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xué)漸法之金丹大道 >> 丹道奠基作品

      《周易參同契》的思想結(jié)構(gòu)

      大道家園 2019-12-15 22:45:47



      《周易參同契》的思想結(jié)構(gòu)

      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

      、日本氣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李遠(yuǎn)國


      《周易參同契》一書約六千余字,分上
      、中
      、下三篇及《周易參同契鼎器歌》一首
      ,基本是用四字或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shù)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朱熹 評述說:“詞韻皆古
      ,奧雅難通
      。”其書的內(nèi)容
      ,是假借周易爻象來論述煉丹修仙的方法
      。下篇曰:“大易情性,各如其度
      ;黃老用究
      ,較而可御;爐火之事
      ,真有 所據(jù)。三道由一
      ,俱出徑路
      。”所謂“三道由一”
      ,即指大易
      、黃老、爐火三者相通
      ,皆合乎道
      ;它們“羅列三條,枝莖相連
      ,同出異名
      ,皆由一門”,都是同出于 大道
      。因此
      ,“三道由一”即是作者對全書內(nèi)容的總括,也是書名命為《參同契》之依據(jù)


      對此

      ,宋陳顯微說:“大矣哉,道之為道也
      ,生育天地
      ,長養(yǎng)萬物
      。造化不能逃,圣人不能名
      伏羲由其度而作《易》
      ,黃老究其妙而得虛無自然之理,爐火盜其機(jī)而得燒金乾汞之方
      。是皆仰觀俯察
      ,遠(yuǎn)近取用,或寓于 言
      ,或修于身
      ,或托于物,事雖分三
      ,道則歸一也
      。”(《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卷下》俞琰亦解釋說:“參
      ,三也
      ;同,相也
      ;契
      ,類也。謂此書借大易以言黃 老之學(xué)
      ,而又與爐火之事相類
      ,三者之陰陽造化殆無異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ㄓ徵吨芤讌⑼醢l(fā)揮》卷9)清董德寧《周易參同契正義》亦曰:“《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 又曰:剛?cè)嵯嗤疲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此乃大易之情性
      ,而化育流行于三才者,俱各如其法度而不逾也
      ,故曰大易情性
      ,各如其度也?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曰: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
      。而老子 謂含德之厚
      ,谷神不死。此黃老之學(xué)
      ,宜用究根源
      ,而相較以御冶其身心也。故曰黃老用究
      ,較而可御也
      。烹煉鉛汞
      ,修合金砂,是為爐火外丹
      ,以點(diǎn)化其凡質(zhì)
      ,此 非無稽之言,乃真有據(jù)之事也
      ,故曰爐火之事
      ,真有所據(jù)也。大易
      、黃老
      、爐火之三者,雖各出徑路以成造化
      ,而其本源
      ,皆由于道之一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捎凇秴⑼酢钒焉? 仙家的煉丹術(shù)與易理卦爻
      、黃老思想三者互相參合,融為一體
      ,其語言本身顯得十分神秘隱晦
      ;再加上魏伯陽“恐泄天之符”,“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隱顯異文”
      , 使《參同契》一書“奧雅難通”
      ,故其解釋各異,眾說紛壇

      元陳致虛《參同契分章注》記述了古人注解的意見分歧。他說:“此書解者

      ,百有余人
      ,少能深造其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氨艘姟吨芤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指為卜筮納甲之書,又惡知同類得朋之道乎?彼見鼎器之說
      。則猜為金石爐火之事
      ;彼聞采取之說,則猜為三峰采戰(zhàn)之 術(shù)
      ;彼聞有為
      ,則疑是旁門邪徑;彼聞無為
      ,則疑是打坐頑空
      ;彼聞大乘
      ,則執(zhí)為禪宗空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备鞣N議論
      ,彼此相非。實(shí)際上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秴⑼酢芬粫菍η貪h以來神仙家 長生久視之道和各種煉養(yǎng)方術(shù)的系統(tǒng)總結(jié),故其內(nèi)容豐富
      ,包含了外丹
      內(nèi)丹、房中
      、氣法諸說
      ,為以往煉丹術(shù)、養(yǎng)生術(shù)的綜合性總結(jié)

      依照《參同契》本身的結(jié)構(gòu)

      ,是以大易、黃老
      、爐火為其三道
      。其中又以爐火為主旨,所謂爐火
      ,即外丹
      、內(nèi)丹的修煉術(shù)(包括房中、服食
      、氣法)
      。對此,孟乃昌曾作過頗為 精詳?shù)目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認(rèn)為:“《周易參同契》內(nèi)容有外丹術(shù)
      ,也有內(nèi)丹術(shù),外丹以隱語
      ,內(nèi)丹則直述
      ,后世遂以內(nèi)丹借用外丹術(shù)語。四言句以內(nèi)丹為主
      ,外丹服餌只占配合 地位:‘引內(nèi)養(yǎng)性
      ,黃老自然。含德之厚
      ,歸根返元
      。近在我心,不離己身。抱一毋舍
      ,可以長存
      。配以服食,雄雌設(shè)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逖跃渲饕谟跓裏挿常弧痘? 記》六百篇
      ,所趣等不殊’
      ;‘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
      ;‘巨勝尚延年
      ,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
      ,可為萬物寶
      。術(shù)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
      ;‘欲知服食法
      , 事約而不繁’。企圖以化學(xué)物質(zhì)的攝入而達(dá)到長生和成仙
      ,是中國煉丹術(shù)的目標(biāo)之一
      。這當(dāng)然是虛幻的。四言句卻無類似句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夏瞬吨芤讌⑼蹩嫁q》第 44頁)

