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理危機者我們這樣幫助他們
醫(yī)案日記
2023-06-17 03:25:16
對心理危機者我們這樣幫助他們
(WHO)統(tǒng)計
,全球目前至少有5億人存在各種精神心理問題
,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0%
,其中2億人患有抑郁癥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專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
,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xù)而深刻的痛苦。
心理危機
,是指個體由于遇到重大而自認為無法克服的外部刺激時產生的高度緊張或嚴重的痛苦狀態(tài)
。親人突然亡故、學業(yè)或事業(yè)失敗
、戀愛失敗、重大自然災害
、長期身患疾病或患急癥等重大事件均能引起當事人的心理危機
。當心理危機達到絕望時,或對死亡的渴望大于生的渴望時
,患者為消極地逃避這種現實和追求渴望
,自殺便成為他們最佳的選擇。

如果心理危機患者在遭遇應激刺激而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和救助時
,他們就會采取自殺行為。因此
,對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和救助
,避免悲劇的發(fā)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
一般地,心理危機者的反應是開始階段常表現為明顯的驚恐
、害怕
、悲慟,如果應激極端嚴重
,當事人木然、遲鈍和退縮
。應激性事件過后
,常表現為依賴或無所適從
,也可能產生負罪感
、絕望、退縮
、抑郁
。最后為創(chuàng)傷后階段
,當事人接受事實
,并為將來作好計劃。整個危機過程持續(xù)時間不會太長
,如沮喪反應一般持續(xù)可在三個月后逐漸消失,如三個月未消失或減輕
,應視為病態(tài)
。
心理危機的癥狀通常在1~6周內消失。在危機期
,個體會發(fā)出需要幫助的信息
,較愿意接受非醫(yī)源性的幫助和干預
。預后取決于個體的心理素質,適應調節(jié)能力
,主觀能動性以及他人的支持幫助和干預
。
嚴重的抑郁癥和長期患病導致的心理危機者自殺意圖較隱蔽且時間較長。生活中常有自殺的念頭或言語
,病人家屬或醫(yī)生如注意觀察病人即可發(fā)現
。
因重大應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機,病人自殺意識決定比較短暫
,一般在數小時即產生實際的自殺行為
。若發(fā)現有自殺傾向或行為,應立即對他們采取強制措施并與危機干預心理醫(yī)生聯系
,待病人情緒稍穩(wěn)定后
,給予積極的心理疏導
,幫助患者建立生活的自信心。
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心理危機的干預方法
,以便為共同預防或減少自殺悲劇的發(fā)生提供幫助
。
與死者關系越親密的人
,產生悲傷反應越嚴重
,表現感情麻木或昏厥,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或痛不欲生、呼天搶地
。
[干預方法]出現昏厥者
,應立即將其放平,掐其人中
;對于情感麻木或嚴重激動不安者,可給予小劑量安定類藥物使其安靜入睡
。當患者醒后
,應對其表示同情,造成支持性氣氛
,以逐漸減輕悲傷。
學業(yè)
、事業(yè)失敗造成的心理危機
對前途命運有重大影響的重要考試失利
,從而產生極度悲傷和痛苦,自認前途黯然,萬念俱灰
,萌發(fā)自殺的念頭。多見于學生
。
[干預方法]教師
、家屬
、心理醫(yī)生等應向患者耐心講解“一次挫折并不是一生就沒有前途”的道理
,使患者從錯誤認識中解脫出來,鼓勵其勇敢地正視挫折
,振奮精神
,重新開始
,增強自信心
。對于流露出自殺意圖或準備采取自殺行動或自殺未遂者,要嚴格監(jiān)護于視線之內
,嚴防其藏藥或蓄機自殺,同時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治療氣氛
,鼓勵患者發(fā)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指出任何自殺的念頭都是消極的不明智之舉,幫助其達到心理平衡
。
戀愛關系破裂
失戀的年輕人往往容易把“狂熱的愛”變成“憤懣的恨”,采取自殺
、毀容
,或者傷害、殺害對方和對方親人的攻擊行為
。
[干預方法]對有可能采取以上行為者,應指出感情一不能勉強
,二不值得殉情
,讓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的魯莽和嚴重后果
。
婚姻關系破裂
特別是年輕夫婦
,因意見分歧導致感情破裂,如當時雙方情緒過于激動
,有可能發(fā)生暴力行為或自殺
。
[干預方法]先讓雙方當事人分開,再分別對雙方進行調節(jié)
,指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一條
,沖動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如何應對心理危機?
