方式(即被巫術研究者稱為“相似律”與“接觸律”的思維規(guī)律[31])亦是言說藥物功效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古代文獻《山海經》中記載:昆侖之丘的沙棠
,身體輕浮
,故可以御水,食之可以不溺
;蘨草是上帝女兒化身
,故食之即可為人所愛,服之媚于人
;蓇蓉“黑華而不實”
,故食之使人無子等等。又如生長在身體外部的贅疣
,在古人頭腦中并不認為是源出體內的皮膚疾病
,而被看成是外物所附,因而食用皮膚光滑的鱃魚(泥鰍)可以達到“食者不疣”的效果。

在今本《黃帝內經》為數不多的幾個方劑中

,有一個治療失眠的藥方叫作“半夏湯”
,其制做方法是: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

,取其清五升
,煮之,炊以葦薪火
,沸置秫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徐炊
,令竭為一升半
,去其滓,飲以一小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睘楹我们Ю镆酝獾牧魉考逯蟮娜剂吓c藥效有何關系
?如果沿著“科學”的軌跡去思索
,那將永無答案。即便是對于其中的藥物——秫米與半夏
,至多也只能給出一個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回答:因為它們是藥,因為古人認為這兩種東西能治失眠

然而如果我們知道當時對于失眠的病理解釋是“陰陽之氣不通”

;如果我們能對古代的思維方式有所了解,那么就不難對這一切都做出某種合理的解釋:千里以外的流水
,具有“流動”的性質
;葦是管狀空心之物,具有“通”的性質
;秫米(粘米)與半夏能熬出粘的湯汁
,具有“滑”的性質,這些性質的集合構成了“半夏湯”的效能——糾正體內“陰陽之氣不通”的病態(tài)
。因而作者斷言:“飲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32]

前引孫思邈有關藥物不同劑型適用范圍的解說,也是同理

。湯者
,蕩也
;散(sǎn)者,散(sàn)也
;丸者
,緩也。

總之

,古人并不僅僅是從一種藥物所含的“有效成份”去思考其作用
;或者可以反過來講,一切相關因素都是“有效成份”
。因而他們決不會像今人
,為了銷售、保存
、服用之便,而將治療外感風寒等急性病的藥物也制成丸藥
。由于原始文獻的記載極為簡略
,故要逐一推敲每種藥物功效建立過程中的思維過程與原理是不可能的,但諸如此類的線索確實可以使我們了解到
,除實踐經驗外
,類比方式可謂古代建立藥效之說的最重要途徑之一。這種類比(或稱比類)與聯想的思維方法
,被古代醫(yī)家稱之為“意”

北宋的蘇軾就藥與意的問題曾有這樣一段記述:“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yī)問其得疾之由

,曰:乘船遇風,驚而得之
。醫(yī)取多年柁牙為柁工手汗所漬處,刮末
,雜丹砂
、茯神之流,飲之而愈
。今《本草注·別藥性論》云:止汗用麻黃根節(jié)
,疾故竹煽為末服之。文公因言:醫(yī)以意用藥
,多此比
。初似兒戲,然或有驗
,殆未易致詰也
。”[33]

又如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中有關藥理的解說

,亦可謂旨趣相同:“王原叔內翰云:醫(yī)藥治病
,或以意類取
。至如百合治病,似取其名
;嘔血用胭脂紅花
,似取其色;淋瀝滯結
,則以燈心
、木通,似取其類
。意類相假
,變化感通,不可不知其旨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34]

這種“以意用藥”或以意解藥的表現,也可說是“感應論”在醫(yī)學中的具體運用

有研究者指出:“感應原理是中國人思考方法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尤其是天人相感論構成了他們思想框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35]

古代文獻中的典型記述

,如秦漢時期的《呂氏春秋·有始覽》云:“類固相召,氣同則合
,聲比則應”
;《春秋繁露·同類相動》言:“氣同則合,聲比則應……類之相應而起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帘彼钨潓帲?19~1001),總結前人發(fā)現的種種“感應”現象
,撰寫了《物類相感志》
。從“磁石引針”、“琥珀拾芥”開始
,列舉了77種“物類相感如斯”的現象
。接著又按身體、衣服
、飲食
、器用、藥品
、疾病
、文房
、果子
、蔬菜、花竹
、禽魚、雜著等十二門
,分別記述了物類相感的種種特殊現象共計448例[36]
。在現象羅列方面,可謂登峰造極

到了理學家手中

,這些現象被形而上為一個基本原理:“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而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37]要之,“感應”的思想方法具有既可產生巫術
,也可產生科學的兩面性
。例如認為“兔唇”是“由婦人妊娠見兔,及食兔肉使然”[38]
,顯然是基于“相似律”或“接觸律”而來的巫術“禁忌”
,但被認為富含許多科學內容的古代“胎教”,實際乃是建立在同樣的思維基礎之上
。明代的李時珍,是馳名中外
、婦孺皆知的“著名古代科學家”
,但在他的《本草綱目》中同樣可以見到此類顯然不是源于實踐的“用藥知識”。

例如

,“銃楔”用于“難產”(擊發(fā)的功用
,引起分娩的效果);梳子能治“乳汁不行”(梳子具有“通”的作用)
。前者肯定于事無補
;后者“通”的作用雖不可能轉移到乳房,但“梳乳周回百余遍”的過程
,卻能起到按摩(物理治療)的作用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不管這些技藝是荒謬無稽
,還是確有實效,其發(fā)明原理卻是一樣的
;二是這種簡單
、原始、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并不僅僅廣泛應用于人類文明發(fā)展早期
。從以上所舉之例不難看出
,唐宋時期藥物學的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講
,正是有賴于這種思維方式被進一步廣泛運用

四、脈診與“意”

“病家不必開口

,便知病源何在
。說得對,吃我的藥
;說得不對
,分文不取
!”此乃舞臺上醫(yī)家亮相時常用的開場白
,也可說是“神醫(yī)”展示技藝、獲取患者信任的看家本領
。如何才能作到“病家不必開口
,便知病源何在”,最主要的手段不外望色觀形
、聞聲診脈
。即略去“望聞問切”四診之中的“問”,僅靠其他三法獲取信息
、做出診斷

