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四十一章

    德玄 2024-12-10 20:34:07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
    ,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
    ,善貸且成


     1742.jpg


    三品聞道的人


    這一章,是與上經(jīng)“道經(jīng)”相互輝映

    、互為注解的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善的人
    ,一聽到“道”,他就曉得修道了
    。這也就像是禪宗
    ,釋跡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說話
    ,大迦葉尊者就開悟了
    。這就是“上土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另有些人
    ,一聽到哪里在論道
    ,不管什么人講,都跑去聽
    ;如果叫他修道的話
    ,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來。然而他太太的事辦完了
    ,又有兒子的事來了
    ,了了兒子的事,女兒又生了孩子
    ,又有外孫的事了
    ,如此便永遠完不了。如果說他不修道嘛,任何修道的地方
    ,都看得到他
    ;若是說他修道嘛,空的地方都沒有他
    ,有的地方他都在
    。這就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有時候不陰不陽
    ,半像修道的,半像入世的
    ,講不出來他究竟是什么
    。世界上,像“中士”這一類的人非常之多


    “下士聞道

    ,大笑之”,有些人聽到大家聚集一堂研究道
    ,聽經(jīng)
    ,聽講《老子》,他認為像是一群神經(jīng)病
    ,他哈哈
    。大笑就跑掉了。老子說:“不笑
    ,不足以為道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阍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我這個“道”越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雌饋砝献邮亲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但是,講句老實話
    ,世界上最高的東西
    ,是很難講清楚的;最世俗的東西
    ,反而是大家最喜歡的


    我經(jīng)常說,你只要看鈔票

    ,就懂得世間的道了
    。世界上哪一種鈔票最走運,那種鈔票就又臟又臭,雖然快要破了
    ,還是一天到晚走運得很
    。用這樣的鈔票買菜,菜販?zhǔn)盏揭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趕快把它用出去
    ,因為它又臟又臭。如果是一張新的鈔票
    ,就包好存放
    ,舍不得用出去。所以
    ,一個人要想得志
    ,就趕快學(xué)做那一張臟鈔票,一身都臟
    ,就像那一張在市場上滿天飛的鈔票一樣
    。如果把自己搞得太干凈了,一定給人家包起來
    ,放在抽屜里不用
    ,最后更銷進鐵柜里去了。悟到了這個道理的人
    ,便會前途無量了
    。老子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開始從正反的論辯

    ,說明道之用
    。所謂正反的論辯,看起來是講正反的相對
    ,亦就是陰陽的相對
    ,其實是四個現(xiàn)象:正面、反面
    、正面的反面
    、反面的正面。這就要各人自己去體會了


     


    黎明前的黑暗


    他下面又說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老子每一句話的文字都很明白
    ,你仔細研究道理,都非常深奧
    。什么叫“建言”
    ?用現(xiàn)在的話
    ,就是格言。老子說我們老祖宗的文化
    ,是有格言的
    ,格言如何講呢?不曉得是幾千萬年前
    ,老祖宗講的“明道若昧”
    ,真正的大道,光明的大道是看不見的
    。所以
    ,你不要認為白天才叫做光明,真正的光明就像黑夜
    ,所以現(xiàn)在太空發(fā)現(xiàn)有黑洞
    。這宇宙的黑洞,現(xiàn)在還不曉得是怎么一回事
    ,所有宇宙的光明
    ,一進入黑洞就變黑了,這個里頭是什么東西不知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的科學(xué)家在懷疑
    ,是否整個的宇宙是從黑洞中放出來的?西方人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
    ,我們老祖宗
    ,也就是上古的道家,早就知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兜啦亍分姓f“明道若昧”,大光明里頭等于黑暗
    ,黑暗是真正大光明的根本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老子文章的寫作方法
    ,是楚國的文化,現(xiàn)在說是南方的文化
    ,都是有韻腳的,每一句都是押韻的韻文
    ,很好聽
    。“明道”
    ,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
    ,“昧”不是完全黑暗,是有一點模糊,有一點不明
    ,就是我們現(xiàn)在一句通俗的話
    ,“天亮以前,有一段黑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一段黑暗,文學(xué)專門的名稱叫做“昧爽”
    ,就是要亮而未亮之間
    ,也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黎明。這種“昧”是自然物理的現(xiàn)象
    ,也說明了道的作用


