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如何煎煮治感冒中藥

醫(yī)案日記 2023-06-16 16:05:15

如何煎煮治感冒中藥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服用需要煎煮的中藥

,是很花時間的
。所以在煎煮的過程中
,把藥燒焦了
,是很多人都有的共同經(jīng)驗

然而

,有些中藥-譬如說感冒藥
,卻是不能長時間熬煮的
;不管是發(fā)散風寒或是清解風熱
,中醫(yī)師對于外邪襲表癥的治療,多以具有發(fā)散表邪作用的解表藥為主
。而在外感藥中
,不論是發(fā)散風寒的荊芥、防風
;或是清解風熱的桑葉
、薄荷,這類藥物多含有較豐富的揮發(fā)油類成份
,所以在煎煮的時候
,要避免長時間熬煮,以免有效成分過份揮發(fā)
,因而影響療效

由于有很多人,對這些知識還不是十分明了

,我們覺得有詳細說明的必要
;以下就以感冒為例,將感冒藥的煎煮方法
,詳細說明于下∶

感冒藥的煎服法

煎藥的鍋用不銹鋼鍋或彩色鍋皆可

,最好略小、稍深一些
,比較好用

將生藥放入鍋中,用三至四碗的清水

,先浸泡十五至二十分鐘
,可以使有效成分較易釋放。

開大火(用煤氣爐即可)快煮把水燒開,之后把火稍稍轉(zhuǎn)小

,以避免藥汁外溢
,然后保持滾沸狀態(tài)約五分鐘,即可熄火
,倒出藥汁
,將藥渣丟棄。

熄火后

,鍋內(nèi)所余藥汁應(yīng)該還有三至三碗半左右
,大人每服約八分滿,可分四次服用
,若癥狀較重者
,可以每兩小時服用一次,加強療效

用這種快煮方式熬出來的藥汁

,因為煮沸時間短,有效成分揮發(fā)少
,功效較佳

如何煎中藥:二次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煎中藥

煎藥的正確程序

先把抓回的中藥 放入砂鍋里,然后加入涼的飲用水

,浸泡20~30分鐘
,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
。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
,第一次煎煮后,把藥液倒出150~200毫升
,叫頭煎藥:然后
,再加溫水適量(若藥渣放涼再煎煮時應(yīng)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
,叫二煎藥
。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
,或是第四煎
。這要按照醫(yī)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計算煎藥的時間

從水開后算起
,分為三種情況:

(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
、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fā)散性藥物
。頭煎從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鐘
,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鐘左右


(2)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
、臟腑功能失調(diào)
、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diào)理性藥物
。頭煎從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鐘
,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左右


(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
,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
。頭煎從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20~30分鐘


為什么某些飲片在煎煮時要?后下?

芳香類藥物
,含有容易揮發(fā)的成分,煎時間長了損失藥效
,所以要等其他藥煎好之前5分鐘放入鍋內(nèi)
,后**一般由藥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樣。

含有芳香性及揮發(fā)油的藥材
,如:桂枝
、薄荷、佩蘭
、白蔻仁
、砂仁、肉桂
、沉香等
,皆屬輕清發(fā)散藥,有效成分容易隨水蒸氣擴散掉
。例如薄荷若煮的時間太長
,藥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將減少,直接影響功效


有些飲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
,如:鉤藤、大黃
、番瀉葉
、青蒿、徐長卿等
,這類藥如果久煎
,其化學(xué)成分可能發(fā)生變化。如大黃煎久了,所含的蒽醌類化合物就會被破壞
,而降低了瀉下的功效
,而鉤藤如果煎煮的時間超過二十分鐘,其降血壓的作用明顯降低


現(xiàn)在的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
,傳統(tǒng)的煎藥方式頗顯費時費力,目前各大醫(yī)院或者中藥房都有代煎藥 設(shè)備
,可以方便快速的為您煎好您的中藥
,并做成一次性的包裝,在飲用時只需加熱就可以
。簡單方便
,而且省時省力。

