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黃老道的一部著名丹經(jīng)《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現(xiàn)知最早的包含著系統(tǒng)的外丹理論的著作。《周易參同契》流傳到國外后,對外國
煉丹術也有很大啟迪 。它也被后世
內(nèi)丹家譽為“萬古丹經(jīng)王”(《悟真黝)
、“萬古丹經(jīng)之祖”(
<周易參同契發(fā)揮。阮序》) 、“丹經(jīng)鼻祖,諸真命脈”(《周易參同契闡幽
。序》)等
。《周易參同契》還包含著房中術的內(nèi)容
。應當聲明
,外丹術、內(nèi)丹術都是后來的名詞
,《周易參同契》沒有使用這兩個名詞,也沒有使用房中術的名詞
。
一、《周易參同契》借助漢代易學
《周易參同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借助漢代易學構(gòu)筑煉丹理論。王明列舉《參同契》與漢易學有關者,一日納甲說,二日十二消息說,三日六虛說,四日卦氣說①。孟乃昌說《周易參同勢上卷第1章至第19章和中卷第41章至第61章系原己存在的緯候著作O。朱伯i矚從易學史的角度評價說:《參同契>可以說是漢代易學和煉丹術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標志著漢易發(fā)展的另一傾向,成為后來道教易學的先驅(qū),它創(chuàng)建了道教解易的系統(tǒng),其在道教史和易學史上都起了很大的影響③。蕭漢明強調(diào)《參同契》對西漢及東漢早期的象數(shù)易學無疑有一定的繼承,但更具特色的 是它的獨創(chuàng)性u。
朱熹說<周易參同契》“詞韻皆古,奧雅難 通,刪。丹經(jīng)愛用隱語和比喻,自然費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芤?/span>
參同契》的隱語和比喻大量借用《京氏易》和《易緯》構(gòu)成系統(tǒng)的象征符號,注解者可以盡情發(fā)揮,遂更加難懂 ,“用字皆根據(jù)古書”⑥并不是其難讀的主要原因
。
《周易參同契》的這個特點完全是時代造成的。西漢時期試圖將儒家思想宗教化的結(jié)果 ,產(chǎn)生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
。同時形成了漢易諸學派。東漢時期進行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努力,主要表現(xiàn)為編制讖緯神學
。漢易與讖緯決定了《周易參同契》的特點
。據(jù)
<史記。儒林列傳》載 ,孔子死后
,傳《周易》于商瞿,經(jīng)六世傳田何
,漢興
,田何傳楊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
。儒林傳》載:西漢初,田何傳周王孫
、丁寬
、服生、楊何。西漢中后期,丁寬傳田王孫
,田王孫傳施仇
、孟喜、梁丘賀,孟喜傳焦延壽,焦延壽傳京房。施
、孟、梁丘
、京皆為官方易學
,屬于今文經(jīng)學派。此外
,民間有費直和高相易學
,屬于古文經(jīng)學派。從內(nèi)容看
,孟喜
、京房創(chuàng)立了漢易象數(shù)學派,影響最大
,為漢易的代表
。費直易學發(fā)展為義理學派。另外還有以黃老之學解釋《周易》的一派
,講明陽變易學說
。君平和揚雄為代表,似可稱為黃老易學派。
孟京易學的特點是一、以奇偶之數(shù)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說《周易》經(jīng)傳文;二,以卦氣說解釋《周易》原理
;三
,利用《周易》講陰陽災變。董仲舒之后
,一批方士化的儒生神化孔子和儒經(jīng)
,大量炮制讖緯。大約在西漢末年
,讖緯神學形成
。正如張衡日:
“圖讖成于哀、平之際也”u。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提倡讖緯,導致讖緯神學盛行。白虎觀會議后,讖緯成為官方神學主流,幾乎取代經(jīng)學的統(tǒng)治地位。讖是神學預-用于占卜吉兇。緯是對儒經(jīng)所作的神學解釋。漢光武帝劉秀于中元元年(56)宣布圖讖于天下,即所謂的“河洛五九,六藝四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昂勇逦寰拧卑ā逗訄D緯》
、《洛書緯))和假托
伏羲到孔予編著的其它緯書共
45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傲囁木拧奔础镀呓?jīng)緯))
,包括《易緯》、《詩緯)
、《書緯》
、《禮緯》、《樂緯》
、《孝經(jīng)緯》和《春秋緯》共
36篇。《七經(jīng)緯》加上《尚書。中f嘞也被稱為緯候。
《易緯》是依附于、借助于《周易》而發(fā)揮其神學的。西周初葉《易經(jīng)》成書后,春秋時代儒家
、道家、陰陽五行家和法家等思想家
、學者開始對之進行各種各樣的解釋
。有的取象,有的取義
,有的重哲理
,有的重陰陽,都比較零散
。至戰(zhàn)國時期
,儒家編咸系統(tǒng)解釋《易經(jīng)》的《易慟,將
|、筮釋為哲學
,埋下了日后
<易》象數(shù)學派和義理學派的種子。
《易緯》成書的年代當在京房和《白虎通》之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兑拙暋钒l(fā)展了孟京的卦氣說,特別是京房易學
,并且吸收了西漢的元氣說
、陰陽五行學說以及董仲舒和今文經(jīng)學的神學目的論,將卦氣說從理論上做了一次總結(ji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兑拙暋返奶攸c是將《周易》神秘化,將象數(shù)解易理論化
,在哲學上提出了一個世界圖式作為理論基礎⑧
。
讖緯神學中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讖語神話
、神仙方術等內(nèi)容,可謂古已有之
,源遠流長
,陳
l麟說當溯原于鄒衍及其燕齊海上之方士⑨。京房易學雖然在名義上間接傳自孟喜,與施
、孟、梁丘皆以田何為祖
,但劉向校書時己察覺京房之師焦延壽實際是獨得隱士之說
,托名與孟喜
,為田何派的異黨。有學者說那位隱士即是方術之
,士⑩
。《易緯
>繼承京房易學,也是繼承神仙方術之士
。這些表明,《易緯》與神仙方術有不解之緣
。神仙方術著作《周易參同契》借助于《京氏易》和
<易緯》,很正常。
二、《周易參同契》的作者
《周易參同契》未署作者姓名。正史對之重視不夠,遲至新舊《唐書》方見著錄
。五代后蜀彭曉著了一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將《參同契》分為
90章和《鼎器歌)),閱讀比較方便,本節(jié)引用《周易參同契》采用彭曉的分章
。朱熹、陳顯微
、《四庫全書》、明清注等都以為彭曉的《周易參同契通真義》是存世最早的注本
,因而很迷信彭曉在序中對《周易參同契》作者的認定
。彭曉說
魏伯陽不知師授誰氏,得《古文龍虎經(jīng)》
,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
,后又補入《補塞遺腳一篇。魏將
<參同契》密示青州徐從事,徐隱名而注之
。至東漢桓帝時,魏伯陽又傳同郡淳于叔通
,
《參同契》遂行于世⑧ 。彭曉不僅繼承了
<神仙傳》的說法,而且增加了許多內(nèi)容 。其說的作者傳授順序簡單說就是“魏傳
,又傳淳于”。此說千余年來影響廣泛
,也長期主導著近現(xiàn)代學術界
。筆者也曾信從
。;
現(xiàn)知最早為《周易參同契》作注者是東漢學者虞翻(164- 233)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日:“虞翻注《參同契》云:
c字從日下月…⑥ 。陰長生《周易參同契注》卷
T日:“虞翻以為委邊著鬼是魏字,斯得‘與鬼’ 。不然
,其悟道之后,何得
c與鬼為鄰,行耳”⑩
?
