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真武湯原文】2 【真武湯組成配方】3 【真武湯方歌】4 【真武湯方解】5 【真武湯臨床運用】6 【真武湯醫(yī)案】
【真武湯原文】1. 太陽病發(fā)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
,頭眩
,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82)

2.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
,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316)
【真武湯組成配方】茯苓10g 白術(shù)6g 附子10g 白芍10g 生姜10g
【真武湯方歌】真武湯壯腎中陽
,茯苓術(shù)芍附生姜
,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瞤惕保安康
。
【真武湯方解】此溫陽利水之方
,臨床使用以畏寒,小便不利
,水腫
,心下悸,頭眩為目標
。
腎為水臟
,主氣化,司開合
。水之所以行
,之所以化,皆靠腎陽作用以完成
。若腎陽虛弱
,氣化失職,主水無權(quán)
,則水飲內(nèi)停
,泛濫成災(zāi),所謂陰盛則水動是也
。張景岳云:“水之與氣
,雖為同類
,但陽旺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為水
。故凡病水者
,本即身中之血氣,其為邪為正
,總在化與不化耳
。”水氣不化
,可橫溢上下
,流注表里。犯胃則惡心嘔吐
;注腸則腹痛下利
;凌心則心悸;射肺則咳嗽喘息
;溢蔽清竅則頭重眩暈
;浸漬四肢肌膚則身重水腫,肢節(jié)疼痛
;下蓄膀胱則小便不利
。多伴有面色晄白或黧黑,精神萎靡
,頭悶嗜睡
,喜溫畏寒,食欲不振
,溲清便溏
,舌胖大淡潤或青紫,苔白滑或無苔多津
,脈象沉細或沉遲
。臨床運用,李培生先生說:“不管是消化系統(tǒng)病
,如萎縮性胃炎
,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腹瀉便秘
,胃切除后的傾倒癥候群等;還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病
,如風濕性心臟病
,高血壓心臟病并發(fā)心力衰竭;還是泌尿系統(tǒng)病
,如慢性腎炎
,高度浮腫,低熱
;還是呼吸系統(tǒng)病
,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以及婦人虛寒白帶等
,只要符合心腎陽虛,水氣泛溢的病機
,用之皆有良效
。”憶1968年隨李映淮老師臨床時
,一感冒患者汗后發(fā)熱持續(xù)不退
,神昏譫語,不欲衣被
,有似陽明之熱
,繼據(jù)小便不利,不渴
,足冷
,舌苔潤滑,脈沉而弱
,腹診有振水音
,辨為陽虛陰盛、真寒假熱
,用本方一劑便熱退神安
。關(guān)鍵在抓住陽虛、水氣不化
。
高血壓
,臨床以肝陽上亢者為多,然亦有陽虛挾水飲者
,其特點為舒張壓高
,癥見頭痛眩暈,心悸多寐
,四末不溫
,腰背惡寒,身體沉重
,足跗水腫
,眼瞼、口唇瞤動
,手足震顫
,不能自已
,站立不穩(wěn),欲仆倒地
,口不渴
,不思冷,脈或沉細
、或沉遲
,總呈不足。服本方
,血壓可隨畏寒
、水腫等陽虛飲盛癥狀減輕而下降。水飲化后
,陽虛未復(fù)者
,或陰陽俱不足者,據(jù)證選用四逆湯
、金匱腎氣丸善后
,以杜絕水飲再生。
本方與附子湯
,同中有異
,真武湯用生姜不用人參,旨在溫陽利水散飲
。附子湯不用生姜
,倍術(shù)附加人參,意在溫補陽氣以祛寒濕
。故宜于陽虛寒濕內(nèi)盛
