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
道醫(yī)
2023-06-24 20:05:41

古人的經典著作
,對氣功療法的發(fā)現和理論的建立
,叫做“內視功夫”
。所謂“內視功夫”
,是與“外象解剖”相對而言的。按“外象解剖”,也就是解剖人物的尸體
,考其歷史
,自有文字記載,遠在商代的殷紂王朝
,就有敲骨驗髓
、剖腹辨胎的萌芽事例。漢代的王莽時候與唐代宋代諸王朝
,都有正式的“敕旨”,令太醫(yī)院解剖罪人
,繪制銅人圖等著作傳世
。又考對禽獸的解剖,遠在周秦之際
,就有很高明而又完善的方法
,總其大成的人當推伯樂了。自此以后逐漸發(fā)展
,繼承他的傳授
,有《中經》、《寧馬記》
、《六畜譜》等專書傳世
。他不但掌握了禽獸的生長規(guī)律和生活特性,能夠“相馬”
,辨識出好壞的特點
,而且掌握了禽獸的生理解剖體系,能夠施行各種外科手術
,醫(yī)治禽獸的一切癰
、疽、癀
、丹毒等等疾病
,和施行“宮”、“閹”人
、獸
,禽的開刀截除手術,這些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開刀手術上
,對生理解剖是富有研究價值而非常精美的科學。例如“閹雞”
,在腋下第三四肋間開刀(或季肋)
,施行睪丸截除術,既不出血,又不化膿
,不但不損害雞的健康
,而且閹雞特別肥壯。閹割了的牛
、馬
、騾亦是如此,都是有力的證明
。
以上所概說的外象解剖
,正和西醫(yī)的解剖人物尸體是一樣道理。古人對這種方式方法又叫做“外求”
。它在祖國醫(yī)學理論中
,在整體觀和統(tǒng)一運用原則之下,并不居重要的地位
,因為“外求”是與“內視”而向“內求”的道路相對而言的
。也就是“內”“外”兩條道路基本不同之處。因此
,“內視
,的“氣化論”、“經絡論”的理論體系與西醫(yī)的單純尸體解剖就“內”
、“外”攸分
,“同而不同”了。又因融匯了氣功的獨特實踐和理論
,就建立了祖國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
《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作者周潛川同志,已于1971年病逝
,生前曾在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任中醫(yī)師多年
,對氣功及藥餌療法有較深的研究,《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
、《氣功療法峨眉十二莊釋密》和《峨嵋天罡指穴法》等書
,就是他多年從事氣功研究的成果。
目錄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jié) 寫作的目的和原則
第二節(jié) 材料的搜集和我的經驗體會
第二章 介紹現行氣功療法的正確參考書
第三章 氣功與藥餌合一的辯證理論
第一節(jié) 總論
第二節(jié) 藥物療法的配合
一 引言
二 心臟病的舉例
三 肝臟病的舉例
四 脾臟病的舉例
五 肺臟病的舉例
六 腎臟病的舉例
七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的舉例
八 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的舉例
九 其他——失眠癥
、高血壓癥等病舉例
第三節(jié) 服餌療法的配合
一 引言
古代的食醫(yī)技術
丹道家攝生服餌方法與近代營養(yǎng)學
食醫(yī)的五味
、五臟調配原理
服餌的發(fā)展與食譜的流弊
二 心臟病的食譜
三 肝臟病的食譜
四 脾臟病的食譜
五 肺臟病的食譜
六 腎臟病的食譜
七 其他病癥食譜的舉例
第四章 介紹舊式的氣功療法與評價
第一節(jié) 練功的禁忌事項
第二節(jié) 動功
一 總論
二 分類
武當派的太極十三式
少林派的達摩易筋經十二式
華佗的五禽圖
太陽宗的火龍功
nq化功
虎步功
峨眉宗的十二莊
其他雜修術
第三節(jié) 靜功
一 總論
二 分類
保健性的氣功口訣
心臟病的練功方法
肝臟病的練功方法
脾臟病的練功方法
肺臟病的練功方法
腎臟病的練功方法
胃病的練功方法
……
第五章 介紹練功出了偏差的救治常識
第六章 舊社會中氣功療法被人利用的真象
第七章 附錄
有高手請把健身氣功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的口令音樂發(fā)給我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氣功動功功法
。八段錦由八節(jié)組成
,體勢動作古樸高雅
,故名。八段錦形成于12世紀
,后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
八段錦的體勢有坐勢和站勢兩種。坐勢練法恬靜
,運動量小
,適于起床前或睡覺前穿內衣鍛煉。站勢運動量大
,適于各種年齡
、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鍛煉。站勢八段錦的練法如下:
①雙手托天理三焦
。自然站立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兩眼平視前方