下面這5點已經總結了
,大部分人在疫情期間會出現的心理狀況
,我和我的朋友也出現了這些狀況。
在當下疫情時期
,心理健康真的重要。心理健康危機的 5大跡象
,可供參考
01
,退縮現象
?心理問題最普遍的跡象之一是一個人明顯地削減自己的正常活動
。主要表現為呆在自己的房間里,和朋友斷開聯系
,不回復消息,不吃飯?這些類型的退縮可能反映了抑郁典型的低能量
、低動力以及低投入,或是高度焦慮者普遍存在的恐懼及回避
。
02
,酗酒及其他物質濫用?
一個人飲酒量及其他物質使用量的變化可能是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跡象。酒精及其他物質經常被當事人用來減輕抑郁癥或精神創(chuàng)傷的痛苦
,或者用來減輕焦慮感。如果物質使用模式是有問題的
,那么這些也可能反映出上癮的傾向
。?
03,近期重大壓力
疫情爆發(fā)以來
,人們的壓力可能包括:丟掉工作
,家人確診新冠,高風險職業(yè)
,如公共交通
,?生意失敗,?財務困難?等對一個人來說
,對壓力性生活事件產生延遲反應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長時間持續(xù)的壓力,如長期的健康問題或長期失業(yè)
,往往會產生累積效應。隨著壓力的增加
,我們的身心最終會感到掙扎
,我們的神經系統(tǒng)也會持續(xù)保持高度警惕
。
?4. 難以完成自己的責任?
你可能會注意到
,你關心的人在家里完成的任務變少了。他們可能會比以前更經常地錯過工作任務
,或者錯過最后期限
。如果是學生的話
,可能會出現不交論文和作業(yè)的情況
。他們可能會錯過預定的視頻會議或遲到。
5. 缺乏自理能力
當一個人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難時
,會無法自我照顧。他們可能會停止定期洗澡或停止照料自己的牙齒
。每天都穿著同樣臟兮兮的運動褲
。他們的睡眠模式也可能惡化。?不幸的是
,這些變化會使人的狀況惡化,因為不良的飲食和缺乏鍛煉會導致更糟糕的健康狀況
,這會使缺乏自我照顧的惡性循環(huán)一直持續(xù)
。
人的內心本質上非常強大,在遭遇了一些變故之后
,人人都會受影響,但是有的人能夠很快自我疏解
、化解
、調整,有的人會慢一點
;有的人需要他人的協(xié)助
,也有的人需要自己安靜一段時間。只要努力調整
,就不會形成心理問題
,不會成為阻礙健康的心理疾病
,所以努力調整和尋求幫助都是可以的
。
如何應對心理危機
當處在危機時,我們應該按時作息 、飲食、工作和學習
,讓自己有充分的精力去面對危機
。
發(fā)展興趣愛好。當人們處于糟糕境況時
,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
。不妨抽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或讓自己愉快
、放松的活動
,如讀書、園藝
、書畫、歌唱等
,既可以陶冶性情
,又能適度轉移注意力。覺察并接受自己的情緒
。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
,別鉆牛角尖
。
不要任消極情緒折磨摧殘自己,可以把不愉快的事情手寫下來
,合上本子,和不愉快的事情進行隔離
;理解
、接納自己時常出現的情緒反應
,對自己要求不要太苛刻
,多進行自我寬慰或激勵,鼓勵
、肯定自我。在日常生活中
,也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來提高承壓能力
,如寫日記
、冥想
、瑜伽、按摩等方式
。
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個體在遇到了突發(fā)事件或面臨重大的挫折和困難,當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自己的資源和應激方式來解決時所出現的心理反應
。當個體遭遇重大問題或變化發(fā)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
、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打破
,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
,進入一種失衡狀態(tài)
,這就是危機狀態(tài)。
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及救助策略
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及救助策略
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及救助策略.本文從大學生產生應急心理危機的成因
、應急心理危機的識別、預防誘發(fā)應急心理危機的對策以及實施應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給予闡述
。
正處于生理發(fā)展青春期中的大學生
,由于身心急速發(fā)展,心理困擾因素多
,缺乏適當的挫折心理,加上學習任務繁重
,面臨就業(yè)
、走向社會和缺乏自我設計等問題,對于性格偏弱及強弱不均型的大學生常常誘發(fā)應急心理危機
。通過對其心理特點進行分析表明
,該階段的大學生思維已達成熟,情感世界日益豐富
,熱情奔放易激動;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關注自我及自我評價能力提高
,自尊意識增強;表現出具有交往復雜
、淡化權威
、較強的心理逆反等特點
。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反映在壓力集中的階段,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學業(yè)
、情感
、人際關系、就業(yè)
,另一方面來自不正常人格發(fā)展和早期經歷不良影響等
