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外經(jīng)
[上古]黃帝、岐伯 原撰
[清代]陳士擇遠公 述義
卷一
陰陽顛倒篇
順逆探原篇
回天生育篇
天人壽夭篇
命根養(yǎng)生篇
救母篇
紅鉛損益篇
初生微論篇
骨陰篇
卷二
媾精受妊篇
社生篇
天厭火衰篇
經(jīng)脈相行篇
經(jīng)脈終始篇
經(jīng)氣本標篇
藏腑闡微篇
卷三
膽腑命名篇
任督死生篇
陰陽二蹺篇
奇恒篇
小絡篇
肺金篇
肝木篇
腎水篇
心火篇
卷四
脾土篇
胃土篇
包絡火篇
三焦火篇
膽木篇
膀胱水篇
大腸金篇
小腸火篇
命門真火篇
卷五
命門經(jīng)主篇
五行生克篇
小心真主篇
水不克火篇
三關(guān)升降篇
表微篇
呼吸篇
脈動篇
瞳子散大篇
卷六
診原篇
精氣引血篇
天人一氣篇
地氣合人篇
三才并論篇
五運六氣離合篇
六氣分門篇
六氣獨勝篇
三合篇
卷七
四時六氣異同篇
司天在泉分合篇
從化篇
冬夏火熱篇
暑火二氣篇
陰陽上下篇
營衛(wèi)交重篇
五藏互根篇
八風固本篇
卷八
八風命名篇
太乙篇
親陽親陰篇
異傳篇
傷寒知變篇
傷寒異同篇
風寒殊異篇
陰寒格陽篇
春溫似疫篇
卷九
補瀉陰陽篇
善養(yǎng)篇
亡陰亡陽篇
晝夜輕重篇
解陽解陰篇
真假疑似篇
從逆窺源篇
移寒篇
寒熱舒肝篇
卷 一
陰陽顛倒篇
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謂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獲
。遣鬼臾區(qū)問于岐伯天師曰:帝問至道于廣成子
,廣成子曰:"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必靜必清
。無勞汝形,無搖汝精
,無慮營營
,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
,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
,形乃長生
。慎汝內(nèi),閉汝外
,多知為敗
。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陽之原也
;為汝入于窈冥之門矣
。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
,陰陽有藏
。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
,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
。"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 ,非吾圣帝
,安克聞至道哉!帝明知故問
,豈欲傳旨于祀乎!何心之仁也
?!臣愚
,何足知之
。然仁圣明問,敢備述以聞
。窈冥者,陰陽之謂也
。昏默者
,內(nèi)外之詞也
。視聽者,耳目之語也
。至道無形而有形
,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于有形之中
,有形化于無形之內(nèi)
,始能形與神全,精與神合乎
。"
鬼臾區(qū)曰:諾,雖師言微,實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
。陰陽之道
,不外順逆。順則生
,逆則死也。陰陽之原
,即顛倒之術(shù)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
;皆謂逆死,不知逆之有生
,故未老先衰矣!廣成子之教,示帝行顛倒之術(shù)也。
鬼臾區(qū)贊曰:何言之神乎?然
,請示其原矣。
岐伯曰:顛倒之術(shù),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
,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
。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搖矣
。探其原而保精
,神不馳矣。精固神全
,形安能敝乎
。
鬼臾區(qū)覆奏帝前,帝曰:妙哉,載之《外經(jīng)》
,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
,同游于無極之野也。
陳士鐸曰:此篇帝問,而天師答之。乃首篇之論也
。問不止黃帝,而答止天師者
,帝引天師之論也,帝非不知陰陽顛倒之術(shù)
,明知故問,亦欲盡人皆知
,廣成子之教也。
順逆探原篇
伯高太師問于岐伯曰:天師言顛倒之術(shù),即探陰陽之原也,其旨奈何
?
岐伯不答。再問曰,唯唯三問
。岐伯嘆曰:吾不敢隱矣
。夫陰陽之原者
,即生克之道也
。顛倒之術(shù)者
,即順逆之理也。知顛倒之術(shù)
,即可知陰陽之原矣
。
伯高曰:陰陽不同也。天之陰陽 ,地之陽陰,人身之陰陽
。男女之陰陽,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
,亦何異哉!
