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核心之黃帝老子 >> 軒轅黃帝著作

《黃帝四經(jīng)》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大道家園編輯手記:根據(jù)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其中缺漏之處

,尚有待專家研究補充

本文可以視為黃帝時代治國方略的結(jié)晶

。其中
,《道原》以言簡意賅的文字
,把大道本體勾勒出來
,是道學史上最早的
、直接描述大道本體的文字

《黃帝四經(jīng)?道法》

原文:

道生法

。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
。口執(zhí)道者
,生法而弗敢犯(也)
。法立而弗敢廢(也)
能自引以繩
,然后見知天下
,而不惑矣。虛無 (刑)形
,其冥冥
,萬物之所從生
。生有害
,曰欲
,曰不知足
。生必動
,動有害
,曰不時,曰時而
。動有事
,事有害
,曰逆
,曰不稱,不知所為用
。事必有言
,言有害
,曰不信
,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
,以不足為有余
。故同出冥冥
,或以死
,或以生
;或以敗
,或以成
。禍福同道
,莫知其所從生
。見知之道,唯虛無 有。虛無有
,秋稿(毫)成之
,必有形名
。形名立
,則黑白之分已
。故執(zhí)道者之觀於天下(也)
,無執(zhí)(也),無處也
,無為(也)
,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
,無不自為刑(形)名聲號矣
。刑(形)名已立
,聲號已建
,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
。至正者靜
,至靜者圣
。無私者知(智)
,至知(智) 者為天下稽
。稱以權衡
,參以天當。天下有事
,必有巧驗
。事如直木
,多如倉粟
,斗石已具
,尺寸已陳
,則無所逃其神
。度量已具
,則治而制之矣
。絕而復屬,亡而復存
,孰知其神
。死而復生
,以禍為福
,執(zhí)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
,故知禍福之所從生
,應化之道
,平衡而止
。輕重不稱
,是(胃)謂失道。天地有恒常
,萬民 有恒事
,貴賤有恒位
,畜臣有恒道
,使民有恒度
。天地之恒常
,四時、晦明
、生殺、(柔)剛
。萬民之恒事
,男農(nóng)
,女工
。貴賤之恒立(位)
,賢不宵(肖)不相 放(妨)
。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
。使民之恒度
,去私而立公
。變恒過度
,以奇相御
。正
、奇有立(位)
,而名口弗去。凡事無大小
,物自為舍
。逆順死生
,物自為名
。名刑(形)已定
,物自為正
。故唯執(zhí)(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
,當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
,而弗為主
。故能至素至精
,(浩)彌無刑 (形)
,然后可以為天下正。

譯文:

作為宇宙本原的道產(chǎn)生了各項法度,法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

。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立便不可廢弛。所以說如果能夠以繩墨法度自正
,然后就可以識天下萬物之理而不會迷惑

道體虛空無形

,寂靜深遠
,萬物賴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隨之
,這是因為人的本性中存在著欲望且這種欲望永無止境
。人生則好妄動
,妄動必有患害
。具體表現(xiàn) 在不能相識而動
,甚至還逆時而動
。妄動必然妄舉事
,舉事則患害隨之
,具體表現(xiàn)在行事違逆事理或舉事不量力而行
,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
。凡人舉事必有言說
有言說即有患害
,具體表現(xiàn)在言無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
,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卻稱能做到
,或言過其實浮夸
,或力所不及卻揚言力量大有余

宇宙萬物萬事都生于道

,其死生成敗都是由道決定的
。禍福同出一門
,人們卻不知道它們產(chǎn)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
、成敗
、禍福的道理
,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
就能把握所出現(xiàn)的細微事物的形和名
,形和名的觀念一旦確立
,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隨之確定了
。所以懂得
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變通而不固執(zhí)
,功成而不依
賴它
,順時而動不妄為
,處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確立
、名實相符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
。各項法令制度都已確立
,官職都已建置
,那
么天下萬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心胸廣闊

,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為精明的人總能建立功業(yè)
。遵循正道的人總能達到因時而靜的最高境界(至靜)
,至靜的人就是圣人
。大公無私的人總是睿 智的
,至智的人可以成為天下所取法的榜樣。如果用法度來審定是非
,并且參照自然
、社會的必然規(guī)律
,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證驗了
。事物繁多
,多得如 同倉中的粟米
,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設置具備了,那么再隱秘微妙的東西也無法逃脫。所以說法度已經(jīng)具備了
,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治理
。斷絕了的世祀會重新接續(xù),滅亡了的國家會重新出現(xiàn)
,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呢
?衰敗的國家又變得興盛了
,禍事又變成了福事
,誰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
?只要反求于道,便可以懂得 上述禍福、死生
、存亡等產(chǎn)生的原因了
。應付事物變化的方法在于掌握平衡和適度
,輕重不當
,便是失道。

天地之間存在著永恒的規(guī)律

,天下百姓各自從事著自己的本職
,貴賤高低也都有它們確定的位置
,使用下臣有確定的方法,統(tǒng)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則
。四季更迭
、晝夜 交替
,榮枯變換
、柔剛轉(zhuǎn)化便是天地間所存在的固有規(guī)律
。男耕女織便是老百姓所從事的固定工作
。有才德和無才德的人不能處于同等的地位
,就是貴賤都有它們確 立的位置。選任官吏時,職位的高低要與他們的能力相符
,這便是使用下臣的確定方法
。去私門而行公道
,這是統(tǒng)治人民的既定守則
。如果一旦出現(xiàn)了不正常或超越 了常規(guī)的事情
,就要相應地采取非常規(guī)的手段加以控制
。而治理國家所使用的常規(guī)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
,明白了這一點,那么判定事物時也就不會發(fā)生偏頗了。 事物無論巨細大小都有它們各自存在的理由
,而逆順死生等一切情況的發(fā)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的
;根據(jù)性質(zhì)就可以準確界定事物的名稱和概念了
,因而也就 可以對該事物做出正確處理

圣人不但能體悟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還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應存在的分界

,又能詳察萬物發(fā)生及終結(jié)的內(nèi)在原因
,然而卻從不以天地萬物的主宰自居
,所以他能深遠廣泛的體悟萬事萬物
,并成為天下的楷模

《黃帝四經(jīng)?國次 》

原文:

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

。奪而無予
,國必遂亡
。必盡天極
,衰者復昌
。誅禁不當,反受其央(殃)
。禁伐當罪當亡
,必虛(墟)其國
。兼之而勿擅
,是胃(謂)天
。天地無私
,四時不息
。天地立
,圣人故載。過極失(當)
,天將降央(殃)
。人強勝天
,慎辟(避)勿當
。天反勝人,因與俱行
,先屈后信(伸)
,必盡天極
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郎(廊)廟
,聽其鐘鼓
,利其資財
,妻其子女
。是胃(謂)
逆以芒(荒)
,國危破亡
。故唯圣人能盡天極
,能用天當
。天 地之道
,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有)央(殃)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國
,隋(墮)其城郭
,棼(焚)其鐘鼓
。布其資財
,散其子女
,列(裂)其 土地,以封賢者
,是胃(謂)天功
。功成不廢
,后不奉(逢)央(殃)
。毋陽竊
,毋陰竊
,毋土敝
,毋人執(zhí),毋黨別
。陽竊者天奪(其光)
,(陰竊)者土地芒(荒)
,土敝者天加之以兵
,人執(zhí)者流之四方
,黨別(者)內(nèi)相功(攻)
。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饑)
,土敝者亡地
,人執(zhí)者失民
,黨別者亂
,此胃(謂)五逆,五逆皆成
□□□□
地之剛
,變故亂常
,擅制更爽
,心欲是行
,身危有(央)(殃),(是)胃(謂)過極失當

譯文:

為政治國如果失去正常的法則

,天下就會不安定
。攻奪他國之地而不進行分封
,便不能真正滅亡其國并長久地占有它
。在征伐他國時,如果不能最終達到天道所限定 的準度
,則經(jīng)過征伐本已衰落的國家會重新振興起來
。在討伐亂逆禁止暴虐時如果未達到準度
,反而會招惹禍患
。在誅禁理當治罪理當滅亡的國家時
,必須一鼓作
,使其成為廢墟。兼并了其他國家但不能獨自占有,因為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績
。由于天地的公正無私
,才有了四季
、晝夜
、存亡、生死等現(xiàn)象的正常循環(huán)
因為萬物各當其位
,圣人才能夠成就萬物。任何事情如果超過了天道所限定的準度,都會受到天降禍患的懲罰
。在敵國尚處于強盛時
,要謹慎地避開它
。當敵國由強 轉(zhuǎn)弱時
,就應該乘機去征討它,這便是先屈后伸的道理
,而這也是由天道所決定的
;由于受到天道的指導
,所以一切功德人都不能獨自占有

