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各十分(各6g)
【方歌】 陽郁厥逆四逆散, 等分柴芍枳實甘
, 透邪解郁理肝脾
, 肝郁脾滯力能堪
。
案,功效與作用.png)
【用法】上四味
,搗篩
,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主治】
1.陽郁厥逆證 手足不溫
,或腹痛
,或泄利下重,脈弦
。
2.肝脾氣郁證 脅肋脹悶
,脘腹疼痛,脈弦
。
【方解】四逆即手足不溫
。其證緣于外邪傳經(jīng)入里,氣機郁遏不得疏泄
,導(dǎo)致陽氣內(nèi)郁
,不能達于四末,而見手足不溫
。明代李中梓云:“此證雖云四逆
,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
,或脈不沉微
,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
,是為逆冷
。”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zhì)區(qū)別
,故治以透邪解郁,調(diào)暢氣機
。
方中柴胡辛散透達
,升發(fā)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為君藥
。白芍?jǐn)筷庰B(yǎng)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
,以補養(yǎng)肝血
,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
。佐以枳實理氣解郁
,瀉熱破結(jié),助柴胡舒暢氣機之功
;與白芍相配
,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diào)和
。使以甘草
,調(diào)和諸藥,益脾和中
。綜合四藥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
。
【四逆散臨床運用】1.用方要點 本方原治陽郁厥逆證
,后世多用于疏肝理脾。臨床應(yīng)用以手足不溫或脅肋
、脘腹疼痛
,脈弦為用方要點。
2.臨床加減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
、膽囊炎
、膽石癥、膽道蛔蟲癥
、肋間神經(jīng)痛
、胃潰瘍、胃炎
、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
、附件炎、輸卵管阻塞
、急性乳腺炎等病
,而見肝脾氣郁、肝脾不和者
。
腸神經(jīng)官能癥見大便干燥加木香
、決明子
、莪術(shù)、三棱以舒肝和胃
,通腑導(dǎo)滯
。膽石癥加郁金、金錢草
、茵陳
、炙雞內(nèi)金以化石利膽。胃炎吐酸水者加黃連
、吳茱萸
、海螵蛸清胃瀉火制酸;胃痛劇烈者加川楝子
、延胡索行氣止痛
。胃潰瘍伴乏力者加黨參、茯苓
、炒白術(shù)
、延胡索益氣健脾、和胃止痛
。膽道蛔蟲癥加川楝子
、使君子、烏梅安蛔止痛
。
3.典型醫(yī)案 患者
,女,61歲
,2018年10月24日初診
。患者主因脅下及四肢竄痛不定4年
,加重2個月就診
。患者于2014年行腎癌單側(cè)腎臟切除術(shù)后
,出現(xiàn)兩脅下及四肢交替性疼痛
,中西醫(yī)治療4年無明顯療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咂剿匾咨鷲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生氣時則胸悶脅痛、口苦
。自覺飲食后飲食不下
,胸脘脹滿。自覺雙腳腳底發(fā)涼
。納可
,眠差
,二便調(diào)
。舌暗紅苔薄白膩
,脈沉。西醫(yī)診斷:脅痛原因待查
,神經(jīng)官能癥
;腎惡性腫瘤切除術(shù)后。中醫(yī)診斷:脅痛
;辨證:肝郁氣滯
,肝胃不和。治法:疏肝行氣
,和胃化濕
。方藥組成:北柴胡9g,炒枳殼9g
,赤芍15g
,白芍15g,甘草6g
,蘇梗12g
,炙香附12g,陳皮9g
,法半夏12g
,烏藥9g,黃芩9g
,茯苓12g
,延胡索15g,川楝子12g
,夏枯草15g
。7劑,水煎
,每日1劑
,分2次服。2019年1月15日二診
,患者服初上方7劑
,諸癥悉減,唯睡眠仍欠佳
,故酌加和胃安神之品
,調(diào)理善后而愈。[曉丹
,程丑夫
,劉建和.程丑夫運用小柴胡湯經(jīng)驗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9
,31(11):2057-2059.]
