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麻黃湯的功效與作用,麻黃湯配方,方歌,加減運(yùn)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7:23:26

      導(dǎo)讀:本文收集了麻黃湯的條文,麻黃湯的功效與作用

      ,麻黃湯的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本站之前發(fā)布多篇關(guān)于麻黃湯的醫(yī)學(xué)研究論文,大家可以通過以下鏈接訪問閱讀:

      1、麻黃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

      2、麻黃湯治愈汗出不止一例報告

      3、麻黃湯加減治療支氣管哮喘

      4、中醫(yī)臨床怎樣安全使用麻黃

      ?用麻黃的注意事項

      5、麻黃湯的組成,原文解析,麻黃湯方歌方解

      【麻黃湯條文】

      1. 太陽病

      ,或已發(fā)熱
      ,或未發(fā)熱,必惡寒
      ,體痛
      ,嘔逆,脈陰陽倶緊者
      ,名為傷寒
      。(3)

      2.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

      ,身疼腰痛
      ,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
      ,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35)

      3.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宜麻黃湯
      。(36)

      4.太陽病

      ,十日已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shè)胸滿脅痛者
      ,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37)

      5.太陽病

      ,脈浮緊,無汗發(fā)熱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
      ,此當(dāng)發(fā)其汗
      。服藥已微除
      ,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46)

      6. 脈浮者,病在表

      ,可發(fā)汗
      ,宜麻黃湯。(51)

      7.脈浮而數(shù)者

      ,可發(fā)汗
      ,宜麻黃湯。(52)

      8.傷寒

      ,脈浮緊
      ,不發(fā)汗,因致衄者
      ,麻黃湯主之
      。(55)

      9.脈但浮,無余證者

      ,與麻黃湯
      ;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
      ,不治
      。(232)

      10.陽明病,脈浮

      ,無汗而喘者
      ,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
      。(235)

      【組成】

      麻黃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按:用量可據(jù)病癥輕重

      、體質(zhì)強(qiáng)弱增減,然桂枝
      、甘草絕不可大于麻黃

      【麻黃湯方歌】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
      ,喘而無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鐘,煎30分鐘

      ,約400ml
      ,分2次溫服(藥涼影響發(fā)汗)。覆被使微汗
      ,一服愈
      ,止后服。欲飲水者
      ,少少與之
      ,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

      太陽病

      ,惡寒
      ,無汗,發(fā)熱
      ,頭痛
      ,身痛,腰痛
      ,骨節(jié)疼痛
      ,咳喘,舌淡紅潤
      ,苔薄白
      ,脈象浮緊者。

      【麻黃湯加減】

      1. 脈不浮緊

      ,反沉而微細(xì)
      ,少陰病也,加附子
      。(參考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

      2. 兼口咽干燥

      ,喜飲思冷,煩躁等內(nèi)熱證者
      ,加石膏
      。(參考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

      3. 脈虛無力

      ,或素體虛弱
      ,或大病后、產(chǎn)后
      ,酌加人參
      、黃芪
      、當(dāng)歸
      、熟地。

      4. 兼腹痛拒壓,便秘等內(nèi)熱實證者

      ,加大黃
      、芒硝。

      5.喘息明顯而惡寒不甚者

      ,去桂枝
      。(三拗湯)

      6. 咳嗽不得臥者,有水飲也

      ,加干姜
      、細(xì)辛、五味子

      7.項背強(qiáng)直者

      ,加葛根

      8. 兼關(guān)節(jié)腫痛

      ,或身痛不能轉(zhuǎn)側(cè)等外濕證者,加蒼術(shù)
      。(參考麻黃加術(shù)湯)

      【轉(zhuǎn)歸及處理】?

      1.服后未汗

      ,系病重藥輕
      ?抑或麻黃太陳?或未按煎服法要求進(jìn)行
      ?若癥狀如前
      ,仍可用原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蚍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以助藥力。若“未發(fā)熱”者
      ,應(yīng)考慮太陽少陰兩感癥
      ,加附子治之。

      2.藥后有熱象

      、或津傷之兆
      ,加知母、天花粉清熱滋陰

      3.服后微汗出

      ,或汗出不多,而頭痛
      、惡風(fēng)
      、發(fā)熱仍在者,為汗出不徹
      ,邪未盡解
      ,據(jù)證選用桂枝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4.藥后汗出熱不解

      ,或熱反盛
      ,或兼咳喘者,為病已熱化
      ,據(jù)證選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
      ;若表證已罷
      ,大煩、大渴
      、脈洪大者
      ,可服白虎加人參湯。

      5. 汗后表證解

      ,出現(xiàn)夜間煩躁不得眠
      ,晝而安靜者,干姜附子湯治之

      6.出現(xiàn)心悸喜按等心陽虛癥狀者

      ,服桂枝甘草湯治之。

      7.汗后臍下悸

      、欲作奔豚者
      ,苓桂草棗湯治之。

      8. 藥后腹脹滿者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之

      9. 出現(xiàn)惡寒、脈微細(xì)

      、腿腳攣急者
      ,芍藥甘草附子湯治之。

      10. 見小便不利

      、脈浮
      、發(fā)熱、口渴
      、飲水則吐者
      ,五苓散治之。

      11.汗后心煩

      、懊儂者
      ,.梔子豉湯治之。

      12. 藥后脈結(jié)代

      、心動悸者
      ,炙甘草湯治之

      13.汗后仍發(fā)熱,心下悸

      ,頭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治之。

      14.藥后汗出不止

      ,系藥量太大
      ?或誤犯禁忌?體質(zhì)虛弱者
      ,急需止汗
      ,以防亡陽、亡陰
      。若表未解
      ,津已傷,身痛
      、脈沉遲者
      ,桂枝新加湯治之;若汗漏不止者
      ,用桂枝加附子湯治之
      ;若惡寒、厥逆
      、煩躁
      、脈微細(xì)者,據(jù)證選用四逆湯或茯苓四逆湯
      ;若汗出不止
      、口渴思冷、脈細(xì)數(shù)者
      ,用生脈湯加山萸肉治之

      15.若誤用于內(nèi)熱盛者,出現(xiàn)神昏譫語

      ,據(jù)證選用調(diào)胃承氣湯
      ,大、小復(fù)蘇飲

      總之

      ,本方為辛溫發(fā)汗峻劑,宜于表實證而忌于表虛及里熱證
      ,故即使微有口燥咽干
      ,思飲欲冷
      ,或微汗出者,皆不可原方照搬
      ,以防變證發(fā)生

      【麻黃湯禁忌】?

