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全易大旨及習易要例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19:58
《易經(jīng)證釋》全易大旨及習易要例
孔子 《宣圣講義 》
易之為書。傳自上古
。
伏羲氏始畫八卦。初具規(guī)模
。后之圣人
。紹述推衍。制卦既備
。列爻亦明
。唐虞三代
。各有演習。分為連山歸藏乾坤之易
。文王重加纂序
。宏以文章
。變其占例
。著為典則
。周公紹之
。詳陳論議
。博采遺言
。撰為至教
。是今傳之易也
。
上古無文字
。制作文物均極簡陋
。伏羲覽河圖洛書而后制卦象
。是則文字之所始也
。雖當時類無文章
。有如圖畫
。實則象意之字
。猶之鳥官氏之象形字也
。字雖傳于鳥官
。畫實創(chuàng)于伏羲
。其象形之字。會意之文
。多取義結(jié)繩
。制于歷代
。非創(chuàng)自鳥官也
。以記載無史。傳說難詳
。故莫能盡考所自作耳。
而易之卦象
。則傳之最久。固昭昭于人耳目
。知為伏義之創(chuàng)制焉
。其后圣人推其義
。宏其用
。以為制作之本
。典型之由
。故尤重之
。蓋歷代文物
。莫不祖述于易也
。易之所作。既因圖書
。傳之天然
。有非人為
。其推衍變化
。皆天地自然之序
。其運用本末
。皆造化自在之則
。固非人制之
。乃人為明之耳
。創(chuàng)之者然
。述之者然
。紹演變化者亦然
。以其本末天道。終始運數(shù)
。有定序。有極則
。不得有所易也。故易者天道所自見
。運數(shù)所由明
。而備于人天相合之教者也
。
卦象之制
。亦本氣數(shù)之盈虛而定
。其多少變易。莫非天地自然之物所合者也
。卦序之制。雖各易不同
。亦本于氣運之往復進止。循環(huán)以成
。莫非天地常變之道所孚者也。卦之有本末內(nèi)外及生成消息之象
。爻之有時位變化天地人鬼之象。易之有天地父母萬物萬事之類
。占之有吉兇禍福因果感應(yīng)之類。皆本于天地固有者也
。卦序之有先后天之別
。卦用之有主客體用之別
。易之有門戶槖龠奇偶正反之名
。占之有來去變異從違動靜之名。亦皆天道人道固然者也
。
蓋易者圣人睹天地之序
。測日月之度。明人物之情
。達神鬼之德。而推其始終本末生成變化之道
。及夫人物事理所宜之類。明夫氣數(shù)消長
。時地遷移?以合于人生
。立為人道。而教民勿迷者也
。易之為道至矣
。
天之所授
。神之所明。圣人從而演之以告人耳
。雖天地末有之前
。尚在易中
。況天地乎
。雖天地難知之道
。尚可推知。況人物乎
。故易者其德顯
。其道微
。其用明
。其體不可見
。其大無外
。其細無內(nèi)。觀其象可盡其義
。通其意可孚于神
。雖立人道以始終
。而歸于天道。雖驗氣數(shù)于既往
。而極于末來
。是以歷代圣人
。莫不諄諄焉
。論之以闡其精
。廣之以達其神
。分合之以窮其變化
。微驗之以明其氣數(shù)
。唯恐人之未能盡其義理
。故象外詳其辭
。經(jīng)外者著其傳
。輔以圖序
。參以蓍龜
。其先覺覺民之心
。已可見矣
。余于文周之遺。習之既久
。卒通其義。不敢負先圣垂教之意
。更集其說以筆之書。授于二三子
。既承文周之作。道備言審
。象當義充。足盡他易之旨
。故于連山等略其說
。而唯周易是傳焉。然讀斯易
。亦可包舉他易。以其為言精
。為義廣
。讀其一
。足盡其余也。若有志者將更求之
。亦易達連山歸藏之文矣
。今當講周易之先
。略述其大旨所闡
。以資參究焉
。
講易較難于他經(jīng)
。非望文釋義者也
。易之始作。既在上古
。經(jīng)歷代圣人敷文陳義
。其間增滅已多
。欲明作者之心
。必略文而求象
。然初習者舍文字外。恒不解象之真義
。歷代圣人
。亦以此故。始推衍其旨
。詳述其文。而后卦有卦辭
。爻有爻辭
。彖象分詮
。文言附釋
。猶以為末盡
。則更敷演其義。博采所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蛳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蛘f序
