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俞穴
學(xué)穴位
2023-05-29 17:52:43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俞穴
穴位解析釋義
督俞穴別名高蓋穴、商蓋穴
、高益穴
。

1
、督俞
。督,督脈也
,陽氣也
。俞
,輸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陽氣由此輸向膀胱經(jīng)
。本穴為膀胱經(jīng)接受督脈陽氣之處
,故名
。
督俞穴
,別名高蓋。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督指督脈
,俞即轉(zhuǎn)輸
,此穴居督脈中點之旁
,是督脈之氣轉(zhuǎn)輸?shù)牟课唬拭接帷?/p>
督
,指督脈
。穴為督脈之氣輸注之處
,故名督俞。
督
,有督統(tǒng)
、正中之義
,指督脈
。俞,指腧穴
。督脈貫脊而行
,為臟腑諸俞之所依附
,故能督正諸俞
,貫通腰脊
。既為督脈之俞
,義為諸陽之督也
。督脈及脊柱居人身之中
,通乎脊柱
,可以總督諸陽,為背部諸俞之統(tǒng)帥
。
督俞穴,陽氣之俞
督
,督脈也
,陽氣也。俞
,輸也
,氣血通路
督俞
,名意指督脈的陽氣由此輸向膀胱經(jīng)
。本穴為膀胱經(jīng)接受督脈陽氣之處
,故名督俞
。
2
、高蓋
。高
,上也
,天部之氣也
。蓋
,護(hù)蓋也
。高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
,性干燥
,所處為天之天部
,如衛(wèi)外護(hù)蓋
,故名高蓋
。
3
、商蓋
。商
,計時之漏刻也
。蓋
,護(hù)蓋也
。商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弱小陽氣
。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性干燥
,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經(jīng)后散熱縮合為弱小的水濕之氣
,氣屬外衛(wèi)之護(hù)蓋
,而弱小水濕之氣則如從漏刻中滴出一般
,故名商蓋
。
4
、高益
。高
,上也
,天部之氣也
。益
,益助也
。高益名意指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純陽之氣
。本穴物質(zhì)為督脈傳來的純陽之氣
,性干燥
,與背俞各穴傳至膀胱經(jīng)的水濕之氣相比所處的天部層次為高
,對膀胱經(jīng)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有益助的作用
,故名高益
。
穴位含義:體內(nèi)所生的純陽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jīng)
。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guī)律:循膀胱經(jīng)上行
。
取穴
取穴方法:督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
,當(dāng)?shù)?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
。
主治疾病:心痛
,胸悶
,腹痛
,寒熱
、氣喘
。
穴位配伍:
督俞配天樞
、上巨虛
,治腹脹痛
。督俞配中脘
、足三里
,治胃脘脹痛。督俞配膻中
、中脘
、膈俞
、內(nèi)關(guān)
,治呃逆
。督俞配脾俞穴
、天樞穴
、足三里穴,治腹脹、腸鳴
。督俞配期門
、中脘
、內(nèi)關(guān)
、膈俞
,治肝氣犯胃之呃逆
。督俞配足三里
、膈俞
、脾俞、胃俞
,治脾胃不和之胃痛
、腹脹
、泄瀉
。督俞配膻中
、太沖
、陽陵泉
、中脘
、天樞
,治肝郁氣滯之胸脅脹痛
、腹痛
、腹脹
。督俞配心俞
、巨闕、厥陰俞
、內(nèi)關(guān)
、神門
、陰郄
、膻中
,治心脈痹阻之心痛胸悶
、喘息不得臥。督俞配心俞
、肺俞
、內(nèi)關(guān)、尺澤
,治心肺疾患
。督俞配內(nèi)關(guān)
,治胸痛
、胸悶
。督俞配合谷
、足三里,理氣和胃
,治胃痛
,呃逆
,腹脹
。督俞配肩井
、膻中
,清熱活血
,行氣止痛
,治乳癰
,乳腺增生
。督俞配心俞
、內(nèi)關(guān)
,治冠心病
。督俞配胃俞
、中脘,治胃痛
。臨床運用:冠心病
,心動過速
,心內(nèi)外膜炎
,胃炎
,膈肌痙攣
,乳腺炎
,皮膚病等。
養(yǎng)生保健
注意:督俞穴不可深刺
,以防氣胸
。
艾灸療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
我們都知道
,督脈
,就是人體的脊柱
。督
,監(jiān)督
、督察。監(jiān)督什么
?
