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煎煮治感冒中藥
醫(yī)案日記
2023-06-16 16:05:15
如何煎煮治感冒中藥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服用需要煎煮的中藥
,是很花時間的
。所以在煎煮的過程中
,把藥燒焦了
,是很多人都有的共同經(jīng)驗
。
然而
,有些中藥-譬如說感冒藥
,卻是不能長時間熬煮的
;不管是發(fā)散風寒或是清解風熱
,中醫(yī)師對于外邪襲表癥的治療,多以具有發(fā)散表邪作用的解表藥為主
。而在外感藥中
,不論是發(fā)散風寒的荊芥、防風
;或是清解風熱的桑葉
、薄荷,這類藥物多含有較豐富的揮發(fā)油類成份
,所以在煎煮的時候
,要避免長時間熬煮,以免有效成分過份揮發(fā)
,因而影響療效
。

由于有很多人,對這些知識還不是十分明了
,我們覺得有詳細說明的必要
;以下就以感冒為例,將感冒藥的煎煮方法
,詳細說明于下∶
感冒藥的煎服法
煎藥的鍋用不銹鋼鍋或彩色鍋皆可
,最好略小、稍深一些
,比較好用
。
將生藥放入鍋中,用三至四碗的清水
,先浸泡十五至二十分鐘
,可以使有效成分較易釋放。
開大火(用煤氣爐即可)快煮把水燒開,之后把火稍稍轉(zhuǎn)小
,以避免藥汁外溢
,然后保持滾沸狀態(tài)約五分鐘,即可熄火
,倒出藥汁
,將藥渣丟棄。
熄火后
,鍋內(nèi)所余藥汁應(yīng)該還有三至三碗半左右
,大人每服約八分滿,可分四次服用
,若癥狀較重者
,可以每兩小時服用一次,加強療效
。
用這種快煮方式熬出來的藥汁
,因為煮沸時間短,有效成分揮發(fā)少
,功效較佳
。
如何煎中藥:二次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煎中藥
煎藥的正確程序
先把抓回的中藥 放入砂鍋里,然后加入涼的飲用水
,浸泡20~30分鐘
,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
。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
,第一次煎煮后,把藥液倒出150~200毫升
,叫頭煎藥:然后
,再加溫水適量(若藥渣放涼再煎煮時應(yīng)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
,叫二煎藥
。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
,或是第四煎
。這要按照醫(yī)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計算煎藥的時間
從水開后算起
,分為三種情況:
(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
、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fā)散性藥物
。頭煎從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鐘
,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鐘左右
。
(2)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
、臟腑功能失調(diào)
、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diào)理性藥物
。頭煎從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鐘
,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左右
。
(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
,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
。頭煎從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20~30分鐘
。
為什么某些飲片在煎煮時要?后下?
芳香類藥物
,含有容易揮發(fā)的成分,煎時間長了損失藥效
,所以要等其他藥煎好之前5分鐘放入鍋內(nèi)
,后**一般由藥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樣。
含有芳香性及揮發(fā)油的藥材
,如:桂枝
、薄荷、佩蘭
、白蔻仁
、砂仁、肉桂
、沉香等
,皆屬輕清發(fā)散藥,有效成分容易隨水蒸氣擴散掉
。例如薄荷若煮的時間太長
,藥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將減少,直接影響功效
。
有些飲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
,如:鉤藤、大黃
、番瀉葉
、青蒿、徐長卿等
,這類藥如果久煎
,其化學(xué)成分可能發(fā)生變化。如大黃煎久了,所含的蒽醌類化合物就會被破壞
,而降低了瀉下的功效
,而鉤藤如果煎煮的時間超過二十分鐘,其降血壓的作用明顯降低
。
現(xiàn)在的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
,傳統(tǒng)的煎藥方式頗顯費時費力,目前各大醫(yī)院或者中藥房都有代煎藥 設(shè)備
,可以方便快速的為您煎好您的中藥
,并做成一次性的包裝,在飲用時只需加熱就可以
。簡單方便
,而且省時省力。
煎中藥有九個細節(jié)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藥煎煮最好用陶罐
、砂鍋或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
、鋁等易腐蝕器皿
。
2.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藥前
,應(yīng)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
、酒泡的藥),至少也要20分鐘
。
3.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
,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
4.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藥液后
,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鍋蓋 通常
,剛開始煎藥時須蓋緊鍋蓋
,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
。有些中藥含有揮發(fā)成分
,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藥材
,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fā)散到空氣中
,則須蓋著蓋子熬。
6.操作 煎藥時要注意攪拌藥料
,讓藥液充分煎透
。每劑中藥一般煎兩次
,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藥物需要區(qū)別對待
,如先煎
、后下、沖服等
,中藥師都會在抓藥時講明
。
7.時間 熬藥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藥效。中藥煎煮時間從藥液煮沸之后開始計時
,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藥熬10?15分鐘即可
,補益類中藥則需煎煮40?60分鐘,其余的中藥煎煮20?25分鐘即可
。
8.再熱 為節(jié)約時間
,很多人會一次煎制出幾天的藥量,藥液再加熱時一般不需要煮沸
,只要達到飲用溫水的溫度即可
。通常采用文火,藥液剛有沸騰即可
,放涼些飲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
,加熱中藥一般不建議用微波爐
。中藥的成分非常復(fù)雜,用微波爐加熱中藥時
,產(chǎn)熱的過程可能使藥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壞
,失去一部分效能。醫(yī)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湯劑
,最好將其放到器皿里
,再倒入熱水加熱。
9.存放 保存時要放到密閉容器里
,置于陰涼處或冰箱冷藏室
,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后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
煎中藥要注重藥效
煎藥方法不同
,中藥藥效不同
。中醫(yī)對中藥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
,同樣一張藥方
,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
,治療的適應(yīng)證和效果就不一樣
,一個病即便辨證再準確
,用藥再恰當,如果煎
、服方法不當
,就不可能發(fā)揮應(yīng)有的療效。
不同的藥煎法大不同
,這直接關(guān)系到治療效果
,對于治療外感病的發(fā)汗解表藥,多系花
、葉
、全草等,這類藥物性輕揚發(fā)散
,氣味芳香
,含揮發(fā)油較多,長時間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揮發(fā)殆盡
。所以煎藥時間要短
,宜用武火(大火)急煎。對于滋補調(diào)理藥
,烹煎時間則需延長
,并用文火(小火)慢慢熬煎,頭煎從湯沸后再熬30-60分鐘
,濾出藥湯
;二煎則在沸后再煮20-30分鐘。文火慢熬
,能使藥物成分充分溶解于湯汁之中
,可使藥效達到最佳。
實際上
,煎中藥是中藥里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