兼并他國后

,便修治它的城郭
,占據(jù)其宮室
,享用其鐘鼓音樂
,貪取其資財,霸占其子女,這些做法是大逆天道的取敗之道
,必然導致國家危殆而最終滅亡
。所以
,只有圣人在治國用兵時能夠合于天道。天地間的道理概括起來不過是
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覬覦其他
,那么就難免有禍殃之危了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

,兼并他國后
,要拆毀它的城郭
,焚毀它的鐘鼓,均分它的資財,散居其子女后代
,分割其土地賞賜有賢能之人
,總之不能獨自占有,因為這功績是天道促成的
。這樣才能功成而不去
,然后方能沒有患禍

在誅伐征討敵國時,不應從護生存繼對方的角度去審度問題(就是不能存亡繼絕,沽名釣譽

;儒家講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黃帝四經(jīng)》則很少講
,多講 道
、法、戎
——錄者注)
,而在務耕農(nóng)桑
,不要從刑虐死殺的角度去審視問題
。不要過度地使用地力而使土地凋敝
,為政治民,不可偏執(zhí)一己之私
。治臣馭下
,不使其拉幫結(jié)派
。征伐敵國不盡天極而空懷存繼之心
,則天反奪其名,勸農(nóng)而有刑虐之意
,則必導致土地荒蕪
,過度使用地力莊稼沒有收成
。國力貧弱
,則必有外兵侵 侮
。人主偏執(zhí)一己之私
,強奸民意,必被人民逐放而流徒四方
。君主馭下無術
,臣下結(jié)幫營私
,黨派紛爭,則必有內(nèi)外相攻之患。違逆誅伐之道
,必受其殃
。違反耕種之宜
,必導致饑饉年荒
。用地失度,必被侵失土
。偏執(zhí)己見
,必失民心
。黨派紛爭
,必導致國家大亂
。這些做法被稱為五逆,即是攪亂違背天地的常道
,改變破壞 常規(guī)的做法:專斷法令
、私設制度
,更動律令無常,一意孤行
,不知改悔
,最終會殃及自己
。這些的作法叫作違反天道

《黃帝四經(jīng)?君正》

原文:

一年從其俗

,二年用其德
,三年而民有得
,四年而發(fā)號令
,(五年而)□□□
,(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征)
。一年從其俗
,則知民則
。二年用(其 德)
,民則力。三年無賦斂
,則民有得
。四年發(fā)號令
,則民畏敬
。五年以刑正,則民不幸()。六年□□□□□□□□
。(七)年而可以正(征)
,則勝強適(敵)
。俗者順民心(也)
。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
,發(fā)禁拖(弛)關市之正(征)(也)
。號令者,連為什伍巽(選練)賢不肖有別 (也)。心刑正者
,罪殺不赦(也)
。 (也)
。可以正者
,民死節(jié) (也)
。若號令發(fā)
,必廄(究)而上九
,壹道同心
,(上)口口口口口下不
,民無它(志)
,然后可以守單(戰(zhàn))矣。號令發(fā)必行
,俗也
。男女勸勉
,愛也
。動之 靜之,民無不聽
,時也
。受賞無德
,受罪無怨
,當也。貴賤有別,賢不宵(肖)衰也
。衣備(服)不相綸
,貴賤等也
。國無盜賊
,詐偽不生。民無邪心
,衣食足而刑伐(罰)必也
。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
,反自伐也
。天有生死之時
,國有生死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養(yǎng)生
,胃(謂)之文
。因天之殺也以伐死
,胃 (謂)之武
。(文)武并行
,則天下從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
,宜之生在時
,時之用在民
,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jié)。知地宜
,須時而樹
。節(jié)民力以使
,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
,民富則有佴(恥)
,有佴(恥)則號令成俗
,而刑伐(罰)不犯
,號令成俗而刑伐(罰)不犯則守固單(戰(zhàn))勝之道也
。法度者
,正(政)之 至也。而以法度治者
,不可亂也
。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
,所以治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節(jié)賦斂,毋奪民時
,治之安
。無父之行
,不得子之用
。無母之德
,不能盡民之力
。父母之行備
,則天地之德也
。三者備則事得矣
。能收天下豪票(驃)雄
,則守御之備具矣
。審于行文武之道
,則天下賓矣
。號令闔(合)于民心
,則民聽令
。兼愛無私
,則民親上

譯文:

君主為政治國的方針應是,第一年遵從百姓的風俗

,第二年選拔有德能的人授與官職
,第三年要使民富足
。到了第四年的時候就可以發(fā)號令了
,第五年可以用法律來 治理百姓,第六年人民就會有了敬畏心理
,第七年便可以指揮百姓從戎出征了
。第一年遵從百姓的風俗習慣
,可以掌握他們是非善惡
、好惡取舍的標準是什么
。第二
年擢用有德能的人,百姓就都會努力爭取向上
。第三年免去賦稅征斂
,百姓就會生活富足
。第四年發(fā)號施令
,百姓都會敬畏服從
。第五年用法律來治理
,百姓就不敢 有僥幸心理
。第六年百姓有敬畏心理
,便會懂得刑罰律令而不敢觸犯
。第七年率民出征敵國
,便能戰(zhàn)勝強大的對手

第一年遵從百姓的風俗是為了是順應民心

。第二年選拔有德能的人為官吏是通過施愛于民以激勵其奮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廢除山澤之禁及關口市場的征稅
。第 四年要想有效地發(fā)號令,就要以什伍連坐的方式將人們組織起來
,并挑選人才去管理他們
,使賢與不賢的人各有等差
。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
,有罪必罰
,不可姑
。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觸犯刑罰
。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并戰(zhàn)勝強敵,這是因為百姓會出死效力

若號令傳下

,百姓必應聲集結(jié)而上合君意
,齊心一致
,上下同心同德
,民無異心
,這樣就可以據(jù)國防守或出兵征戰(zhàn)了
。號令發(fā)出
,百姓必定執(zhí)行
,這是因為服從命令 已經(jīng)養(yǎng)成習慣
。百姓爭相勸勉
,這是因為君主施愛的緣故
。召之應戰(zhàn)
,或令之務農(nóng),民皆聽命
,這是君主遵循天時的緣故
。人民受賞不戴德,受罰不含怨
,這是因為 賞罰得當?shù)木壒寿F賤有區(qū)別
,賢與不賢能就會分出等級來
。衣服制度都有一定的規(guī)格不能僭越,這是因為它標志著人們的身份等級。國家沒有了盜賊
,奸詐虛偽之心 不生
,民無邪念
,這是由于百姓富足且刑罰律令得到了堅決的執(zhí)行
。以充足的國力據(jù)國防守
,國家就不會被攻取
,而國力不足卻要先進攻他國
。結(jié)果反而是自取滅

天下諸國或亡或存決定于天時

,國家萬事或成或敗決定于國政
。因此對于天道使存之國
,要順應天意去聯(lián)合保護它
,這被稱之為
,而對于天道使亡之國
,要順應天意去討伐兼并它
,這就被稱為,文武并舉,開下各國就會無不順從

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

,恰當?shù)姆N植適于該地生長的農(nóng)作物
。適宜農(nóng)作物生長的關鍵還在于準確地掌握耕種的時間和季節(jié)
,準確地掌握農(nóng)時,還在于如何使用 百姓,使用百姓的關鍵在于使其各自盡力其事
。使用民力的關鍵在于適度。要了解土地適宜于種植什么
,并且根據(jù)時令來種植五谷
,適度地使用民力
,就能有效地創(chuàng) 造財富
,賦斂適度
,則人民富足
。人民富足,則懂得政教廉恥。廉恥觀念形成
,就使得百姓習慣于服從命令并且不敢觸犯刑罰
。百姓習慣于聽令
,又不敢觸犯刑罰
這便是守國則牢
,伐國則勝的原理所在

法度,是至為公正的

。以法度來治理國家
,而不能任意妄為
。創(chuàng)制法度
,不能變化不一。依法辦事
,公正無私
,賞罰分明便能取信于民
,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
省去煩瑣的政事
,有節(jié)度地征收賦斂
,不侵占百姓的農(nóng)時
,國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沒有像父母一樣的嚴威慈愛
,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為之效力
。君主若具備
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樣廣大
。如果賞罰相濟
,恩威并施
,那么萬事都可以成功
。如果能廣招天下驍健之士
,那么就如同有了最好的防御武器
,懂得了實行文武共舉之道
,那么天下就都會歸順了。發(fā)號施令能夠合于民心
,人民才能自覺地聽從命令
。君主如能德施天下
,秉公執(zhí)法
,那就會得到百姓的愛戴擁護