煎中藥有九個細節(jié)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藥煎煮最好用陶罐
、砂鍋或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
、鋁等易腐蝕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藥前
,應(yīng)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
、酒泡的藥),至少也要20分鐘


3.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
,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4.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藥液后
,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鍋蓋 通常
,剛開始煎藥時須蓋緊鍋蓋
,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
。有些中藥含有揮發(fā)成分
,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藥材
,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fā)散到空氣中
,則須蓋著蓋子熬。

6.操作 煎藥時要注意攪拌藥料
,讓藥液充分煎透
。每劑中藥一般煎兩次
,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藥物需要區(qū)別對待
,如先煎
、后下、沖服等
,中藥師都會在抓藥時講明


7.時間 熬藥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藥效。中藥煎煮時間從藥液煮沸之后開始計時
,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藥熬10?15分鐘即可
,補益類中藥則需煎煮40?60分鐘,其余的中藥煎煮20?25分鐘即可


8.再熱 為節(jié)約時間
,很多人會一次煎制出幾天的藥量,藥液再加熱時一般不需要煮沸
,只要達到飲用溫水的溫度即可
。通常采用文火,藥液剛有沸騰即可
,放涼些飲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
,加熱中藥一般不建議用微波爐
。中藥的成分非常復(fù)雜,用微波爐加熱中藥時
,產(chǎn)熱的過程可能使藥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壞
,失去一部分效能。醫(yī)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湯劑
,最好將其放到器皿里
,再倒入熱水加熱。

9.存放 保存時要放到密閉容器里
,置于陰涼處或冰箱冷藏室
,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后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

煎中藥要注重藥效

煎藥方法不同
,中藥藥效不同
。中醫(yī)對中藥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
,同樣一張藥方
,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
,治療的適應(yīng)證和效果就不一樣
,一個病即便辨證再準確
,用藥再恰當,如果煎
、服方法不當
,就不可能發(fā)揮應(yīng)有的療效。

不同的藥煎法大不同
,這直接關(guān)系到治療效果
,對于治療外感病的發(fā)汗解表藥,多系花
、葉
、全草等,這類藥物性輕揚發(fā)散
,氣味芳香
,含揮發(fā)油較多,長時間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揮發(fā)殆盡
。所以煎藥時間要短
,宜用武火(大火)急煎。對于滋補調(diào)理藥
,烹煎時間則需延長
,并用文火(小火)慢慢熬煎,頭煎從湯沸后再熬30-60分鐘
,濾出藥湯
;二煎則在沸后再煮20-30分鐘。文火慢熬
,能使藥物成分充分溶解于湯汁之中
,可使藥效達到最佳。

實際上
,煎中藥是中藥里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
、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
,這一過程就停止了
。再連續(xù)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nèi)的有效成分繼續(xù)析出溶解
,反而會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fā)而減少
,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dǎo)致藥效降低
。其次
,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
,服藥后會產(chǎn)生惡心
、嘔吐等副作用

煎中藥的方法
,如何熬中藥

煮藥需用白開水

現(xiàn)在人們熬藥經(jīng)常是打開自來水直接用

,其實熬藥最好是把燒開的水放涼后再使用。因為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多用氯消毒
,或多或少都有殘留
;同時自來水中的鈣、鎂離子較多
,也容易和藥材中的化合物發(fā)生反應(yīng)
,影響藥效。

先煎后煎分藥性

貝殼類
、礦物類
、骨甲類等應(yīng)先煎。貝殼類有牡蠣粉
、蛤粉等
,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
,骨甲類有鱉甲
、龜板等。此類藥應(yīng)先煎10分鐘后再放入其他藥物


有些藥方要求一味藥或幾味藥后煎
,也就是在其他藥煎10分鐘后再放入藥罐。因為有些藥材久煎無效
,如鉤藤等;有些藥材帶有芳香味
,久煎降低藥效
,如金銀花、連翹
、薄荷等


