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jīng)
簡介
易筋經(jīng)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jīng),只身東來,一路揚經(jīng)頌法
,后落跡于少林寺
。達摩內(nèi)功深厚
,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
,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
。達摩會議后
,留下兩卷秘經(jīng),一為《洗髓經(jīng)》
,二是《易筋經(jīng)》
。《洗髓經(jīng)》為內(nèi)修之典
,歸慧可
,未傳于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捉罱?jīng)》為外修之書
,留于少林,'流傳至今
。
然而現(xiàn)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jīng)》,實為明末天臺紫凝道人所創(chuàng)。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jīng)"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jīng)》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 。按原來的功法要求
,須先練一年左右內(nèi)功:達到內(nèi)壯后,方可練《易筋經(jīng)》
,進而再練《洗髓經(jīng)》
。在此期間,還要內(nèi)服外涂佐功藥
,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由于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
,近代流傳的《易筋經(jīng)》多只取導(dǎo)引內(nèi)容
,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
,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jīng)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jīng)十二勢》
。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jīng)》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并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lǐng)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jīng)》傳給慧可之論,并且強調(diào)說并非"漫語"。至于"易筋",此序強調(diào)"筋"對"連絡(luò)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jīng)》正文《總論》中,交待"易" 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jīng)絡(luò);認(rèn)為人之身有內(nèi)有外,"洗髓"能"清其內(nèi)","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并非佛家所創(chuàng)的語匯。如有學(xué)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云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
,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nèi)傳》中找到淵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稘h武帝內(nèi)傳》已有"一年易氣
,二年易血
,三年易精,四年易脈
,五年易髓
,六年易骨,七年易筋
,八年易發(fā)
,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
。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jīng)》中有"配合陰陽法"
,是用少女少婦按摩
,甚至還有類似于道家房中術(shù)的內(nèi)容,以及《易筋經(jīng)》第一次出現(xiàn)時是由天臺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
,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jīng)》實為道家功法
,與達摩是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
《易筋經(jīng)》的內(nèi)容包括了練習(xí)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xí)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nèi)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nèi)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nèi)壯神勇"提到練習(xí)該功法之后,"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并其指可貫牛腹,側(cè)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后
,"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
。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jīng)》
,渲染的都是《易筋經(jīng)》中所說的練成后的這種神奇功用。
一、少林易筋經(jīng)原文&
總 論
譯曰,佛祖大意
,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
,一曰脫換
。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
。無礙無障
,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
,則進道有其基矣
。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
,易筋是也
。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
,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凈盡
,無一毫之瑕障
,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
。所言洗髓者
,欲清其內(nèi);易筋者,欲堅其外
。如果能內(nèi)清靜
、外堅固,登壽①域在反掌之間耳
,何患無成?
且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
、筋攣者
、筋靡者、筋弱者
、筋縮者
、筋壯者,筋舒者
、筋勁者
、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
。如筋弛則病
、筋攣則瘦,筋靡則痿
,筋弱則懈
,筋縮則亡,筋壯則強
,筋舒則長
,筋勁則剛,筋和則康
。若其人內(nèi)無清虛而有障
,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堅其體
,壯內(nèi)以助其外
。否則,道亦難期
。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
,乃陰陽之道也。勇即變化之易也
。易之變化
,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
,實存乎人
。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
。故二豎②系之在人
,無不可易。所以為虛
、為實者易之③
,為剛、為柔者易之
,為靜
、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
,后先者易其緩急
,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
,亂者易之治
,禍者易之福
,亡者易之存,氣數(shù)者可以易之挽回
,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
,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
,豈不可以易之哉
。
然筋,人身之經(jīng)絡(luò)也。骨節(jié)之外
,肌肉之內(nèi),四肢百骸
,無處非筋
,無經(jīng)非絡(luò),聯(lián)絡(luò)周身
,通行血脈
,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fù)
,手之能攝
,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
,皆筋之挺然者也
。豈可容其弛、攣
、靡
、弱哉。而病
、瘦
、痿、懈者
,又寧許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
,筋弱者易之以強
,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
,筋靡者易之以壯