,舌尖輕抵上腭
,用鼻呼吸
,周身關節(jié)放松,兩手自然下垂
。寧神調息
,氣沉丹田。兩臂慢慢自左右側方上舉
,至頭頂
,兩手十指交叉,翻掌
,掌心向上托起如托天狀
,同時兩腳跟提起離地。稍停頓后
,兩臂放下復原
,同時兩腳跟放下著地。
② 左右開弓似射雕
。自然站立
。左腳向前跨出一步,兩腿彎屈成騎馬式
。兩手在胸前交叉
,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眼看左手
,然后左手握拳,食指向上翹起,拇指伸直與食指成八字撐開
。接著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
,頭隨而左轉,眼看左手食指
,同時右手握拳
,展臂向右平拉如拉弓狀。還原成自然站立
,再練右式
。
③調理脾胃臂單舉。自然站立
,兩腳平行
,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
。右手翻掌上舉
,五指并緊,掌心向上
,指尖向右
,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
,指尖向前
。稍停后,復原
。然后左手翻掌上舉
,練左式。
④ 五勞七傷向后瞧
。自然站立
,兩手掌心緊貼腿旁。頭慢慢向左轉
,眼望后方
。復原。頭再慢慢向右轉
,眼望后方
,復原。
⑤ 搖頭擺臂去心火
。兩腿分開
,相距約三腳長的寬度,屈膝成騎馬式
,兩手扶大腿部虎口向著身體
。上體及頭前俯深屈
,隨即在左前方盡量作弧形搖轉,同時臀部則相應右擺
,左腿及左臂適當伸展
,以輔助搖擺。稍停片刻后
,復原
。然后向相反的方向,練右式
。
⑥兩手攀足固腰腎
。自然站立。上身緩緩向前深屈
,膝保持挺直
,同時兩臂垂下,兩手握住兩足尖
,或兩手指尖觸兩足踝
,頭略抬高。稍停后
,復原
。兩手在背后抵住脊骨,上身緩緩向后仰
。復原
。
⑦攢拳怒目增氣力
。兩腿分開
,屈膝成騎馬式,兩手握拳放在腰旁
,拳心向上
。右拳向前方緩緩擊出,右臂伸直
,拳心向下
,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稍停后
,復原。左拳向前方緩緩擊出
,練左式
。
⑧背后七顛諸病消。自然站立
。兩手臂自然下垂
,掌心貼大腿前
。兩腿保持伸直。兩腳提起離地約1~2寸
,同時頭向上頂
。稍停后,兩腳跟下落著地
,身體放松
,仍為自然站式。復原
。
二十年前拳友倪露奎借給我一本木刻版本《易筋經八段錦合刻》一書
,是蘇州振行新書社藏版。此書圖文并茂
、闡述清楚
,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真是愛不釋手
,于是將全書描錄下
,然后歸還。近幾年來
,又見好友周曉東拳師授傳《達摩易筋經》第六勢
,即“出爪亮翅式”,鍛煉者都說效果很好
,所以深受人們歡迎
。我受他的啟發(fā)以后,發(fā)現我們峨媚氣功大師周潛川在《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洽偏差手術》一書中也有載有“少林達摩易筋經十二式”的闡述
。
今將周大師的有關內容與咸豐八年木刻版古本《易筋經十二圖》加以合編補充
,可以豐富《達摩易筋經》也有益于練此功的愛好者。
但是以上兩書
,都有各自的門派特點
,要編成觀點一致的內容,似有困難
,因此
,我決定用以下方法,進行敘述
,以供探討
。
(一)保持原貌,在文句上一字不改
,如遇疑準之處
,用本人的按語,談我的見解
。
(二)名曰:《少林派達摩易筋經十二式》實是少林峨嵋兩派秘訣大成:同時亦彌補《峨媚十二莊》的不足之處
,最可貴的是周先生能將古文易筋經的拳經釋密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
,精義不變,完全符合古代養(yǎng)生家的哲理
,又符合中醫(yī)學說
。
(三)其中韋馱獻杵第一勢等所站的腳型,與少林派立式有所不同
,前者采用的是“外八字型”
,后者是“方型”,站立的腳型不同.而內經氣脈的走向
,也就不同了
。“外八字型”走的是三陰氣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叫汀弊叩氖侨柦洠@是佛
、道兩家練功的根本區(qū)別
,須得愛好者細細琢磨和探討。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
,為佛祖達摩創(chuàng)造
。據傳,達摩自印度東來
,住錫少林寺
,傳授佛門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我國的第一代祖師(照印度推算他是二十八祖)
。他看到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
,因此,他創(chuàng)造這一套練功的功法
。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
。關于靜功的練法
,歷代傳授
,逐漸失真,后來的禪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闡發(fā)
,對于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