。以成傳文。麗于經(jīng)語
。其所陳釋
。亦非一人之言
。蓋得之師傳
。參諸他本
。集合其說
。序列成章
。無非以易道精宏
。神用莫極
。變化無盡
。推測維艱
。且以三易有殊
。取材致用
。不一類。不同科
。較彼量此相得必多。去短留長
。歸奇于正
。而辭有不備
。文有難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蚵杂诮?jīng)則詳于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蛑赜谪詣t輕于爻
。意有互參
。用有聯(lián)及
。則不獨象之宜重
。文亦必詳
。經(jīng)之宜求
。傳亦必讀。是習易者固當知也
。
古人初制象時本以會意
。雖文不傳
。而畫已具
。當視所畫之象為最簡之文
。厥后文字既建。言詞漸繁
。于原象之下
。引申其意。綴為文辭
。則文字者既原象之廣義。當視其辭為漸明漸繁之象
。不可分為二也
。蓋象亦會意之文
。文亦釋意之象
。千古圣人
。后先同揆。作雖異時
。義無二致
。故讀易者象辭并重。先熟其辭
。知象之會意有定義也
。后習其象知文之釋意有微旨也。二者通之
。無所疑惑
。則易道可見。圣人之心可明
。而后用之不違
。推之能化
。神明之德天人之道
。蓋莫不盡于象與辭焉
。
且易之為用
。重在變化
。以人之智慧
。通天下之故
。達神鬼之情
。必于變化中得之
。象之會意
。以象一事一物一時一地者也
。而通其變
。則必合他象而通參之
。辭者釋意以辨類。亦當合他卦爻之辭而通參之
。故習易者象外求象
。辭中索辭
。如審物然
。上下四旁內(nèi)外形狀
。必通知之
。非據(jù)一面
。而能盡其變化也。易之變化
。亦有定序
。則須合全易之象辭通參之
。天道不變
。雖雙仍不亂其序
。故序者天下之定則也
。而易之序則序卦傳為主
。此讀易必及之。易卦之序有數(shù)種
。其用不同
。故所序異
。而周易之序
。則凡今天下所通行之則
。莫不依以變化
。后所得者。雖變不止此
。尚有待于后圣。然今日之數(shù)
。則無違于此。
易之有體用者
。亦由序卦之殊
。如伏羲之序
。異于文王。連山歸藏之易
,異于周易
。后人始有先后天之名
。田先天不變
。后天重在變
。先天不用
。后天重在用
。由道言之。先天為主
。后天為從
。由人事言之
。皆在后天
。一至先天
。無所為矣
。故周易之用
。為人道也。因時之宜
。立道之極
。而原始要終之事也。先天之易常靜
。后天之易常動。而靜中有動
。故先天必生后天。動中有靜
。故后天不離先天。二者異途同歸
。知其一則通其二。斯文王之圣智
。乃能盡其變化。而建立周易之極
。以全易之用也。
夫伏羲之時
。豈無所用哉
。豈不盡其變化以適人事哉
。何以必待文王而后明也。是蓋有故焉
。上古之時
。人事簡略
。民習于道
。上有所制
。下則循之。既無所多需于變化
。亦無所窮于用
。且以文字未備
。傳布難廣
。作者心通其用。知者神會其變化
。有其體已足矣。
迨文字既成
。文物漸備。迄乎三代
。其用易已繁
。其變化亦多
。彼連山歸藏者。即述前人之口傳
。會伏羲之本象
。而以盡其變化
。致其用
。而后制之
。文王之卦
。正猶是也。上依伏羲之本卦
。下采連歸之變例
。沿其舊制益其新規(guī)。而后周易以成
。周易既成
。連歸可不復用。于是伏羲與文王二易
。一體一用。一本卦
。一變例
。兩者著明
。易道大備
。吾故曰易之為易
。成于歷代圣人
。非一人所作也。伏羲啟之
。諸圣紹之。以其本天地自然之序
。故作者異而易不異
。易序異而易道不異
。文王之易固源于歸藏。歸藏源于連山
。而莫不出自伏羲
。伏羲雖僅傳其體
。而用仍紹于周易。則二者合而易以全
。更無分于伏羲文王。不過周易傳自文王
。今遂名之為周易耳。讀者要當視為一易
。不可以其傳述之人不同。而謂有二易也
。
夫易之有三者。非三易也
。易之三變例也
。既有三變
。已備天地人之數(shù)。為用已足
。雖有他變
。終不出乎三者
。文王之易
。合三者而一之。故言卦之變與易之用
。以周易為主
。此吾贊易取文王序卦之由也
。卦變雖從文王。本卦必溯伏羲
。故說卦兼及二者次序
。后人不明易之用有正變
。不知伏羲文王之卦同異之義
。不解連山歸藏不用之由
