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與李時珍的淵源

《西游記》以奇詭的想象
、極度的夸張創(chuàng)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異幻的世界。隨著人們對《西游記》文化的深入探究
,又驚奇地發(fā)現(xiàn)《西游記》與李時珍有著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段饔斡洝分猩婕爸嗅t(yī)
、中藥的故事很多
,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李時珍及《本草綱目》進行敘事
,令人拍案叫絕
。在《西游記》全書100回卷中,有50多回涉獵中醫(yī)藥和養(yǎng)生學內(nèi)容
,闡述醫(yī)理藥理
、詠贊藥膳的詩詞文賦多達80余處,讀來膾炙人口
,別有一番情趣
。
吳承恩與李時珍的結(jié)緣
湖北蘄州是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里,也是吳承恩撰寫《西游記》的成書地
。據(jù)考證
,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秋,吳承恩到蘄州出任荊王府紀善
,當時荊王府的王爺正是第五代荊王朱翊鉅
。王爺喜歡舞文弄墨,熱情接待了吳承恩
,在宴席上吳承恩結(jié)識了比自己小14歲的名醫(yī)李時珍
,便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
。席間,李時珍見吳承恩身弱體衰
,回去后便以人參
、沉香、棗皮
、當歸
、茯苓、麥冬
、川芎
、五味子、忍冬藤等32種藥材
,配七成陳年谷酒
,泡制成藥酒贈給吳承恩。這種藥酒有強筋壯骨
、祛風活血
、補血健腦、滋陰壯陽
、靜神安眠
、益壽延年之功效,吳承恩堅持飲用
,不僅一掃怏怏病態(tài)
,而且身體一天好過一天,精神煥發(fā)
,耳聰目明
,寫作精力充沛。所以說西游記成書也有李時珍的一份功勞
,兩人因此成了忘年交
。
吳承恩從李時珍那里學到了很多醫(yī)藥學知識,在創(chuàng)作《西游記》過程中得心應(yīng)手地運用了很多中醫(yī)藥知識
。當時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
,吳承恩在寫《西游記》,二人都在寫后人眼中的曠世奇書
,同是著書立說人
,情投意合,互為啟發(fā)
,相得益彰。他們經(jīng)常利用閑暇時間一起到當時屬蘄州治下的圣山
、名山
、藥山等地探奇覽勝
、行醫(yī)采藥,各得其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段饔斡洝分性S多繪聲繪色、妙趣橫生的醫(yī)藥故事
,都是來源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只不過將文字、地名
、人名等略作變動
。
《西游記》《本草綱目》與武穴匡山
吳承恩是文人,李時珍為醫(yī)生
,兩個不同的行當
,怎么會都與湖北武穴匡山密切相關(guān)呢?
湖北武穴匡山由橫崗山
、太平山
、層峰山、五峰山和靈山五座大山組成
,橫跨蘄春
、黃梅和廣濟(今武穴市)三縣,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南廬北匡”之盛譽
。這里既有雄奇挺秀的山峰
,又有變幻莫測的云海;既有神奇多姿的飛泉瀑布
,又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
。這里春季鳥鳴蝶舞,百花爭艷
;夏季清風拂綠
,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紅葉
,野果飄香
;冬季紅梅傲雪,銀裝素裹
,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花果山”
。匡山雨量充沛
,氣候宜人
,云霧縹緲,時隱時現(xiàn)
,宛如仙境
,有時腳下云海茫茫
,有如騰云駕霧一般,有時山上暗無天日
,情趣異常
,給人一種獨特的神奇之感。
匡山珍奇異獸出沒
,奇花異草芬芳
。據(jù)統(tǒng)計,匡山有木本植物260多種
,草本植物210余種
,中草藥600多種,銀杏
、水杉
、七葉一枝花、一柱香
、何首烏
、黃精、茯苓
、仙鶴草
、獼猴桃、山楂
、野山桃等珍稀植物都能在匡山找到
。匡山山高云深
,草木茂密
,飛禽走獸繁多。天上飛的有蒼鷹
、貓頭鷹
、啄木鳥、野雞
、蜻蜓
、蝴蝶等80多種鳥類和昆蟲類,地上走獸有老虎
、豺狼
、金錢豹等120多種獸類及爬行類動物,水中游的有蠑螈(象娃娃魚)
、烏龜
、鱉、癩蛤蟆、蜥蜴等60多種水生類動物
。
匡山是中國禪宗四祖道信的出生地
。禪宗三祖、四祖
、五祖和六祖都曾在匡山一帶修行和卓錫,并傳授衣缽
。歷代詩人和帝王
,如李白、杜甫
、白居易
、徐霞客和乾隆皇帝等都到過匡山,并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
。
匡山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千古流傳的神話傳說
、如詩如畫的名勝古跡和得天獨厚
、獨一無二的山形地貌、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等為吳承恩創(chuàng)作《西游記》
、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提供了寫作源泉
。因此,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武穴匡山是《西游記》的發(fā)源地
、《本草綱目》的標本山
。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的藥材大部分來源于橫崗山,他總是背著竹簍
、拿著藥鋤行走在武穴匡山之間
