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大承氣湯組成,加減,方歌方解,大承氣湯的臨床運(yùn)用

    道醫(yī) 2023-06-24 17:30:06

    【大承氣湯原文】

    1. 陽明病,脈遲

    ,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
    ,短氣,腹?jié)M而喘
    ,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氣湯主之……(208)

    2. 陽明病

    ,潮熱,大便微硬者
    ,可與大承氣湯
    ,不硬者,不可與之
    。(209)

    3.傷寒,若吐

    ,若下后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
    ,曰晡所發(fā)潮熱
    ,不惡寒,獨(dú)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fā)則不識(shí)人,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
    ,澀者死。微者
    ,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
    ,則止后服。(212)

    4. 陽明病

    ,譫語,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
    ,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215)

    5.汗出譫語者

    ,以有燥屎在胃中
    ,此為風(fēng)也
    。須下者
    ,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
    ,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shí)故也
    。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217)

    6.二陽并病,太陽證罷

    ,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難而譫語者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20)

    7.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惱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滿
    ,初頭硬、后必溏
    ,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氣湯
    。(238)

    8.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虐狀

    。日晡所發(fā)熱者
    ,屬陽明也。脈實(shí)者
    ,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240)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

    ,煩不解,腹?jié)M痛者
    ,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氣湯。(241)

    10.病人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
    ,時(shí)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
    ,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42)

    11.得病二三日

    ,脈弱,無太陽
    、柴胡證,煩躁
    ,心下硬……若不大便六七日
    ,小便少者,雖不受食
    ,但初頭硬
    ,后必溏,未定成硬
    ,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
    ,屎定硬
    ,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51)

    12. 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無表里證
    ,大便難,身微熱者
    ,此為實(shí)也。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252)

    13. 陽明病,發(fā)熱

    ,汗多者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

    14.發(fā)汗不解

    ,腹?jié)M急痛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254)

    15.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

    ,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255)

    16.陽明

    、少陽合病,必下利
    ,其脈不負(fù)者,為順也
    。負(fù)者
    ,失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ハ嗫速\,名為負(fù)也
    。脈滑而數(shù)者
    ,有宿食也,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256)

    17.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320)

    18. 少陰病

    ,自利清水
    ,色純青,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可下之
    ,宜大承氣湯
    。(321)

    19.少陰病,六七日

    ,腹脹,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322)

    20.痙為病

    ,胸滿,口噤
    ,臥不著席
    ,腳攣急,必齘齒
    ,可與大承氣湯。(《金匱要略》第二篇)

    21.腹?jié)M不減

    ,減不足言
    ,當(dāng)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第十篇)

    22.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

    ?師曰: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澀
    ,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篇) .

    23. 脈數(shù)而滑者

    ,實(shí)也
    ,此有宿食,下之愈
    ,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第十篇)

    24. 下利不欲食者

    ,有宿食也
    ,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第十篇)

    25. 下利三部脈皆平

    ,按之心下堅(jiān)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第十七篇)

    26. 下利脈遲而滑者

    ,實(shí)也,利未欲止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第十七篇)

    27. 下利脈反滑者

    ,當(dāng)有所去,下乃愈
    ,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第十七篇)

    28.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shí)復(fù)發(fā)者

    ,以病不盡故也,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第十七篇)

    29.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shí)

    ,大承氣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一篇)

    30.產(chǎn)后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jiān)痛,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
    ,煩躁發(fā)熱
    ,切脈微實(shí),再倍發(fā)熱
    ,日晡時(shí)煩躁者
    ,不食
    ,食則譫語,至夜即愈
    ,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
    ,結(jié)在膀胱也
    。(《金匱要略》第二十一篇)

    【組成】

    大黃12g 枳實(shí)15g 芒硝10g 厚樸24g

    【方歌】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以枳樸瀉力強(qiáng)

    ;陽明腑實(shí)真陰灼,急下存陰第一方

    【方解】

    此胃腸燥熱

    、燥屎、宿食之重下方
    。臨床使用以臍腹脹滿,疼痛拒壓
    ,潮熱
    ,汗出,譫語煩躁
    ,不大便,舌苔黃燥
    ,脈象沉遲或滑數(shù)有力為對(duì)象

    陽明病病因病機(jī)

