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五味子科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可喜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近年來,該所孫漢董院士帶領的創(chuàng)新研究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云南省新藥研究專項等的資助下
,利用云南豐富的五味子科植物資源
,對若干種五味子科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
,并取得了新的進展
。
全世界五味子科植物總計約50種
,我國有近30種
,是世界上該科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而且
,我國五味子科植物大部分均有藥用價值,已發(fā)現(xiàn)有21種(包括種和變型)可供藥用
。在云南
,有18種五味子科植物在民間做藥用,但多數(shù)植物并未進行過化學成分和藥理的研究
。

在對五味子科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方面
,孫漢董院士早在1990年便對南五味子屬異型南五味子的化學成分作過初步研究;1996年又從五味子屬球蕊五味子中得到了有顯著抑制艾滋病病毒(HIV)-1逆轉錄酶活性的nigranoicacid
。2000年開始
,他繼續(xù)對五味子科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較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從云南、四川8種五味子科植物中分離鑒定了300余個化合物
,包括近80個新化合物
。已鑒定的化合物類型多樣,涉及木脂素
、倍半萜
、三萜、三萜苷
、香豆素
、黃酮、黃酮苷
、甾醇和酚性成分等
,新化合物類型包括三萜
、木脂素和倍半萜等
。除了得到前人報道的活性成分木脂素和三萜酸外,還首次發(fā)現(xiàn)了60余個結構新奇的
、高氧化度且骨架重排的降三萜
、二降三萜、三降三萜
、五降三萜和八降三萜等11種新的骨架類型
。
這些新骨架降三萜的發(fā)現(xiàn),不僅豐富了三萜類化合物的內(nèi)容
,且加深了對五味子科植物化學成分的認識
。對五味子科植物次生代謝成分取得的進展,為進一步合理開發(fā)利用五味子科藥用植物資源提供了新的化學物質(zhì)基礎
,是近年來我國天然產(chǎn)物化學研究方面在世界上的亮點之一
。
在對五味子科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孫漢董院士從五味子科植物中分離的部分化合物經(jīng)抗HIV-1活性篩選
,發(fā)現(xiàn)13個化合物具有明顯抑制HIV的活性
。其中具有顯著抑制HIV活性的化合物有五味子素等3個
,抑制作用最強的為五味子素,它對C8166細胞的CC50(致半數(shù)細胞毒性所需濃度)為22.63微克/毫升
;對HIV-1感染C8166細胞致細胞病變抑制試驗的EC50(保護50%細胞免受病毒感染所需要的濃度)為0.13微克/毫升
,選擇指數(shù)(SI值)為174.08;對HIV-1感染MT-4細胞死亡的保護作用較明顯
,EC50為0.48微克/毫升
,SI值為43.27。急毒實驗表明
,五味子素的毒性較低
,測不出LD50(半數(shù)致死量)。故實驗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最大耐受量(MTD)測定
,其MTD為1克/千克體重
。小鼠腹腔注射五味子素的最大耐受量為1克/千克體重,除觀察到1~2天后可恢復的食欲
、活動減少的毒性反應外
,未見其他明顯的急性毒性反應。
五味子素可作為治療艾滋病藥物的活性先導化合物和候選藥物
,為治療艾滋病的藥物提供新的天然產(chǎn)物結構模式
。據(jù)悉,五味子素研究現(xiàn)已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廳新藥研究專項的支持
,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和全合成研究
。
求"五味子"(中藥)的藥用
五味子,俗稱山花椒
、秤砣子
、藥五味子、面藤
、五梅子等
,古醫(yī)書稱它荎蕏、玄及
、會及
。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拉丁名為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的果實。多年生落葉藤本
。植株可供觀賞,果實習稱“北五味子”,供藥用
。中國東北、華北等地都有野生或栽培
。以遼寧省所產(chǎn)質(zhì)量最佳
,有“遼五味”之稱。前蘇聯(lián)
、朝鮮
、日本也有出產(chǎn)
。唐等《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
,都有咸味”
,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屬植物在中國約有20種
。產(chǎn)于中國中部的華中五味子果實亦入藥
,稱“南五味子”。
編輯本段植物形態(tài)
莖長4~8米
,小枝灰褐色
,葉倒卵形至橢圓形,生于老枝上的簇生
,在幼枝上的互生
。開乳白色或淡紅色小花,單性
,雌雄同株或異株
,單生或簇生于葉腋,有細長花梗
。夏秋結漿果
,球形,聚合成穗狀
,成熟時呈紫紅色
。五味子喜肥喜光,要求疏松
、肥沃而濕潤的土壤
。幼苗期需一定的陰濕環(huán)境,開花結果期則要求通風透光
。主要用種子繁殖
。因種子堅硬,光滑有油層
,播前需將種子洗凈層積處理。遼寧省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
。條播每畝播種5千克左右
。苗期須搭蔭棚。第2年或第3年秋季落葉后定植
,至第2年搭支架或依天然樹供枝條攀援
。每年冬季植株休眠后至春季萌發(fā)前進行剪。夏季需防治葉枯病和卷葉蟲
。定植后3~5年進入旺果期
。秋后果實呈紫紅色時采摘
,曬干或陰干。
用途
五味子果實作中藥功能益氣生津
、斂肺滋腎
、止瀉、澀精
、安神
,可治久咳虛喘、津少口干
、遺精久瀉
、健忘失眠等癥。藥理試驗證明能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和抑制過程
,促進肌體代謝
