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桂枝加大黃湯組成,加減運(yùn)用,桂枝加大黃湯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7:24:28

      【桂枝加大黃湯原文】

      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

      ,因爾腹?jié)M時(shí)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shí)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279)

      【組成】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川軍10g ?生姜10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鐘

      ,煎30分鐘,約600毫升
      ,分早
      、中、晚3次服

      【主治】

      桂枝證誤下后

      ,桂枝證仍在而腹痛拒按者;或腹痛屬寒屬實(shí)者

      【加減】

      1. 腹痛無拒壓者

      ,減大黃。

      2. 無表證者

      ,桂枝易肉桂

      【禁忌】

      1.腹無壓痛,脈象虛弱者

      ,忌之

      2.喜冷性飲食者,忌之

      【類方】

      1.桂枝加芍藥湯:同可治太陽病誤下之腹痛

      。不同者
      ,桂枝加芍藥湯證,屬虛
      、屬寒
      ,癥見腹?jié)M時(shí)痛,喜溫喜壓

      2.大黃附子湯:同屬寒積腹痛之溫下方。不同者

      ,大黃附子湯以久寒久痛
      ,偏于一側(cè),脈弦緊者為宜
      ;桂枝加大黃湯證則以表里互見
      ,痛期較短,呈攣急痛者為宜

      【桂枝加大黃湯臨床運(yùn)用】

      1. 感冒證

      ,大便不利,此宜表里兩解
      ,本方與之
      。(《傷寒論譯釋》)

      2. 結(jié)腸炎

      、痢疾、大腸炎之輕證
      。急性熱病之經(jīng)過中,有本方證者甚多
      。(《古方臨床之運(yùn)用》)

      3. 結(jié)腸潰瘍見大便膿血

      ,里急后重,舌苔黃膩
      ,脈沉滑者
      。(《傷寒挈要》)

      4. 太陽陽明同病。既有頭痛汗出

      、脈浮緩
      ,復(fù)有大便不行之里證。(《經(jīng)方實(shí)驗(yàn)錄》)

      5.急腹癥腹膜炎

      。(《傷寒方苑薈萃》)

      6. 呃逆

      。兼惡風(fēng),汗出
      ,發(fā)熱
      ,及胃脘部不適,大便秘結(jié)
      。(《中醫(yī)雜志》1988;10:41)

      7. 治腹中寒熱不調(diào)而大痛者

      。(《濟(jì)陰綱目》)

      【桂枝加大黃湯淺議】

      本方為表里雙解方

      ,亦為溫下之方。臨床用于惡寒
      ,腹痛拒壓
      ,脈沉遲有力者。

      桂枝證誤下后

      ,桂枝證仍在而腹痛者
      ,宜用桂枝湯解表,表解里自和
      ;若腹?jié)M時(shí)痛
      ,喜溫喜壓者,為脾家虛寒
      ,氣血不利
      ,宜桂枝加芍藥湯溫中散寒,和肝止痛
      ;若腹痛拒壓
      ,不大便,或大便秘結(jié)
      ,或下利不暢
      ,舌質(zhì)紅,苔黃白而厚
      ,脈象有力者
      ,為表邪內(nèi)陷,實(shí)邪積滯
      ,太陽陽明同病
      。本方既可舉內(nèi)陷之邪,復(fù)可下結(jié)聚之滯
      。若無表邪
      ,僅為寒積作痛,或素有宿食
      ,復(fù)感寒邪引發(fā)之腹痛
      ,類今之胃腸型感冒,亦可用本方取效
      。.

      桂枝加大黃湯證之腹證

      ,呈腹部脹滿,腹肌攣急緊張
      ,臍兩旁腹直肌外緣拒壓

      【桂枝加大黃湯醫(yī)案】

      1.產(chǎn)后脘痛

      何某,女

      ,33歲
      。產(chǎn)后八月
      ,心下疼痛四十余日,由食補(bǔ)過多而起
      。先服胃必治
      、嗎丁啉,繼服理中丸七日不效
      ,于2007年8月8日來診
      。患者面色咣白
      ,形體略胖
      ,舌淡紅,苔白膩
      。詢知疼痛每發(fā)于飯后,著涼益甚
      。胃納一般
      ,不泛酸,不嘔惡
      ,微噯逆
      ,大便日一行。乳汁不足
      ,月經(jīng)未行
      。切其脈,沉細(xì)弱
      。診其腹
      ,心下、臍右拒壓
      ,腹肌攣急
      ,當(dāng)臍動(dòng)悸。