      1.陰虛,血虛

      ,津液不足
      ,有咽干舌燥,口渴思冷等內(nèi)熱證者
      ,及淋家
      、瘡家、衄家
      、亡血家
      、汗家均不可服。

      2. 陽虛

      、氣虛
      ,癥見身重心悸、脈微
      、脈遲等里虛寒證者
      ,忌之。

      3. 血壓高者

      ,慎之

      【類方】

      1. 桂枝湯:同可治太陽病發(fā)熱惡寒。不同者

      ,桂枝湯證為營衛(wèi)不和
      ,自汗出、脈浮緩可為鑒別

      2. 麻杏甘石湯:同為治療發(fā)熱

      、咳喘之方。不同者
      ,麻杏甘石湯證之發(fā)熱咳喘由肺熱引起
      ,故有口渴、痰稠
      、脈數(shù)等肺熱癥狀

      3. 大青龍湯:同為太陽病表實證之方。所異者

      ,大青龍湯證內(nèi)已化熱
      ,故有煩躁、口渴
      、思冷之癥

      【麻黃湯臨床運(yùn)用】

      1.治風(fēng)冷哮及風(fēng)寒濕三氣成痹

      。(《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

      2.治卒上氣,喘息方

      。(《肘后方》)

      3.凡目暴病太陽

      ,白珠血絲作淡紅色,涕清如水
      ,淚漏如泉
      ,畏光甚,無眵
      ,兩眉頭痛者
      ,寒也
      ,麻黃湯主之
      。(《中醫(yī)眼科六經(jīng)法要》)

      4.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急性熱病初期

      ,肺炎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古方臨床之運(yùn)用》)

      5.失音

      。兼見惡寒發(fā)熱,身痛無汗
      ,脈浮緊
      。(《治驗回憶錄》)

      6.遺尿。伴尿頻尿急

      ,發(fā)熱微惡寒
      ,肢節(jié)疼痛,舌淡
      ,脈浮
      。(《吉林中醫(yī)藥》1992;4:19)

      7.呃逆。呃聲響亮

      ,面咣畏寒
      ,舌淡,脈浮稍緊
      。(《河南中醫(yī)》1992;6:269)

      8.加水蛭治痛經(jīng)

      。兼小腹冷脹,肢冷畏寒
      ,帶多清稀
      。(《國醫(yī)論壇》1993;5:15)

      9. 催生。兼壯熱無汗

      ,頭項腰背強(qiáng)痛
      。(《女科要訣》)

      10. 失表發(fā)黃

      。暑月發(fā)熱畏寒,未藥已痊
      ,漸次肢體怠惰
      ,頭腰重墜,通身帶浮
      ,面黃
      ,唇舌指爪皆白,二便如常
      ,脈浮緊而數(shù)
      。(《謝映廬醫(yī)案》)

      【麻黃湯淺議】

      此方為辛溫解表,發(fā)汗散寒之重劑

      ,適用于太陽傷寒表實證
      。臨床使用以惡寒,無汗
      ,不渴
      ,不煩,舌苔薄白
      ,脈象浮緊為目標(biāo)

      《素問.皮部論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則腠理開
      ,開則人,客于絡(luò)脈
      ,留而不去
      ,傳入于經(jīng),留而不去
      ,傳入于府
      ,廩于腸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笨梢娡庑叭肭质滓u肌表
      ,若正氣不足,抗邪力差
      ,則通過絡(luò)脈
      ,內(nèi)傳于經(jīng)脈,進(jìn)而聚積于胃腸
      。本證為邪犯肌表
      ,若治療及時得當(dāng),自無傳里入府之慮。

      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

      ,體溫通過輻射
      、對流散熱,占總散熱73%
      ,蒸發(fā)散熱占14.5%
      ,呼吸散熱占10.7%,二便散熱占1.8%
      。動物實驗表明
      ,青蛙切去肺可活六天,剝?nèi)テt幾分鐘內(nèi)死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娚嶂饕善つw汗腺完成。若風(fēng)寒襲表
      ,皮下汗腺收縮
      ,散熱障礙,必由肺代償
      ,此呼吸加快
      、喘息之緣由也
      ,亦肺外合皮毛之理論體現(xiàn)也

