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

    德玄 2024-12-23 20:19:45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
    ,吾以觀復(fù)
    。夫物蕓蕓
    ,各復(fù)歸其根
    。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達(dá)到極度虛無

    ,守住極度清靜
    。萬物一起生長,我因此觀看它們的住復(fù)回歸
    。萬物紛紛紜紜
    ,各自回歸到自己的根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貧w根本叫做“靜”
    ,這就叫做回復(fù)本來的狀態(tài),回復(fù)本來狀態(tài)叫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了解常道叫做“明”,不了解常道就會輕舉妄動而招來兇險(xiǎn)
    。了解常道才會包容
    ,包容才會公正,公正才會周全
    ,周全才會符合自然
    ,符合自然才會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會長久
    ,才會終身沒有危險(xiǎn)

    0192.jpg

     這一章開頭講了一種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致虛極

    ,守靜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疤摌O靜篤”是一種得道的境界,“虛靜”容易到達(dá)
    ,但“虛極靜篤”卻很難達(dá)到
    ,需要長期的修煉。按照道家內(nèi)丹派的說法
    ,經(jīng)過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以后才可以達(dá)到這個境界
    。按照佛家的說法
    ,叫戒、定
    、慧三學(xué)
    ,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
    ,“入定”就是要達(dá)到“虛極靜篤”的境界
    。這時候就會有大智慧出現(xiàn)。你可能會說那怎么可能呢
    ?怎么不可能
    ?因?yàn)椤疤摌O靜篤”其實(shí)就是進(jìn)入了潛意識狀態(tài),潛能狀態(tài)
    。人的潛意說占到了人全部意識的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七
    ,人的表意識只占到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潛意識儲存著潛能
    ,潛意識能為你釋放出讓你難以置信的潛能
    ,所以說人的潛能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一輩子都沒開發(fā)出來呢。我們的潛意識里儲存著我們聽過的
    、看過的
    、經(jīng)歷過的所有的信息,還有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信息
    ,有我們的祖先本來具備
    ,但后來卻消失的各種潛能,平常它們不會浮現(xiàn)出來
    ,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
    ,比如極度危險(xiǎn)的狀態(tài)下,你的潛能才會發(fā)揮出來
    。當(dāng)然我們不可能以生命為代價(jià)來開發(fā)我們的潛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绿摌O,守靜篤”就是老子教導(dǎo)我們開發(fā)潛能的最好辦法
    。在“虛極靜篤”的時候
    ,用的是右腦思維,是直覺
    、體悟
    、靈感的思維。禪宗的“參話頭”就是一種開
    發(fā)智慧
    、開發(fā)潛能的方法
    。儒、釋
    、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
    ,如果用一個字來說,就是“靜”;用兩個字來說,就是“虛靜”
    。你們發(fā)現(xiàn)了沒有?虛靜要達(dá)到極點(diǎn),才能開發(fā)和釋放出潛意識中的潛能
    。如果你學(xué)會了這種方法,你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更加幸福

            “靜篤”,尤其在我們這個社會,心一定要靜,因?yàn)橥饨缍际莿拥?那怎么來制這個動?你必須要以靜制動。所以《老子》講要靜,要靜到極點(diǎn),誰最靜?我們說嬰兒是安靜的

    ,但是嬰兒在靜當(dāng)中活力是最強(qiáng)的
    。所以別看我靜下來,好多人就以為我就安靜了
    ,我就什么事都不做了
    ,我就休息了,它實(shí)際上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靜當(dāng)中能開大智慧
    ,在我們中國文化里都講靜,這個也可以用于我們養(yǎng)生
    ,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不是很浮躁嗎
    ?這時候怎么辦?每一天你可以找四個時辰
    ,比如
    ,晚上十一點(diǎn)到一點(diǎn),中午十一點(diǎn)到一點(diǎn)
    ,上午五點(diǎn)到七點(diǎn)
    ,下午五點(diǎn)到七點(diǎn),找這四個時辰當(dāng)中的兩個時辰
    ,來入靜
    。所以我們中國人講要睡子午覺
    ,就是子時的時候一定要入睡,那是陰陽交接的時候
    ,午時也是陰陽交接的時候
    ,所以晚上和中午的十一點(diǎn)到一點(diǎn),這兩個時辰一定要休息
    。當(dāng)然練功更是一種積極的休息
    。剩下的那兩個時辰最好你要練練功
    ,練靜功
    ,心要放松,自己的心就會慢慢靜下來