然如此這般仍不足說明醫(yī)家的技藝超群,必令其無由望色

、觀形
、聞聲,單靠診脈做出診斷才算高明
。于是便有漢和帝命郭玉隔幛診手[39]之故事
,甚或懸絲診脈[40]之笑談,以示脈診之神奇
。脈診是否果真如此神奇
,不是此處所要討論的問題,唯由前引許胤宗
、劉開等人言論可知
,“醫(yī)者意也”之感慨,與“脈候幽微
,苦其難別
,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持脈之道
,非言可傳
,非圖可狀”的親身體驗有著密切關系。在此
,又要提出與前一節(jié)中相類似的比較問題
,即:其他醫(yī)學體系中也有脈搏診察,但卻沒有任何神秘性
,何以中醫(yī)的脈診如此難于把握
?欲要回答此問題,首先需要知道:中醫(yī)的脈診方法
,古今有所不同
;早期的診脈之法或許并不很難掌握;沿用至今的
、需要心領神會的脈診技藝
,乃是在醫(yī)家對“古脈法”不斷加以改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所謂古脈法

,是指已棄而不用的早期診脈方法
。例如成書于東漢時期的《難經》在談到各家脈法時說:“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
,有輕重
,有六十首,一脈變?yōu)樗臅r
,離圣久遠
,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41]足見在《難經》成書時,這些脈法已然成為過去的歷史了
。詳細介紹種種古代診脈方法的具體內容
,將遠離本文主題,有興趣者請參閱拙著《岐黃醫(yī)道》[42]

從總體上講

,古代的診脈方法都是以“經脈”與“氣”的理論為基礎,但具體運用卻有所不同
。例如
,由于“十二經脈”之中皆有動脈,故通過這些動脈分別診候所屬經脈的病況
,乃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
,故而有可稱“分經候脈”的診脈方法;有以為人之“頭
、手
、足”與“天
、地、人”相應的觀念
,故有在頭
、手、足之“三部”
、各取三處動脈進行診察的“三部九候”法
;又因認為人身之氣與天地四時陰陽之氣的運動變化相關,故有“四時脈法”等等
。在這些診脈方法中
,有一種通過比較“人迎”(頸動脈)與“寸口”(手腕部的橈側動脈)之大小,來判斷疾病歸屬于某一經脈的方法
,或許與今日所見診脈方法有最密切的關系
。此法集中表現在構成今本《黃帝內經》的《靈樞》之中,而在《素問》中只有兩篇略略言及此種脈法[43]

簡單地講

,“人迎、寸口診脈法”就是以“寸口”作為人體內部(陰)的診候之處
,以“人迎”作為人體外部(陽)的診候之處
;依據陰陽學說的基本原理,陰陽平衡即是健康無病
,故正常人的脈象應該是:“兩者相應
,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44]

當某一方的脈搏大于另一方時

,即說明陰陽失去了平衡;或者應該反過來講:當陰陽失去平衡的時候
,脈搏就會出現一大一小的現象
。不難看出,這是陰陽學說在醫(yī)學領域的一種具體運用
。然而
,僅僅是籠統地辨別陰病、陽病還不夠
,醫(yī)家還需要知道病在何經脈
、何臟腑,故在這種脈法中還規(guī)定:[45]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膽)

;一倍而躁
,在手少陽(三焦)。

人迎二倍

,病在足太陽(膀胱)
;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小腸)

人迎三倍

,病在足陽明(胃);三倍而躁
,病在手陽明(大腸)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肝)

;一倍而躁
,在手心主(心包)。

寸口二倍

,病在足少陰(腎)
;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心)

寸口三倍

,病在足太陰(脾);三倍而躁
,在手太陰(肺)

這種源于陰陽理論,而且能夠做到與“三陰三陽”

、“五臟六腑”配合完璧的診脈方法
,顯然不可能是源于實踐經驗;是否真的能夠應用于臨床
,亦頗值得懷疑

稍后,《難經》中采用了“獨取寸口”的脈診方法

。即以關骨(腕后高骨,現稱:橈骨莖突)為界
,將原本只用于候內(陰)的“寸口脈”分為寸
、尺兩部;關前名“寸脈”
,屬陽
,取代了人迎脈;關后名“尺脈”
,屬陰
,獨攬了原寸口脈的地位
。《難經》的診脈法中雖然有寸
、關
、尺之名,但卻只有寸
、尺兩部脈
,“關”尚只是陰陽的分界。

然而不管怎么說

,這已然與今日所見之脈診方法極為相似
。在此后不久的醫(yī)學著作中,即可看到作為分界的“關”變成了“關脈”
。換言之
,定式化的診脈法在東漢末期既告成立,沿用至今未見大的變化
。之所以說上述“人迎
、寸口診脈法”有可能與今日所用脈診方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啟承關系,是因其與《難經》的診脈法間存在著極強的理論共性

兩種方法均是立足于陰陽對比與上下劃分的取脈方式上

,其區(qū)別不過在于:前者取陰陽之脈的方法是在人體的上部(頸動脈)和手部(寸口脈)取兩處動脈加以比較;后者則將這種思想與方式
,進一步簡化與濃縮到橈動脈一處
。而定式化的“寸、關
、尺”三部診脈法
,雖在形式上與《難經》的診脈法極為接近,但在理論方面卻存在著以“臟腑配位”置換陰陽學說的本質變化
。即左手寸
、關、尺主候心
、肝
、腎;右手依次候肺
、脾
、命門。而無處不在的陰陽理論則又由“左手主血(陰)
,右手主氣(陽)”得到了體現

其實,脈學中最令人難以把握的是“脈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妒酚洝け怡o傳》云:“至今天下言脈者
,由扁鵲也”[46],看來扁鵲可謂脈學鼻祖
。然而在扁鵲的診脈方法中
,“脈象”并不太復雜,大
、小
、“損”(慢)、“至”(快)等脈象均不難把握[47]

即便是在今本《黃帝內經》中

,脈象也還是不太復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觀《靈樞》全書
,只有“邪氣臟腑病形”一篇中含有真正可以稱得上講述脈象的專節(jié);且涉及的脈象不過是“大
、小
、緩、急
、滑
、澀”六種。但到了晉朝太醫(yī)令王叔和的《脈經》
,脈象已變得相當復雜
,包括:浮、芤
、洪
、滑、數
、促
、弦、緊
、沉
、伏、革
、實
、微、澀
、細
、軟、弱
、虛
、散、緩
、遲
、結、代
、動
,計24種。雖然每一種脈象都有形象的描述
,但對于臨床醫(yī)生來說
,那真是叫作:“在心易了,指下難明”

脈學的發(fā)展與藥學一樣

,包含著類比思想的運用。例如
,兩手寸口脈的前部之所以主候心
、肺,是因為這兩個臟器位于人體的最上部
;中間的左右關脈分候肝
、脾,是由于這兩個臟器位居人體的中部
;而寸口脈最后面的尺脈
,對應的乃是人體最下面的臟器:左右兩腎[48]。

