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昆侖仙本)
序言
遵循師命,為了促進(jì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為了促進(jìn)中華道統(tǒng)的正本清源,為了促進(jìn)道與量子真空零點(diǎn)場的研究,為了促進(jìn)道在全世界的發(fā)揚(yáng)光大,布達(dá)佩斯俱樂
部總干事、道家昆侖仙派傳人胡杰老師近日在布達(dá)佩斯俱樂部專家交流會上部分公開了道家昆侖仙派珍藏的道德經(jīng)昆侖仙本。該道德經(jīng)昆侖仙本二千多年從未在世面
上流傳過,歷來采用口承相傳。該道德經(jīng)昆侖仙本共八千余字,擁有許多通行本未有的內(nèi)容。該道德經(jīng)昆侖仙本采用四字體,朗朗上口,是研究道德經(jīng)以及修煉的珍
貴資料。
總章: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無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萬物之母。 無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
,萬道之父
。
第一章: 無欲觀妙,有欲觀徼;徼妙同出
,異名同玄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衡之又衡,萬靈之緣
。 奧奧為玄,玄玄為道
;道道為德,德德為衡
。 精精為徼
,徼徼為微
;微微為妙
,妙妙為靈
。
第二章: 美之為美,善之為善;丑之為丑,惡之為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底相倒
,上下相傾。
前后相隨
,左右相稱;音聲相和
,韻律相樂
。 無為之事
,不言而教;作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不居;是以不去
,無名而歸。
圣人之美
,在于華德;萬民之善
,在于普道
。
第三章: 若不尚賢,使民不爭;若不貴貨
,使民不盜
。 若不見欲
,使心不亂
;縱欲必狂
,狂兇必亡。 虛心實腹,弱志強(qiáng)骨
;美愿健身,善意壯體
。 民無知無
,為無知為
;為而無為,無不而為
。
第四章: 道沖而用,或似不盈
;道凈而為
,或明而通
。 淵兮湛兮,萬物之淙
;湛兮淵兮
,萬物之源
。 挫銳解紛
,去雜除亂
;采精奪華
,和光同塵。
第五章: 天地不仁,萬物為芻
;圣人不仁,百姓為芻
。 天地之間
,猶如龠乎?虛而不出
,動而愈出
。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優(yōu)言佳語
,道者尊也
。
第六章: 道丹不亡,是謂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德健之庭 ,玄妙之源
。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天地之根
。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錦錦若循
,使之不損。 萬事含道
,適返而生;萬情含道
,滋懷而育。 萬民含德
,待機(jī)而發(fā)
;萬物含德
,應(yīng)時而放
。
天地有仁
,萬物為圣
;圣人有仁,萬民為神
。
第七章: 大道甚遠(yuǎn),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長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載 ,生而無終。 后身而先
,外身而存;以其無私
,故能成私。 善為道者
,頂天立地;照耀萬物
,故能成道
第
八章: 有為有法 ,無為無法
;不為不法,所為所法
。 真為真法
,全為全法
;道為道法,德為德法
。
居善地利
,心善胸淵
;與善誠仁,言善語信
。 政善統(tǒng)治
,事善明智
;靜善良辰
,動善吉時。 上善至大師兄
,利而不爭;惟所不爭
,故而無憂。
無憂長存
,長存泰然;眾人之惡
,故幾于道
。
第九章: 懸而吊之,不可久處;高而舉之,不可久立。
崇而捧之,不可久情;尚而抱之,不可久懷。 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能私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而引退;修身處事,乃和天道。 是以圣人,省己察人;斂己利人,含道而去。
第十章: 載營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無嬰乎?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天門開闔
,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dá),能無知乎
? 生而蓄之
,生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第十一章: 輻拱其無,有車之用
;址埴其無
,有器之用。 鑿戶其無
,有室之用;有以為利
,無以為用。 圣人善無
,以其為重;萬民視有
,以此為寶
。 君子有道
,以無重用;百姓有智
,以有善利
。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五音耳聾;五味口爽
,五香心芳
。 馳騁發(fā)狂
,貴貨行妨;為腹除目
,取此去彼。 圣人貴實
,以利萬民;百姓虛華
,以用萬物。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身
;貴以天下,可寄天下
。 愛以天下,可托天下
;天下而涵,道之所養(yǎng)
。 圣人廣親,萬民博愛
;天下為家,道之普華
。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故名曰夷;聽之不聞,故名曰希
。 揚(yáng)之不損
,故名曰精
;搏之不得
,故名曰微
。
不可致詰,混而為一
;其上不敫
,其下不昧
。 繩不可名,復(fù)歸無物
