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全易大旨及習易要例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19:58

    《易經(jīng)證釋》全易大旨及習易要例


    孔子 《宣圣講義 》

    易之為書。傳自上古

    伏羲氏始畫八卦。初具規(guī)模
    。后之圣人
    。紹述推衍。制卦既備
    。列爻亦明
    。唐虞三代
    。各有演習。分為連山歸藏乾坤之易
    。文王重加纂序
    。宏以文章
    。變其占例
    。著為典則
    。周公紹之
    。詳陳論議
    。博采遺言
    。撰為至教
    。是今傳之易也

    上古無文字

    。制作文物均極簡陋
    。伏羲覽河圖洛書而后制卦象
    。是則文字之所始也
    。雖當時類無文章
    。有如圖畫
    。實則象意之字
    。猶之鳥官氏之象形字也
    。字雖傳于鳥官
    。畫實創(chuàng)于伏羲
    。其象形之字。會意之文
    。多取義結(jié)繩
    。制于歷代
    。非創(chuàng)自鳥官也
    。以記載無史。傳說難詳
    。故莫能盡考所自作耳。

    而易之卦象

    。則傳之最久。固昭昭于人耳目
    。知為伏義之創(chuàng)制焉
    。其后圣人推其義
    。宏其用
    。以為制作之本
    。典型之由
    。故尤重之
    。蓋歷代文物
    。莫不祖述于易也
    。易之所作。既因圖書
    。傳之天然
    。有非人為
    。其推衍變化
    。皆天地自然之序
    。其運用本末
    。皆造化自在之則
    。固非人制之
    。乃人為明之耳
    。創(chuàng)之者然
    。述之者然
    。紹演變化者亦然
    。以其本末天道。終始運數(shù)
    。有定序。有極則
    。不得有所易也。故易者天道所自見
    。運數(shù)所由明
    。而備于人天相合之教者也

    卦象之制

    。亦本氣數(shù)之盈虛而定
    。其多少變易。莫非天地自然之物所合者也
    。卦序之制。雖各易不同
    。亦本于氣運之往復進止。循環(huán)以成
    。莫非天地常變之道所孚者也。卦之有本末內(nèi)外及生成消息之象
    。爻之有時位變化天地人鬼之象。易之有天地父母萬物萬事之類
    。占之有吉兇禍福因果感應(yīng)之類。皆本于天地固有者也
    。卦序之有先后天之別
    。卦用之有主客體用之別
    。易之有門戶槖龠奇偶正反之名
    。占之有來去變異從違動靜之名。亦皆天道人道固然者也

    蓋易者圣人睹天地之序

    。測日月之度。明人物之情
    。達神鬼之德。而推其始終本末生成變化之道
    。及夫人物事理所宜之類。明夫氣數(shù)消長
    。時地遷移?以合于人生
    。立為人道。而教民勿迷者也
    。易之為道至矣

    天之所授

    。神之所明。圣人從而演之以告人耳
    。雖天地末有之前
    。尚在易中
    。況天地乎
    。雖天地難知之道
    。尚可推知。況人物乎
    。故易者其德顯
    。其道微
    。其用明
    。其體不可見
    。其大無外
    。其細無內(nèi)。觀其象可盡其義
    。通其意可孚于神
    。雖立人道以始終
    。而歸于天道。雖驗氣數(shù)于既往
    。而極于末來
    。是以歷代圣人
    。莫不諄諄焉
    。論之以闡其精
    。廣之以達其神
    。分合之以窮其變化
    。微驗之以明其氣數(shù)
    。唯恐人之未能盡其義理
    。故象外詳其辭
    。經(jīng)外者著其傳
    。輔以圖序
    。參以蓍龜
    。其先覺覺民之心
    。已可見矣
    。余于文周之遺。習之既久
    。卒通其義。不敢負先圣垂教之意
    。更集其說以筆之書。授于二三子
    。既承文周之作。道備言審
    。象當義充。足盡他易之旨
    。故于連山等略其說
    。而唯周易是傳焉。然讀斯易
    。亦可包舉他易。以其為言精
    。為義廣
    。讀其一
    。足盡其余也。若有志者將更求之
    。亦易達連山歸藏之文矣
    。今當講周易之先
    。略述其大旨所闡
    。以資參究焉

    講易較難于他經(jīng)

    。非望文釋義者也
    。易之始作。既在上古
    。經(jīng)歷代圣人敷文陳義
    。其間增滅已多
    。欲明作者之心
    。必略文而求象
    。然初習者舍文字外。恒不解象之真義
    。歷代圣人
    。亦以此故。始推衍其旨
    。詳述其文。而后卦有卦辭
    。爻有爻辭
    。彖象分詮
    。文言附釋
    。猶以為末盡
    。則更敷演其義。博采所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蛳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蛘f序
    。以成傳文。麗于經(jīng)語
    。其所陳釋
    。亦非一人之言
    。蓋得之師傳
    。參諸他本
    。集合其說
    。序列成章
    。無非以易道精宏
    。神用莫極
    。變化無盡
    。推測維艱
    。且以三易有殊
    。取材致用
    。不一類。不同科
    。較彼量此相得必多。去短留長
    。歸奇于正
    。而辭有不備
    。文有難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蚵杂诮?jīng)則詳于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蛑赜谪詣t輕于爻
    。意有互參
    。用有聯(lián)及
    。則不獨象之宜重
    。文亦必詳
    。經(jīng)之宜求
    。傳亦必讀。是習易者固當知也

