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功效是什么
茶葉的功效是什么:茶葉中富含多種營養(yǎng)物質
,飲用有緩解困乏
,促進睡眠的功效
;可提神性醒腦
,提高身體免疫力
,有緩解干燥
,促進消化的作用
;其次茶葉中的氨基酸
,維生素類物質,有抗氧化
,緩解眼部干澀及疲勞的功效
。
茶葉作用功效與作用:

1.紅茶
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欲
,可利尿
、消除水腫,并強壯心臟功能
。紅茶的抗菌力強
,用紅茶漱口可防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感冒
,并預防蛀牙與食物中毒
,降低血糖值與高血壓。
2.黃茶
黃茶是漚茶
,在漚的過程中
,會產(chǎn)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懶動肥胖
、都可飲而化之
。
黃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
、可溶糖
、維生素等豐富營養(yǎng)物質,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
。此外
,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殺菌
、消炎均有特殊效果
。
3.綠茶
綠茶是未經(jīng)發(fā)酵制成的茶,因此較多的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
,含有的茶多酚
,兒茶素,葉綠素
,咖啡堿
,氨基酸
,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也較多。綠茶中的這些天然營養(yǎng)成份
,對防衰老
、抗氧化、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
,是其他茶類所不及的
。
4.白茶
白茶因茶樹品種、采摘的標準不同
,分為芽茶(如白毫銀針)和葉茶(如貢眉)
。采用單芽為厚料加工而成的為芽茶,稱之為銀針
。采用完整的一芽一二葉葉背具有濃密的白色茸毛加工而成的為葉芽
,稱之為白牡丹(大白茶品種樹,以采自春茶第一輪嫩梢者品質為佳)
。
白茶有下火清熱的功效
、可增強記憶力、有治風火牙疼高燒麻疹等雜疾
。還有養(yǎng)心
、養(yǎng)肝、養(yǎng)目
、養(yǎng)神
、養(yǎng)氣、養(yǎng)顏的養(yǎng)身功效
。
5.青茶
青茶
,既烏龍茶,半發(fā)酵茶
,是中國幾大茶類中
,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烏龍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
,消除疲勞
、生津利尿、解熱防暑
、殺菌消炎
、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
,還突出表現(xiàn)在降血脂
、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烏龍茶還具有養(yǎng)顏、排毒
、利便
、抗化活性,消除細胞中的活性氧分子等功效
。
6.黑茶
黑茶在原料選用
,加工工藝(發(fā)酵發(fā)花)等方面有別于其他茶,從而導致黑茶的生化的組成和比例
,由此而產(chǎn)生藥理功能
。經(jīng)過渥堆過程微生物的參與所形成的黑茶,因其內含成分與紅
、綠茶有極大差異
,其功能也不同。
在降糖
、減肥
、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顯著功效,有暖胃抗寒
,促進消化的功效
。
茶葉的功效與作用
1 綠茶綠茶是直接采取茶樹的嫩芽或新葉通過殺青、整形
、烘干而制作的飲品
,屬于生茶范濤,性質偏向寒涼
,因此,綠茶除了其含有的茶多酚
、兒茶素
、葉綠素、咖啡堿
、氨基酸
、維生素等成分具有的防衰老、防癌
、抗癌
、殺菌、消炎等功效外
,還有較好的清熱去火功效
。
常見的綠茶有哪些:龍井茶、碧螺春
、竹葉青
、鐵觀音等。
2 紅茶紅茶也是采取茶樹的嫩芽或新葉制作的茶飲,但紅茶經(jīng)過了茶多酚酶的促氧化反應
,茶葉中的很多成分都發(fā)生了改變
