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用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組成,功效主治,臨床運用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4 17:56:45

      【原文】

      傷寒本自寒下

      ,醫(yī)復吐下之
      ,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359)

      【組成】

      干姜10g 黃芩10g 黃連10g 人參10g

      【煎服】

      水浸20分鐘

      ,煎30分鐘
      ,約300ml,少量多次
      ,頻頻飲服

      【主治】

      飲食入口即吐。

      【禁忌】

      1. 無口苦喜冷者

      ,忌之。

      2.食久方吐者

      ,忌之

      【類方】

      1.大黃甘草湯:同可治食入即吐。不同者

      ,大黃甘草湯證純?yōu)榛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腑氣不通
      ,應有口苦、口臭
      、大便干秘等實熱之癥。

      2.理中湯:同可治嘔吐

      。然理中湯證為脾胃虛寒
      ,吐勢緩慢,多呈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且有畏寒腹?jié)M而痛之癥狀

      3.連理湯:同可治嘔吐,但連理湯證屬虛寒嘔吐

      ,服熱藥格拒不受而熱因寒用也

      【臨床運用】

      1.凡嘔家夾熱者

      ,不利
      ,與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
      。(《傷寒附翼》)

      2.慢性胃腸炎

      、胃腸弛緩癥、胃擴張
      、神經(jīng)性嘔吐
      。(《古方臨床之運用》)

      3. 嘔吐

      。兼口苦舌絳
      ,苔微黃,口不渴
      ,胸腹痞脹
      ,小便清利。(《治驗回憶錄》)

      【淺議】

      此為清上溫下

      ,補虛開格
      ,寒因熱用之方。臨床使用以飲食入口即吐
      ,口苦思冷,脈象虛弱
      ,不受冷藥為目標

      寒格,系上熱與下寒相互格拒,致飲食入口即吐

      。寒熱格拒
      ,多為中氣虛弱,下焦虛寒
      ,胃腑熱盛
      ,復經(jīng)誤吐
      、下所致
      。臨床所見,亦有未經(jīng)誤治而格拒者
      ,故當以食入即吐為靶
      ,誤治與否,可有可無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爸T逆沖上
      ,皆屬于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蓖跆鸵嘣疲骸笆橙爰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是有火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粏渭冇命S芩黃連清降胃火
      ,反格拒不受,故用辛溫之干姜開格
      ,復因嘔吐劇烈
      ,胃氣損傷
      ,是以用人參補中益氣
      。陸淵雷云:“凡朝食暮吐者,責其胃寒
      ;食入即吐者
      ,責其胃熱,胃熱故用芩連
      。本方證
      ,胃雖熱而腸則寒
      ,故芩連與干姜并用
      ,以其上熱下寒。”臨床除食人即吐外
      ,心下痞滿
      ,噯逆,心煩
      ,口苦
      ,思冷,舌尖邊紅赤
      ,苔薄黃,及腹脹便溏
      ,腹部畏涼
      ,腹無壓痛亦為應有癥狀。

      本方除開格止吐外

      ,復可治胃腸寒熱不調(diào)
      、熱勝于寒者,與寒勝于熱之黃連湯證迥然有別
      ,與三瀉心湯證亦不相同
      。三瀉心湯證以心下痞、吐
      、利為主
      ,本證則以食入即吐為特點,臨癥時可互相體會
      。原著方中諸藥劑量相等
      ,余以為用量應據(jù)寒、熱
      、虛程度以定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醫(yī)案】

      1.惡阻?

      懷孕后惡心作嘔,謂之惡阻

      ,喜兆也
      。輕者不治自愈,倘久久不止或嘔吐劇烈
      ,則水谷化源匱乏
      ,氣血生化不足,必致母虛子弱
      ,故須及早調(diào)治
      。有張某者
      ,25歲
      ,妊子46日,見食生厭,食入即吐
      。然非樣樣皆吐
      ,水果下咽即安然不返。大便干秘
      ,二日一行
      。脘腹脹悶,噯逆時作
      。口干口苦
      ,不思飲而思冷
      。體倦乏力,時有眩暈
      。視其舌
      ,邊尖紅、苔薄白
      ,切其脈
      ,沉滑略數(shù)

      證候分析:口干口苦

      ,思冷便秘,胃腸熱盛之象也
      。熱彌漫中焦
      ,致胃氣不降反逆于上
      ,癥見食入即吐
      。食水果不吐者,以寒制熱也
      。眩暈、倦怠
      ,為血聚胞宮養(yǎng)胎
      ,上顯不足故也。治當清熱健脾
      ,降逆止嘔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為治上熱下寒、食入即吐之方
      ,本案雖未見寒象
      ,為防藥入即吐,仍將干姜投入
      ,唯小量也