<四庫全書總目》說:“自虞翻注《易》引其‘日月為易’一語外,他家罕所引。其授受源流
,諸書亦不具載”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犊偰俊反苏f遺漏了不少文獻
。如東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著錄魏伯陽的書,《神仙傳》
、南朝才子江淹的詩
、蕭梁陶弘景的《真誥》、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隋代虞世南的《北堂書鈔》卷
160都提到《參同契》哆隋代蘇元朗曾提煉《參同契秘》等三部書的精華寫成《龍虎通玄要謝⑩。惜他們著錄、提到或讀過的傳本
、注本均已亡佚
。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將《周易參同契》著錄為《魏伯陽內(nèi)經(jīng)》⑥,“內(nèi)經(jīng)”大概是道經(jīng)的意思
。道士將道經(jīng)尊為內(nèi),將非道教的經(jīng)典排斥為外
。
<神仙傳。魏伯陽傳》說:“伯陽作《參同勢、《五行相類》凡三卷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哆陶弘景引<易參同契》說:“桓帝時上虞淳于叔通受術于青州徐從事”⑩。清代仇兆}籬注意到有仙傳和彭曉兩種不同的說法,認為“兩書必有一誤”③ 。余嘉錫則指出陶弘景的說法出自《參同契》【日序,最明白可據(jù)
,疑彭曉的說法有誤⑨
。
陳國符首先發(fā)現(xiàn)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不是現(xiàn)存最早的注本 。他從《道藏》中又考定出兩種唐代的注本。一本是托名陰長生的《周易參同契注》
,另一本是容字號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
。其撰《中國外丹黃白法經(jīng)訣出世朝代考》日:周易參同契陰長生注“乃唐人注,依托東漢人陰長生
,撰此注
,最早于李淳風在世時(初唐),或更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葑痔栔芤讌⑼鯚o名氏注“同時用此諸地名,自垂拱二年至開元末年
,又乾元元年至三年
。故此注之出世,在此時期中”②
。后孟乃昌以勾稽群籍法
,將今本和
26種唐宋煉丹原著對勘,查出許多唐人引用陰本和容字號本的材料 ,進一步證實了陳國符的考定哆本節(jié)引用《周易參同契
>即選用陰本 ,依《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分章。
考定出兩種唐本后 ,對彭曉的序言就不必再迷信了
,唐本所說顯然比五代彭曉之言更有權(quán)威。陰長生《周易參同契注》序說
,
《參同契》昔是《古龍虎上經(jīng)》,本出徐真人。盾因魏伯陽造《五相類》,遂改為《參同契》。淳于叔通續(xù)補,編為三卷。淳于叔通親事徐君唆容字號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解題說,《參同契》昔號《龍虎上經(jīng)》,凌陽子于崆峒山傳與徐從事,徐從事傳與淳于君,淳于君造《五相類))并解前兩卷,編為三卷。疑淳于始傳魏君,魏君改為《參同契》④。陰序和容本解題敘述的作者順序簡單說就是“徐傳淳于,淳于傳魏”(凌陽子為神話,可不計)。此說與陶弘景的說法相合,驗證了俞嘉錫的疑問,糾正了被彭曉顛倒了的傳授次序,并指出《周易參同契》的作者是前后三人。
歷史上曾有人懷疑《周易參同契》為三人所作。元俞琰自稱在靜定中忽有人附耳提示,于是他頓悟《周易參同契》為三人所作,欲分四言、五言、散文為三人各作。但他只是說說而己,沒有實行。他仍認為《參同契》是魏著 ,徐箋注
,淳于傳授④。明代杜一誠分四言者為魏伯陽之經(jīng).五言者為徐之注
,賦亂辭及歌為淳于之補遺哆俞
、杜發(fā)現(xiàn)了文體差異,但仍沒有擺脫彭曉的誤導
。
數(shù)年前,孟乃昌采蕭梁陶弘景<真誥》注、唐代陰序和唐代容字號本解題序言之說,吸收俞琰和杜一誠觀點中的合理內(nèi)核,參以其它文獻資料,并從歷史背景進行分析,詳細辨認了《周易參同勢的作者。他推斷:東漢徐從事?lián)沤?jīng)撰五言文句,授淳于叔通。淳于叔通補撰文句。東漢末年魏伯陽得此書,撰四言文句。而三言體<鼎器黝由漢代他書轉(zhuǎn)錄。后他又補充說:上、中篇是東漢中徐從事將<易緯》(約成于東漢初年)諸籍的一部分與敘述《九都丹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合之成書,傳淳于叔通。下篇四言句和騷體文為淳于叔通撰,淳于叔通為九鼎丹經(jīng)派。漢末魏伯陽傳注,是為上、中篇的四言體和《五相勢哆這樣,《周易參同契》乃是先有《易緯》諸籍一部分,后合《九都丹經(jīng)》主要內(nèi)容第一次成書。后又合九鼎丹經(jīng)的內(nèi)容第二次成書。后再合四言體注與《五相類》第三次成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抖ζ鞲琛酚伤鼤D(zhuǎn)錄。孟乃昌的推斷證據(jù)充足
