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其國
因為有了道家,中國文化才有了轉(zhuǎn)機,有了生機,中國文化才真正的復興了,一掃世俗人思想深處的陰氣、濁氣、虛偽氣,恢復了黃帝在文明之初奠定的積極創(chuàng)造精神,使中華民族文化在極長的時期里,都屹立在世界的中心,使世界驚詫莫名。
|
黃帝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將上古人對宇宙 、社會
、人生、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等的認識,分析歸納成一套完整的學說
,人們稱之謂《黃帝學》
。《黃帝學》的理論基礎是道
,所以人們又把黃帝學稱為“道統(tǒng)”
、“
道學”、“黃學”
。
《莊子·天下》篇曰:“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由何降?明由何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軒轅黃帝
古代文化原是一體,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九流百家的學說“皆原于一”。這“一”指的就是“黃帝學”,有時也指黃帝
的“道”。三代以前,道德方術定于一尊。到春秋戰(zhàn)國之際
,天下大亂
,周天子僅有空名
,并無實際的權威
,諸侯力政,各爭其雄
。乃有“道術將為天下裂”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xiàn)
。也就是《漢志》所說的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
,時君世主
,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
,各引一端
,崇其所善,以此馳說
,取合諸侯
。”所謂九流
,只是一源
,所謂百家,原為一家
,所謂一本散為萬殊
,萬殊復歸一本。
九流也罷,百家也罷
,都是上古道文化的分化和發(fā)展
,他們既有相異,也有相同
。
中國學者把中華文化從發(fā)展歷史分為四個時期:道學時期,子學時期,經(jīng)學時期,集學時期。道學時期是指夏商周三代以前形成的文化,以后是這個道學的發(fā)展變化;子學時代是指春秋戰(zhàn)國到漢武帝時
;以后就進入了經(jīng)學時代,集學時代
。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上說
,道學、
道家,道教是各不相同的
,雖然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他們產(chǎn)生的時間不同
,性質(zhì)不同
。
道學是黃帝時代形成的,研究、探討道學的人很多
,力牧、太山稽
、天老
、五圣、風后
、岐伯
、
廣成子、皇人
、大隗
、倉頡、果童
等等,黃帝是其集大成者
,他是中華上古文化的靈魂,道學的圣人
。以后
,以黃帝正道為圭臬的圣人、能人層出不窮
,顓頊
、帝嚳、堯
、舜
、禹,這些圣人直至湯
、伊尹
、文王、武王、姜太公這些能人
,都是有名的道學家
。
道家,后世的定義多為狹義的道家——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子莊子等 ,其實
廣義的道家包括了道學 、道教
。狹義的道家 ,是指春秋以來
,道學分化以后,百家中的一家
。他以傳
、釋道學自居,所以有人稱他們?yōu)榈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正像儒家和墨家一樣
,這只是個大體的區(qū)分。有許多人
,你很難區(qū)分他們是道家、儒家
,還是法家
、兵家、陰陽五行家等等其他什么家
,即使是自認是道家或別人認為是道家的
,實際上他們內(nèi)部還是分成許多派別的,所謂“孔墨之后
,儒分為八
、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韓非子·顯學》)
。
道家也是一樣,也分許多派,老子莊子不過是其中的一派
,或說在當時影響最大的一派
,此外還有許多派,如長沮桀溺
、楚狂接輿
、荷蕢者、荷條丈人
、太史儋
、老萊子、關尹、
列子、鬻子
、鬼谷子等,像鬼谷子這樣的道學家學生中
,又出了許多其他的“家”
,鬼谷子的學生中,孫臏和龐涓是兵家
,蘇秦和張儀是縱橫家
。孫臏、龐涓各為其國
、其主爭得你死我活
,孫臏還著有兵書《孫臏兵法》傳世;蘇秦一人佩六國相印
,張儀助秦統(tǒng)一了全國
,把個亂世攪得雞犬不寧,這些人沒有一個能和老莊“無為
、棄智
,不敢為天下先”的道家相比。
秦秋戰(zhàn)國以后 ,像老莊這樣的大道家
,恐怕只能在山林隱士中尋找,那種無為
、不識不知卻又無不為
、知天下的隱士
,形如枯槁 ,心如死灰
,與鳥獸草木無異的人也許不少,但很少為人們所知
。
道教是先秦以前的方仙道和黃老道逐漸發(fā)展演變,到東漢中期由張陵組織形成的中國傳統(tǒng)宗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坝锌嚯y的地方就有宗教
。”早期的道教主要在民間流傳
,并同當時的農(nóng)民起義結(jié)合在一起
,以后雖然被有些統(tǒng)治者所利用,但是
道教在北魏、唐代、宋代、明代時期還是成為國教,很多道教大師成為皇帝御用的國師。作為道家通俗形式的表達,道教一直流傳不斷。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道教對我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哲學、文學、藝術、醫(yī)藥學、化學、養(yǎng)生學、天文學、地理學、民族關系學、農(nóng)民運動,一句話對整個社會生活都有巨大的影響 ,當然
,這種影響也是漫長、細微
、潛移默化的,需要用慧眼才能看清
。為此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抵全在道教”
。道教又為我國收藏積累了最多的文化典籍
,明代的《正統(tǒng)