,采藥行醫(yī),嘔心瀝血著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饵S州府志》記載了李時珍留下的詩《登橫崗山采藥》:“背簍提鋤上大崗,為修本草記端詳
。奇材多在云崖里
,好藥偏生虎穴旁。就葉和根身整取
,析疑辨味口親嘗
。連朝滿荷歸僧榻,共話岐黃蝶夢香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G王府紀善吳承恩經(jīng)常陪李時珍寄居匡山,運籌帷幄寫《西游》,有吳承恩的詩《送人游匡廬》為證:“問君匡廬有幾高
,青天一道掛飛濤
。何當作我芙蓉項,接取銀波潤采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笔聦嵶C明《西游記》和《本草綱目》這兩部曠世奇書與武穴匡山有著不解之緣。
《西游記》中的李時珍元素
《西游記》中大量引用了李時珍行醫(yī)治病的手法
、用藥方法及《本草綱目》的偏方
,可見作者中醫(yī)學的底蘊非同一般。
如《西游記》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中
,孫悟空一行來到朱紫國后正遇國王患病,孫悟空便扮作醫(yī)生去為國王治病
。孫悟空向眾人講解了中醫(yī)四診合參的道理:“醫(yī)門理法至微宏
,大要心中有轉(zhuǎn)旋。望聞問切四般事
,缺一之時不備全:第一望他神氣色
,潤枯肥瘦起和眠;第二聞聲清與濁
,聽他真語及狂言
;三問病原經(jīng)幾日,如何飲食怎生便
;四才切脈明經(jīng)絡(luò)
,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聞并問切
,今生莫想得安然
。”孫悟空通過望
、聞
、問、切
,發(fā)現(xiàn)國王患了雙鳥失群之癥
,實際上是驚恐癥、憂郁癥和消化不良癥
,然后用大黃
、巴豆、鍋底灰
、馬尿做成烏金丹
,讓國王服下
。國王因正在吃粽子時聞聽妖精賽太歲搶走了他的皇后金圣官而受了驚嚇,把那粽子凝滯在內(nèi)
,因而苦疾三年
。人受驚恐和風寒,容易造成腸胃不暢
,加之食用了粽子這種不易消化的食物
,就出現(xiàn)了消化不良的癥狀。孫悟空所制烏金丹中的成分
,馬尿腥臊
,人聞后就想吐,大黃
、巴豆是瀉藥,鍋底灰主要成分是炭粉
,具有吸附作用
,能吸附人體內(nèi)的一些毒素。因此
,國王服下烏金丹后
,藥到病除。用藥方巴豆
、大黃通閉塞
,破結(jié)腸,正是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偏方
,非深諳醫(yī)藥者難以寫出
。
《西游記》第六十八回中,孫悟空在朱紫國為國王診病時說
,國王“如果不敢見我
,我可以懸絲診脈”,恰好是由李時珍當年為王妃懸絲診脈治好疑難雜癥的故事演化而來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
,李時珍入宮給皇室和貴族看病,因不能直接切脈
,只好用根絲線拴在病者手腕處診脈
,叫做“絲線診脈”。
《西游記》第六十九回中
,國王問眾官道:“馬兜鈴是何品味
?能醫(yī)何癥?”時有太醫(yī)院官在旁道:“主公
,兜鈴味苦寒無毒
,定喘消炎大有功。通氣最能除血蠱,補虛寧嗽又寬中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眹跣Φ溃骸坝玫卯敚玫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闹袑χ嗅t(yī)藥知識和脈理藥用的敘述真是精彩絕倫。
《西游記》第七十三回中
,多目怪為了毒死唐僧師徒四人
,特制了一種毒藥,制法如下:“山中百鳥糞
,掃積上千斤
。是用銅鍋煮,煎熬火候勻
。千斤熬一杓
,一杓煉三分。三分還要炒,再鍛再重熏
。制成此毒藥
,貴似寶和珍。如若嘗他味
,入口見閻君
。”這些章節(jié)把中醫(yī)學切脈精要
、癥狀
、主何臟腑、制藥方法說得在情在理
,如無相當?shù)尼t(yī)學根底是斷然不行的
。
再看《西游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
,那頑猴“扯葛藤”
、“采花覓果、捉虱
、理毛”
、“煨山藥,煮黃精
,搗茯苓薏苡”等動作和植物描寫
,沒一樣離開蘄州和武穴匡山的影子,且“山藥
、黃精
、茯苓
、葛根”既在《本草綱目》中屢屢提到,又在武穴匡山處處可尋
。
《西游記》中的本草
在《西游記》中
,有關(guān)中醫(yī)藥的故事隨處可見,并做了淋漓盡致的描述
,許多詩中巧妙地采用了中藥名
,闡述醫(yī)藥藥理的詩詞文賦有80多處。如第二十八回里
,有一首《西江月》的詞
,描寫孫悟空與進犯花果山殘殺眾猴兒的獵戶,進行戰(zhàn)斗時的情景:“石打烏頭粉碎
,沙飛海馬俱傷
。人參官桂嶺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難歸故里
,檳榔怎得還鄉(xiāng)?尸骸輕粉臥山場
,紅娘子家中盼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里用了烏頭
、海馬、人參
、官桂
、朱砂、附子
、檳榔
、輕粉、紅娘子9種中藥名
,生動地描寫了當時對方戰(zhàn)敗后的慘烈場面
,耐人尋味。第三十六回“必猿正處諸緣狀
,辟破傍門見月明”中
,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路上遇到種種艱辛磨難,表明決心時
,巧用中藥加以闡述:“自從益智登山盟
,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山棱子
,途中催趲馬兜鈴
。尋坡轉(zhuǎn)澗求荊芥
,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
,茴香何日拜朝廷
?”詩中選用了益智、王不留行
、三棱子
、馬兜鈴、荊芥
、茯苓
、防己、竹瀝
、茴香等9味中藥
,這些藥名生動地描述了《西游記》取經(jīng)過程的情節(jié),將中藥名稱和全詩渾然一體
,匠心妙筆