另外

,各種脈象所對應的疾病
,基本上也是類比而來。如“浮脈”(如水漂木
,舉之有余
,按之不足),為陽
,主病在表
;“沉脈”(如石投水,必得其底)為陰
,主病在里
,等等。而脈學與藥學的不同在于
,脈診的操作需要醫(yī)家的靈敏感覺與體會
。從這一點講
,“意”的內涵又回到了郭玉所言“心手之際”的最初含義。

近代西方醫(yī)學對于中醫(yī)脈診的評價自不待言

,就連以中國傳統醫(yī)學為基礎
、建立起“漢方醫(yī)學”的日本醫(yī)家亦覺得脈診過于虛幻、難于把握
。因而江戶以來的日本近世醫(yī)家
,實際使用的乃是一種叫作“腹診”的查病方法,即通過觸摸腹部
,以獲取全身疾病信息的診斷方法
。兩相比較,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性格之中含有一種對“意”字當中所含要素的特別崇拜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x書萬卷,何如指下三分
;謹守成規(guī)
,豈過心靈一點?”[49]對于脈診的如此贊譽
,不過是這種心態(tài)的一種表現

五、醫(yī)案與“意”

明代江瓘(1503~1565)自幼習儒

,功名不利而業(yè)商
。曾因嘔血遍延名醫(yī),卻屢治不效
。乃自學其道
,竟成名醫(yī)。感《褚氏遺書》“博涉知病
,多診識脈”之論
;念山居僻處,博歷無由
,故輯古來名醫(yī)奇驗之跡
,撰成《名醫(yī)類案》十二卷。

此書被譽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而完備的醫(yī)案著作

,流傳至今
。在《名醫(yī)類案》的再刻序文中,可見以下論說[50]:乾隆庚寅(1770)杭世駿序云
,“醫(yī)者意也
,云云”;張一桂序云
,“醫(yī)者意也……夫法所以寄意
,而意所以運法”
。又清代名醫(yī)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51]李治序中亦有類似之語:“夫醫(yī)者意也;方者法也
,神明其意于法之中
,則存乎其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恕鹅`》、《素》諸書具在
,而心領神會
,則又存乎其人也云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醫(yī)案也與“醫(yī)者意也”的問題有關。

醫(yī)案”即病歷(casehistory)

,是患者情況與治療經過的記錄

從本質上講,醫(yī)案是一種“醫(yī)事檔案”和“醫(yī)學資料”

,故其用途亦不外這兩大方面
。就中國而言,醫(yī)案作為檔案的歷史與運用
,至少可以追溯到《周禮·天官冢宰》中有關醫(yī)政管理者(醫(yī)師)之職責的說明:

“凡民之有疾病者

,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
,而入于醫(yī)師”
;“歲終則稽

其醫(yī)事以制其食”。

《史記·倉公傳》載有漢代醫(yī)家淳于意的“診籍”

,其中詳細記述了醫(yī)案25則
。這是漢文帝四年(-176),淳于意因罪被解往長安之后
,為回答“詔召問所為治病死生驗者幾何人也
,主名為誰?”的垂問
,而提供的說明材料

[52]其后,至宋代“許叔微《傷寒九十論》

,則可視為醫(yī)案之始有專著
。金元時醫(yī)家每以醫(yī)論、醫(yī)案雜處
。明清以還
,醫(yī)案學作為獨立學科逐漸形成
,醫(yī)案著作大量出現”[53]。

曾有人統計

,清代的醫(yī)案有近300種[54]

此時的醫(yī)案,大多是醫(yī)家自錄行醫(yī)身驗之作

,或后人爬梳前賢記述而成
,其目的在于供來人參考。故其性質主要是作為一種“醫(yī)學資料”

清末以來的醫(yī)家對于“醫(yī)案”這種醫(yī)學資料

,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與極大的重視。例如“前清名醫(yī)周澂之(即周學海)云:宋后醫(yī)書
,惟案好看
,不似注釋古書多穿鑿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55]章太炎亦言:“中醫(yī)之成績
,醫(y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
,醫(yī)案最有線索可尋
,尋此鉆研,事半功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56]民國時期,不僅“醫(yī)界均重研讀醫(yī)案”
,而且將其引入教材
,如“施今墨創(chuàng)華北國醫(yī),編《醫(yī)案講義》
;張山雷執(zhí)教黃墻中醫(yī)學校
,亦以講解醫(yī)案為課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57]

目前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亦在高年級中開設了醫(yī)案這門課程[58],確實有達到了“逐漸形成獨立學科”的味道

然而在現代醫(yī)學著作中

,卻似乎沒有“醫(yī)案”類的著作,因為沒有哪個醫(yī)生會認為有必要將自己一生治病的經驗與案例寫成書
;教學中也不會特別介紹某個醫(yī)生如何“靈活處理”具體問題
,有哪些“心得體會”。然而中國傳統醫(yī)學卻有成千上萬的“醫(yī)案”類著作
;不僅教學中會有這門課程
,甚至總有人力圖否定仿效現代醫(yī)學形成的院校教育與基本教材
;以為只有耳提面命、隨師學藝的傳統方式
,才是真正能夠學到中醫(yī)精髓的唯一途徑
。這不能說不是中西兩種醫(yī)學體系的又一重要區(qū)別。

中醫(yī)“醫(yī)案”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從《葉熙春專輯》之“編寫說明”的如下之語
,可以看出編輯出版“醫(yī)案”亦具有明顯的“政策性”意味,被當作繼承名老中醫(yī)經驗的一項具體措施:“一九六五年
,為了繼承名老中醫(yī)經驗
,在省衛(wèi)生廳直接領導和葉老親自指導下,葉老的同事和學生楊繼蓀……等同志共同整理了《葉熙春醫(yī)案》
,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受到讀者歡迎
。行將完稿的《葉熙春醫(yī)案續(xù)集》卻毀于十年動亂
,……近年來在認真貫徹黨的中醫(yī)政策,繼承整理祖國醫(yī)學遺產的工作中
,……省衛(wèi)生廳再次成立‘葉熙春學術經驗整理小組’
,對葉老的學術思想、臨床獨到經驗進行了總結
,編成本輯
。”[59]與此書一樣收錄于“近代名醫(yī)學術經驗選編”的《金子久專輯》
,其編輯者“收集到未發(fā)表的金氏醫(yī)案抄本四十八冊
,以及所有已刊行的醫(yī)案等”[60],所投入的人力
、物力可想而知
。由此可見政策因素的巨大作用。除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這樣的專業(yè)出版社外
,一些綜合性出版社亦對編輯本地區(qū)名醫(yī)的醫(yī)案
,懷有興趣。例如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技術出版社的《臨證偶拾》
,“收載張羹梅醫(yī)生有效醫(yī)案八十余例”[61];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吳佩衡醫(yī)案》
,“是從他生前寫下的臨證驗案及會診記錄中
,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驗案編輯而成”[62]。