,最明顯的就是茶多酚嚴重下降,而茶黃素
、茶紅素產(chǎn)生了很多
,因此,紅茶屬性篇溫熱
,有助于消化
、溫暖臟腑、促進新陳代謝
、利尿消水腫
、抗菌消炎、振奮精神
、預防感冒等功效
。
常見的紅茶有哪些: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
、大吉嶺紅茶
、錫蘭高地紅茶等。
3 黑茶黑茶屬于六大茶類之一
,通過將茶葉進行后發(fā)酵
,使得茶葉顏色偏向黑色,屬性上屬于溫熱性茶品
,其茶多酚的含量更低
,反而維生素、氨基酸
、茶色素
、單寧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含量較高,具有降血脂
、降血糖
、降低膽固醇、減肥
、美容抗衰老等作用
。
常見的黑茶有:茯茶、千兩茶
、黑磚茶
、三尖、普洱等等
。
4 白茶白茶是傳統(tǒng)的茶飲之一
,屬于微發(fā)酵茶
,直接將茶葉采摘之后,不經(jīng)過殺青和揉捻處理
,直接烘干或曬干
,從屬性上來說白茶屬于寒涼性的茶品,具有祛暑
、退熱
、解毒的功效,最適宜夏季飲用
。
常見的白茶有:白毫銀針
、白牡丹、貢眉等
。
中草藥:茶葉的功效與作用
茶葉
(《本草便讀》)
【異名】苦茶
、槚(《爾雅》),荼
、茗
、荈(《爾雅》郭璞注),苦梌(《唐本草》)
,蔎(《茶經(jīng)》))
,臘茶(《圣濟總錄》),茶芽(《本草別說》)
,芽茶(《簡便單方》)
,細茶(《萬氏家抄方》),酪奴(《綱目》)
。
【來源】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葉
。
【植物形態(tài)】茶(《唐本草》)
常綠灌木,有時呈喬木狀
,高1~6米
。多分枝,嫩枝有細毛
,老則脫落。單葉互生
,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彤
,或倒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
,有時稍鈍,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
,質厚
,老則帶革質,上面深綠色,有光澤
,平滑無毛
,下面淡綠色,羽狀網(wǎng)脈
,幼葉下面具短柔毛
;葉柄短,略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ㄒ干?~3朵
,具有花柄
,微垂;總苞2
;萼片5
,宿存,深綠色
;花瓣5
,白色,稍有香氣
,近圓形或廣倒卵形
;雄蕊多數(shù),排列成多輪
;雌蕊居于中央
,子房上位。蒴果
,木質化
,扁圓三角形。暗褐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0~11月。果實越年成熟
。
原產(chǎn)我國南部山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江蘇、安徽
、浙江
、江西、湖北
、四川
、貴州
、云南、陜西等地均有栽培
。
本植物的根(茶樹根)
、果實(茶子)、泡過的茶葉(爛茶葉)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
【采集】茶樹通常種植三年以上即可采葉。以清明前后枝端初發(fā)嫩葉時
,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稱"明前"
,谷雨前采摘者稱"雨前")。此后約一個月
,第二次采收其成長之嫩葉
,再一月第三次采收。亦有在立秋后第四次采收者
,惟采摘時間愈遲
,品質愈次。鮮葉采集后
,經(jīng)過殺青
、揉捻、干燥
、精制等加工過程
,則為成品"綠茶"。若鮮葉經(jīng)過萎雕
、揉捻
、發(fā)酵、干燥
、精制等加工過程
,則為成品"紅茶"。本品宜密藏于干燥處
,以防發(fā)霉變質
。
【化學成分】茶葉含嘿呤類生物堿,以咖啡堿為主
,含量約1~5%
,并含微量的可可豆堿、茶堿和黃嘌呤
。綠茶中含縮合鞣質約10~24%,紅茶因經(jīng)過發(fā)酵
,鞣質含量減少
,一般僅6%左右
,茶葉鞣質中以沒食子酰-l-表沒食子兒茶精為主,并含少量l-表沒食子兒茶精
、沒食子酰表兒茶精
、l-表兒茶精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Х葔A在茶葉中大部與鞣質結合而存在