      產(chǎn)后氣血虛弱

      ,乳汁自然不足
      ,不補(bǔ)益氣血而欲多食豬手、老鴨冀變?nèi)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豈知脾運(yùn)不力反宿于胃
      ,致痛生焉。審時(shí)度勢(shì)
      ,雖體虛脈弱亦須首當(dāng)攻下
      ,否則,徒補(bǔ)無益
      。理中丸為虛寒腹痛之良藥
      ,宿食之痛
      ,非所治也。擬: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黃10g 黨參10g 生姜5片 紅棗12枚 二劑

      二診:藥后泄瀉數(shù)次

      ,脘痛大減
      ,胃納增加,心下微拒壓
      ,臍右壓痛不再
      。宿食已去則專事補(bǔ)益,氣充血足乳自溢矣

      擬:原方減大黃

      ,加當(dāng)歸6g 黃芪30g 五劑

      2.脘腹疼痛

      杜某,女

      ,34歲
      ,奇村人。脘腹疼痛四年有余
      ,短則二日
      、長則月余痛作一次,多由觸冷感寒而起
      。服理中丸
      ,有效時(shí)多,無效時(shí)少
      ,家中雖常備此藥
      ,然疼痛終未遠(yuǎn)離。發(fā)作時(shí)劇烈難忍
      ,上逆嘔吐
      ,持續(xù)一二時(shí),當(dāng)出現(xiàn)腸鳴
      、矢氣
      ,或大便后,疼痛減緩
      ,乃至消失
      。疼痛休止后,飲食起居一如常往
      。今晨起早著涼
      ,疼痛又作,服理中丸3粒
      ,痛不見緩
      。時(shí)余在奇村分院坐診,視其面色白中帶青,舌淡紅潤
      ,苔薄白膩
      。切其脈,沉緩有力
      。診其腹
      ,腹肌緊張,臍上動(dòng)悸
      ,臍左拒壓

      觀其脈癥,此寒積腹痛也

      。理中丸為虛寒而設(shè)
      ,寒積則非其所治。服之痛減者
      ,寒邪暫去也
      ;久服不愈者,積滯未下也
      。故當(dāng)溫下并行
      ,剛?cè)嵯酀?jì)。溫下之方
      ,余喜用桂枝加大黃湯
      、大黃附子湯
      。今患者呈攣急樣痛
      ,且腹中上逆,顯系桂枝加大黃湯為妥
      。是方桂姜辛溫以去其寒
      ,大黃剛猛以蕩其滯,芍草之柔以緩其急
      ,面面顧及
      ,正相宜也。擬: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6g 川軍10g 生姜10片 紅棗5枚 二劑

      二診:藥后瀉黏穢甚多

      ,腹痛不再
      ,臍左壓痛消失。遂改用桂枝加芍藥湯善后
      。半年后
      ,杜陪友就診,知疾未萌

      3. 痢疾

      寇某

      ,女,36歲。妊娠期染痢
      ,今生產(chǎn)已逾五月
      ,下痢仍不止,日三四行
      ,里急后重
      ,帶有膿血,受冷或勞累后下痢益甚
      。舌淡紅
      ,苔薄白。脈弦滑
      。診其腹
      ,臍左右拒壓。

      妊娠期飲食不潔

      ,胃腸損傷
      ,濕熱積滯,釀成痢疾
      。耗陰亡血
      ,損傷正氣,若亂臣賊子
      ,奸宄不禁
      ,貽害無窮。加之胎前
      、產(chǎn)后
      ,施治中投鼠忌器,致痢疾久稽不愈
      。遵痢無補(bǔ)法之說
      ,予以溫通之治,并輔以理氣和血之品
      。擬桂枝加大黃湯加味:

      桂枝10g 白芍15g 甘草6g 川軍10g 枳實(shí)10g 檳榔10g 當(dāng)歸15g 杏仁20g 桔梗10g 二劑

      二診:藥后泄瀉膿血便甚多

      ,里急后重減,臍左仍拒壓
      。此病邪未凈
      ,不可姑息養(yǎng)奸,宜一鼓作氣
      ,乘勝擊之
      。守方二劑。

      三診:便中已無膿血

      ,臍左壓痛亦止
      。然大便仍日行三四
      ,或小便時(shí)亦下大便。便前腹痛里急
      ,便后拘急不舒
      。臍下悸動(dòng),神疲乏力
      ,不耐勞累
      ,脈象弦細(xì)。此病邪已退
      ,虛象顯露
      。擬黃芪建中湯合赤石脂禹余糧湯:

      黃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6g 飴糖30g 赤石脂30g 禹余糧30g 生姜6片 紅棗5枚 二劑

      四診:大便一日一行,滑脫失禁已止

      ,腹痛里急消失
      。仍神疲倦怠,納化呆鈍
      ,中虛一時(shí)難復(fù)也

      原方去赤石脂、禹余糧 三劑

      按:痢疾一病

      ,有虛實(shí)
      、有寒熱。痢無補(bǔ)法之說系針對(duì)實(shí)證而言
      ,虛寒痢舍溫補(bǔ)何以得愈
      ?本例為虛實(shí)相雜,故先通后補(bǔ)
      ,一剿一撫
      ,邪去而正復(fù)。

      李映淮老師評(píng)語:下后滑脫不禁者

      ,虛故也
      。首次攻下若加用扶正之品
      ,當(dāng)不致滑脫也

      4.痢疾

      喬某,男

      ,23歲
      。素體健鮮病,今年盛夏之際
      ,過食西瓜
      ,恣意取涼,脾陽受伐
      ,胃腸積滯
      。癥見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拒壓
      。某醫(yī)用慶大霉素
      、痢特靈等藥物治療,時(shí)有好轉(zhuǎn)
      ,繼而復(fù)發(fā)
      ,已遷延兩月之久。本當(dāng)消導(dǎo)攻下為治
      ,詢知有時(shí)發(fā)熱
      ,自汗出等營衛(wèi)不和癥狀。營衛(wèi)不和者
      ,脾胃損傷也
      ,以脾為營之源,胃為衛(wèi)之本
      。營虛則血不藏
      ,衛(wèi)虛則氣不固,是以下痢赤白
      。如是單純攻逐顯屬不當(dāng)
      ,宜表里同治。桂枝加大黃湯
      ,可外和營衛(wèi)
      ,內(nèi)導(dǎo)積滯,姑投之以試牛刀
      。擬:

      桂枝10g 白芍20g 炙草6g 川軍10g 杏仁10g 生姜10片 紅棗5枚 二劑

      二診:藥后下瀉膿便數(shù)次

      ,腹痛止,后重除
      。胃納不馨
      ,大便溏稀,日一二行
      ,多便于上午
      。雙足發(fā)冷,口干
      、口苦
      ,思飲。舌淡紅
      ,苔白微膩
      ,脈弦細(xì)。此積滯已去
      ,中陽未復(fù)
      ,寒熱不調(diào)之象也
      。擬黃連理中湯加味治之:

      黃連6g 干姜 10g 黨參10g 白術(shù)15g 炙草6g 茯苓10g 三劑

      三診:大便日趨正常,雙足轉(zhuǎn)溫

      ,納谷增
      ,口苦止。舌淡紅潤
      ,脈象弦滑
      。此中陽漸復(fù),脾運(yùn)得健之佳兆也
      。原法不變
      ,循序漸進(jìn)。擬:

      黨參10g 白術(shù)15g 干姜6g 炙草6g 陳皮10g 茯苓10g 三劑

      5. 痛瀉

      胡某

      ,男
      ,39歲。腹痛
      、泄瀉反復(fù)發(fā)作
      ,已七年矣。服消炎藥
      ,或理中丸
      ,皆可痛止瀉停。然飯菜不熱
      ,或油膩稍多即痛瀉重現(xiàn)
      。近又外感風(fēng)寒,發(fā)熱汗出
      ,泄瀉尤頻
      。于2006年11月3日來診,望其面色淡黃
      ,形體消瘦
      ,舌淡紅潤,苔薄白
      。詢知日瀉八九次
      ,便前腸鳴、腹痛
      ,便后痛止
      ,無膿無血
      ,腹喜溫畏寒
      。平時(shí)飲食尚可,痛瀉期茶飯不思
      。按其腹
      ,腹壁薄弱
      ,腹肌緊張,臍左右拒按
      。切其脈
      ,沉弦細(xì)。

      脈癥相參

      ,舊病為宿食積滯陽明
      ,宿食不去,則泄瀉不止
      ;新病系太陽中風(fēng)
      。表里同病,需表里同治
      。桂枝加大黃湯正所宜也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大黃10g 生姜5片 紅棗6枚 二劑