      大易、黃老都是為闡發(fā)爐火服務(wù)的

      ,也可以說是用以指導(dǎo)爐火的
      ,是理論基礎(chǔ)。所謂“大易”
      ,實(shí)指漢代象數(shù)派易學(xué)
      。魏伯陽汲取了漢易學(xué) 尤其是《易緯》中的古代科學(xué)思想,用以闡述丹法修煉的理論
      ,形成了一套有別于儒家易學(xué)的道教易學(xué)
      ,這就是宋代陳摶倡導(dǎo)的先天易學(xué)的源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姡瑢Α秴⑼? 契》易理的探討
      ,不僅可以理解《參同契》內(nèi)煉理論體系
      ,同時又是打開宋元內(nèi)丹派丹道寶藏的入門秘匙。

      《周易》原為古代卜筮之書,以陽爻

      、陰 爻為單位
      ,三爻為一卦,組成八個經(jīng)卦
      ,又由八個經(jīng)卦
      ,重合為六十四個別卦。有卦辭
      、爻辭
      ,供占筮之用。后來彖
      、象
      、文言、系辭傳出
      ,其哲理更為顯明系統(tǒng)
      。 正如《系辭》下所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眱蓾h時,易學(xué)的代表人物孟喜
      、焦延壽
      、京房等,以易學(xué)推陰陽
      ,言災(zāi) 異
      ,通合天人之道,盛行于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稘h書?儒林傳》說:“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
      ,會喜死
      ,房以延壽《易》即孟氏學(xu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恰兑住? 有京氏之學(xué)
      。”孟氏
      、焦氏易說
      ,今已不能知其面貌。據(jù)《漢書?京房傳》所言,焦氏易說長于災(zāi)變
      ,“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
      ,以風(fēng)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yàn)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思? 卦氣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拙暋分忻黠@吸收了這種學(xué)說
      。《京氏易傳》尚存
      。其時兩漢學(xué)者競相研習(xí)
      ,且習(xí)京氏易者,往往兼善圖緯及黃老之言
      。京房焦氏之易說
      ,本身即與緯候 之學(xué)多相通之處。彭曉說魏伯陽通諸緯候
      ,這確實(shí)指明了魏伯陽易理的主要來源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易道廣大
      ,無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
      、樂律
      、兵 法、韻學(xué)
      、算術(shù)
      ,以逮方外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秴⑼酢氛欠酵鉅t火援為說的較早著作。

      關(guān)于《參同契》對《周易》的運(yùn)用

      ,主要采取了漢易學(xué)中包含的納甲說
      、十二消息說、六虛說
      、卦氣說
      ,用以說明內(nèi)外丹之周天火候和成丹過程的陰陽變易之理。對此彭曉曾作這樣的概括:“公撰《參同契》者
      , 謂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
      ,故托易象而論之,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內(nèi)外
      。敘其離坎
      ,直指汞鉛;列以乾坤
      ,奠量鼎器
      ;明之父母,系以始終
      ;合以夫婦
      ,拘其交媾;譬諸 男女
      ,顯以滋生
      ;析以陰陽,導(dǎo)之反復(fù)
      ;示之晦朔
      ,通以降騰;配以卦爻
      ,形于變化
      ;隨之斗柄,取以周星
      ;分以晨昏
      ,昭諸刻漏。故以乾坤為鼎器
      ,以陰陽為堤 防
      ,以水火為化機(jī),以五行為輔助
      ,以真鉛為藥祖
      ,以玄基為丹基,以離坎為夫妻
      ,以天地為父母
      ,互施八卦,驅(qū)役四時
      。分三百八十四爻
      ,循行火候;運(yùn)五星二十 八宿
      ,環(huán)列鼎中
      。乃得水虎潛形,寄庚辛而西轉(zhuǎn)
      ;火龍伏體
      ,逐甲乙以東旋
      。《易》曰:至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其形容
      ,象其物宜。公因取象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吨芤? 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序》)即指出《參同契》中講述的有關(guān)煉丹的鼎器、藥物
      、火候
      、變化等,都是借用《周易》的卦爻辭義來表述

      朱熹則認(rèn)為

      ,“按魏書首言乾坤坎離四卦橐□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
      ,以見一日用功之早晚
      ;又次即言納甲六卦,以見一月用功之進(jìn)退
      ,又次即言十二辟卦
      ,以分納甲六卦而 兩之,蓋內(nèi)以詳理月節(jié)而外以兼統(tǒng)歲功
      ,其所取于《易》以為說者
      ,如是而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是說
      ,《參同契》用《易》卦,多系表明煉丹用功
      、進(jìn)退及其時間之掌握
      。彭曉 和朱熹從不同角度指明了《參同契》的作者用《周易》說明煉丹的一些情況,特別是強(qiáng)調(diào)了魏伯陽認(rèn)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是一個道理
      ,易道與丹道是相通的
      ,所以能 用說明天地造化的《易》理,來解釋煉丹
      、內(nèi)養(yǎng)的道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就《參同契》關(guān)于煉丹的鼎器、藥物
      、火候
      、效果、影響等問題
      ,一一略予考察

      (一)鼎器

      鼎器是煉丹的基本工具

      ,包括鼎和爐兩種物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酢芬郧韶杂鞫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篇開端即曰:“乾坤者,易之門戶
      ,眾卦之父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搽x匡郭
      ,運(yùn)轂正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睙o名氏 《周易參同契注》說:“乾坤謂鼎器也
      。乾為上釜,坤為下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祆渥⒃唬骸扒ひ宰謨?nèi)言之,則乾天在上
      ,坤地在下
      ,而陰陽變化萬物終始皆在其間;以人身言 之
      ,則乾陽在上
      ,坤陰在下,而一身之陰陽萬物變化終始皆在其間
      ,此乾坤所以為易之門戶
      ,眾卦之父母也。凡言易者
      ,皆指陰陽變化而言
      ,在人則所謂金丹大藥 者,然則乾坤其爐鼎歟!”清朱元育《參同契闡微》也說:“乾坤門戶
      ,在丹道為爐鼎
      ;坎離匡廓,在丹道為藥物
      ,火候出其中矣
      。”這就是說
      ,乾坤二卦所取象的 天地好似一個大爐鼎
      ,陰陽變化萬物始終都在其中;人身則是個小爐鼎
      ,精氣變化采藥煉丹也在其中