,緊扣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令人嘆為觀止
,回味無窮
。第二十一回中,孫悟空在與黃風怪交戰(zhàn)中被傷到眼睛
,眼珠酸痛
,眼淚汪汪時,老者給孫悟空的“三花九子膏”
,能治一切風眼
。第九十五回中,玉兔將廣寒宮的搗藥杵當作隨身作戰(zhàn)的兵器等等
。
以上中草藥名和藥具
,都可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找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饔斡洝分猩婕爸兴幟Q
、性味、功能等的例子不勝枚舉
,作者甚至還將黃精
、山藥、竹筍
、龍眼
、胡桃、蓮子
、枸杞等等搬上國王和妖魔鬼怪的筵席
,真是妙不可言
。同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關(guān)“述藥菜譜”也均被吳承恩寫進了《西游記》這部文學巨著
,極大地豐富了《西游記》的生活內(nèi)容
,突出了地方特色,也因此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生活情趣和感染力
。如第八十六回講述孫悟空與豬八戒救下山中樵夫兒子后
,樵夫擺席答謝,全是地道的素菜藥膳:嫩焯黃花菜
,酸齏白鼓丁
,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
。燕子不來香且嫩
,芽兒拳小脆還青。爛煮馬藍頭
,白漉狗腳跡
。貓耳朵,野落蓽
,灰條熟爛能中吃
;剪刀股,牛塘上
,倒灌窩螺掃帚薺
。碎米薺,萵菜薺
,幾品清香又滑膩。油炒烏英花
,菱科甚可夸
;蒲根菜并茭兒菜,四般近水實清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贷溎铮瑡汕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破破納
,不穿他;苦麻臺下藩籬架
。雀兒綿單
,猢猻腳跡;油灼灼煎來只好吃
。斜蒿青蒿抱娘蒿
;燈娥兒飛上板蕎蕎
。羊耳禿,枸杞頭
,加上烏藍不用油
。這些素菜中的黃花菜、馬齒莧
、雁腸英等30多種菜名都是獨具蘄春
、武穴、黃梅等地方色彩的野菜名
,帶有濃厚的方言俚語
。如果作者不熟悉蘄州的生活習俗
,沒有蘄州本草文化的積淀
,是絕對寫不出這種有聲有色
、有滋有味的藥膳菜譜
。
綜上所述
,《西游記》不乏濃濃的湖北蘄州和武穴匡山元素
,吳承恩的《西游記》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淵源極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段饔斡洝纷髡邉e出心裁
,用文學的筆觸融合傳播李時珍《本草綱目》的中醫(yī)藥文化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西游記》作者沒有深諳醫(yī)藥之道,沒有蘊藏深厚的中醫(yī)藥文化
,沒有中醫(yī)人文氛圍之熏陶
,沒有耳濡目染中醫(yī)文化之浸潤,沒有在湖北蘄州和武穴匡山的生活經(jīng)歷
,是絕對寫不出《西游記》這部鴻篇巨制的
。
李時珍是誰?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
,晚年自號瀕湖山人
。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之一
。 生平 李時珍出身于一個世醫(yī)家庭
。祖父是「鈴醫(yī)」。父親名聞
,號月池
,是當?shù)孛t(yī)。由于家庭的熏陶
,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yī)藥
。由于當時從醫(y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y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yīng)考以光宗耀祖
,并不鼓勵他習醫(yī)
。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
,但是之后3次參加鄉(xiāng)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愿
,兼之他對醫(y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
,于是決定棄儒從醫(yī)專心研究醫(y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shù)孛t(yī)
,楚王聽說后聘李時珍為奉祠
,掌管良醫(yī)所事務(wù),1556年
,經(jīng)舉薦補太醫(yī)院之闕
,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后
,在雨湖北岸構(gòu)筑新居
,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yī)
。 在他行醫(yī)救人期間
,他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shù)既煩
,名稱多雜
。或一物析為二三
,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
。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
,因而遺禍無窮
。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yī)書的資料,可惜并無回應(yīng)
,于是他便利用在良醫(yī)所和太醫(yī)院閱讀的大量醫(y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chǔ)