    古人初制象時本以會意

    。雖文不傳
    。而畫已具
    。當視所畫之象為最簡之文
    。厥后文字既建。言詞漸繁
    。于原象之下
    。引申其意。綴為文辭
    。則文字者既原象之廣義。當視其辭為漸明漸繁之象
    。不可分為二也
    。蓋象亦會意之文
    。文亦釋意之象
    。千古圣人
    。后先同揆。作雖異時
    。義無二致
    。故讀易者象辭并重。先熟其辭
    。知象之會意有定義也
    。后習其象知文之釋意有微旨也。二者通之
    。無所疑惑
    。則易道可見。圣人之心可明
    。而后用之不違
    。推之能化
    。神明之德天人之道
    。蓋莫不盡于象與辭焉

    且易之為用

    。重在變化
    。以人之智慧
    。通天下之故
    。達神鬼之情
    。必于變化中得之
    。象之會意
    。以象一事一物一時一地者也
    。而通其變
    。則必合他象而通參之
    。辭者釋意以辨類。亦當合他卦爻之辭而通參之
    。故習易者象外求象
    。辭中索辭
    。如審物然
    。上下四旁內(nèi)外形狀
    。必通知之
    。非據(jù)一面
    。而能盡其變化也。易之變化
    。亦有定序
    。則須合全易之象辭通參之
    。天道不變
    。雖雙仍不亂其序
    。故序者天下之定則也
    。而易之序則序卦傳為主
    。此讀易必及之。易卦之序有數(shù)種
    。其用不同
    。故所序異
    。而周易之序
    。則凡今天下所通行之則
    。莫不依以變化
    。后所得者。雖變不止此
    。尚有待于后圣。然今日之數(shù)
    。則無違于此。

    易之有體用者

    。亦由序卦之殊
    。如伏羲之序
    。異于文王。連山歸藏之易
    ,異于周易
    。后人始有先后天之名
    。田先天不變
    。后天重在變
    。先天不用
    。后天重在用
    。由道言之。先天為主
    。后天為從
    。由人事言之
    。皆在后天
    。一至先天
    。無所為矣
    。故周易之用
    。為人道也。因時之宜
    。立道之極
    。而原始要終之事也。先天之易常靜
    。后天之易常動。而靜中有動
    。故先天必生后天。動中有靜
    。故后天不離先天。二者異途同歸
    。知其一則通其二。斯文王之圣智
    。乃能盡其變化。而建立周易之極
    。以全易之用也。

    夫伏羲之時

    。豈無所用哉
    。豈不盡其變化以適人事哉
    。何以必待文王而后明也。是蓋有故焉
    。上古之時
    。人事簡略
    。民習于道
    。上有所制
    。下則循之。既無所多需于變化
    。亦無所窮于用
    。且以文字未備
    。傳布難廣
    。作者心通其用。知者神會其變化
    。有其體已足矣。

    迨文字既成

    。文物漸備。迄乎三代
    。其用易已繁
    。其變化亦多
    。彼連山歸藏者。即述前人之口傳
    。會伏羲之本象
    。而以盡其變化
    。致其用
    。而后制之
    。文王之卦
    。正猶是也。上依伏羲之本卦
    。下采連歸之變例
    。沿其舊制益其新規(guī)。而后周易以成
    。周易既成
    。連歸可不復用。于是伏羲與文王二易
    。一體一用。一本卦
    。一變例
    。兩者著明
    。易道大備
    。吾故曰易之為易
    。成于歷代圣人
    。非一人所作也。伏羲啟之
    。諸圣紹之。以其本天地自然之序
    。故作者異而易不異
    。易序異而易道不異
    。文王之易固源于歸藏。歸藏源于連山
    。而莫不出自伏羲
    。伏羲雖僅傳其體
    。而用仍紹于周易。則二者合而易以全
    。更無分于伏羲文王。不過周易傳自文王
    。今遂名之為周易耳。讀者要當視為一易
    。不可以其傳述之人不同。而謂有二易也

    夫易之有三者。非三易也

    。易之三變例也
    。既有三變
    。已備天地人之數(shù)。為用已足
    。雖有他變
    。終不出乎三者
    。文王之易
    。合三者而一之。故言卦之變與易之用
    。以周易為主
    。此吾贊易取文王序卦之由也
    。卦變雖從文王。本卦必溯伏羲
    。故說卦兼及二者次序
    。后人不明易之用有正變
    。不知伏羲文王之卦同異之義
    。不解連山歸藏不用之由
    。妝加揣測
    。不獨易道不明
    。既易之自出。亦不復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蜣皻埦幰誀巿?zhí)異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虿扇∷滓员鎰e圖序
    。皆失吾贊易原意者也
    。要知末有周易
    。則不得不采用連歸。既有周易
    。則從周已足
    。此吾有從周之嘆也

    夏商遺典

    。固不可考。連山歸藏之易
    。吾于杞宋猶及見之。初亦以為可取
    。及參之周易。始知二者已在其中矣
    。故從周易
    。易中諸辭
    。非盡文王之作
    。多沿二易之舊
    。今猶在也
    。而周易之精
    。不在辭之美備。而在序之精當
    。以能參天地二道
    。立人道之極
    。全變化之用。明始終之義
    。非如連歸所取義狹而立極有偏也。故合伏羲之旨
    。盡易之變化者。唯周易為宜
    。此文王之所以圣者歟。夫易之有異同
    。既可知矣
    。而習易之應(yīng)從周易
    。又無疑矣
    。顯后人猶不達者。則以及門之士
    。末嘗將經(jīng)傳詳為講釋。以明旨趣
    。二三子好事者
    。又竊取連歸之本
    。授于門人
    。迨漢之興
    。言易者遂有同異
    。雖非乖離不稽之說。究為門戶爭執(zhí)之階
    。此則易道之不幸也。