。我曾普遍地叩問幾位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范圍
,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
,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
,競至不能配合運用了
。直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
,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
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
,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少林寺,與原來的“靜功圖”
、“擊技語”已有所不同
。我曾訪問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鑒定其優(yōu)劣
,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擇是精美的
。我根據前輩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
,運用起來
,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fā)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
,征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
。按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式 韋馱獻杵的口訣
韋馱獻杵的架子
,與第二節(jié)三式是有密切關系的
,這三種姿勢是易筋經動功的基礎,練氣的入門
。這個架子開始運用平心靜氣
、斂神的原則,結合人體的內景生理
,經氣脈運用得非常合理
。深得“動中涵靜”、“動靜兩賅”的材義
。尤其對于調節(jié)肺氣
,發(fā)揮“肺主均衡”的作用,一開始便從這里下手
,單刀支入直接掌握了“肺為氣商”的關鍵
,控制了全體氣運的總根紐,是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少F的方法
,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確高明得多。細細體會口訣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式韋馱獻杵的口訣如下:
立身期正直
,環(huán)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
這口訣的意思
,是說開始練功,第一項的操作要把身體端正直立
,不能用勁
,全身放松。要想做到這項要求
,必須先把“地盤”站好
,解決腳下“立”的問題。兩腳不可并踵站立著
,一經井立
,腳下氣機發(fā)動,就會有勁
,反而緊張不會松軟了
。因此,必須兩腳相距約一尺二三寸的距離
,最好以本人的腳為標準
,兩只腳的距離等于一腳掌的長度。同時后踵和腳尖必須看齊
,兩腳的內側空檔里
,立成一個長方形的樣子。第二項操作
,要把存往豎立端直
,不可弓背彎腰,把兩肩的“肩禺穴”(即肩的尖端處)微投向上略抬3.4公分高
,則脊拄就會自然筆直
,而不帶一點強硬的滋味。
第三項操作
,兩眼半睜半閉
,平視正前方,這樣可以收到澄心和斂神的作用
,因為“眼上視則心神上浮
,眼下視別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項操作
,兩手順應自然地下垂
,輕貼著大腿的外側。第五項操作
,運動垂眷的兩手,同時從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
,先伸后屈
;兩掌心相對
,緩緩向胸前收腕,距胸前約一拳停止
,把兩掌相接“合十當胸”
,與兩乳之間的“應中穴”相對。這樣能使肺臟上下左右“位置適中”
,升降開合手吸合度
,以能達到“氣定”的要求,氣機能定
,則心境澄清
,神意內斂了。
按:兩掌前起
,是起陰掌還是起半陰半陽掌
,沒有說清楚,學者進一步摸索
。
第二式 橫擔降魔杵的口訣:
足趾柱地
,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
,目瞪口呆
。
這口訣的意思是說,緊接第一式姿式動作之后
,一面把兩掌交成“陰掌”(掌心向下)
。顧著左右的方向,從合十當胸的架子
,向左右外開
,與肩相平行,開成個一字形
,這架子店字叫做“橫擔降魔杵”
,是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因為這時會自覺兩肩沉重
,如負重擔似的
,一面把后踵升起,腳尖點地
,功夫深了
,只用腳大拇趾點地,其余四趾是憑空離地的
,這種動作必須配合兩拿左右外開的運行
,上下同時操作,不可參前落后。在這個動作當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
