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治療腸癰(慢性闌尾炎)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02:45:32
路xx
,男
,29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仓髯C〕1年前患“慢性闌尾炎”
,現證右少腹木痛又作已1月余,每當勞累或久站即發(fā)
,發(fā)則痛處拒按
,大便干如羊屎,日2-3行難下
,肢怠疲倦且感畏涼
,時有腰痛,活動好轉
,臍中怕寒
。舌苔薄白,質稍暗
,尖邊紅
,脈弦稍數,中取鼓指
,久按無力
,尺中弱小
,右少腹處重按疼痛。
〔辨證〕氣血瘀滯
,腸道郁熱
,大腸失其傳導,以致形成腸癰之癥
,唯腰痛臍寒尺中弱小
,腎陽不足亦顯,此虛中挾實
,熱中有寒之象
。
醫(yī)案.png)
〔治則〕治宜兼顧,先以疏通氣血
,溫化散結為法
。
〔方藥〕生薏苡仁30克 黑附子6克 敗醬草24克 生杭芍9克 臺烏藥9克 桃仁(打)12克
按:上方系《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加減而成。此方治腸癰“腹皮急
,按之濡
,如腫狀”,乃“腸內有癰膿”的有效方劑
。本病患者少腹木痛
,發(fā)則拒按,似未化膿
,但切其痛處腹皮明顯緊張
,重按始疼,在于未化膿而又接近化膿之間
,況又熱中有寒
,氣血瘀滯,故用生薏米清化滲濕
,敗醬草破血排膿
,黑附子振奮陽氣,再輔以白芍養(yǎng)血滋陰
,烏藥理氣止痛
,桃仁行瘀潤腸。
藥服3劑
,未見動靜
,諸證如故,顯系腸中瘀滯未行
,腑氣不通
,以上方加通行腑氣之品再進。
方二:生薏苡仁30克 黑附子6克 敗醬草24克 生乳香6克 明沒藥6克 熟大黃12克
服藥2劑
,大便見潤
,初如球狀后即成形
,日行2次,疼痛減少
,按上方改附子9克
,大黃15克,加炒小茴香15克
,續(xù)服2劑
。藥后右少腹痛見瘥,發(fā)作減少
,大便已潤
,欲便即通,手足畏惡寒涼
,臍寒已消
。昨又外感,咳嗽鼻塞
,咽中作痛
。此虛中挾實,寒熱錯雜
,表里俱病
,治費周折。
方三:生薏苡仁30克 黑附子9克 敗醬草24克 生乳香6克 生沒藥6克 炒小茴15克 苦桔梗9克 生蔥白3節(jié) 熟大黃18克
上方服藥2劑
,病情續(xù)減
,右少腹木痛又輕
,感冒鼻塞咽痛漸解
。仍按方加減,改附子為12克
,大黃21克
,小茴9克,又進2劑
。藥盡手足寒象已瘥
,去苦梗、蔥白
,減附子3克
,大黃加至30克,連服2劑
。藥服以后腸鳴便瀉
,日下2-3行覺暢,腹已不痛
,只余木感
、臍中寒涼亦消
,舌潤無苔,質暗有減
,脈象較為緩和
,弦意未退,右少腹重按亦不疼痛
。病已大瘥
,仍主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加養(yǎng)血活血之品,以固療效
。
方四:生薏苡仁30克 黑附子9克 敗醬草15克 全當歸15克
藥服2劑
,諸證均退,飲食有增
,大便日行1次
,甚為通暢,病即痊愈
。
本例腸癰
,予藥5劑,腹痛已輕
,后患外感
,病情復雜,治以里證為主兼以宣肺疏表
,表解則專和里
,但始終以薏苡、附子
、敗醬3味溫補清化作為主力
,共服藥13劑而瘥。痛則不通
,不通則痛
,治則以通為順,然路案究非完全實證
,以其脈久按無力
,尺中弱小,肢怠臍寒
,是屬虛寒之證
;脈弦稍數,發(fā)作腹痛拒按
,大便燥結難下
,干如羊屎,又為實熱無疑。虛中挾實
,寒熱交雜
,非大黃牡丹湯單能勝任,因之在緩中求通
,溫中攻下
,投以薏苡附子敗醬散,選加熟大黃通之
,全當歸潤之
。如見患處腫痛按之尤甚,實熱之證突出
,則又當以大黃牡丹湯攻之
,大黃則又應以生用為宜。膿未成實熱證之腸癰
,用生大黃時須根據病人體質強弱輕則15克
,重則可用30克,否則懼大黃攻下僅用6~9克
,不但邪不能速去
,且腹痛更劇,大便雖瀉不暢
,反而造成患者病痛
,有誤病機,此余臨證之體驗
。
蔥白為百合科
,蔥屬,多年生草本
,近根部之白色嫩莖供藥用
。性味辛溫,入肺
、胃二經
,有發(fā)表和里、通陽活血之功能
。主治陰寒腹痛,乳癰
,解魚肉
、蚯蚓毒。如《通俗傷寒論》之加減葳蕤湯
,《肘后方》之蔥豉湯
,《傷寒論》之白通湯等方均用此品。路案腸癰感受風寒,選蔥白
、桔梗既能宣肺解表
,又可通陽和里,實為照顧表里之用藥也
。
敗醬草又名苦萊
,為敗醬科,敗醬屬
,多年生草本
,山野自生,全草供藥用
。性味苦平
,入胃、大腸
、肝三經
,有解毒排膿、破瘀活血之功用
。江蘇所用敗醬
,多為十字花科的植物菥蓂,據云用之已有其歷史性
,兩種科屬的敗醬作用是否相同
,有待進一步研究。又敗醬草無實熱瘀滯者忌用
,煎湯外洗痱毒瘡瘍效果甚佳
。
茴香又稱小茴香
,屬于傘形科,茴香屬
,多年生草本,多為家種
,成熟的果實供藥用。性味辛溫
,入肝、腎
、脾
、胃四經
,有祛寒療疝
、健脾開胃之功用
,炒與附子并用有溫腎散寒止痛之能
,可解魚肉之毒
