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外陵穴意義:胃風吹揚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取穴方法:外陵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
,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功能作用:沉降胃經(jīng)經(jīng)氣中的脾土塵埃
。主治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穴位配伍:
外陵配子宮
、三陰交,治痛經(jīng)。外陵配曲池、上巨虛、闌尾,治急性闌尾炎。外陵配太沖、三陰交艾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
,艾條灸5~10分鐘。按摩法:
外陵穴,外,意指腹中線外側
。陵,指高起處。穴在臍腹外下方,當腹直肌隆起處,故名外陵。外陵穴,經(jīng)外脾土之丘。外陵穴,外,指本穴氣血作用的部位在經(jīng)脈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外陵,名意指胃經(jīng)的脾土微粒輸送胃經(jīng)之外。本穴物質為胃經(jīng)上部太乙、滑肉門、天樞諸穴,胃經(jīng)下部氣沖等穴傳來的天部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上下風氣交會后在本穴形成了一個風氣場的駐點,隨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則隨著在本穴的風停氣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積的土丘,故本穴名為外丘。外陵穴之前
,是天樞穴當水壩開閘時
中醫(yī)的很多理論
,都來自于人類對自然界和自身的認識,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采取了取象比類的方法,在穴位的命名上,也不例外。從天樞這個樞紐開閘放出的經(jīng)水,到了外陵穴沉降,堆積出一小塊灘涂丘陵,這就形成了外陵穴。外陵穴,治療繞臍腹痛
既然外陵穴,是由天樞穴下泄的經(jīng)水沖積形成的脾土丘陵
,因此,這種堆積,有時反而會影響經(jīng)水的順暢下泄按摩手法:仰臥,用中間三個手指按揉外陵1~3分鐘
足陽明胃經(jīng)經(jīng)穴歌訣
四十五穴足陽明
手三陰經(jīng) 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
手三陽經(jīng) 為:手太陽小腸經(jīng)
足上的六條經(jīng)脈
足三陽經(jīng)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這樣的話:足陽明胃經(jīng)有:45個穴
足三陰經(jīng)為:足太陰脾經(jīng)
你只要記住三組數(shù):37
頭維穴:治療目痛
翳風穴:治療耳聾、耳鳴
頰車穴: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牙痛
顴髎穴:治療面部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
上關穴:治療耳聾
下關穴: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
大迎穴: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牙痛
四白穴: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目部疾患
、面神經(jīng)痛巨髎穴: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
、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淚囊炎水溝穴:治療昏迷、中暑
、休克兌端穴:治療鼻竇炎
、鼻息肉、牙齦腫痛神庭穴:治療頭痛
承漿穴:治療糖尿病
胸部腹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治療咳喘
璇璣穴:治療咳喘、咽喉腫痛
神藏穴:治療咳嗽
陽白穴:治療頭痛
