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無事了”(見陳致虛《陳虛白規(guī)中指南》)。
南宗丹法特點及與北宗的區(qū)別有:
1.南宗特別重視“由無生有
,重在有物”的丹法要訣
。其人手功夫是追求“有 象”、“有物”
、“有精”
、“有信”之效驗。而北宗功夫從“為學(xué)日益
,為道日損”句 起修
,欲通過“九層煉心”追求一無染滯的元神。
2.南宗丹法是“先命后性
,重在命功”
,北宗丹法是“先性后命,重在性功”
, 這是南北丹法的根本區(qū)別
。陰陽(男女)雙修和清凈孤修并非南北二宗的根本區(qū)別。
3.南宗強(qiáng)調(diào)煉丹應(yīng)“由后天轉(zhuǎn)先天
,借假修真”
,清修丹法和陰陽丹法皆可走 通。其命功完成后不著意煉性功也可健身
,而北宗性功完成后尚須命功成就方能結(jié) 丹
。
4.南宗丹法強(qiáng)調(diào)“返璞歸真,以簡馭繁
,慢中求快
,依訣而煉”,其人手根本法 訣是“收視返聽
,凝神人炁
,調(diào)息綿綿,心息相依”
。郭武教授則認(rèn)為南北宗除在對 待修行之“性”
、“命”秩序上略有差異外,其余思想理論大致是相同的
。二者都宣 揚(yáng)“道”是世界觀的根源和本體
,將“道”等同于“心”,都滑入了主觀唯心主義陣 營
;二者皆主張“無為而通靈”的神秘主義認(rèn)識論
;二者也都認(rèn)同行善積德、忠孝 仁義的倫理價值觀
。南北二宗的思想理論最終是服務(wù)于其得道成仙信仰
。
三
、北派
世稱北七真者,即丘長春處機(jī)
,劉長生處傳
,譚長真處端,馬丹陽處鈺
,郝廣寧 太古
,王玉陽處一,孫清靜不二(丹陽之妻)
。七真又稱七祖
,皆重陽弟子。七祖中 廣開法派
,奠定北宗之基者為長春真人
。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禪宗
,而一歸之于道
。 微妙亦通,廣大悉備
。要在以清靜單修為主旨
。北宗始,則均尊稱重陽真人王喆
。此 派經(jīng)典之最著者
,除七真之著述語錄外,即為金蓋山刊行之《古書隱樓藏書;K北派工法
,專主清靜無為
,而一以“悟道全真”為上乘旨意;故能大宏“全真 教派”
,又簡稱“真宗”
。蓋體清凈無為之旨
,全在悟真一事耳
。雖曰清凈無為,其 下手法則全在清凈二字
,能得真清凈
,自可無為矣。馬丹陽有云:“三十六導(dǎo)引
,二 十四還丹
,比乃人道之漸門,不可便人大道
。若窮法于爐灶
,取象于龜蛇
,乃無事生 事,性上添偽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私哉`人甚矣!神氣須在自身中煉養(yǎng)
,火符須在自身中生用
,以 至過關(guān)服食,結(jié)胎脫胎
,了當(dāng)虛無:無不盡集一身
。仙道種子,人人具有
,個個現(xiàn) 成
,不假外求,故一以自修
、自煉
、自成、自證為上乘主旨
。
四
、東派
東派為明嘉靖隆慶間淮海陸潛虛真人所創(chuàng),亦稱為呂祖親傳
。陸潛虛名西星
,號 長庚。早歲事舉子業(yè)
,瑰瑋世林
,后究金火,翹楚玄門
。于修真期中
,曾親感呂祖降 于其家,留“北海草堂” 二十日
,得其丹法
,以陰陽雙修為宗,而開東派
。以所著 《方壺外史叢編》十五種
,而闡丹法,精深奧妙
,玄微莫測
。其雙修丹法之精密,訣 要之上徹
,較密宗雙身法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馴道人稱其著述
,“洞曉陰陽,深達(dá)造 化
,發(fā)群經(jīng)之秘奧