都說人活一口氣
,這口氣是什么氣,就是人體的陽氣
。人之所以是熱血動物
,保持36度左右的體溫,這個熱量就是人體的陽氣
。人一死
,體溫自然就會變涼
,那是因為陽氣沒了,雖然體內(nèi)的陰血還在,但沒了動力的陰血
,只能是“死水一潭”
,人自然就掛了。所以
,陽氣對于人體最為重要。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三 陽氣說:“陽氣者
,若天與日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dāng)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
,衛(wèi)外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話什么意思呢?
我們翻譯一下就是:“人體的陽氣
,就好比天和日,如果失去其存在
,人的壽命就會縮短,而無法彰顯于世
。所以
,天體運行因為有了太陽的照耀而獲取了動能,因而人體的陽氣也可以使人體獲得向上的動力
,以確保身體不受外界的侵?jǐn)_?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回到正文
,督脈督察的是什么?
督察的就是人體的陽氣,以確保陽氣得以升發(fā)。大家都知道
,骨骼對于人體很重要,那最重要的骨骼是什么
,就是脊柱。你可以把人的胳膊
、腿全砍了
,但只要脊柱保持正常
,這人還是可以存活的。但如果脊柱骨折了
,這人空有胳膊
、腿,也活不了多久
,因為人體的陽氣將無法得到升發(fā)
,當(dāng)失去了陽氣這個動力之源,人也難以存活了。
既然督脈如此重要
,那位于膀胱經(jīng)上的督俞穴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它是督脈向膀胱經(jīng)灌注陽氣的重要氣血通路
,換言之
,是動力的接駁口。因為督脈只負(fù)責(zé)脊柱這一段
,而膀胱經(jīng)則是從頭貫穿到腳
,所以負(fù)責(zé)的范圍更廣。
任脈的膻中穴
,位于前胸兩乳中間的第四胸椎
,而膻中穴投影到后背督脈的點就是靈臺穴,靈臺穴旁開1.5寸
,即為督俞穴
,所以,它也與膻中穴一樣
,也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
。
當(dāng)人生氣時,常用一個詞叫“捶胸頓足”
,它有助于將憋悶在胸中的氣
,通過捶胸和頓足這兩個動作引氣下行,以達(dá)到寬胸理氣的作用
,而這個捶胸的點
,就是膻中穴。而膻中穴投影到后背督脈的點就是靈臺穴
,靈臺穴旁開1.5寸
,即為督俞穴,所以
,它也與膻中穴一樣
,也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只不過
,當(dāng)人生氣時
,自己可以捶胸頓足,但后背就需要外人幫助了
,通常我們把這種幫人順氣的做法叫做:“胡嚕前胸
,捶打后背”,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這樣的鏡頭
。
需要說明的是
,這種胸悶氣短的癥狀
,只是因為生氣導(dǎo)致經(jīng)絡(luò)受阻所致,如果是有器質(zhì)性的問題
,即使“胡嚕前胸
,捶打后背”也不會起作用了。
督俞穴,理氣止痛,強心通脈
督俞穴位于背部,為督脈之氣輸注之處
,部位近于心臟和胸膈
,故用針法可治療胸腹部疾病[9]。
督俞穴有理氣寬胸之功
,凡關(guān)腰
、脊、骨
、髓
、頭腦之病,但可酌取
。
寒熱、心痛
、腹鳴
、氣逆諸病督俞穴均能治之。
按摩手法:以雙手拇指指關(guān)節(jié)
,對準(zhǔn)穴位進(jìn)行點揉
,手法要均勻、柔和
,滲透
,以局部有酸痛感為佳。每次3分鐘
。
特效按摩:重按督俞穴
,可緩解心絞痛,或用刮痧板由上而下刮拭
,也可用艾條灸5~10分鐘
,可治腹脹、腹痛等胃腸疾病
。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有多少穴位?