此外,有些藥久煎卻可以減輕藥的毒性
,如馬錢子等
。煎藥前最好先把藥材用溫水泡40分鐘,讓中藥泡透
,以便將藥中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開蓋關(guān)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fā)性藥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fā)到空氣中
,藥效將大打折扣
。這些揮發(fā)性藥材多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的藥物
,如薄荷、蘇葉
、藿香等
,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
,如人參
、鹿茸、西洋參等
,需要在容器內(nèi)用小火慢煎久熬
,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應(yīng)該蓋上蓋子
,以防止藥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丟失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藥材
,如金錢草
、番瀉葉等,如果熬藥容器不夠大
,蓋上蓋子易使藥液溢出
。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
,煎熬時需經(jīng)常攪拌
,這樣的藥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當然攪拌最好順著一個方向
,這樣使藥材均勻受熱
,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間隔10分鐘翻動1次


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藥要久煎微火
,有的藥要猛火、時間短
。滋補藥應(yīng)微火久煎
,便藥、傷風感冒藥用猛火
、時間短


煎藥最好用砂鍋,因砂鍋受熱均勻
,藥煮開時它的滾動就像浪頭
,有撞擊力,再用筷子不斷地攪拌
,像洗衣機將衣服的臟物洗掉一樣
,這樣才能把藥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來
。用高壓鍋煎藥就沒有撞擊力和攪拌作用,藥的成分會受影響


藥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取的藥汁多少非常關(guān)鍵
。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為好
。如果藥汁多了
,藥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藥汁少了
,藥渣會把藥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
,也就浪費了。當然這里講的是正常藥方
,而不是特殊大方


假沸的藥多熬一會兒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藥咕嘟咕嘟沸騰了就是熬好了
,但沙參
、田七、牛膝
、甘草
、桔梗等藥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會開始沸騰,如果此時把藥從火上拿下來
,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充分溶解
,藥效就會受影響

如何正確煎中藥 正確地煎中藥的方法

生活中多數(shù)的中藥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但是多數(shù)人可能對于煎中藥的時間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

。如何正確煎中藥?本文是我整理如何正確煎中藥的資料
,僅供參考。

如何正確煎中藥
煎煮中藥的器皿選擇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
。熬藥首選砂鍋
、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
、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
。砂鍋
、瓦罐的化學(xué)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
,傳熱緩慢
,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
,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
。因此
,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
,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
,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
,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
,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
,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
,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
。鳳凰中醫(yī)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
,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
,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
,產(chǎn)生毒副作用。

煎中藥的時間

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
,一般藥為30分鐘
。解表藥、清熱藥
、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
,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
,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
。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
,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其中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
,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
,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
,取藥汁
,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
、?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煎中藥的其它細節(jié)
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藥時須蓋緊鍋蓋
,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
。有些中藥含有揮發(fā)成分
,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藥材
,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fā)散到空氣中
,則須蓋著蓋子熬。

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
,煎煮中藥前
,應(yīng)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藥)
,要20分鐘


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
。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藥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操作

煎藥時要注意攪拌藥料
,讓藥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藥一般煎兩次
,第二次時間可略短
。有些藥物需要區(qū)別對待,如先煎
、后下
、沖服等,中藥師都會在抓藥時講明


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

1.煎藥器具:在煎藥時盡量使用砂鍋
、不銹鋼、玻璃
、搪瓷等器具為佳
,忌用鐵器、銅鍋
。因為前者理化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yīng),以保證藥物的療效
。而鐵銅類成份性質(zhì)較為活潑
,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yīng),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藥前
,應(yīng)先將藥物放入藥鍋內(nèi),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藥物
,加水量以淹沒過藥面3-5cm
,浸泡20-60分鐘為宜(過久則藥物易發(fā)霉變質(zhì)),這樣有利于藥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藥煮兩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藥煮沸后,改用中
、小火
,維持藥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藥面),火候同第一煎
。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
,否則氣味易走失,藥效降低


4.煎熬時間:藥物煮沸后開始計算時間
。一般藥物第一煎20-30分鐘,第二煎15-25分鐘;滋補及質(zhì)地堅實的藥物第一煎40-60分鐘
,第二煎30分鐘左右;解表
、理氣及質(zhì)地輕松、芳香的藥物第一煎6-15分鐘
,第二煎5-10分鐘