,身體骨節(jié)疼痛之證。理論上如此區(qū)分
,臨床中
,脈象不足者,用附子湯
。小便不利者
,用真武湯。方中附子用量
,應(yīng)據(jù)陽虛程度而定
,輕者10克,重者30克
。
【煎服】
水浸20分鐘
,煎30分鐘,約600ml,分早
、午
、晚服。
【主治】
少陰病
,陽虛水飲不化
。癥見水腫,小便不利
,或汗后仍發(fā)熱,心下悸
,頭眩
,身瞤動,立不穩(wěn)
,咳嗽
,喘息,嘔吐
,下利者
。
【加減】
1.咳者,加干姜
、細辛
、五味子。
2.小便利者去茯苓
。
3. 下利者
,去白芍加干姜。
4.嘔者
,加生姜
。
5.氣虛者,加人參
。
6.陽虛甚者
,倍附子加甘草。
7.兼瘀血癥者
,加桃仁
、紅花。
8.痰濁黏稠者
,加葶藶子
。
9.兼氣陰虛者,加生脈散
。
【禁忌】
1. 口苦思冷者
,忌之
2. 舌燥少津者,忌之。
【類方】
1. 五苓散:同可治水腫
,小便不利
。不同者,五苓散既可溫陽化氣
,又能解表達邪
,且陽虛程度較之為輕。
2. 豬苓湯:同可治小便不利
。然豬苓湯證為陰虛
、水濕內(nèi)停,絕無陽虛見癥
。
3. 小青龍湯:同可治水氣之咳
、喘、悸
。不同者
,小青龍湯證為表寒有水飲,真武湯證為里寒有水飲
。
4.苓桂術(shù)甘湯:同可治水氣為患之心悸
,頭眩。不同者
,苓桂術(shù)甘湯證以氣上沖胸
,心下逆滿為主,真武湯證則以畏寒肢冷
,神疲欲寐等陽虛證狀為主
。
【真武湯臨床運用】1.治虛寒氣喘。癥見咳嗽痰多不得臥
,手足清冷
,脈細微。(《治驗回憶錄》)
2.青盲
、耳聾目盲
。臨風流淚,喉證
、遺精
、陰腫、目中云障
、齒痕
、失眠、盜汗
、癃閉
、遺溺
、流注。(《傷寒論類方匯編》)
3. 胸震蕩后遺癥
。癥見頭痛甚
,目紅腫,苔黃膩而潤滑
,口不渴
,小便短,脈沉細
。(《云南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79;1:43)
4.帶下三年
,量多質(zhì)稀,伴惡寒
,腰困肢冷
,浮腫便溏。(《經(jīng)方發(fā)揮》)
5.急性尿毒癥
。時躁動
,手抽肉瞤
,尿閉
,脈細肢涼。(《岳美中醫(yī)案集》)
6.陰黃
。(《廣東中醫(yī)》1959;4:7)
7.充血性心力衰竭
。癥見心動悸,胸憋喘促
,痰多不得平臥
,四末厥冷,腹脹嘔惡
,尿少水腫
,唇紺,面黧黑
,舌白滑
,脈結(jié)。(《劉渡舟驗案精選》)
8. 術(shù)后傷口不愈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慢性膿胸及腎炎。(《新中醫(yī)》1980;5:32)
9. 頑固性皮膚濕疹及皮膚潰爛流水不止者
,本方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傷寒論湯證論治》)
10. 不得眠者,皆為陽盛
,均禁溫劑
,惟汗吐下后虛煩,脈浮弱者,此有水也
,真武湯主之
。(《傷寒全生集》)
11. 崩漏。伴浮腫
,小腹冷痛
,溲不利,便溏
,舌淡
,脈沉細。(《遼寧中醫(yī)雜志》1988;5:29)
12. 腸癰
。痛已七年
,冷則痛,苔白滑
,脈沉緊
,八劑即愈。(《中醫(yī)雜志》1986;6:46)
13.失音
。伴怯寒
,溲短清,唇舌淡白
,脈沉細
,六劑而愈。(《經(jīng)方應(yīng)用》)
14.慢性結(jié)膜炎
。清晨紅赤發(fā)困
,視物模糊,中午后自止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0;4:181)
15.盜汗六年
。伴身涼神疲,動則心悸
,舌淡脈沉細
。四劑止。(《四川中醫(yī)》1991;12:27)
16.誤表亡陽
。癥見大熱譫語
,面紅,脈重按全無
,下身冷
。(《謝映廬醫(yī)案》)
【真武湯醫(yī)案】1.眩暈?
