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章句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
,內(nèi)容涉及政治
、歷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
【第一章】小恩小惠,不知為政
【原文】
子嚴(yán)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 不知為政。歲十一月
,徒杠成
;十二月,輿梁成
,民未病涉也
。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濟之
?故為政者,每人而 悅之
,日亦不足矣
。”
【譯文】
子產(chǎn)主持鄭國的政事時
,曾經(jīng)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 溱水和洧水
。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并不懂得從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
,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
,老百姓就 不會為渡河而發(fā)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
,就是出門 鳴鑼開道都可以
,怎么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 執(zhí)政的人要去討得每個人的歡心
,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

【第二章】君臣之道
,恩義為報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
,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
,則臣視君如寇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王曰:“禮
,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
曰:“諫行言聽
,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
,則君使人導(dǎo)之出疆
,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
,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
,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
,諫則不行
,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 民
;有故而去
,則君搏執(zhí)之,又極②之于其所往
;去之日
,遂收其 田里。此之謂寇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艹穑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dāng)手足
,臣下就會把君主當(dāng)腹心;君主把臣下當(dāng)狗馬
,臣下就會把君主當(dāng)一般不相干的人
;君主把巨下當(dāng)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dāng)仇敵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齊宣王說:“禮制規(guī)定,已經(jīng)離職的臣下也應(yīng)為過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yōu)樗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孟子說:“臣下有勸諫
,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議
,君主聽從.政治上的恩惠下達(dá)到老百姓
。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打發(fā)人送他出國境
,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
, 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這就叫做三有禮. 這樣做了
,臣下就會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
,勸諫
,君王不接 受;建議
,君王不聽從
。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離去
,君主把他捆綁起來
,還想方設(shè)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dāng)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這種情況叫做仇敵
。君臣之問像仇敵一樣,還有什么孝可服呢
?”【第三章】中養(yǎng)不中
,才養(yǎng)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養(yǎng)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①
,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
,則賢不肖之相去
,其間不能以寸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孟子說:“品德修養(yǎng)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yǎng)不好的人
;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樂于有好的父親和兄長
。如果品德修養(yǎng)好的人拋棄品德修養(yǎng)不好的人
;有才能的人拋 棄沒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謂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別
,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來計量了
。”
【第四章】有所不為
,而后有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
,而后可以有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子說:“人要有所不為
,然后才能有所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第五章】言人不善
,如后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dāng)如后患何
?”
【譯文】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
,招來后患如何是?”
【第六章】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義所在
。”
【譯文】
孟子說:“通達(dá)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
,做事不一定非有結(jié) 果不可
,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第七章】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譯文】
孟子說:“偉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第八章】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則居之安
;居之安,則資之深
;資之深
,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譯文】
孟子說:“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
,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自己有所收獲
,就能夠掌握牢固
;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
;積累得深厚
,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
,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獲
。”
【第九章】博學(xué)詳說
,將以返約
【原文】
孟子曰:“博學(xué)而詳說之
,將以反說約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
孟子說:“廣博地學(xué)習(xí)
,詳盡地解說,目的在于融會貫通后返歸到簡約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第十章】以善養(yǎng)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
,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養(yǎng)人,然能服大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
,未之有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
孟子說:“單憑善就想陵人心服
,是不能夠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養(yǎng)教育人
,才能夠使天下的人心服
。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統(tǒng)一天下,這是不可能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第十一章】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原文】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
,曰:‘水哉
,水哉
!’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
,不舍晝夜
,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
。 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爾。茍為無本
,七八月之問雨集
,溝澮皆盈;其涸也
,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徐子說:“孔子曾多次贊嘆水,說:‘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水啊
!’他到底覺得水有什么可取之處呢
?”