      《傷寒論》第三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

      ,或未發(fā)熱
      ,必惡寒,”后世醫(yī)家有“有一分惡寒
      ,便有一分表證”之說
      。可見惡寒系寒邪在表之主要癥狀
      ,由于衛(wèi)陽被遏
      ,溫煦衛(wèi)外功能障礙,故惡寒程度較甚
      ,肌膚干燥粟起
      ,俗稱雞皮疙瘩。甚者凜然而寒
      ,齒叩不已
      ,即使居于溫室,厚衣向火
      ,惡寒亦不因之而減
      ,與陽虛惡寒截然不同。然單憑惡寒一癥用本方尚欠妥當(dāng)
      ,須有無汗
      、發(fā)熱
      、不煩渴、不思冷
      、口中和
      、痰涎清稀、舌淡苔薄白或無苔而潤
      、小便清白等正不虛
      ,里無熱之癥。辛溫發(fā)汗系傷寒惡寒唯一治法
      ,先哲云:有一分惡寒
      ,亦當(dāng)溫散。方中麻黃桂枝
      ,開玄府
      ,達(dá)腠理,發(fā)汗力甚強(qiáng)
      ,可祛邪于頃刻
      。然辛溫發(fā)散,極易耗津傷陰形成變病
      ,故須嚴(yán)格掌握麻黃湯之適應(yīng)證
      、禁忌證,及麻桂用量
      。固然
      ,陽熱蘊(yùn)盛,營陰不足
      ,及陽氣虛弱者為本方所忌
      ;但寒邪束表,腠理閉塞之際
      ,視麻黃桂枝為虎狼
      ,畏而不用,坐失其時
      ,致邪不解或傳變他經(jīng)
      ,亦同屬大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枴り庩枒?yīng)象大論》云:“故邪風(fēng)之至
      ,疾如風(fēng)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
      ,半死半生也”,可見早期治療意義之大
      。然究之臨床
      ,麻黃湯證出現(xiàn)于外感初期,因體質(zhì)
      、邪氣之關(guān)系
      ,部分病人表寒證停留短暫,稍頓即逝
      ,轉(zhuǎn)變?yōu)樗C
      ,故需盡快用藥,祛邪于頃刻

      傷寒傳變

      ,由太陽麻黃湯證轉(zhuǎn)為陽明病者,或服麻黃湯
      ,汗出太多而成陽明病者
      ,皆屬稟賦素虧,陰津不足
      。故陰虛津虧復(fù)感風(fēng)寒者
      ,古人主張先補(bǔ)其汗源,待尺脈有力
      ,再服本方汗解
      。尺脈何時有力?余認(rèn)為不切實際
      ,應(yīng)小其量治之,藥后吃粥覆被
      ,一如桂枝湯法
      ,如是既可滋汗源助其汗出,又可避免汗后損陰傷陽
      ;或用桂麻各半湯治之
      ,或加人參當(dāng)歸補(bǔ)之汗之。

      麻黃湯證之脈

      ,大論或言浮緊
      ,或言浮數(shù),何也
      ?臨床觀察
      ,浮緊脈見于惡寒、未發(fā)熱之際,浮數(shù)脈則現(xiàn)于惡寒
      、已發(fā)熱之時
      。故浮緊、浮數(shù)之太陽病皆可用麻黃湯以治
      ,而尺脈微
      、尺脈遲則屬麻黃湯之忌。

      用治風(fēng)

      、寒
      、濕痹,汗出可使疼痛緩解
      ,不汗出亦可使疾病治愈
      。以麻黃桂枝除解表外,復(fù)有散寒
      、通經(jīng)
      ,破癥瘕積聚之功,故不必強(qiáng)求一一汗出也

      【麻黃湯病案】

      1

      、陽虛傷寒

      劉某,男

      ,48歲
      ,海口人
      ,愛好體育運(yùn)動
      ,鍛煉持之以恒, 故體壯鮮病
      。2005年12月23日下午初診
      ,云發(fā)熱三日,體溫38℃?39℃
      。初
      ,在某醫(yī)院就診,化驗血常規(guī):白細(xì)胞3.3x10^9/L
      ,中性0.72,血紅蛋白139g/L
      ,紅細(xì)胞4.52x10^12/L,血小板163x10^9/L
      。遵服阿奇霉素
      、泰諾,藥后汗出熱退
      ,繼而又熱
      ,行立無力
      ,倦怠神疲,遂來求診

      患者著厚衣

      ,仍惡寒,自謂如入冰窖
      。余摸之
      ,四末不溫,肌膚若烙
      。無汗
      ,頭不疼而暈,體不痛而強(qiáng)
      ,咳嗽痰少清稀
      。胃納差,大便日一行
      ,口咽不干
      。舌淡紅潤,苔白膩
      ,脈象浮細(xì)

      審證察脈,此太陽傷寒也

      。雖幾經(jīng)發(fā)汗
      ,熱不解而惡寒者,為表未解而正已虛也
      。表未解則須解表
      ,正已虛則當(dāng)益陽。擬麻黃湯加味:

      麻黃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黨參10g 附子6g一劑

      ,頓服

      藥后汗出津津,惡寒止

      ,熱退至37.2℃
      ,次日為36.6℃。囑其檢查血常規(guī)
      ,五日后電話相告,白細(xì)胞4.2x10^9/L云云

      按:寒邪束表

      ,應(yīng)辛溫發(fā)散,以驅(qū)其邪
      。汗后不解者
      ,正氣虛也
      。何以知之?脈細(xì)知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鞍l(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
      ,《傷寒論》亦如是說
      。脈細(xì)與脈微弱有別,“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
      ,不可發(fā)汗”,脈細(xì)則不屬禁也
      。故遵“體若燔炭
      ,汗出而散”之說,選用麻黃湯
      ,以其陽氣不足
      ,故加附子黨參,珠聯(lián)而璧合也

      本案可否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以治

      ?余以為麻黃附子甘草湯以正虛為主,本案則以邪盛為要
      ,孰主孰要
      ,最需辨識,不容顛倒

      寒冷透骨

      ,如墜冰窟,為惡寒之極
      ,余親有體驗也
      。余生長于晉北,小寒
      、大寒間
      ,氣溫在零下20℃左右,以身著厚衣
      ,不為之懼
      。1998年盛夏某日,余游管岑山
      ,山洼一景點(diǎn)——萬年冰洞
      ,深不知尺,現(xiàn)開發(fā)60米
      。單衣進(jìn)入
      ,頓時牙齒相擊
      ,全身戰(zhàn)栗,殆不可遏
      ,慌忙攀登而出
      。當(dāng)時拼湊俚詩以記:

      洞內(nèi)顫不休,洞外熱汗流

      咫尺兩世界

      ,全賴神斧修。

      2.扁桃體化膿(寒包火)