苗某,女
,39歲
,山西沁州人
。2008年5月17日初診云:高血壓病十余年,今年元月腦溢血
,經(jīng)住院治療
,肢體可隨意活動,唯眩暈頭痛
,身重心悸
,足跗水腫,面烘熱而手足厥冷
。胃納差
,惡心,不思飲
,小便利
,大便日一行。月經(jīng)后期
,四月未汛
,昨日至,量甚少
,少腹不痛
,唯腰酸耳。望其滿月臉
,體胖腴
,面有熱色
,神情呆滯
,步履不敏,舌質(zhì)淡
,苔白滑
。切其脈,沉弦細
。診其腹
,膨隆若甕,臍下不仁
,無壓痛
。化驗室報告:血脂
、血糖
、尿常規(guī)皆正常。心電圖顯示:V5
、V6
、T波倒置
。測得血壓180/110mmHg(日服北京0號1片、卡托普利50mg)
。
脈癥相參
,此脾腎陽虛,氣化失職
,水飲為患之證也
。正所謂陰盛則水動也。年未不惑
,竟中風偏癱
。今偏癱雖愈,然眩暈
、頭痛
,血壓如此之高,再次中風大厥
,隨時可能也
。其面泛紅,為虛陽上浮之象
,急宜溫陽化飲
,引火歸元。擬:
附子10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白芍10g 生姜10g 三劑
,原降壓藥繼續(xù)服之
。
二診:眩暈、頭痛減
,胃納增
,血壓降為150/100mmHg,足跗仍腫
,手足不溫
。
守方續(xù)服。
患者持方回沁州
,共服25劑
,眩暈、頭痛
、足跗水腫消失
,唯勞后小有反復(fù)。血壓降至120?140/80?90mmHg間
,遂停湯藥
,囑服腎氣丸以善后。
2.喘息?
于某
,男
,62歲
。患冠心病二年
,服西藥治療
,一日三次,從未有斷
,然胸憋心悸
,一直不止。近月余
,每至夜則咳嗽哮喘
,痰涎清稀如水,倚息不能平臥
,胸憋心悸尤甚
,白晝則癥狀減輕。詢知腰脊酸困
,背畏風寒
,時眩暈,手足心微熱
,口渴欲飲
,然不多飲,亦不思冷
,納便尚可
,舌尖略紅,苔白膩
,脈沉緩
。
脈證分析,喘息由痰飲而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咚厝贞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能制水
,水飲上逆,致肺氣遏逆而咳喘短氣
,不得平臥
。考《金匱要略》痰飲有四
,其中“咳逆倚息
,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飲為陰邪
,夜間發(fā)作者
,陰盛陽虛故也。雖有手足心熱
、舌尖紅
、口渴思飲等熱象,然其程度不著
,故仍需主以溫藥
,擬真武湯治之。
附子6g 茯苓15g 白術(shù)15g 白芍6g 干姜6g 細辛6g 五味子6g 三劑
二診:咳嗽喘息大減
,痰涎幾近消失
。已能平臥,仍腰脊酸痛畏冷
,改擬金匱腎氣丸服之
。
3. 誤用真武湯
劉某,女
,66歲
,忻口村人。有痰飲夙疾
,每屆寒冬
,便咳嗽哮喘。今春咳喘水腫
,四肢厥冷
,余用真武湯加姜細味獲愈。至冬
,病發(fā)如故
,臥床已月余矣,咳嗽喘促
,倚息不得臥
,一身盡腫,目窠如水晶
,腹脹甚