《黃帝四經(jīng)?六分》

原文:

觀國者觀主

,觀家觀父
。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
。凡觀國
,有六逆:其子父
,其臣主
,雖強大不王
。其謀臣在外立(位)者
,其國不安
,其主不 (御)則社稷殘。其主失立(位)則國無本
,臣不失處則下有根
,(國)憂而存。主失立(位)則國芒(荒),臣失處則令不行
,此之胃(謂)國
。主兩則其失 明,男女掙(爭)威
,國有亂兵
,此胃(謂)亡國
。適(嫡)子父,命曰上日費。群臣離志
,大臣主
,命曰雍(壅)塞
;在強國削
,在中國破,在小國亡
。謀臣(在)外立(位)者
,命曰逆成
,國將不寧
;在強國危
,在中國削,在小國破
。主失立(位)
,臣不失處
,命曰外根
,將與禍冷藺(鄰)
;在強國憂
,在中國危
,在 小國削
。主失立(位)
,臣失處,命曰無本
,上下無根
,國將大損
;在強國破
,在中國亡
,在小國滅
。主暴臣亂
,命曰大芒(荒),外戎內(nèi)戎
,天將降央(殃);國無小大
,又(有)者滅亡
。主兩,男女分威
,命曰大麋(迷)
,國中有師
;在強國破
,在中國亡,在小國滅
。凡觀國
,有大<>順:主不失其立 (位)
,則國□□
。(臣)失其處
,則下無根
,國憂而存
。主蕙臣忠者
,其國安
。主主臣臣
,上下不者,其國強
。主執(zhí)度
,臣循理者
,其國(霸)昌。主得臣 輻屬者
,王
。六順六逆
存亡□□之分也
。主上者執(zhí)六分以生殺
,以賞
,以必伐(罰)
。天下太平,正以明德
,參之與天地
,而兼復(覆)載而無私也
,故王天 下
。王天(下)者之道
,有天焉
,有人焉,又(有)地焉
。參(三)者參用之
□□而有天下矣
。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
,不敢敝(蔽)其主
。下比順
,不敢敝 (蔽)其上
。萬民和輯
,而樂為其主上用
,地廣人眾兵強
,天下無適(敵)
。文德廄(究)于輕細刃于□□
,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述(術)
,不王天下
。知王 (術)者,驅(qū)騁馳獵而不禽芒
。飲食喜樂而不面(湎)康
,玩好好則惑心
,俱與天下用兵
,費少而
□□□□□□□□□□則國富而□□□□□□□(不)知王述(術)者
,驅(qū)騁馳獵則禽芒(荒)
,飲食喜樂則面康
,玩好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
,費多而無功
,單(戰(zhàn))勝而令不□□□□□□□□□□□ 與天□□則國貧而民芒(荒)
圣之人弗留
,天下弗與。如此而有(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
,則國人之國已(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
,有□□獨知□□□□王 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
。王天下者
,輕縣國而重士
,故國重而安身
;賤財而貴有知(智),故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
,故身貴而令行
□□天下天下則之
。 (霸)主積甲士而正(征)不備(服)
,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聽
。此自以下
,兵單(戰(zhàn))力掙(爭)
,危亡無日
,而莫知其所從來
。夫言(霸)王,其□□□唯王者,能兼復(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譯文:

考察一個國如何關鍵在君

,考察一家如何關鍵在父
。能治理一國政事的堪任其君
,能主持一家事務的堪當其父。在考察一個國家的時候,有六種悖逆的現(xiàn)象需要注 意:第一是為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權威
。第二是作為大臣的具有了君主的權威
,這樣的國家雖然強大也不能稱王天下。第三是謀臣有外志而不能盡忠于本國
,這樣國家 就不會安定
,君主意識不到這一點
,國家就會受到損害
。第四是君主失位不能行使權力,國家便失去了依托,而大臣此時如能堅守崗位
,克盡職守
,國還有生存的基
,雖有憂患尚可保存
;君主失位已經(jīng)使得政事荒廢不治,此時大臣再不能克盡職守
,則政令不能下達,這便稱作頹國
。第五是君主暴戾無道
,賞罰生殺失去準 度
,臣下貴賤位次混亂
,賢與不賢的人并立無別
,這便稱作
危國
。第六是君主
、后妃同時掌政,政令歧出,令人迷惑無所適從
,加之王
、妃爭權
,勢必導致國家內(nèi)戰(zhàn),這便稱作
亡國

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權威

,這就稱作逆上
,會使群臣不能與君主一心一德
。大臣具有了君主的權威
,這就稱作大臣遮蔽了君主的威望,上述兩種情況
,發(fā)生在大國會使 大國削弱
,發(fā)生在中等國家會使中等國家破敗
,發(fā)生在小國會使小國滅亡
。謀臣有外心兼為他國設謀,這是違反常規(guī)的
,國家將不安寧
。此種情況發(fā)生在大國會使大 國面臨危險
,發(fā)生在中等國家會使其削弱
,發(fā)生在小國會使其破敗
。君主失去王位
,大臣還能盡職,這就稱作君主尚有依托
,但已接近禍患了
,此種情形
,發(fā)生在大國是令人擔憂的
,發(fā)生在中等國家是很危險的
,發(fā)生在小國會使其削弱
。如果君主失位,而且大臣失職
,那么國家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根基一失
,國家也就將受到 絕大的損害了
。此種情形
,發(fā)生在大國會使其破敗
,發(fā)生在中等國家會使其衰亡,發(fā)生在小國會使其覆滅
。君主行為暴戾
,臣下位次混亂
,這就稱為萬事荒廢不可救
,外患內(nèi)亂必接踵而至,違背天理天必降災
,這種情況
,無論發(fā)生在什么國家都會滅亡
。君主
、后妃分爭權力,導致國家出現(xiàn)二主,這就使國人迷惑無所適從
,國 家因此會有兵亂
,這種情形
,發(fā)生在強國會使其破敗,發(fā)生在中等國家會使其衰亡
,發(fā)生在小國會使其覆滅

考察一個國家

,有六種順當?shù)默F(xiàn)象
,這就是:君主不失其位,國家便具備了存在的根基
;而如果大臣不能盡職
,這就使君主失去了依托,這樣的話
,國家還可以在憂 患中繼續(xù)生存
。君主慈惠愛下
,大臣忠心事上
,則國家安定。君主大臣名副其實
,不相僭越
,君上臣下一心一德
,則國家強盛
。君主理政秉法執(zhí)度
,大臣行事遵循事
,則國家昌盛稱霸天下。君主居得其位
,大臣團結(jié)在君主周圍
,這樣便可稱王天下。

六順與六逆是決定國家存亡興壞的分界,君主掌握判斷六順

、六逆的標準
,并以此來施行生殺
、賞罰及果決征戰(zhàn)
。天下安定寧和在于君主執(zhí)度公正以明其德,同時效法天地公平無私
,這樣就可以稱王天下

君主要想稱王天下

,必須參合天時
、地利
、人事三方面因素
,然后才能廣有天下
。作為國君就要居得其所
,真正行使其作為國君的職權
。大臣恭敬
,不敢蒙蔽君主。下屬和順,不敢欺蒙其上
。百姓和睦甘愿為國君效力
,地域廣大
,民人眾多
,軍隊強盛
,可無敵于天下

慶賞公正可極于小民

,而刑罰不茍必極于當罪,這是王道的根本
。但此外還必須懂得王術
,否則不足以稱王天下。懂得王術的人
,田獵有度
,飲宴有節(jié)
,珍寶聲色不 惑于心
,這樣的話
,發(fā)動天下的人從事征戰(zhàn)
,就會用力極少而見功甚多,征戰(zhàn)必勝令行禁止
。因此會得到福佑
,使得國家富強人民昌盛
。圣人便會居處其國而佐助
,天下人也都會親近追隨他
,但如果不懂得王術
,田獵無度,常常沉湎于飲宴
,珍寶聲色蠱惑其心,這樣的話,發(fā)動天下的人從事戰(zhàn)爭
,就會用力甚多而不見功
,戰(zhàn)雖或有所勝卻不能令行禁止
。因此失去福佑
,財物耗盡而倉廩空虛,違逆天道,使得國困民貧。有德能的人便會遺棄他
,天下人也要背離他
。同時再不能重視 士人
,尊有道的人為師
,那么國家將為他人所有了