    ,大論179條云:“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shí)是也
    ;少陽陽明者
    ,發(fā)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煩實(shí),大便難是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睙o論何因,凡陽明腑實(shí)證者
    ,或結(jié)為燥屎,或燥屎未成
    ,皆邪熱瘀里
    ,為陽明病急下之癥。腹?jié)M硬痛
    ,日晡潮熱
    ,手足濈然汗出,煩躁譫語皆燥屎形成之象
    。由于燥熱熾盛
    ,最能耗津灼液
    。津液損傷
    ,則邪熱益盛,因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故急需釜底抽薪
    ,以瀉熱存陰
    ,不得稍事遲延
    。然使用本方,須邪氣結(jié)實(shí)已成腑實(shí)證者
    。若邪在太陽、少陽而運(yùn)用本方,必致邪未去而正氣傷
    ,形成結(jié)胸痞滿
    ,洞瀉下利, 甚至亡陽厥脫等變證
    、壞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俺袣馊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陰盛則亡”正謂此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姳痉竭\(yùn)用,不宜早
    ,不可遲,必須正當(dāng)其時(shí)
    。古謂奪實(shí)之下可緩
    ,存陰之下不可緩
    ,亦此意也

    主治之二——陽極似陰證,即大論少陰病三急下證

    。少陰病乃虛寒性病證
    ,何以用本方急下
    ?依余拙見
    ,冠“少陰病”三字者,因其狀類少陰病也
    ,如脈微細(xì),但欲寐
    ,或昏睡不醒
    ,四肢或全身冰冷,自利清水等
    。若細(xì)加審辨則非也,脈微細(xì)
    ,或六脈皆無
    ,然趺陽脈大而有力;肢雖冷,胸腹卻灼熱烙手,且腹脹拒按
    ;雖下利清水,然有舌苔干燥如錯(cuò)
    ,氣噴如火
    ,口燥咽干等津液將竭癥狀。屬重證險(xiǎn)證
    ,切不可被表面癥狀所惑而予回陽救厥。須知
    ,厥益深熱愈深
    ,如無大熱,絕不會(huì)出現(xiàn)陽極似陰之癥
    。故需急下之,不必問燥屎有無
    。吳又可云:“承氣本為逐邪而設(shè)
    ,非專為結(jié)糞而設(shè),必俟其糞結(jié)
    ,血液為熱所搏,變證迭起
    ,是猶養(yǎng)虎為患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
    ,如敗漿,如藕泥
    ,臨死不結(jié)者
    ,但得穢惡去,邪毒從此而消
    ,豈等結(jié)糞而后行哉
    ?”

    主治之三——宿食

    。宿食用大承氣湯治療
    ,須有脘腹脹滿、疼痛拒按
    ,噯腐吞酸
    ,不欲食,下利或便閉
    ,舌苔厚膩
    ,脈象滑數(shù)等癥狀
    ,且有飲食不節(jié)
    ,暴飲暴食史者。同時(shí)須與宿食在上之瓜蒂散證
    ,及宿食較輕之保和丸證
    、小承氣湯證涇渭辨清

    主治之四——痙病

    。癥見高熱,角弓反張
    ,口噤齘齒
    ,手足攣急
    ,神昏譫語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為細(xì)菌及其毒素被吸收之中毒癥狀。見于流感
    ,中毒性痢疾
    ,急性腸炎,肝性昏迷
    ,腦膜炎等病癥。其發(fā)熱迅速
    ,短時(shí)間內(nèi)體溫可達(dá)40℃左右
    ,且汗出熱不退,臍腹堅(jiān)硬拒按
    ,溲赤不便,舌苔黃燥
    。此時(shí)之治
    ,宜急攻速下
    ,務(wù)求蕩盡,不留余邪

    大承氣湯主治已明,如何使用

    ?首先應(yīng)以數(shù)日不便
    ,繞臍疼痛為靶眼。大便不通之因甚多
    ,無不適者可予飲食調(diào)理。如大便不通兼見繞臍痛
    、拒按
    ,潮熱汗出者,即可使用本方
    。然繞臍痛亦可見于寒疝、痃癖等病癥
    ,臨床當(dāng)辨別之

    第二,潮熱

    。所謂潮熱,即申酉戌時(shí)(午后3?9點(diǎn))高熱
    ,為陽明腑實(shí)證固有熱型
    ,亦系大承氣湯主癥之一。故208條云:“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三

    ,汗出。陽明病成因之一系發(fā)汗過多
    ,津液耗傷。已成陽明
    ,里熱熾盛
    ,蒸逼津液外滲。津液尚充者可見全身汗出
    ,其特點(diǎn)為質(zhì)黏臭穢
    ,連綿不斷,大有不盡不止之勢(shì)
    ;若津傷甚者
    ,僅手足濈然汗出,為腑實(shí)證之主要癥狀
    ,昭示燥屎已結(jié),宜急速攻下以治
    。程郊倩《傷寒后條辨》云:“發(fā)熱而復(fù)汗多
    ,陽氣大蒸于外,慮陰液暴亡于中
    ,雖無內(nèi)實(shí)之兼證,宜急下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赋鲈锸何闯芍H,用小承氣湯或本湯攻下
    ,可控制病情
    ,縮短病程
    ,存救陰液
    。然汗出一癥,須辨識(shí)其為白虎加人參湯證之汗
    、生脈散證之汗抑或四逆加人參湯證之汗、此三者性質(zhì)與大承氣湯證有霄壤之別
    ,誤用之兇危立見。手足濈然汗出
    ,亦有陽明
    、太陰之分。屬陽明者
    ,其汗熱,其尿短赤
    ;屬太陰者
    ,其汗涼,小便清白
    ,大便初硬后溏
    。陽明者攻下以治
    ,太陰者則須溫之補(bǔ)之
    ,下之必噦