    然以今傳之本

    。既無詳解之文。則他山之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怨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取其所異以證其同
    。亦足以明周易之精美
    。而直探文王之心矣
    。易之言讖緯
    。夸占驗
    。及其以本宮生變?yōu)樾颉R约{甲合歲為用者
    。其書雖殊。亦屬古人之遺。參而求之
    。尤足推廣周易之用。蓋雖近雜
    。亦非無益。是在讀者知以周易為宗
    。勿認客作主
    。則占驗之說。正可為修省之助
    。而生變之異
    。又可例易道之宏。其所益于易固自有在焉

    《宗圣講義》

    易道至微

    ,包義至廣,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易固具仁智矣而見者則依人而殊
    ,非貫通之
    ,誠不明易之為易
    。而圣人之教
    ,不得全行于世
    。雖曰讀易無益也
    ,故必先明易之本義

    夫“易”者:賅象數(shù)以明氣

    ,辨時位以明用
    ,詳變化以明生
    ,測順逆以明吉兇
    ,徵名類以明動靜
    ,驗二五以明終始本末
    ,會天人以明性情道德,其含義無盡
    ,致用不窮,其稱名不一
    ,取類至廣
    ,然有其始終焉
    。推事物之情
    ,溯天地之道
    ,以人立極
    ,有其道也
    。故習易者有其例
    ,不明其例
    ,則莫知其旨
    ,而例者指象數(shù)也

    象數(shù)者:圖畫文言之所示也,不先求于圖畫文言

    ,則不明象數(shù)
    ,不明象數(shù)
    ,則不知易之本體
    ,及其變化
    ,若拘拘于經(jīng)文
    ,兢兢于名類
    ,此為文藝之事
    ,而非以極深研幾也
    。如乾者
    ,必先求其圖之所示
    ,何以為 : 必先考其爻之所名
    ,何以為九必先溯其氣之所始,何以為陽
    ,必先察其道之所存,何以為天 皆必徵于象數(shù)而后知之
    ,知之而后可言其德,可名其用
    ,可數(shù)其變化
    ,可質(zhì)其所分合
    ,可因例而明其爻之所占
    ,文之所釋
    ;而后經(jīng)文可得而釋也。此凡習易者
    ,均當如此

    夫子韋編三絕

    ,所用心亦如此
    ; 決非徒誦其經(jīng)
    ,熟其訓詁
    ,即足了事者
    ; 而講易之先
    ,必自例始
    ; 例明而后通貫一切
    ,庶無惑于經(jīng)文之義
    ; 此為講易第一事

    夫易自伏羲氏以后

    ,象數(shù)卦儀,傳之既久
    ,因其用不同
    ,而取義有異; 故有連山
    、歸藏
    、乾坤三易之分; 實以一為三,非有他易也
    。連山首艮以明人道,夏代承用之
    ,歸藏首坤,以重地道
    ,商承用之,乾坤首乾
    ,以尊天道
    ,周承用之
    。以所首不同
    ,故取義各異,正與夏正建寅
    ,商正建丑,周正建子
    ;其義一也。非歲序異
    ,歲首異耳; 故明人道者
    ,以人為先
    ;重地道者
    ,以地為先
    ,尊天道者
    ,以天為先
    ,實則易道備天地人
    ,先后雖殊
    ,場道不異,殊其用耳

    周雖重天道,而兼二代之制

    ,故文王重演坎離之卦,以合三為一
    ,而同于乾坤之易
    ; 乾坤之易
    ,伏羲固已立制
    ,而坎離之易
    ,則文王為之紹述者也
    ;后人名之曰:“先天易”
    、“后天易”
    ,其實一體一用耳

    蓋乾坤易、明位者也

    ; 坎離易
    、用時者也
    ; 雖次序不同
    ,而其為易也無異。以乾坤之易
    ,不能外坎離
    ,坎離之用,亦不能不本乾坤
    ; 二者相參
    ,而后變化以大,不獨二易以合用
    ,即三易亦由是以同功
    ,此坎離之易,包括乎一切
    ,而為天地既奠以后所不可少者
    ,以其用之廣
    ,而變化之神也
    ; 此習易者必先知之
    。知其一而求其二與三
    ,則三二皆歸于一
    ,以一概易
    ,名符義當
    ,誠哉圣人之心
    ,足以通天地
    ,并日月矣

    故文周之后

    ,夫子必兢兢焉以祖述之
    ,而為文以著其義
    ; 使伏農(nóng)暨文周之業(yè)
    ,永垂無盡
    ,此則夫子贊易之微志也
    。夫易有數(shù)義焉
    ,以其至易
    ,本于太一也
    ,故自無始至有始
    ,推之無盡
    ,無不可知
    ,此一義也

    以其不易也

    ,立本于中
    ,致用于極,中極不變
    ,永執(zhí)其中,其道乃久故能行變化而無息
    ,主生成而不測
    ;此一義也

    以其變易也

    ,順天地之消息
    ,應(yīng)氣數(shù)之盈虛
    ,與時遷移
    ,其道莫窮
    ; 故能握化之鈞
    ,得循環(huán)之道
    ; 唯通以變
    。因適而宜
    ; 此一義也

    易之為道

    ,有本末始終
    ,有體用內(nèi)外
    ,包乎萬有
    ,極乎無盡
    ,推之無窮
    ,而無為無不為
    ,此至誠之德
    ,中和之功
    ,天人之所合,事物之所順
    ; 而明乎玄微
    ,探乎繁嘖
    ; 至簡且易
    ,至久且廣者也
    ,此易之名與義也