絲竹空穴:治療偏正頭痛、目眩
睛明穴:治療眼部諸疾患
上星穴:治療頭痛、目痛
攢竹穴:治療眼部疾患
地倉穴: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及痙攣、口角炎
、口腔炎華蓋穴:治療咳喘
、胸滿禾髎穴:治療鼻衄、鼻息肉
、鼻炎梁門穴:治療胃腸脹痛
、腹泄、不思飲食中脘穴:治療胃腸疾患
、氣喘下脘穴:治療胃腸疾患
水分穴:治療水腫
、腸鳴、腹痛、腹脹神闕穴:治療腸鳴
、腹痛、腹泄、虛脫氣海穴:治療泌尿
、生殖系統(tǒng)諸癥、便秘、虛脫、水腫膻中穴:治療氣短、哮喘
、噎嗝鳩尾穴:治療胃痛
、嘔吐、氣喘、胸滿上脘穴:治療胃腸疾患
瞳子髎穴:治療眼部疾患
、頭痛承泣穴: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眼跳
、目部疾患迎香穴:治療鼻病
、面神經(jīng)麻痹、面腫關元穴:治療泌尿
、生殖系統(tǒng)諸癥、虛脫、體質虛弱中極穴: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諸癥
曲骨穴:治療遺精、赤白帶
云門穴:治療咳嗽、喘息
、胸悶期門穴:治療胸肋痛
、嘔吐、消化不良不容穴:治療腹?jié)M
、嘔吐、胸痛、吐血、咳嗽章門穴:治療嘔吐
、腹脹、腰冷背痛太乙穴:治療胃腸疾患
天樞穴:治療胃腸疾患
、水腫、月經(jīng)不調大橫穴:治療腹泄、便秘
、小腹痛、胃下垂橫骨穴:治療精索及睪丸痛、淋病
、遺精、尿閉人迎穴:治療咽喉腫痛、高血壓
缺盆穴:治療咳喘
、胸滿、項強水突穴:治療咽喉腫痛、咳喘
、頸腫外陵穴:治療臍周痛
帶脈穴:治療婦女經(jīng)帶病
、腰肋痛水道穴:治療小腹脹滿、尿閉
、腹水、精索及睪丸痛府舍穴:治療腹痛
氣舍穴:治療咽喉腫痛、咽食不利
、頸項強痛氣戶穴:治療咳喘
、胸肋脹痛中府穴:治療咳嗽、喘息
、胸痛靈墟穴:治療咳嗽
、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神封穴:治療咳嗽
、胸肋脹痛氣沖穴:治療陰莖腫痛
沖門穴:治療腹脹痛、尿閉
人體背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治療哮喘
秉風穴:治療肩胛痛
天宗穴:治療肩胛痛
臑俞穴:治療肩臂酸痛
膈俞穴:治療咳嗽、吐血
魂門穴:治療腸鳴
脾俞穴:治療腹脹痛
、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肩井穴:治療頭項痛
、肩背痛、乳腺炎、肩凝關元俞穴:治療腰痛
、便秘、腹泄、腹脹膀胱俞穴:治療膀胱諸癥
、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秩邊穴:治療腰痛
、坐骨神經(jīng)痛、前列腺炎白環(huán)俞穴:治療遺精
、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會陽穴:治療痛經(jīng)
胳膊手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商陽穴:治療手痛麻
少商穴:治療喉啞、麻痹
合谷穴:治療中風、感冒
陽溪穴:治療手痛麻
陽池穴:治療感冒、上肢
曲池穴:治療肘中痛
肩髃穴:治療肩臂不舉
曲垣穴:治療神經(jīng)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治療風濕性肩周炎
肩貞穴:治療肩關節(jié)炎
臂臑穴:治療頸椎病、手臂不舉
消濼穴:治療頸痛
清冷淵穴:治療肩痛、頭痛
天井穴:治療喘息
中魁穴:治療手指不伸
支溝穴:治療大便秘結
四瀆穴:治療齒痛
京門穴:治療腰肋痛、腸鳴
三焦俞穴:治療腹脹
氣海俞穴:治療腰痛
肩中俞穴:治療肩背痛、咳嗽
肩外俞穴:治療肩胛痛
手三里穴:治療齒痛
少澤穴:治療口干
液門穴:治療手臂痛
前谷穴:治療吐血
后溪穴:治療肘臂痛麻、耳聾
中渚穴:治療頭痛
腕骨穴:治療腕痛、麻痹
內關穴:治療半身不遂
大陵穴:治療心臟病
神門穴:治療失眠
勞宮穴:治療中風
少商穴:治療喉啞
陽谷穴:治療臂痛
養(yǎng)老穴:治療肩臂痛麻、弱視
外關穴:治療上肢麻痹
支正穴:治療肘臂痛
尺澤穴:治療咳嗽
小海穴:治療上臂痛麻
青靈穴:治療肘關節(jié)傷痛
尺澤穴:治療咳嗽
曲澤穴:治療肘痛
少海穴:治療頭目眩暈
間使穴:治療調經(jīng)
列缺穴:治療頭痛
魚際穴:治療齒痛
少府穴:治療心臟病
人體腿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治療下肢麻痹、腰痛