、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
,這一過程就停止了
。再連續(xù)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nèi)的有效成分繼續(xù)析出溶解
,反而會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fā)而減少
,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dǎo)致藥效降低
。其次
,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
,服藥后會產(chǎn)生惡心
、嘔吐等副作用
。
煎中藥的方法,如何熬中藥
煮藥需用白開水
現(xiàn)在人們熬藥經(jīng)常是打開自來水直接用
,其實熬藥最好是把燒開的水放涼后再使用。因為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多用氯消毒
,或多或少都有殘留
;同時自來水中的鈣、鎂離子較多
,也容易和藥材中的化合物發(fā)生反應(yīng)
,影響藥效。
先煎后煎分藥性
貝殼類
、礦物類
、骨甲類等應(yīng)先煎。貝殼類有牡蠣粉
、蛤粉等
,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
,骨甲類有鱉甲
、龜板等。此類藥應(yīng)先煎10分鐘后再放入其他藥物
。
有些藥方要求一味藥或幾味藥后煎
,也就是在其他藥煎10分鐘后再放入藥罐。因為有些藥材久煎無效
,如鉤藤等;有些藥材帶有芳香味
,久煎降低藥效
,如金銀花、連翹
、薄荷等
。
此外,有些藥久煎卻可以減輕藥的毒性
,如馬錢子等
。煎藥前最好先把藥材用溫水泡40分鐘,讓中藥泡透
,以便將藥中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
開蓋關(guān)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fā)性藥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fā)到空氣中
,藥效將大打折扣
。這些揮發(fā)性藥材多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的藥物
,如薄荷、蘇葉
、藿香等
,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
,如人參
、鹿茸、西洋參等
,需要在容器內(nèi)用小火慢煎久熬
,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應(yīng)該蓋上蓋子
,以防止藥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丟失
。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藥材
,如金錢草
、番瀉葉等,如果熬藥容器不夠大
,蓋上蓋子易使藥液溢出
。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
,煎熬時需經(jīng)常攪拌
,這樣的藥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當然攪拌最好順著一個方向
,這樣使藥材均勻受熱
,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間隔10分鐘翻動1次
。
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藥要久煎微火
,有的藥要猛火、時間短
。滋補藥應(yīng)微火久煎
,便藥、傷風感冒藥用猛火
、時間短
。
煎藥最好用砂鍋,因砂鍋受熱均勻
,藥煮開時它的滾動就像浪頭
,有撞擊力,再用筷子不斷地攪拌
,像洗衣機將衣服的臟物洗掉一樣
,這樣才能把藥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來
。用高壓鍋煎藥就沒有撞擊力和攪拌作用,藥的成分會受影響
。
藥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取的藥汁多少非常關(guān)鍵
。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為好
。如果藥汁多了
,藥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藥汁少了
,藥渣會把藥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
,也就浪費了。當然這里講的是正常藥方
,而不是特殊大方
。
假沸的藥多熬一會兒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藥咕嘟咕嘟沸騰了就是熬好了
,但沙參
、田七、牛膝
、甘草
、桔梗等藥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會開始沸騰,如果此時把藥從火上拿下來
,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充分溶解
,藥效就會受影響
如何正確煎中藥 正確地煎中藥的方法
生活中多數(shù)的中藥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但是多數(shù)人可能對于煎中藥的時間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
。如何正確煎中藥?本文是我整理如何正確煎中藥的資料
,僅供參考。
如何正確煎中藥
煎煮中藥的器皿選擇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
。熬藥首選砂鍋
、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
、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
。砂鍋
、瓦罐的化學(xué)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
,傳熱緩慢
,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
,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
。因此
,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
,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
,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
,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
,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
,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
,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
。鳳凰中醫(yī)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
,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
,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
,產(chǎn)生毒副作用。
煎中藥的時間
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
,一般藥為30分鐘
。解表藥、清熱藥
、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
,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
,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
。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
,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
其中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
,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
,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
,取藥汁
,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
、?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
煎中藥的其它細節(jié)
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藥時須蓋緊鍋蓋
,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
。有些中藥含有揮發(fā)成分
,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藥材
,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fā)散到空氣中
,則須蓋著蓋子熬。
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
,煎煮中藥前
,應(yīng)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藥)