      二診:藥后泄瀉膿穢甚多。瀉已止

      ,熱亦退
      ,臍左右壓痛不顯。積滯雖去
      ,然七年之病
      ,脾胃不和、氣血不利焉能短期恢復(fù)
      ,擬桂枝加芍藥湯善后之

      ——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大黃湯的大黃湯藥方(四)∶《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大黃(銼,炒)1兩半

      ,厚樸(去粗皮
      ,生姜汁炙)1分,干姜(炮)1分
      ,桂(去粗皮)1分
      ,甘草(炙)1分,當(dāng)歸(切
      ,焙)半兩
      ,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白術(shù)半兩
      ,桔梗(微炒)3分。
      【加減】若已服諸利藥
      ,胃中虛冷
      ,大下如水,干嘔眼白者
      ,可去大黃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主治】小兒暴冷,洞泄注下
      ,或乳冷結(jié)不消
      ,或吐下嘔逆,及赤白利下
      。若中乳
      ,或乳母洗浴,水氣未消
      ,飲兒為霍亂者

      【用法】上為粗末。一二百日兒每用1錢匕
      ,水半盞
      ,煎至3分,去滓
      ,分3次溫服
      ;2-3歲兒每服2錢匕,水1盞
      ,煎至6分
      ,去滓,分2次溫服
      ,空心
      、午后各1次。

      《傷寒縱橫》極簡(jiǎn)版太陰病篇總結(jié)

      太陰病分為太陰病本證和太陰病兼并癥

      ,太陰病的提綱“腹?jié)M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
      ,時(shí)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鞭”屬太陰病本證的基本表現(xiàn)
      ,太陰病兼并癥主要有太陰兼表癥
      ,太陰兼腹癥及寒濕證。

      太陰病的主要特點(diǎn)是消化系統(tǒng)的問題

      ,中焦寒濕
      ,脾胃虛弱,運(yùn)化功能差
      ,虛寒引起的腹?jié)M痛
      。溫中散寒、健脾燥濕、用理中丸和四逆湯一類的方劑
      ;太陰病變兼證中
      ,若兼表癥
      ,里虛不甚
      ,表證為主的,要調(diào)和營衛(wèi)
      ,用桂枝湯
      ;若兼腹痛,宜通陽益脾和活絡(luò)止痛的
      ,用桂枝加芍藥
      ;大實(shí)痛則化瘀通絡(luò),用桂枝加大黃湯

      、太陰病常用的方劑

      1 、桂枝湯

      方藥:桂枝

      、芍藥
      、甘草、干姜
      、大棗

      主癥:脾陽不足,風(fēng)邪襲表

      ,營衛(wèi)不和

      治法:調(diào)理營衛(wèi),溫陽

      2

      、桂枝加大黃

      方藥:桂枝、大黃

      、芍藥
      、甘草、干姜
      、大棗

      主癥:脾傷氣滯烙淤,大實(shí)痛

      治法:通陽益脾

      ,活絡(luò)止痛
      ,化瘀導(dǎo)滯。

      3

      、理中湯


      方藥:黨參

      、干姜、炙甘草
      、白術(shù)

      主癥:脾臟虛弱

      、寒濕內(nèi)盛,升降失常

      治法:溫中散寒

      ,健脾燥濕。

      4

      、四逆湯

      方藥:炙甘草

      、干姜、附子

      主癥:手足厥寒

      、脈細(xì)欲絕
      ,或腹痛、或頭痛
      ,或腰痛腿痛

      治法:溫和散寒,健脾燥濕

      、太陰病臨床應(yīng)用

      消化系統(tǒng)不好,臟腑虛寒

      ,運(yùn)化功能差的人
      ,拉肚子、肚子痛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2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白術(shù)而成。苓術(shù)功在利尿逐水
      ,加于桂枝甘草湯中
      ,則解表同時(shí)利水,
      2023-06-24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
      ,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長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
      ,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jié)的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xì)辛、干姜
      、人參
      、當(dāng)歸、附子
      、蜀椒
      、桂枝、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益氣補(bǔ)血
      、安蛔止痛之功
      。主治蛔厥,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
      。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cuò)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
      ,3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
      ,四肢涼
      ,怕冷,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
      ,納可,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去皮)
      、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去心)
      、麻仁15g(5兩)
      、大棗30枚(30枚,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局烁什轀梅ā烤扑?/div>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半夏1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