稱王天下的人要具備恒德,有了恒德

,還要懂得王術
,所以能稱王天下而天下的人卻不知其中的緣故。稱王天下的人,看輕一城一地而重視士人的歸附
,這樣就使國 家穩(wěn)固而自身安逸
;看輕財利而尊重知識
,所以功成而財生;卑屈己身而尊重有道之人,所以能使自身顯赫而令行天下
。因此稱王天下的人
,天下人都會以其為表
。霸主積蓄兵力以征討不聽命的諸候國
,誅伐理當治罪的國家而不圖私利
,所以能令行天下而沒有敢于違抗命令的。除此之外
,像那些不講王術,只是憑借武力
為了私利而窮兵黷武的人,身亡國危指日可待
,而他們居然還意識不到是因為什么
。至于說到霸王
,因為他們能效法天地
、覆載天下
,公平無私,所以能使天下萬事 各得其宜

《黃帝四經(jīng)?四度》

原文:

大分君臣易立(位)胃(謂)之逆,賢不宵(肖)并胃(謂)立(位)之亂

,動靜不時胃(謂)之逆
,生殺不當胃(謂)之暴
。逆則失本
,亂則失職,逆則失天
,暴 則失人
。失本則亡
,失職則侵
,失天則幾(饑)
,失人則疾
,周遷動作,天為之稽
。天道不遠
,入與處
,出與反
。臣君當立(位)胃(謂)之靜
,賢不宵(肖)當立 (位)胃(謂)之正,動靜參與天地胃(謂)之文
,誅
時當胃(謂)之武
。靜則安
,正治
。文則(明)
,武則強
。安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
,強則威行
。參于天地
,闔(合)於民心
。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審知四度
,可以定天下
,可安一國
。順治其內(nèi),逆用于外
,成功而傷
。逆治其內(nèi)
,順用其外
,功成而亡
。內(nèi)外皆 逆,是胃(謂)重央(殃)
,身危為戮
,國危破亡
。外內(nèi)皆順,命曰天當。功成而不廢
,后不奉(逢)央(殃)
聲華□□者用也
。順者,動也
,正者
,事之根 也
。執(zhí)道循理
,必從本始
,順為經(jīng)紀,禁伐當罪
,必中天理
。不(倍)約則窘
,達刑則傷
。(倍)逆合當,為若又(有)事,雖無成功
,亦無天央(殃)
。毋 □□□□
,毋御死以生
,毋為虛聲
。聲洫(溢)於實,是胃(謂)滅名
。極陽以殺
,極陰以生
,是胃(謂)逆陰陽之命
。極陽殺於外
,極陰生於內(nèi)
,已逆陰陽,有(又)逆其立(位)
,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央(殃)
□□□□□□□□建生
。當者有
,極而反
,盛而衰
,天地之道也
,人之李(理)也
。逆順同道而異理,審 知逆順
,是胃(謂)道紀
。以強下弱
,以何國不克
。以貴下賤
,何人不得。以賢下不宵(肖)
□□
。規(guī)之內(nèi)曰員(圓),柜(矩)之內(nèi)曰(方),之下曰 正
,水之上曰平
,寸尺之度曰小大短長
。權衡之稱曰輕重不爽
,斗石之量曰小多有數(shù)
,八度者
,用之稽也
。日月星辰之期
,四時之度,
□□之立
,內(nèi)外之處
,天之稽 也
。高(下)不敝(蔽)其刑(形),美亞(惡)不匿其請
,地之稽也
。君臣不失其立(位)
,士不失其處
,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
,人之稽也
。美亞(惡)有名
,逆順有刑(形)
,請(情)為有實,王公執(zhí)以為天下正
。因天時
,伐天毀
,胃(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后
,則有成功矣
。用二文一武者王
,其主 道離人理
,處狂惑之立(位)而不吾(悟)
,聲必有廖(戮)
。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翟
,是胃(謂)柔弱。正而□□而不既
。名功相抱
,是故長久
。名功不相抱
,名進實退
,是胃(謂)失道
,其卒必有身咎
。黃金玉珠臧(藏)積
,怨之本也
。女樂玩好燔材
,亂之基也
。守怨之本,養(yǎng)亂之基,雖有圣人
,不能為謀

譯文:

君主大臣改變了相互正常的位次就稱為逆

,賢與不賢的人職爵貴賤無別就稱為亂,違反了服役務農(nóng)的時節(jié)規(guī)律就稱之為逆,濫行生殺賞罰之權就叫暴戾
。違反了君臣 的正常位次就使國家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混亂了賢與不賢人的貴賤位序就會使之各自迷失本身的身份職守
,動靜違逆時令
,就會失去上天的保佑,君主暴戾就會失去 民心
。國家失去根本就會受以重創(chuàng)
,賢與不賢的人迷失了各自身份職守就會發(fā)生僭越侵權之事,失去天佑則會有饑饉兇荒,失去民心就會遭到天下的憎恨
。進退動
,都必須以天道作為法則
。天道不遠,人事的一切舉措都應與之協(xié)調(diào)。

君臣各安其位就叫位次整肅

,賢與不賢的人各安其位就叫貴賤正定
,耕戰(zhàn)參合于天時地利就稱作
,伐亂止暴合于天道就稱作
。君臣位次整肅則上下安 定
,賢與不賢的人位次正定則萬事都可得到治理
,有文德則政令清明,講武德則國家強大
。上下安定則國家就有了存在的保證
,萬事治理會更好地招攬人才
,政令清明會得到天助
,國家強大則威懾天下。參合于天地,順應于民心
,文德武德并舉
,君主就會得到人民的普遍擁戴。

深刻體會上述四項準則,大可平定天下

,小可安治一國
。在內(nèi)政的治理上能夠執(zhí)道循理而在軍事外交上卻誅禁不當
,則治國之功仍有所損。如在內(nèi)政的治理上反義逆 理,而只是在軍事外交上誅禁得當
,那么征伐之功也會失去。倘若內(nèi)政外交的處理上都違背天道人理
,這就是最大的禍殃
,君主將身陷危難,還有被殺的危險
,并且 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如果內(nèi)政外交皆順應天道人理,則內(nèi)績武功都不會失去
,而且亦無后患。

名不副實

,這是不宜取的
,順天道,這是動的特征
。中人理
,這是靜的特質(zhì)
。執(zhí)守天地之道
,遵循人事之理
,必須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
,并沿這條路去安排內(nèi)政和外 交。在征伐有罪之國時
,必須符合天道
。背盟棄義則進退窘困
,征伐行動不合于天意則必受損傷。順于天理、合于天當
,則戰(zhàn)爭一旦發(fā)生
,即使不能取得戰(zhàn)功,也不
會有什么災禍。

不要從死亡的角度去阻止新生

,不要從永生的角度去阻止死亡
,也不要虛張聲勢徒有虛名
。名聲超過實際其結(jié)果反而是無名。在陽氣極盛時
,反有陰氣孕育著
,在陰 氣極盛時
,卻有陽氣萌生著,這種現(xiàn)象
,便稱作變異的陰陽規(guī)律
。陽氣萌生于內(nèi)
,已經(jīng)出現(xiàn)變異的陰陽定律,又不能及時擺正具體對策位置
,那么大則國家敗亡
,小 則殃及自身
。因此在陽極陰生時
,要果斷地討伐開始走向衰落之陽
,而在陰極陽生時
,要及時扶植新生之陽。天當有定數(shù)
,這就是至極時就開始走向反面
,盛極時就開始走向衰落
;這不僅是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
,也是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
。逆、順兩種陰陽定律都同樣是天道決定的
,但人類相應的對策卻不同
。詳細說明逆
、順兩種定律
這就是在總體上把握了道的準則
。強盛的向弱小的表示謙卑,那么有什么國家不能戰(zhàn)勝呢
?高貴的向卑賤的表示虛心謙卑
,那么什么人不能歸附呢
?賢人向不賢的人 表示虛心謙卑
,那么國家又有什么事情不能治理呢

規(guī)用來畫圓

,矩用來畫方,懸用以測端正
,水用以測水平
。用尺寸度量小大短長
,用權衡稱量輕重,用斗石量多少
,用繩準來測度曲直
。以上八種度量標準是人們?nèi)?/span> 常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準則
。日月星辰都遵循著固定的運行周期,四時更迭都有一定的次序
,自然界的消息盈虛進退出入自有一定的守則
,事物的適度與非適度自有分
,這些都是天道自有的法則
。地勢高下各有定位
,不至隱蔽不明。土地肥瘠不同,不至隱匿不清
,這些都是地道所含的法則。國君臣子都各居其位
,士人也得其所哉,擢用賢能量才授官,治理百姓秉公辦事
,這是人道所應守的法則
,是非善惡各有名分
,背于道理或合于道理自有客觀情形作依據(jù)
,真實虛假自有事實來判定
,君 主只要掌握上述準則,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楷模。