另外

,盡管當代中醫(yī)亦是以院校教育為主
,但仍保持有各種形式的師徒關系
。或由弟子尊師
、愛師之心愿
;或因藉虎皮以出書、揚名之需要
,為老師整理
、出版醫(yī)案之事自然也就越來越多。然而除去這些“政策性”
、“社會性”因素
,決定醫(yī)案類著作大有市場的根本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中國傳統醫(yī)學的固有特點
。即由“體”與“用”(理論與臨床)間存在著的矛盾
、差距所決定。近代醫(yī)家何廉臣所編《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的“夏應堂序”中對此有所說明:

“蓋以醫(yī)雖小道

,輒寄死生
,不讀書不足以明理,徒讀書不足以成用
;不讀書不知規(guī)模
,不臨證不知變化。良以體質各異
,病變不常
,呆守成方,必多貽誤
。雖飽若孝先之腹笥
,亦徒成趙括之兵書耳。案者治病之實錄
,臨證之南針也
。”[63]概言之
,醫(yī)案所以受到青睞
,是由于從中可以找到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那么

,這些具體辦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明代醫(yī)家聶尚恒在“奇效醫(yī)述小引”中的說明可為代表:“余究心于斯術,數十年來博取而精研之
,深思而透悟之
,自覺有如于神妙者。因病制方,不膠于古方
;得心應手
,不拘于成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64]用現代之語說
,這就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而分析的能力
、分析的過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意”
。一般認為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綜合、輕分析的特征
;在醫(yī)學中則表現為重整體狀況
,輕具體病癥。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片面的成因
,在于一般史學家、哲學家所能了解的大多是諸如漢代的陰陽五行
、宋明的理氣等一些類似“終極真理”的學說
,極少能夠深入我們今日所謂科學技術的領域
,去觀古人如何處理具體問題的過程

例如明末清初的醫(yī)家吳有性在研究瘟疫病的過程中,“靜心窮理

,格其所感之氣
、所入之門、所受之處
,及其傳變之體”
,不僅“格”出了:瘟疫與傷寒不同,乃天地間別有一種“戾氣”自口鼻而入以致病的“基本原理”
;而且從“牛病而羊不病
,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等現象
,分析出:“其所傷不同
,因其氣各異也”;并推論:如果能知道何物能制其氣
,則“一病只有一藥之到
,病已,不煩君臣佐使品味加減之勞矣”[65]較之于“醫(yī)者意也”,當代醫(yī)家更喜歡用“辨證施治”一詞來表達中醫(yī)的神韻
,或者稱其為中醫(yī)“活的靈魂”
。其要不外首先是對一位患者的具體病情加以詳盡透徹、觸及本質的分析
,然后靈活地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而不是按圖索驥地繩于經典、墨守成規(guī)地套用成方

的確

,古今醫(yī)家都極少妄發(fā)否定“古訓經典、驗方成法”之言
,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結果
,卻在醫(yī)案中得到了某種體現。他們引用經典之說來證明自創(chuàng)之法的合理性
,用經學家的話說
,這叫“六經注我”;與古訓相悖時
,則緘口不言
,用史學家的話說,這叫“皮里春秋”
。只有看清這一點
,才能了解中醫(yī)學內部“舊瓶新酒”的變化、發(fā)展過程
;了解醫(yī)案中蘊涵的醫(yī)家之“意”為何
;了解醫(yī)案的價值何在。

談到醫(yī)案與辨證施治

,則還有一事不妨順帶說明
。即當近代西方醫(yī)學傳入之后,自然引出國人對于兩種醫(yī)學體系之異同
、短長的思考與比較
。就異同而言,通常認為“西醫(yī)辨病
,中醫(yī)辨證”是其重要區(qū)別之一(這或許可說是“辨證施治”一詞賴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雖然中醫(yī)界力陳“辨證”之科學與重要,但卻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或者說“很難說清”
。而醫(yī)案的“檔案”性質似乎在此又得到了某種發(fā)揮——讓事實作為中醫(yī)的科學性、辨證的必要性的證明
!高輝遠等整理的《蒲輔周醫(yī)案》似乎就隱含著如此苦心
。其“整理的幾點說明”中談到:

“整理形式仍以中醫(yī)為主

,多采用中醫(yī)病名,……如中醫(yī)一個病
,可能包括西醫(yī)的幾個病
,同是中醫(yī)的眩暈,而西醫(yī)則有美尼爾氏綜合征或高血壓之分
。西醫(yī)一個病
,也可能包括中醫(yī)幾個病,同是西醫(yī)的乙型腦炎
,而中醫(yī)則有暑溫或濕溫之分……”:“蒲老治病的特點
,特別強調辨證論治這個原則……”[66]云云。

醫(yī)案對于中醫(yī)來說

,無疑是一種教材
。無論是自我研讀,還是課堂授業(yè)
,都不僅起到傳播技藝的作用
,而且還兼有通過“有驗之事、可驗之法”向后學與社會證明這個醫(yī)學體系之可信性
、增強信任的潛在功能

六、反對者的意見

并非所有醫(yī)家都支持“醫(yī)者意也”的說法

,然反對者的出發(fā)點卻并不相同
。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

,唐代醫(yī)家孫思邈雖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醫(yī)者意也”(見本文第三節(jié)的引用)
,但書中又有“醫(yī)自以意加減,不依方分
,使諸草石強弱相欺……”[67]的說法
。無獨有偶
,《是齋百一選方》章楫序(1196)亦稱:“古人方書
,一藥對一病,非茍云爾也
。后世醫(yī)家者流
,不深明夫百藥和劑之所宜,猥曰醫(yī)特意爾
,往往出己見
,嘗試為之,以故用輒不效
。甚者適以益其病
,而殺其軀者有之。”[68]這顯示出古今醫(yī)家對于“醫(yī)方”的基本看法有所不同:古人稱方書中所載醫(yī)方為“經方”
,即行之有效的經驗之方
,故只能照本宣科地加以利用,不得隨意加減
;今日固然仍有此類人物存在
,但為數極少[69],而大多數的醫(yī)家只不過是將方書作為臨證處方的參考
。換句話說
,中醫(yī)師展現在眾人面前的“隨意遣藥、靈活組方”之畫面
,并非古代文物
,而是后世醫(yī)家的新作(當然,這個“新”只是相對于漢唐而言)
。對此有所了解之后
,反觀六朝隋唐時期大量方書涌現這一醫(yī)學發(fā)展的時代特征,自然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其二