5.濾取藥液:藥液煎取量需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
,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
,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
,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藥液
,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藥液
,這樣可以使兩煎藥物在體內(nèi)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藥汁混合
,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
,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
。當天煎的藥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
。滋補藥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藥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半小時服用;其它藥劑請遵醫(y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
、冷服3種
,一般而言,發(fā)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藥
、治療關(guān)節(jié)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服
,清熱解毒藥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藥包里經(jī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吹接眉埢蚣啿剂戆闹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標有先煎、后下
、包煎
、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
,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
。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
,防止溢鍋
、糊鍋。

(注意:熬焦
、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
,以免中毒。)
正確地煎中藥的方法
、水洗中藥降低療效

中藥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
,因為藥材經(jīng)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
,導(dǎo)致藥效降低
。中藥中有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
,如桃仁
、龍骨、滑石粉等
,如果用水洗
,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還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
、酒
、膽汁等輔料
,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
,可導(dǎo)致部分輔料丟失
。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二、煎藥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藥液質(zhì)量關(guān)系非常密切
,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
、瓦罐,以確保中藥的療效
。一般加冷水漫過藥面
,浸透后再煎煮,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
,但也要根據(jù)藥材自身質(zhì)地的輕重和季節(jié)、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
。特別在夏季
,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霉敗
。煎前浸泡花
、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
、種子
、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
,如自來水、井水
、蒸餾水等
。用水量應(yīng)視藥物的重量、體積
、吸水能力
、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藥量等因素來決定
,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
。煎藥的用水量應(yīng)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
,更不能把藥煎干了再加水重煎
,煎干的藥應(yīng)棄掉


三、藥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注明先煎的藥物
,應(yīng)先放入清水中煎沸
,沸后20分鐘左右,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
。處方上注明后下的藥物
,可在其他中藥煎好后,再加入后下的藥物煎約5-10分鐘便可
。處方上注明沖服的中藥
,應(yīng)先將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藥液倒進去
,攪和后服用
,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處方上注明是烊化的中藥
,則應(yīng)先將煎好的藥液去渣
,然后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藥放進去,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后服用
。如果該中藥仍未溶化
,可用文火加溫,同時徐徐攪動藥液至均勻
,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四、煎藥加多少水合適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
、潔凈澄清
,含礦物質(zhì)及雜質(zhì)少。一般來說
,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
,井水則須選擇水質(zhì)較好的
。水最好采用經(jīng)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zhì)混入
,防止水中鈣
、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fā)生沉淀反應(yīng)。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
,加水量應(yīng)為飲片吸水量
、煎煮過程中蒸發(fā)量及煎煮后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
,但至少應(yīng)根據(jù)飲片質(zhì)地疏密
、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qū)嬈m當加壓后
,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jié)束后
,將藥汁濾出
,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xù)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改為文火煎煮20-30分鐘即可
。質(zhì)地堅硬
、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


五、煎煮次數(shù)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
,最少應(yīng)煎兩次
。煎煮次數(shù)太少,提取不完全
,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shù)太多
,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zhì)增多
。一般而言
,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

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
。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
,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
,改為一日3次服用
,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
,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nèi)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
,因滲透壓平衡
,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
,只有將藥液濾出
,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xù)溶出
。為了充分利用藥材
,避免浪費
,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
,一般先用急火煮沸
,水沸后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
,二煎10~20分鐘
。用于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
,煮沸時間為10~20分鐘即可
,并趁熱服用。用于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
,頭煎為40~50分鐘
,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10~20分鐘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
、骨角類、貝殼類
、甲殼類藥及補益藥
,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
。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jīng)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干煮焦了
,則此藥不能服用
,因為此時產(chǎn)生很多有毒物質(zhì),服用對身體有害


、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后應(yīng)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煎煮后都會吸附一定藥液
。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藥渣再吸附
。如藥渣不經(jīng)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
,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
,藥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時
,趁熱將藥液濾出后,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藥渣內(nèi)剩余藥液
。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nèi)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份的15%-20%