    至易之為象

    ,上日下月
    ,日月者
    ,陰陽之所昭
    ,而天地之道所見者也
    ,以天之道
    ,由日而明
    ,地之道
    ,由月以見
    ,日月代行
    ,天地不息
    ,此坎離代乾坤為主
    ,而水火成陰陽之用
    ,此在體用既合
    ,情性同見之時
    ,而后知乎天地之道
    ,曲成之妙者也
    ,故明易者
    ,必先明坎離之易,由下溯上,由外及內(nèi)
    ,由人及天,皆必然之序
    ,不可臘者也

    且日者元陽之象

    ,其體亦太極之象故為
    、即
    、亦中字之形也
    ;太極之體一
    ,為萬有之母
    ,而易自太極始
    ,日者生物之根
    ,凡物不得日之光熱則不生
    ,是日即生物之母
    ,勿者
    ,古文物字
    ,上日下勿
    ,示生生之象
    , 亦明天下萬物自生之源
    ,其取意固精
    ,而為文卻顯
    ,故知日月為易
    ,則知天地以陰陽而神其變化
    ,亦即知乾坤之易
    ,以坎離而明其功用也

    知為易

    ,則知天下萬物,莫不生于太一
    ,育于元陽,而易之為教
    ,莫外于溯萬有之始終
    ,推萬物之生成長育
    ,更由是以明天道人道之體用
    ,及夫事物變化消息之數(shù)運也。

    故易辭雖簡

    ,為義極宏
    ,其道至深,為言必備
    ,茍欲洞明其故
    ,則固不外求之象數(shù)與文辭也;而易之象數(shù)
    ,則盡乎形氣之精,易之文辭
    ,則概乎義理之至,不深研而通其趣
    ,則必有所滯
    ,不廣徵而匯其歸
    ,則必有所失
    ;此見仁見智之說
    ,所由來也
    ,習易者可不勉哉

    夫易:明數(shù)者也

    ,而數(shù)本乎氣
    ,氣本于陰陽
    ,陰陽本于太極
    ,故太極為易之始
    。太極者,一也
    ,其初無名無形,由元氣之凝而為光:光生氣
    ,氣成形,形成質(zhì)
    ,故物之始生
    ,必先有氣
    ;斯氣也
    ,流行天地之間
    ,分合萬有之體
    ,而不可見

    見其形質(zhì)焉

    ,因氣之分合多少偏全
    ,而形質(zhì)不齊
    ,故數(shù)不等而象不一
    ,求其象而后知其數(shù)
    ,明其數(shù)而后辨其氣
    ,氣有陰陽
    ,數(shù)有奇偶
    ,因分合而有四五
    ,因偏全而有善惡
    ; 此氣之變化也
    。因生物之時地有多寡
    ,因境遇之變遷而有大小
    ; 此數(shù)之消長也
    。因所受之殊
    ,而形質(zhì)有殊
    ; 因所合之異
    ,而性情有別
    ; 此象之進退也

    蓋氣自太極以下日分

    ,分而仍合
    ;故兩儀
    、四象
    、五行
    、皆以次名
    ,數(shù)自太一以下
    ,亦漸散
    ,而仍復聚,故天一地二
    、至天九地十、推而五十
    、六十四、百四十四
    、二百一十六、而萬一千五百二十之數(shù)以別
    ,象自太極以下
    ,由氣數(shù)之推移變化
    ,而諸物生成
    ,名類日多,反復日眾
    ,以仍循環(huán)終始,故八卦六爻之互相乘除
    ,太陰少陽之互相推化
    ,以成萬物之形
    ,類萬有之情,名萬事之制
    ,而不可窮盡
    ,此皆順乎生化之序
    ,有不期然而然者

    故總而言之:則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分而言之
    ,則太極以下
    ,氣數(shù)與象
    ,各以類別
    ,不可勝紀
    ,以自上而下
    ,則言之如此,如自下溯上
    ,則必就其已見者徵之
    ,此求象為第一步
    ,因象者于外
    ,存于現(xiàn)在
    ,耳之所聞
    ,目之所見,手足之所執(zhí)持者
    ,固易為徵,徵其象:則得其數(shù)與氣
    ,而后因其例,以辨其吉兇福禍
    ; 循其時地
    ,以辨其道德性情
    ,而后行止有方
    ,動定有則
    ,而用乃著
    ,而道乃彰
    ,而后圣人立教之心可見矣

    故習場莫先于象數(shù)

    ,明象數(shù)莫先于例易之明例
    ,實習渴之下手處
    ,故講易必自例始
    ,以其已知,求未知也

    夫易自伏羲畫卦

    ,分列陰陽以定其位,重為六爻以明其時
    ; 乾坤為體,易行其中
    ,乾坤成列
    ,易立于中,二者體用之分
    ,時位之辨,相錯以行
    ,相交以變
    ,生生不已,變化無盡
    。故由八卦而成六十四,六爻而推至三百八十四
    ,皆本一氣循環(huán)
    ,二五互用
    ,以成其象
    ,以寓其數(shù)
    ,以行其氣

    故太極既立

    ,自生兩儀
    ;卦象既成
    ,自生爻象
    ;自然推衍者也
    。由乾坤定位之易
    ,而見卦位之序
    ; 由坎離中立之易
    ,而見卦氣之時行
    ,變化雖多
    ,次序不亂
    ,皆二五所生化
    ,順乎天地萬物之次
    ,而相交合五生成者也