。又有八角茴香稱為大茴香,俗稱大料
,系木蘭料八角茴香樹的果實,為常綠灌木
。余在廣西南寧見肆店多賣此品
,稱為八角,為該地特產
。性味辛熱,入腎
、膀胱經,補命門不足
,善治膀胱冷氣,開胃下食
,調中止嘔
,多食損目發(fā)瘡。木蘭科植物中另有一種莽草之果實
,與八角茴香相似
,易于混淆,莽草有毒
,不可誤食
。其主要鑒別點:莽草果實較八角茴香小
,莽草有香膠臭氣
,味苦
,八角氣味芳香,味微甘
。
——本段摘自《臨證治驗錄》
三味中藥就可以配成一個小方,個個經典,可收藏備用
1,桂枝生姜枳實湯:
桂枝,生姜
,枳實。
用在心中痞
,諸逆心懸痛。
就是胃里
、胸口覺得懸著一個東西堵得慌
,疼痛。
現代用在慢性胃炎
,胃下垂
,水飲停留者;或伴隨胸痛的冠心病
、心絞痛
、風心病等辯證內有痰飲,心胃陽氣不足的均適用。
2,半夏散及湯:
半夏
,桂枝
,炙甘草。
主少陰客寒咽痛
,伏氣咽痛
。表現是咽痛而無燥渴、心煩
、咽瘡
、不眠諸熱證。
現代治療急慢性咽炎
、急慢性扁桃體炎
、喉炎、食道炎
、聲帶水腫等疾病
。
3,旋覆花湯:
旋覆花
,蔥,新絳(茜草根)
。
感到胸脅痞悶不舒
,甚或脹痛、刺痛。
現代常用在乳腺增生
、肋間神經痛
、冠心病
、甲肝
、乙肝
、慢性胃炎
、月經不調等疾病上。
4,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
,炙甘草
,炮附子。
少陰病
,惡寒身疼
,無汗
,微發(fā)熱
,脈沉微弱者。
虛寒體質的表證,“但欲寐”、“無熱惡寒”,表證微熱時使用
。
現代用在肺心病
、心律失常
、過敏性疾病
、水腫
、遺尿等
。
5,麻黃附子湯:
麻黃,甘草
,炮附子
。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
,屬少陰……,無水虛脹者
,為氣
。水,發(fā)其汗即已
。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
;
現代治水腫
,全身性水腫,惡風寒
,不發(fā)熱
,全身無汗,口不渴
,舌苔白滑
,脈沉
。
6,白通湯:
蔥白
,干姜
,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陰病陰盛戴陽證
。手足厥逆
,下利
,脈微,面赤者
。
用在體內陰寒太重時
,出現陽氣會外脫。適合少陰病拉肚子
,脈虛弱到幾乎把握不到
。
現代常常治療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壓病
、更年期綜合征
、頭面部水腫等癥狀突出的情況。
7,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炮附子
。
太少兩感證
。太少兩感證既可有脈沉、欲寐
、四肢不溫的少陰陽虛見證,也可有惡寒、發(fā)熱的太陽表證
。
現代廣泛用在慢性支氣管炎
、咯血
、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高原型心動過緩、高血壓病
、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
、藥物性水腫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多汗)、腰椎骨質增生
、蕁麻疹
、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功能性陽痿
、不射精
、舌冷癥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黃)
,赤小豆
,香豉
。
涌吐法之首要方劑
。
臨床應用以胸膈痞硬
,懊憹不安,氣上沖喉咽不得息
,或誤食毒物尚在胃中為辨證要點。
9 ,調胃承氣湯:
大黃(酒洗)
,炙甘草
,芒硝
。
陽明病
,胃燥熱。
臨床用在治療失眠
、便秘等
,以大便燥結
,腹痛拒壓,蒸蒸發(fā)熱
,心煩穢語
,舌苔黃燥為標的
。
10,小承氣湯:
大黃(酒洗)
,炙厚樸,炙枳實
。
用在傷寒陽明腑實證。
臨床出現潮熱
,大便秘結
,胸腹痞滿
,舌苔黃
,脈滑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蛘呤橇〖渤跗穑怪忻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或脘腹脹滿
,里急后重。
11,厚樸三物湯:
厚樸
,大黃,枳實
。
與小承氣湯藥味相同
,但藥量不同。
本方行氣泄?jié)M
,以厚樸為主
,使氣滯通暢,實積消除
,腑氣得通。
現代臨床經常治療術后腹脹
、癃閉
、慢性肝炎等
。
12,下瘀血湯:
大黃
,桃仁
,?蟲(熬)。
古代主治產婦瘀阻腹痛
,腹中有干血著臍下
,經水不利
,舌淡紫,苔白
,脈沉遲或弦細澀
。
現在廣泛用于治療肝硬化、子宮腺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