    這個“明道若昧”的道理,引申到為人處事方面

    ,就是事情在成功以前.常有很艱苦的一段
    。在科學(xué)研究工作上,要發(fā)明一項東西時
    ,研究到最后似乎絕望
    ,當(dāng)自己將要放棄時,忽然一個靈光來臨
    ,發(fā)明成功了
    。這就是“明道若昧”。打坐修道的人
    ,也許修了幾十年
    ,一點影子都沒有,毫無進步
    。但在毫無進步當(dāng)中
    ,絕不要放棄!這一句話可以給自己當(dāng)作一個安慰
    ,也許快要悟道了
    ,因為“明道若昧”,自己越來越采了
    。這雖然聽起來像笑話
    ,但的確有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過程。


    “進道若退”

    ,學(xué)任何一樣?xùn)|西
    ,做任何一件事情,進步到一個程度
    ,成果快要出現(xiàn)的時候
    ,你反而覺得是退步
    。比如說寫毛筆字,開始寫的三天
    ,越看寫得越有味道
    ,越寫越漂亮,自己也贊嘆自己快要變成書法家了
    。到了第四天越寫越難看
    ,第五六天自己都不想練了,越看越不成樣子
    。在這個時候
    ,千萬不要放棄,寫的字雖然越看越難看
    ,那正是你書法上的進步過程


    學(xué)拳也是一樣,不管太極拳

    、少林拳
    ,學(xué)了半月就想打人,覺得自己的武功天下第一
    ,好像都可以飛檐走壁了
    。三個月后慢慢發(fā)懶了,半年以后
    ,所學(xué)的通通丟光
    。所以,在進步以前就有這個現(xiàn)象
    ,人情物理都是如此
    。古人只是拿人世間的經(jīng)驗,以及物理的狀況
    ,加以說明而已


    “夷道若纇”,“夷”就是平坦的道路

    ,例如我們開辟一條新的馬路
    ,像建造橫貫公路,未開辟以前有種種困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袄h”就是堆積起來,沒有辦法開發(fā)
    ;及至開好以后
    ,就是平坦的大道了。換句話說
    ,在平坦的大道要完成以前
    ,我們會感到工程十分困難。


    上面老子引用這些話

    ,都是中國的上古文化
    ,老子稱之,為“建言”
    ,引用古代的格言
    ,藉以講到人的修養(yǎng)品德方面。


     


    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


    “上德若谷”

    ,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
    ,所謂道德的完成,反而太像是空空洞洞的
    ,什么都沒有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
    ,半罐子響叮當(dāng)”
    。學(xué)問真正充實的人,反而覺得自己像是一無是處
    。所以一個真正有道德之士
    ,不會表示自己有道德,或者表示自己有功夫
    。這就是“上德若谷”的道理
    。一個人真到了虛懷若谷,才能夠包羅萬象
    。學(xué)問的道理
    ,人品的修養(yǎng),都是同一個原則


    “大白若辱”

    ,“白”是明白的意思。我們讀歷史
    ,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人一輩子受冤枉
    ,甚至把冤枉帶到棺材里去,生前沒有辦法洗雪清楚的
    。這還不可憐
    ,更可憐的是,歷史上不少人物
    ,一生的冤枉留存千秋萬代
    ,永遠是個冤枉。但是
    ,在一個有道之士看來
    ,也無所謂冤枉
    ;因為“大白若辱”,明白與冤枉差不多
    ,沒有什么了不起
    。比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宋代的岳飛,如今我們知道是忠臣
    ,可是在岳飛這件冤案發(fā)生之際
    ,他硬是被處死了。在那個時候
    ,他雖蒙不白之冤
    ,但是萬代千秋之后,不們成為清清白白的一個人
    ,而且成為一個神
    ,這就是“大白若辱”。白居易詩中說:


    周公恐懼流言 王莽謙恭下士時


    若使當(dāng)時身便 一生真?zhèn)斡姓l知


    我們的歷史上

    ,有周公輔助成王的故事
    。周武王死時,他的兒子成王只有十二歲
    ,就繼承王位當(dāng)皇帝
    ,全靠叔叔周公的輔助。因為成王是個小孩
    ,還有很多不懂事的地方
    ,這個叔叔就把他軟禁起來。周公身為輔相
    ,權(quán)力很大
    ,在家庭的地位是皇帝的叔叔,但在政治體制上
    ,他是這個侄子皇帝的部下
    、宰相。現(xiàn)在他把皇帝軟禁起來
    ,讓小皇帝去讀書學(xué)習(xí)
    ,致使天下人議論紛紛,認為周公企圖自己接掌王位
    ,所以把侄子都關(guān)起來了
    。最后證明不是那么一回事,當(dāng)他把成王教育成功后
    ,還是把權(quán)力交還給了成王


    所以白居易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當(dāng)時被眾人誤解

    ,以及漢朝王莽篡位以前“禮賢下士”的時候
    ,都看不出來他們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叭羰巩?dāng)時身便死”
    ,假使這兩個人當(dāng)時死了的話
    ,“一生真?zhèn)斡姓l知”
    ,他們這一生是真好人或者是假好人,有誰知道呢


    中國有句名言

    ,說明人的一生很難評論,所謂“蓋棺論定”
    ,棺材蓋起來的時候
    ,這個人是好是壞,才可以下一個定論
    。不過
    ,我加上幾十年的讀書以及做人經(jīng)驗,并不太相信這些話
    ,有時蓋棺還不能論定
    。因為,對人下一個定論很難
    ,尤其讀多了歷史
    ,更覺得在愛惡是非之間,是很難對人下斷語的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大白若辱”
    ,青年人了解這個道理,要做一番事業(yè)
    ,就要忍得住
    。佛學(xué)有個名稱,叫做“忍辱”
    ,人能夠忍得住才行
    。因為一個人要做一番真正對國


    家社會有貢獻的事業(yè),其間被人誤解

    ,以及各方面的壞話
    ,最難聽最痛苦的,你都要受得了
    ;受不了這個辱
    ,就不必指望成功。


    “廣德若不足”與“上德若谷”的道理一樣

    ,“上德”就是崇高遠大的升華
    ,“廣德”就是廣博寬大
    ,一個人的好德性是寬大的,普遍照應(yīng)了萬方
    。以佛家的話來說
    ,就是所謂無量無邊。真正有這樣厚德的人
    ,反而覺得自己不夠廣德
    ,所以真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就是這種胸襟


    “建德若偷”

    ,這個“偷”不是做小偷,是奸巧的意思
    。真正建立一個德業(yè)時
    ,也就像剛才譬喻寫毛筆字一樣,一寫到進步的時候
    ,反而覺得退步了
    。有時候旁人看起來,好像偷工減料
    ,因為人多半是看成果的
    ,在成果沒有出來以前,似乎是偷工減料
    ,使用奸巧


    “質(zhì)真若渝”,一個東西本來是好的質(zhì)地

    ,無任何污點
    ,但看起來好像變質(zhì),像是假的
    。所以
    ,世界上物質(zhì)的東西,好與不好很難鑒定
    ;真好的東西
    ,我們往往把它看成假的。其實人類用的東西多半是假東西
    ,又把假東西看得非常寶貴
    。佛學(xué)的道理,說這是“眾生顛倒”
    ,眾生就是那么顛倒
    。做人做事也是一樣,對人非常誠懇的人,往往會被人家懷疑——這個家伙干什么呢
    ?難道
    ?是什么意思……這就是人情的現(xiàn)象。


     


    大器晚成 小時了了


    “大方無隅”