    第四,舌

    、脈
    。大論未言舌苔
    ,從臨床觀察
    ,舌質(zhì)紅、絳
    ,干燥
    、中有斷裂
    ,舌苔黃厚而干或焦黑有芒刺
    。同時(shí)可見唇燥齒垢,口氣腐穢襲人

    大承氣湯為攻下峻劑

    ,邪實(shí)者宜
    ,正虛者忌
    ,故脈象沉滑、沉遲有力者方可用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
    ,胃腸道由迷走神經(jīng)支配,脈緩有力
    ,提示迷走神經(jīng)興奮
    ,正氣充盛,功能正常
    。脈疾表示交感神經(jīng)興奮
    ,迷走神經(jīng)抑制,病情有可能逆轉(zhuǎn)
    。故陽明病見疾脈
    ,須結(jié)合全身癥狀慎重用藥。從大論214條“陽明病
    ,譫語
    ,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
    ,小承氣湯主之”看
    ,必滑疾有力

    若疾而無力,為陽明病之危脈也

    第五

    ,腹診。大承氣湯證之腹診甚為重要
    ,其部位何在?根據(jù)臨床實(shí)踐
    ,從直腸
    、乙狀結(jié)腸開始,沿降結(jié)腸
    、橫結(jié)腸順序觸診
    ,可見腹部充實(shí)脹滿,腹壁堅(jiān)硬
    ,按之烙手,呼痛拒按
    。燥屎形成者
    ,指下磊磊,歷歷可數(shù)
    。燥屎部位越高
    ,腹痛越劇
    ,表示邪熱越盛
    ,津液越虧,此時(shí)急需攻下
    。若下后仍腹痛拒壓
    ,燥屎未盡也
    ,可復(fù)下之
    。然單憑疼痛拒壓,便視為可下尚欠妥當(dāng)
    。若痛位不僅手不可按,連衣被亦不可觸
    ,疼痛異常者;或滿腹拒壓
    ,卻無重點(diǎn)
    ,其痛位不在腸者
    ;或身體瘦弱
    ,腹皮薄
    ,長(zhǎng)期腹部拘急疼痛,按之硬如木板者
    ,皆非腸胃積熱
    、燥屎所致
    。故腹痛拒壓一癥
    ,須結(jié)合舌苔黃燥,脈沉滑有力等胃家腑實(shí)證狀
    ,方可議用本方
    。若心下
    ,或少腹拒壓
    ,須與小陷胸湯證、小承氣湯證
    、大柴胡湯證
    、桃仁承氣湯證
    、大黃牡丹皮湯證鑒別清楚

    第六,譫語

    。精神癥狀也
    ,以“胃絡(luò)上通于心”,故有煩躁神昏
    ,角弓反張,揚(yáng)手?jǐn)S足
    ,口噤齘齒等心神不寧之癥
    ,不論傷寒熱病之譫語,抑或內(nèi)傷七情之譫語
    ,屬熱屬實(shí)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讀大論可知

    ,大承氣湯證必須具有腹脹滿,繞臍痛,拒按
    ,不大便,潮熱
    ,汗出
    ,舌苔黃燥,脈沉實(shí)有力等癥狀
    。它如煩躁,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喘冒不得臥,為不大便
    、腹脹滿之外映癥象
    ,可有可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之“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shí)復(fù)發(fā)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dāng)下之
    ,宜大承氣湯”
    ,亦須辨清燥屎內(nèi)結(jié),方可使用本方
    ,否則不得輕用
    ,溫病雖有下不厭早之說
    ,然又豈能無的放矢

    據(jù)實(shí)驗(yàn)表明,本方具有加快腸蠕動(dòng)