    故欲知生化之跡

    ,必列象而觀之
    ,此圖畫為所必重也。故習易必先將易之圖象
    ,觀察明晰,如乾坤定位之圖等
    ,一一列前
    ;審其生化之序
    ,及其推移之數(shù)
    ,而后得其卦之由來
    ,此固為第一事也

    子思《述圣講述》

    讀易須先明易例:以其敷辭有定

    ,陳象不二
    ,必通其義
    ,而后明其旨
    ,必抉其情
    ,而后達其用
    。如乾
    ,天也
    、父也
    、之例
    ,必先熟記之
    ,則卦中有乾象
    ,或通乾象
    ;及其比偶反類之象者
    ,皆有孚于乾之義
    ,即有類于乾之情
    ,則其為象
    ,必同于乾之物;如天也
    、父也
    、之類,此易示象之例
    ,有不易者也。又如乾之卦辭
    ; 元享利貞,其六爻之辭各異
    ,而皆有其物與事以象之,則各卦中如有乾之辭
    ,及其爻之辭
    ,或比偶反類之辭
    ,皆與乾通其義
    ;必合對參之,以明其所指
    ,而后知其辭之用,此易辭之例
    ,必通解者也。

    習易貴乎通

    ,而用易在乎熟,茍執(zhí)而不通
    ,習而多忘
    ,則何以窮天下之變
    ,盡易道之蘊哉
    ? 蓋易者:以簡御繁
    ,以顯探微者也
    ,因其為用至廣
    ,言文難備
    ;為道至大,事物同賅
    ,則不得不操其本,用其極
    ,以不二之道
    ,成不測之功
    ;以至易之文
    ,成至神之用
    ,此所以僅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而盡天下之事物與變化也
    。不先明此
    ,則不能窺圣人制易之心
    ,亦不能全易道之用
    ,則雖治易終無益也
    。故貴在能熟其辭而通其象

    易之為用

    ,有獨用者
    ,有合用者
    ,有對偶者
    ,有推移者
    ;有反逆相成者
    ,有正順相制者
    ,其類不一
    ,其例至多
    ;則可就其象驗之。如各卦各爻
    ,均有獨用之例,而相合亦成其用
    。其對偶推移
    ,順逆正反
    ,則成其生克變化之用
    ,此當就其成例測之

    蓋乾坤二卦

    ,各獨立而為天地父母
    ;合則如泰否
    ,其用不同
    ,對偶推移
    ,則如復姤遯臨之類
    ;相生克以成變化
    ,則如剝復損益既未濟之類
    ,皆有定例可尋者也
    。至其比例交錯
    ,由此通彼
    ,由上化下
    ; 則如咸恒之乾坤
    ,益損之離坎
    ,各極其變而成其用
    ,亦自成例;故必列象
    ,觀其分合變化
    ,驗其生克消息,而后得其用焉

    故易有乾坤中立之序圖,有坎離上下之序圖

    ,有其本宮變化之序
    ,有依對偶推移之序
    ,無非為極其用也
    。必先于其同以求其異
    ,于其異以證其同:而后知其變化由來
    ,生克消息之例也是以習易
    ,非僅釋文義
    ,諳象一變?yōu)榭部搽x上下之序圖
    ,其原因如何
    ?成用如何
    ?而后知圣人易教之本旨
    ,與吾人習易之何為

    易之八卦為綱

    ,其所生化五十六卦為目
    ,而乾坤二卦
    ,又綱之綱
    ,以各卦皆自是出
    ,即萬物生于五行
    ,五行成于二氣也。由其數(shù)言
    ,八卦者生成之數(shù)
    ,五十六卦則相生相制之數(shù)也
    ,萬物雖眾
    ,皆包于六十四卦,則一卦之分合變化
    ,所賅者多矣
    ! 故必詳徵于爻
    ,爻者本于乾坤之
    、 即數(shù)之九六也
    ,無論何爻
    ,不外
    、 ,即言萬物萬事
    ,不出九六之數(shù)與陰陽之氣也。

    由其合觀之

    ,則變化無盡; 由其分言之
    ,不過天地所賦之一耳。故乾坤為天下之樞機
    ,而
    、 為天下之本氣
    ; 九六為天下之總數(shù)
    ,實為生化之所始終者也
    。雖究其生化
    ,有不可盡
    ,而溯其本始
    ,則不離于是 是即中庸所謂: 天地之道不二
    ,而生物不測也
    。故易者: 示天地萬物終始者也
    。無論何物何事
    ,莫不包于易中,即溯無始
    ,以迄天地之滅,皆由易象盡之矣

    如以六十四卦次第列之為圖

    ,即足以示天地世界之終始,即自乾坤以迄既未濟
    ,其推移轉(zhuǎn)換,實一世界自然之序
    ,而縮言之
    ,即一人終始生化之例
    ,其為變化者
    ,則有方圓圖與歲序圖
    ,及八宮之序
    ,皆與經(jīng)中次序相證
    ,以互為用:因大數(shù)雖有定例
    ,而變化甚多
    ;必合各圖而后知其變例
    。如后人京氏之八宮
    ,焦氏之歲序
    ,與邵氏所傳于道家之方圓圖
    ,皆易中自具之例
    ,為推其變化,以與經(jīng)本次序相證者也