,則是對許胤宗“書不可著”觀點的批評。如《幼幼新書》李庚序(1150)云:“或者乃謂
,醫(yī)特意耳
,不庸著書,……或是一偏之論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70]又如《圣濟總錄纂要》吳山滔序(1681)亦云:“雖然醫(yī)者意也,書不可盡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71]此乃顯而易見之道理,不必多述

特別值得注意的

,是蘇軾對于源于感應論之“藥物理論”的批判。在前引《東坡志林》有關“以意用藥”的事例(參見注33)
,以及歐陽修“醫(yī)以意用藥
,多此比。初似兒戲
,然或有驗
,殆未易致詰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母邢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還有一段蘇軾的反駁之詞:“予因謂公:以筆墨燒灰飲學者
,當治昏惰耶?推此而廣之
,則飲伯夷之盥水
,可以療貧;食比干之馂余
,可以已佞……公遂大笑
。”[72]蘇軾的話之所以值得注意
,是因為他表露出一種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相悖的“科學傾向”
。但遺憾的是,這種“科學”的傾向比較少見
;且當出現時
,受詰者亦不過是一笑了之。同樣
,定式化的醫(yī)方固然具有刻板保守的一面
,但在某些場合也有追求規(guī)范的性質。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科學傾向”
。例如被“醫(yī)者意也”的支持者朱震亨斥為“何異刺舟求劍
、按圖索驥”(參見注18)的《和劑局方》,實為宋代官藥局生產成藥的規(guī)范
。試想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規(guī)范
,成藥又當如何生產?因而有人認為:《和劑局方》具有典型的藥典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堪稱我國藥學史上第一部劃時代的藥典學著作[73]

今天,即便是對“醫(yī)者意也”充分理解

、滿懷眷戀者
,亦難免有下述感慨與批評:坦率地說,“醫(yī)者意也”是缺乏現代科學性的
,它很容易暴露出種種破綻
,甚至流于荒誕不經,然而回到中醫(yī)的源流上來理解
,又會感到它不僅僅是文人用來說故事的題目
,而且代表了古典中醫(yī)的一種思想方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瓡r至今日,隨著中醫(yī)現代化進程的加劇
,在越來越精細嚴密的醫(yī)學科學分析和技術要求面前
,中醫(yī)的思想傳統已經失去了存身的基礎
,經典表述的聲音也越來越微弱。如果有誰還對你說“醫(yī)者意也”
,那么他一定就是最后的中醫(yī)
。反對中醫(yī)現代化,絕對是不切實際的愚蠢念頭
,誰敢與科學較勁呢
?[74]這種思想方法真的失去了存身的基礎,無法與科學較勁嗎

、科學的難點

承認中醫(yī)能夠治病,甚至能治療一些連現代醫(yī)學都感到棘手的疑難病癥

,這對于大多數具有種種直接或間接感受的中國人來說并不困難
。遺憾的是成千上萬樂于承認這一事實的專家學者,卻無法以自己掌握的最先進的科學理論與技術手段
,對這種感受的科學性
、合理性加以證明,無法對現象背后所隱藏的原理
、本質
、“所以然”做出說明。這就是“科學的難點”

中醫(yī)之所以能夠治病

,固然與幾千年之經驗積累有密切的關系。但通過前面的論說
,不難了解到中醫(yī)的許多內容并非都來源于實踐經驗
,而是與一些被近代自然科學排斥在外的思維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按道理講
,從這些被認為是屬于“交感巫術”的思維方式出發(fā)
,理應只能產生出偽科學與偽技藝——不真的認識與無效的操作。但在中醫(yī)這片土地上
,卻結出了實實在在的果實
。對于這樣一種客觀事實,哲學家或科學史家給予了必要的承認:“科學與方術在早期是分不開的”[75]
;“無論這三者(巫術
、宗教、科學)的實在關系如何
,巫術好像終歸是宗教與科學的搖籃”
,只不過“科學比巫術有更清晰的洞察力,它謙卑地學習自然的法則
,通過服從這些法則而取得控制自然的能力”[76]

近代自然科學的確比巫術具有更清晰的洞察力

,能夠揭示許多自然現象與技術手段背后隱藏的“所以然”問題。例如在傳統醫(yī)學領域中
,上述思維方式帶來的最“偉大”成就
,應該說是眾所周知的“人痘接種法”。由于古時認為天花的病因在于人體內存在有先天的“胎毒”
,欲要引出胎毒
,就必需使用某種能與體內之胎毒產生“感應”的東西,于是便令小兒穿上病愈患兒之衣
,或取病愈者的瘡痂移植到未患過天花者身上
,以實現“引胎毒外出”的目的。這種錯誤的認識雖然一直存在于中國醫(yī)生的頭腦中
,但卻絲毫不影響“人痘接種法”作為當時預防天花最有效之法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即便是在牛痘法傳入中國后,人們也還是以此作為其原理解釋[77]
;而且對于牛痘的安全
、優(yōu)越性,同樣給予了類比式的解釋:牛屬土性
、性情溫順
,故用之萬全。

實際上

,直到近代免疫學形成之后
,人們才真正明白“種痘”何以能預防天花。同樣
,人們通常所說“吃什么
,補什么”無疑也是來源于原始的類比思維方式,并成為食療
,以及許多“自然之物”被廣泛用作藥物的理論依據
。“科學家”開始對此嗤之以鼻
,且常常與前引蘇東坡難歐陽修之例一樣地加以駁斥:中醫(yī)言“色赤入心
、色赤補血”,那么吃只紅色的襪子能治什么病呢
?中醫(yī)言“白糖補氣
、紅糖補血”,然白糖與紅糖乃是一物
,只不過純度不同
、紅糖含有些雜質而已。然而當科學家,或者說是醫(yī)學家弄清了相同器官的化學構成極為相近時
,市場上出售的“豬肚子”(胃)則往往被刮去了內膜——用于生產某種胃藥
;同樣
,當人們不再僅僅是從制糖工藝的角度去看待紅糖與白糖的區(qū)別時
,“雜質”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名分”——許許多多黑色食品的特殊營養(yǎng)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當我們了解到花中多含芳香烴
、揮發(fā)油
,具有擴張毛細血管(發(fā)散)的作用時,對于中醫(yī)據比類之觀而言“諸花皆升”
,亦可理解
;但對于那些至今還不能對其“所以然”做出解釋的理論、技藝
,又該如何對待呢