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和《萬歷續(xù)道藏》(一百八十卷)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種書。是我國收集中國文化典籍最多的一部書,除道教書籍外,還收集諸子百家的著作,可以說《道藏》包羅萬有,什么書籍都收,為中國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老莊一派道家,是古代道學的繼承者和權威的道學闡釋者,別人也把黃帝和老子連在一起,稱為黃老,實際上黃帝和老子就是廣義道家的代表。老莊是從黃帝的公天下的道學中蛻變出來的道家,是道學的完善、細化,他們之間有相同也有差別,相同大于他們之間的差別,本質(zhì)仍是一樣,都是以“道”為核心。
老子的道家,是老子繼承且創(chuàng)新了的黃帝道學,是真正的、全面的黃帝道學。老子是周天子的守藏室保管,直接保管著上古傳下來的所有官方最重要的典籍,黃帝學的重要典籍自然也在其中,所以老子要得黃帝之道,要學黃帝之學是再方便不過了。不過學歸學,但黃帝之學,黃帝之道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完全學到的。由于各人所處的時代,社會地位不同,各人各具的學養(yǎng)
、氣質(zhì)、德
、才
、能不同,對黃學的取舍興趣不同
,所以學者就有深淺
、全面與片面的差別,加之黃學在流傳過程中可能出的差錯
,在流傳過程中有意無意所如進去的曲解
,所以,老子之后的后人鮮有徹底了解黃帝學的
,因此也就鮮有全面徹底學到黃帝學的
,掌握黃帝學的。
老子學黃學,在自然觀上,即對宇宙萬物的形成問題上,得到了黃學的真?zhèn)鳎纭饵S帝四經(jīng)》說:“恒先之初,迥同大虛,虛同為一,恒一而止。濕濕夢夢,未有明晦。”“在陰不腐,在陽不焦……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道原》)。帛書《老子》則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
”在宇宙觀上,黃帝與老子都是徹底唯道論者,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
,世界不是什么神創(chuàng)造的
,宇宙的演化既是辯證的,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老子在宇宙觀上對上古自黃帝以來的道論有極其巨大的貢獻的,宣傳和推廣了道的哲學
。在世界文化史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頁。
太上老君——道教教主
在社會觀上、人生觀上
,黃帝與老子顯出令人驚訝的殊途同歸。從整體思想來看
,黃學是積極進取的
,而老子之道至柔至剛
,更是積極上進的。
黃帝的道是有為的,由極致的有為達到無為的
,黃帝主張正道先行,主張“竭聰明
,盡智力
,以營百姓”,而
老子則主張“無為”,“不為天下先”
,“絕圣去智”,由極致的無為達到有為(無為無不為)
。黃帝認為“作爭者兇
,不爭亦無以成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欠治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辯證的、有條件的看問題
,是具體的積極的進馭精神
;而老子則認為,“為者敗之
,執(zhí)者失之”“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剛”,是以柔克剛
,從量變到質(zhì)變
,至剛轉(zhuǎn)化為至柔。
人如果沒有智慧,不充分運用智慧
,又不實修至道,那又怎么能理解黃帝老子的大道呢
?
《老子》五千言沒有一句提及生產(chǎn),但是其思想,對歷朝歷代的生產(chǎn)發(fā)展
,都有深刻影響
,如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
。
同樣,黃帝異常重視生產(chǎn),“故為人主者
,時樗三樂
,毋逆天時
。然則五谷溜熟,民乃藩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妒蠼?jīng)》)
老子主張不爭為目標,但是不爭是斗爭的均衡而達至的,所以老子不但講道還講法
,認為需要道法自然,減少不必要的無須有的法令(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既無為,又有道法
,當社會進入人人淳樸天真的理想境界
,則用法律何用?有法律反而壞事
。
當然在人類社會的大多數(shù)階段里 ,不爭是不可能的,沒有法律則是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難以想象的。
盡管在理想的社會里 ,這法律主要是為維護道德而服務的
,在根本上是不需要的,但在沒有達到這個階段之前
,沒有任何法制
,整個社會就會崩潰,就會瓦解
。而無為和不爭則是真正的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的
,不僅黃帝時代已經(jīng)實現(xiàn)過,儒家經(jīng)典《禮記》描述過: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yǎng)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即使在數(shù)千年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哲學家馬克思也同樣描述過類似的“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發(fā)達“、“按需分配”的共產(chǎn)主義,實際上和古道家的大同社會“同出而異名”。沒有平等,人們就不能和平共處,戰(zhàn)爭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人類,何談幸福與理想?在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這個問題上,老子和黃帝是基本上相同的。
黃帝反對“宮室過度”,主張“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 ,香禁重
,食禁重,味禁重
,室禁重
。”老子主張儉
,主張去甚
、去奢、去泰
,少私寡欲
,反對鋪張浪費。黃帝理想是華胥之國:
“其國無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