。因此,預防和識別應急心理危機的產生以及對己經產生應急心理危機的大學生實施應急心理救助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也是構建和諧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一 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的成因
近年來,大學生在學習
、生活
、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行為方式
、人際交往
、就業(yè)求職、適應社會等方面的沖突和壓力不斷加大
,心理受挫幾率不斷增高
。當問題表現和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決時
,往往產生應急心理危機
,極易引發(fā)自傷、自殺和傷人
、殺人事件。造成大學生應急心理障礙而導致心理危機的成因有五個方面:
1 精神疾病是導致大學心理生危機和自殺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
,是指大學生在遇到學習成績落后
、失戀、生活挫折
、家庭中出現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過負荷而帶來的壓力時出現的情緒反應
。抑郁心理一般表現為:(1)對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顒优d趣顯著減退,但未喪失
。(2)感到生活無意義
,對前途悲觀失望
。(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壞處想
。(4)自覺懶惰乏力,精神不振
。(5)自我評價下降
,夸大自己的缺點,不愿接受鼓勵和贊揚
。(6)不愿主動與別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
,愿接受同情
。(7)常唉聲嘆氣,易傷感流淚或愁容滿面
。(8)有想自殺的念頭,但內心矛盾重重
。目前
,媒體和網絡經常有一些關于大學生自殺或傷害人的報道。在其自殺的原因中
,精神疾病為主要因素。
2 人格成長中的挫折與早期經歷不良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家庭環(huán)境對人的一生發(fā)展會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結構
,會在以后的心理發(fā)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環(huán)境包括:家庭人際關系(和睦
、緊張)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民主、專制
、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
、溫情
、心胸狹窄、粗暴、偏執(zhí)
、拒絕或過分保護)等。當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
,隨著心理發(fā)展和成長
,就會漸漸產生一種孤獨無助的個性,很難與人相處和溝通
,因而極易形成人格異常導致心理障礙,最終發(fā)生心理危機
。自身生理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帶來的矛盾沒有很好地順利解決時導致的沖突和壓力
,在人格成長的關鍵期(人格形成的關鍵年齡是3歲、7歲
、13歲和18歲
,除3歲前在家外
,其它都和社會教育有關系)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與指導
、家庭變故、社會不良唆使
、現行基礎教育中的應試觀念忽視全面素質培養(yǎng)與人格發(fā)展
,單一強調分數和學習成績帶來的高分低能與心理素質偏差
、獨生子女固有的依賴
、不堅強個性與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過強
、自我期望
、成就動機以及給自己確立的目標過高
,而現實中自身能力達不到
,就會導致心理沖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
,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就極易發(fā)生心理危機
。
3 適應困難
、交往障礙與自卑
新生入學往往會出現環(huán)境不適應,大一是最困難的時期
,處于與父母親人的心理斷乳期
。大一沒適應好可能其全程學習都不快樂。很多學生會越來越自卑:學習不適應
、人際不適應等。一些大學生在上高中時
,考大學的目標非常明確
,考上大學后
,突然目標沒有了
,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學的成就感漸漸降溫
。有的人開始發(fā)現大學校園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國
,學習緊張
、生活枯燥
、遠離親友、人際關系不再簡單易處
。于是許多人開始感到恍惚
、迷惘
,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學生甚至產生了抑郁和焦慮心理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家長和學校
,而不是出于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渴求。到了大學后
,自學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沒有了教師的耳提面命,沒有了家長的陪伴督促
,外在的壓力驟然減輕
,很多人為讓自己徹底放松
,開始揮霍時間和精力
。一旦發(fā)現成績下降,甚至考試掛了?紅燈?