;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玄奧實變
,是謂恍惚;靈妙虛華
,是謂惚恍。
迎不見首
,隨不跟后
;執(zhí)古之道
,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綱
;善明今終
,是謂道紀(jì)。
第十五章:
善為軍者 ,廣博神道
;奧不可識
,頑之為賓。 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滌不可知
,強(qiáng)之為客
。 豫若涉川
,猶若畏鄰
;嚴(yán)若敬客
,渙若釋冰
。
敦兮若樸
,曠兮若谷;渾兮若清
,濁兮若凈
。 清凈徐靜
,安寧待動
;保此道者
,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
,故能新成
;成就勤新
,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
,萬民玄成
;百姓好勤
,萬物大就。 君子秉天
,百姓乘地
;天公地私
,道者守也。
第十六章: 敬致虛極 ,信守靜篤
;萬物并作,予以觀復(fù)
。 夫物蕓蕓
,各復(fù)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fù)命
。 復(fù)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明妄作
,妄作則兇。 知明乃容
,容乃合公
;公乃合王
,王乃合天。 天乃合道
,道乃合德
;道成德就
,故而永禱。
第十七章: 太上有德,天地晴靜;太上有道,人民神圣。 太上有理,萬物精明;太上有智,萬事亨通。 上者知有,人無所敬;次者親譽(yù),民有所敬。 再者畏侮,信而不信;下者怒罵,反而有抗
。 猶其貴言
,功成名遂;百姓解畏
,方為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無廢,慈有仁義;智慧欲出,華有大偽。 六親補(bǔ)合,尚有孝慈;國家暉爛,尚有忠臣。 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 圣人保朝,持邦為身;百姓護(hù)國,執(zhí)鄉(xiāng)為家。
第十九章: 絕圣棄尊,利民萬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
。 以武為文
,故令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 是以圣人,身立于民
;無圣無尊,同于天地
。 為人不驕,為事不狂
;普華同等
,載道樂俗
。
第二十章: 絕學(xué)無憂,唯阿相和
;至善無患,唯阿相處
。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畏而敬之
,是而無畏。
荒兮蕪兮
,其未央哉;眾人熙熙
,如亨泰牢。 蕪兮荒兮
,如嬰胎焉;眾人攘攘
,似登春臺。 乘兮秉兮
,我獨(dú)迫逃
;眾人聚聚
,若入玉心
。
秉兮乘兮,我獨(dú)逍遙
;眾人號號,使俠瀛洲
。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
;寂兮窈兮,察察悶悶
。 若忽若晦,似無所智
;若頑若鄙,貴求于母
。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 其極無外,無外而在
;其微無內(nèi),無內(nèi)而存
。
恍兮惚兮
,其中有象;其象至宏
,其宏極彤。 惚兮恍兮
,其中有物
;其物至寵
,其寵極雄
。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至真,其真極信
。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
;其微至妙,其妙極靈
。 幽兮默兮
,其中有亮
;其亮至光
,其光極芒
。 默兮幽兮,其中有爛
;其爛至輝
,其輝極煌
。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
,以此善哉
。 古以德道
,通于無極
;今以道德,遍于無量
。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洼盈敝新;少得多獲
,抱一為天。 不自見明
,不自是彰;不自伐功
,不自矜長
。 夫惟不爭
,天下莫爭;委屈誠全
,誠全道歸
。 圣人明理,達(dá)事程全
;全之求全
,道之圓然
。
第二十三章: 飄不終朝,漂不終日;希言自然,孰語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地以敬,萬神俱守;百姓以敬,萬民供資。 圣人明道,不辭天地;百姓達(dá)理,不絕萬物。
第二十四章: 躋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不明 ,自是不彰。 自伐無功
,自矜無長
;其于道者
,余食贅行
。 愛天樂地
,循于天道;通理達(dá)情
,惠于地道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獨(dú)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狀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體剛剛,其態(tài)柔柔。 強(qiáng)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遠(yuǎn)。 太遠(yuǎn)曰邇,太邇曰返;返而則往,往而則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域中四大
,人居極大
。 人太地太
,天太道太;領(lǐng)中四太
,道尊極太
。 人必法地
,地必法天;天必法道
,道法自然
。
第二十六章: 善為重者,莫于泰山;善為輕者,莫于鴻毛。 善為明者,莫于日月;善為晴者,莫于斗辰。
善為靜者,莫于汪洋;善為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