,揭千圣之微傳,乃修玄之正脈
,度世之慈航也
。”誠為憑心之 論
。
東派煉虛合道用周天火府圖和還元圖來形容
。周天火府圖稱“進(jìn)退符火,周天 數(shù)卦
,三百功圓
,脫胎神化”,強(qiáng)調(diào)“此中得意須忘象
,若究群爻謾役情”見陸西星 《金丹大旨圖》
。就是說采取進(jìn)陽火退陰符的方法,來烹煉和溫養(yǎng)金丹
。還元圖稱 “三年九載
,面壁功深,返于無極
,與道合真”同上
。陸西星認(rèn)為“功夫到此一句說 不得,一字用不著”(同上)
。就是說功夫煉到此步
,即可以沖關(guān),沖關(guān)后便是與逍 合一
,化為仙真
。
五、西派
西派為李涵虛真人所創(chuàng)
,亦稱為呂祖直傳
。雖亦為陰陽二品大丹,然較之東派
, 則又略有遜焉
,以其丹法較為嚴(yán)繁也
。惟仍可統(tǒng)屬于南宗
。其所分全在用鼎成丹之工 程法,及其接命之術(shù)
,略有異耳
。
李初名元植
,后改名西月,涵虛
,其字也
,又字團(tuán)陽,涵虛則較為世所善知
。李 為四川樂山長乙山人
,曾于峨嵋山遇呂祖于禪院,密付真旨
,卒得成道于清咸豐丙 辰
,時在民國紀(jì)元前約六十余年。李初事孫教鸞真人高弟鄭樸山
,得其口訣
;在未遇 呂祖指點前,亦曾遇三豐祖
,故從事三豐派丹法甚久
,且有獨(dú)得之秘,其編訂之 《三豐全集》
,與呂祖年譜圣跡之《海山奇遇》
,卓具匠心,風(fēng)行一世
,迄民初尤未稍 衰
。李于成道后,曾潛心注釋《太上十三經(jīng)》
、《大洞老仙經(jīng)發(fā)明》
,及《二注無根樹 道情詞》。最后并著有《道竅談》
、《三車秘旨》
、《文終經(jīng)》、《后天串述》
、《圓嶠內(nèi) 篇》五種
,后一書則今已失傳矣。
西派稱煉神還虛后
,更上一層
,與道合真。移神上院
,端拱冥心
,直要與大虛同 體,普照大千世界。如此則fashen圓滿
,舍利交光
,分身應(yīng)用,充周不窮
。所謂子子孫 孫
,百千萬化。至此應(yīng)時立功
,則身歸三清
,道超九祖。
西派及東派與南派同
,均為陰陽二品大丹法
,且系為上乘修法而不流于下乘,法 嚴(yán)而旨正
。單修一派家法
,當(dāng)可人道證真;如有會通為用
,擇長舍短
,則更可扶搖直 上矣。道本圓融
,切不可執(zhí)見執(zhí)法
,執(zhí)則滯,滯則活法亦為死法
,活訣亦為死訣矣
。 人之心性與資質(zhì)不齊,宜于何派工法
,即修何派可也
;若執(zhí)此以非彼,亦自限耳
。如 北七真同為王祖重陽之傳
,且系同時為人室弟子,復(fù)均主清凈
,而劉祖則在妓院修 為
,丘祖則一味枯坐,而丹陽與孫不二真人又屬陰陽所成
。南五祖同為劉祖海蟾及張 祖紫陽所傳
,然薛道光禪師則棄禪還俗,以修陰陽
,而白玉禪真人則自幼出家
,終身 云水。南北二派中人如是,東西二派又何獨(dú)不然
?故切不可是此非彼
,自囿自限
,以 自礙其成也
。
六、中派
中派以李道純
、黃元吉
、尹真人師弟為其中巨擘。李著有《中和集》
,選編有 《道統(tǒng)大成集》
。黃著有《樂育堂語錄》,及《老子道德經(jīng)精義》
、《道門語要》等書
, 雖亦純主清凈修為,然主援儒以人道
,本儒以釋道為主旨
,而微始終以“守中” 一 著為訣法。宋儒常教人守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
,全系宗主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 相承之十六字心法也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彪m曰十六字, 實只一字