    故大之足以盡宇宙之象

    ,小之足以合歲時之紀
    ,即一人一地一時之事,亦由是足以占之
    ,此則因天地生化自然之例
    ,固如是也,即其變例
    ,亦不出于各圖之序
    ,由正證變,皆如指掌
    ; 故可以明知未來,通達既往
    ,而盡其變化
    ,致其用也
    。是易之象雖簡
    ,而含義無窮
    ,習易者必詳求之,始全其用
    ; 而其道總不外往復于六十四卦之內(nèi)也,其變例為圖尚多
    ,此舉其至要而已傅者耳。習易之先
    ,務(wù)熟記之

    孟子《亞圣講述》

    夫子命將易經(jīng)要義

    ,先為講釋
    ,俾讀易者深解古圣演易之旨
    ; 文周說易之心
    ,庶明儒教傳易原由
    ,而知堯舜以來歷圣授受之薪傳要義
    ,夫易自文王重演
    ,周公繼之
    。夫子集其大成; 而經(jīng)文大明
    ,義理大著
    ; 讀易者宜將系辭
    、說卦
    、序卦
    、雜卦諸章
    ,與全經(jīng)
    ,俱明解無遺
    ,然后得圣人演易之旨
    ,及吾人習易之用也

    四傳詳于易例

    ,為輔翼易經(jīng)之文
    ,不讀四傳
    ,不明易之為教也:故夫子于訂易時
    ,特揭之
    ,為易經(jīng)參解以授弟子
    ,俾明易之為易
    ,故讀易必及四傳
    ; 易象至簡
    ,卦辭亦略
    ; 欲通其用
    ,舍先求之四傳
    ,不能測其端倪
    ,蓋易起于上古
    ,為時久遠,文字未興
    ,雖具其象
    ,亦如河圖
    、洛書
    ,僅演其點畫而已
    ,經(jīng)神農(nóng)軒轅以迄唐虞
    ,代有增易
    ,文字既制
    ,政教益明
    ,于易象之下
    ,均加之演詞以著其義,因初傳于語言
    ,難留久逸,相習固有師授
    ,而易代輒忘,相用固有成規(guī)
    ,而易地輒異,以至于夏商二代
    ,各沿所習,各本其制
    ,而有連山之易,歸藏之易
    ,其取用既殊,而為義亦不一矣

    至文王取而重演之

    ,以成今傳之易
    ,因恐后人疑其同異
    ,忘其本來,始詳著其詞
    ,以明其教
    ,此四傅之作固為傳易為教者也
    。時代既殊
    ,傳述又異
    ;前之易者
    ,徒存其象今之詞者
    ,乃備其文
    ,故易道至周始昭
    ,至夫子始定為經(jīng)

    夫子本文周之作

    ,加以所習
    ,而擴其義
    ,敷詞具象
    ,以次其序
    ,明變著用
    ,以列其圖而后易之為易
    ,有跡可尋
    ,有文可讀
    ,有圖可驗
    ,有變化可徵
    ;不似前日之奧窈難稽
    ,同異莫辨矣
    ,故易教實成于夫子
    ,而易義則備于四傳之文;欲知易者
    ,必先知此,而后可進而求之也。

    易之起源

    ,非乾坤也: 蓋溯乾坤而上
    ,則太極是也,然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之語
    ,不見于經(jīng)而見于傅;故必讀傅始知之也
    。易之為教
    ,非言休咎已也,而在因休咎以悟性命
    ,以道在人為性
    ,易明人道,始于性善
    ,“而繼之者善
    ,成之者性”之語,亦詳傅中

    易之言數(shù),始于圖書

    ; 自天一至地十
    ,皆天地生成本數(shù)
    ,而天一地二
    ,大衍之數(shù)五十之語
    ,亦在傳中
    ; 易之為用
    ,以其變也
    ; 變始于錯綜參伍
    ,以生化各卦:而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之義
    ,亦詳傳中。易之同異
    ,在于序圖;以其本末始終,上下內(nèi)外
    ,各有其用
    ,故有體有用
    ,有同有異
    ; 而天地定位,帝出乎震
    ,各方位序圖之說
    ,亦詳傳中。

    易之遞嬗

    ,大別有三: 時代以殊
    ,名類遂異; 如連山
    、歸藏之易
    ,次序不同,即體用生化之序
    ,與男女之別
    ,消長之象; 其類皆異
    ,其名皆殊
    ; 而本宮變化,與序卦次第
    ,及連山
    、歸藏之首末位次,亦皆詳傳中
    ,至如易之門戶
    ,八卦之本義,六十四卦之時氣
    ,與天地人所象之名類; 少長老幼之期
    ,上下內(nèi)外之位 皆自有所合。一歲之遷移
    ,八方之分合
    ; 古今世界之終始
    ,與人事吉兇禍福之占驗
    ; 莫不詳于傅中。若不熟于傳
    ,則中智以下
    ,決不能探天地之妙
    ,測陰陽之神
    ;而以達于性命之源
    ,明于行止動靜之道矣
    !故傳之作
    ,為教后人之習易也

    人求明易

    。不先明于傳文
    。是雖日讀經(jīng)
    ,恐無益于事
    ;故夫子以其所得
    ,指出其要
    ,而集其義,為傳于經(jīng)之前后
    ,其循循誘人之心,足千古矣
    ! 雖其言得之先圣,非夫子一人所為
    ,而其編訂之功
    ,實為繼往開來之圣
    ,讀者其毋負夫子之心焉爾

    且卦之象氣與數(shù)

