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老年人化解心理危機(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
醫(yī)案日記
2023-06-22 23:38:07
老年人由于身體衰老,活力和決斷能力下降
,加上政治、經(jīng)濟
、文化
、家庭等因素影響
,對生活的興趣
,對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等都不如青壯年人
,比較容易產(chǎn)生異常心理變化
,并為異常情感所傷而發(fā)病
。
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有以下三點:

情緒不夠穩(wěn)定
老年人與青壯年人相比
,情緒容易變化,容易表現(xiàn)出主觀
、自信
、保守或固執(zhí)
。當經(jīng)驗脫離實際
,客觀不能符合主觀時,精神上又會產(chǎn)生壓力
,表現(xiàn)為急躁、沮喪
,或自卑、自憐而喜怒無常
。
易產(chǎn)生情感抑郁
老年人經(jīng)歷了生活的操勞
,又面臨著離開工作崗位后處境和地位的變化
,以及死亡的威脅越來越提到日程上來的現(xiàn)實
,不少人常常沉溺在回憶之中不能自拔
。即使境遇順利者
,也難免產(chǎn)生“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的感慨
。
易產(chǎn)生疑懼心理
體力較差
、生活自理力不從心的老人
,往往需要他人協(xié)助
,但又怕增加別人的負擔
,怕人厭煩
。有的老年人懼怕生病
,懷疑自己有病,又不敢去檢查
,擔心真的查出病,思想上矛盾重重
、憂心忡忡。久病臥床的老人
,往往對康復缺乏信心
,有的甚至會產(chǎn)生厭世情緒
,一旦受刺激就會輕生
。
老年人產(chǎn)生心理障礙的信號有:
1.無緣無故地擔心會發(fā)生不幸的事
,為一點小事而忐忑不安
,夜不成眠,食不知味
,心慌意亂。
2.悶悶不樂
,不愿見人,對周圍事物毫無興趣
,悲觀厭世。
3.動作古怪
,行為怪異
,破口罵人
,哭笑無常
,嗜睡
。
4.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均被別人知道
,自己頭腦里所想的什么都被別人所知
,深怕別人知其隱私奧秘而惶恐不已
。
5.莫名其妙地情緒高昂,高度興奮
,聲音高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ㄥX大方。愛管閑事
。
6.總以為某異性對自己有好感,屢遭拒絕仍緊追不舍。
7.毫無根據(jù)地懷疑愛人有外遇
,對“第三者”追跡跟蹤
。
8.無端懷疑有人加害于己
,晝夜防范
,不敢出行
。
當老人出現(xiàn)這些心理問題時
,家屬要幫助老人化解心理危機
。具體做法有:
陪伴
處于痛苦中的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
。有一位老年婦女,其夫因心臟病突然發(fā)作而去世
,她悲痛欲絕,整日神志恍惚
,甚至想輕生自殺。她的好友陪伴她生活了十多天后
,她感覺好多了
。事后她說
,假如當初沒有好友陪伴
,她可能會走上絕路
。好友的陪伴
,使她增加了安全感
,通過交談
,心底的郁積得到了宣泄,心情逐漸舒暢
,從而順利地度過了危險期。
傾聽
傾聽和理解是最好的安慰劑
。人們常說“一吐為快”,但要吐而快之
,必須有人傾聽
。人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把心中的話都講出來之后
,心情也就舒暢了。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
,傾聽時不要隨意打斷當事人的講話,不要輕易否定別人的看法
,也不要向當事人亂下保證。傾聽時要專心致志
,思想集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
疏導
強烈的情緒會影響當事人的認知能力
,造成“一葉障目”
、“全盤皆黑”的錯誤認識
。這就是“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的道理
。疏導能幫助當事人走出誤區(qū)
,客觀公正地看問題
。
防范
有的老年人在心理危機期間
,往往會做出一些極端之事
,或自殺,或暴力傷人
,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危險信號,防患于未然
。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后
,因為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
,如果不解決會影響身體健康
,下面是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
!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1退休后,老人容易出現(xiàn)4種不良情緒
。心理上首先會出現(xiàn)較重的失落感,從而干擾情緒
,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
,不中用了
,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
,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
,沉默寡言
,足不出戶
。
其次是孤獨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后
,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
,容易產(chǎn)生孤獨
、壓抑的心理
,若子女遠走高飛或另立門戶,老年人獨居“空巢”
,極易產(chǎn)生孤獨、被遺 棄的心理
。有些老人即使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順
,不關心
,不注重與老人交往
,也會使老人感到孤獨。此外
,若老伴病逝
,時間一長則容易產(chǎn)生“與世隔 絕”
、“孤立無援”的心境
,會出現(xiàn)悲觀失望
,甚至產(chǎn)生抑郁
、絕望的情緒。
有些老人還會出現(xiàn)“懷舊心理”,喜歡留戀過去
他們往往沉湎于對往事的回憶
,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
,繼而產(chǎn)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chǎn)生抑郁情緒
。
最后
,老年人還容易產(chǎn)生衰老感
。一方面來自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
,主要是生理機能的衰退