,此一字心法
,即“中”也。尹真人師弟著有《性命圭旨》一書
,全旨雖 在三家合參而一其體用
,然要亦對儒家佚傳之命功,多隱隱有抉微者在也
。此派對儒 門中人xiuchi
,易為人手有得,以其行文立說
,著旨相近
,一反道門之全以鉛汞龍虎等 等之“喻體假用”之旨趣,故視之為“教外別傳”,當(dāng)無不可
。至著《毅一子》之楊 毅廷
,則完全是以儒說道矣。
中派煉虛合道
,黃元吉認(rèn)為
,神生炁、炁生神后
,“如此神炁交養(yǎng)
,兩兩相生, 斯時正宜撒手成空,不粘不脫
,心若無意……合乎天地盈虛消息”《道德經(jīng)講義》
。
李涵虛注解張三豐《無根樹詞》認(rèn)為,煉丹至于空
,已經(jīng)算是盡善盡美了
。然 而會有真空之念,又會有法相之念
,正如太上老君所說:“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所 空既無
,無無亦無”《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jīng)》
。所以要湛然常寂,才算得上是大超脫
、 大解悟
、大清凈、大圓覺
。因為湛然有而若空
,空而且無,不可以用具體事物來形 容
。前一階段的功夫還有金精
、黃芽等名稱,湛然卻沒有任何名稱
,猶如空谷傳聲
, 聲聲相應(yīng),這就是湛然的奧妙
,藏于無中
。所以煉虛合道必以道為體,又必以無擒
, 入于中間虛無之境
,大造
、大化之中,起動周天三昧真火
,鍛煉元神
,使虛空fashen返 于太無。此太無為圣真之境
,玉清混洞大無天
、上清赤化太無天。煉成仙道
,只要授 受太清官秩
,便能夠返于太無
,可以先朝拜道德天尊
,再朝拜靈寶天尊,最后朝拜元 始天尊
。要做到這一步
,必須鍛煉真空,要用周天三昧真火
。此周天并非河車功夫
, 而是任天而動,空寂盤旋
,深造密化
,道法自然。三昧真火并非陽火
,而是天一
、±也 二合而為三。人于天地之中
,立鼎安爐
,神冥氣漠,以仙煉仙
,而成天元神丹
。等到 功德圓滿,便可上朝三天
,謁仙卿
、受天符,或封為真君
,或封為帝君
,或封為五岳 名山洞天福地師相、逸仙等職
,這樣才算是真正地達(dá)到了煉虛合道的地步(見李涵 虛《道竅談?三車秘旨》)
。
七
、三豐派
三豐派認(rèn)為煉虛合道需要面壁九年,有訣說:“九年面壁養(yǎng)神體
,默默昏昏如煉 己
。無束無拘得自由,隨緣隨分能知止
。心同日月大輝光
,我與乾坤為表里。打破虛 空不等閑
,收拾六合一黍米(《張三豐全集?玄要篇上?面壁九年》)
。這就是說在九 年面壁的過程中,要自然而然
,就像煉己筑時一樣
,無拘無束,心同死灰
,體合陰 陽
,打破虛空,具體過程為:換鼎分胎
、轉(zhuǎn)制通靈
、九轉(zhuǎn)靈變、修煉天元
、瀟灑優(yōu) 游
。
(一)換鼎分胎。訣說:“重安爐鼎立坤乾
,巧手移丹人上田
。道德崇高神益邁,虛空粉碎法無邊。從今易舍還成質(zhì)
,以后分胎又人玄
。兒養(yǎng)孫兮孫養(yǎng)子,老翁老母一 齊仙”(《張二豐全集?玄要篇h ?換鼎分胎》)
。就是說重先安爐立鼎
,運(yùn)轉(zhuǎn)乾坤, 巧妙地將丹胎移到上丹田
,含養(yǎng)自己的道德
,就可以粉碎虛空,從此就能夠移神出 殼
,分胎化形
,成就千萬億化身。'
(二)轉(zhuǎn)制通靈
。訣說:“養(yǎng)得玄孫漸長成
,強(qiáng)宗勝祖善謀營
。昨宵燈下逢佳偶, 今日堂前產(chǎn)俊英
。個個孩兒森玉樹
,飄飄仙嗣簇金莖。一班勝似連城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