順應天道

,誅伐必然要滅亡的國家
,這叫
。在武功殺伐之后繼之以文德安撫,這樣就會有成功,而使用二分文德一分武功就可以稱王天下
。像那種棄天道
、背 離人理、處于悖逆之位而尚不省悟的君主
,必有殺身之禍
。守雌節(jié)者雖無憂患卻能居安思危,禍患未至卻能隨時警惕,這便是雌節(jié)的含義
。而恃雄節(jié)者卻正相反
,禍患已經(jīng)臨頭還絲毫意識不到
。名聲與功績相符,所以才能長存久安。名聲與功績不相符
,名聲超過實際
,這就棄失了天道,最終必有禍患
。厚積黃金珠玉而不分他 人
,這是惹怨的禍根
。盛置女樂珍玩而蠱惑其心,這是生亂的開始
。保守惹怨的禍根
,培養(yǎng)生亂的苗頭
,即便有圣人在他的國家,也仍然難以為這樣的君主出謀劃策了

《黃帝四經(jīng)?論》

原文:

人主者

,天地之
,號令之所出也,
□□之命也。不尊天則失其神
,不重地則失其根
,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不處外內(nèi)之立(位)
,不應動靜之化
,則事窘於 內(nèi)
,而舉窘於外。(八)正皆失
□□□□□□□□□(重地)則得其根
。順四(時之度)
□□□而民□□
□□□□□□□□□(事)得于內(nèi)
,而得舉于外。八正不失
,則與天地總矣
。天執(zhí)一明(三定)二
,建八正
,行七法
,然后□□□□□□之中無不□□
。岐()行喙息
,扇蜚(飛)()動。無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失其常者
。天之一也。地執(zhí)一以明三
。日信出信入
,南北有極
,(度之稽也
。月信生信)死進退有常
,數(shù)之稽也。列星有數(shù)
,而不失其行
,信之稽 也
。天明三以定二
,則壹晦壹明
□□□□□□□□(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
,動靜有立(位)
,而外內(nèi)有處
。天建□□□□□明以正者
,天之道也
。適者
,天度也
。信者
,天之期也
。極而(反)者
,天之生(性)也
,必者,天之命也
□□□□□□□□□
,天之所以為物命也
。此之胃(謂)七法
。七法各當其名,胃(謂)之物。物各□□□□胃(謂)之理
。理之所在
,胃(謂)之
。物有不合于道者
,胃(謂)之失理
。失理之所在,胃(謂)之逆
。逆順各自命也
,則存亡興壞可知
□□□□□生慧,慧則正
,(正)則靜,靜則平
,平則寧,寧則素
,素則精
,精則神。神之,(見)知不惑
。帝王者
,知此道也
。是以守天地之極
, 與天俱見
,盡□□四極之中
,執(zhí)六枋(柄)以令天下
,審三名以為萬事
,察逆順以觀于(霸)主危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於名實應,盡知請(情)偽而不惑
,然后帝王之道成
。六枋(柄):一曰觀,二曰論
,三曰僮(動)
,四曰轉(zhuǎn)
,五曰變,六曰化。觀則知生死之國
,論則知存亡興壞之所在,動則能破強興弱
,轉(zhuǎn) 則不失諱(諱)非之
,變則伐死養(yǎng)生
,化則能明德徐(除)害
。六枋(柄)備則王矣
。三名:亦曰正名
,一曰立而偃
,二曰倚名法而亂,三曰強主滅而無名
。三名察則事有應矣
。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不宜,□□地之道逆矣。臣不親共主,下不親其上,百族不親其事,則內(nèi)理逆矣
。逆之所在
。胃(謂)之死國,伐之。反此之胃(謂)順之所在
,胃(謂)之生國,生國養(yǎng)之。逆順有理,則請(情)偽密矣。實者視(示)(人)虛,不足者視(示)人有余。以其有事起之則天下聽
。以其無事 安之則天下靜。名實必相應則定
,名實必相應則靜
。勿(物)自正也
,名自命也
,事自定也
。三名察則盡知請(情)偽而(不)惑矣。有國將昌,當罪先亡

譯文:

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項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

。如果不取法天道就會失去神佑
,不尊重地道就會失去根本
,違逆四時節(jié)候就會有怨恨。不能區(qū)分事物 處于適度之內(nèi)還是處于適度之外,不能順應消息盈虛進退出入的變化
,便與天地之道乖舛了
。倘若取法天地就會得到神助
,尊崇地道就有了立國的保證
,遵循四時節(jié) 候人民就不會有怨恨。辨明了事物的適度與非適度界線
,順應盈虛進退出入的自然變化規(guī)律,那么政令就可以在中央順利制定并在地方有效實施了
。八政沒有失誤
這才是與天地之道相合

上天依靠道的力量生成了日月星辰,并使陰陽定位

,建立八政,頒行七法,然后施行于天下
,使天下萬物無不聽命
。同時
,各種動物也都能安其心性
,而不違背各自 存在的法則,這些都是由恒一的天道所決定的
。上天靠著道生出日月星辰
,其中太陽總是按照確定的時間東升西落
,南行北折皆有規(guī)則
,這是由它的運行度數(shù)所決定 的客觀規(guī)律
。月亮十五時飽滿而初一時卻消失不見,其盈虧滿損皆有常規(guī)
,這是由它的生死氣數(shù)所決定的客觀規(guī)律
。眾星運行也各有度數(shù),而從不離失它們的運行軌道
,這是由它們各自確定的位置所決定的客觀規(guī)律
。上天成了日月星辰并使陰陽定位,這樣便有了晝夜
、陰陽、生殺的交替轉(zhuǎn)化更迭。上天使陰陽各得其位
,又使八 政得以建立
,這樣四時節(jié)候皆有定則,動靜進退各得其序,適度與非適度都有定位

上天建立八政

、頒行七法,萬事萬物的明了和確定的特性,是自然規(guī)律決定的
。萬物萬事所具有的恰當適度是由天道本身的度數(shù)決定的
。事物都具有信實的特性,這 是因為天道運行本身就具有確切的周期性。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
,這是道本身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事物都具有必然性
,這是由天道本身的命數(shù)決定
。事物都具有順正的特性
,這是由天道本身的守則決定的。事物各自守其常規(guī),這是由于天道能使萬物各安其性
。以上所述
,便是
七法
。七法的內(nèi)容與各自的 名稱相副,這就叫事物得到驗證。如果事物驗證后的結(jié)果與道的具體特質(zhì)都能相合
,這便稱做合理
,合理就是順
。而假如事物驗證的結(jié)果與道的具體特質(zhì)都不相合
,這便稱作失理
,失理就是逆。逆和順這兩種不同的稱呼是由它們各自的性質(zhì)決定的
,懂得了這一點,存亡興壞的道理也就可以把握了

強大產(chǎn)生威嚴

,威嚴產(chǎn)生恩惠
,恩惠產(chǎn)生端正
,端正產(chǎn)生寧靜。諸事寧靜則心情平和
,平和則安寧
,安寧則內(nèi)心空靈無欲
。心境空靈則精明
,內(nèi)心精明則微奧莫測變 化無窮。深微奧妙到了極點,認識便不會再迷惑了
。作為帝王
,所執(zhí)守的道便是此道
。因此把握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進退動靜取法天道
,并將此規(guī)律廣施于天下,并把 握治國的六種道術來統(tǒng)治天下,審察三種名實關系來作為處理各種事務的準則
,考察或悖逆天道或順應天道的史實來說明或霸
、或王、或存或亡的道理,了解虛實動
靜的不同施為
,通曉虛實相應的道理
,審知真假而不迷惑,這樣的話霸王之道也就成就了

治理國家有六種道術

,一是觀照幾微
,二是綜合分析
,三是相時而動,四是以法決斷,五是善于應變
,六是交替變換。觀照幾微可知一個國家的死生征兆
;綜合分析 客觀因素就可以擊敗強大而振興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以法決斷就不會混淆是非的界線
;順時應變就能掃滅腐朽而培養(yǎng)新生;賞罰威惠交替變化
,就能興善除惡
。六種道術具備
,就 可以稱王天下了
。決定國家治亂的三種名實關系:一是形名正定
,名實相副,則法度就能得以建立國家得以安定
;二是形名不正
,名實不副
,則法度荒廢并且國家混亂
;三是無視形名
,名實掃地
,則國家雖強
,也會滅亡
。懂得了以上三種形名關系
,也就具備了應付一切的手段