,焦慮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
。有時
,一些學生為一件小事而產生抑郁和焦慮心理
,這對心胸開闊的人來說不算什么
,而在一和心胸不開闊、人格發(fā)展不良的人看來
,這些事就會在其心理不斷放大,最終成為心理危機的導火索
。而人際交往不良又與諸多因素有關
,如獨生子女、性格內向
、個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負等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的人格缺陷
。自卑往往與高考、學業(yè)成就
、家庭與自身因素問題密切相關;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
、才不如人
、家庭困難等也都可導致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在能力
、自身價值等方面低估自己
,并且認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尤其是不被群體接納
,會使其內心失落感加重,終日憂慮不安乃至自暴自棄
。一般的大學生個體或多或少在自身某個方面都體驗過自卑這種消極情緒
,但只要通過積極的自我調節(jié)就能減輕或消除自卑心理
。如果沉湎于強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
,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處在這種心境下的大學生個體
,在外界刺激的誘導下容易發(fā)生心理危機
。自卑的危害極大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學生自卑都會導致不良心境
,其積淤和不斷量變都會導致應急心理危機。
4 擇業(yè)
、就業(yè)壓力帶來的心理煩惱
大學生在擇業(yè)
、就業(yè)方面隨著時代發(fā)展呈現出愈來愈大的壓力問題,這與大學生自身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是就業(yè)觀念滯后
,其認知還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
,覺得非得要找個穩(wěn)妥、長遠又固定
、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過高
,認為自己是一名大學生
,一定要找一個理想的工作
。而現實中
,由于我們國家過去是精英教育
,一考定終身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上大學的都是人才;而當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趨向大眾化
、普及化
、市場化
,能上大學已不是什么困難的事
,加上就業(yè)的市場化,就業(yè)人數逐年增多
,競爭力逐年增強
,其過高的求職期望就很可能與目前這種就業(yè)現實產生矛盾。這樣
,就給大學生帶來心理上的煩惱與挫折
,當這些煩惱與挫折不斷加大和上升時,心理挫折轉化為心理危機
。第三是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
,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種生理缺陷者
,更是對自己沒信心。在主觀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
,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失望
,進而對人生喪失信心
,壓抑久了會使這種心態(tài)在惡性循環(huán)下升級為心理危機
。
5 情感與性問題帶來的心理困擾
大學校園戀情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情感問題是誘發(fā)心理挫折的導火索之一。筆者曾對河北理工大學800名大學生做過一次有關情感與性問題的調查
,其中,在一項關于?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不可以談戀愛?的問題上
,有90%以上的大學生持贊同態(tài)度
。這反應了一個不能不重視的現實,大學校園情感問題己經泛化
,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針對性措施,進行疏通
、引導和科學理順
。大學生情感問題也連帶出性問題,目前大學生性問題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現:一方面是過于保守
,這部分大學生所占比率不高
。他們不僅在性問題上保守
,而且在對待情感問題上也不從眾
。這部分學生往往學習較好,用心專一
,性格偏內向者居多
,其中不乏自我感覺不良
、情感不自信者
。因為保守,思想意識并不放松
,心靈深處過于壓抑
,其中不乏自卑者
。由于不自信
,也相應地影響了人際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亞健康或心理障礙
。若遇某些挫折打擊或突發(fā)事件
,極易發(fā)生心理危機
。另一方面是過于開放
,這部分學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
。由于受媒體
、網絡
、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園周邊不良環(huán)境(如租房
、日租
、小時租等)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發(fā)生性行為甚至同居;這部分學生學習不是很刻苦
,且往往缺少遠大目標
,注重及時行樂
,把主要精力放在異性上
,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
,不開放
,也不保守
,這部分人占學生的大多數
。他們在愛情到來時不拒絕
,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學習上知道努力進取
,有理想目標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情感問題認真而慎重
,但是
,在面對失戀等情感挫折時,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為表現和承受挫折打擊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輕或無無妨大礙