,調(diào)節(jié)胃液和膽液分泌,對肝炎恢復期轉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
。果皮及成熟種皮含木脂素,是五味子的藥用有效成分,其中包括多種五味子素
。種子含脂肪,油脂可制肥皂或機械潤滑油
。莖葉及種子均可提取芳香油
。
性狀
干燥果實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毫米
。外皮鮮紅色
,紫紅色或暗紅色。顯油潤
,有不整齊的皺縮
。果內(nèi)柔軟,常數(shù)個粘連一起
;內(nèi)含種子1~2枚
,腎形,棕黃色
,有光澤
,堅硬,種仁白色
。果肉氣微弱而特殊
,味酸。種子破碎后有香氣
,味辛而苦
。以紫紅色、粒大
、肉厚
、有油性及光澤者為佳
。主產(chǎn)遼寧、吉林
、黑龍江
、河北等地,商品習稱"北五味子"
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種"南五味子"
,又稱"西五味子"
,主要為植物華中五味子(參見"血藤"條)的果實。其果粒較小
,紅色
,皮發(fā)抱,肉較薄
,品質(zhì)較差
。產(chǎn)四川、湖北
、陜西
,山西、云南等地
。
品種考證
五味子始載于《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名醫(yī)別錄》云:“生齊山山谷及代郡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侗静萁?jīng)集注》謂:“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
,次出青州
、冀州,味過酸
,其核并似豬腎
。”《新修本草》載:“其葉似杏而大
,蔓生木上
,子作房如落葵,大如櫻子
。一出蒲州及藍田山中
。”《本草圖經(jīng)》曰:“今河東
、陜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
。春初生苗
,引赤登于高木
,其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
,三
、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
。七月成實
,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备鶕?jù)以上所述的植物形態(tài)、藥物滋味等及《本草圖經(jīng)》所附“越州五味子”圖
,可以確認為木蘭科五味子屬植物
。其中分布于代郡、青州
、冀州及高麗的
,與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ls(Turcz,)Baill
。的產(chǎn)地相符
,而分布于齊山、蒲州
、藍田
、河東、杭越等地的
,與華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Rehd.etWils.的產(chǎn)地一致
。《本草綱目》云:“五味今有南北之分
,南產(chǎn)者色紅
,北產(chǎn)者色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chǎn)者乃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沤裼盟幥闆r相同。
藥物學性質(zhì)
【性味歸經(jīng)】:溫
;酸
、甘;歸肺
、心
、腎經(jīng)
【化學成分】五味子素(schizandrin)、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一味子素(neoschizandrin)
、五味子醇(schizan-drol)
、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gomisin)、A
、B
、C、D
、E
、F、G
、H
、J、K1
、K2
、K3、L1
、L2
、M1、M2
、N2
,O,R等
。
【炮制】篩凈灰屑
,除去雜質(zhì),置蒸籠內(nèi)蒸透
,取出曬干
。酒五味子:取揀凈的五味子,加黃酒拌勻
,置罐內(nèi)
,密閉,隔水蒸之
,待酒吸盡
,取出,曬干
。此外尚有用蜜蒸
、醋蒸者,方法與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黃酒20斤
,或用蜂蜜30斤
,或用米醋15斤)
。
《雷公炮炙論》:"凡用(五味子)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
,從巳至申
,卻以漿浸二宿
,焙干用
。"
【功能與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補腎寧心
。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
,遺尿尿頻
,久瀉不止,自汗
,盜汗
,津傷口渴,短氣脈虛
,內(nèi)熱消渴
,心悸失眠。
【用法與用量】1.5~6g
。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防霉。
【鑒別】
(1)本品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方形或長方形細胞
,壁稍厚
,外被角質(zhì)層,散有油細胞
;中果皮薄壁細胞10余列
,含淀粉粒,散有小型外韌型維管束
;內(nèi)果皮為1列小方形薄壁細胞
。種皮最外層為1列徑向延長的石細胞,壁厚
,紋孔及孔溝細密
;其下為數(shù)列類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細胞
,紋孔較大
;石細胞層下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種脊部位有維管束
;油細胞層為1列長方形細胞
,含棕黃色油滴;再下為3~5列小形細胞;種皮內(nèi)表皮為1列小細胞
,壁稍厚
,胚乳細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暗紫色
。種皮表皮石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或長多角形
,直徑18~50μm,壁厚
,孔溝極細密
,胞腔內(nèi)含深棕色物。種皮內(nèi)層石細胞呈多角形
、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
,直徑約至83μm,壁稍厚
,紋孔較大