      爐鼎本是外丹名詞

      ,后借作內(nèi)丹術(shù)語,而以乾 坤統(tǒng)稱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酢分袑τ诙ζ饔惺中蜗蟮拿枋觯抖ζ鞲琛吩唬骸皥A三五
      ,寸一分
      。口四八
      ,兩寸唇
      ,長尺二,厚薄勻
      。腹三齊
      ,坐垂溫。陰在上
      ,陽下奔
      。 首尾武,中間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奔词侵v述安爐立鼎之法象,運(yùn)火煉丹之妙用
      。彭曉注:“鼎周圓一尺五寸
      ,中虛五寸。又張隨注云:此名太一爐
      ,法圓象天
      ,方象地,狀若蓬 壺
      。亦如人之身形
      ,三層象三丹田也。故三光
      、五行
      、四象、八卦
      ,盡在其中矣
      。”今人任法融認(rèn)為:“燒煉外丹
      ,首先是要將鼎爐安置端正
      ,使鼎項(xiàng)、腹
      、底 ‘三’者不歪不斜
      ,穩(wěn)固端正
      。煉內(nèi)丹同樣,上頂泥丸宮為鼎
      ,臍下腹部為爐
      ,鼎爐之內(nèi)精、氣
      、神‘三’品藥物齊備
      。臨用之時,使首
      、腹與臍下丹田‘三’個部 位端直
      ,兩目微閉,向下垂視
      ,以眼對鼻
      ,鼻對心
      ,通身莊嚴(yán)整齊
      ,收視返聽,萬緣俱消
      。此時
      ,腎水上升,心火自然下降
      ,一意獨(dú)守
      ,溫養(yǎng)藥物于下田之中。經(jīng)中 講:‘腹齊三
      ,坐垂溫’
      ,正是此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ㄈ畏ㄈ凇吨芤讌⑼踽屃x》笫156頁
      ,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9月版)由此可見,爐鼎一詞即可用于外丹燒煉
      ,亦 可指人體之丹田
      。《參同契》只是提供了一種模式
      ,后人可依其需要或煉外丹或求內(nèi)證

      關(guān)于鼎爐在煉丹中的重要作用,早于《參同契》的一些丹經(jīng) 中已經(jīng)論及

      。如西漢末東漢初問世的《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
      、《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卷一中,已有關(guān)于治六一泥
      、作釜安爐
      、合藥煉丹的詳細(xì)記載
      。但將煉丹的工具或器 官概括為“鼎器”一詞,卻是始自《參同契》
      。除《鼎器歌》外
      ,書中多處論述鼎器。如上篇曰:“偃月作鼎爐
      ,白虎為熬樞
      ,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敖饠?shù) 有十五,水?dāng)?shù)亦如之
      ,臨爐定銖兩
      ,五分水有馀,二者以為真
      ,金重如本初
      。”中篇曰:“若藥物非類
      ,各種不同
      ,分劑參差,失其紀(jì)綱
      ,雖黃帝臨爐
      ,太乙執(zhí)火, 八公搗煉
      ,淮南調(diào)合……愈見乖張
      。”皆一致肯定了安爐立鼎在煉丹中的重要作用

      (二)藥物

      藥物是指煉丹的基本原料

      。就內(nèi)丹而 言,指人體的先天生命元素
      ,可以扶正祛邪
      ,維持人的生機(jī),故謂之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秴⑼酢芬郧槎t,以坎離為藥物
      。與藥物相關(guān)的術(shù)語還有水火
      、鉛汞、龍虎、日 月
      、免烏
      、戊己等,所有這些都是同義詞
      ,“其實(shí)只是精氣二者而已
      。精,水也
      ,坎也
      ,龍也,汞也
      ;氣
      ,火也,離也
      ,虎也
      ,鉛也。其法以神運(yùn)精氣
      ,結(jié)而為丹
      , 陽氣在下,初成水
      ,以火煉之
      ,則凝成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吨熳诱Z錄》)不過互換其名而已。因?yàn)檫@是一股活潑的動流
      ,剛?cè)嵯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下無常,具有陰陽奇偶的配合
      ,所以都 是成對成雙的
      。其中坎離兩卦最為簡易明白,具現(xiàn)了陰中含陽
      、陽中含陰
      、陰陽不相離的意味,故后人用之最多

      《參同契》上篇曰:“易謂坎離

      。 坎離者,乾坤二用
      。二用無爻位
      ,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
      ,幽潛淪匿
      ,變化于中,包裹萬物
      ,為道紀(jì)綱
      。”俞琰注:“吾身之坎離
      ,運(yùn)行乎鼎器之 內(nèi)
      ,潛天而天,潛地而地
      ,亦豈有爻位哉
      !幽潛淪匿者,神入氣中
      ,氣入臍中
      ,而沉歸海底去也。變化于中者
      ,時至氣自化
      ,靜極機(jī)自發(fā),而抱出日頭來也
      。陳希夷 《指玄篇》云:邈無蹤跡歸玄武
      ,潛有機(jī)關(guān)結(jié)圣胎。此之謂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蛘嫫吩疲旱雷蕴摕o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
      ,陰陽再合生三體
      ,三體重生萬物昌。蓋金丹之母 不過先天一氣而已
      ,裂而為二
      ,分而為三,散而為萬
      ,皆自此一氣中來
      ,故曰:包裹萬物,為道紀(jì)綱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藥物為煉丹的原料,無論是外丹還是內(nèi)丹

