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 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
2.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3.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
4. 脈浮發(fā)熱
【組成】
豬苓10g 茯苓10g 澤瀉10g 滑石10g 阿膠10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鐘
【功效主治】
陰虛、水飲內(nèi)停
【加減】
1.口臭、便秘者
2.水腫甚者,加車前子
3. 陰虛甚者
【禁忌】
1. 不喜冷飲者,忌之
2. 汗多而渴者
【類方】
1. 白虎加人參湯:同可治發(fā)熱
2. 五苓散:同可治下焦水郁,口渴心煩
3.黃連阿膠湯:同可治心煩不得眠
【臨床運用】
1.通治濕熱黃疸、口渴溺赤
2.陰分素虧
3.用于膀胱尿道之疾患
4.胃腸炎
5.慢性腎炎,腎盂腎炎
6.治久痢傷陰有熱者
7.尿結(jié)石加生苡仁大黃
8.中暑發(fā)熱,尿短而頻數(shù)。(《傷寒論匯要分析》)
9.肝硬化腹水
。伴尿少浮腫,便溏,低熱,舌紅,脈沉細(xì)數(shù)。(《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7;1:28)10.梅核氣
。伴口干舌燥,便秘,舌紅,脈細(xì)弦。(《古妙方驗案精選》)11.咳嗽。伴氣短
,痰黏稠,便溏,舌紅無苔,脈細(xì)濡。(《山西中醫(yī)》1897;3:25)12. 陰囊癢疹。皮膚潮紅腫脹
,灼熱,糜爛滲液。(《湖南中醫(yī)雜志》1995;5:43)13. 經(jīng)行泄瀉數(shù)年
14. 輸尿管結(jié)石
【淺議】
此利水,清熱
《血證論》云:“腎者水臟,化生元氣
,陰虛不能化水,則小便不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慢性腎炎
陰虛與濕熱并存者
本方與五苓散
,皆可治小便不利、心煩、口渴、發(fā)熱。其中口渴,小便不利馬某,女
脈證分析,素日陰虛液虧
桑葉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6g 桔梗15g 蟬衣10g 二劑
二診:咽痛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 各15g 杏仁10g 桔梗15g 三劑
三診:咽痛止,膿點消失
審癥析脈,肺氣宣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 各15g 杏仁10g 附子10g 三劑
四診:水腫止
按:該患者對藥物甚為敏感
2. 小便淋痛
王某
,女,29歲,某醫(yī)院職工。小便淋痛反復(fù)發(fā)作,已二年余,服龍膽瀉肝丸、呋喃妥英時效時不效。昨又犯病,尿頻急,色黃赤,艱澀難溺,灼痛難忍。詢知素腰脊酸痛,體倦乏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胃納可,大便調(diào)。月經(jīng)正常脈癥相參,此腎陰虛損
,濕熱下注證也。單純清熱利濕以治,則利去一分濕,傷其一分陰;而純以滋陰,則有礙濕熱之泄,施治之矛盾,致兩年間屢治屢犯,終不愈也。宜滋陰與清利并施,如是則陰虛可復(fù),濕熱可去。擬豬苓湯加味:豬苓10g 茯苓10g 澤瀉10g 滑石15g 阿膠10g 赤小豆30g 白芍15g 甘草10g 三劑
二診:今日復(fù)診
,笑逐顏開。謂服藥當(dāng)晚,尿急、尿痛減輕。三劑盡,痛苦全失。唯仍腰困煩熱,眩暈耳鳴,此陰虛一時難復(fù)也。?擬:原方去白芍、甘草,加山藥15g 丹皮10g,令脤十劑
,并囑少勞多息,以除病根。——本段摘自《經(jīng)方躬行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45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