。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連珠狀增厚
,表面有角質(zhì)線紋
;表皮中散有油細胞。中果皮細胞皺縮
,含暗棕色物
,并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
,加氯仿20ml
,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
,濾液蒸干
,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五味子對照藥材1g
,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對照品
,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
,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
,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檢查】雜質(zhì)不得過1%(附錄ⅨA)
。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
;甲醇-水(13:7)為流動相
;檢測波長為250nm。理論板數(shù)按五味子醇甲峰計算應不低于2000
。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五味子醇甲對照品15mg,精密稱定
,置50ml量瓶中
,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
,即得(每1ml含五味子醇甲0.3mg)
。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5g,精密稱定
,置20ml量瓶中
,加甲醇約18ml,超聲處理(功率250W
,頻率20kHz)20分鐘
,取出,加甲醇至刻度
,搖勻
,濾過,即得
。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
,即得
。本品含五味子醇甲(C24H32O7)不得少于0.40%。
編輯本段相關史料
一千多年前
,蘇恭在《唐本草》中
,即有五味子“出蒲州及藍田山中”的記載。
宋代《圖經(jīng)本草》記述
,五味子“陜西州郡尤多”
。
《本草衍義》云:“五味子
,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
明代《興安州志》說:“五味子
,興安有之”
。
《陜西通志》也有記述。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酸咸入肝而補腎
,辛苦入心而補肺
,甘入中宮益脾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五味子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列為上品
。本品皮肉甘酸,核中辛苦
,有咸味
,辛甘酸苦咸五味皆備,故有此名
。
栽培技術
(一)繁殖方法野生五味子除種子繁殖外
,主要靠地下橫走莖繁殖。在人工栽培中
,很多人進行了扦插
,壓條和種子繁殖的研究。其結果扦插壓條雖然也能生根發(fā)育成植株
,但生根困難
,處理時要求條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易行
,并能在短期內(nèi)獲得大量苗子。
1.種子的選擇五味子的種子最好在秋季收獲期間進行生穗選
,選留果粒大
、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獨干燥和保管
。干燥時切勿火烤
、炕烘或鍋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蓵窀苫蜿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放通風干燥處貯藏。
2.種子處理
(1)室外處理于結凍前將選作種用的果實
,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漲起時搓去果肉
。五味子的秕粒很多。出種率60%左右
,在搓果肉的同時可將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
。搓掉果肉后的種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
,使種子充分吸水,每隔兩天換一次水
,在換水時還可清除一部分秕粒
。浸泡后撈出控干與2—3倍于種子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準備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
,上面覆蓋10—15厘米的細土
,再蓋上柴草或草簾子,進行低溫處理
。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種
。處理場地要選擇高燥地點,以免水浸爛種
。
(2)室內(nèi)處理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nèi)清除果肉
,拌上濕砂裝入木箱進行砂藏處理,其溫度可保持在5℃—15℃之間
,翌春即可裂口播種
。
(二)播種育苗
1.育苗田的選擇育苗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質(zhì)壤土,也可選用老參地
。育苗以床作為好,可根據(jù)不同土壤條件做床
,低洼易澇
,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
。高燥干旱
,雨水較少的地塊可做成平床。不論哪種床都要有15厘米以上的疏松土層
,床寬1.2米
,長視地勢而定。床土要耙細清除雜質(zhì)
,每平方米施腐熟廄肥5—10千克
,與床土充分攪拌均勻,摟平床面即可播種
。
2.播種時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經(jīng)過處理的種子
,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厘米
,覆土1.5—3厘米
。每平方米播種量30克左右。也可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年鮮籽
,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