      , 缺乏藥物是無法進(jìn)行
      。但怎樣識別藥物
      ,這亦是煉丹成功與否的一個關(guān)鍵。因此
      ,《參同契》要求藥物必須是同一種類
      ,才能煉成功,否則必致失敗
      。上篇曰:“欲 作服食仙
      ,宜以同類者。植禾當(dāng)以栗
      ,覆雞用其子
      。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
      。魚目豈為珠
      ,蓬蒿不成□。類同者相從
      ,事乖不成寶
      。”因此
      ,他批判那些妄事燒煉 者
      ,“世間多學(xué)士,高妙負(fù)良才
      。邂逅不遭值
      ,耗火亡貨財。據(jù)按依文說
      ,妄以意為之
      。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跻鼻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云母及礬石
      ,硫磺燒豫章,泥汞相 煉治
      。鼓下五石銅
      ,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種
      ,安肯合體居
      。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癡
      ,□年至白首
      ,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管窺不廣見
      ,難以揆 方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倘若藥物非種異類,即使是黃帝
      、太乙
      、八公、淮南王親執(zhí)丹爐
      ,也是要失敗的
      。宋元的內(nèi)丹家多引此句,以證外丹之妄

      俞琰說:“彼有燒煉三黃

      、四神之藥,妄意以為道在于是
      。殊不知五金
      、八石,乃世間有形有質(zhì)之物
      ,其種類不同
      ,其性質(zhì)各異,安肯合體而并居哉
      !故凡為此術(shù)者
      ,莫不千 舉萬敗,欲黠成癡
      。何則
      ?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故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感耪隆吩疲涸L師求友學(xué)燒丹,精選朱砂作大還
      ,將謂外丹化內(nèi)藥
      ,元來金石不相干。蓋神仙金 液大還丹
      ,乃無中生有之至藥
      ,而所謂朱砂、水銀者
      ,不過設(shè)象比喻而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煸嘣唬骸按斯?jié)專破爐火之謬言。一切有形有質(zhì)者
      ,皆非同類之真也
      。欲煉還丹, 必須采取藥物
      ,一性一命
      ,本先天無形之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苯灾赋鲳B(yǎng)生護(hù)命必須以人體之精氣神
      ,合天地之元?dú)猓瑑?nèi)煉以成還丹

      (三)火候

      火 候

      ,是煉丹過程中最難把握的問題。因?yàn)樗婕暗綍r間
      、方位
      、質(zhì)量變化和現(xiàn)代科學(xué)意義上的“場”的轉(zhuǎn)換,涉及到人體內(nèi)部在常態(tài)下難以覺察的能量流的變化
      。人 體能量流是極細(xì)微極玄妙的存在
      ,它的運(yùn)轉(zhuǎn)是無形無象的,也不可能有一個時針或刻度盤來作標(biāo)志
      。因此
      ,《參同契》中使用的表示煉丹火候的時間符號也完全是一 種象征性的比喻。這就是說
      ,它是借常人所見到的晝夜四季和月圓月缺的循環(huán)
      ,來比喻不可見的人體內(nèi)能量流的周期與變化。即借用納甲法以喻煉丹時火候的運(yùn)用
      , 用月象的圓缺與出現(xiàn)的方位來說明身中火候的方位
      ,即“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秴⑼酢氛f:“三日出為爽
      ,震受庚西方。八日兌受丁
      ,上弦平如繩
      。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 方
      。……十六轉(zhuǎn)受統(tǒng)
      ,巽辛見平明
      。艮直于丙南
      ,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
      ,東方喪其明
      。節(jié)盡相禪與,繼體復(fù)生龍
      。壬癸配甲乙
      ,乾坤括始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奔磳⒁辉路譃榱? 節(jié):三日
      ,八日,十五
      ,十六日
      ,二十三日,三十日
      ,晦朔之間
      ,月之盈虧,取象于陰陽卦畫的消長
      。宋俞琰解釋說:“乾納甲壬
      ,坤納乙癸,故曰‘壬癸配甲 乙’
      。十干始于甲乙
      ,終于壬癸,故曰‘乾坤括始終’
      。蓋納甲者
      ,火候之取象也,火候之抽添與月之盈虧無異
      。今以六卦布于一月
      ,則震象三日月出于庚,兌象上 弦月見于丁
      ,乾象望日月滿于甲
      ,巽象十六日月虧于辛,艮象下弦月消于丙
      ,坤象晦日月沒于乙
      ,不過借此以論身中六卦火候之進(jìn)退,非真以為一月三十日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 就是說,《參同契》的納甲法雖然來自漢代易學(xué)
      ,卻有獨(dú)特的含義和自身的創(chuàng)造
      。它既不是探討易學(xué)的原理
      ,也不是天文學(xué)上的專門理論,它的出現(xiàn)純粹是為描寫煉 丹術(shù)服務(wù)的

      納甲之說見于《京氏易傳》與虞翻易注

      。他們以八卦與十干、五行
      、正方相配
      ,用以表示日月運(yùn)轉(zhuǎn)、陰陽消息
      。清胡謂《易圖明辯》卷 3“月體納甲圖”
      ,頗為明晰地體現(xiàn)了這一學(xué)說。按照其說
      ,震為一陽始生之象
      。當(dāng)月之初三上弦。兌二陽之象
      ,當(dāng)初八
      。乾三爻皆陽,當(dāng)十五之滿月
      。至巽則為一 陰萌之象
      ,當(dāng)十六日。艮更增為二陰之象
      ,當(dāng)二十三日之下弦
      。坤三爻皆陰,當(dāng)三十日之晦
      。其中前三卦象征陽息陰消
      ,叫望前三候;后三卦象征陽消陰息
      ,叫望后 三候
      。日月皆合減于北方之壬癸,更入于中之戊己
      。至次月一陽始生
      ,重為震象。陽氣充實(shí)之甲
      ,與陰氣盛滿之乙
      ,各納入北方壬癸之中,故稱納甲