      友人邱某

      ,男
      ,45歲,省銀行干部
      。2007年8月18日上午
      ,彼從原太高速途中打來電話,稱發(fā)熱二日
      ,欲回忻診治
      。近午臨舍,云頭痛
      ,項強(qiáng)
      ,全身肢節(jié)無一不痛,雖伏天
      ,惡寒甚
      ,咽喉痛,咳嗽
      ,痰黏稠不利
      ,震及頭痛難忍。望其肌膚起粟
      ,凜然而寒
      ,舌尖紅,苔黃白而滑
      ,咽峽鮮紅
      ,扁桃體稍腫,隱見小米大之膿點(diǎn)
      。詢知病前從京返并
      ,車內(nèi)空調(diào)甚冷,當(dāng)晚即發(fā)熱
      。無汗
      ,飲食不思,口干不欲飲
      ,大便日一行
      ,不干不溏。診得脈浮緊數(shù)
      ,測得體溫39.4℃

      分析諸癥:咽痛、痰稠

      、舌紅苔黃者
      ,伏火也。惡寒
      、無汗
      、頭項強(qiáng)痛、咳嗽音嘶者
      ,風(fēng)寒外襲也
      。肺胃伏火在先,風(fēng)寒外束居后
      。寒包火之治
      ,當(dāng)辛溫發(fā)汗,以散新久之邪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苹馃嵋饲澹M可投用辛溫
      ?曰:單純火熱
      ,固不宜辛溫,今惡寒無汗
      ,一派風(fēng)寒束表之象
      ,舍辛溫奚為?擬麻黃湯加味:

      麻黃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葛根15g ?一劑

      ,分兩次服
      ,一服汗出,勿二服

      次曰二診:藥后全身汗出

      ,惡寒發(fā)熱、項強(qiáng)骨楚盡解
      。面微紅
      ,咽仍痛,扁桃體膿點(diǎn)甚顯
      ,咳引頭痛
      ,口干思飲,脈滑略數(shù)
      。邪大散而未盡散
      ,故祛散余邪
      ,仍須繼續(xù)。擬麻杏甘石湯加味:

      麻黃10g 杏仁10g 甘草6g 石膏30g 桔梗15g 二劑

      按:風(fēng)寒外束

      ,頭項強(qiáng)痛
      ,何不用葛根湯而用麻黃湯加葛根?其實二方僅白芍
      、杏仁之異
      ,葛根湯中桂枝湯為榮弱衛(wèi)強(qiáng)之治,本案表寒
      、伏火皆盛
      ,故取杏仁之宣散,舍白芍之酸斂
      ,使一汗而功成

      患者曾在忻州工作,其時家人有病

      ,多就診于余
      ,調(diào)太原后常感冒,每病打吊針
      、點(diǎn)滴諸霉素
      ,拖延旬日始愈。夫從表而來
      ,理應(yīng)從表而去
      ,而枕冰袋、輸消炎藥之治
      ,只能令表寒郁閉
      ,邪氣蟄伏于內(nèi),此焉非感冒反復(fù)之故
      ?今大汗出
      ,知邪凈矣。

      3. 發(fā)熱

      沈某

      ,男
      ,30歲,忻口石料廠工人
      。作業(yè)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
      ,致高位截癱,脫肉破潰
      。因護(hù)理不周
      ,形成褥瘡,腐肉紫暗,膿血稀薄
      ,沾染床褥
      ,臭氣熏人,其狀甚憫

      過午發(fā)熱

      ,已逾七日。體溫達(dá)39℃
      ,無汗,惡寒
      ,背心寒凜
      ,雙被嚴(yán)蓋猶冷不止。服撲熱息痛片僅有暫時之效
      。定時發(fā)熱
      ,余多用柴胡劑取效;日哺潮熱
      ,則需承氣湯以治
      。今患者目不眩,口不苦
      ,咽不干
      ,舌紅潤,脈不弦而浮
      ,亦無汗出蒸蒸等胃家實之狀
      。知邪未入少陽、陽明
      ,而仍在太陽
      ,故柴胡劑、承氣湯不中與也
      。風(fēng)寒襲表
      ,腠理密閉,術(shù)當(dāng)麻黃湯汗之
      ,然體質(zhì)虛弱
      ,汗之恐生變證,而不汗則邪無出路
      ,舉棋不定之際
      ,猛悟七日未傳經(jīng)者,正氣可支故也
      。遂擬原方以治
      ,務(wù)于未前服之,以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也。

      麻黃10g 桂枝6g 杏仁10g 炙草6g 一劑

      二診:藥后大汗出

      ,熱遂解
      ,次日過午,熱再未潮

      按:此發(fā)熱為傷寒太陽病

      ,非褥瘡感染引起。惡寒
      ,無汗
      ,脈浮為之明證,故投麻黃湯
      ,汗出淋漓
      ,熱即退。

      李映淮老師評語:大論“瘡家不可發(fā)汗

      ,”即指本方而言
      ,恐有傷津、亡陽之弊
      。此例有嚴(yán)重褥瘡
      ,應(yīng)屬本方之禁忌,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瘡家不可發(fā)汗”之訓(xùn)

      4.蕁麻疹

      張某

      ,男,25歲
      ,高城農(nóng)民
      。素體健身強(qiáng),任保田護(hù)秋職間
      ,披星戴月
      ,餐風(fēng)沐露,甚為辛苦
      。秋分之際
      ,早晚寒氣襲人。一朝歸來
      ,自覺全身不適
      ,稍頃便惡寒,頭痛
      。肢體外露之處出疹起塊
      ,與膚一色,淡而不紅
      ,集匯成片
      ,唇腫瞼臃,眼睛僅露一縫。癢甚
      ,抓之呈痕
      。口服苯海拉明
      ,注射氯化鈣
      ,疹塊不退,身癢不止
      。舌淡紅
      ,苔薄白。脈象浮緊