    、增加胃腸內(nèi)容積
    、促進(jìn)腸壁血液循環(huán)
    、降低毛細(xì)血管通透性之作用
    。方中大黃、芒硝
    、枳實(shí)
    、厚樸針對(duì)痞滿燥實(shí)四證而設(shè),若痞滿甚而燥實(shí)輕者, 為小承氣湯證,燥熱甚而痞滿輕者
    ,為調(diào)胃承氣湯證,此三方之異耳
    。故吳又可謂:“三承氣湯功用仿佛
    ,熱邪傳里,但上焦痞滿者
    ,宜小承氣湯
    ,中有堅(jiān)結(jié)者,加芒硝軟堅(jiān)而潤(rùn)燥
    ,病久失下
    ,雖無燥糞,然多黏膩結(jié)臭惡物
    ,得芒硝則大黃有蕩滌之能
    。設(shè)無痞滿
    ,唯存宿垢而有余熱者,調(diào)胃承氣湯宜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狈街写簏S苦寒,氣味重濁
    ,遵“熱淫所勝,以苦瀉之”所重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下瘀血
    ,血閉,寒熱
    ,破癥瘕
    ,積聚
    ,留飲
    ,宿食,蕩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谷
    ,安和五臟
    。”云其具有清熱攻下,活血化瘀
    ,推陳致新
    ,促進(jìn)腸道蠕動(dòng)之作用
    ,從而達(dá)到結(jié)下熱退之目的
    。然胃家燥實(shí),尚需軟潤(rùn)腸道燥屎
    ,所謂“熱淫于內(nèi)
    ,治以咸寒”是也
    。芒硝含硫酸鈉
    、硫酸鎂,不被腸道吸收
    ,且能阻止腸道對(duì)水分之吸收
    ,在腸道形成高滲液
    ,以保持大量水分軟堅(jiān)潔腸
    。枳實(shí)寬中下氣,增強(qiáng)胃腸平滑肌節(jié)律性蠕動(dòng)
    。厚樸直達(dá)腸部
    ,寬松腸壁
    ,腸結(jié)甚者
    ,燥屎與腸壁密合無間,硝黃雖下
    ,難施其技
    ,故須用厚樸寬腸壁
    、下其氣
    ,如是則燥屎得下也。

    本方之命名

    ,系據(jù)《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
    ,承乃制
    ,制則生化”而來
    。蓋陽明胃土以降為順,若燥屎內(nèi)結(jié)
    ,升降滯塞
    ,則需大黃等藥通下
    ,以啟動(dòng)升降之樞
    ,承順胃氣下行
    。后人根據(jù)臨床癥情,變通其方
    ,以開熱結(jié)
    、通谷道
    。吳鞠通于下后數(shù)日,熱不退或退不凈
    ,口燥咽干
    ,舌苔干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
    ,用護(hù)胃承氣湯(大黃、知母
    、丹皮
    、生地、麥冬
    、元參)治之;陽明溫病
    ,下之不通
    ,喘促不寧,痰涎壅滯
    ,右寸實(shí)大
    ,肺氣不降者
    ,用宣白承氣湯(大黃
    、杏仁、瓜蔞
    、石膏)以治
    ;若右尺牢堅(jiān),小便赤痛
    ,時(shí)煩渴甚,用導(dǎo)赤承氣湯(大黃
    、黃連
    、黃柏
    、生地、赤芍
    、芒硝)清腑攻下;若邪閉心包
    ,神昏舌短
    ,內(nèi)竅不通,飲不解渴
    ,用牛黃承氣湯(安宮牛黃丸2丸,化開調(diào)服生大黃)開竅攻下
    ;若津液不足
    ,無水舟停,間服增液湯
    ,再不下者
    ,用增液承氣湯(生地
    、元參
    、麥冬、大黃
    、芒硝)救陰攻下
    。張錫純于陽明病見數(shù)脈者
    ,不主張承氣湯攻下
    ,而用白虎加人參湯沖服生石膏以通谷道,名曰白虎承氣湯
    ;陽明腑實(shí)證
    ,因嘔吐不能受藥者,用赭石
    、黨參、石膏
    、芒硝鎮(zhèn)吐通下
    ,取名鎮(zhèn)逆承氣湯。凡此種種
    ,皆取承順胃氣下行之意。余臨床喜用半夏
    、蘇子
    ,亦此意也

    【煎服方法】

    先煎枳實(shí)、厚樸20分鐘

    ,放大黃煎10分鐘,約400ml
    ,加芒硝溶化
    ,服200ml,得下
    ,余勿服

    【功效主治】

    1.陽明腑實(shí)證:發(fā)熱不惡寒

    ,反惡熱
    ,譫語,潮熱
    ,手足汗出,臍周疼痛拒壓
    ,不大便、大便硬或熱結(jié)旁流
    、自利清水
    ,舌苔干燥,或黃或黑
    ,或有芒刺,脈沉實(shí)有力

    2.陽極似陰證:神昏不知人

    ,身不熱,脈沉微有力
    ,舌苔干燥有芒刺
    ,腹痛拒壓者

    3. 宿食之腹脹痛拒壓

    ,大便不利,不欲食
    ,脈滑數(shù)者

    4. 痙病:角弓反張

    ,胸滿口噤
    ,手足抽搐,腳攣急
    ,臥不著席
    ,面赤身熱,齘齒有聲
    ,腹部拒壓,苔黃厚
    ,脈弦勁而數(shù)

    【加減運(yùn)用】

    1. 腹脹滿甚者,倍枳實(shí)