    ,必視其變化
    ,而后得其未來
    ,若僅執(zhí)現(xiàn)象
    ,則往復者不可知
    ,將何以窮神知化哉
    ? 故通易必參全易之變化
    ,非就一卦六爻之象
    ,既足得其用也。又易者
    。因器明道者也,器可見
    ,道不可見,必因有形以溯無形
    ; 有形者現(xiàn)具之象
    ,無形則在無象之中
    ,然棄有以求無
    ,亦不得也: 必求諸有而不執(zhí)其有
    ,方得其無焉
    ,而非經(jīng)文所盡也
    ,必廣徵于先后天之圖
    ,與本宮之序
    ,及序卦之詞
    ,而后知之
    ,故必徵于傳文也

    如先后天之圖,不見于經(jīng)

    ; 即就乾坤之序,亦不知其位
    ,唯天地定位一節(jié),言先天八卦之位 帝出乎震一節(jié)
    ,言后天八卦之序
    ,皆足以證經(jīng)文之不及者。如乾坤之序
    ,為今易所定,始于乾
    ,終于未濟
    ,此固讀經(jīng)可知者
    。而其本宮之序
    ,則不在經(jīng)中
    ,又非徵于傳文不可
    。傳有云:“歸妹
    ,女之終也”乃明本宮之始終

    蓋序卦之次序

    ,本于后天八卦之生化
    ,而為用也: 本宮之次序
    ,則本先天八卦之生化
    ,而為體也; 體靜象坤
    ,故歸妹為坤道之盡,后天用陽
    ,而動象乾,故未濟為乾道之終
    ,二者終始各異
    ,致用亦殊
    ; 而必由傳考之
    ,始得明其故
    ,不特此也
    ,連山首艮
    ,歸藏首坤 六十四卦之序各異
    ,即方圓與歲序圖皆不一; 凡由乾坤變化而生者
    ,皆有定序
    ; 而經(jīng)但就文王所定者列之
    ,若不徵于傳,則他易圖皆不得知
    ; 不獨不備于用,而經(jīng)中各爻辭
    ,恒有取前各易之舊者
    ,其義亦難索解
    ,譬之“歸妹女之終也”一語
    ,茍不知八宮次序
    ,終于雷澤歸妹
    ,則其義將不解矣!

    以經(jīng)文次序

    ,明明終于末濟
    ,與歸妹何涉? 是則女終之義
    ,實非取于今易者也
    ,況一曰男,一曰女
    ,對舉而言
    ,即分屬乾坤二者;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固有明解
    ,而未濟之男窮,即指乾氣之盡
    ; 歸妹之女終
    ,即指坤氣之盡,然序卦終以未濟
    ,可見本乾道之始終也。本宮則本坤道
    ,斯為不同,而不同者正其同也
    ,由于先后天也
    ,合之則同
    ,分之則異
    ;未有離體用為之者
    ,故異仍同

    人之既生

    ,神形同具
    ,性情兩全,若分則死矣
    ,然性情自別,神形亦殊
    ,又不可混為一談是以言易必廣徵其異,以歸于同
    ,易之序卦為主
    ,余皆為參互之用
    ;以余合一
    ,則異皆同
    ,故易經(jīng)但取其一
    ,夫子亦仍之
    ; 而恐人之忘其余也
    ,則備述于傳,以為習易之助
    ;俾讀者得會通之
    ,而勿失其宗也。故傳者
    ,習易所必先讀者也。

    易之始終

    ,為象天地之氣運數(shù)紀,而有先后天之不同
    ,以先天包無始迄無終
    ,未有物也,后天則自天地既生,萬物皆具生化
    ,有終有始者也故形神各類
    ,有無異名
    ;道器并行
    ,人天別用
    ,非諳其故
    ,不知易之為易也。自太極以下
    ,迄于萬物之終,為一天地
    ,而其象則自乾坤始,以天地之外
    ,難具名也
    ,然雖無物而可象
    ,物以名別
    ,必有形與神
    ,象以氣數(shù)別
    ,故雖無形有神,仍可類以名
    ,辨以義也
    ,人之生也
    ,后于天地
    ,則人事所關(guān),必在后天之中
    ,雖神流太虛,氣通無始
    ,而形限其動,跡循于有
    ,不可外天地以言人事也

    故文王定卦

    ,溯始乾坤
    ;而明易致用
    ,必以后天為主
    ; 然恐人之囿于器而忘道
    ,執(zhí)于有而遺無
    ,遂失所生,不知所歸
    ,故卦詞皆參以先天,更于傳中補著其用
    ,如天火同人水地比
    ,皆先天之名
    ,以后天離坎,即先天乾坤同處一位
    ,故曰同
    ,曰比
    ,不獨以天火地水為同氣也
    。所有各卦義皆如是,意在使人不忘本來
    ,而有以見道于象也

    夫易之為教

    ,端重人道
    ,而先必明原始要終之義
    ; 不明先天
    ,將何以見其始終?而致其原要之功哉
    !故先后天之易,不可偏廢也
    ; 易之有先后天,非二易也
    ,其為用仍一致
    ,猶人之性情神形
    ,不過靜動之間耳
    。果通其一
    ,則必達其二,如一卦也
    ,但明其后天之象,不足用也
    ,必兼先天之象而一之
    ,方得致其全功
    。而于人之占驗也亦然
    ,明其所占之卦
    ,此現(xiàn)在事也
    ,必通先天
    ,而后吉兇可徵
    ,變化可見。

    蓋后天為一時

    ,先天則概來往
    ,易以知來,數(shù)往為用
    ,不求之先天,將何以成其逆數(shù)之用哉
    ?故易者,不能分先后天而為言
    ,文王之易
    ,雖取后天之序
    ,而用則仍本先天
    ,此義后人全不知之
    ,或爭為先
    ,或爭為后
    。偏而不得其體用之全
    ,辨而不明其變化之道,雖兢兢于文字之學
    ,著龜之數(shù):及其得辭,一無所驗
    ; 反不如街頭賣卜者之偶中
    ,豈易之不可信耶? 人之不明易也

