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瀉莫服痢特靈
對于腹瀉的治療
,首先要查明病因
。如果不是飲食不潔造成的
,可以給予適當?shù)乃幬镏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如鞣酸蛋白
、碳酸鉍等
,均能很快止瀉
。采取傳統(tǒng)的敷臍療法,即將多味中藥研末后裝入小布袋敷于肚臍上
,療效也很理想
。如果腹瀉是由于食物在腸道內異常發(fā)酵引起的,則可以應用乳酶生來治療
,即通過乳酸菌的作用抑制腸道異常菌群。
有的人遇到腹瀉就服用痢特靈
。痢特靈即呋喃唑酮
,屬呋喃類藥物,主要用來治療由痢疾桿菌
、大腸桿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腸炎等疾病。人們常常從字面上認為痢特靈是治療痢疾
、腹瀉的靈丹妙藥
,其實不盡然。秋季腹瀉多數(shù)是病毒引起的,所以用治療細菌性腹瀉的痢特靈不但收不到預期的療效
,而且因痢特靈的副作用較大
,還容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

痢特靈常見的副作用有胃腸道不適
、惡心
、嘔吐、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
、過敏性皮疹
、過敏性哮喘等。另外
,嬰兒機體免疫系統(tǒng)與肝臟酶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
,對痢特靈的敏感性特別高,所以
,痢特靈對嬰兒潛在的威脅更大
。
發(fā)燒38.6度吃什么藥.肚子不痛,拉了兩
飲食喝粥;對癥下藥;腹瀉有很多種;一
、原因: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進食不潔的食物或飲食不當可能會腹瀉
,精神過度緊張
、焦慮抑郁、情緒起伏不定
,亦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
,產(chǎn)生腹痛和腹瀉癥狀。另一方面
,若受了涼
,特別是小腹受涼,亦會導致腹瀉
。腹瀉的另一個原因
,是身體對某類食物過敏,以致影響消化吸收
,例如許多寶寶因缺乏乳糖酵素
,無法消化乳類制品的乳糖,便會腹瀉
。還有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中醫(yī)判斷的各類腹瀉。因脾虛和其它很多問題都會導致腹瀉
。1
、細菌感染性腹瀉:
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
,每天數(shù)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
、黏液并呈黃綠色
,還伴有發(fā)熱、腹脹和嘔吐
。如果是細菌性痢疾
,大便次數(shù)頻繁,但量不多
,呈黏液膿血便
,臭味較重,嚴重者可有高熱
、抽搐等
。重癥腹瀉的患兒,還可出現(xiàn)尿少
、口渴
、精神萎靡等脫水癥狀。
1.1
、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fā)病
,起病比較緩慢,開始輕
,逐漸加重
。出現(xiàn)嘔吐、低熱及脫水癥狀
,大便有腥臭味
,可有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況
。
1.2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于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fā)燒
、腹瀉和嘔吐
,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
。次數(shù)極多
,每天可達10-20次,小兒脫水情況嚴重
。
1.3、 霉菌引起的腹瀉多并發(fā)于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
。大便每天3-4次
,為黃色稀水便
,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
,泡沫多
,帶有粘液。
1.4
、治療方法: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
,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復方新諾明
、痢特靈
、氨基芐青霉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青霉素或紅霉素;霉菌感染應選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2
、病毒感染性腹瀉:輕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繼之腹瀉,一天內大便3-6次
,不超過10次
,大便黃綠色,水分較多
,或呈蛋花湯樣
,沒有失水表現(xiàn),精神尚好
,偶爾有惡心
、嘔吐,糞便顯微鏡檢查僅有少許白細胞和脂肪滴
。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
。較重的腹瀉,每天可達10次以上