伯高曰:請顯言其原。岐伯曰: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
,金生水
,而克水
;水生木
,而克木
;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
,而克土;土生金
,而克金
;此害,生于恩也
。死而不死者
,金克木,而生木
。木克土
,而生土。土克水
,而生水
。水克火
,而生火。火克金
,而生金
。此
,仁生于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相克
;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
。逆之至者
,順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順之也?岐伯曰: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 。土以合之
,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陰中有陽殺之,內(nèi)以求生乎;陽中有陰,生之內(nèi)以出死乎。岐伯曰: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絕欲而毋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為境所移也,練氣而毋為物所誘也,保精而毋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慎吐納以添其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jié)飲食以益其氣,其庶幾乎。
伯高曰:天師教我,以原者全矣。岐伯曰:未也。心死,則身生
。死心之道
,即逆之之功也
。心過死
,則身亦不生。生心之道
,又順之之功也
。順而不順,始成逆而不逆乎
。
伯高曰:志之矣,豈敢忘秘誨哉。
陳士鐸曰:伯高之問,亦有為之問也。順中求逆,逆處求順,亦死克之門也。今奈何求生于順乎?于順處求生
,不若于逆處求生之為得也
。此一"逆"字
,知者自知
,迷者自迷
。諸君,自捫其心知否
?
回天生育篇
雷公曰:人生子嗣天命也,豈盡非人事乎?岐伯曰:天命居半
,人事居半也
。
雷公曰:天可回乎?岐伯曰:天不可回
,人事則可盡也
。
雷公曰:請言人事之。岐伯曰:男子不能生子者,病有九
;女子不能生子者
,病有十也。
雷公曰:請晰言之。岐伯曰:男子九病者:精寒也,精薄也
,氣餒也,痰盛也
,精澀也
,相火過旺也,精不能射也
,氣郁也
,天厭也。女子十病者:胞胎寒也
,脾胃冷也,帶脈急也,肝氣郁也
,痰氣盛也,相火旺也
,腎水衰也,任督病也
,膀胱氣化不行也
,氣血虛而不能攝也
。
雷公曰:然則治之奈何 ?岐伯曰:精寒者,溫其火乎
。精薄者
,益其髓乎。氣餒者
,壯其氣乎
。痰盛者,消其涎乎
。精澀者,順其水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補其精乎。精不能射者
,助其氣乎
。氣郁者,舒其氣乎
。天厭者
,增其勢乎。則男子無子而可以有子矣
,不可徒益其相火也。胞胎冷者
,溫其胞胎乎。脾胃冷者
,暖其脾胃乎
。帶脈急者,緩其帶脈乎
。肝氣郁者
,開其肝氣乎。痰氣盛者
,消其痰氣乎
。相火旺者,平其相火乎
。腎水衰者,滋其腎水乎。任督病者
,理其任督乎
。膀胱氣化不行者
,助其腎氣以益膀胱乎
。氣血不能攝胎者,益其氣血以攝胎乎
,則女子無子而可以有子矣
。不可徒治其胞胎也
。
雷公曰:天師之言,真回天之法也。然用天師法,男女仍不生子奈何?岐伯曰:必夫婦德行交虧也。修德以宜男,豈虛語哉。
陳士鐸曰:男無子有九,女無子有十,似乎女多于男也,誰知男女皆一乎!知不一而一者。大約健其脾胃為主,脾胃健而腎亦健矣,何必分男女哉。
天人壽夭篇
伯高太師,問岐伯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可分壽夭然乎?