    、厚樸,輕者減其量

    2. 大便不干燥者

    ,減芒硝。

    3.兼瘀血癥者

    ,加桃仁
    、紅花

    4. 兼水飲癥者

    ,加甘遂。

    5. 體弱者

    ,加人參
    、當(dāng)歸。

    6.邪熱內(nèi)盛

    ,積滯不去者,加甘草
    。(三一承氣湯)

    【變癥處理】

    1.服后不瀉

    ,系藥輕病重,或煎煮太久
    ,或飲量過少
    ,抑或其他原因,宜酌情處理
    。如兼氣滯
    、痰飲者,可加王不留
    、威靈仙
    、甘遂。

    2.服后余熱未盡

    ,若仍屬腑實(shí)證者
    ,據(jù)證選用三一承氣湯;若屬津液虧損者
    ,宜用竹葉石膏湯加生地、元參治之

    3.脾胃素虛

    ,或藥量太過,服后下利不止
    ,腹?jié)M不能食
    ,與水噦者,用理中湯治之

    【禁忌】

    1. 有表證者

    ,忌之。

    2. 便秘

    ,不思冷者
    ,忌之。

    3. 大便先硬后溏者

    ,忌之

    4.下利

    ,無腹痛拒壓者
    ,忌之。

    5.心下硬滿

    、臍腹松軟無壓痛者(邪不在腸)
    ,忌之。

    6.面合赤色者(病邪在經(jīng))

    ,忌之

    7.嘔多(邪在少陽)者,忌之

    8.食少(中虛胃弱)者

    ,忌之。

    9.老人

    、久病、產(chǎn)后
    、脈弱者
    ,忌之

    【類方】

    1. 小承氣湯:為治腹脹滿、大便不通

    ,但不燥結(jié)之方。

    2. 調(diào)胃承氣湯:為治發(fā)熱

    、大便燥結(jié)
    ,腹脹不甚之方。

    3. 大柴胡湯:同可治腹脹疼痛

    。不同者
    ,大柴胡湯證病位在上腹部
    ,兼胸脅苦滿
    、脈弦之癥狀;大承氣湯脹痛部位在臍周
    ,有潮熱
    、汗出、譫語之癥狀

    【大承氣湯的臨床運(yùn)用】?

    1. 治大實(shí)大滿。大滿則胸腹?jié)M

    ,狀若合瓦
    ;大實(shí)則不大便。痞滿燥實(shí)四證具備則用之
    。雜病則進(jìn)退用之
    。(《此事難知》)

    2.治病人熱甚,脈來數(shù)實(shí)

    ,欲登高棄衣
    ,狂言詈罵
    ,不避親疏
    。(《傷寒緒論》)

    3. 治傷損瘀血不散,腹肚膨脹

    ,大小便不通
    ,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
    ,于大承氣湯內(nèi)加甘草、陳皮、紅花
    、當(dāng)歸
    、蘇木、木通
    ,名大成湯。(《理傷續(xù)斷方》)

    4.治熱上沖眼

    ,大便秘結(jié)
    。(《眼科錦囊》)

    5. 舌白漸轉(zhuǎn)黃苔,黑苔

    ,舌起芒刺
    ,舌裂
    ,舌短
    ,舌硬,舌卷
    ,白砂苔
    ,唇燥裂,唇焦色
    ,唇口皮起,口臭
    ,鼻孔如煙煤
    ,口燥渴,目赤咽干
    ,氣噴如火,小便赤黑
    ,涓點(diǎn)作痛
    ,小便極臭
    ,揚(yáng)手?jǐn)S足
    ,脈沉而數(shù),潮熱
    ,善太息,心下滿
    ,心下高起如塊
    ,心下痛,腹脹滿,腹痛
    、按之愈痛
    ,心下脹痛,頭脹痛
    ,小便閉
    ,大便閉,轉(zhuǎn)矢氣極臭
    ,大腸膠閉(大便如黏膠極臭)
    ,協(xié)熱下利,熱結(jié)旁流
    ,四逆,脈厥
    ,體厥
    ,發(fā)狂。(《溫疫論》)

    6.破傷風(fēng)

    ,其暴劇者
    ,舉體強(qiáng)直,直視不語
    ,胸腹硬滿
    ,二便不利。(《皇漢醫(yī)學(xué)·類聚方廣義》)

    7.大承氣湯全部癥狀為:①大便不利

    ,腹痛拒壓
    ,已有燥屎
    。②闕上痛
    ,陽明燥氣上沖及腦,則闕上痛且脹
    。③右髀有

    筋牽掣

    。右膝外旁痛。④脈洪大而實(shí)
    ,然亦有遲者。⑤日晡潮熱
    。它如舌黃燥厚膩
    ,大渴冷飲,當(dāng)在應(yīng)有之列
    。(《經(jīng)方實(shí)驗(yàn)

    錄》)

    8. 不全性腸梗阻

    。(《三部六病精義》)