,才能做到心平氣靜的境界
,心平氣靜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樣子,如果目瞬則視亂
,口動則氣粗
,那就作用相反,而腳尖點地
,必然站立不穩(wěn)
,東倒西歪,飄搖欲墜了
。
按:交成“陰掌”(掌心向下)
,這個“交”字,應該用“變”字
,合十掌要變陰掌
,須將合十字向正前方伸筆直,邊開邊翻成陰掌
,同時后踵配合離地騰起至足趾尖點地
第三式 掌托天門的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視
,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骸脅渾如植
,咬緊牙關莫放寬
。
舌下生津將腭舐,鼻中調息覺心安
,兩掌緩緩收回處
,用力還將挾重看。
這口訣的意思
,是說接連著“橫擔降魔許”之后
,順著一字形的架子,兩手繼續(xù)向上作半圓周的動作
,同時兩掌隨著胳臂向上作半圓的當中
,把“陰掌”緩緩翻成“陽掌”(掌心向上)。令兩掌心朝天
,兩掌的中指微微接觸
,直對“天門”(前額發(fā)際內二寸),這時兩個胳臂巳變成平行筆直
,微微偎傍著兩耳門
,這種架子名叫“掌托天門“。同時用“眼根”的意識向上“內視”
,從“天門”觀看到兩掌
。切切注意不可仰頭真的用眼去看
,誤用“觀法”必然頭暈腦脹,而且站立不穩(wěn)了
。在這動作的同時
,還須用腳尖點地
,繼續(xù)升起后踵
,以不能再升高為度。后踵且須微微向兩例分開些
,使“陰蹺庫”收合
,關閉“地戶”,使三陰的氣脈順三陽而逆行上升
。同時使“會陰”絡穴松開
,以期“督脈”會給三陽氣脈,發(fā)生都督綱維的均衡作用
,使背三關自然通暢
。同時架子會自然站主穩(wěn)固,這種架子看似簡單
,實屬細膩
,很難做到純熟,如果練得合度
,全身氣脈會自然繃張起來
,自覺渾身如鋼鐵的堅強,似樹干一般的牢植
,尤其以兩例的脅
、肋、髀
、骶
、股、等部位
,肝臟
、膽腑、脾臟所流行的經道特別明顯
。
其次
,緊接著上述動作,把左右六個大牙齒微微咬著
,緩緩咬緊運氣
。自覺咬緊牙關之后,開耳根震動
,上及兩鬢為度
,同時舌頭微微舐觸上腭
,承接津液合在口內,呼吸由口呼口吸改為鼻呼鼻吸
,把息調勻
,調到細而長,綿綿不斷為標準
。再次
,把托天門的兩掌就原勢捏成拳頭,仍分左右
,依照原來上舉時的老路子
,往回下降,好似去挾腋下的東西
,返還“橫擔降魔桿”的架子
,同時雙腳也一齊動作,上下配合
,不可參差
,緩緩落平后踵,還原站立著
。
第四式 搞星換斗的口訣:
只手擎天掌復頭
,更從掌內注雙眸,鼻吸口呼頻調息
,兩手輪回左右眸
。
這口訣的意思,是就連接第三式的動作而說的
,就橫擔降魔桿的架子
,把右手單拿緩緩向右上方舉直,在上舉的過程中
,把拿向前方變到左面而內向著頭頂
,扔舊保持陰掌(掌心扔向下)。同時掉頭向右偏視
,注視右手陰掌的掌心
。在右掌運動的同時,左拿則相反地向下降落
,一邊下落
,一邊向背后轉移,用手背貼著“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兩旁
,橫開約三寸)
。這時內里氣機的吐納,須用“鼻吸口呼”的方法
,把息調勻
。最吃緊的關鍵是一面用眼注視掌心
,一面則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行貼著的腰眼,隨著呼吸的吐納
,腰眼合自然發(fā)生一凸一凹的作用
,“念和手背隨著這種凸凹的動作,也隨順著它報報運動著
。呼吸的次數可以隨便
,三次五次,不必拘執(zhí)
。
其次
,照著上述的操作
,相反地把左手上的
,應該糾正過來。因為這種架子是托天門的方法
,是練三陰氣脈外開的法子
,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換斗的架子
,是把三陰氣脈收曰內斂
,變換成回陽的架子,去練三陽氣脈的方法
,所謂摘星換斗的含義
,從外向內才謂摘,等于說摘花摘葉
,有收摘的意思
,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狀形容比喻這個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的口訣:
兩腿前弓后箭
,小腹運氣空松
,用意存于兩膀,擒拿內視雙瞳
。
這口訣的意思
,是接著摘星換斗而運動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
,列舉如下:
第一動作
,就摘星換斗的架子,必須在左手向上
,右手貼腰眼的姿勢開始
,順著“左陰右陽”氣脈的自然規(guī)律,以右手右腿領先
,千萬不可操作反了
。
把右手從右腰眼離開
,微微向下垂,順勢向右前方變成陽掌
,向前抄去
,緩緩抄到與肩相平,肘臂微屈
,有似仰月
,同時把掌變成陰掌的“擒拿手”(腕部與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攏
,如雞頭形
。氣機集中在掌心勞宮穴),心念集中在掌中
,有如挽著牛尾巴向后倒拉
。
第二動作,在右手操作的同時
,右腳一齊開始向右前方上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