      在煉丹的過程中

      ,用納甲說來表示火候的運(yùn)用。當(dāng)虛極靜篤、入定入靜之際
      ,靜極生動
      ,陰窮陽生
      ,元陽初現(xiàn)
      ,丹田溫溫,即為一陽之震卦
      。俞琰說:“若以吾身之火 候言之
      ,則所謂‘河車不敢暫留停’之時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又?dú)庋囟矫}上行
      ,進(jìn)而得二陽
      ,即為兌卦。俞琰說:“以喻吾身陽火上升之年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三關(guān),入泥丸上丹 田
      ,元?dú)庵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為純陽之乾卦。俞琰說:“以喻吾身陽火盛滿之候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链耍枠O轉(zhuǎn)陰
      ,元?dú)怆S任脈而下降
      ,陽火轉(zhuǎn)為陰符。丹法中把內(nèi)丹修煉小周天時元?dú)馍? 升叫作進(jìn)陽火
      ,火逼金行
      ;到泥丸后,元?dú)庀陆到凶魍岁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清劉一明《參同契?jīng)文直指》上篇說:“比之
      修道
      ,陽剛增進(jìn)于極盛,必須將此陽剛保守
      ,鍛煉成個 永遠(yuǎn)不壞之物
      ,方為極功。保守之功
      ,即運(yùn)陰符之功
      。陰符者,陽極當(dāng)以陰養(yǎng)之。以陰養(yǎng)陽
      ,陽氣不亢
      ,陰陽符合之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陵幊躔B(yǎng)陽之時
      ,即為巽卦。俞琰說: “以吾身火候言之
      ,則陰受陽禪
      ,峰回路轉(zhuǎn)之時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撕笳骊幰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陽氣收斂,即為二陰之艮卦
      。俞琰說:“以喻吾身陰符下降之半也
      。”陽盡純陰
      ,在卦為坤
      。 比之修煉者剛氣退藏,“養(yǎng)到空無所空
      ,歸于無聲無臭至靜之地矣
      。過此而往,靜極復(fù)動
      ,別有妙用也
      。”此即陰符窮盡之候

      以上所述

      ,即內(nèi)丹運(yùn)煉的一個完整過程。實(shí)際上
      ,《參同契》的納甲學(xué)說是一個坐標(biāo)系統(tǒng)
      ,它的作用是用來體現(xiàn)人身能量流(即內(nèi)氣)的消長變化。這種能量流潛藏于身體內(nèi)部
      ,是肉眼 無法看到的極細(xì)微的存在
      ,所謂“丹田之中精氣微”,“其小無內(nèi)兮
      ,其大無垠
      。”但是
      ,它又是煉功者可以體察的
      ,它的運(yùn)行又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問題在于,要想 準(zhǔn)確地描述表達(dá)內(nèi)氣在體內(nèi)的變化
      ,卻是相當(dāng)困難的
      。《參同契》如實(shí)地反映了這種困境
      ,“道之形象
      ,真一難圖”,“三五與一
      ,天地至精
      ,可以口訣
      ,難以書 傳”
      。因此,注定了只能采用借喻或象征的手法
      ,所謂“無精眇難睹
      ,推度效符徵,居則觀其象
      ,準(zhǔn)擬其形容
      ,立表以為范,占候定吉兇
      ,發(fā)號順時令
      ,勿失爻動 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M(jìn)行這一描述的基本模式
      ,是將內(nèi)氣的運(yùn)行看作周天運(yùn)轉(zhuǎn),而以卦爻作為度量周天運(yùn)轉(zhuǎn)的坐標(biāo)體系

      按照《參同契》的觀點(diǎn)

      ,人體是一個小天地。俞琰《易外別傳序》說:“魏伯陽《參同契》之學(xué)也
      ,人生天地間
      ,首乾腹坤,呼日吸月
      ,與天地同一陰陽
      ,《易》以道陰陽,故伯陽借《易》以明其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斌w 內(nèi)能量流的運(yùn)行,與日月的運(yùn)行遵循著同一規(guī)律
      。所以可以把天文學(xué)中的周天尺度看作是內(nèi)氣運(yùn)行的尺度
      ,或者說將后者看成是前者的緊縮了的過程。這在丹法中叫 作“攢簇之法”,“簇年歸月
      ,簇月歸日
      ,簇日歸時,止在一刻中分動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樣一來,天文學(xué)上宏觀的標(biāo)尺
      ,成了人體內(nèi)微觀運(yùn)動的度量
      。從而給人們提供了一個 準(zhǔn)確的坐標(biāo)模式,使之可以量度和控制體內(nèi)能量流的運(yùn)行變化
      ,而這正是打開生命奧秘的關(guān)鍵
      。《參同契》提供了打開生命之門是秘匙
      ,這是它對中國古代養(yǎng)生學(xué)
      、 人體科學(xué)一個極大的貢獻(xiàn)。

      俞琰根據(jù)彭曉所繪《周易參同契明鏡圖》

      ,略加增損而成《周易參同契金丹鼎器藥物火候萬殊一本之圖》
      ,融魏伯陽內(nèi)煉 學(xué)說為一體,收載《易外別傳》中
      。他說
      。“唯斯之妙術(shù)兮
      ,審諦不誑語
      。傳于億世后兮,昭然而可考
      。煥若星經(jīng)漢兮
      ,昺如水宗海。思之務(wù)令熟兮
      ,反復(fù)胝上下
      。 千周粲彬彬兮,萬遍將可睹
      。神明或告人兮
      ,心靈忽生悟。探端索其緒兮
      ,必得其門戶
      。天道無適莫兮,常傳與賢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此外