,而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較強或重,產生心靈創(chuàng)傷時
,嚴重者甚至發(fā)生心理危機
。性問題在當今青年人中已不僅僅是性心理困惑問題,還存在道德挑戰(zhàn)問題
。
此外
,還要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這類人群常見的心理壓力是自卑
,由于社會貧富差距拉大
,有的學生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好,吃好的
,穿名牌,比享受
,請客等
,就會給那些貧困的大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少數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交不起學費,也有個別學生連吃飯都成問題
。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若處理不好也容易使應急心理危機加重
。
二 大學生應急心理危機的識別
從宏觀方面來說
,大學生心理障礙、生理疾患
、學習和就業(yè)壓力、情感挫折
、自我期望值過高
、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后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經濟壓力、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
,會導致心理危機發(fā)生
。抑郁心理
、孤僻性格
、自卑心理、抑郁癥
、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
,是引起心理危機、導致自殺等極端行為的主要原因
。抑郁心理與孤僻性格往往與人格發(fā)展、早期經歷不良等因素有關;自卑心理往往與自身缺陷
、自我期望過高或過低等因素有關;而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是心理問題已經危機化了
,并且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fā)生極端行為。從微觀方面來看
,識別大學生個體心理危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 情緒變化
情緒在個體的生存適應和人際交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緒往往通過表情來表現,是個體行為活動中最復雜的方面
。良好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不良的情緒體驗是心理發(fā)生問題的主要因素
,異常情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足以產生心理危機
。異常情緒包括:抑郁、焦慮、冷漠
、狂躁等
。大學生的情緒突然改變、明顯不同于往常
,出現不良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
、悲觀失望
、焦慮不安,無故哭泣
、意識范圍變窄
、憂郁苦悶
、煩惱或喜怒無常
、自我評價喪失、自制力減弱等消極情緒時
,就有發(fā)生心理危機的可能
。大學生情緒變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過高
、自我評價不合實際以及學業(yè)、就業(yè)
、情感
、人際等
。惡劣的情緒也是判定個體發(fā)生抑郁癥的重要臨床表象
。
2 行為變化
人的行為是心理活動的反應
,正常的行為活動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之一
。當個體大學生出現行為異常,如:飲食
、睡眠出現反常
、個人衛(wèi)生習慣變壞不講究修飾、自制力喪失
、不能調控自我、孤僻獨行等非常態(tài)行為時
,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機問題了
。行為異常也是判定個體發(fā)生抑郁癥的重要條件之一。行為變化也與情緒變化密切相關
,不良的情緒必然導致行為的反常變化
。
3 學習興趣下降
如上課無故缺席,常遲到早退
,成績陡然下降
,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和聽課。心理學認為
,學習是個體恒定
、持久的心理能動狀態(tài)
。正常
、有效、良好的學習能力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標準
。當個體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突然喪失了學習這一功能時
,就說明是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了問題
。
4 丟棄或損壞個人平時十分喜愛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識別根據
。如果個體大學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學習和生活,把自己平時很喜歡的東西隨意丟棄或毀壞等
,這意味著不正常的心理行為發(fā)生了
,而且是心理障礙達到危機的程度時,才會出現的情況
。
5 自殺意圖的流露
如談論自己的死或與死有關的問題,或寫下遺囑之類的東西
。有的甚至已經試圖采取過某些手段企圖自殺
。
三 預防誘發(fā)應急心理危機的對策
1 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
(1)針對大學生心理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優(yōu)化心理素質,培養(yǎng)健全人格
。幫助大學生學會心理調節(jié)
、自我調控情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使心理壓力及時得到宣泄
。這也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
。還要教會學生樂觀面對困境
,要自信、愉悅地接納自己,同時讓學生知道在什么情況下通過哪些途徑可獲取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