盡管從理論上講,人類具有不斷認識自然

,逐步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能力
,但又永遠不可能窮盡因果之間的全部鏈接細節(jié)。這不正是“科學的難點”之所在嗎
?在此種情況下
,一種被稱之為“哲學的榮譽”的認知方法——緊緊抓住因果兩端,而將期間的細節(jié)問題留給未來自然科學的方法
,不是也永遠會具有存在價值與生命力嗎
?中醫(yī)之所以在當代還沒有消亡的根本原因,恰在于此

又如脈診的問題

,如果從血液循環(huán)的有關知識出發(fā),將永遠無法解釋與承認:以手腕處的一截動脈作為人體的縮影
;按上下順序劃分成“寸
、關、尺”三部
,并與五臟相配的理論有何道理
。然而局部可以作為全局之縮影,且可給出整體像的所謂“生物全息現象”
,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注意
,并由此產生了一些新的理論學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是否只有實驗科學這一條路可走
?或者說
,以實驗為特征之近代科學的局限性
,是否可通過沿著自身軌跡的運動發(fā)展而被徹底克服,不能說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見《飲冰室合集》第14冊:“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

。中華書局,1941

[2]費振鐘《懸壺外談》(浙江攝影出版社

,1998,p.76)指出:“醫(yī)者意也”是“中醫(yī)受到懷疑最多、責難最重的一個觀點”

[3]直接之例如:“凈苦法師認為:‘醫(yī)者意也

,意者醫(yī)也’,全憑心意——佛慧佛德用功夫
,不可執(zhí)著
,囿于成法”(見李良松、劉建忠《中華醫(yī)藥文化論叢》(鷺江出版社
,1993)
;間接之例,詳見后述

[4]前引費振鐘《懸壺外談》之封面

,印著如下題記,展示著文人的特有視角:“醫(yī)者
,意也
。”這句代表古典中醫(yī)的話
,受到后世許多人的責難與否定
。但若是少了這句話,不僅歷代名醫(yī)失去他們醫(yī)學上自由創(chuàng)意的愉悅
,所有那些精妙的醫(yī)術都會變得黯然無色
,便連今天對于中醫(yī)的敘說,亦復沒有多少趣味了

[5]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

,p.2735.[6]人類學研究者通過測量左右手之長度,得出結論:古代左利多于現代

[7]引自唐·王燾《外臺秘要》卷十八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版,p.496

[8]《舊唐書》卷一九一

,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p.5091。

[9]《千金要方》卷一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版
,p.3。

[10]《千金翼方》自序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5年影印版。

[11]《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5年影印版,p.308

[12]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
,p.92.

[13]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p.1044.

[14]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p.198.

[15]見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p.192—193.

[16]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p.507.

[17]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p.1145.

[18]《局方發(fā)揮》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6年影印版,p.1.

[19]引自《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卷五0二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年版
,第12冊,p.37

[20]引自陶御風等編《歷代筆記醫(yī)事別錄》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p.209

[21]引自丹波元胤《中國醫(yī)籍考》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p.208。

[22]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
,p.1010.

[23]《珍本醫(yī)書集成》第14冊,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茖W技術出版社

,1986年班。

[24]《珍本醫(yī)書集成》第14冊

,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茖W技術出版社,1986年班

[25]引自陶御風等編《歷代筆記醫(yī)事別錄》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p.226.

[26]關于此故事的來源

,亦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但這已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

[27]需要說明的是

,《淮南子》言此之意在于解釋食物鑒別知識的起源
,而非指醫(yī)藥,即神農之所以稱“農”的原因
。其后才逐漸被解釋成“識藥”

[28]孔健民:《中國醫(yī)學史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8年
,p.10。

[29]俞慎初:《中國醫(yī)學簡史》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年,p.6.

[30]北京中醫(yī)學院主編:《中國醫(yī)學史》

,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茖W技術出版社,1978年
,p.2.

[31]詳見J.G.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7年中譯本)對巫術思維規(guī)律的具體分析。

[32]《靈樞·邪客》[33]《東坡志林》卷三

。引自錢遠銘主編《經史百家醫(yī)錄》
,廣東科技出版社,1986,p.276.

[34]引自陶御風等編《歷代筆記醫(yī)事別錄》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p.276

[35]山田慶兒:“《物類相感志》的產生及其思考方法”。見氏著《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年,p.126.

[36]同上

,p.125.

[37]《二程遺書》卷十五《伊川先生語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p.116.

[38]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唇口病諸候”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版
,p.158.

[39]前引《后漢書·郭玉傳》載:帝奇郭玉診脈之神技

,乃“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
,問所疾苦
。玉曰:‘左陽右陰
,脈有男女
,狀若異人。臣疑其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蹏@息稱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40]因男女授受不親
,醫(yī)家診脈亦在忌避之列,故診婦人時乃系一絲于患者手腕
,引出室外
,而僅令醫(yī)者診其絲。故事云:一醫(yī)行懸絲診脈后
,斷為有孕
。主人大怒,言:“毀壞我家小姐名節(jié)
,該當何罪
?”醫(yī)言:“愿以項上之物作保!”主人乃引其入室
,見絲系桌腳
,問曰:“更復何言?”醫(yī)乃索刀
,劈開桌腳
,見中有一蟲
,蠕蠕而動。

[41]《難經·十六難》[42]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1年初版
;臺灣洪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4年另版

[43]《素問》與《靈樞》間的種種區(qū)別

,是研究今本《黃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究竟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之“黃帝內經十八卷”,還是互不相干之兩本獨立著作的重要線索
。在脈診方面
,“三部九候”法僅見于《素問》,且云:‘三部九候為之原
,九針之論(《靈樞》亦名《九針》)不必存
。”可窺兩書間的對立

[44]

、45《靈樞·禁服》

[46]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年第2版

,p.2794.

[47]扁鵲脈學的內容在西晉太醫(yī)令王叔和所著《脈經》中有所保存

,可參。

[48]《難經》提出一種新的學說:兩腎左為腎

,右為命門
,后世遂有命門之說。左腎為“水”
、屬陰
;右腎(命門)為“火”、屬陽
,仍不離陰陽學說的基本原則

[49]清代王九峰語,見《武進陽湖縣志》

,光緒五年木刻本
,。引自《中華醫(yī)史雜志》
,1984,(2):65.

[50]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7年影印版。

[51]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技術出版社
,1959年新1版。

[52]詳見《史記》卷一百五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82年第2版
,p.2794—2813.

[53]明·聶尚恒《奇效醫(yī)述》之出版者“前言”,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1984年

[54]高春媛:“中醫(yī)醫(yī)案發(fā)展簡史”,《中華醫(yī)史雜志》

,1987,(4):207.

[55]引自何廉臣選編《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緒論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59年新1版

[56]同注54.