      ,《參同契》又以十二 辟卦代表一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辰
      ,表示煉丹火候的陰陽變化
      。傳統(tǒng)漢代易學(xué)以陰陽錯綜的變化配六十四卦,其中十二卦曰消息卦
      ,即辟卦
      。辟者君也。言此十二 卦總統(tǒng)余卦
      。十二卦中息卦曰太陽
      ,有復(fù)、臨
      、泰
      、大壯、夬
      、乾卦
      ;消卦曰太陰,有媾
      、遁、否
      、觀
      、剝、坤卦
      。每一卦表示為一月
      ,如泰卦當(dāng)正月,遁卦當(dāng)六 月
      。魏伯陽論煉丹
      ,借此十二消息卦,通一歲或一日之火候

      上篇說:“朔旦為復(fù)

      ,陽氣始通,出入無疾
      ,立表微剛
      ,黃鐘建子,兆乃滋彰
      ,播施柔暖
      ,黎蒸得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藶橐魂枏?fù)生之際
      。以一年言之
      ,為十一月陽進(jìn)之兆;以一日言之
      ,為夜半予時
      。朱元育解釋說:“此節(jié)言一陽之動而為復(fù),乃還丹之初基 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蕰r至機(jī)動,無中生有
      ,忽然夜半雷聲震開地戶
      ,從混沌中剖出天地之心,方應(yīng)冬至朔旦
      ,故曰‘朔旦為復(fù)
      ,陽氣始通’。所謂‘一陽初動處
      ,萬物未生 時’
      。此吾身中正子時也。一陽初夏
      ,其氣尚微
      ,此時常溫養(yǎng)潛龍,不可遽然進(jìn)火
      。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
      ,內(nèi)不放出,外不放入
      ,皆所以煉為表衛(wèi)
      ,護(hù)此微陽。故曰‘出 入無疾
      ,立表微剛’
      。陽氣雖微
      ,其機(jī)已不可遏,于十二律正應(yīng)黃鐘,于十二辰正應(yīng)斗柄建子
      ,皆萌動孽長
      ,從微至著之象
      ,故曰‘黃鐘建子
      ,兆乃滋彰’。陽火在 下
      ,鉛鼎溫溫
      ,自然沖融柔暖。眾陰之中
      ,全賴此一點(diǎn)陽精為之主宰
      ,故曰‘播施柔暖
      ,黎蒸得常’
      。黎蒸在卦為五陰
      ,在人為周身精氣;得常者
      ,在卦為一陽
      ,在 人為一點(diǎn)陽精,主持萬化之象
      ,此言一陽來復(fù)
      ,立大丹之基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ㄖ煸秴⑼蹶U微》卷上)

      繼之說:“臨爐施條

      ,開路正光,光耀寢進(jìn)
      ,日以 益長
      ,丑之大呂,結(jié)正低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藶槭仑裕匀昭灾疄槌髸r
      。彭曉注:“臨卦四陰二陽
      ,喻行丑火,陽德漸進(jìn)
      ,光耀鼎中。冬至之后
      ,日以漸長
      ,陽氣浸布,生 成神氣精也
      ,符應(yīng)大呂
      。結(jié)正低昂者,金水感氣
      ,漸結(jié)流珠于上下
      ,應(yīng)十二月丑,進(jìn)陽火候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ㄅ頃浴吨芤讌⑼醴终峦ㄕ媪x》)俞琰說:“此時陽氣漸進(jìn),喻 身中陽火漸漸條暢
      ,而黃道漸漸開明
      ,故言
      ,光耀漸進(jìn),日以益長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ㄓ徵吨芤讌⑼醢l(fā)揮》)

      繼之說:“仰以成泰,剛?cè)岵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陰陽相交? 小往大來
      ,輻湊于寅,運(yùn)而趨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鞖鈴拇松仙貧鈴拇讼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內(nèi)陽外陰
      ,在卦為泰。泰者
      ,剛?cè)岵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陰陽交通,其氣溫和
      。在月為正月
      ,在日為寅時。俞琰 注:“此時陽氣出地
      ,喻身中三陽上升
      ,漸漸起,漸漸仰
      ,當(dāng)急駕河車
      ,搬歸鼎內(nèi),故言‘運(yùn)而趨時’也
      。運(yùn)而趨時者
      ,火候之運(yùn)至此不可留停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ㄓ徵吨芤? 參同契發(fā)揮》)宋肅廷芝《金丹大成集》說:“交得三陽逢泰卦
      ,便堪進(jìn)火法神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眲⒁幻饕嗾f:“比之修道者
      ,剛氣進(jìn)于中正,客氣伏首
      ,陰陽調(diào)停
      ,性情和 平,剛而不燥
      ,柔而不懦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⒁幻鳌秴⑼踔敝腹{注》)

      繼之說:“漸歷大壯,俠列卯門

      ,榆莢墮落
      ,還歸本根,刑德相負(fù)
      ,晝夜始分
      。”陽 氣益盛
      ,由溫而漸熱
      ,四陽生,在年為二月
      ,在日為卯
      。晝夜從此而分。日漸長而夜?jié)u短
      。俞琰注:“此時陰佐陽氣
      ,聚物而出,喻身中陽火方半
      ,氣候停勻
      ,故言 刑德相負(fù),晝夜始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劉一時亦說:“比之修道者陽剛之氣壯盛,須當(dāng)沐浴溫養(yǎng)
      ,歸于本根
      ,以戒不虞。候其陰氣自退
      ,陽氣自長
      ,不可強(qiáng)制以招客氣,所謂 勿忘勿助者是也
      。”(劉一明《參同契直指箋注》)