。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
,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
。故陰陽為人握也
,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
,而人勿為陰陽所羅
。以血氣之驅(qū),而易為金石之體
。內(nèi)無障
,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
,出得定來
。然此君功夫,亦非細(xì)故也
。而功有漸次
,法有內(nèi)外,氣有運用
,行有起止
,至藥物器制,節(jié)候歲月④
,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
。入斯門者
,宜先辦信心,次立虞心
,奮勇堅往
,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
,自無不立躋⑤圣域矣
。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chuàng)造一語。后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jīng)譯義。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請琢磨可也。
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nèi)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nèi)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nèi) ,血脈主之; 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
,此又主之于氣也。是故修煉之功
,全在培養(yǎng)血氣者為大要也
。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
,而百物生焉
,況于人生乎,又況于修煉乎
。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
,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shè)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后向不動、不搖處認(rèn)斯真法。
務(wù)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
,養(yǎng)其肝氣
,調(diào)其肺氣,理其脾氣
,升其清氣
,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
。勿傷于氣
,勿逆于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
。使氣清而平
,平而和,和而暢達
,能行于筋
,串于膜,以至通身靈動
,無處不行
,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
,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
,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于筋⑥絡(luò)。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挨煉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務(wù)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于皮
,固于內(nèi)
,始為子母各當(dāng)。否則筋堅無助
,譬如植物
,無土培養(yǎng),豈曰全功也哉
。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
,不可為脂膜之膜
,乃筋膜之膜也。脂膜
,腔中物也
。筋膜,骨外物也
。筋則聯(lián)絡(luò)肢骸
,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
,膜軟于筋;肉與膜較
,膜勁于肉。膜居肉之內(nèi)
,骨之外
。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
,行此功者
,必使氣串于膜間
,護其骨
,壯其筋
,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
內(nèi)壯論
內(nèi)與外對,壯與衰對
,壯與衰較,壯可久也
。內(nèi)與外較
,外勿略也。內(nèi)壯言堅
,外壯言勇
。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
。堅堅勇勇
,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
,方是金剛之體矣
。
凡煉內(nèi)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
。守中者,專于積氣也
。積氣者
,專于眼、耳
,鼻
、舌、身
、意也
。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
,其法詳后
。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
,手掌著處
,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
。惟此中乃存氣之地
,應(yīng)須守之。守之之法
,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
,勻其鼻息
,緘其口氣
,逸其身勞,鎖其意弛
,四肢不動
,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
,后絕其諸妄念
,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
。斯為合式
。蓋揉在于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于是
。久久積之
,自成庚方一片矣。設(shè)如雜念紛紜
,弛想世務(wù)
,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
,何益之有
。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 ,精神氣血不能自主
,悉聽于意,意行則行
,意止則止
。手中之時,意隨掌下
,是為合式
。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
,隨即走散于各肢
,即成外壯,而非內(nèi)壯矣
。揉而不積
,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shè)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壯不全 ,而內(nèi)壯亦屬不堅
,則兩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 ,人之初生
,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文
,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
,又為眼、耳
、鼻
、舌、身
、意分損靈犀
、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
,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
,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
,猿馬自被其鎖絆矣
。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
,而登正果也
。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
。其用在含其眼光
,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
,雖柔必強
,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
揉法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節(jié)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xiàn)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氣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
,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
,用而不勞
。三日揉宜輕淺。凡揉之法
,雖曰入功
,宜法天義。天地生物
,漸次不驟
,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
,但取推蕩
,徐徐來往,勿重勿深
,久久自得
,是為合式。設(shè)令太重
,必傷皮膚
,恐生瘓?zhí)?深則傷于肌肉筋膜,恐生熱腫
,不可不慎
。
采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恒心,是為虛負(fù),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nèi)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