。妝加揣測
。不獨易道不明
。既易之自出。亦不復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蜣皻埦幰誀巿?zhí)異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虿扇∷滓员鎰e圖序
。皆失吾贊易原意者也
。要知末有周易
。則不得不采用連歸。既有周易
。則從周已足
。此吾有從周之嘆也
。
夏商遺典
。固不可考。連山歸藏之易
。吾于杞宋猶及見之。初亦以為可取
。及參之周易。始知二者已在其中矣
。故從周易
。易中諸辭
。非盡文王之作
。多沿二易之舊
。今猶在也
。而周易之精
。不在辭之美備。而在序之精當
。以能參天地二道
。立人道之極
。全變化之用。明始終之義
。非如連歸所取義狹而立極有偏也。故合伏羲之旨
。盡易之變化者。唯周易為宜
。此文王之所以圣者歟。夫易之有異同
。既可知矣
。而習易之應(yīng)從周易
。又無疑矣
。顯后人猶不達者。則以及門之士
。末嘗將經(jīng)傳詳為講釋。以明旨趣
。二三子好事者
。又竊取連歸之本
。授于門人
。迨漢之興
。言易者遂有同異
。雖非乖離不稽之說。究為門戶爭執(zhí)之階
。此則易道之不幸也。
然以今傳之本
。既無詳解之文。則他山之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怨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取其所異以證其同
。亦足以明周易之精美
。而直探文王之心矣
。易之言讖緯
。夸占驗
。及其以本宮生變?yōu)樾颉R约{甲合歲為用者
。其書雖殊。亦屬古人之遺。參而求之
。尤足推廣周易之用。蓋雖近雜
。亦非無益。是在讀者知以周易為宗
。勿認客作主
。則占驗之說。正可為修省之助
。而生變之異
。又可例易道之宏。其所益于易固自有在焉
。
《宗圣講義》
易道至微
,包義至廣,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易固具仁智矣而見者則依人而殊
,非貫通之
,誠不明易之為易
。而圣人之教
,不得全行于世
。雖曰讀易無益也
,故必先明易之本義
。
夫“易”者:賅象數(shù)以明氣
,辨時位以明用
,詳變化以明生
,測順逆以明吉兇
,徵名類以明動靜
,驗二五以明終始本末
,會天人以明性情道德,其含義無盡
,致用不窮,其稱名不一
,取類至廣
,然有其始終焉
。推事物之情
,溯天地之道
,以人立極
,有其道也
。故習易者有其例
,不明其例
,則莫知其旨
,而例者指象數(shù)也
。
象數(shù)者:圖畫文言之所示也,不先求于圖畫文言
,則不明象數(shù)
,不明象數(shù)
,則不知易之本體
,及其變化
,若拘拘于經(jīng)文
,兢兢于名類
,此為文藝之事
,而非以極深研幾也
。如乾者
,必先求其圖之所示
,何以為 : 必先考其爻之所名
,何以為九必先溯其氣之所始,何以為陽
,必先察其道之所存,何以為天 皆必徵于象數(shù)而后知之
,知之而后可言其德,可名其用
,可數(shù)其變化
,可質(zhì)其所分合
,可因例而明其爻之所占
,文之所釋
;而后經(jīng)文可得而釋也。此凡習易者
,均當如此
。
夫子韋編三絕
,所用心亦如此
; 決非徒誦其經(jīng)
,熟其訓詁
,即足了事者
; 而講易之先
,必自例始
; 例明而后通貫一切
,庶無惑于經(jīng)文之義
; 此為講易第一事
。
夫易自伏羲氏以后
,象數(shù)卦儀,傳之既久
,因其用不同
,而取義有異; 故有連山
、歸藏
、乾坤三易之分; 實以一為三,非有他易也
。連山首艮以明人道,夏代承用之
,歸藏首坤,以重地道
,商承用之,乾坤首乾
,以尊天道
,周承用之
。以所首不同
,故取義各異,正與夏正建寅
,商正建丑,周正建子
;其義一也。非歲序異
,歲首異耳; 故明人道者
,以人為先
;重地道者
,以地為先
,尊天道者
,以天為先
,實則易道備天地人
,先后雖殊
,場道不異,殊其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