    ,什么叫“大方”
    ?這個地球,東南西北四方
    ,你看大不大
    ?這個不算大,比不上虛空那么大
    。那么虛空有沒有東南西北呢
    ?虛空根本沒有東南西北;所謂東南西北是人為的
    ,人類自己假定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按蠓綗o隅”
    ,虛空也沒有方隅,也沒有轉(zhuǎn)角的地方
    ,任何一面都是虛空
    ,當(dāng)然就沒有東南西北。


    “大器晚成”

    ,這一句話
    ,青年同學(xué)可以拿來安慰自己了。書讀不好的人
    ,事業(yè)做不成功的
    ,自認為是“大器晚成”,自認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其實“大器晚成”這句話
    ,是以物理來講人生,一個大的建筑物
    ,不會建造得那么快
    。我們現(xiàn)在喜歡用西方的一句話做比喻:“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逼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萬里長城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人類的歷史
    ,更不是一天構(gòu)成的
    。古代的教育,時常引用這句話,不過
    ,現(xiàn)在家庭教育要注意
    ,因為現(xiàn)代的孩子太聰明了,真是嘆為觀止
    。幾十年前
    ,在我們幼小的時候,笨得不得了
    ,什么也沒有看過
    ,泥巴是第一等的玩具。幾十年后的現(xiàn)在
    ,那么多玩具
    ,是我們小時候做夢也想不到的,所以小孩子都變得特別的聰明了


    但是我發(fā)現(xiàn)另外一句古人說的話

    ,似乎也有道理,就是“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很多小孩子,看起來非常聰明
    ,等到讀大學(xué)的時候就差了
    。我教大學(xué)的時候,教得連我也煩起來了
    ,因為發(fā)現(xiàn)學(xué)生比我還采
    。打聽之下,這些學(xué)生在兒童時期
    ,都是聰明絕頂
    ,長大卻有問題,實在顛倒了
    。所以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
    ,“大器”未必“晚成”,這在教育上一定要正當(dāng)才對


    我經(jīng)常告訴朋友們

    ,你的孩子太聰明了,教育上要小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許多家庭的父母
    ,看見自己的孩子聰明,便高興做很
    ,拼命去培養(yǎng)
    。實際上
    ,教育孩子和種一棵好花一樣,一棵好的花苗
    ,如果肥料用得太多
    ,澆水過勤,反而害了這個好花苗
    。教育的道理
    ,也和用兵一樣,“置之死地而后生”
    ,要經(jīng)過艱難困苦
    ,他才能站得起來;好的環(huán)境長大
    ,成績單上的分?jǐn)?shù)非常好看
    ,但這在將來的事業(yè)上等于零。幼年的聰明和成績單
    ,并不等于能做事
    ,能創(chuàng)業(yè)。所以千萬要注意
    ,大器固然晚成
    ,到底成個什么,就看小時候的教育了


     


    聲音 形象 見道


    “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反而不能聽見

    ,我們?nèi)祟悓O大的聲音是聽不見的
    ,倒是有許多小昆蟲,可以聽到大聲有
    。螞蟻比我們聽力好
    ,它聽得見的我們聽不見。比如科學(xué)上都曉得
    ,銀河系統(tǒng)晝夜都有聲音
    ,聲音其大無比,除非透過科學(xué)的儀器
    ,否則我們的聽力是承受不了的
    。人類所聽見的不是真正的大音,像宇宙有自然的音聲
    ,非常的大
    ,大得我們卻聽不見,所以覺得宇宙很寧靜
    。尤其到了高山頂上
    ,感覺一點聲音都沒有
    ,非常寧靜。什么人可以聽見大音呢
    ?只有人定的人可以聽見
    ,這用科學(xué)儀器可以測驗出來。


    “大象無形”

