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資傳仙道
經(jīng)名: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資傳仙道。撰人不詳
。假托圣母元君與老君談?wù)撏獾ぜ?/span>
內(nèi)丹守一法訣。其文又見于南宋謝守瀾《混元圣紀》。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資傳仙道
圣母告老君曰:夫人受生於天地中 ,有清有濁
。氣之清者,聰明慈仁
,氣之濁者
,愚癡兇虐。明者因修以成性
,昧者咨欲以傷命
。性者身之源也,命者身之根
也
。是故修學之人
,煉身於九丹,解結(jié)於五神
,引黑於本生
,滅根於三關(guān),九煉十變
,百節(jié)開明
,胞結(jié)斷滅,乃知本真
,而成上仙也
。若不修學,則邪魔入身
,百病
競生
,死不盡命,痛乎難言
。夫仙由心學
,心誠則仙成。道貴內(nèi)求
,內(nèi)密則道來
。能致靜以學真,積虛以通神
,則仙日近矣
。茍心競神勞,體煩不專
,動靜喪精
,耳
目曠明,徒積稔索道
,道愈遠也
。寄寓天地問
,少許時耳。若能攝黑營神
,辛苦注真
,久將得道,則與天地共寄
,寓於太無中也
。能洞虛體無,則視之不見
,聽之不
聞
,乃與道合真矣。
老子曰:今混跡塵寰,欲長存不死,隨世度人,可乎。
元君曰:吾有秘寶,非圣不傳。有能修之,可以長存。
老君曰:愿聞其致。
元君曰:至道淵奧深 ,不可得識
。匪有匪無
,匪聲匪色
,視之不見,搏之不得
,囊括天地
,至人無極,近在諸身
,莫之能測
,能知其則,是謂玄德
,
老君曰:其道亦有術(shù)以致之乎。
元君曰:道者,虛通之至真。術(shù)者,變化之玄技。道因術(shù)以濟人,人因修而會道,則變化無窮矣。夫道之要者,無為而自然。術(shù)之秘者,符與黑藥而已。符者,
三光之靈文,天之真信也。藥者,五行之華英,地之精液也。黑者,陰陽之和粹,萬物之靈爽也。人雖得一事未畢,要資符藥,道乃訖。此吾之秘寶耳,爾能兼之,
可以長存,度人無量矣。
老君曰:身者,得道之器也。黑者,致命之根也。根拔則命終,器敗則道去。今欲修之,令命固道隆,可得聞乎
。
元君曰:人稟骨肉之質(zhì),猶陶家逐也。埋未冶則敗速
,身未煉則命促
,理固然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使德冠草有
,神疏大玄,而身猶恐未兔乎老死。夫何故
,由化致然
,不得不
然也。惟藥能煉形
,符能致神
,神歸則心通而性逸,形堅則黑固而命全
,然后化黑變精
,洞入無形,飛行虛行
,存亡自然
,乃能長存。得道之人雖遭劫交
,天地崩
淪
,而災(zāi)不能及,所以貴乎符藥者
,由此也
。
老君曰:服神丹而得長生者,神靈佑之乎,將藥之力也耶。
元君曰:長生之功,由於丹。丹之成,由於神。故將合丹,必先正其心
,不履罪過,神明佑之
,作丹必成
。神丹入口,壽命無窮也矣
。天地明察,道歸仁人
,萬
兆蠢蠢
,名曰行尸。不信長生之可學
,謂為虛誕
,從朝至暮,但作求死之事
,天豈能強生之乎
。恣心盡欲
,奄忽輒死,千金送葬
,何所益哉
。神
丹道成,不惟長生而
矣
,亦可作世之寶也
。知此道者,亦安用天下為人
。有以國易吾方
,而非其人不傳也。
老君稽首曰:愿聞其旨。
元君乃仰天而嘯,倏忽有紫云如蓋,自天奄至
,中有五色蘊
,光明八達,仙人涓子侍之
。元君披出神圖寶章變化之方
,還丹伏水火汞金液之術(shù),凡七十二篇
,以
授老君金液之術(shù)
。圣母玄妙玉女曰:神仙之道,不在祭祀鬼神
,不在導(dǎo)引與屈伸
,不在祝愿多言語,不在精思自苦勤
,長生之要在神丹
。知之甚易為皇難,子能行之
可長存
,此之道成立得仙
、吾亦學得非自然。金液之術(shù)其文曰:一為玄白生金公
,太陽流珠入華池
。斤內(nèi)五兩文萎蘿,赤鹽白雪成雄雌
。五符九丹得之飛
,真道在此
人不知。五符者,一曰玄白
,二曰金精
,三曰飛符,四曰金華
,五曰三五青龍精
。九丹者,一曰白雪九轉(zhuǎn)還丹
,二曰雌雄九轉(zhuǎn)還丹
,三曰金液九轉(zhuǎn)還丹,四曰白華九
轉(zhuǎn)還丹
,五曰丹華九轉(zhuǎn)還丹
、六曰五色九轉(zhuǎn)還丹,七曰泥汞九轉(zhuǎn)還丹
,八曰金精九轉(zhuǎn)還丹
,九曰九鼎極耀還丹。此九丹得一
,則可以長生
,不在褊作也。神丹之道
,
皆三化五轉(zhuǎn)
,至九而止,得服之者
,與吾等矣
。九丹同為升天之道。然九丹中
,金液為上
。服九丹之人,或三年二年
,一年半年
,百日六十日,三十日
,十日三日
,
乃有仙官云龍來迎。惟服金液者
,入口則身色紫金
,立生羽翼,升天為仙官矣
。雖先長齋,斷谷一年,乃得服之
。自非有玄中之錄
,及不死之名者,終不得聞九丹金
液之道也
。其法依前合丹
,金成而液之,其道畢矣
,此吾之秘寶也
。
老君以道授尹喜曰:夫大道守其三品為則,以一為度,以正為德
。子能知一萬事畢,閉塞情欲入奧室
,煉金食黑為第一
,子能知之守勿失。又曰:至真上帝
,莫不由