岐伯曰:人有形,則有氣。有氣則有骨。有骨則有肉,有肉則有皮。形必與氣相合也,皮必與肉相稱也。氣血經(jīng)絡
,必與形相配也。形充而皮膚緩者
,壽。形充而皮膚急者
,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
,氣血之順也
,順則壽
。形充而脈小弱者
,氣血之衰也
,衰則危
。形充而顴不起者
,肉勝于骨也
。骨大則壽
,骨小則夭。形充而大
,肉月囷 堅有分理者,皮勝于肉也
,肉疏則夭
,肉堅則壽。形充而大
,肉無分理者
,皮僅包乎骨也
。肉厚壽
,肉脆夭。此天生,人不可強也故
。見則定人壽夭,即可測人生死矣。
少師曰:誠若師言,人之壽夭天定之矣,無豫于人乎
?岐伯曰:壽夭定于天,挽回天命者人也
。壽夭聽于天,戕賊其形骸,瀉泄其精髓
,耗散其氣血,不必至天數(shù)
。而先天者
,天不任咎也。
少師曰:天可回乎?岐伯曰:天不可回,而天可節(jié)也
。節(jié)天之有余
,補人之不足
,不亦善全其天命乎
。
伯高太師聞之曰:岐天師真善言天也。世人賊夭之不足,焉能留人之有余哉
。
少師曰:伯高,非知在人之天者乎
,在天之夭難回也
。在人之夭,易延也
。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
陳遠公曰:天之天難延 ,人之天易延
。亦訓世延人之夭也
。伯高之論
,因天師之教而推廣之。不可輕天師而重伯高也。
命根養(yǎng)生篇
伯高太師 ,復問岐伯曰:養(yǎng)生之道
,可得聞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問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 ,不能與天地并久者,不體天地之道也。天賜人以長生之命
,地賜人以長生之根
。天地賜人以命根者
,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
,以生人之身。則
,精即人之命根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昶遣赜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陮訇枺菍訇帲换贲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魄趨死
。夫
,魂魄皆神也
。凡人皆有神
,內(nèi)存則生,外游則死
。魂最善游
,由于心之不寂也。廣成子謂:抱神以靜者
,正抱心而同寂也
。
伯高曰:夫精者,非腎中之水乎?水性主動,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腎之不靜乎?岐伯曰:腎水之中,有真火在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靜也。精一動,而心搖搖矣!然而制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腎之精欲動奈何?岐伯曰:水火原相須也,無火
,則水不安;無水
,則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動者,由于腎水之涸也
。補先天之水以濟心,則精不動而心易寂矣。
陳遠公曰: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動,由于火動;火不動,則精安能搖乎。可見精動由于心動也,心動之極則水火俱動矣。故
,安心為利精之法也
。
救母篇
容成問于岐伯曰:天癸之水,男女皆有之。何以婦人經(jīng)水謂之"天癸"乎
?岐伯曰:天癸水,壬癸之水也
。壬水屬陽,癸水屬陰
。二水者
,先天之水也
,男為陽
,女為陰
,故婦人經(jīng)水以天癸名之。其實,壬癸未嘗不合也
。
容成曰:男子之精,不以天癸名者
,又何故歟
?岐伯曰:精者
,合水火名之
。水中有火
,始成其精。呼精而壬癸之義已包于內(nèi)
,故不以天癸名之
。
容成曰:精與經(jīng)同一水也,何必兩名之?岐伯曰:同中有異也
。男之精
,守而不溢;女之經(jīng)
,滿而必泄也
。癸水者
,海水也
,上應月
,下應潮。月有盈虧
,潮有往來
,女子之經(jīng)水應之故
。潮汐月有信
,經(jīng)水亦月有期也
。以天癸名之,別其水為癸水
,隨天運為轉(zhuǎn)移耳
。
容成曰:其色赤者何也?岐伯曰:男之精,陽中之陰也,其色白。女之經(jīng)
,陰中之陽也
,其色赤
。況流于任脈
,通于血海,血與經(jīng)合而成濁流矣
。
容成曰:男之精虧 ,而不溢者又何也?岐伯曰:女子陰有余
,陽不足
,故滿而必泄。男子陽有余
,陰不足
,故守而不溢也
。
容成曰:味咸者何也 ?岐伯曰:壬癸之水,海水也
,海水味咸
,故天癸之味應之。
容成曰:女子二七經(jīng)行,稚女不行經(jīng)何也?岐伯曰:女未二七,則任沖未盛。陰氣未動,女猶純陽也,故不行經(jīng)耳。
容成曰:女過二七,不行經(jīng)而懷孕者,又何也?岐伯曰:女之變者也,名為暗經(jīng),非無經(jīng)也。無不足,無有余 ,乃女中最貴者。終身不字
,行調(diào)息之功,必長生也
。
容成問曰:婦女經(jīng)水,上應月,下應潮,宜月無愆期矣。何以有至有不至乎?岐伯曰:人事之乖違也。天癸之水,生于先天,亦長于后天也。婦女縱欲,傷任督之脈,則經(jīng)水不應月矣。懷抱憂郁,以傷肝膽,則經(jīng)水閉而不流矣。
容成曰:其故何也?
岐伯曰:人非水火不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鹉四I中之真火,水乃腎中之真水也
。水火盛則經(jīng)盛
,水火衰則經(jīng)衰。任督脈通于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