,大便呈水樣
,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癥狀
,如皮膚彈性減低
、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
、哭時無淚或少淚
、精神委糜、面色蒼白等
,同時有酸中毒的表現(xiàn)
,如口唇櫻紅、呼吸深快
、嗜睡等
。如得到及時治療
,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2.1治療方法:目前尚無特效的西藥治療
。中醫(yī)中藥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豐富的經(jīng)驗
。若大便清稀,色淡不臭
,常用霍香10克
,蘇葉10克,半夏10克
,陳皮5克
,茯苓10克;若為發(fā)熱,舌質紅
,咽紅
,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黃岑10克
,黃連3克
,澤瀉10克,廣木香3克
。中草藥鐵莧菜
、地錦草、律草也有較好效果
。
3
、非感染性腹瀉:多由喂養(yǎng)不當致使胃腸功能紊亂,如過早
、過多地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類食物
。這類患兒往往有腹脹、腹痛
,痛則欲瀉
,瀉后痛減;大便氣味酸臭,同時伴有嘔吐
,不思飲食
,夜臥不安。如果是由長期濫用抗生素引起的繼發(fā)性腹瀉
,大便則呈豆腐渣樣
。有時患兒患感冒、肺炎
、中耳炎后
,也常會伴有腹瀉。
3.1
、寒瀉 因為過食生冷
,感受風寒引起癥狀:癥見腹瀉清稀
,含有泡沫,臭氣不大
,腸鳴腹疼,或兼見惡寒發(fā)熱
,舌苔白膩
。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氣滯
,氣機不暢所發(fā)
。治療上當以疏風散寒,理氣止瀉為法
。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膠囊
,每次2粒,一日2次
。外用“小兒敷臍止瀉散”貼臍
,一日換一次。
3.2
、熱瀉 病兒腸胃積熱
,外受暑濕引起腹瀉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
、酸臭
,小便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蛇x用“葛根芩連微丸”每次1g
,每日服3次。
3.3
、水瀉 病兒貪食生冷食物
,引起水瀉不止,每天大便次數(shù)多
,腸鳴腹脹
,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后腸鳴腹脹減輕
。病兒病情很容易加重
,發(fā)生脫水。一般應到醫(yī)院請醫(yī)生治療
。
3.4
、傷食瀉 主要由于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腹脹腹痛,便前哭鬧
,大便酸臭
,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
,或如臭雞蛋味,肚腹脹氣
,口臭氣促
,食欲不振,夜臥不安
,舌苔厚膩
,或微黃。治療應以消食化積為法
,常用的中成藥有保和丸
、至保錠。傷食瀉當積滯被消導后
,腹瀉自然會止
。
3.5、脾虛瀉:寶寶大多是腹瀉治療不及時或喂養(yǎng)不當
,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
。大便稀溏,可見不消化食物
,色淡不臭
,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時輕時重
,面色萎黃
,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精神不振
,嚴重者有便后脫肛
,手腳發(fā)涼等癥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脝⑵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醒脾養(yǎng)兒顆粒。
3.6
、寒濕
、脾虛:大便稀薄或蛋花湯樣,或有泡沫
,或夾有不消化食物
,呈黃色或黃綠色,無粘液及膿血;大便常規(guī)檢查無紅
、白細胞及膿細胞
,或偶有數(shù)個白細胞;無發(fā)熱、腹痛及嘔吐,無脫水及酸中毒;接受過抗生素及其它治療
,療效不佳;中醫(yī)辨證為寒濕瀉或脾虛瀉
。
3.7、濕熱泄:癥見瀉下水分較多如水注
,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粘液
,時有腹痛,食欲不振
,惡心
、疲勞不愛動,有時可出現(xiàn)發(fā)熱
,口渴,小便黃少
,舌苔黃膩
。本證是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
,下走大腸而發(fā)
。治法應為清熱利濕,常用的中成藥有加味香連丸
。
3.8
、脾腎陽虛瀉:癥狀有久瀉不止,糞質清稀或為不消化食物
,有的脫肛
,小嬰兒可見睡時露睛,舌淡苔白
。治法以補脾溫腎為主
。中成藥可選用附子理中丸。3.9治療方法:根據(jù)體質病癥不同
,辯證施治
,不可隨意用藥,用錯藥物反而加重病情