中藥煎后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
,學(xué)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
。按一日2次服用


七、服法

服用中藥
,許多人的習(xí)慣是一劑中藥煎兩次
,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
,這種服法是不科學(xué)的
。因為中藥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
、揮發(fā)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
,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
,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
,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藥效也差異很大
。所以,服用中藥一般應(yīng)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并
,攪拌均勻后分為2份或3份
,分別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fā)揮藥效至最佳程度。一般來說
,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
、較急者,可根據(jù)醫(yī)師的指示
,中藥煎煮方法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
,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xù)
,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
、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藥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
。中老年人用于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
,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于滋補成份的吸收
。藥汁冷了
,應(yīng)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shù)中藥宜乘溫服下
,發(fā)汗藥須熱服以助藥力
,而清熱中藥最好放涼后服用


一般而言,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藥物宜飯后服用;安神的藥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藥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
,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
。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宜飯后服用
。飯后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后半小時左右


八、煎藥機煎中藥

中藥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
,利用水煎沸及其產(chǎn)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藥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
,其煎藥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減輕工作量
,保證中藥療效,更符合衛(wèi)生學(xué)要求
,不易霉變
。機煎中藥,服用比較方便
。一般情況下
,機煎中藥都是包裝在醫(y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tài)下進行的
。這種袋裝藥液抗擠壓
、不易破損,每包藥液可在常溫下
,能保存10天左右


無論居家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藥時
,只需將藥包放進熱水內(nèi)浸泡約10~20分鐘即可飲用
。微波爐加熱后的機煎袋裝中藥不會影響藥效的發(fā)揮,可以放心服用


、適當忌口

服用中藥期間,飲食方面應(yīng)注意忌食生
、冷
、黏膩、辛辣的食品
,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
。一般患熱性病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
、過敏性疾病
、癰疽、腫瘤及某些皮膚病忌食魚
、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藥忌飲茶等


十、特殊中藥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藥材性質(zhì)特殊
,不能與方中群藥同煎
,應(yīng)分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醫(yī)師會在處方中注明
,藥房在配藥時會另包并加以說明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zhì)
、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
,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
,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
,其性能與臨床應(yīng)用也存在差異。所以
,煎制湯劑還應(yīng)講究入藥方法


1、先煎:

礦物類
、貝殼類
、甲殼類、骨類
、化石類藥物的質(zhì)地堅硬,這些藥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nèi)很難煎煮出來
,因此要單獨先煎
。例如礦物類藥物石膏、代赭石
、赤石脂等;貝殼類藥物如牡蠣
、石決明等;甲殼類藥物如龜板、鱉甲
、穿山甲等;骨類藥物如虎骨和豹骨等
。這些藥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 30分鐘后
,再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


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如川烏、附子
、草烏等
,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一般開水煎1小時后(切忌加冷水
,具體煎熬時間詢問醫(yī)生)再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
,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產(chǎn)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
,使其應(yīng)用更為安全


2、后下

、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性成份多的藥材(如薄荷
、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fā),藥性損失
,故宜后下
,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藥成份對熱不穩(wěn)定,不耐煎煮者
,不易久煎者亦應(yīng)后下
。如藏紅花、大黃
、番瀉葉等
,入藥宜后下。在其它藥煎煮以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鹎暗?~10分鐘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鐘即可
,叫后下


3、包煎

將某種藥用紗布包起來
,再和其它藥一起煎
。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藥物,一中藥煎煮方法是細小種子類藥物
,如車前子
、葶藶子、青葙子等
,煎藥時特別粘膩
,如不包煎,容易粘鍋
,藥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藥物如蒲黃
、海金沙
、灶心土、滑石等
,煎時容易上飄在藥液表面或沉淀鍋底
,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藥物,如辛夷
、旋覆花等
,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濾除
,服后絨毛會刺激咽喉
,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用
。煎煮上述藥物時先將藥物用紗布包好
,再放入藥鍋內(nèi)與其它藥物同煎,叫包煎
。包煎時藥袋盡量松些,以免藥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dǎo)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