,要20分鐘
。
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
。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
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藥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
操作
煎藥時要注意攪拌藥料
,讓藥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藥一般煎兩次
,第二次時間可略短
。有些藥物需要區(qū)別對待,如先煎
、后下
、沖服等,中藥師都會在抓藥時講明
。
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
1.煎藥器具:在煎藥時盡量使用砂鍋
、不銹鋼、玻璃
、搪瓷等器具為佳
,忌用鐵器、銅鍋
。因為前者理化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yīng),以保證藥物的療效
。而鐵銅類成份性質(zhì)較為活潑
,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yīng),影響療效
。
2.浸泡方法:煎藥前
,應(yīng)先將藥物放入藥鍋內(nèi),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藥物
,加水量以淹沒過藥面3-5cm
,浸泡20-60分鐘為宜(過久則藥物易發(fā)霉變質(zhì)),這樣有利于藥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
3.煎煮方法:每劑藥煮兩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藥煮沸后,改用中
、小火
,維持藥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藥面),火候同第一煎
。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
,否則氣味易走失,藥效降低
。
4.煎熬時間:藥物煮沸后開始計算時間
。一般藥物第一煎20-30分鐘,第二煎15-25分鐘;滋補及質(zhì)地堅實的藥物第一煎40-60分鐘
,第二煎30分鐘左右;解表
、理氣及質(zhì)地輕松、芳香的藥物第一煎6-15分鐘
,第二煎5-10分鐘
。
5.濾取藥液:藥液煎取量需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
,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
,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
,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藥液
,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藥液
,這樣可以使兩煎藥物在體內(nèi)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藥汁混合
,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
,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
。當天煎的藥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
。滋補藥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藥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半小時服用;其它藥劑請遵醫(yī)囑
。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
、冷服3種
,一般而言,發(fā)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藥
、治療關(guān)節(jié)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服
,清熱解毒藥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藥包里經(jī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吹接眉埢蚣啿剂戆闹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標有先煎、后下
、包煎
、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
,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
。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
,防止溢鍋
、糊鍋。
(注意:熬焦
、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
,以免中毒。)
正確地煎中藥的方法
一
、水洗中藥降低療效
中藥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
,因為藥材經(jīng)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
,導(dǎo)致藥效降低
。中藥中有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
,如桃仁
、龍骨、滑石粉等
,如果用水洗
,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還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
、酒
、膽汁等輔料
,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
,可導(dǎo)致部分輔料丟失
。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
二、煎藥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藥液質(zhì)量關(guān)系非常密切
,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
、瓦罐,以確保中藥的療效
。一般加冷水漫過藥面
,浸透后再煎煮,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
,但也要根據(jù)藥材自身質(zhì)地的輕重和季節(jié)、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
。特別在夏季
,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霉敗
。煎前浸泡花
、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
、種子
、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
。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
,如自來水、井水
、蒸餾水等
。用水量應(yīng)視藥物的重量、體積
、吸水能力
、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藥量等因素來決定
,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
。煎藥的用水量應(yīng)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
,更不能把藥煎干了再加水重煎
,煎干的藥應(yīng)棄掉
。
三、藥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注明先煎的藥物
,應(yīng)先放入清水中煎沸
,沸后20分鐘左右,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
。處方上注明后下的藥物
,可在其他中藥煎好后,再加入后下的藥物煎約5-10分鐘便可
。處方上注明沖服的中藥
,應(yīng)先將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藥液倒進去
,攪和后服用
,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處方上注明是烊化的中藥
,則應(yīng)先將煎好的藥液去渣
,然后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藥放進去,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后服用
。如果該中藥仍未溶化
,可用文火加溫,同時徐徐攪動藥液至均勻
,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
四、煎藥加多少水合適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
、潔凈澄清
,含礦物質(zhì)及雜質(zhì)少。一般來說
,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
,井水則須選擇水質(zhì)較好的
。水最好采用經(jīng)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zhì)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