。很多家長按西醫(yī)方法注重添加鈣劑和其他各種微量元素
,長期添加不見有效,反傷脾胃
,造成惡性循環(huán)
,小兒脾胃多虛弱,應以健脾強胃為主要目標
,其意義遠大于添加各類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yǎng)
,脾胃強健,營養(yǎng)從各種食品中吸收足以。4
、秋季腹瀉是一種癥狀的概念
,四季都可能發(fā)生,其實就是感冒
,有人感冒發(fā)到肺
,有人感冒發(fā)到大腸,大腸和肺互為表里
,所以不管在哪
,是一樣的感冒,但西醫(yī)就叫秋季腹瀉和肺炎
。
好的西醫(yī)
,治療秋季腹瀉,只用補液鹽
,讓他們自己好
,但國內不良醫(yī)生,一定會抗病毒
、抗生素一起上點滴
,起碼7天,直到肺炎
、腦炎
,然后心肌炎,最后的結論是秋季腹瀉會死人
。秋季腹瀉與普通腹瀉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秋瀉直接侵犯大腸
,很容易造成脫水,就和咳嗽和肺炎的區(qū)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允瞧毡榈模窝资遣⌒爸苯忧址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普通腹瀉
,也會脫水,但不會那么嚴重
,我所說普通腹瀉
,是脾虛腹瀉或濕熱腹瀉。出現(xiàn)嚴重脫水性腹瀉
,可以吃藿香正氣
,肚臍貼附子理中丸1/5。如果很難喝
,可以用藿香正氣放兩片姜
,一個棗,少量水煮,加紅糖喝
。兩天就好等到后期
,出現(xiàn)粘液,再吃王氏
。貼的一天一次
,藿香正氣一天2到3次。貼肚臍是因為
,肚臍是很重要的開竅
,直通腸道,人在母體就是靠這個口的
。你是大人的話
,就用整腸生和黃蓮素,飲食改粥;寶寶腹瀉和大人不一樣
,他們腸胃弱
,每次都需要菌群藥來調理幾天;
大人嘔吐腹瀉吃什么藥
飲食喝粥;對癥下藥
;
腹瀉有很多種;
一
、原因: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
。進食不潔的食物或飲食不當可能會腹瀉,精神過度緊張
、焦慮抑郁
、情緒起伏不定,亦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
,產(chǎn)生腹痛和腹瀉癥狀
。另一方面,若受了涼
,特別是小腹受涼
,亦會導致腹瀉。腹瀉的另一個原因
,是身體對某類食物過敏
,以致影響消化吸收,例如許多寶寶因缺乏乳糖酵素
,無法消化乳類制品的乳糖
,便會腹瀉。還有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中醫(yī)判斷的各類腹瀉
。因脾虛和其它很多問題都會導致腹瀉。
1、細菌感染性腹瀉:
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
,每天數(shù)次至十余次
,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黃綠色
,還伴有發(fā)熱
、腹脹和嘔吐。如果是細菌性痢疾
,大便次數(shù)頻繁
,但量不多,呈黏液膿血便
,臭味較重
,嚴重者可有高熱、抽搐等
。重癥腹瀉的患兒
,還可出現(xiàn)尿少、口渴
、精神萎靡等脫水癥狀
。
1.1、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fā)病
,起病比較緩慢
,開始輕,逐漸加重
。出現(xiàn)嘔吐
、低熱及脫水癥狀,大便有腥臭味
,可有較多粘粹
,亦可有便血情況。
1.2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于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
。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fā)燒、腹瀉和嘔吐
,大便開始呈黃綠色
,3-4天后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次數(shù)極多
,每天可達10-20次
,小兒脫水情況嚴重。
1.3
、 霉菌引起的腹瀉多并發(fā)于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
。大便每天3-4次
,為黃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狀
,有的呈綠色
,泡沫多,帶有粘液
。
1.4
、治療方法: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
。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復方新諾明
、痢特靈、氨基芐青霉素等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青霉素或紅霉素
;霉菌感染應選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2
、病毒感染性腹瀉:輕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繼之腹瀉,一天內大便3—6次
,不超過10次
,大便黃綠色,水分較多
,或呈蛋花湯樣