,另一方面來自思維能力和智力的變化
,還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
,如退休
、與子女分居等
。但有些老年人主觀上不接受“自己已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tài)
,也不愿周圍的人處處將自己奉為老人
。
心理問題有跡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問題得不到疏泄
,就會導致焦慮和抑郁癥。其實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是有跡可循的
,一些小細節(jié)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老人心理疾病的苗頭。
首先是情緒改變
。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fā)脾氣
,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
、不稱心
;有的老人會變得郁郁寡歡
,苦悶壓抑
,情緒低落
,或是顯得淡漠無情
,凡事無動于衷。
其次是記憶力減退
,出現(xiàn)疑病癥狀
。老年人面對身體素質(zhì)的每況愈下,對衰老與健康狀況的自然下降認識不夠,老是擔心自己年老多病
,顧慮中風癱瘓無人侍候等
,以致經(jīng)常胡思亂想
,惴惴不安,常常感嘆自己已“風燭殘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
,更是緊張
、恐懼
,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如若身體稍有不適
,便會更加焦慮
、恐懼。
最后
,還可能出現(xiàn)精神病性癥狀
,變得多疑敏感,常擔心錢財被偷等
。
環(huán)境是重要誘因
居住環(huán)境
、家庭環(huán)境
、人際關系等
,都有可能成為導致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
。
首先是空巢現(xiàn)象。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日漸增多,當孩子由于工作
、學習
、結(jié)婚等原因離家后
,獨守“空巢”的老人會因此產(chǎn)生心理失調(diào)癥狀
。
其次是家庭矛盾
。與空巢現(xiàn)象相對的是,很多老人與子女同住在一起
,兩代人的生活習慣
、觀念存在巨大差異
,婆婆與媳婦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對于多子女家庭來說,父母財產(chǎn)分配是否公平也會引起子女間的矛盾
,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能對老人的心理造成極大影響。
最后是經(jīng)濟拮據(jù)
。老人退休后
,經(jīng)濟收入較之前銳減
,部分老人過著十分拮據(jù)的生活,這會讓老人感到自卑
、無用
,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里
。
勤學好問,防治心理疾病
身體無病并且心靈健康才是真正健康
。若心理不健康
,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zhì)量
,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
。所以
,學習心理保健
,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
,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
,是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
、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
要想獲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轉(zhuǎn)變角色
,重新適應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
退休
、離休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遷
,但不同職業(yè)的人
,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
。據(jù)對北京市離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對比調(diào)查
,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
,他們退休后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
、消遣娛樂和結(jié)交朋友,并且有足夠的退休金和醫(yī)療保障
,所以內(nèi)心比較滿足
,情緒較 為穩(wěn)定
;但離退休干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這些老干部在離退休之前
,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業(yè)
,退休或離休以后,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
,社會聯(lián)系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不適應
。所以
,高學歷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問題,培養(yǎng)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
。適宜老年人 興趣愛好的活動有很多,如練習書法
、釣魚、養(yǎng)花、打太極拳等。退休后也要堅持參加社會活動
,重新建立人際關系,互相幫助。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理解與幫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樂觀情緒、好奇心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孤獨、苦悶
、壓抑的折磨
。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除了與社會
、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