      觀其脈癥

      ,知為風(fēng)寒外襲,邪郁肌膚
      。蕁麻疹者,古之癮疹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T病源候論·風(fēng)瘙身體癮疹候》篇云:“邪氣客于皮膚,復(fù)逢風(fēng)寒相折
      ,則起風(fēng)瘙癮疹
      。”本案形似風(fēng)水
      ,實非風(fēng)水
      ,然治療與風(fēng)水同,當(dāng)須從汗而解
      。憶趙守真治風(fēng)水一案用麻黃45g
      ,今患者體壯稟盛,故亦大劑投之
      。擬:

      麻黃15g 桂枝9g 杏仁9g 炙草4.5g —劑

      服后時許

      ,汗出如洗,腫癢俱消
      ,霍然病已

      李映淮老師評語:古云,“水可浮舟

      ,亦可覆舟”
      。欲舟不覆,必須胸有成竹
      ,知己知彼
      。此案小題大作,牛刀殺雞。過汗傷陰損陽
      ,變證迭起
      ,曾慮及否?雖幸治愈
      ,總屬魯莽孟浪
      。寧可再劑,不可重(zhong)劑
      。切記
      !切記!

      5. 小便白濁

      趙某

      ,男
      ,53歲。小便白濁
      ,尿有泡沫十余年矣
      。多次尿檢無異常而未醫(yī)治,近癥益甚
      ,始求診焉
      。詢知微惡風(fēng)寒,無汗
      ,咳嗽
      ,頭悶重。素日易上火
      ,口渴思飲
      。胃納尚可,大便曰一行
      ,小便不急不痛
      ,亦不短赤。視其舌
      ,淡紅少苔
      。切其脈,浮細(xì)緩

      脈證分析:白濁為濕

      ,泡沫為風(fēng)。結(jié)合諸癥
      ,辨為風(fēng)濕久羈肺衛(wèi)
      ,水源不清,是以小便白濁
      、多沫
      ;內(nèi)有郁熱
      ,故而口渴思飲。治當(dāng)宣散風(fēng)濕
      ,兼清內(nèi)熱
      。擬麻黃湯加味:

      麻黃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蒼術(shù)15g 苡仁30g 石膏15g 三劑

      二診:藥后微汗出,尿濁

      ,尿泡沫大減
      ,咳亦輕。通調(diào)已司其職
      ,上源亦漸復(fù)清
      。以病期久遠(yuǎn),為凈其邪
      ,原方續(xù)進(jìn)三劑
      ,唯麻桂減量耳。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相關(guān)文章 :

      麻黃湯配方

      ,方歌
      ,功效與作用,麻黃湯醫(yī)案舉例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

      麻黃揮發(fā)油對流感病毒(亞州甲型AR8)有抑制作用

      ,用揮發(fā)油給鼠作治療流感實驗
      ,平均存活期顯著增加,平均肺損傷顯著減低
      ,有一定治療效能。水煎劑和麻黃揮發(fā)油對多種細(xì)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對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有治療作用。

      解熱

      、發(fā)汗

      麻黃揮發(fā)油對兔人工發(fā)熱有解熱作用

      ,以萜松醇的降溫作用更為明顯。

      麻黃生物堿不能誘發(fā)出汗

      。麻黃湯對大鼠發(fā)熱有解熱作用
      ,并能引起汗腺分泌而發(fā)汗。證實了古人的觀察
      ,單用麻黃并不發(fā)汗
      ,麻黃與桂枝同用才能發(fā)汗。 麻杏石甘湯對兔發(fā)熱有解熱作用
      。實驗證明
      ,對于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發(fā)熱的家兔,麻黃揮發(fā)油乳劑有解熱作用
      。但麻黃揮發(fā)油對于皮膚的粘膜均有較強(qiáng)的刺激作用

      對心臟的作用

      麻黃所含的麻黃堿的結(jié)構(gòu)和藥理作用均與腎上腺素有相似之處

      ,能使心肌收縮增強(qiáng),心輸出率增加
      ,心率加快
      ,甚至心律紊亂。

      降壓作用

      麻黃主要生物堿能引起血壓升高

      ,收縮壓和舒張壓都能上升
      。麻黃次堿和揮發(fā)油有擴(kuò)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對血管的作用

      麻黃堿能使心

      、腦
      、肌肉血管擴(kuò)張,血流量增加
      ,而使肺
      、腎、脾等內(nèi)臟和皮膚
      、黏膜血管收縮而血流量減少
      ;并能使肺動脈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升高。因此麻黃對哮喘病人肺動脈高壓者是不利的

      利尿作用

      偽麻黃堿較麻黃堿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用水

      ,鹽水及尿素(Urea)后,更進(jìn)一步增加尿量排出
      ,但對麻醉狗則尿量反而減少
      ,對輕癥實驗性腎小管性腎炎之犬仍然產(chǎn)生利尿反應(yīng),嚴(yán)重者則無利尿作用

      對平滑肌的影響

      擴(kuò)張支氣管麻黃多種生物堿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而有平喘作用

      ;揮發(fā)油之中的烯醇類和吡嗪類衍生物也有平喘作用。

      抑制蠕動麻黃堿有松弛胃腸道平滑肌而抑制其蠕動的作用

      ,能延緩胃腸內(nèi)容物的推進(jìn)和排空
      ,因而麻黃能影響食欲。

      抑制子宮平滑肌麻黃對人的子宮平滑肌可起到抑制作用

      ,因而能緩解痛經(jīng)
      。而對動物的子宮平滑肌能增加張力。 ?麻黃堿對輸精管有收縮作用

      增強(qiáng)膀胱括約肌麻黃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約肌張力增加

      ,排尿次數(shù)減少,因而能治療兒童遺尿癥

      麻黃堿還能使肛尾肌收縮

      興奮中樞作用

      能興奮大腦皮層和皮質(zhì)下中樞。其興奮作用較腎上腺素為強(qiáng)