,以春季的嫩葉中含咖啡堿量較高。茶葉發(fā)酵
,可使游離的咖啡堿的含量比例增加
。我國所產(chǎn)的各種市售茶葉,一般含咖啡堿約2~4%
,含鞣質約3~13%
。
茶葉含揮發(fā)袖約0.6%,調制的綠茶含揮發(fā)油約0.006%
,是茶葉的香氣成分
。主成分是β,γ-庚烯醇
,占50~90%
,以及α,β-庚烯醛等
。紅茶的香氣成分是:α-及β-紫羅蘭酮和它的衍生物
,α-松油醇,癸二烯-2
,4-醛
,3,7-甲基辛三烯-1
,5
,7-醇-3,2-苯基丁烯-2-醛
,茶螺酮
,茉莉花素,δ-畢澄茄烯
,糠醇
,α-衣蘭油烯,甲酸芐酯
,甲酸苯乙酯
,牻牛兒醛,吡咯-2-甲醛
,苯甲酸己烯-2-酯
,甲基苯基甲醇
,吲哚等。
茶葉中尚含三萜皂甙及甙元:茶皂醇E
、茶葉皂甙等
,并含維生素C130~180毫克%,少量胡蘿卜素
,二氫麥角甾醇
,黃酮類槲皮素及山柰酚等和黃酮醇與沒食子酸所成的一些酯。
【藥理作用】茶葉的藥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黃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堿)所產(chǎn)生
;另外尚含大量鞣酸
,故有收斂、抑菌及維生素P樣作用
。
①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咖啡因能興奮高級神經(jīng)中樞
,使精神興奮,思想活躍
,消除疲勞
;過量則引起失眠、心悸
、頭痛
、耳鳴、眼花等不適癥狀
。它能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
,其最有效劑量與神經(jīng)類型有關。
②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咖啡因
、茶堿可直接興奮心臟
,擴張冠狀血管。對末梢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
。但咖啡因對血管運動中樞
、迷走神經(jīng)中樞也有興奮作用,因而影響比較復雜
。
③對平滑肌
、橫紋肌的作用
茶堿(通常使用氨茶堿)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
、膽絞痛等
。咖啡因還能加強橫紋肌的收縮能力
。
④利尿及其他作用
咖啡因
,特別是茶堿能抑制腎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Х纫蚰茉鰪娢阜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故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病人不宜多飲茶。對代謝有興奮作用
。
⑤抑菌作用
茶葉浸劑或煎劑在試管中,對各型痢疾桿菌皆具有抗菌作用
,其抑菌效價與黃連不相上下
。一般而言,花茶
、綠茶的抗菌效能大于紅茶
,對志賀氏痢疾桿菌的作用強于其他三型(福氏、施氏
、宋內氏)
。對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白喉桿菌、炭疽桿菌
、枯草桿菌
、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亦有抑菌作用
;血液及肉湯能減弱其抑菌作用
,茶的濃度過高相反也會降低其作用。在試管中茶葉煎劑對葡萄球菌
、鏈球菌的作用略遜于黃連而優(yōu)于磺胺噻唑
。對霍亂弧菌在試管中也有明顯的殺滅作用,且在低于體溫的溫度(27℃)下即有效力
。痢疾桿菌在茶葉肉湯培養(yǎng)基中多次傳代后
,能產(chǎn)生明顯的抗藥性。茶葉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認為即系鞣質
。對豚鼠(眼)的痢疾桿菌實驗性感染
,茶葉煎劑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⑥收斂及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茶葉中的鞣質
,有收斂腸胃的作用
。此鞣質乃兒茶素與沒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維生素P的活性
。它能保持或恢復毛細血管的正常抵抗力