使人民從戎征戰(zhàn)或務農(nóng)違背天時

,又不能因地制宜種植植物,這便是違逆自然規(guī)律
。大臣不親近君主
,下屬不親近上極
,各行各業(yè)的人不專心于各自的本職工作
,就 是違逆了社會規(guī)律。違逆自然社會規(guī)律的國家就是腐朽沒落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就要去討伐
。與上述做法相反的便稱作
,順應自然社會規(guī)律的國家,就是充滿 生機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就要去扶植聯(lián)合
。分清了一個國家是違逆自然社會規(guī)律還是順應自然社會規(guī)律
,那么它們的綜合國力的虛實也就很清楚了
。在征伐腐朽國家的具體戰(zhàn)術上,兵力充足要裝出兵力不足的樣子,而在兵力缺乏時要裝出兵力充備
。在天下發(fā)生戰(zhàn)事時
,發(fā)動人民從事征戰(zhàn),則天下百姓無不聽命;在天下太平時讓 百姓安心從事生產(chǎn)
,則天下人都會安居樂業(yè)
。名實相副則國家安定,名實不相副則國家出現(xiàn)份爭
。所謂名稱是根據(jù)萬物的具體性質(zhì)自然界定的
,萬物在名稱的規(guī)范下自然得到正定
,萬事也會在名與物相副的情況下自然得以安定。懂得了三名就可以完全了解事物的虛實真?zhèn)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這樣
,國家就會昌盛
,敵國就會滅亡

《黃帝四經(jīng)?亡論》

原文:

論凡犯禁絕理

,天誅必至
。一國而服(備)六危者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
。廢令者亡
。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壅者
,亡地更君
。一國而服(備)三兇者,禍 反(自及)也。上洫(溢)者死
,下洫(溢)者刑
。德溥(簿)而功厚者隋(隳)
,名禁而不王者死
。抹(昧)利
,襦傳
,達刑
,為亂首
,為怨媒
,此五者,禍皆反 自及也
。守國而侍(恃)其他險者削
,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
,興兵失理
,所伐不當
,天降二央(殃),逆節(jié)不成
,是胃(謂)得天
。逆節(jié)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
重其刑
。贏極不靜
,動舉不正
。贏極而不靜,動舉而不正
,(是)胃(謂)后命
。大殺服民
,戮降人,刑無罪,過(禍)皆反自及也
。所伐當罪
,其禍五之。所伐不 當,其禍什之
。國受兵而不知固守
,不邪恒以地界為私者
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
,是胃(謂)危根
。聲華實寡,危國亡土
。夏起大土功
,命曰絕理
。犯禁絕理
,天誅必至
。六危:一曰適(嫡)之父
。二曰大臣主
。三曰謀臣其志
。四曰聽諸侯之所廢置
。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壅)塞
。六曰父兄黨以
。危不勝,禍及於身。 (三)不辜:一曰妄殺賢,二曰殺服民
,三曰刑無罪
。此三不辜
。三雍(壅):內(nèi)立(位)勝胃(謂)之塞
,外立(位)勝胃(謂)之
,內(nèi)外皆勝則君孤直 (特)。以此有國
,守不固
,單(戰(zhàn))不克
。此胃(謂)一雍(壅)
。從中今外胃(謂)之惑,從外今中胃(謂)之
,外內(nèi)遂諍(爭)
,則危都國
。此胃(謂)二 雍(壅)
。一人擅主
,命曰蔽光
。從中外周
,此胃(謂)重雍(壅)
。外內(nèi)為一
。國乃更。此胃(謂)三雍(壅)
。三兇:一曰好兇器
。二曰行逆德
。三曰縱心欲
。此胃(謂)(三兇)
(昧)天(下之)利
,受天下之患
。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
。約而倍之
,胃(謂)之襦傳。伐當罪
,則利而反
,胃(謂)之達利
。上殺父兄
,下走子弟
,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
,胃(謂)之怨媒
。有國將亡
,當□□

譯文:

凡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違反了天理的人或國家,必然受到上天的懲罰

。一個國家具備了因六種悖逆的現(xiàn)象而形成的六種危險和危害
,這個國家就會滅亡
。一個國家 出現(xiàn)了肆意懲罰殺戮三種無罪的人的情形
,這個國家就會瀕于死地
,這是因為廢弛法令的國家必然滅亡無疑。一個國家出現(xiàn)了三個方面者壅塞不通的情況,就會喪失
國土
,更換君主
。一個國家的君主具有三種惡德的話
,就會自己招來禍殃。君主驕溢
,必被戮而死
;臣下驕奢
,必有就刑之殃。只重武功而輕視文德的國家會受到極
大的損害
,各種等級制度和法令條文不能正定的話會導致國家滅亡
。覬覦貪圖別國的土地資財
,輕易地改變主意背棄盟約,不恭行天意對于有罪之國予以懲罰征討,
扮演禍亂的肇始者
,充當引起怨恨的媒介
,上述五種情況,都是自取禍患的作法。

防守一方如果僅僅憑藉地勢險要

,城郭牢固勢必有被侵削之危
,進攻一方倘若完全依仗軍事上的強大必定會由強變?nèi)酢3霰恢v事理
,征伐不合天道
,上天就會降大
。舉動不違天道
,就會得到天助。舉動確實違反了天道
,國家的命數(shù)也就不長了
,還會受到上天的重罰
。當事物運行變化到極點時,人們就必須安靜下來
,動靜進 退必須符合適度
。而事物已發(fā)展到極點人們卻還不能靜息下來
,這就會失去天助
。動靜進退不合適度,這是違背天命的。人已歸降還要殺戮
,人有賢德反被殺害
,人 無罪過卻施刑罰,上述作法,都是自己取禍
。討伐征敵如果符合天道
,就會得到五倍的福助;討伐出征如果不符合天道
,就會受到十倍的懲罰

國家受到侵犯

,君主不專心如何堅固防守
,屬下也只是隨意劃分管界但求自保
。援救他國卻不能使之免于危難
,反而給自己招來禍患。上述三種情況是使國家招致危 險的根源
。不具實力反而虛張聲勢地去進攻別國
,結(jié)果是國家危險
,土地喪失
。農(nóng)忙季節(jié)卻大興土木
,這是違背天理農(nóng)令的
。做了不該作的事情
,違反了天理必然會 受到上天的懲罰
。所謂六危:一是太子行使君父的權力
。二是大臣行使君主的權力。三是謀臣懷有外心。四是本國君主和官吏的任免聽任諸候的意愿
。五是群臣勾結(jié)蒙蔽君主
。六是君主的伯叔兄弟各自結(jié)黨,擴展勢力
,以違抗君命
。上述國家存在的六種危險因素不能克服
,必然會自取其禍的。所謂三不辜:一是肆意殺 害賢良
,二是殺戮已經(jīng)歸降的人
,三是對無罪之人濫施刑罰,這就是三不辜

以后妃為代表的外戚勢力過大

,這就叫閉塞不通
。朝官的權威過大就稱為逆上;外戚和朝官權威都過于強大
,君主就會勢單力薄
。在這種情況下統(tǒng)治國家
,防守不會 牢固
,攻戰(zhàn)不會取勝
,這就是
一壅
。外戚權臣們假藉中央的名義來命令地方就會使地方迷惑,以地方勢力來挾制中央就稱為亂臣賊子
。地方與中央分爭權力
,國 家就會受到損害
。這就是二壅。后妃一人控制君主,就比喻為遮蔽日光。后妃為首的外戚勢力以及朝官勢力兩方面對君主實行封鎖
,這就形成了嚴懲的壅蔽態(tài)勢
。一旦權臣勢力與后妃為首的外戚勢力勾結(jié)在一起
,那么國家也就要更換君主了
,這就是三壅
。所謂
三兇
,一是恃勇好戰(zhàn),專嗜殺伐
。二是倒行逆施
,妄殺賢良
。三是無視法紀隨心所欲,這便是
三兇

貪圖整個天下的財利

,就會承受天下的災患
;貪圖一國的財利,就會承受一國的禍患
。與別國簽訂了盟約中途背叛了人家
,這就叫作反復善變
。討伐有罪之國,見到 利益便中途而返
,退出盟國不再與其討伐
,這就叫作不恭行天罰
。殺戮迫害自己的親屬
,這就叫做肇始禍亂的罪魁
。與臣下有約定卻不守信義,這就叫充當引起怨恨 的媒介
,會導致本國滅亡
,本已衰敗了的敵國也會因此重新興盛