      。因而能引起失眠
      、神經(jīng)過敏
      、煩躁不安、震顫等癥狀

      興奮呼吸作用

      麻黃堿能興奮呼吸中樞

      ,增加每分鐘呼吸量。麻黃堿和麻黃水提物具有中樞性鎮(zhèn)咳作用

      麻黃揮發(fā)油有平喘

      、祛痰功效,但無鎮(zhèn)咳作用

      興奮肌肉作用

      麻黃堿能增加肌肉的緊張度

      ,使疲勞的肌肉恢復(fù)張力。因而麻黃被列為肌肉興奮劑
      ,而為運(yùn)動員所禁止使用

      抗腎衰

      麻黃于浸膏能使腎衰大鼠血液中肌酐、尿素氮下降

      ,血鈣上升
      。是由于抑制了肌酐和氧自由基的產(chǎn)生,從而明顯地抑制甲基胍的形成
      ,從而改善了腎功能
      。 ?偽麻黃堿對狗有利尿作用。

      減肥

      麻黃堿能促進(jìn)脂肪分解

      ,有減肥功效

      抑制血小板聚集

      麻黃提取物能抑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A3的生成

      。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利膽

      麻黃提取物對兔有利膽功效。

      抗腫瘤

      麻黃白飛燕草苷對小鼠有抗腫瘤功效

      麻黃的配伍應(yīng)用


      配桂枝

      宣衛(wèi)氣,解肌發(fā)表

      ;通血脈
      ,溫經(jīng)散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静菟急驿洝吩唬骸肮鹬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以補(bǔ)麻黃之不足也。麻黃世榮衛(wèi)之邪
      ,桂枝調(diào)榮衛(wèi)之氣
      ;桂枝得麻黃,不至羈汗
      ;麻黃得佳枝
      ,即能節(jié)汗
      ;二者合而正不傷受,此麻桂并用之方皆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配杏仁

      能宣肺氣,散風(fēng)寒而平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幤坊x》曰:‘若四時感冒風(fēng)寒,閉塞肺氣
      ,咳嗽聲啞
      ,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湯以發(fā)散肺邪
      ,奏功甚捷
      ,若小孩疹子,當(dāng)能散熱邪
      ,以此同杏仁
      ,發(fā)表清肺,大有功效

      配白術(shù)

      麻黃宣通肺氣,能通調(diào)水道

      ,下輸膀胱
      。白術(shù)鍵脾燥濕,以土制水
      ,助運(yùn)中焦
      ,輸布水濕。二藥合用
      ,發(fā)汗解表
      ,散寒祛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吩芥炯有g(shù)湯
      ,即以麻黃配白術(shù),治“濕家身煩疼”

      配石膏

      麻黃石膏互伍

      ,麻黃辛溫,石膏大寒
      ,重用石膏
      ,輕用麻黃,寒熱對消
      ,麻黃只用其辛
      ,而不用其溫
      ,合為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治
      。這與麻黃配桂枝
      ,麻黃杏仁治風(fēng)寒咳嗽者,則有寒熱之不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萁?jīng)疏》曰: ‘麻黃得石膏,則發(fā)散不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配附子

      治素體陽虛,復(fù)外傷風(fēng)寒

      ,僅用麻黃開腠
      ,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有大汗亡陽之虞
      ,唯附子與麻黃并用
      ,則寒邪雖散,而陽不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菥V目》曰:“少陰病發(fā)熱脈沉,有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與太陽為表里,乃趙嗣真所謂熱附配麻黃
      ,補(bǔ)中有發(fā)也
      。”

      配細(xì)辛

      治太陽少陰兩感證

      。用麻黃發(fā)太陽之表熱
      ,細(xì)辛散少陰之浮熱,相須為用
      ,一汗而解
      。《本草思辨錄》曰:“細(xì)辛佐麻黃而在行
      ,是為一專一普。麻黃驅(qū)陰邪
      ,發(fā)陽氣
      ,不僅入少陰而用甚普細(xì)辛則色黑入腎,赤入心(或云赤黑
      ,或云深紫
      ,紫即赤黑相兼之色也)
      ,一莖直上,氣味辛烈
      ,故其破少陰之寒凝
      ,銳而能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配熟地

      熟地滋腎

      ,溫補(bǔ)營血,麻黃辛溫
      ,善于發(fā)表
      。熟地與麻黃同用,如《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熟地與麻黃相伍
      ,則麻黃隨熟地而走,麻黃之辛
      ,辛能通滯麻黃之溫
      ,溫能散寒。主治陰疽寒凝之證
      。如貼骨疽
      ;脫疽,流注
      ,痰核
      ,鶴眼風(fēng)等,一以溫補(bǔ)營血不足
      ;一以解散陰凝寒痰
      ,使其陰破陽回,寒消痰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锻趸t(yī)存》曰:“麻黃少同熟地多,但開腠理而不滯不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麻黃致病驗方


      治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

      ,骨節(jié)疼痛
      ,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麻黃150克(去節(jié)),桂枝100克(去皮)
      ,甘草50克(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須喂粥
      。(《傷寒論》麻黃湯)

      治太陽病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
      、尖)
      ,甘草100克(炙),石膏半斤(碎
      ,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
      ,煮麻黃
      ,減、升
      ,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一升。(《傷寒淪》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病者一身盡疼

      ,發(fā)熱
      ,日所劇者,名風(fēng)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
      ,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
      、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
      ,水一盞半
      ,煮八分,去滓
      ,溫服
      ,有微汗避風(fēng)。(《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fēng)痹榮衛(wèi)不行