    9. 乳蛾。伴煩渴喜冷

    ,便干結(jié)
    、四日未行,舌紅苔黃厚
    ,脈滑數(shù)
    。(《陜西中醫(yī)》1989;5:219)

    10. 蕁麻疹

    。食魚蟹過敏
    ,伴發(fā)熱腹痛,舌紅苔黃膩
    ,二劑而愈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1:40)

    11. 痢疾。癥見發(fā)熱

    ,渴甚,腹脹痛者
    。(《醉花窗醫(yī)案》)

    12. 熱邪內(nèi)閉

    。癥見僵臥如尸,唇紅燥
    ,肢厥
    ,目赤
    ,舌苔老黃
    、刺裂,脈若有若無
    ,腹硬滿
    ,熱氣蒸手,泄稀黃水
    ,小便赤短。(《治驗(yàn)回憶錄》)

    13.體脈倶厥

    。壯熱神昏
    ,面赤煩渴,唇燥舌焦
    ,口鼻牙根出血
    ,脈絕無,肢冷過肘膝
    ,腹痛拒按
    ,欲便不解,驚狂不定
    。(《杏軒醫(yī)案》)

    【大承氣湯醫(yī)案】

    1.精神分裂癥

    張某

    ,男,20歲
    ,太原某大學(xué)學(xué)生。因失眠
    ,言行異常而輟學(xué)
    。先后在太原、北京幾家醫(yī)院就診
    ,或謂憂郁癥
    ,或謂精神分裂癥
    。心理治療加服喜普妙
    、維思通、阿普唑侖三月余
    ,諸癥見好
    ,然停藥復(fù)不眠
    ,2007年6月12日求診于余
    。患者面色黯紅
    ,如油如垢
    ,肌豐肉厚,沉默癡坐
    ,時(shí)作太息,舌尖紅
    ,苔薄白
    。詢知病起于父母開賓館,養(yǎng)小姐
    ,掙錢不光彩
    ,感覺千夫所指
    ,如芒在背
    ,羞愧憤懣
    ,難以入寐。且頭腦沉悶
    ,胸腹憋脹
    ,時(shí)情緒不能自控
    ,或呼或笑
    ,人不能制,憤怒時(shí)欲縱火焚樓
    。風(fēng)鶴頻驚
    ,如臨暴力之境。臥多夢(mèng)魘
    ,朦朧中有人掐壓喉嚨,難以呼吸
    ,口不能言
    。胃納尚可,大便干秘
    ,三四日始一行
    ,臨廁前心煩不已。咽中有痰
    ,欲吐不能。診其脈
    ,沉滑有力
    ,觸其腹,腹?jié)M堅(jiān)實(shí)
    ,臍左拒壓

    人之初

    ,性本善
    。純潔無瑕之心靈,難容污穢
    ,強(qiáng)烈之正義感
    ,疾惡如仇。面對(duì)雙親所為
    ,投鼠忌器,難以啟齒
    ,遂致肝氣郁結(jié),不得疏泄,久則生痰
    。痰氣交阻,蒙蔽神明
    ,是以為癲為狂
    ,心神昏亂
    。其為治,當(dāng)開竅豁痰
    ,解郁安神
    。以其胸憋欲吐,邪有上逆之象
    ,首宜瓜蒂散吐之
    ,且涌吐中寓寄宣散,如是則痰得涌吐而神清
    ,氣得宣散而暢達(dá)
    。擬:

    豆豉15g煎湯,乘熱送服瓜蒂粉3g

    ,早晨空腹服之

    二診:藥后一時(shí)許

    ,嘔吐痰涎約兩碗
    ,胸滿、沉默
    、呼笑并減
    。仍不寐,頭脹
    ,大便不暢,臨廁心煩
    。臍腹堅(jiān)滿拒壓
    ,舌脈同前。

    觀其脈癥

    ,痰氣雖解
    ,僅屬毫厘。臨廁心煩
    ,大呼狂笑,舌尖紅赤
    ,皆陽明氣盛
    、外并于陽之象
    。《素問·脈解篇》云“陽明絡(luò)屬心”
    ,故陽明熱盛則心煩神狂。若火焰頓熄
    ,自可心清神寧
    。如是攻下通腑、釜底抽薪
    ,須緊步瓜蒂散后
    。擬大承氣湯:

    大黃15g 枳實(shí)10g 厚樸10g 芒硝10g 五劑

    三診:每日瀉十余次,停藥后日一行

    。可入寐
    ,且嗜睡
    ,情緒大好,再未見呼笑驚恐等失態(tài)言行
    。舌尖紅赤較前為淺
    ,腹亦不似先之堅(jiān)實(shí)。偶頭悶
    ,時(shí)沉默
    ,脈仍沉滑。痰氣得解
    ,然未盡解
    ,舒肝解郁,化痰安神之治仍宜繼續(xù)