《黃帝四經(jīng)?論約》

原文:

始于文而卒于武

,天地之道也。四時有度,天地之李(理)也
。日月星晨(辰)有數(shù),天地之紀也
。三時成功
,一時刑殺
,天地之道也
。四時時而定
,不爽不代 (忒)
,常有法式
□□□□
。一立一廢
,一生一殺,四時代正
,冬(終)而復始
。(人)事之理也,逆順是守。功洫(溢)於天
,故有死刑
。功不及天
,退而無名
。功合于天
,名乃大成
,人事之理也。順則生
,理則成
,逆則死
,失□□
。(倍)天之道
,國乃無主
。無主之國,逆順相功(攻)
。伐本隋(隳)功
,亂生國 亡
。為若得天,亡地更君
。不循天常
,不節(jié)民力
,周遷而無功
。養(yǎng)死伐生
,命曰逆成
。不有人戮
,必有天刑。逆節(jié)始生,慎毋
,皮(彼)且自氏其刑
。故執(zhí)道者 之觀于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
,審其刑名
。刑名已定
,逆順有立(位)
,死生有分
,存亡興壞有處
。然后參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
。是故萬舉不失理
,論天下而無遺策
。故能立天子
,置三公
,而天下化之
,之胃(謂)有道

譯文:

始于生育長養(yǎng)而終于肅殺

,這是天地的自然規(guī)律
。四時的更迭運行自有一定的規(guī)則
,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日月星辰自有定位和運行固有軌道
、周期
,這是天地本有 的綱紀
。所謂天地之道
,即是春夏秋三季生長收獲而冬季枯萎凋謝。所謂天地之理
,即是四時的交替更迭既已確定,便永無差錯,常有定則
。有生長就有凋謝
,有繁
榮就有枯萎,四季交相行事,終而復始
,這就是天道,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即是這些天道的取法和再現(xiàn)。

是違逆天道人理還是順應天道人理都要有嚴格的區(qū)分界線

。如果舉動行事超過了天道規(guī)定的度數(shù)
,便有敗亡之禍。舉動行事達不到天道規(guī)定的度數(shù)
,結(jié)果是不會有功 績的
。只有當人們的行為恰與天道規(guī)定的度數(shù)相吻合時
,才能成就大功。這便是取法自然的人類法則
。順應天道便得以生存
,吻合天道方能成就功業(yè)
,違逆天道便會
滅亡,迷失天道則一事無成
。如果背逆了天道
,國家便失去了根本
。失去了根本的國家,就會出現(xiàn)逆順標準的混亂
。根本遭破損
、事功被毀壞
,那么就會天下大亂、 國家滅亡
。一旦失去了天佑
,就會喪失國土,更換君主
。不遵守天道,不節(jié)約民力
,其結(jié)果便是一切行事無所獲
。錯誤地對待合理與不合理的事物
,就稱之為違反常 規(guī)。這就必然會受到天災人禍的懲罰
。悖逆的行為或事物的氣勢方剛時
,切勿誅討矯正它
,它將自然受到上天的懲罰。

因此作為掌握的圣人,在他觀照天下的時候一定要首先詳細考察事物起因

,審核他們的形和名。形與名確定了
,那么背理還是合理也就有了區(qū)分的標準
,死亡與新生也就有了確切的分際
,存亡興衰也就有了定位
。然后再參照天地自然規(guī)律
,就可以確定禍福死生存亡興衰的原因所在了。這樣的話
,一切舉措都會合理
,謀慮 天下萬事都不會失算
。因此能夠設立天子,置建三公,使天下百姓都受到教化
,這就稱為有道

《黃帝四經(jīng)?名理》

原文:

道者

,神明之原也。神明者
,處于度之內(nèi)而見於度之外者也。處於度之(內(nèi))者
,不言而信
。見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
。處于度之內(nèi)者
,靜而不可移也。見于度 之外者,動而不可化也
。動而靜而不移
,動而不化,故曰神
。神明者
,見知之稽也。有物始
,建于地而洫(溢)于天
。莫見其刑(形)
,大盈冬(終)天地之間 而莫知其名。莫能見知
,故有逆成
。物乃下生
;故有逆刑,禍及其身
。養(yǎng)其所以死
,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離其親,伐其興而□□□
,后必亂而卒於無名
。如燔如 卒,事之反也
。如由如驕
,生之反也。凡萬物群財
,佻長非恒者
,其死必應之
。三者皆動于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
。功必不成
,禍必反□□□以剛為柔者栝(活)
,以 柔為剛者伐
。重柔者吉,重剛者滅
。若(諾)者
,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若(諾)不信
,則知(智)大惑矣。已若(諾)必信,則處于度之內(nèi)也
。天下有事,必審其名
。名□□循名廄(究)理之所之
,是必為福,非必為(災)
,是非有分
,以法斷之
。虛靜謹聽
,以法為符。審察名理冬(終)始
,是胃(謂)廄(究) 理
。唯公無私
。見知不惑
,乃知奮起。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
,見正道循理
,能與(舉)曲直
,能與(舉)冬(終)始。故能循名廄(究)理
。形名出聲
,聲實調(diào)合,禍(災)廢立
。如景(影)之隋(隨)刑(形),如向(響)之隋(隨)聲,如衡之不臧(藏)重與輕
。故唯執(zhí)道能虛靜公正,乃見□□,乃得名理之誠
。亂 積于內(nèi)而稱失於外者伐亡。刑成於于而舉失于外者滅,逆則上洫(溢)
,而不知止者亡
。國舉襲虛,其事若不成
,是胃(謂)得天
,其事若果成,身心無名。重逆
□□
,守道是行,國危有央(殃)
。兩逆相功(攻)
,交相為央(殃)
,國皆危亡

譯文:

天地間各種奇妙的作用都本原于道。各種神妙的作用既存在于事物的適度之內(nèi)又表現(xiàn)在事物的極限之中

。當事物處于穩(wěn)定的適度之內(nèi)時
,不需要用言語去表述而萬物 自有定則
;當事物運行到開始轉(zhuǎn)化的極度時
,無論怎樣用語言去表述
,道仍然在其中發(fā)揮著神妙的作用而不會改變
。事物處于適度之內(nèi)時
,它便保持相對靜止狀態(tài)而 道的神妙作用也相應地不會發(fā)生變化;當事物處于適度之外時
,它的性質(zhì)便發(fā)生變動而道的神妙作用仍然并未改變而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這種事物動、靜有異而道的神妙 作用不變的現(xiàn)象,就稱為
。道的這種神妙作用
,便是人們的認識所要取法的楷式。

“道在剛剛產(chǎn)生的時候

,它上超于天而下及于地
,沒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樣子……它廣大充滿極盡于天地之間
,而沒有人知道它是怎樣的稱呼。因為人們不能完全認識
,所以違反常規(guī)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不能認識
,悖逆之事因之而起
,刑罰的濫施也由此產(chǎn)生
。其結(jié)果自然是自取其禍。維護悖逆
,損害順正
,離散親族而破壞根本
,攻伐盟友而毀其依托
。上述諸其結(jié)果必然是一切混亂而最終一事無成。

事情一旦發(fā)展到滿盈極盛就會走向反面——毀敗就會到來;人如過度驕橫志滿也會走向反面——危殆馬上臨頭

;眾物過分生長而超出準限——離死滅就不遠了。上述 三事都是其自身的運動已經(jīng)超出了正常的準度
,如此而欲成其事功是絕對辦不到的
;非但如此,尚有禍患隨之
。剛強有力卻表現(xiàn)為虛弱無能可以生存
,虛弱無能卻顯示為剛強有力必定敗亡
。尊崇柔弱的會得吉而存,追求強剛的將得禍而亡
。諾
,表示的是應允
;已,表示的是拒絕
。已經(jīng)承諾了卻失信,這即是認識的最大迷惑
。已 經(jīng)承諾了就必定守信,這就是所謂合于準度。