孟子說:“水從源泉里滾滾涌出,日夜不停地流著
,把低洼之處--填滿
,然后又繼續(xù)向前,一直流向大海
。它是如此水不枯竭
,奔流不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就是它的這種特性啊
。試想
,如果水沒有這種永不枯竭的本源,就會像那七八月問的暴雨一樣
,雖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滿大小溝渠
,但也會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
,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情形
,君子就會感到羞恥
。”
【第十二章】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①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
,由仁義行
,非行仁義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
孟子說:“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么一點兒
,一般人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
。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
,了解人類的常情,于是從仁義之路而行
,而不是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
【第十三章】兩可之間
,最是為難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
,可以無取,取傷廉
;可以與
,可以無與, 與傷惠
;可以死
,可以無死,死傷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孟子說:“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
,拿取了有損廉潔
;可以給與,也可以不給與的
,給予了有損恩惠
;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
,死了有損勇敢
。”
【第十四章】逢蒙殺羿
,羿也有過
【原文】
逢蒙學(xué)射于羿
,盡羿之道
,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異
。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
?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wèi)
,衛(wèi)使庚公 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執(zhí)弓
,吾死矣夫!’ 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
?’其仆曰:‘質(zhì)公之斯也
。’曰
;‘吾生矣
。’ 其仆曰:‘庚公之斯
,衛(wèi)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謂也
?’曰: ‘庚公之斯學(xué)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學(xué)射于我。夫尹公之他
,端 人也
,其取友必端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曰:‘夫子何為不執(zhí)弓?’曰: ‘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執(zhí)弓
。’曰:‘小人學(xué)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 他學(xué)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
,今日之事
,君 事也,我不敢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槭福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去其金
,發(fā)乘矢③而后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逢蒙跟羿學(xué)射箭
,學(xué)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
,天下只有羿 的箭術(shù)比自己強了
,于是便殺死了羿。孟子說:“這事也有羿自己 的罪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公明儀說:“羿不該有什么罪過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孟子說:“罪過不大罷了
,怎么能說沒有呢?從前鄭國派子濯 孺子侵入衛(wèi)國
,衛(wèi)國派庚公之斯追擊他
。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 病發(fā)作了,不能夠拿弓
,我死定了
!’又問給他駕車的人說:‘追 我的人是誰呀?’駕車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渝孀颖阏f: ‘那我不會死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o他駕車的人說:‘庚公之斯是衛(wèi)國著名的射手
, 先生反而說不會死了,這是為什么呢
?’子濯孺子說:‘庚公之斯 是向尹公之他學(xué)的射箭
,尹公之他是向我學(xué)的射箭。那尹公之他 是個正直的人
,他所選擇的朋友也一定正直
。’庚公之斯追上來了
, 問:‘先生為什么不拿弓呢
?’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疾病發(fā)作
,不 能夠拿引’慶公之斯說:‘我跟尹公之他學(xué)射箭,尹公之他又跟 您學(xué)射箭
。我不忍心用您的箭術(shù)反過來害您
。不過,今天這事是 國家的公事
,我不敢不做
。’于是抽出箭
,在車輪上敲打了幾下
, 把箭頭敲掉,發(fā)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第十五章】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
【原文】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
,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雖有惡人,齋戒沐浴
,則可以祀上帝
。”
【譯文】
孟子說:“像西施那么美麗的女子
,如果她沾染上污穢惡臭的東西
,別人也會捂著鼻子走過去;雖然是一個面貌奇丑的人
,如果他齋戒沐浴
,也同樣可以祭祖上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第十六章】愛人者人恒愛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
,有禮者敬人。愛人者
,人恒愛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
,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zé)o禮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
, 其橫逆由是也
,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
,其橫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
,則與禽獸奚擇哉? 禽獸又河難焉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憂則有之:舜
,人也
;我,亦人也
。舜為法于天下
,可傳于后世. 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則亡矣
。非仁無為也
,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
,則君子不患矣
。”
【譯文】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
,他內(nèi)心所懷的念頭不同
。君子內(nèi)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
。仁愛的人愛別人
,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
,別人也經(jīng)常愛他
;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jīng)常尊敬他。假定這里有個人
,他對我蠻橫無禮
,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
,不然的話
,他怎么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
,是有禮的
,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
?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
,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 “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
?而對禽獸又有什么可責(zé)難的呢?’ 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
,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
。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
;舜是天下的楷模
,名聲傳于后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
。憂慮又怎么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
。至于君子別的什么憂患就沒有了
。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
。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
,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十七章】不孝有五
,不顧父母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顧父母之養(yǎng)
,一不孝也
;博養(yǎng)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
,二不孝也
;好貨財
,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
,三不孝也
;從②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③
,四不孝也
;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
。
【譯文】
孟子說:“通常認(rèn)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yǎng)父母
,這是第一種
;酗酒聚賭
,不管贍養(yǎng)父母
,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
,只顧老婆孩子
,不管贍養(yǎng)父母,這是第三種
;放縱#色享樂
,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
;逞勇好斗
,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第十八章】齊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
,則必饜酒肉而后反
。 除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
,則必展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
,盡富貴也
,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間良人之所之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卒之東郭墦 間
,之祭者,乞其余
;不足
,又顧而之他——此其為展足之道也。 其妻歸
,告其妾
,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今若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迸c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
, 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
由君子觀之
,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dá)者,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
,幾希矣!