,小便不利,四肢厥冷
。唇舌青紫
,邊呈齒痕,苔白厚膩
,脈沉略數(shù)
。西醫(yī)診斷:肺氣腫、肺心病
、心功能不全
。經(jīng)強心利尿
、抗感染治療不效。余見水腫肢厥勢甚
,額面黧黑
,色夭不澤,水據(jù)火位
,有克無生
,知病入膏肓,殊難逆挽
。然死里求生
,扶危拯溺,醫(yī)之任也
。懼招怨尤
,坐視待斃,亦非余之秉性
。遂擬真武湯加桂枝救之:
附子10g 桂枝6g 白術(shù)15g 茯苓30g 白芍10g 生姜10片 一劑
藥后癥狀不減
,次日復(fù)診時,見床頭放有啃殘黃梨
,詢知口干思冷
,痰量少,質(zhì)稠不暢
。至此
,方知診斷有誤,此非單純陽虛水氣不化
,乃陽損及陰
、陰陽兩虛,水飲內(nèi)停
、復(fù)又化熱之證也
。擬真武湯合生脈飲,藥未煎好
,痰涌于喉
,遂辭世矣。
按:觀此案
,姑且不論病入膏肓
、和緩不醫(yī)之證。就其癥狀分析
,究系何證?從水腫
、小便不利
、四肢厥冷看
,為陽虛水氣不化。然陽虛水飲不化
,應(yīng)口不干或口干不思飲
,更不思冷;咳唾之痰涎應(yīng)清冷稀沫
,而非痰質(zhì)黏稠
。綜合全癥辨識,應(yīng)屬陽微陰竭
,水飲內(nèi)盛兼有化熱之證
。口干思冷
,痰稠不暢
,此二癥狀,只要詳細詢問
,不難得知
,所憾者,余只看到陽虛水氣不化一面
,便復(fù)蹈故轍
。設(shè)初診時便陰陽雙補,利水逐垢或許尚可挽救
。鼓瑟不可膠柱
,索驥豈能按圖!教訓(xùn)之深
,故而志之
。
4. 脘痛
王某,女
,54歲
,忻縣蔚野人,1980年3月28日因脘痛劇烈而住院
。經(jīng)檢査:體溫36.2℃
、脈搏72/分、血壓110/74mmHg,白細胞7.6X10^9/L
,肝脾不大
,診斷為胃痙攣。用解痙
、抗感染藥物治療3天
,其效不顯,要求會診:
患者面色黯黃,全身水腫
,下肢尤甚
,口唇略青,舌質(zhì)淡紅
,舌苔白膩
。詢知素有咳嗽氣短病史,冬重夏輕
。年前十月感冒
,咳嗽氣短甚急,至今仍倚息不得平臥
,痰涎稀薄呈沫
。最苦者,新增氣上撞心
,疼痛欲死
,一日數(shù)發(fā),發(fā)時四末厥冷
,冷汗淋漓
,渾身戰(zhàn)栗不已。五日中飲食不進
,亦未大便
。且眩暈,嘔吐
,小便不利
。診其腹,當臍動悸
,胃脘拒壓
。切其脈,沉緩無力
。
綜觀脈證
,當屬痰飲為患。蓋腎為水臟
,職司開合
,腎陽衰微,寒邪內(nèi)盛
,不能溫化水液
,致水飲上逆,故而氣上撞心
,嘔吐眩暈
,咳逆倚息不得平臥
;水飲外溢肌膚,是以周身水腫
,小便不利
。且腎虛則沖脈不固
,沖脈之為病
,逆氣里急也。治
當溫陽化氣
,利水降沖
,擬真武湯加味治之:
附子10g 茯苓30g 白術(shù)15g 白芍10g 龍牡各30g 半夏15g 芡實15g 生姜2片 一劑
次日,腹痛止
,沖逆不再
,咳嗽氣短大減,可平臥
,食欲醒
,精神明顯好轉(zhuǎn),效不更方
,原方再進二劑
。
按:沖脈,奇經(jīng)八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