    ,大的現(xiàn)象是沒有形象的
    。比如佛家講法身,成了佛的人
    ,另有一個身體
    ,永遠不生不死,叫做法身
    ,法身是無相無形的
    。又比如說虛空,一般人絕不會承認有虛空
    ,但是
    ,虛空一定是有的;不過
    ,虛空無形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虛空,不是虛空
    ,而是天空
    ,那只是空間罷了。嚴(yán)格地講
    ,虛空是無相無形的
    ,這些話暫時放在這里,因為文字很容易懂
    ,如果深入去探討
    ,想求得究竟的話,那又可以做成哲學(xué)的論文了
    。像這樣的學(xué)術(shù)論文
    ,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多,正反兩面它都說了
    ,因為正反兩面都是道的用
    ,而道的體卻看不見。


    道起用以后

    ,有好就有壞
    ,有善就有惡,有是就有非
    ,有輕就有重
    ,有白就有黑
    ,有正就有反。我們要留意這個道理
    ,了解這個人生并不是偶然的
    ,萬物萬事必然會變?nèi)ィ划?dāng)你正面擺下來的時候
    ,反面的力量也在你正面擺下了
    。所以,一個人到成功的時候
    ,就要曉得今天的成功正是失敗的開始
    。如果說你永遠不想失敗,那就不要把今天的成功當(dāng)作成功
    。要沒有今天
    ,只有明天,永遠只有明天
    ,永遠只有向前走
    ,這樣,或者有一點希望
    。所以
    ,不要把成功當(dāng)成是真實的,套用老子的一句話“大成無功”
    ,要想大成
    ,就要做到看不見功效才對。


    最后

    ,他為這一章做了一個結(jié)論:“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的功能看不見
    ,要如何去了解呢
    ?要在人世間一切的作用上去體會那個“體”,在現(xiàn)象上來體會那個“體”
    。所以
    ,道的體是隱,是“無名”
    ,它是沒有名相可見的
    。因此,叫它道也可以
    ,叫它佛也可以
    ,叫它“哈不隆咚”或別的什么都可以
    ,因為它本身無名、無相
    、無形
    、無體之故。


    欲想了解“道”

    ,該怎么去見呢
    ?“夫唯道,善貸且成”
    。古文“夫唯”二字
    ,就是現(xiàn)在白話文的“那么這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吧瀑J”是善于假借一個東西
    ,假托一個東西去表達出來。換言之
    ,就是透過它的作用
    ,透過了現(xiàn)象,才可以看到這個“體”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扒页伞保们荫R馬虎虎可以看出它的成效來
    。所以
    ,要修道,先要了解這個“道”
    ,只有在用與相上去見“體”
    ,光是找“道體”是看不見的,因為“體”是透過相與用表達出來的


    從這一章的結(jié)論就知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我們既然想學(xué)老子
    ,一定想做上士
    ,上士要如何做呢?先要把中間這許多都懂了
    ,“明道若昧
    ,進道若遇,夷道若纇……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這些原則都懂了
    ,在做人做事上去體會,在很平實的人生中
    ,才體會到形而上不可知
    、不可見的“道”,那你就修成功了
    。假使你不在行為現(xiàn)象上去修
    ,去體會,你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
    ,那是做不到的
    ,也是不可能的。所以
    ,不管是道家
    、佛家或者任何一家,都沒有辦法
    ,只有透過“善貸”——假借行為現(xiàn)象的修持
    ,才能到達形而上的“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暗馈本褪沁@么一個道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2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
    ,閉其門
    ,終身不勤。開復(fù)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金丹一物
    ,豈有它哉
    ?只是先天一元真氣,古人喻為真鉛
    、為金花
    、為白雪、為白虎初弦之氣——種種喻名
    ,總不外乾坤交媾之后
    ,乾失一陽而落于坤宮,坤得此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陳致虛《道德經(jīng)轉(zhuǎn)語》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章第四十八為學(xué)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
    。愛生安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不遷
    。雖有甲兵,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div   id=、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久
    。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
    ,天地自生不生
    ,但見風(fēng)雨霜露益於世人,亙古至今不息
    ,未見天有自生者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惟不識,故強為之容
    2024-12-18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
    ,同于道;德者
    ,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