[57]黃煌:“晚清名醫(yī)柳寶詒及其學術成就”,《中華醫(yī)史雜志》

,1987,(1):23.

[58]同注54.

[59]浙江省中醫(yī)學會

、浙江省中醫(yī)藥研究所編:《葉熙春專輯》,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6年

[60]浙江省中醫(yī)研究所、浙江省嘉興地區(qū)衛(wèi)生局編:《金子久專輯》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2年。

[61]《臨證偶拾》

,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茖W技術出版社,1979年

[62]《吳佩衡醫(yī)案》,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9年

[63]何廉臣選編:《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茖W技術出版社

,1959年新1版。

[64]明·聶尚恒:《奇效醫(yī)述》

,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1984年。

[65]引自浙江省中醫(yī)研究所《溫疫論評注》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77年,p.1—3
、211.

[66]中醫(yī)研究院主編:《蒲輔周醫(yī)案》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72年。

[67]《千金要方》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5年影印版,p.10.

[68]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p.1123.

[69]此即所謂“經方派”人物

,始于清末民初
。尊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為“醫(yī)方之經”;視其醫(yī)方為“經典之方”
;并以能守原方
、原量,甚至原服法而自譽
。詳見《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醫(yī)學史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年
,p.78.

[70]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
,p.391.

[71]引自崗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
,p.1123.

[72]引自錢遠銘主編《經史百家醫(yī)錄》,廣東科技出版社

,1986年
,p.276.

[73]吳克讓:“評‘我國藥學史上的第一部藥典’”,《中華醫(yī)史雜志》

,1984,(4):254.

[74]費振鐘:《懸壺外談》

,浙江攝影出版社,1998年
,p.79.

[75]J.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中譯本
,第二卷
,p.36.

[76]W.C.丹皮爾:《科學史》,商務印書館

,1975年中譯本
,p.479

[77]最早介紹牛痘的著作名曰《引痘略》,顯然是為了表述“引痘外出”之意

能幫我解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古代)下
,醫(yī)學的目的
、對健康的定義、疾病的分類
、如何治療的基本理念嗎

中國傳統文化在古代對醫(yī)學的理解和實踐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和積累,形成了獨特的醫(yī)學體系

。以下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下醫(yī)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念的解釋:
1.醫(yī)學的目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下
,醫(yī)學的目的是維護人體健康、治療疾病
,并促進身心健康的平衡
。醫(yī)學不僅僅是對病癥的治療,還包括預防疾病
、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壽的方法和技術

2.對健康的定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下,健康被定義為身心和諧平衡
、精神愉悅
、體力充沛和自然生理功能正常的狀態(tài)。身心和諧平衡被認為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基礎

3.疾病的分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下
,疾病被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兩類。外感病是由外部環(huán)境引起的疾病
,如感冒、痢疾
、肺炎等
;內傷病則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情志不遂
、飲食失調
、臟器功能失調等。
4.如何治療的基本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下
,治療疾病的基本理念是“治未病”和“防病于未萌”
。這意味著在治療疾病的同時
,也要關注人體健康的維護和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另外
,中國傳統醫(yī)學強調個體化治療
,即不同人在不同的情況下需要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治療方法上
,中國傳統醫(yī)學注重整體觀念
,強調身心的平衡,采用針灸
、中藥
、推拿、氣功等方法來治療疾病
。同時
,也重視調整飲食、鍛煉身體
、調節(jié)情緒等自我保健措施
,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平衡和提高免疫力。
總的來說
,中國傳統文化下的醫(yī)學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
,強調個體化治療和整體觀念,倡導預防為主
,注重調節(jié)飲食
、鍛

請采納

關于學習的說說學醫(yī)

? 今之醫(yī)者,凡遇一證

,便若觀海望洋
,茫無定見,則勢有不得不為雜亂
,而用廣絡原野之術


?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 醫(yī)者
,意也,善于用意
,即為良醫(yī)


? 一個戰(zhàn)地的外科醫(yī)生,同時要是木匠
、縫紉匠
、鐵匠和理發(fā)匠。

? 寸尺弱,勿汗
,寸脈弱者
,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陽
;尺脈弱者
,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陰


? 蓋醫(yī)者人命所關
,固至難極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為之也


? 看方猶看律
,意在精詳;用藥如用兵
,機毋輕發(fā)


? 世無難治之疾,有不善治之醫(yī)
;藥無難代之品
,有不善代之人。

? 醫(yī)之良
,在工巧神圣
;醫(yī)之功,在望聞問切
;醫(yī)之學
,在脈藥方癥。

? 凡讀古人書
,應先胸有識見
,引伸觸類,融會貫通
,當悟乎書之外
,勿泥乎書之中,方為善讀書人


? 仁人君子
,必篤于情,篤于情
,則視人猶己
,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


? 藥能活人,亦能殺人
,生死關頭
,間不容發(fā)
,可不慎歟。

? 醫(yī)不貴于能愈病
,而貴于能愈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徊〔毁F于能言醫(yī)
,而貴于能延真醫(yī)


?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


? 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
,一是清潔空氣
,二是澄清飲水,三是流通溝渠
,四是掃灑屋宇
,五是日光充足。

? 無恒德者
,不可以作醫(yī)


? 夫醫(yī)藥為用,性命所系
,和扁至妙
,猶或加思,仲景明審
,亦候形證
,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 凡看病施治
,貴乎精一。

? 醫(yī)以濟世
,術貴乎精


? 夫醫(yī)官用藥,如將帥之用兵


? 疾有誤涼而得冷
,證有是非而實非,差之毫厘
,損其壽命


? 名相治國,名醫(yī)活人,人貴于人有濟耳


? 醫(yī)生的人文素質就是你要真正熱愛生命
,關注生命,一個優(yōu)秀的醫(yī)生肯定是一個人道主義者
,對生命要充滿同情


? 學醫(yī)總須多讀書,多看各家書籍
,自然腹中淵博
,胸有準繩。

? 病無常形
,醫(yī)無常方
,藥無常品,順逆進退
,存乎其時
;神圣工巧,存乎其人
;君臣佐使
,存乎其用。

? 所以志學之歲
,馳百金而詢經方
,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藥餌


? 我雖然從醫(yī)六十多年
,至今不敢忘記戒慎恐懼四個字,病人把生命都交給了我們
,我們怎能不感到恐懼呢
?怎么能不用戒驕戒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呢


? 生民何辜
,不死于病而死于醫(yī),是有醫(yī)不若無醫(yī)也
,學醫(yī)不精
,不若不學醫(yī)也。

? 夫醫(yī)者
,非仁愛之士
,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
,不可任也
;非廉潔純良
,不可信也。

