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萬章上
原文:萬章問曰:“舜往于田
譯文:萬章問:“大舜到田野里
原文: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
;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譯文:萬章說:“常聽說‘得父母寵愛
,高興而難忘;被父母厭惡,憂愁而不怨恨。’那么,大舜怨恨父母嗎?”原文:曰:“長息問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
;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譯文:孟子說:“長息曾經(jīng)問公明高:‘大舜到田野里
,我已經(jīng)聽你講解過了;望著天哭訴,是為了父母,那我就不懂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鞲哒f:‘這就不是你能理解的了《孟子》萬章上·第二章原文及譯文
原文: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
譯文:萬章問:“《詩經(jīng)》上說:‘娶妻應(yīng)該怎么辦?必須要先稟告父母
原文:孟子曰:“告則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譯文:孟子說:“稟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子了。男女結(jié)合成家
原文: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
譯文:萬章說:“舜的不先稟告父母便娶妻的道理,我已聆聽了您的教誨
原文: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譯文:孟子說:“帝堯也知道如果告訴了舜的父母女兒就嫁不成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
譯文:萬章說:“父母叫舜去整修谷倉頂,然后撤掉了梯子
原文:曰:“奚而不知也
譯文:孟子說:“怎么會(huì)不知道呢?象憂愁他也憂愁
,象高興他也高興。”原文: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譯文:萬章說:“那么
,舜是假裝高興嗎?”原文:曰:“否
譯文:孟子說:“不。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chǎn)
《孟子》萬章上·第三章
原文: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
,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譯文:萬章問:“象每天把殺害舜作為事務(wù)
,舜被擁立為天子后只是將他流放,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實(shí)際是封了他做諸侯原文: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
譯文:萬章說:“舜將共工流放到幽州,發(fā)驩兜流放到崇山
,把三苗的國君流放到三危,誅殺鯀于羽山。懲處這四個(gè)罪犯而天下歸服,這是懲辦不仁之人的緣故。象是個(gè)很不仁的人,卻將他封在有庳國,有庳國的人又有什么罪過?仁人做事難道就這樣嗎?他人有罪就懲罰,弟弟有罪就封他為諸侯?”原文:曰:“仁人之于弟也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譯文:孟子說:“仁人對于弟弟
,不隱藏心中的憤怒,也不留下怨恨,只是親他愛他而已。親近他,是想要他尊貴;愛護(hù)他原文:“敢問或曰放者
譯文:萬章說:“那又冒昧地請問
原文:曰:“象不得有為于其國
,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譯文:孟子說:“雖然把象封在有庳
,但象不能夠直接管理國家,舜派官員管理國家而把收的稅給象使用,所以稱之為流放。怎么能讓他殘暴地對待老百姓呢?盡管如此,舜還是想常常見到他,所以讓他不斷來朝見。所謂‘不一定要等到朝貢,就因政務(wù)需要而加強(qiáng)與有庳國的聯(lián)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第四節(jié)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
【譯文】
咸丘蒙問:“古語說:‘道德高尚的人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
【譯文】
孟子說:“不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
【譯文】
咸丘蒙說:“舜不以堯?yàn)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我已聆聽了您的教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娊?jīng)》中說:‘走遍天下
故說詩者
【譯文】
所以解說《詩經(jīng)》的人
,不能因?yàn)槲淖謸p害語句,不能以語句損害原作主旨。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領(lǐng)會(huì)詩意,才能得到詩的真諦。如果只看辭句,《云漢》詩篇說:‘周朝剩余的平民為天子父
【譯文】
作為天子的父親
,尊貴到了極至;以天下來奉養(yǎng)他,奉養(yǎng)達(dá)到了極至。《詩經(jīng)》上說:‘長久言說孝的思想,孝的思想是準(zhǔn)則。’說的就是這個(gè)意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第五節(jié)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
,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譯文】
萬章問:“堯把天下交給舜
,有這回事嗎?”孟子說:“不。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給他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譯文】
萬章說:“那么舜得到天下
,是誰給他的呢?”孟子說:“是上天給他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天與之者
【譯文】
萬章說:“上天給他的
,是上天諄諄教導(dǎo)命令他的嗎?”孟子說:“不,上天不說話,是用行為和事實(shí)來示意而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譯文】
萬章說:“用行為和事實(shí)來示意
,是怎么回事呢?”孟子說:“天子能向上天推薦人,卻不能讓天下把天下交給他人;諸侯能向天子推薦人,卻不能讓天子給他做諸侯;大夫能向諸侯推薦人,卻不能讓諸侯給他做大夫。從前,堯?qū)⑺赐扑]給天,天接受了;又將他公開向老百姓介紹,老百姓接受了;所以說,上天不說話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譯文】
萬章說:“冒昧地請問,向上天推薦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譯文】
孟子說:“堯派舜主持祭祀儀式
,神靈都來享用了,這是上天接受了;派舜主持政事,而政事治理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yè),這就是民眾接受了。是上天把天下交給舜,是百姓把天下交給舜,所以說,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給他人。舜輔佐堯二十八年,這不是單憑人力就能做到的,這有上天的力量。堯崩
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
【譯文】
堯去世,三年服喪后
《尚書·泰誓》上說:‘上天所看見的來自于人民所看見的,上天所聽見的來自于人民所聽見的
第六節(jié)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
【譯文】
萬章問:“聽人說
孟子曰:“否,不然也
【譯文】
孟子說:“不對,不是這樣的
禹薦益于天
【譯文】
禹向上天推薦益,經(jīng)過七年
堯的兒子丹朱不賢能,舜的兒子也不賢能
。舜輔佐堯,禹輔佐舜
,經(jīng)歷的歲月多,對百姓的恩惠時(shí)間也久。啟很賢明,能虔誠地繼承禹的傳統(tǒng)。益之相禹也
,歷年少,施澤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yuǎn),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譯文】
益輔佐禹,經(jīng)歷的時(shí)間短
,對百姓施恩澤不長。舜、禹
、益之間,相去久遠(yuǎn),他們的兒子賢明或不賢明,都是天意,不是人的力量所能為的。凡事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卻自然辦到了的
,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卻自然來到了的,就是命運(yùn)
。一個(gè)平民而能擁有天下
,品德修養(yǎng)必然象舜和禹一樣,而且還要有天子的推薦,所以孔子就沒能擁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
【譯文】
繼承祖先而擁有天下的
第七節(jié)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譯文】
萬章問:“人們說‘伊尹曾用割肉烹調(diào)技術(shù)來求取商湯王’,有這回事嗎
孟子曰:“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