【使用注意】陰虛氣郁而致的脘腹
、脅肋疼痛忌用。本方用煮散劑
,用量偏小
,若做湯劑,可根據(jù)病情及患者體質(zhì)加大劑量
。
【附方】枳實芍藥散(《金匱要略》)枳實燒令黑
,勿太過 芍藥等分 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
,日三服
,以麥粥下之。功用:行氣和血
,緩急止痛
。主治: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者
,并主癰膿
。
枳實芍藥散所治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
,是氣結(jié)血凝
,郁而生熱所致。氣血郁滯成實
,產(chǎn)后正虛
,故用枳實燒令黑,使破氣不致太過
,芍藥和血
,并緩急止痛,兩藥均性寒
,又能清熱
。如此配伍,則氣結(jié)散而血亦行
,郁既解而熱亦消
,腹痛煩滿自除。其又主癰膿者
,亦是取其行氣破滯
、和血止痛之功。更以麥粥送服
,取其益氣和胃安中
。
相關(guān)文章:
四逆散的臨床運用四逆散加味治療慢性尿道炎醫(yī)案四逆散組成,方歌方解,醫(yī)案分析,功效與作用
請有識之士幫助解答:柴胡舒肝丸與柴胡疏肝丸有什么不同的嗎?
你想說的是柴胡舒肝散與柴胡疏肝丸有什么不同,是吧
柴胡舒肝散為疏肝理氣之代表方劑
。功能疏肝解郁
,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
,或寒熱往來
,噯氣太息
,脘腹脹滿
,脈弦。現(xiàn)代常用于肝炎
,慢性胃炎
,膽囊炎,脅間神經(jīng)痛等屬肝郁氣滯者
。
【功用】疏肝行氣
,活血止痛。
【主治】肝氣郁滯證
。脅肋疼痛
,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
,或噯氣
,脘腹脹滿,脈弦
。
【組成】陳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
,煎至180毫升,空腹時服
。
【功用】疏肝解郁
。
【主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
。
【方解】柴胡疏肝散證是肝氣郁結(jié)
,不得疏泄,氣郁導(dǎo)致血滯
,故見脅肋疼痛諸癥
。方用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
、枳殼
、川芎、香附
,增強疏肝行氣
,活血止痛之效
,故服后肝氣條達,血脈通暢
,痛止而諸癥亦除
。
方歌:柴胡疏肝芍藥芎,枳殼陳皮草香附
,疏肝解郁行氣滯
,脅肋疼痛自能除。
柴胡疏肝丸功能與主治:舒肝理氣
,消脹止痛
。用于肝氣不舒,胸脅痞悶
,食滯不清
,嘔吐酸水。
成份
茯苓
、白芍(酒炒)
、陳皮、枳殼(炒)
、甘草
、桔梗、豆蔻
、香附(醋制)
、厚樸(姜制)、山楂(炒)
、柴胡
、蘇梗、三棱(醋制)
、莪術(shù)(炒)
、當(dāng)歸、防風(fēng)
、黃芩
、木香、大黃(酒炒)
、半夏
、六神曲(炒)、薄荷
、檳榔(炒)
、青皮(炒)、烏藥。
中醫(yī)從根論治黃褐斑 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補腎疏肝祛斑醫(yī)案三則
黃褐斑是發(fā)生在面部的黃褐色.或灰黑色斑片
,無痛無癢,起病緩慢
,常見于女性患者的前額
、眉頰、唇周
、鼻背等顏面部
。黃褐斑屬中醫(yī)“肝斑”之范疇,與女性妊娠
、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
、生殖系統(tǒng)疾患、長期服用避孕藥
、使用化妝品、紫外線照射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
。近些年來
,由于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生活環(huán)境改變,黃褐斑患者日見增多
,在辨證癥型上多采用活血化瘀
、疏肝理氣、補腎疏肝法辨證治療
,可以較為快速的祛除黃褐斑
。
活血化瘀法
【醫(yī)案分享】患者劉某,女性
,40歲
,2006年8月16日初診,3年前顏面頰部開始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
,后逐漸擴大成片
。其間伴有斷斷續(xù)續(xù)的胸脅脹痛,腰膝酸軟
,此次因苦于腰痛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而求診
。刻診:滿臉褐斑
,以唇周左右兩側(cè)為主
,兩目暗黑,舌邊瘀點
,脈象遲澀
。辨為氣機不展
、瘀血阻絡(luò)。方用血府逐瘀湯加味
,活血化瘀
,理經(jīng)消斑。
【開方組成】內(nèi)服處方:桃仁
,紅花
,當(dāng)歸,生地
,川芎