。實驗證明,它能抑制大鼠無菌性炎癥的發(fā)展
;在慢性試驗中
,連續(xù)用藥可降低兔的收縮壓
,停藥后很快恢復正常。
茶葉中含咖啡因一般在2~3%
,故一杯濃茶含咖啡因在0.1克左右
。快速浸泡之茶
,咖啡因幾全可浸出
,但其中所含鞣質則僅可浸出一部分(鞣質可妨礙消化),因此
,短時浸泡似很合理
。發(fā)酵后之紅茶,揮發(fā)性成分(茶之香味)損失一部分
,鞣質也被破壞一部分(大致含量為5~6%)
,較綠茶(鞣質含量12~15%)為少。
【性味】苦甘
,涼
。
①《千金·食治》:"味苦咸酸,冷
,無毒
。"
②《唐本草》:"味甘苦,微寒
,無毒
。"
【歸經(jīng)】入心、肺
、胃經(jīng)
。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jīng)
。"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
、肝、脾
、肺
、腎五經(jīng)。"
③《本草求真》:"入胃
、腎
。"
【功用主治】清頭目,除煩渴
,化痰
,消食,利尿,解毒
。治頭痛
,目昏,多睡善寐
,心煩口渴
,食積痰滯,瘧
,痢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主)好眠。"
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
,悅志。"
③《唐本草》:"主瘺瘡
,利小便
,去淡(痰)熱渴。主下氣
,消宿食
。"
④《食療本草》:"利大腸,去熱
,解痰
。"
⑤《本草拾遺》:"破熱氣,除瘴氣
。"
⑥《本草別說》:"治傷暑
,合醋治泄瀉甚效。"
⑦張潔古:"清頭目
。"
⑧《湯液本草》:"治中風昏憤
,多睡不醒。"
⑨《日用本草》:"除煩止渴
,解膩清神
。""炒煎飲,治熱毒赤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同芎藭、蔥白煎飲
,止頭痛
。"
⑩《綱目》:"濃煎,吐風熱痰涎
。"
⑾《本草通玄》:"解炙煿毒
、酒毒。。
⑿《隨息居飲食譜》:"清心神
,涼肝膽
,滌熱,肅肺胃
。"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1~3錢;泡茶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失眠者忌服
。
①《本草拾遺》:"食之宜熱
,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
,使不睡
。"
②《綱目》:"服威靈仙、土茯苓者忌飲茶
。"
【選方】①治卒頭痛如破
,非中冷又非中風,是痛是膈中痰
,厥氣上沖所致
,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單煮茗作飲二
、三升許
,適冷暖,飲二升
;須臾即吐
,吐畢又飲,如此數(shù)過
,劇者須吐膽乃止
,不損人而渴則瘥。(《千金方》)
②治風熱上攻
,頭目昏痛
,及頭風熱痛不可忍: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兩
,細芽茶三錢,白芷五錢
,薄荷三錢
,荊芥穗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
、三錢
,用茶清調下。(《赤水玄珠》茶調散)
③治諸般喉癥:細茶三錢(清明前者佳)
,黃柏三錢
,薄荷葉三錢,硼砂(煅)二錢
。上各研極細
,取凈末和勻,加冰片三分吹之
。(《萬氏家抄方》茶柏散)
④治霍亂后
,煩躁臥不安:干姜(炮為末)二錢匕,好茶末一錢匕
。上二味
,以水一盞,先煎茶末令熱
,即調干姜末服之。(《圣濟總錄》姜茶散)
⑤治羊癲風:經(jīng)霜老茶葉-兩
。為末
,同生明礬五錢為細末,水泛丸
,朱砂作衣
。每服三錢,白滾湯送下
。(《周益生家寶方》)
⑥治三陰瘧:雨前茶三錢
,胡桃肉五錢(敲碎),川芎五分
,寒多加胡椒三分
。未發(fā)前,入茶壺內以滾水沖泡
,乘熱頻頻服之
,吃到臨發(fā)時,不可住
。(《醫(yī)方集聽》)
⑦治熱毒下痢:好茶一斤
。(炙)搗末,濃煎一
、二盞服
。久患痢者亦宜服之
。(孟詵)
⑧治血痢:鹽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臘茶加醋湯沃
,服之
。(《圣濟總錄》)