? 學問無竅
,讀書不可輕量也


? 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
;病有宜瀉,以補之之道瀉之


? 醫(yī)學人看慣了生死
,比誰都懂得生命的偉大

? 醫(y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
,非精不能專
,必精而專,始能由博而約


? 良醫(yī)則貴察聲色
,神工則深究萌芽。

? 醫(yī)學貴精
,不精則害人匪細


? 人必有天賦之才而讀破萬卷,庶可以為醫(yī)矣


? 凡鄉(xiāng)里同道之士
,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
,年尊者恭敬之
,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
,不及者薦拔之
,如此自無謗怨,信和為貴也


? 世無良醫(yī)
,枉死者半,此言非虛


? 醫(yī)者人之司命
,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后戰(zhàn)


? 一切不治之證
,總由不善祛瘀之故。

? 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
,一方濟之
,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


? 醫(yī)者
,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
,臨證游移
,漫無定見,藥證不合
,難以奏效


? 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
,機無輕發(fā)
,學貴專精。

? 行醫(yī)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病人把最寶貴的生命交給了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
,就有可能致人傷殘
,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醫(yī)療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和輕率


? 夫以利濟存心
,則其學業(yè)必能日造乎高明;若僅為衣食計
,則其知識自必終囿于庸俗


? 醫(yī)生給病人開出的第一張?zhí)幏綉撌顷P愛。

? 方不在多
,心契則靈
;癥不在難,意會則明


? 醫(yī)者仁術
,圣人以之贊助造化之不及,所貴者
,扶危救困
,起死回生耳。

?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醫(yī)
,又曰:醫(yī)者
,意也,以其傳授雖的
,造旨雖深
,臨機應變
,如對敵之將,操舟之工
,自非盡君子隨時反中之妙
,寧無愧與醫(yī)乎。

? 夫醫(yī)藥為用
,性命所系


? 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過
,亦不能全信
,須對癥細參,斟酌盡善


? 夫醫(yī)學之要,莫先于明理
,其次則在辯證
,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
,證于何辨
?證不辨,藥于何用


? 醫(yī)之道最微
,微則不能不深究;醫(yī)之方最廣
,廣則不能不小心


? 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yī)難矣。

? 夫業(yè)醫(yī)者
,當先明臟腑……治病不明臟腑
,何異于盲子夜行。

? 美國醫(y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時是治愈
,常常是安慰
,總是去幫助”。這說明
,醫(yī)學的最大價值不是治愈疾病
,而是安慰和幫助病人。醫(yī)學不是技術的產物
,而是情感的產物
;行醫(yī)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使命
。因此
,只有讓醫(yī)學走出商業(yè)交易和技術崇拜的誤區(qū)
,醫(yī)患關系才能回歸本位。

? 醫(yī)本期于濟世
,能治則治之
,不必存貪得之心,近率以醫(yī)為行業(yè)
,謂求富者莫如醫(yī)之一途
,于是朋黨角立,趨利若騖
,入主出奴
,各成門戶。

? 藥為治病之器
,可以除疾
,亦可殺人。若知之不詳
,用之不的
,小錯則貽誤治療,大謬則關系性命
。故醫(yī)者于藥不可不精


? 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yī)
;醫(yī)不窮理
,不可以用藥。

? 臨病若能三思
,用藥終無一失


? 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
,知其偏而不知其全
,猶未知也。

? 選擇醫(yī)學可能是偶然
,但你一旦選擇了
,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

? 知針知藥
,固是良醫(yī)


? 醫(yī)學的作用是偶爾治愈,常常緩解
,總能安慰


? 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
,伏膺取決


? 大約心細則眼明
,而理名則心細,多讀書辨證則理明識廣


? 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


? 蓋醫(yī)學通乎性命,知醫(yī)則知立命


? 善為醫(yī)者
,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 醫(yī)病非難
,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
,隨波逐流
,誤人匪淺。

? 醫(yī)雖小道
,而性命攸關
,敢不知慎。

? 學醫(yī)業(yè)者
,心要明天地陰陽五行之理,始曉天時之和不和
,民之生病之情由也


? 一人生死,關系一家
,倘有失手
,悔恨何及。

? 欲救人學醫(yī)則可
,欲謀利而學醫(yī)則不可


? 病不可不察隱情,藥不可徒拘成法


? 人知君相不易為
,不知醫(yī)士不易為,蓋君相之生殺人也
,其道顯而共聞
;醫(yī)士之生殺人也,其道微而難辨


? 蓋醫(yī)出于儒
,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
,不能疏通變化


? 讀書而不臨證
,不可以為醫(yī);臨證而不讀書
,亦不可以為醫(yī)


? 醫(yī)書不熟則醫(yī)理不明,醫(yī)理不明則醫(yī)識不精
,醫(yī)識不精則臨證游移


? 博學之,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篤行之


? 夫醫(yī)誠難知
,知之不精,則罪更甚于不知


? 術日以精
,懷日以虛;名日以高
,行日以謹


? 修和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

? 對工作還應該經常有一種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的感覺
,這是一種面對病人最寶貴的生命而產生的責任感。

? 治上消者
,宜潤其肺
,兼清其胃;治中者
,宜清其胃
,兼滋其腎;治下消者
,宜滋其腎
,兼補其肺。

? 進則救世
,退則救民
;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


? 醫(yī)不難於用藥
,而難於認證。

? 痛夭枉之幽厄,惜墜學之昏愚
,乃博采群經


? 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yī)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69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牽引術后緣何會便秘
牽引術后緣何會便秘我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
,前不久在一家中醫(yī)院做牽引手法復位術治療,可我不明白的是
,為什么做過手法后
哪些兒童智商高(小孩智商高的表現)
哪些兒童智商高哪些兒童智商高誰都想自己的孩子更聰慧一些,可怎樣才能如愿呢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春季轉眼之間就要到了
,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野菜也成為時尚之舉
。野菜的吃法很多
,可清炒,可煮湯
,可做餡
,營養(yǎng)豐富,物美價廉,殊不知野菜在抗癌方面也有一手
天冷為什么愛牙痛
每年冬季
,尤其是在氣溫驟降的天氣里,到牙科就診的就會明顯增多
。是為什么呢
?一般來說,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是口腔疾病
,如齲齒
、急性牙髓炎、牙周炎
、急慢性根尖周炎
、牙本質過敏、牙齒隱裂或根折等
。齲齒引起的牙痛是因為牙體有齲洞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用愈來愈廣泛,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
,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
基因檢測結果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對手術方案的選擇
《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報道
小兒腎炎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上一個時髦的診斷
。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因心慌
、失眠多夢
、潮熱、煩躁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萬法之王-無為法真?zhè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