金丹而得道,履九幽而入杳冥,上下虛元,因神明而俱升。
老君曰:煉金食黑之道,天地之精華,陰陽之根本,二黑之謂也。陽龍陰虎 ,木液金精
,二氣交會,煉而成者
,謂之外丹
。含和煉藏,吐故納新
,上入泥丸
,下
注丹田,循環(huán)不息
,朝于絳宮
,采於五石,以哺百神
,此
內(nèi)丹也
。含和煉黑修道之士
,得內(nèi)丹者,可以延年
。得外丹者
,可以升天。三一九思者
,內(nèi)修之要也
。九丹
金液者,外丹之極也
。合而修之
,道成庾矣。食黑訣曰:食黑固精
,受明玄經(jīng)
。生道要妙,出幽入冥
。上固云門
,下固靈根。知者甚易
,行之甚難
。夫形動德散,氣
越道叛
,精消魂損
,目動魄亂。是以圣人靜形固黑
,畜精受視
,則道德虛凝
,魂魄固守,形一神萬,道乃成就
。常以半夜之后
,偃外握固
,鼻納清黑
,口徐吐之。復(fù)
守三一
,入室九思
,神定氣安,仙道近矣
。因授喜《玉歷中經(jīng)》三十五章
。
老君曰:三一之道,神仙所重。世莫得聞,子其秘之。兩眉之問,卻入一寸為明堂 ,二寸為洞房
,三寸為泥丸
,上丹田宮也
。中有赤子,字元先
,名帝鄉(xiāng)
。心中
為絳宮,中丹田也
。中有真人
,字子丹,名光堅
。臍卻入三寸
,為命門下丹田宮也。中有嬰兒
,字元陽
,名玄谷。皆長三寸
,同服赤積赤衣赤履
,此三一也。上紫
,
中赤
,下黃衣,皆如嬰兒之狀也
。下一座金床玉幾
,常以金爐玉匕攪精華,以哺上一中一
,當晝夜存之也
。子能長生,三一當明
。子能守一
,一亦守子。黑變?yōu)榫?
精變?yōu)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神變?yōu)閶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嬰兒上為真人,然后為赤子
,此真一也
。又曰:偽道養(yǎng)形
,真道養(yǎng)神。神真道通
,能亡能存
,神能飛形,亦能移山
。形為灰土
,亦可識焉。
耳目聲色
,為子留愆
。鼻口所喜,香味是冤
。身為惱本
,痛癢寒溫。意為形累
,愁毒憂煩
。弗疾去之,則志氣日耗
,壽命不延
,其來久矣。子當先損諸欲
,莫令意
逸
,閑居靜處,精思齋室
,丹書萬卷
,不如守一。常以虛為身
,以元為心
,元身之身,元心之心
,可謂守神
。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其猶高山大澤
,非欲蟲魚烏獸,
而蟲魚烏獸歸之
。人能虛元元為
,非欲為道,道自歸之矣
。又授喜太陽金真九煉之法
,謂之九室存思
。第一無邪思,第二正身思
,第三致政思
,第四大正思、第五極
正思
、第六身正思
。第七正真思,第八洞玄思
,第九大洞思
。入此九室,行此九思
,即與太陽合形,同臻於道
。喜拜稽首
,敬佩玄旨。喜疾辭去官
,奉邀老君歸家
,
再拜請益
老君曰:子欲修身養(yǎng)性,行道紀形,結(jié)黑成神
,終始無窮者
,莫先乎靜
。故天靜以為定,神靜以為變
,人靜以為生
。將靜之時,返聽內(nèi)觀
,心不妄念
,口不妄
言,形不妄動
,無色之色為之見
,無聲之聲為之聞,無味之味為之甘
,不言之言為之教
,神景為之降,福德為之臻
,和氣為之應(yīng)矣
。子欲靜神
,先沐浴齋戒二十五
日,然后精煉己身
,魂魄和平
,乃可入室。入室之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虻ど邅碇有模蛲跄竵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或道身應(yīng)現(xiàn)
,此身中之神試子耳,但勿驚怖
,有問勿對
,有所傷犯,亦勿為
懼
。但安心定意
,其物自去。經(jīng)二十五日
、四十五日
、六十日、八十五日
、一百五日
、一百二十五日、一百五十日
、一百八十日
,并有神來,皆是試子
。但安心勿
對
,不能為害。若生怖懼
,為試不過
,則失道矣。戒之戒之
。一百八十日后
,室內(nèi)自明,安危存亡之事
,無不預(yù)知
,身中宮府,一一顯見。二百八十日后
,眾病皆
除
。一年之后,瘢痕皆滅
。千日之后
,形神俱妙,為真人矣
。
老君曰:吾逝乎天地之表 ,戲乎玄冥之間,有維八極
,上下無邊
。子欲隨吾,烏可得乎
。喜曰:入火入淵
,入地上天,灰身沒命
,愿隨大仙
。
老君曰;得道之士,目能洞視,耳能洞聽
,變化不測
,隱顯莫定,尚未可隨吾遠適
。子雖骨相合道
,法當成真,然受道日淺
,未能通神
,安得變化,隨吾圣身
。喜再拜曰:通神變化之道
,可得聞乎。
老君曰:有生之黑,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樂者,謂計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變,因形移易胤必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
深,故難窮難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