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紛繁復雜
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曾寫過一首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
若無閑事掛心頭
人
心無掛礙,并非是真正的心中無物
,而是能做到不為虛榮權勢所誘惑,不為金錢美色所動心,不為塵世繁華沉迷心智,過眼卻不動心,保持平常心。一個人修煉到極處
,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即為善不執(zhí),老死不懼,逆境不煩,得失不計。01
為善不執(zhí)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大善是什么?
是人過無名,雁過無聲
給人做了好事
,不必到處宣揚,一切都應默默進行,盡己所能。幫扶貧弱是如此,仗義執(zhí)言也是如此,一切都是盡己之能,幫到了固然可喜,沒幫到亦無需糾結。不論是付出
,還是做善事,一旦生了執(zhí)念,便會有障礙;人,一旦有了執(zhí)著,便是有所期待;而期待不一定能成真,一旦落空,不免失望,影響心境,導致內(nèi)心難以平靜。做人
,便是要修得一顆平常心,凡事盡力而為,不必刻意而為,不要偏執(zhí)。02
老死不懼
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注定要邁向死亡
花開花謝
,生死病死本是自然規(guī)律,是無法改變的,即便害怕也無用。所以我們不必為此感到歡喜,也無需為此畏懼
,盡心享受“生而為人”的歡樂就好,一切從一開始皆成定數(shù),就無需過多擔憂了。正如陶淵明所言:“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人,生在天地之間
,不必天天為諸多俗事憂心忡忡,縛手縛腳;要知道,海那么闊,天那么空,你只需盡到自己的責任,自然地盡倫盡職即可即便到了死亡的那一刻來臨
03
逆境不煩
正所謂:“月無日日圓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可以說
那么我們不妨將逆境看成是命運饋送的禮物
但是重要的是
,我們以何種態(tài)度和方式來面對逆境。蘇軾經(jīng)歷多次仕途打擊
,四處漂泊,并沒有轉向怨天尤人的“憤青”,而是從哲學層面深刻理解了人生的得失,進而修煉成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面對人生逆境時
,蘇東坡會唱到:“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面對坎坷仕途時
,蘇東坡會吟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面對白發(fā)三千時
,蘇東坡會念到:“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逆境,于弱者而言
,是深淵;于強者而言,是墊腳石。不管是順,還是逆
,都是我們的練心之資,順境不驕,逆境不餒,存清心于胸,不被順逆受煩惱。04
得失不計
《易經(jīng)》中有言:“動輒得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nbsp;
意思是,只要你有所動作
,必然會有得失產(chǎn)生。人生就好比下棋,每走一步必有得失
。所以
,你要懂得珍惜自己,人生道路的每一步應慎重考慮。人生的道路慎重對待是必然的,但在我看來
,更重要的是面對得失的心態(tài)。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的一天
,京師城樓下的會試放榜墻被圍的水泄不通。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的一天
,京師城樓下的會試放榜墻被圍的水泄不通。高中的年輕人意氣風發(fā)
,昂首闊步從人群走出,商討著哪兒擺慶功酒。然而
,落榜的大多數(shù),卻正倚著墻角掩面痛哭,捶胸頓足。唯有一人看到自己落榜卻面無表情
,旁人以為他悲傷過度。他卻笑道:“你們都以落第為恥
,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這個人名字叫
,王陽明,中國最后一個圣人。在他看來
,人生本就是修行,過去點滴,都是圓滿生命的一種過程,不管是“得到”,或是“失去”都要升華為面對未來的智慧,淡看風雨。正如徐志摩所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nbsp;人生苦樂
,皆在得失之間。心胸寬廣的人,拿得起,放得下,不計得失,以平常心對待得失,自然能淡然處之。正所謂:“花謝芳不敗
,心靜人自在”,人心只有靜下來了,才能真正得到自由;人一旦有閑心,才能品味出已有的幸福。05
三毛說:“刻意去找的東西
,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他的時間。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人生也是
。一切的汲汲營營,到頭來,不過是鏡花水月;人生,要的不是榮華富貴,更不是驚才艷艷,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與平和。只要擁有平常心
,我們才能自困境中解脫出來,幫助我們掌控自己的生活,得到真正的內(nèi)心安寧。“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一切以平常心對待,自然窺見豁然之境,享人生自由之樂。文源:修行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rujia/1573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上一篇: 王陽明:我何曾讓你放棄工作來修行
下一篇: 人生就是一場向內(nèi)走的修行
相關文章《大學》里你必須知道的人生智慧讀史啟迪智慧,學史豐富人生。今天我們一起重溫《大學》這部經(jīng)典著作,從當中領悟人生需要的智慧。《大學》為四書之一,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家作品。一說曾子作。提出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宋代程顥、程頤兄弟從《禮記》中把它抽2023-12-27
《大學》中的財富觀儒家歌頌人類的創(chuàng)造之力,將人視為與天地之共創(chuàng)者,以創(chuàng)造為使命。創(chuàng)造財富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貧窮往往意味著苦難。任何理想社會形態(tài)的建構都不能背離財富的支撐,如何面對財富,是關乎社會、人生的大課題。如眾周知,《大學》作為儒家四書之一,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面對財富這樣的大課題,提出“德2023-12-26
顏回是怎么死的?孔子愛徒顏回為何英年早逝顏回怎么死的?在電影《孔子》中,是這樣講述顏回之死的:孔子一行決定結束周游列國的行程,急急忙忙趕回魯國;寒冬臘月,冰天雪地,他們趕著馬車駛過一條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開裂,載著滿是書籍簡冊的大車傾覆,簡冊落入水中;顏回一見,毫不猶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潛入水底,撈出了一捆捆簡冊,他也因為冰凍和勞累而犧牲了生命2023-12-27?孔子愛徒顏回為何英年早逝" onerror="nofind(this)" >
《中庸》15則經(jīng)典名句,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智慧精華!《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nèi)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杏埂?5則2023-12-26,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智慧精華
!" onerror="nofind(this)" >為官從政,關鍵在一個“正”字“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鳖I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帶頭沖在前、干在先,是我們黨走向成功的關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暯皆凇安煌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北宋寶元年間,西北戰(zhàn)事吃緊、國家財政困窘,大臣宋祁憂心不已。他向宋仁宗呈奏《上三冗三費疏》,建議朝廷“去三冗”(冗官、冗兵、冗僧)、“節(jié)三費”(道場2023-12-26,關鍵在一個“正”字" onerror="nofind(this)" >
顏回為什么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其中以德行(德行好)聞名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以言語(嫻于辭令)聞名的有宰我和子貢,以政事(能辦理政事)聞名的冉有和季路,以文學(熟悉古代文獻)聞名的有子游,子夏。在眾多的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是顏回。顏回,字子淵,所以也稱顏淵2023-12-26?" onerror="nofind(this)" >
《論語》孔子、顏回樂什么?顏之樂說的就是孔子和顏回為什么整天能那么開心?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被各大學子不斷地解讀,甚至在歷代的科舉考試中也有出現(xiàn)。想要了解孔子和顏回為什么能那么快樂,就要先了解他們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快樂的。孔子的快樂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狈g:孔子說:“吃粗糧2023-12-26?"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