      繼之說:“夬陰以退

      ,陽升而前
      ,洗濯羽翮,振索宿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夬卦一陰五陽,年應(yīng)三月
      ,日應(yīng)辰時
      。此時陽氣既盛
      ,勢必決而去之。朱元育曰:“五陽上升
      ,一陰將盡
      ,勢必決而去之。三月建寅
      ,律應(yīng)姑洗
      ,有洗濯羽翮振粟宿 塵之象。如大鵬將徒南溟
      ,則振翮激水
      ,扶搖而上。河車到此
      ,不敢停留
      ,過此則運(yùn)入昆侖峰頂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ㄖ煸秴⑼蹶U微》卷上)所謂“昆侖峰頂”
      ,即指泥丸 上丹田所在的頭頂。

      繼之說:“乾健盛明

      ,廣被四鄰
      ,陽終于巳,中而相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瑸榱栔裕砸蝗昭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為巳時
      ;以一年言之,為四月
      。此時陽 氣盛極
      ,周遍宇內(nèi),“喻身中陽光圓滿
      ,而丹光發(fā)現(xiàn)
      ,山頭神瀵,分為四埒
      ,注于山下
      ,經(jīng)營一國,無不周遍
      ,故言廣被四鄰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陽火 數(shù)盡終于巳時,則陰符隨之用事
      。劉一明則曰:“乾健盛明
      ,光被四鄰,兩間純是陽氣
      ,萬物于此而皆榮旺矣
      。比之修道者,陽剛進(jìn)于純粹至精
      ,復(fù)見乾元面目
      ,良 知良能,渾然天理
      ,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如一輪紅日,照于天中
      ,萬般陰邪
      ,盡皆消滅,此進(jìn)陽火之事
      ,用九之道也
      。陽氣至巳而極,陽極必陰
      ,即有陰氣相干
      。” (劉一明《參同契直指箋注》)

      繼之說:“媾始紀(jì)緒

      ,履霜最先
      ,井底寒泉,午為蕤賓
      ,賓服于陰
      ,陰為主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荒甑奈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一日的午時。俱為陰 生之際
      ,在卦即為媾
      。此時陽氣方生,“喻身中陰符起緒之地
      。靈丹既入口中
      ,回來卻入寒泉,當(dāng)馴致其道
      ,送歸丹田,不可慌忙急速,故言履霜最先
      ,井寒底泉
      。 而又言賓服于陰,陰為主人者
      ,蓋一陰用事
      ,則眾陽為賓也。賓者
      ,敬也
      ,防危慮險之謂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ㄓ徵吨芤讌⑼醢l(fā)揮》)劉一明亦曰:“比之修道者
      ,陽剛增進(jìn) 于極盛,必須將此陽剛保守
      ,煅煉成個永久不壞之物
      ,方為極功。保守之功
      ,即運(yùn)陰符之功
      。陰符者,陽極當(dāng)以陰養(yǎng)之
      ,以陰養(yǎng)陽
      ,陽氣不亢,陰陽符合之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劉一明《參同契直指箋注》)

      繼之說:“遁去世位,收斂真精

      ,懷德俟時
      ,棲遲昧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葚运年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年為六月,在日為未時
      。陰氣漸盛
      ,陽 氣漸衰,謂陽遁其位
      ,收斂真精以待將來
      。彭曉注:“喻鼎內(nèi)赤龍之精,被陰用事
      ,漸合金水
      ,欲萌□女,則收斂真精,任陰陽之變化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ㄅ頃浴吨芤讌⑼醴? 章通真義》)劉一明曰:“比之修道者,遁世去位
      ,收斂精神
      ,懷德俟時,棲遲昧冥
      ,韜明養(yǎng)晦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不使有客氣乘間而傷也
      。”(劉一明《參同 契直指箋注》)

      繼之說:“否塞不通

      ,萌者不生
      ,陰伸陽詘,沒陽姓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狈褙匀柸帲谀隇槠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在日為申時
      。為閉塞不通之象,此時天氣下 降
      ,地氣上升
      ,陰陽不交,萬物不萌
      。俞琰注:“此時陽氣漸衰
      ,喻身中陰符愈降愈下,猶三陰肅殺之時
      ,草本黃落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劉一明亦說: “比之修道者
      ,剛道退于中正
      ,柔道進(jìn)于中正,剛?cè)嵯喈?dāng)
      ,以柔養(yǎng)剛
      ,真陰用事,如沒陽姓名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⒁幻鳌秴⑼踔敝腹{注》)

      繼之說:“觀其權(quán)量

      ,察仲秋情,任蓄微稚
      ,老枯復(fù)榮
      ,薺麥牙蘗,因冒以生
      。”觀卦二陽四陰
      ,在年加八月
      ,在日為酉時。此時陰佐陽功
      ,萬物將結(jié)果而成
      。俞琰注:“此時陰佐 陽功,物皆縮小而成
      。喻身中陰符過半
      ,降而入于丹田,如木之?dāng)炕ň蛯?shí)
      ,故言任畜微稚
      。然萬物莫不逢秋而枯老,而薺麥至此芽蘗者
      ,何也
      ?蓋陰中有陽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