處理天下萬事

,首先要審查它們的名稱。名理的含義包括在行事上要因名知實,因?qū)嵅炖砗驮诶碚摲椒ㄉ习盐掌鋬?nèi)在的實質(zhì)這樣的雙重含義。做到了這一點
,便可以 辨明是非
,正確的可以給人帶來福吉,錯誤的就可以帶來災害
。名理確定了是非的分際
,然后用法度去裁決
;觀照事物時采取虛靜審慎的態(tài)度
,處理這些問題時再以 法度為依據(jù)。在處理具體事物時
,要把審察名理所得的結(jié)論貫穿于全過程
,這就稱之為
究理
。只有依法辦事而不偏執(zhí)一己之私,方能認識天道而不迷惑
,方能發(fā) 奮自強
。因此
,掌握道的圣人在觀照天下時
,要體察天道遵循的事理,這樣就能夠正定事物之是非善惡、把握事物始末之理。做到這一點
,同時也一定要
循名究 理。所有事物都有形名,而每一具體事物又都有它的具體名稱
,事物有具體名稱與其具體事實相吻合,那么福禍興衰的道理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握了,這就與形移則影隨
、聲動則響應、衡器確定則重輕即明的道理一樣
。因此掌握道的圣人能夠虛心靜意地觀照事物
,能夠依法公正地處理事物,因此能夠認識自然人事的規(guī)律
,并把 握住名理的實質(zhì)

國內(nèi)動蕩不安卻又在外交上舉措失利

,此是取敗之道;國內(nèi)已出現(xiàn)敗亡的跡象卻執(zhí)迷不悟地對外興兵
,這是注定要滅亡的
;違逆天道
、驕橫恣肆而怙惡不悛者
,必自 取滅亡
。舉一國之兵而攻襲一弱小國家,如其事未遂,那算是上天的照顧
,沒有使其得到以強欺弱的惡名;然一旦得手
,也絕無功名可言
。大逆不道,外內(nèi)迷亂
,執(zhí) 此逆道
,一意孤行
,必定是國家危殆、自取禍殃
。逆上加逆
,釀成大患,國無大小,統(tǒng)統(tǒng)滅亡

《黃帝四經(jīng)?立命》

原文:

昔者黃宗質(zhì)始好信,作自為象

,方四面,傅一心
,四達自中
,前參后參,左參右參
,踐立(位)履參
。是以能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
,定立(位)于地
,成名于人。 唯余一人乃肥(配)天
,乃立王三公
。立國置君三卿
。數(shù)日
、磨(歷)月
、計歲
,以當日月之行
。允地廣裕
,吾類天大明
。吾畏天愛地親(民)
無命
,執(zhí)虛 信
。吾畏天愛(地)親民
,立有命
,執(zhí)虛信。吾愛民而民不亡
,吾愛地而地不兄(曠)
。吾受民□□□□□□□□
,吾位。吾句(茍)能親親而興賢
,吾不遺亦 至矣

白話譯文

遠古時代的黃帝以守道為根本

,以講求誠信為美德
。他對天地四方可以洞察秋毫
,在即位時還要謙謹?shù)叵蛉蕉Y讓
,所以他能成為天下人取法的榜樣。他在即位時 說:我的德行是稟賦于天,即帝之位是受意于大地
,功業(yè)建成乃得力于人心
。因為我一人的德行可以配天地,所以可以代表上天在人間置天子
、封建國家
、設立諸侯并分別為他們配置三公、三卿等各級官吏。我通過對日
、月、年的籌算制定了歷法
,使之合乎日
、月的運行規(guī)律。我的美德如地一樣廣大
,如天一樣清明。我謹畏 上帝
,敬愛大地,愛護人民,立身行事以天命為本
,執(zhí)守道本
,立心誠信
。我謹畏天命所以上天保佑我
,我敬愛大地所以土地不荒廢
,我愛護人民所以人民不會饑餓疲勞而流于死亡
。因為這些
,所以我能永守帝位不會失去
。我如果再能做到眷愛親屬、起用賢人而屏退不賢
,那么就可以說功德圓滿無缺憾了

《黃帝四經(jīng)?觀》

原文:

奉天立□□□(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

,固留(流)四國
,以觀有恒善之法則。力黑視(示)象
,見黑則黑
,見白則白。地□□□□□□□□□□亞(惡)人則視 (示)競(兢)人靜則靜
,人作則作。力黑已布制建極
□□□□□□曰天地已成
,而民生,逆順無紀
,德瘧(虐)無刑,靜作無時
,先后無
名。今吾欲得逆順之 □□□□□□□□□以為天下正靜作之時,因而勒之
,為之若何。黃帝曰群群
□□□□□□為一
,無晦無明
,未有陰陽。陰陽未定
,吾未有以名
。今始判為兩,分為陰陽
。離為四(時)□□□□□□□□□□□因以為常
,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
□□牝牡
,牝牡相求
,會剛與柔
,柔剛相成
,牝牡若刑(形)。下會 于地
,上會于天。得天之微,時若
□□□□□□□□□□寺(待)地氣之發(fā)也
,乃夢(萌)者夢(萌)而茲(滋)者茲(滋),天因而成之
。弗因則不成
,(弗)養(yǎng) 則不生。夫民生也規(guī)規(guī)生食與繼
。不會不繼
,無與守地;不食不人
,無與守天
。是□□贏陰布德,□□□□□民功者
,所以食之也。宿陽修形
,童(重)陰長夜氣 閉地繩(孕)者
,(所)以繼之也
。不靡不黑
,而正之以刑與德
。春夏為德
,秋冬為刑。先德后刑以養(yǎng)生
。姓生已定
,而適(敵)者生爭
。不諶必定。凡諶之極
,在刑與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
,以明其當
,而盈無匡。夫是故使民毋人執(zhí)
,舉事毋陽察,力地毋陰敝
,陰敝者土芒(荒),陽察者奪光。人執(zhí)者縱兵
。是故為人主者,時室三樂
,毋亂民功
,毋逆天時。然則五谷溜孰(熟)
,民(乃)蕃滋
。君臣上下,交得其志
。天因而成之。夫并時以養(yǎng)民功
,先德后刑
,順于天。其時贏而事 絀
;陰節(jié)復次
,地尤復收。正名修刑
,執(zhí)(蟄)蟲不出,雪霜復清
,孟谷乃蕭(肅),此(災)口生。如此者舉事將不成
。其時絀而事贏,陽節(jié)復次
;地尤不收
。 正名施(弛)刑,執(zhí)(蟄)蟲發(fā)聲
。草苴復榮。巳陽而有(又)陽,重時而無光
。如此者舉事將不行
。天道已既,地物乃備
。散流相成,圣人之事
。圣人不巧
,時反是守。優(yōu)為愛民
,與天同道
。圣人正以侍(待)天
,靜以須人。不違天刑
,不襦不傳
。當天時,與之皆斷
。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白話譯文

黃帝委派大臣力黑微服出訪

,巡視各國,考察人們品德上有否不合規(guī)范的地方
,并為之制定準則。力黑仔細考察各種事物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丑惡的品行便加以懲罰
,發(fā)現(xiàn)善 良的品行便加以褒獎。凡屬天道所養(yǎng)護的便善待之
,屬天道所誅伐的則唾棄之
。對于人們所顯示出的取舍好惡則用以作為借鑒參照。人們冬閑時需要靜息則聽其自
便
,農(nóng)忙時需要勞作便任其自為。當力黑已建立并頒布了各項規(guī)章制度要以此順正民情時
,便對黃帝說:大自然已經(jīng)形成
,人類也隨之誕生
,但此時 是非善惡尚無區(qū)分的標準
,獎賞懲罰也因之沒有定則
,閑息忙作尚缺乏規(guī)律性
,貴賤尊卑還沒有確定的名分。現(xiàn)在我想使這些都變得恰當?shù)皿w
,使是非善惡能有分界
,使獎賞懲罰能有準度,閑息忙作能有規(guī)律
,貴賤尊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43/2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黃帝金匱玉衡經(jīng)》
黃帝金匱玉衡經(jīng) 正    文 黃帝曰:吾授汝此圖《金匱》《玉衡》經(jīng)二,子秘之。荀非其人
, 道不虛行
,垂拱無為,而知未明
。不出房戶,可知天下
《黃帝授三子玄女經(jīng)》
黃帝授三子玄女經(jīng) 天一所在甲戊庚旦大吉夕小吉
;乙己晝神后夜傳送
;丙丁旦登明暮從魁
;六辛晝勝光夜功曹
;壬癸晝太一夜太沖
。 占與人期會
,天罡臨日辰者
,會在日辰前為已過
,在日辰后為未至。又神 在門
,會行人未
,主人
2023-04-21
《黃帝授三子玄女經(jīng)》
《黃帝銘》
黃帝銘 《漢書?藝文志》有《黃帝銘》六篇
,此為《金人銘》。出自漢.劉向《說苑?敬慎篇》:“孔子之周
,觀于太廟
。左陛之前
,有金人焉
。三緘其口,而名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
《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
黃 帝 八 十 一 難 經(jīng) 一難曰: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
,獨取寸口
,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之法
,何謂也
? 然
。寸口者,脈之大會
,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