,沒有失水表現(xiàn),精神尚好
,偶爾有惡心
、嘔吐
,糞便顯微鏡檢查僅有少許白細胞和脂肪滴
。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較重的腹瀉
,每天可達10次以上
,大便呈水樣,量多
,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癥狀
,如皮膚彈性減低、口干
、眼眶及前囟凹陷
、哭時無淚或少淚、精神委糜
、面色蒼白等
,同時有酸中毒的表現(xiàn)
,如口唇櫻紅、呼吸深快
、嗜睡等
。如得到及時治療,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
2.1治療方法:目前尚無特效的西藥治療
。中醫(yī)中藥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豐富的經(jīng)驗。若大便清稀
,色淡不臭
,常用霍香10克,蘇葉10克
,半夏10克
,陳皮5克,茯苓10克
;若為發(fā)熱
,舌質紅,咽紅
,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
,黃岑10克,黃連3克
,澤瀉10克
,廣木香3克。中草藥鐵莧菜
、地錦草
、律草也有較好效果。
3
、非感染性腹瀉:多由喂養(yǎng)不當致使胃腸功能紊亂
,如過早、過多地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類食物
。這類患兒往往有腹脹
、腹痛,痛則欲瀉
,瀉后痛減
;大便氣味酸臭,同時伴有嘔吐
,不思飲食
,夜臥不安。如果是由長期濫用抗生素引起的繼發(fā)性腹瀉
,大便則呈豆腐渣樣
。有時患兒患感冒
、肺炎、中耳炎后
,也常會伴有腹瀉
。
3.1、寒瀉 因為過食生冷
,感受風寒引起癥狀:癥見腹瀉清稀
,含有泡沫,臭氣不大
,腸鳴腹疼
,或兼見惡寒發(fā)熱,舌苔白膩
。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
,寒凝氣滯,氣機不暢所發(fā)
。治療上當以疏風散寒
,理氣止瀉為法。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膠囊
,每次2粒
,一日2次。外用“小兒敷臍止瀉散”貼臍
,一日換一次
。
3.2、熱瀉 病兒腸胃積熱
,外受暑濕引起腹瀉急促而量多
,大便稀黏、酸臭
,小便黃
。可選用“葛根芩連微丸”每次1g
,每日服3次
。
3.3
、水瀉 病兒貪食生冷食物
,引起水瀉不止,每天大便次數(shù)多
,腸鳴腹脹
,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后腸鳴腹脹減輕
。病兒病情很容易加重
,發(fā)生脫水
。一般應到醫(yī)院請醫(yī)生治療。
3.4
、傷食瀉主要由于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腹脹腹痛
,便前哭鬧,大便酸臭
,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
,或如臭雞蛋味,肚腹脹氣
,口臭氣促
,食欲不振,夜臥不安
,舌苔厚膩
,或微黃。治療應以消食化積為法
,常用的中成藥有保和丸
、至保錠。傷食瀉當積滯被消導后
,腹瀉自然會止
。
3.5、脾虛瀉:寶寶大多是腹瀉治療不及時或喂養(yǎng)不當
,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
。大便稀溏,可見不消化食物
,色淡不臭
,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時輕時重
,面色萎黃
,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精神不振
,嚴重者有便后脫肛
,手腳發(fā)涼等癥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捎脝⑵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醒脾養(yǎng)兒顆粒。
3.6
、寒濕
、脾虛:大便稀薄或蛋花湯樣,或有泡沫
,或夾有不消化食物
,呈黃色或黃綠色
,無粘液及膿血;大便常規(guī)檢查無紅
、白細胞及膿細胞
,或偶有數(shù)個白細胞;無發(fā)熱
、腹痛及嘔吐
,無脫水及酸中毒;接受過抗生素及其它治療
,療效不佳
;中醫(yī)辨證為寒濕瀉或脾虛瀉。
3.7
、濕熱泄:癥見瀉下水分較多如水注
,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粘液,時有腹痛
,食欲不振
,惡心、疲勞不愛動
,有時可出現(xiàn)發(fā)熱
,口渴,小便黃少
,舌苔黃膩
。本證是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
,下走大腸而發(fā)
。治法應為清熱利濕,常用的中成藥有加味香連丸
。
3.8
、脾腎陽虛瀉:癥狀有久瀉不止,糞質清稀或為不消化食物
,有的脫肛
,小嬰兒可見睡時露睛,舌淡苔白
。治法以補脾溫腎為主
。中成藥可選用附子理中丸。
3.9治療方法:根據(jù)體質病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