    柴胡10g 黃芩10g 半夏15g 黨參10g 龍牡各30g 川軍10g 桂枝10g 茯苓15g 石菖蒲15g 遠(yuǎn)志10g 白金丸3g 十劑

    2007年7月21日

    ,其母來電云,近在網(wǎng)通學(xué)習(xí)
    ,睡寐好,言行無異
    ,需否服藥
    ?余謂藥可以不服,錢不可亂掙
    ,依兒之志
    ,堂堂正正生財(cái)。蕭墻起火
    ,能不深思

    2. 發(fā)熱

    楊某,男

    ,37歲
    ,工人,2007年8月30日門診
    。間隙發(fā)熱十余年,初一年一熱
    ,后漸至一月一病
    ,八月份竟發(fā)熱兩次
    。熱時(shí)體溫可達(dá)39.5℃?40.5℃
    ,持續(xù)十許日。始住院
    ,傳染病如傷寒、布魯氏菌病
    、肝炎
    、結(jié)核病檢驗(yàn)皆呈陰性。CT肺
    ,全消化道造影亦無異常發(fā)現(xiàn)
    。用抗生素、激素?zé)岵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遂作出不明原因發(fā)熱之診斷。詢知發(fā)熱期少進(jìn)飲食
    ,三至七日可愈
    ,病前有右髀膝疼痛、憋脹
    、發(fā)冷
    ,失眠,兩三日不大便之先兆
    。今熱退七日
    ,由其友陪診
    ,刻下無不適
    ,唯求發(fā)熱不再。望其形體雖瘦
    ,二目炯炯有神
    ,舌質(zhì)紅
    ,苔膩微黃。診其脈沉滑有力
    ,腹平坦,無壓痛

    十余年反復(fù)發(fā)熱

    ,可謂頑疾矣。今日偵之
    ,即使蛛絲馬跡癥狀亦搜覓無多
    ,頗覺彷徨
    。三復(fù)思之
    ,熱前二三日不便,陽明谷道不通
    ,昭示邪在水谷之海
    ;右髀膝脹痛,《經(jīng)方實(shí)驗(yàn)錄》“右髀有筋牽掣
    ,右膝外旁痛”系大承氣湯癥,加之脈滑有力
    ,舌苔黃膩
    ,遂診為胃家宿食發(fā)熱。遣大承氣湯下海攪龍
    ,以蕩其滯
    。擬:

    大黃10g 厚樸10g 枳實(shí)10g 芒硝10g —?jiǎng)?/p>

    二診:藥后下黑穢甚多,脈舌如前

    ,為盡其邪,復(fù)原方一劑

    2008年3月19日

    ,余自瓊歸,電話相詢
    ,知其未再發(fā)熱

    按:《傷寒論》241條:“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

    ,煩不解
    ,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北景鸽m非六七日不便,然兩三日不便亦可視為腑氣壅塞
    ;多食病期長(zhǎng),節(jié)食可速愈
    ,明示熱源之多寡也
    ,故斷為宿食。至于腹硬滿疼痛
    ,不必一一悉具也

    3.發(fā)熱

    楊某,男

    ,45歲
    ,體素甚健
    ,前五日傷于寒,頭痛發(fā)熱
    ,自服正痛片四片
    ,致汗大出,熱不解反盛
    ,日哺益劇。夜間譫語齘齒
    ,如見鬼狀
    ,居家驚恐不安,請(qǐng)余出診
    。入室穢氣襲人
    ,患者臥炕,面赤汗垢
    ,被半遮,手足外露
    。似此不惡風(fēng)
    、惡寒者,顯示表證已過。察舌苔
    ,黃膩厚濁
    ,尖有芒刺
    。診其脈
    ,沉滑有力。觸胸腹
    ,體若燔炭
    ,烙手異常,臍左堅(jiān)硬
    ,疼痛拒壓
    ,皆系實(shí)熱內(nèi)盛之候
    ,詢知三日未得更衣

    觀其脈癥,知為汗法不當(dāng)

    ,致外邪傳經(jīng)入里
    ,陽明腑實(shí)證已成,如火燎原
    ,其勢(shì)造極。急宜釜底抽薪
    ,謹(jǐn)防熱極生風(fēng)
    。擬大承氣湯:

    川軍10g 芒硝6g 枳實(shí)10g 厚樸6g 一劑

    大承氣湯果然勇冠三軍,旗開得勝

    ,當(dāng)晚即便通痛止
    ,熱退神清。遂按兵束甲
    ,囑飲食養(yǎng)息

    4. 發(fā)熱

    陽明腑實(shí)證,現(xiàn)時(shí)中醫(yī)門診鮮能見之

    。因此證多被視為重證
    、急證而求諸西醫(yī)矣。某次回鄉(xiāng)
    ,有村民賈某
    ,男
    ,28歲
    ,素體壯少病
    ,近秋收中外傷于寒,惡寒發(fā)熱
    ,頭痛骨楚
    ,某醫(yī)與十神湯
    ,大汗淋漓而熱不見退
    ,日哺尤甚,體溫持續(xù)于40℃左右
    ,已八日矣
    。余入室,穢氣甚重
    ,患者裸臥于炕,唇焦舌裂
    ,面赤氣粗
    ,汗出蒸蒸。大論云:陽明之外證
    ,身熱
    ,汗自出,不惡寒
    ,反惡熱,與此證若合符契
    。又詢知額痛如裂
    ,譫語妄言,大便已五日未行
    。手觸胸腹,灼熱如烙
    ,臍周脹痛拒壓
    。舌苔黃燥
    ,脈象沉滑

    觀其脈癥,知邪熱內(nèi)盛

    ,燥屎已成
    ,氣血沸騰,胃家實(shí)是也
    。急宜攻下燥屎
    ,抽薪止沸,擬大承氣湯治之:

    川軍10g 川樸6g 枳實(shí)10g 芒硝6g

    僅此一劑,瀉下三四次

    ,當(dāng)晚便身涼而安
    。如此重癥,療效之捷
    ,舍承氣湯奚為?

    5.五心煩熱

    王某

    ,男
    ,,56歲。五心煩熱
    ,雖手足置被外亦煩熱莫耐
    ,難枕黃粱,至冬如是
    ,已二年矣。尋醫(yī)皆謂陰虛內(nèi)熱
    ,滋陰降火藥服之甚多
    ,癥不見輕。于2006年7月16日來診

    患者形體不腴

    ,目睛發(fā)紅,舌邊尖紅
    ,根苔黃厚。胃納佳
    ,易饑
    ,口干苦,不思飲而思冷
    。痰多黏稠
    ,大便干秘,腹不脹不痛
    。腹診心下硬實(shí)
    ,切得脈象沉滑略數(shù)

    五心煩熱

    ,多責(zé)肝腎陰虛,與骨蒸勞熱
    、頭眩
    、耳鳴
    、腰膝酸痛、口干思飲
    、脈象細(xì)數(shù)等癥為伍
    。本案所示,并非虛損之癥
    ,乃一派陽明火熱之象
    。陽明何以五心煩熱?《素問·脈解》篇云:“陽明絡(luò)屬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鹅`樞·經(jīng)脈》篇云:“主脈所生病

    者,煩心

    ,掌中熱
    。”患者養(yǎng)汽車
    ,搞運(yùn)輸
    ,生活無規(guī)律,長(zhǎng)期酒脂厚味
    ,致脾胃伏熱,蘊(yùn)蒸日久
    ,遂見上述病癥
    。治當(dāng)釜底抽薪
    ,以瀉伏熱。

    大黃10g 枳實(shí)10g 芒硝6g 生姜3片 紅棗5枚?三劑

    二診:藥后日瀉五七次黏穢便

    ,煩熱大減,睡寐亦有好轉(zhuǎn)
    ,苔根仍黃厚
    。為凈余邪,原方三劑
    ,囑生活規(guī)律,清淡飲食
    ,方可永別此患

    按:本案非痞

    、滿
    、燥
    、實(shí)、堅(jiān)共存之證
    ,亦非急下存陰之證
    。用大承氣湯者,僅針對(duì)陽明伏熱也
    。以其腹不脹,減厚樸不用
    。復(fù)以病期久長(zhǎng)
    ,正氣難免虛損,加用生姜
    、大棗
    ,既可攻下其熱,且使胃氣無傷
    ,此《通俗傷寒論》之調(diào)胃承氣湯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2023-06-24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當(dāng)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dāng)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dāng)歸三兩,芎藭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白術(shù)四兩
    ,澤瀉半斤。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日三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痉礁琛?當(dāng)歸芍藥散川芎,茯苓白術(shù)澤瀉從
    ,妊娠血虛少腹痛
    ,養(yǎng)血行氣并止痛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白術(shù)9克,炙甘草6克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由烏梅
    、細(xì)辛
    、干姜、人參
    、當(dāng)歸
    、附子、蜀椒
    、桂枝
    、黃連、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益氣補(bǔ)血
    、安蛔止痛之功
    。主治蛔厥,兼治久利
    ,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
    。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cuò)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男
    ,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頭暈,腰痛
    ,四肢涼
    ,怕冷,比常人穿得厚
    ,無汗
    ,納可,起夜3?4次
    ,大便1?2日1次
    ,成形,舌淡潤(rùn)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xì)滑
    。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
    ,炙)、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去皮)
    、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去心)
    、麻仁15g(5兩)
    、大棗30枚(30枚,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局烁什轀梅ā烤扑?/div>
    2023-06-25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yùn)用醫(yī)案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半夏18克
    ,芍藥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