,除個別細節(jié)仍需推敲外
,基本上解決了《周易參同契》的作者問題。
根據(jù)二唐本序和解題,筆者推測,徐從事第一次成書時為一卷本,曾命書名為《龍虎上經(jīng)》。淳于叔通第二次成書時擴為二卷本,大概沒有變動書名。魏伯陽第三次成書時擴力三卷本,改書名為《參同契》
。如此看來,《抱樸子內(nèi)篇》著錄為《魏伯陽內(nèi)經(jīng)》
,
《神仙傳》說伯陽作《參同契》、
<五行相類》凡三卷,都是指三卷本而言。陶弘景《真誥》注說桓帝時上虞淳于叔通受術于青州徐從事
,陰本序和容字號本解題說“徐傳淳于,淳于傳魏”
,都是根據(jù)《參同契》的原序
。二者并不矛盾。后來原序亡佚
,魏伯陽遂被誤為
最初的作者,第一次的書名《龍虎上經(jīng)》也被錯認為更古的另一部經(jīng)。
徐從事,姓名不詳。陰序說他是青州從事,北海人。漢代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史。徐從事為青州刺史的佐官。
余嘉錫勾稽《太平御覽》卷385引《會稽先賢傳》、《真誥》卷12、《開元占經(jīng)》卷120引《會稽典莉、<續(xù)漢書五行志注》引《搜神記》、今本《搜神記》卷6、《后漢記》卷22諸書有關資料,使我們可以初步了解淳于叔通的生平簡況哆今據(jù)這些資料綜合如下:淳于叔通,名翼,叔通是字,上虞人。
17歲時,說宓氏
<易鰳,精《內(nèi)事》(讖緯書),兼通《春拋
,鄉(xiāng)里稱他為神童
。后為徐從事的弟子。因擅長觀象占卜術
,郡守將他薦舉為方正
,后升為徐州市長
。市長是管理市場的官吏
。桓帝即位后
,淳于叔通通過占
l得知將發(fā)生大臣受誅之禍,遂棄官遁去
,隱居于上虞農(nóng)村。一位叫做度尚的人任上虞長時
,曾慕名登門拜訪隱居中的淳于叔通
。
魏伯陽很聰明,他將自己的姓名隱藏在<周易參同契》下卷《五相類》中,并做了自我介紹
。下卷第
90章隱魏伯陽三字。陰本第88章自稱“魯國鄙夫”,彭曉本作會稽
,朱熹本、俞琰本作鄶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渡裣蓚鳌肪?/span>
2《魏伯陽傳》說魏伯陽為吳人。朱熹說魏伯陽實際是上虞人,當作會稽
,或是魏④
。孟乃昌認為應當信從鄶國之自謂,確定魏伯陽為今河南省密縣人哆第
88章說自己生于幽谷,棲遲僻陋
,不慕名利權(quán)榮,執(zhí)守恬淡
,遠客燕間
,乃撰斯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段翰杺?/span>
>說魏伯陽本高門之子,不好做官,專愛煉丹
。丹成之后
,試三弟子。
三、魏伯陽傳注中的黃老養(yǎng)性術
唐代托名陰長生的《周易參同契注》和容字號本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把《周易參同契》注解成外丹經(jīng),五代后蜀彭曉著《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以內(nèi)外丹注《參同契》
。宋朝陳顯微
、俞琰以后至明清諸家均以內(nèi)外丹注《參同勢。
<京氏易》和《易緯》本不涉丹法。但既然是隱語和比喻
,自然既可以隱、喻外丹
,也可以隱
、喻內(nèi)丹,還可以隱
、喻別的
。所以,無論哪種注
,都可以自園其說
。故而盧國龍說,《參同勢主旨在于推闡
丹道,一方面既可以用于解釋外丹
,也可以用于解釋內(nèi)丹
,另一方面,無論是外丹還是內(nèi)丹
,僅從
<參同契》本身并不能獲知具體的操作。所以,關于內(nèi)外丹的爭論
,可謂辨末而不本,不知《參同契》主旨之所在哆就借用
<易緯))而言 ,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
易緯
《周易參同契》的內(nèi)容到底包括什么,長期困擾著學術界 。有的學者深信《周易參同契》是外丹書
,也有一些學者覺得宣布《周易參同契》包含內(nèi)丹和外丹之術比較穩(wěn)妥,《周易參同契》
成書時外丹和內(nèi)丹兩種名稱尚未出現(xiàn)學者們是為了敘述方便而使用這兩種晚出的名稱來討論《周易參同契》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吨芤讌⑼酢返奈木洌旧隙加斜玖x和喻義兩種涵意
。本義是作為獨立文字的涵義
,即字面上的原義。喻義是與全書融為一體的涵義
,即字面上的原義只是符號
,轉(zhuǎn)為其它涵意。由于《參同契》是依附《京氏易》和《易緯》
,并由幾位作者先后增寫的
,《京氏易》、《易緯》和每位作者所寫的內(nèi)容原來是獨立的
,所以我們只有把它們分別作為獨立的內(nèi)容
,去讀字面上的原義,才能將其內(nèi)容的本義讀懂
,才能不受眾多注本的左右
。孟乃昌已經(jīng)這樣做了。孟乃昌先以文體辨內(nèi)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