膀胱經(jīng)共六十九穴
,有49個穴位分布在頭面部、項背部和腰背部
,18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后
,原穴為京骨穴,絡(luò)穴為足少陰腎經(jīng)之大鐘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首穴從內(nèi)眼角睛明穴
,上行額部(攢竹
、眉沖、曲差
;會神庭
、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
、承光
、通天、百會)
,分支至耳上角
,在枕部分出兩支向下,分別循行分布于背腰
、臀部
,末穴是小趾端至陰-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樞·寒熱病》提到:“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
,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在項中兩筋間
,入腦乃別陰蹻、陽蹻
,陰陽相交
,陽-入-陰,陰-入-陽
,交于目銳
。”足太陽膀胱經(jīng)有病時
,主要有瘧疾
、癲狂、目黃
、流淚
、小便不利、癃閉
、遺尿等癥狀
。
穴位:脈睮穴 睛明、攢竹
、眉沖
、曲差
、五處、承光
、通天
、絡(luò)卻、玉枕
、天柱
、大杼、風(fēng)門
、肺俞(輸)
、厥陰俞、心俞
、督俞
、膈俞、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腎俞
、氣海俞、大腸俞
、關(guān)元俞、小腸俞
、膀胱俞、中膂俞
、白環(huán)俞
、上髎、次髎
、中髎、下髎
、會陽
、承扶
、殷 門
、浮郄
、委陽、委中
、附分、魄戶
、膏肓俞
、神堂
、譩嘻
、膈關(guān)、魂門
、陽綱、意舍
、胃倉
、肓門、志室
、胞肓、秩邊
、合陽
、承筋
、承山
、飛揚
、跗陽
、昆侖
、仆參、申脈
、金門、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陰
,共67穴
。
人體一共有多少個穴位,各有什么作用
十四經(jīng)穴:分布于十二經(jīng)脈及任、督二脈上的腧穴
。
1
、手太陰肺經(jīng)(左右共22穴):常用中府
,云門
,尺澤,孔最
,列缺,太淵
,魚際
,少商
;
2
、手陽明大腸經(jīng)(左右共40穴):常用:商陽,二間
,三間,合谷
,陽溪
,偏歷,手三里
,曲池,手五里
,臂臑
,肩髃
,扶突,迎香
;
3
、足陽名胃經(jīng)(左右共90穴):常用:承泣
,四白
,地倉
,頰車
,下關(guān)
,頭維,乳根
,梁門,天樞
,歸來
,伏兔,梁丘
,足三里,上巨虛
,下巨虛
,豐隆
,沖陽
,解溪,內(nèi)庭
,歷兌;
4
、足太陰脾經(jīng)(左右共42穴):常用:隱白
,太白,公孫
,三陰交,地機
,陰陵泉
,血海
,大包
;
5、手少陰心經(jīng)(左右共18穴):常用:極泉
,少海,通里
,陰郄
,神門
,少沖
;
6
、手太陽小腸經(jīng)(左右共38穴):常用:少澤,后溪
,腕骨
,支正
,天宗
,顴“繆”:(改“骨”字旁liao),聽宮
;
7、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左右共134穴):常用:睛明
,攢竹
,天柱
,大抒
,風(fēng)門,肺俞
,厥陰俞
,心俞,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胃俞
,三焦俞,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guān)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
,中膂俞,白環(huán)俞
,上“繆”:(改“骨”字旁)
,次“繆”:(改“骨”字旁),中(“繆”:改“骨”字旁)
,下(“繆”:改“骨”字旁),承扶
,殷門
,委中
,志室
,秩邊,合陽
,承筋,承山
,跗陽
,昆侖,京骨
,至陰;
8
、足少陰腎經(jīng)(左右共54穴):常用: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鐘,照海
,復(fù)溜,橫骨
,大赫
,俞府;
9、手厥陰心包經(jīng)(左右共18穴):常用:天池
,曲澤,間使
,內(nèi)關(guān)
,大陵
,勞宮
,中沖;
10
、手少陽三焦經(jīng)(左右共46穴):常用:關(guān)沖,中渚
,陽池
,外關(guān)
,支溝
,肩“繆”:(改“骨”字旁),翳風(fēng)
,耳門
,絲竹空
;
11
、足少陽膽經(jīng)(左右共88穴):常用:瞳子“繆”:(改“骨”字旁),聽會
,風(fēng)池
,肩并
,日月
,帶脈,環(huán)跳
,風(fēng)市,陽陵泉
,光明
,懸鐘,丘墟
,足臨泣
,足竅陰;
12
、足厥陰肝經(jīng)(左右共28穴):常用:大敦,行間
,太沖,曲泉
,章門
,期門
;
13
、督脈(共28穴):常用:腰俞,腰陽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