,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
。譬如隨著年齡增大,適應外界的能力也會逐漸減弱
,老年人心理通常也會發(fā)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遇上環(huán)境變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關系的緊張或淡漠
,親情的減少或 缺乏
,老人就容易出現(xiàn)孤獨感
、恐懼感以及不安
、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緒
,誘發(fā)心理疾病
,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絕望的念頭
。所以要“正視現(xiàn)實
,接受挑戰(zhàn)
;樂觀豁達, 安享晚年
;適應今天,迎接明天”。對老年期的自然心理變化和環(huán)境變化,采取正視和接受的態(tài)度
,因為現(xiàn)實已經(jīng)存在
,也不能隨我們的意愿而改變,即使我們情緒不好
,壞事依舊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時間也不會因為我們不希望變老而倒退。因此,要學會積極地接受
,比如空巢老人
,會因為無法依賴子女而傷心難過
,可以試著 接受和面對這種事實
,轉(zhuǎn)而依賴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賴的人。并且堅信擁有一個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藥更能解決心理的痛苦。
第三 ,勤于學習
,科學用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皹淅吓驴眨死吓滤?/strong>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
,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
,豐富精神生活
,延緩大腦衰老
,要“活到老,學到老”
。老年人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
,如老年自我保 健、老年心理學
、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nèi)外大事
,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
,更新觀念
,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
,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術
,如打電腦、上網(wǎng)等
。
第四,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就診,尋求醫(yī)學幫助。
如果老人出現(xiàn)嚴重的情緒
、記憶或精神癥狀,則可能已經(jīng)罹患嚴重的精神障礙
,應該及早到專科醫(yī)院就診
,尋求專業(yè)醫(yī)生幫助
。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2 一、長者心理的一般特點
認知功能變化
長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尤其是大腦的退化和機能障礙
,首先引起感覺和知覺能力逐漸衰退。人到老年期
,概念學習
、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維的廣闊性
、深刻性等等卻由于長者的知識經(jīng)驗比較豐富,而往往比青少年強
,因此
,長者思維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復雜
。
智力變化
因為老年化過程中智力減退并不是全面性的
,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效果仍處于很高的水平
,甚至在不少方面超過中青年人
。這是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單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會經(jīng)驗等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分析及敏銳判斷
。
動機與需要
老年期各種層次的需要又有其獨特的內(nèi)涵。長者的安全需要表現(xiàn)為主要對生活保障與安寧的要求
,另外,長者希望從家庭和社會獲得更多精神上的關懷
,并且仍有很強的參與社會活動
、融入各種團體的要求
,以滿足其愛與歸屬的需要
。盡管長者的社會角色與社會地位有所改變
,但他們對于尊重的需要并未減退
,要求社會能承認他們的價值
,維護他們的尊嚴,尊重他們的人格
,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權(quán)
,過自信
、自主
、自立的養(yǎng)老生活
。
情感特點
在嚴格區(qū)分年齡因素及家庭生活環(huán)境因素之后
,研究表明長者的情感活動與中青年人相比
,本質(zhì)特點是相同的
,僅在關切自身健康狀況方面的情緒活動強于青
、中年
。也就是說
,孤獨、悲傷
、憂郁等負性情緒并不是年老過程必然伴隨的情感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
,老年期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多發(fā)階段,隨著生理功能的逐漸老化
、各種疾病的出現(xiàn)
、社會角色與地位的改變、社會交往的減少
,以及喪偶、子女離家
、好友病故等負性生活事件的沖擊
,長者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反應
。
個性變化
在年老過程中
,人格仍保持較高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改變相對較小
,而且主要表現(xiàn)為開放經(jīng)驗與外向人格特質(zhì)的降低
。相對來說
,個性的變化受出生時代的影響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
人際關系
與配偶的關系
。喪偶使長者對未來喪失信心而陷入空虛孤獨、抑郁之中
。與子女的關系
。許多長者認為
,子女來看望他們來去匆匆
,吃完飯就走
,覺得很麻煩
;而子女不來看望他們
,又認為不孝順
。一種矛盾的心理
,導致抱怨、爭吵
、指責。與同事的關系