      繼之說:“剝爛支體

      ,消滅其形,化氣既竭
      ,亡失至神
      。”剝卦一陽五陰
      ,在年為九月
      ,在日為戌時。此時陽氣衰滅
      , 果實(shí)潰爛而墜于地
      ,“喻身中陰符將盡,而神功無所施,”(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一刻之火候至此而畢
      。朱元育曰:“九月建戌
      ,律應(yīng)無射,陰來剝陽
      ,陽氣 消滅無余
      ,如草木之肢體剝爛無余
      ,惟有頂上碩果巍然獨(dú)存,故曰剝爛肢體
      ,消滅其形
      。戍為閉物之會,由變而化
      ,神氣內(nèi)守
      ,若存若亡,故曰化氣既竭
      ,亡失至 神
      。要知形非真滅也,以剝落之極而若消滅耳
      ;神非真亡也
      ,以歸藏之極,而若亡失耳
      。即是六陰返坤之象
      。”(朱元育《參同契闡微》卷上)

      繼之 說:“道窮則反

      ,歸乎坤元
      ,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链死へ粤帲谀隇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在日為亥時
      。此時純陰用事,萬物至此皆歸根而復(fù)命
      。朱元育總結(jié)說
      ,“蓋人以 乾元為性,坤元為命
      ,有生以后
      ,一身內(nèi)外皆陰,故以坤元為立命之基
      。起初一陽之復(fù)
      ,原從純坤中透出乾元,積至六陽之乾
      ,命乃全歸乎性矣
      。既而一陰之后,又 從純乾中返到坤元
      ,積至六陰之坤
      ,性又全歸乎命矣
      ,故曰:道窮則返,歸乎坤元
      。性既歸命
      ,元神潛歸氣中,寂然不動
      、內(nèi)孕大藥
      ,正猶時至窮冬,萬物無不蟄 藏
      ,大氣降入地中
      ,地氣從而順承之。藏之用終
      ,即是顯仁之始,一點(diǎn)天機(jī)
      ,生生不窮
      ,故曰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ㄖ煸秴⑼蹶U微》卷上)

      陰陽消息,一升一降

      ,上下往來
      ,循環(huán)無窮。天地如此
      ,人身亦如此
      。子時氣到尾閭,丑寅在腰間
      ,卯辰已在脊膂
      ,午在泥丸,末申酉在胸膈
      ,戌亥則又歸于腹中
      ,此 一日之升降運(yùn)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耙幌⒁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吸則自下而升于上,呼則自上而降于下
      ,在天則應(yīng)星而如斗指子午
      ,在地則應(yīng)潮如月在子午,子午蓋天地之中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秴⑼酢吩啤? 符行中’
      。又云:‘運(yùn)移不失中’。又云‘浮游守規(guī)中’
      。人能知吾身之中
      。以合乎天地之中,則乾坤不在天地而在吾身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以十二消息卦細(xì)分內(nèi)煉之火候,這又是魏伯陽的一大創(chuàng)造

      。這一歷史的功績在于
      ,它將外在的宇宙發(fā)展變化的法則,成功的用于指導(dǎo)內(nèi)在的人體精氣神的修煉
      ,從而給人們?nèi)嫦到y(tǒng)地掌 握體內(nèi)能量流的運(yùn)行和變化提供了一個準(zhǔn)確的計(jì)算機(jī)模式
      。可見
      ,《參同契》享有的“萬古丹經(jīng)王”的稱號并非虛名
      ,這是歷史必然授以的崇高桂冠。

      《參同契》中除取十二消息說外

      ,還取有“六虛說”
      、“卦氣說”等,魏伯陽皆統(tǒng)之以論丹道
      ,茲不贅述

      總結(jié)《參同契》對《周易》的運(yùn)用主要:首先,它用乾

      、坤二卦擔(dān)負(fù)了描述內(nèi)氣存在和周行變化的空間范圍即爐鼎
      。這即《參同契》開卷所言:“乾坤者,易之門戶
      , 眾卦之父母
      。”其次
      ,又用坎
      、離代表修煉的物質(zhì)基礎(chǔ)精、氣
      、神
      。這即書中所說:“坎離匡郭,運(yùn)轂正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弊詈螅\(yùn)用除乾坤坎離四卦之外的六十卦
      、十二消息 卦
      ,納甲六卦來度量內(nèi)氣在體內(nèi)運(yùn)行變化的空間位置(場)
      。這些都包含著魏伯陽對漢代易學(xué)的繼承和運(yùn)用,但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

      至于《參同契》包含的黃老思想

      ,這是顯而易見的。魏伯陽在自序中說:“引內(nèi)養(yǎng)性
      ,黃老自然
      ,含德之厚,歸根返元
      ,近在我心
      ,不離己身,抱一毋舍
      ,可以長存
      。”此即發(fā)揮老子通 法自然的理論
      。作為《參同契》的丹法理論基礎(chǔ)的宇宙生成論
      ,主要來自黃老的哲學(xué)。依據(jù)老子“有生于無”的觀念
      ,《參同契》提出了虛無——混沌——乾坤辟、 坎離行的宇宙生成模式
      ,以此作為歸根復(fù)命
      、煉丹修道的哲學(xué)根據(jù),最后的目標(biāo)是“委志歸虛無”
      ,也就是后代所說的煉神還虛
      ,復(fù)舊無極。此外
      ,經(jīng)中所用的“上 德”
      、“下德”,“牝牡”、“橐龠”
      、“守中”
      、“抱一”等眾多名詞,皆出于《道德經(jīng)
      ,可見魏伯陽發(fā)揮黃老思想的地方不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49/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許真人《銅符鐵卷》
      銅 符 鐵 卷 玉清無極總真人九天諶母元君授許真君吳猛真人傳 總 訣 三 元 神 丹 口 訣玉清有命封仙職
      《周易參同契》秘傳仙術(shù)的來龍去脈
      周易參同契 秘傳仙術(shù)的來龍去脈 「東漢魏伯陽著的《周易參同契》一書
      《周易參同契》的思想結(jié)構(gòu)
      《參同契闡幽》朱云陽著
      《參同契闡幽》 朱云陽著 參同契闡幽序 大道○本無言說
      ,本無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