,赤芍,牛膝
,桔梗
,柴胡,枳殼
,炙草
,蔥白三節(jié)(節(jié)長寸許),水煎服
,每日一劑
,連服7日為一個療程,月經(jīng)期間停服
。
外涂方:取鮮土貝母鱗莖
,鮮何首烏塊根,將上藥洗凈
,放入木桶或竹桶中
,將水徐徐加入,用木棒杵爛為泥
,然后過濾取汁
,置冰箱內(nèi)低溫貯存,每晚臨睡前搖勻
,用毛筆蘸涂色斑處
,至第二天晨起時洗去。兩個月后面部灰黑色斑片及滿臉散在點滴狀褐斑消失70%以上
。原方繼續(xù)堅持治療一個月
,皮損全部消退,顏面膚色正常
。
【辨證思路】瘀積體內(nèi)日久
,影響氣機伸展,出現(xiàn)上述諸癥,故用活血化瘀之法
,方用四逆散和血疏肝
,桔梗載藥上行,枳殼寬胸
,牛膝通利血脈
、引血下行,加入蔥白取其通竅作用
。鮮土貝母塊莖中含有大量的麥芽糖
,具有散結(jié)毒、消腫之功效
。鮮何首烏具有解毒
、消癰、養(yǎng)血的功效
,塊根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
,卵磷脂為構(gòu)成神經(jīng)組織的主要成分,同時為紅細胞及其他細胞膜的主要原料
,并能促進紅細胞的新生及發(fā)育
。患者內(nèi)服外涂治療三個月
,便使皮科頑疾告愈
。
疏肝理氣法
【醫(yī)案分享】患者李某,女
,46歲,2006年9月16日初診
,一年前因工作失意
,在家閑坐,逐漸出現(xiàn)神疲乏力
、食欲減退
、失眠煩躁,面部逐漸出現(xiàn)灰黑色斑片
,尤以鼻背兩側(cè)左右眼眶下為著
。患者自述
,近四個月來每次月經(jīng)均提前8天以上
,并伴有經(jīng)前明顯的乳房脹痛及腹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淘\:左右眼眶下錢幣狀對稱性灰黑色斑片
,滿臉散在點滴狀褐斑,以唇周左右兩側(cè)為著,目窠微腫微青
,六脈虛弦
。
辨為肝郁血虛、脾失健運
。治以疏肝健脾和營
,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
【開方組成】內(nèi)服處方:熟地
,柴胡
,當(dāng)歸,白芍
,茯苓
,白術(shù),甘草
,薄荷
,生姜,丹皮
,山梔
。每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
,服五天
,停一天,連服二月
。外涂方仍用前方
。兩個月后面部灰黑色斑片及滿臉散在點滴狀褐斑消失30%以上。原方內(nèi)服外敷三個月
,皮損全部消退
。
【辨證思路】該患者肝郁日久,化火生熱
,煎灼營血
,故出現(xiàn)上述諸癥,此時用逍遙散已顯力薄勢單
,故選用丹梔逍遙散合黑逍遙散
,既解肝郁血虛,又瀉三焦之火
,服用近半年
,配合外涂方,使患者告愈
。
補腎疏肝法
【醫(yī)案分享】患者王某
,女
,46歲,2005年7月7日初診
,五年前面部出現(xiàn)黃褐色斑點
,后逐漸擴展成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诜畎呶魉幘S生素C
、維生素E,并外用3%氫釀霜后
,有一定效果
,但日曬后色斑更加明顯。四診所見:眩暈少寐
,怠倦無力
,伴腰膝酸軟,身體羸瘦
。舌紅少苔
,脈弦細。辨為肝腎陰虛
,腎水不能上潤肌膚
。
【開方組成】治以滋陰補腎疏肝,方用滋水清肝飲
,處方:熟地
,山藥,山茱萸
,茯苓
,丹皮,澤瀉
,佛手
,山梔,龜板
,知母,共10劑
,每日一劑
,水煎分二次服。外涂方如前不變
。二診時腰膝酸軟大減
,黃褐斑消失50%以上。前方略加變通內(nèi)服
、外涂二月有余
,顏面膚色正常
,隨訪一年未見復(fù)發(fā)。
【辨證思路】中醫(yī)認(rèn)為黑色素乃腎虛所致
,肝腎陰虛
,肝失疏泄,腎水不能上潤肌膚
,而生黑斑
。我們用滋陰補腎之法治其根本,佐疏肝之品
,共奏補腎疏肝之功
。氣血和,經(jīng)絡(luò)通
,則患者肌膚能榮
,色斑能除。
#祛斑# #色斑# #皮膚#
第九版方劑學(xué)方歌(全) 第九版方劑學(xué)方歌
第一章:解表劑
第一節(jié):辛溫解表劑
1. 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
2. 大青龍湯:大青龍湯桂麻黃
,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
,散寒清熱此方良
。
3. 桂枝湯:桂枝湯治太陽風(fēng),桂芍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
,汗出惡風(fēng)此方功。
4. 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用防風(fēng)
,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宜變通
。