。交往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人的精神屬性得以健康的支柱
。長者退休后
,離開了工作單位
,與同事之間的交流突然中斷
。
二、長者常見的心理表現(xiàn)和心理問題
衰老無用感
衰老無用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jīng)上了年紀
,成為長者了的心理狀態(tài),即認為自己不中用了
。人生發(fā)展有著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作為長者卻極難十分客觀
、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現(xiàn)象
。長者隨著年齡
、生活的變化
,身體多病和功能衰退,對退休后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
,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
,失去存在價值
,對自己評價過低
。而產(chǎn)生無用
、消沉、悲觀感
,生活抑郁
,寡言少語
,整日悶悶不樂
。衰老無用感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精神已經(jīng)老化
,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積極性。
失落感
部分長者離開工作崗位之后
,常常無所適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傉J為自己老了
,不中用了
,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
。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突然手中失去了權(quán)利
,出門少了車接車送,也沒了前呼后擁
,更是心中感到失落,生活空虛
,情緒不穩(wěn)定
。整天心事重重
、沉默寡言
、足不出戶。
孤獨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負擔
,也是父母的精神寄托與安慰。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業(yè)
,離開父母時,父母如釋重負的同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寂寞了
。面對這一變化
,許多父母
,不能正確對待
,產(chǎn)生許多心理不適的問題
,出現(xiàn)孤獨感
。特別是子女常因為工作
、家庭等原因不能經(jīng)常回家
,對長者關心不夠,長者與親朋
、鄰居來往較少者,孤獨感就更加明顯
。
固執(zhí)易怒
長者對于新的觀念或新的技術較不容易學習且吸收
,相對地喜歡墨守成規(guī)
,堅持傳統(tǒng)與老辦法
,想以不變應萬變。主要表現(xiàn)在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比較固執(zhí)
,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使觀點明顯不符合實際
,對他人的分析和意見往往也聽不進去,認為自己的意見就是權(quán)威
,特別是在家中的表現(xiàn)更為突出
。當自己的意見被否定后
,就表現(xiàn)得很不耐煩
,整天嘮叨不停,不開心等
。
孩童幼稚
大家知道,年老的人
,會多少變得像“老小孩”
。遇事容易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
,反復無常
。這種老小孩臉現(xiàn)象
,女性和文化素質(zhì)偏低者較為多見。這種現(xiàn)象
,也可說是一種心理上的自衛(wèi),以較年幼的心情來看復雜的現(xiàn)實
,也可說是一種理性境界的表現(xiàn)
,看透了繁華的外界
,只欣賞純潔且單純的境界
。
懷舊心理
人是有感情的
,很容易留戀過去
,長者更是如此,最喜歡回憶過去
。喜歡和人們談論過去的事,特別是當談到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時
,非常激動
,雖然長者對自己講過的東西很容易忘記
,卻又要一遍一遍地反復講述
,從而給人留下“樹老根多
,人老話多”的印象
。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長者們常呈現(xiàn)的心理反應。長者抑郁占長者口的7%—10%
。隨著各方面機能衰退,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覺得無力去克服困難,對未來缺少希望
。特別是退休后心理上的自我衰老
,產(chǎn)生失落感,平時接觸人少
,與子女感情交流少
,精神上空虛,性格內(nèi)向
,心胸狹小,寡言少語
,久而久之發(fā)生抑郁,或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而誘發(fā)
。
焦慮心理
心煩意亂
、情緒易激怒
,懷疑自己的能力
、緊張、恐懼
,因此導致頭暈、頭痛
、失眠等精神軀體和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癥狀
。
恐懼心理
長者的恐懼感主要來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脅
,由于病痛的折磨或受他人病痛的暗示
,而產(chǎn)生恐懼心理,表現(xiàn)出對疾病的回避行為
。而有些長者的這種恐懼并不完全是怕死
,主要是對疾病的擔心,擔心患病后給子女帶來負擔
、被人討厭和冷落,得不到應有的照顧
。有些長者能把生死看成自然規(guī)律,從而以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死亡
。但是也有一些長者對死亡抱有懼怕
、無奈
、拒絕甚至“逃避”的態(tài)度
。他們或者覺得自己的人生目標尚未實現(xiàn)
,或者認為家里還有大問題沒有解決
,或者擔憂自己哪天會突然去世
,而無法在臨終前交代好后事。
疑病
疑病是長者常見的心理障礙
。顧名思義,疑病就是懷疑或是斷定自己患了某種嚴重軀體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ㄈ绨┌Y
、心臟病等),從而憂心忡忡
、苦惱焦慮
。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60歲以上長者
,有半數(shù)的人可出現(xiàn)疑病癥狀,這是由于長者的心理特點已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zhuǎn)向自己的身體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