      ,四肢疼痛:麻黃250克(去根節(jié)了
      ,秤),桂心100克
      。上搗細(xì)羅為散
      ,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湯
      。每服不計時候
      ,以熱酒調(diào)下一茶匙,頻服
      ,以汗出為度
      。(《圣惠方》)

      治傷寒熱出表,發(fā)黃疸:麻黃150克

      ,以淳酒五升
      ,煮取一升半,盡服之
      ,溫服汗出即愈
      。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治感冒風(fēng)邪

      ,鼻塞聲重,語音不出
      ;或傷風(fēng)傷冷
      ,頭痛目眩,四肢拘倦
      ,咳嗽多痰
      ,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jié))。杏仁(不去皮
      、尖)
      、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夫,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盞
      ,去滓
      。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
      ,取微汗為度
      。(《局方》三拗湯)

      治病瘡皰倒者:麻黃(剪去節(jié))25克,以蜜一匙同炒良久

      ,以水半升煎
      ,俟沸,去上沫
      ,再煎
      ,去三分之一,不用滓
      。乘熱盡服之
      ,避風(fēng),伺其瘡復(fù)出
      。一法用無灰酒煎
      ,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
      ,( 本草衍義》)[3]

      白蘿卜蜂蜜治風(fēng)寒咳嗽:大白蘿卜1個

      、蜂蜜30克、白胡椒5粒
      、麻黃2克
      。將蘿卜洗凈,切片
      ,放入碗內(nèi)
      ,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黃等共蒸半小時趁熱頓服
      ,臥床見汗即愈
      ;發(fā)汗散寒、咳化痰
      、治風(fēng)寒咳嗽

      麻黃方劑制劑


      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

      、杏仁
      、甘草
      。用治因感受風(fēng)寒之邪證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
      ,無汗而喘
      ,脈浮緊的傷寒表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吩唬骸疤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頭痛,發(fā)熱
      ,身疼,腰痛
      ,骨節(jié)疼痛
      ,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

      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麻黃

      、杏仁
      、甘草。用治感受風(fēng)邪
      ,鼻塞身重
      ,語音不出,或傷風(fēng)傷冷
      ,頭痛目眩
      ,四肢拘倦,咳嗽痰多
      ,胸滿氣短

      大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

      、甘草
      、杏仁、生姜
      、大棗
      、石膏。三方用于外受風(fēng)寒之邪
      ,內(nèi)有郁熱的表寒里熱證
      。證見:發(fā)熱惡寒,寒熱俱重
      ,脈浮緊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吩唬骸疤栔酗L(fēng)
      ,脈浮緊,發(fā)熱
      ,惡寒
      ,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者
      ,大青龍湯主之
      。”

      小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

      、芍藥
      、細(xì)辛、干姜
      、甘草
      、桂枝、半夏
      、五味子
      。本方治風(fēng)寒束表,水飲內(nèi)停的表寒里飲證
      。證見:惡寒發(fā)熱
      ,無汗,喘咳
      ,痰多而稀
      ,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
      ,或頭面四肢浮腫
      ,舌苔白滑,脈浮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吩唬骸皞聿唤猓南掠兴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干嘔
      ,發(fā)熱而咳,或渴
      ,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jié)M
      ,或喘者
      , 小青龍湯主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麻黃

      、杏仁、石膏
      、甘草
      。本方用治風(fēng)熱襲肺,或風(fēng)寒郁而化火
      ,壅遏于肺的喘咳癥
      。證見:身熱不解,咳逆氣急
      、鼻煽
      、煩渴,面赤唇紅
      ,有汗或無汗,舌苔白或黃
      ,脈滑而數(shù)者
      。《傷寒論》曰:“發(fā)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
      ,杏仁,甘草
      ,石膏湯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

      麻黃

      、杏仁
      、薏茹仁、甘草
      。本方用治風(fēng)濕在表的風(fēng)寒濕證
      。證見:身痛,脈浮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曰:“病者一身盡痛,發(fā)熱
      ,日晡所劇者
      ,名風(fēng)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射干

      、麻黃、生姜
      、細(xì)辛
      、半夏、紫菀
      、款冬花
      、五味子、太棗
      。本方用治寒飲郁肺的哮喘病
      。證見:咳嗽、哮喘
      ,喉中痰鳴如水雞聲
      ,吐涎沫,不得平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饏T要略》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干麻黃湯主之
      。”

      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論》)

      麻黃

      、附子
      、甘草。本方用治素體陽虛
      ,感受風(fēng)寒的表里俱寒證
      ,或水腫,小便不利的虛寒證
      。證見:惡寒身疼
      ,無汗,微發(fā)熱
      ,脈沉微者
      ,或水病身面浮腫,氣短
      ,小便不利
      ,脈沉而小
      。《傷寒論》曰:“少陰病(脈微細(xì)
      ,但欲寐)得之二三日
      ,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陽和湯(《外科全集》)

      熟地

      、肉桂、麻黃
      、鹿角膠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本方主治陽虛陰寒的陰疽證
      。證見:患處漫腫無頭,疼痛無熱
      ,皮色不變
      ,口中不渴
      ,舌苔淡白
      ,脈沉細(xì)的貼骨疽
      、脫疽、流注
      、痰核、鶴眼風(fēng)等證
      。近代有用治淋巴結(jié)核
      ,腹膜結(jié)核,閉塞性脈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見陽虛之象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

      麻黃、連翹

      、杏仁
      、赤小豆、大棗
      。本方用治傷寒表邪未解
      、兼有濕熱黃疸者。證見:惡寒發(fā)熱
      ,頭身疼痛
      ,面目發(fā)黃,尿黃赤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吩唬骸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瘀熱在里,身必黃
      ,麻黃連召赤小豆湯主之
      。”

      通宣理肺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蘇飲加減)