    矧易道以簡易御繁難

    ,必先明其所以簡,所以易
    ,而后可以致其繁與難于目前也
    ,舍合先后天參之,則將不知其所以簡易
    ,以象既窮而辭復盡
    ,何以見其變化哉?簡易云者
    ,言象外也
    ,而能御繁難者
    ,則因有象中象,辭中辭耳

    天地之數(shù)

    ,由于氣運,有定序也
    ,因是皆成往復對待之象,易之所占
    ,悉依此律
    ;如乾坤
    、屯蒙
    、需訟、咸恒
    、既末濟之類,無非相偶以進
    ;乾坤也,坎離也
    ,震巽艮兌也
    ,皆成對偶之象
    ; 而以往復參錯為序
    ,如屯蒙需訟
    ,其類相反
    ,而相繼以生化也

    因天地之氣,有生必有死

    ,有合必有分,以生克而后成變化
    ; 此必至之勢也
    。若不循環(huán)
    ,則氣絕矣
    ; 唯其往者必復,生者必化
    ,而成循環(huán)無盡之象
    ,始成天地萬物之序
    ,如一年也
    ,春秋冬夏
    ,皆相對以成歲
    ,而冬盡必春,夏盡必秋
    ,往復循環(huán),萬年不改
    。易之氣運,正如斯例
    ;其間變化
    ,或稍遲速
    ,或有余不足
    ,則運氣有主客勝復
    ,猶春之溫
    ,夏之熱,秋之涼
    ,冬之寒,或有應(yīng)否之差
    ,或有反令之災(zāi)也,其在人事則善惡所感耳
    ,然大致不忒
    ,以其運序定自先天
    ,故不忒也

    一易之變化

    ,以后天為用
    ,則有不能盡知之事合之先天,則無疑矣
    ,蓋后天之事
    ,輒因人之感召而異
    ; 而先天者
    ,則在人事以上; 故先天多靜
    ,后天多動; 合而參之
    ,動靜不失其序; 若偏一象
    ,則不失于此
    ,必迷于彼
    ; 坤之先迷后得
    ,即指此也。習易既通
    ,無復迷矣,故欲窮易之用
    ,必先通乎先后天之象; 精求其變化而不失其中
    ,則何患乎迷

    易之為易

    ,固重在變易
    ,以天地間之物無不變者
    ,有形則變速
    ,不變者必無形之物
    。故恒存之體必無息,唯至誠能之
    ,息則變矣
    ! 天地之悠久,亦不息耳
    ;人物之生
    ,一息一變
    ,故隨息而生死
    ,不可復續(xù)
    ; 此圣智所悲
    ,而必教人以至誠,蘄無息以免于變
    ; 易之為教,其旨如是
    ,故示人以變,而使之有惕于心
    ; 象物隨變以盡
    ,警人之慎其終給
    ,其以卦參伍變化
    ,皆明人物之變化不可免者也

    因氣使然

    ,不復久駐: 隨息以盡,不知歸處: 故示人以生死自來
    ,及身所歸宿,以人道立極而求其誠
    ,以窮理盡性而求其合于天地,雖曰以變言
    ,實盼人之無變也
    。人異于物
    ,物莫能逃于變
    ; 故生死隨形
    ,人則有其性靈
    ,本含不變之體
    ,茍怵于物之變
    ,而重其性靈
    ,順天地之氣
    ,而存其神
    ; 知氣數(shù)之化,而致其誠
    ,則性命固而神氣永葆,雖在變化中
    ,而不隨其變化,超乎物而與天地共存
    ,則真人以上
    ,不為氣所賊
    ; 是則得道之士
    ,足與言易之教矣

    蓋圣人作易

    ,為憫人之變而不可久,化而不復歸
    ; 生而瞢瞢,死而渺渺
    ;不知所來,不知所往
    ;戾乎氣而不測于順逆
    ,昧乎數(shù)而無擇于吉兇
    ; 雖稟天地之中
    ,而不能葆
    ;雖具性靈之真
    ,而不克全,遂與物同變化
    ,而神形俱盡
    ,實為悖夫生生之則
    ,反乎天地之道,故乃為易以告斯民
    ,指其去來
    ,明其禍福
    ; 象其氣數(shù)
    ,示其所宜否
    ,而使有所循
    ,更諄諄以言
    ,墾懇其辭
    ,勸其善而戒其惡,導之存省
    ,以致于誠明,詔之仁義
    ,使盡其性
    ,故其文日:“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衷唬骸熬咏K日乾乾夕惕若厲
    ,無咎
    。”無非教民知天而立命
    ,修己而合道耳。

    其示象

    ,必明指天道如何,人道如何
    ,何者吉,何者兇
    ,何者可違
    ,何者宜從
    ;非徒述其休咎已也
    。故易者
    ,圣人教民之作也
    ,其以成人之德
    ,為至誠之行,中庸所謂位天地
    ,育萬物者也,夫誠則明
    ,前知之道
    ,必在至誠; 易之知來
    ,固重在“誠”字之一字; 習易致用者其細味斯語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31/609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
    。四陽二陰
    。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
    。中孚兌在巽下。渙巽在坎上
    。中孚巽在兌上
    。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即以渙之上
    。合節(jié)之下也
    ,一呼一吸
    ,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
    、"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 苦節(jié)不可貞。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