      干姜3g 黃芩10g 黃連6g 人參6g 蘇子15g 二劑,囑頻頻飲之

      五日后婆婆電詢

      ,嘔吐已止,眩暈大減
      ,需否用藥
      ?余謂食養(yǎng)可矣。

      2. 嘔吐

      鄭某

      ,女,45歲
      。素體弱多病
      ,或失眠,或腰痛
      ,口不離藥
      。今年盛夏之際,突然嘔吐
      ,自以為暑濕為患
      ,服藿香正氣膠囊不見好轉(zhuǎn)
      。兩日內(nèi)水谷不入
      ,入則即吐。觀其面色萎黃少華
      ,形體瘦削
      ,神氣疲憊不堪,舌紅少津
      ,苔薄而微黃
      。切其脈,滑數(shù)無力
      。診其腹,腹壁薄弱
      ,腹肌攣急
      ,心下、臍周倶無壓痛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
      、“諸嘔吐酸,皆屬于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北景该}證觀之
      ,顯非暑濕所致
      。詢知口苦思冷,小便短赤
      ,大便干秘
      。且舌紅苔黃,脈象滑數(shù)
      ,一派胃火熾盛癥狀躍然眼前
      ,當屬中虛胃熱也。治宜苦寒直折
      ,清降胃火,然吐勢如此之盛
      ,須防服藥格拒不納
      。先賢有熱見熱親之策,若衣偽裝混入敵營者
      ,為瞞天過海之計也
      。擬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4.5g 黃芩6g 黃連6g 黨參10g 囑令頻頻飲之,僅進一劑

      ,嘔吐便止

      按:本方清熱止嘔,對中虛熱甚

      ,或寒熱相雜
      ,熱甚于寒者,較為相宜
      。黃連理中湯為治虛寒性嘔吐
      ,服溫熱藥格拒不納之方
      ,適宜于寒熱夾雜,寒甚于熱者
      ,可相參而體會之

      3.嘔吐?

      楊某,女

      ,27歲
      ,董村售貨員
      。夏秋間患痢疾、嘔吐
      ,經(jīng)治療,痢疾愈而吐不止
      ,雜治不效
      ,已歷月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呔氲∩衿?面黃色淡
      ,飲食入口,頃刻即吐
      。納呆胸滿
      ,口干口苦,大便干秘
      ,二三日始一行。舌淡紅
      、苔白膩
      ,脈滑無力。腹診:心

      下拒壓

      嘔吐始于痢疾

      ,至今仍苔膩脈滑,顯系濕熱未凈
      ,濁氣上逆
      。心下不壓不痛
      ,壓之則痛
      ,為濕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也。擬小陷胸湯治之:

      瓜萎30g 半夏15g 黃連6g 生姜6片 二劑

      二診:嘔吐不止

      ,大便干秘帶血
      ,心下仍拒壓,口干
      、口苦
      ,不思飲;不思冷
      ,下肢不溫
      ,脈舌同前
      。此中虛而寒熱相格也
      。擬干姜黃芩黃連湯合小半夏湯:

      干姜6g 黃連6g 黃芩10g 黨參10g 半夏15g 生姜5片 二劑

      三診:一劑嘔吐止

      ,二劑大便暢,諸癥隨失
      。囑令飲食調(diào)理

      按:上有熱,下有寒

      ,寒熱相格
      ,故拒食不入
      ,入即吐焉
      。《方函口訣》云:“此方治膈有熱
      ,吐逆不受食者
      ,與半夏生姜諸止嘔吐藥無寸效者有特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纱诵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4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癥狀較急迫者
      ,加甘草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金匱》名【組成】半夏11克,甘草7克
      ,黃芩
      、干姜、大棗各5.5克
      ,黃連1.8克(人參5克)
      。煎法、用法同前
      。按:傷寒論方中無人參
      ,注家有謂
      ,系因人參增氣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組成】當歸三兩,芎藭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白術(shù)四兩
      ,澤瀉半斤。右六味,杵為散
      ,取方寸匕
      ,酒和
      ,日三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痉礁琛?當歸芍藥散川芎
      ,茯苓白術(shù)澤瀉從,妊娠血虛少腹痛
      ,養(yǎng)血行氣并止痛
      。【方解】芍藥緩攣急而治腹痛
      ,當歸、川芎調(diào)經(jīng)血并兼補虛
      ,茯苓
      2023-06-24
      當歸芍藥散方歌方解,當歸芍藥散證辯證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方劑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白術(shù)9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礁琛寇吖鹦g(shù)甘痰飲主
      ,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
      ,氣沖胸滿頭眩暈,解外化飲同時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痉浇狻勘痉绞枪鹬Ω什轀榆蜍摺仔g(shù)而成
      。苓術(shù)功在利尿逐水
      ,加于桂枝甘草湯中,則解表同時利水
      2023-06-24
      苓桂術(shù)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shù)甘湯原文解析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堕L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jié)整理的,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渡舟按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
      ,由烏梅
      、細辛
      、干姜
      、人參、當歸
      、附子
      、蜀椒、桂枝
      、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祛寒
      、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
      ,兼治久利,后世奉為治蛔之祖方
      。清·柯韻伯提出烏梅丸可用于寒熱錯雜病證
      2023-06-24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35歲
      ,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患者訴早泄4?5年
      ,乏力
      ,小腿肚子軟,頭暈
      ,腰痛
      ,四肢涼,怕冷
      ,比常人穿得厚,無汗
      ,納可
      ,起夜3?4次,大便1?2日1次,成形
      ,舌淡潤苔中后白稍膩
      ,脈弦細滑。辨六經(jīng)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方證
      2023-06-24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炙甘草6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居梅ā恳运笕“氡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蜜半杯合藥汁煎取4/5,頓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