有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紅參
、西洋參
、生曬參、鹿茸等)
,可單獨煎煮取汁
,再兌入煎好的藥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藥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
,造成浪費


5、溶化:

又稱烊化
,是指有些膠質(zhì)性中藥(如阿膠
、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藥物(如飴糖)
,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藥物粘結(jié)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
,不利于藥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藥物的煎煮效果
,或粘附鍋底
,容易熬焦且浪費藥材
,不宜與其它一般藥共煎
,需要另放入容器內(nèi)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
,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
,或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溶化后服用


6、沖服:

熬中藥的正確方法
,熬中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我們一般吃中成藥可能就是直接制成的片劑或者其他劑型,不需要自己動手去熬

,但是其實也有很多中藥是需要自己帶回家煎煮的
,但是熬中藥并不是每個人總在做的家常事宜,所以很多人是不太會熬中藥的
。那么
,熬中藥正確方法是怎樣的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
、煎藥注意事項

(1)首先,器具是重要的
。鐵鍋之類的金屬鍋一般是不行的
,因為很多具有藥效的分子可能與金屬在高溫下發(fā)生反應(yīng),導(dǎo)致藥效變化
。所以最好還是用砂鍋
。同時水量啊什么的也應(yīng)該是考量因素。
(2)其次
,提取條件很重要
,這就是所謂的火候。古代無法做到精確定量
,而不同的燃料燃燒特征不同
,依靠不同的燃料就可以達到不同的溫度以及加熱時間等等一系列相關(guān)參數(shù),比如牛糞燒的長均勻啊什么的

(3)最后
,有可能燃燒過程中燃料成分起了作用?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
。本身燃燒有機成分都毀的差不多
,要想進入藥湯并且達到治療窗濃度太難,但這一點應(yīng)該不是主要因素

2
、煎藥器具選用

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
,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
,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
,也可選用搪瓷鍋
,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
,銅鍋
,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xué)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
。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
,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
。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
。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
,直接關(guān)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3、煎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
,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
。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
,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
。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
,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
,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
。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
,吸水量自然就多
。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
。因此
,煎煮花,葉
,全草類藥物
,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
,貝殼類藥物
,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
,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
,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
。這種加水方法
,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4
、煎藥注意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
,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
,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fù)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
,葉,莖類為主的藥物
,浸泡時間為1-1.5小時
。以根,種子
,根莖
,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
。實踐證明
,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
,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xí)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
,就是弱火
,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
。所謂武火
,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
,水份蒸發(fā)的也快
。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
,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
,也容易糊鍋。反之
,火候弱
,煎煮的藥效果就差
。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
,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
,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
,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
,第二煎30-40分鐘
。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
,第二煎15-20分鐘
。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
,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年人取400-600毫升
,每日分兩次服用
。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
,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
。治療感冒
,發(fā)熱,腸炎
,腹瀉的藥
,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
,每次服用30-40毫升
,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
,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a.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
,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
,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
,生龍骨
,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
,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b.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
,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nèi)。常見的有霍香
,鉤藤
,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堿
,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
。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
,是大黃甙
,但其對熱不穩(wěn)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
。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
,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c.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
,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
,旋復(fù)花等
。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
。所以需包煎
,。旋復(fù)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d.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后服用
。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e.烊化服
;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
,用熱藥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
,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
,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
。常見的有生阿膠
,鹿角膠,龜板膠

f.另煎兌入
,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
。常見的有人參
,西洋參,鹿茸等

g.沖服
,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
,即將藥粉溶于藥液中服
。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jié)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
,羚羊角面
,牛黃面等。
(8)煎煮中藥要注意器具的選用
、加水量
、煎藥時間、溫度等等
,煎中藥是需要耐心
、細心的,想煎藥一副中藥要集中注意力
,這樣才能煎出好藥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728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xué)上一個時髦的診斷。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
,因心慌
、失眠多夢、潮熱
、煩躁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xué)習(xí)方式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xué)習(xí)方式
萬法之王-無為法真?zhè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