          “萬物并作

    ,吾以觀復(f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是老子發(fā)現(xiàn)的萬事萬物運(yùn)動變化的規(guī)律
    。“作”就是發(fā)生
    ,可引申為運(yùn)動變化
    。“復(fù)”就是回復(fù)
    、回歸
    、循環(huán)往復(fù)。

          “夫物蕓蕓

    ,各復(fù)歸其根
    。”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就是“各復(fù)歸其根”
    ,比如一年四季春生
    、夏長、秋收
    、冬藏
    ,接著又是春生、夏長
    、秋收
    、冬藏,永遠(yuǎn)是循環(huán)的
    。萬事萬物
    、蕓蕓眾生,最后都會回歸到根上去
    。你看樹木長高了
    ,長得很高很高
    ,但是到最終,樹上的葉子還是要落在根上
    ;人活得很久了
    ,年紀(jì)大了,就有一種思鄉(xiāng)之情
    ,最后都想“入土為安”
    。我們?nèi)硕际菑臒o中來的,最終還回歸于無
    。佛教講“六道輪回”
    ,大家都知道,這輩子做善事
    ,下輩子就能到“上三道”(阿修羅
    、人、天)
    ,這輩子做惡事
    ,下輩子就會淪為“下三道”(惡鬼、畜生
    、地獄)
    都在六道里循環(huán)往復(fù)。成佛
    、成道就不循環(huán)的了
    ,叫寂靜涅槃。

           “歸根曰靜

    ,是謂復(fù)命
    。”回歸本根就叫做“靜”
    ,這個“靜”是指萬物本根
    本性是虛靜的,同時還指掌握萬物本根
    、本性的方法也應(yīng)該是虛靜
    。按老子的話來說,這個本根
    、本性就是“道”
    ,因?yàn)椤暗馈笔且粋€總根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皻w根”也就是“復(fù)命”
    。“命”指天命,是天地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又是天地自然的本原和結(jié)局,它是不受人的主觀意愿所支配的。對人而言
    ,“命”就是在天道支配下的命運(yùn)和最終歸宿
    。“復(fù)命”就是回復(fù)到天地自然的本來狀態(tài),就是遵循自然的周期變化規(guī)律

          “復(fù)命曰常

    ,知常曰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俺
    !笔鞘裁?“常”就是道,因?yàn)橹挥械朗呛愠2蛔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yùn)動——“反動”就是“道”
    。了解這個“道”,就“明”了
    。佛家說人生痛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無明”
    ,“無明”的人就痛苦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盁o明”的表現(xiàn)就是“貪嗔癡慢疑”,我們要是知道了“道”
    ,知道一切都是循環(huán)往復(fù)的
    ,你不就明了嗎?還去求什么呢
    ?就不會為一己之私利而蠅營狗茍了

           “不知常,妄作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盁o明”的人不知道這個“道”就有兇險(xiǎn)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娏私獬5朗嵌嗝粗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天乃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绷私獬5谰桶荩菥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公正就周全
    ,周全圓滿就符合天道,符合自

    然法則,符合自然就符合大道

           “道乃久

    。”符合大道就會天長地久
    ,永恒不變
    ,寂靜涅槃。

           “沒身不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苯K身不會有危險(xiǎ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皼]身”就是終身
    ,符合大道的終身都不會有

    危險(xiǎn)。

            這一章主要講了得道的法門

    ,就是“致虛極
    ,守靜篤”。我們要怎樣做才叫靜呢
    ?除了打坐之外
    ,平常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靜的心態(tài)。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4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
    ,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復(fù)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金丹一物
    ,豈有它哉
    ?只是先天一元真氣,古人喻為真鉛
    、為金花
    、為白雪、為白虎初弦之氣——種種喻名
    ,總不外乾坤交媾之后
    ,乾失一陽而落于坤宮,坤得此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陳致虛《道德經(jīng)轉(zhuǎn)語》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章第四十八為學(xué)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重復(fù)
    。愛生安土。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不遷。雖有甲兵
    ,無所陳
    2024-12-20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div   id=
    、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
    ,同于德;失者
    ,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希言自然
    。希
    ,少也。多言數(shù)窮
    ,少言合道
    ,故曰自然。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
    道德經(jīng)注解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