      紫蘇葉

      、葛根
      、麻黃、前胡
      、杏仁
      、枳殼、陳皮
      、半夏
      、茯苓、甘草
      、桔梗
      、黃芩。劑型:蜜丸
      ,每丸重 9克:每服一丸
      ;每片重0.55克:每服四片。淡姜湯或溫開水送下
      。均日服二次
      。功效主治散寒解表,宣脯止咳
      。主治風(fēng)寒感冒
      ;發(fā)熱惡寒,頭痛
      ,無汗
      ,鼻塞聲重,流清涕
      ,咳嗽氣促
      ,咽癢,痰稀
      ,肢酸身倦
      ,舌苔白潤,脈浮滑等證

      沖和丹(發(fā)汗解熱丸《六科準(zhǔn)繩》)

      麻黃

      、羌活、防風(fēng)、荊芥穗
      、薄荷
      、細(xì)辛、川芎
      、白芷
      、蒼術(shù)、當(dāng)歸
      。劑型:蜜丸
      。每丸重6克。服法用量:每服二丸
      ,日服二次
      ,淡姜湯或溫開水送下。功效主治:辛溫解表
      ,發(fā)汗解熱
      。主治外感風(fēng)寒引起的:頭痛身痛,惡寒發(fā)熱
      ,無汗
      ,頸項強(qiáng)直,骨節(jié)疼痛
      ,鼻流清涕
      ,鼻塞身重,咳嗽氣促

      麻黃的副作用


      毒副作用

      給小鼠腹腔注射麻黃水提取物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650mg/kg

      ,麻黃揮發(fā)油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35ml/kg;給小鼠口服麻黃堿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400mg/kg
      ,麻黃揮發(fā)油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2.79ml/kg

      麻黃堿毒性較強(qiáng),偽麻黃堿毒性較弱

      ,后者在體內(nèi)的代謝也甚慢
      。麻黃堿常用于發(fā)汗平喘
      ,服用過量時
      ,常發(fā)生煩躁、失眠等中樞興奮癥狀以及血壓升高等副作用
      。麻黃堿用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
      ,有時可引起排尿困難,導(dǎo)致尿潴留

      成人內(nèi)服麻黃

      ,其中毒量為30~45g。麻黃中毒的機(jī)制主要是:麻黃堿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使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的化學(xué)傳導(dǎo)物質(zhì)的破壞減慢
      ,從而引起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
      ,對呼吸中樞和血管運(yùn)動中樞的影響尤為顯著。

      麻黃中毒

      ,最初表現(xiàn)為中樞神經(jīng)和交感神經(jīng)興奮的癥狀
      ,如煩躁不安、神經(jīng)過敏
      、頭痛頭暈
      、耳鳴失眠、惡心嘔吐
      、上腹不適
      、口渴出汗、血壓升高
      、瞳孔散大
      、心慌氣短、心前區(qū)疼痛
      ,嚴(yán)重者排尿困難
      、視物不清、休克
      、昏迷
      、呼吸困難。最后因呼吸衰竭
      、心室纖顫而死亡
      。長期服用本品可成癮。

      宜忌配伍

      厚樸為之使

      ,惡辛荑
      ,石葦。

      凡表虛自汗

      ,陰虛盜汗
      ,淋家,瘡家
      ,衄家
      ,亡血家,咽喉干燥者
      ,氣喘屬虛者
      ,皆當(dāng)忌用。

      及離體兔腸的蠕動

      一定劑量的麻黃堿能對抗麻黃油乳劑引起的小鼠鎮(zhèn)靜作用及兔全身肌肉癱瘓現(xiàn)象

      ,對蟾蜍心臟
      ,麻黃油乳劑只表現(xiàn)抑制作用,麻黃堿并不能拮抗此作用
      。麻黃油乳劑在不影響肌緊張的劑量時
      ,對兔呼吸運(yùn)動呈先興奮后抑制,麻黃揮發(fā)油乳劑Vl服安全度很大
      ,注射于家兔腹部或耳部皮下組織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上一頁全文完(共 22384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中藥麻黃的功效與主治

      麻黃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可以治療發(fā)汗

      、哮喘等疾病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藥麻黃有哪些功效吧

      01主要治療:
      麻黃可以用來治療風(fēng)寒發(fā)汗

      、哮喘、頭痛
      、失眠等多種疾病
      ,還可以驅(qū)寒等作用。一般是和其他藥材配合使用

      02使用方法
      麻黃不是直接食用的

      ,一般是把麻黃和其他藥材放在鍋里,再入適量的水煎熟再飲用

      03驅(qū)寒作用
      麻黃還被稱為“發(fā)汗驅(qū)寒第一藥材”

      ,如果患有風(fēng)寒的話,可以喝點(diǎn)麻黃湯
      ,能夠改善癥狀

      04治療水腫
      麻黃還具有治療水腫的作用,對于患有水腫癥狀的人可以喝些麻黃湯

      ,能夠改善水腫癥狀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2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2023-06-24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
      ,炙甘草6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居梅ā克鍦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方歌】苓桂術(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
      ,氣沖胸滿頭眩暈,解外化飲同時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浇狻勘痉绞枪鹬Ω什轀榆蜍摺仔g(shù)而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
      ,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堕L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
      ,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葛根湯類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由烏梅
      、細(xì)辛
      、干姜、人參
      、當(dāng)歸
      、附子、蜀椒
      、桂枝
      、黃連、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bǔ)血、安蛔止痛之功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患者訴早泄4?5年
      ,乏力
      ,小腿肚子軟,頭暈
      ,腰痛
      ,四肢涼,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納可
      ,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xì)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
      、生姜9g(3兩,切)
      、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桂枝9g(3兩
      ,去皮)
      、阿膠6g(2兩)、麥門冬9g(3兩
      ,去心)
      、麻仁15g(5兩)、大棗30枚(30枚
      ,擘)
      。【炙甘草湯用法】酒水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炙甘草6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居梅ā恳运笕“氡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蜜半杯合藥汁煎取4/5,頓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