陰市穴:治療腿痛
梁丘穴:治療膝部麻痹
犢鼻穴:治療腳氣
足三里穴:治療腳氣、麻痹
上巨虛穴:治療四肢痛麻、腰痛
條口穴:治療肩臂不舉
豐隆穴:治療下肢痙攣
下巨虛穴: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
環(huán)跳穴: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
膝陽關穴:治療膝關節(jié)炎
、下肢麻痹、腳氣地機穴:治療小腿痛麻
、胃腸病陽陵泉穴:治療半身不遂
、關節(jié)炎解溪穴:治療腳痛、頭暈痛
、便秘沖陽穴:治療胃脹
、足麻痹陷谷穴:治療胸脹痛、盜汗
內庭穴:治療腿腫
、頭痛、轉筋箕門穴:治療腿痛、生殖器病
足三里穴:治療腳氣
、麻痹血海穴:治療一切血病
、婦科病陰谷穴:治療膝痛
、陽痿、帶下風市穴:治療下肢麻木
陰陵泉穴:治療糖尿病
、腰病中瀆穴:治療半身不遂
、麻痹、下肢病漏谷穴:治療小腿痛
三陰交穴:治療前列腺炎、消化不良
三陽交穴:治療小腿痛
陽輔穴:治療腰腿痛
懸鐘穴:治療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復溜穴:治療下肢麻痹
太溪穴:治療四肢麻痹
照海穴:治療下肢病、腎病
公孫穴:治療一切氣病
環(huán)跳穴:治療腰腿痛
承扶穴: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
殷門穴:治療腰腿痛
委中穴:治療腰背痛
筑賓穴:治療腿痛
承山穴:治療內外傷痛
飛揚穴:治療腳氣、眩暈
、小腿無力跗陽穴:治療下肢麻痹
、腰胯痛昆侖穴:治療頭痛、眩暈
、腰痛申脈穴:治療痙攣
、此穴主伸展一切浮郄穴:治療便秘、膝關節(jié)痛
、吐瀉、坐骨神經(jīng)痛委陽穴:治療膝關節(jié)痛、此穴解熱
合陽穴:治療脊髓病
、抽筋承筋穴:治療一切筋痛
金門穴:治療癲癇
、筋病京骨穴:治療腳痛
仆參穴:治療足跟骨痛
腳部足底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治療高血壓、呃逆
、此穴主將一切丘墟穴: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
、腰痛、肺炎、肋膜炎解溪穴:治療腳痛
、頭暈痛、便秘中封穴:治療全身麻痹、腰痛
、遺尿沖陽穴:治療胃脹
、足麻痹足臨泣穴:治療全身麻痛、眩暈
陷谷穴:治療胸腹痛脹
、炎腫、盜汗太沖穴:治療腰痛、調經(jīng)
內庭穴:治療腿腫
、頭痛、轉腹行間穴:治療便秘、腹痛
、腰痛俠溪穴:治療耳聾
、頭暈痛、下肢麻痹厲兌穴:治療足痛
、腦貧血、麻痹多夢
1、美容穴——天容
2
、腰椎盤突出穴——筋縮3
4
、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涌泉5、咳喘穴——中府
6
、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7
、補氣穴——經(jīng)渠、氣海
8
、夜間 咳嗽穴——魚際9
、明目穴——中渚10、感冒
、白內障穴——肩髃11
、白發(fā)穴——浮白12、乳腺炎穴——天池
13
、暈車穴——關沖14
、膽囊炎穴——日月、肝俞15、急性胃痛
、急性腸炎穴——曲澤16
、疲勞穴——液門17、腰酸穴——風市
18
、高血 脂穴——環(huán)跳19
、慢性肝炎穴——三陰交20、化痰穴——豐隆
21
、消化不良穴——率谷穴22
、 抽筋、扭筋穴— —陽陵泉23
、鼻出血穴——內庭24
、蕁麻疹穴——太沖、風池25
、口腔潰瘍穴——間行26
、痛經(jīng)穴——蠡溝、帶脈
27
、腰背痛穴——委中28
29
30
31、外腳踝關節(jié)穴——丘墟
32、痛風穴——復溜
33
34、性功能穴——會陰
35
36、心臟補血穴
37、落枕
38
39、甲亢穴——天柱
40
41
42
43、口眼歪穴——頰車
44
、水腫穴——承漿45
、靜脈曲張穴——太淵46、老人癡呆穴——老人穴
47
、耳炎穴——前谷48
、黃褐斑穴——天容
49、半身不遂穴-----風市
、足三里50
、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51
、中暑穴——十宣、人中
【經(jīng)絡循行】
足陽明胃經(jīng)起始于頭部鼻旁,循行經(jīng)額顱中部
5 足陽明胃經(jīng)腧穴主要有承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