,粒大而飽滿的果粒
,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
,控干后即可播種
。
3.苗田管理播種后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簾或葦簾等遮蔭
,土壤干旱時澆水
,使土壤濕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掉遮蔭簾
。并要經(jīng)常隊長昌
,保持清潔,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
(四)移栽
1.選地選擇土壤肥沃
、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緣地或熟地
,以腐殖土和砂質(zhì)壤土為好
,選好地,每公頃施基肥20—30噸
,整平耙細備用
。
2.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厘米×50厘米
,為使行株距均勻
,可以拉繩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標志
,然后挖成深30—35厘米
、直徑30厘米的穴,每穴栽一株
。栽時要使根系舒展
,防止窩根與倒根,栽后踏實
,灌足水
,待水滲完后用土封穴。15天后進行查苗
,沒成活的需進行補苗
。
(五)田間管理
1.灌水施肥五味子喜肥,生長期需要足夠的水分和營養(yǎng)
。栽植成活后
,要經(jīng)常藻水,保持土壤濕潤
,結凍前灌一次水
,以利越冬
。孕蕾開花結果期,除需要足夠水分外
,還需要大量養(yǎng)分
。每年追肥1—2次,第一次在展葉期進行
,第二次在開花后進行
。一般每株可追施腐熟的農(nóng)家肥料5—10千克。追施方法
,可在距根部30—50厘米周圍開15—20厘米深的環(huán)狀溝
,施入肥料后覆土。開溝時勿傷根系
。
2.剪枝五味子枝條春
、夏、秋三季均可修剪
。
(1)春剪一般在枝條萌芽前進行
。剪掉過密果枝和枯枝,剪后枝條疏密適度
,互不干擾
。
(2)夏剪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進行。主要剪掉基生枝
、膛枝
、重疊枝、病蟲枝等
。同時對過密的新生枝也需要進行疏剪或短截。夏剪進行得好
,秋季可輕剪或不剪
。
(3)秋剪在落葉后進行。主要剪掉夏剪后的基生枝
。
不論何時剪枝
,都應選留2—3條營養(yǎng)枝,作為主枝
,并引蔓上架
。
3.搭架移植后第二年即應搭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捎盟嘀蚪卿撟隽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用木桿或8號鐵線在立柱上部拉一橫線,每個主蔓處立一竹桿或木桿
,竹桿高2.5—3米
,直徑1.5—5厘米
,用綁線固定在橫線上,然后引蔓上架
,開始時可用強綁
,之后即自然纏繞上架。
4.松土
、除草五味子生育期間要及時松土
、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
,松土時要避免碰傷根系
,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樹盤,便于灌水
。
5.培土入冬前在五味子基部培土
,可以保護五味子安全越冬。
6.病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5月上旬至8月上旬發(fā)病
,開始時葉片萎蔫
,根部與地面交接處變黑腐爛,根皮脫落
,幾天后病株死亡
。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發(fā)病期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根際澆灌
。
(2)葉枯病5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fā)病
,先由葉尖或邊緣干枯,逐漸擴大到整個葉面
,干枯而脫落
,隨之果實萎縮,造成早期落果
。發(fā)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和3%井岡霉素50ppm液交替噴霧
。噴藥次數(shù)可視病情確定。
(六)采收與加工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采收
,隨熟隨采
。采摘時要輕拿輕放,以保障商品質(zhì)量
。加工時可日曬或烘干
。烘干時,開始時室溫在60℃左右
,當五味子達半干時將溫度降到40℃—50℃
,達到八成干時挪到室外日曬至全干,搓去果柄,挑出黑粒即可入庫貯藏
。
各家論述
1.孫思邈: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
。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
,無氣以動
,與黃芪、人參
、麥門冬
,少加黃檗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
,兩足筋力涌出
。生用。六月常服五味子
,以益肺金之氣
,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
。
2.《本草衍義》:五味子
,《本經(jīng)》言溫,今食之多致虛熱
,小兒益甚
。《藥性論》以謂除熱氣
,《日華子》又謂暖水臟
,又曰除煩熱。后學至此多惑
。今既用主治肺虛寒
,則更不取除煩熱之說。補下藥亦用之
。入藥生曝不去子
。
3.《注解傷寒論》:《內(nèi)經(jīng)》曰,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芍藥
、五味子之酸
,以收逆氣而安肺。
4.《用藥心法》:(五味子)收肺氣
,補氣不足
,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
,則以此藥與干姜同用治之
。
5.《本草衍義補遺》:五味子,今謂五味
,實所未曉
,以其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腎之功
,收肺氣非除熱乎
?補腎非暖水臟乎?食之多致虛熱
,蓋收腎之驟也
,何惑之有?火熱嗽必用之
。
6.《丹溪心法》:黃昏嗽者
,是火氣浮于肺,不宜用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