【譯文】
齊國有一個人
,家里有一妻一妾
。那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吃得飽飽地
,喝得醉醺醺地回家
。他妻子問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據(jù)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
。他妻子告訴他的妾說: “丈夫出門
,總是酒醉肉飽地回來;問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
,據(jù)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
,但我們卻從來沒見到什么有錢有勢的人物到家里面來過,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第二天早上起來,她便尾隨在丈夫的后面
,走遍全城
,沒有看到一個人站下來和他丈夫說過話
。最后他走到了東郊的墓地,向祭掃墳?zāi)沟娜艘┦S嗟募榔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不夠
,又東張西望地到別處去 乞討--這就是他酒醉肉飽的辦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
,告訴他的妾說:“丈夫
,是我們仰望而終身依靠的人,現(xiàn)在他竟然是這樣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倍嗽谕ピ褐兄淞R著
, 哭泣著,而丈夫還不知道
,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
,在他的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fēng)。
在君子看來
,人們用來求取升官發(fā)財?shù)姆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能夠不使他們的妻妾引以為恥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
第十九節(jié)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
,由仁義行
,非行仁義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孟子說:“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就那么一點點
,一般老百姓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
。大舜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
,又能洞察做人的道理;仁義行事
,而不是只去推行仁義
。”
第二十節(jié)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湯執(zhí)中
,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
,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泄邇
,不忘遠(yuǎn)。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
,夜以繼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譯文】
孟子說:“大禹討厭美酒而喜歡有益的言論。商湯處事堅持中道
,任用賢才不論其是何地之人
。文王看待百姓好像他們受了傷害一樣,已接近了道卻仍像還沒有看到一樣仍努力追求
。周武王不輕慢懈怠身邊的臣子
,也不會忘記遠(yuǎn)方的臣子。周公想具備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長
,以實踐禹
、湯、文
、武的事業(yè)
;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就仰頭思考
,夜以繼日
,幸而想通了,就坐著等待天亮好去執(zhí)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第二十一節(jié)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
,詩亡然后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梼杌
,魯之春秋
,一也。其事則齊桓
、晉文
,其文則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
孟子說:“先王們的事跡都失傳了,《詩經(jīng)》也沒有了
,《詩經(jīng)》沒有了以后
,才有《春秋》一書的出現(xiàn)。晉國的《乘》書
,楚國的《梼杌》書
,魯國的《春秋》書,都是一樣的
。它們的記事不外是齊桓公
、晉文公,體裁則屬于史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诱f:‘《詩》的褒貶之義被我在作《春秋》時借用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第二十二節(jié)
孟子曰:“君子之澤
,五世而斬;小人之澤
,五世而斬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
孟子說:“君子的遺風(fēng),影響五代以后就衰竭了
;小人的遺風(fēng)
,五代以后也衰竭了。我沒有能夠作孔子的門徒
,但我卻遵照孔子的善道教誨為學(xué)行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第二十三節(jié)
孟子曰:“可以取
,可以無取,取
,傷廉
;可以與,可以無與
,與
,傷惠;可以死
,可以無死
,死
,傷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孟子說:“可以拿也可以不拿時
,拿了就有損于廉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越o也可以不給時
,給了就是濫用恩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运酪部梢圆凰罆r
,死了便是對勇德的褻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二十四節(jié)
逄蒙學(xué)射于羿
,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
,于是殺羿
。
【譯文】
逢蒙向羿學(xué)習(xí)射箭,把羿的射箭術(shù)都學(xué)到了
,他心想天下只有后羿的射藝超過自己
,于是就殺害了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云爾
,惡得無罪
?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wèi),衛(wèi)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執(zhí)弓,吾死矣夫
!’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唬骸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仆曰:‘庾公之斯
,衛(wèi)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謂也
?’
【譯文】
孟子說:“這件事情羿自己也有責(zé)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惫鲀x說:“羿好像沒有什么過錯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孟子說:“過錯不大就是了
,怎么沒有過錯呢?鄭國曾經(jīng)派子濯孺子去侵犯衛(wèi)國
,衛(wèi)國派庾公之斯去追擊他
。子濯孺子說:‘我今天疾病發(fā)作,不能開弓放箭
,我要死在此地了
。’他問駕車的人:‘追趕我們的是誰
?’他的駕車人說:‘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說:‘我可以活命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車人說:‘庾公之斯,是衛(wèi)國著名的神箭手
,先生卻說可以活命了
,這是為什么呢?’
曰‘庾公之斯學(xué)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學(xué)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
,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
,曰:‘夫子何為不執(zhí)弓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zhí)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唬骸∪藢W(xué)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xué)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
,今日之事
,君事也,我不敢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槭缚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去其金,發(fā)乘矢而后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
子濯孺子說:‘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學(xué)習(xí)的射箭,尹公之是向我學(xué)習(xí)的射箭
。尹公之他這個人是個正直的人
,他所選擇交往的朋友必然也是正直的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著
,庾公之斯追到,說:‘先生為什么不執(zhí)弓
?’子濯孺子說:‘我今天疾病發(fā)作
,不能開弓放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坠拐f:‘我學(xué)習(xí)射箭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是向先生學(xué)習(xí)的射箭,我不忍心用先生的箭法反過來傷害先生您
。但是今天的事
,是奉君主之命,我不敢不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闳〕黾脫糗囕啠サ艏^
,射出四箭
,然后才回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第二十五節(jié)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
,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