5.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治水氣
,喘咳嘔噦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
,細辛半夏兼五味
。
6. 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荊陳研
,宣肺疏風(fēng)止咳喘
,姜湯調(diào)服不必煎。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劑
7. 銀翹散:銀翹散主上焦疴
,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
,風(fēng)溫初感此方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燃有?br>
9.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仲景麻杏甘石湯
,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壅肺咳喘急
,有汗無汗均可嘗
。
8. 桑菊飲: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
,蘆根為引輕清劑
,熱盛陽明入母膏。
10. 柴葛解肌湯:陶氏柴葛解肌湯
,邪在三陽熱勢張
,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
第三節(jié):扶正解表劑
12. 敗毒散:人參敗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獨芎,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感冒有奇功。
13. 參蘇飲:參蘇飲內(nèi)用陳皮
,枳殼前胡半夏齊,干葛木香甘桔茯
,內(nèi)傷外感此方宜。
13. 再造散:再造散用參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dāng)諳
。
14.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
,發(fā)表溫經(jīng)倆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
,少陰反熱曷能康
。
15. 加減葳蕤湯:加減葳蕤用苜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
,草棗薄荷共八味
,滋陰發(fā)汗此方魁。
第二章:瀉下劑
第一節(jié):寒下劑
18.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芒硝
,大黃枳實厚樸饒。去硝名曰小承氣
,調(diào)胃承氣硝黃草
。
19. 大陷胸湯:大陷胸湯用硝黃
,甘遂一克效力強,擅療熱實結(jié)胸證
,瀉熱邁水效專長
。
20. 大黃牡丹湯: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
, 腸癰初起腹按痛
,苔黃脈數(shù)服之康。
第二節(jié):溫下劑
21.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金匱方
,散寒通便止痛良
,細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溫下妙非常
。
22. 溫脾湯:溫脾參附與干姜
,甘草當(dāng)歸硝大黃,寒熱并用治寒積
,臍腹絞結(jié)痛非常
。
第三節(jié):潤下劑
24. 麻子仁丸(脾約丸):麻子仁丸小承氣,杏芍麻仁治便秘
,胃熱津虧解便難
,潤腸通便脾約濟。
25. 濟川煎:濟川歸膝肉蓯蓉
,澤瀉升麻枳殼從
,腎虛津虧腸中燥,寓通于補法堪宗
。
第四節(jié):逐水劑
27. 十棗湯:十棗逐水效堪夸
,大戟甘遂于芫花,懸飲內(nèi)停胸脅痛
,大腹腫滿用無差
。
第五節(jié) 攻補兼施劑
28. 黃龍湯:黃龍湯枳樸硝黃,參歸甘桔棗生姜
,陽明腑實氣血弱
,攻補兼施效力強。
第三章 和解劑
第一節(jié) 和解少陽劑
31.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供
,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
32. 蒿芩清膽湯:俞氏蒿芩清膽湯
,陳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殼兼碧玉
,濕熱輕宣此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