⑨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
,臘茶半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
。每服三錢匕
,煎生姜、甘草湯調下
,不拘時
,未通再服。(《圣濟總錄》海金沙散)
⑩治腰痛難轉:煎茶五合
,投醋二合
,頓服。(《食療本草》)
⑾治蟲積并哮喘
、蟲脹:茶葉五錢
,青鹽一錢,洋糖
、三棱
、雷丸各三錢。為末
,將上鹽
、糖煎好后,入三味調勻
。每服三錢
,白湯送下。(《串雅補》)
⑿治腳趾縫爛瘡
,及因暑手抓兩腳爛瘡:細茶研末調爛敷之
。(《攝生眾妙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
無論急、慢性菌痢均有效果
。據(jù)數(shù)十例至上百例的觀察
,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
,雖癥狀消失較慢
,但對腸粘膜病變的愈合及大便細菌的轉陰尚較滿意。亦有報告168例急
、慢性蓖痢的治愈率僅40.6%
。用法:100%茶葉煎液日服3~4次
,每次2毫升或5~10毫升;10%煎液日服4次
,每次20~40毫升
,或每次15毫升同時并用2%煎劑 *** ;或5%煎劑單獨 ***
,每次100~300毫升
,每日3次;丸劑內服
,每次2克
,每日4次。據(jù)臨床觀察
,茶葉的不同品種和等級以及茶液的不同濃度
,其療效似無明顯差異。煎液 *** 較口服效果滿意
,特別對腸粘膜糜爛的減輕
、消失,潰瘍的愈合
,效果顯著
,且無不良反應。茶葉獲效的原因主要是:一抗菌作用
;二通過改變機體調節(jié)機能
,加強吞噬作用及抗體之產(chǎn)生而使疾病痊愈;三茶汁中含鞣酸頗多
,與細菌中的蛋白質相遇,即被吸收結合而使細菌停止生活
。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藥后有興奮失眠
、頭暈、心跳
、惡心
、嘔吐、多尿
、便秘等反應
,平素飲茶少或治療時所用茶液的濃度高者尤易發(fā)生,服澳劑后能使興奮失眠等反應減輕或消失
;少數(shù)病例舌邊緣出現(xiàn)炎癥或潰瘍改變
,個別病例發(fā)生過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礙
。另有文獻指出
,煎劑口服副作用較大
,病員往往因此而不愿服用,改用丸劑可顯著減輕
;采用 *** 法則很少發(fā)生不良反應
。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
口服100%煎劑,每次5~10毫升
,或10%煎劑每次15~20毫升
,均每日4次。據(jù)12例的觀察
,服藥后臨床癥狀均于1~7天消失
,大便鏡檢3~7天轉為正常。部分病例經(jīng)1~5個月追蹤觀察
,未見復發(fā)
。
③治療急性胃腸炎
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毫升,日服4次
;小兒用10%煎液
,1~5歲15~20毫升,5~10歲20~90毫升
,10~15歲30~40毫升
。觀察20例,服藥后癥狀于1~2天內消失
。對少數(shù)嚴重脫水病例
,同時補充液體。茶葉治療本病的作用在于:對腸粘膜起收斂及保護作用
,減輕發(fā)炎和腸蠕動
;其次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jīng),增強其活動
,以抑制和消滅來自局部的惡性 ***
,使機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治療急
、慢性腸炎
觀察急性腸炎87例
,治愈率達90%以上,平均治愈日數(shù)為2天
;慢性腸炎12例
,服藥4~21天后,10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大便恢復正常
;2例接近正常。用法:100%茶葉煎劑
,每次2毫升或5毫升
,日服3~4次
。
⑤治療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
觀察2歲以下中毒性消化不良嬰兒21例,除服茶葉煎劑外(參見③治療急性胃腸炎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