,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guān)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
,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
。過去的本草書
,雖然作了反復(fù)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
,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
,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
,使人莫衷一是
。于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
、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
,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采藥及以自身試藥之余,他遍訪名醫(yī)宿儒
,又到處訪問漁夫
、農(nóng)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xiāng)蘄州一帶采訪
。后來
,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
,還到過江西
、江蘇、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
。盛產(chǎn)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
、牛首山
,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chǎn)
,險探麓之華」的詩句
,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經(jīng)過30年后
,終于著成了《本草綱目》,后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李時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
。(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
,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
。此外他還著有《奇經(jīng)八脈考》
、《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
、《三焦客難》
、《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yī)案》等
,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藥學史上部頭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藥學著作
。作者是明朝的李時珍
,撰成于萬歷六年(1578年),萬歷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 題解 李時珍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才編寫完成《本草綱目》
,經(jīng)過了三次改寫,于萬歷六年(1578年)才最終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
,李時珍參考了800多種書籍,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
,采集樣本
,耗費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
,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716種藥材
,補充161種藥物內(nèi)容
,糾舉錯誤34條。 體例 《本草綱目》共52卷
,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
,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
,約190萬字
,分為16部、60類
。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
、集解(敘述產(chǎn)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
、修治(炮制方法)
、氣味、主治
、發(fā)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
、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
,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
,共計1095種
,占全部藥物總數(shù)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
、谷部
、菜部、果部
、本部五部
,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
、溼草
、毒草、蔓草
、水草
、石草、苔草
、雜草等九類
。這種分類方法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評價 《本草綱目》改進了中國傳統(tǒng)的分類方法
,格式比較統(tǒng)一
,敘述也比較科學和精密,對動物和植物的分類學的發(fā)展具有很大意義
。 《本草綱目》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
,如南星與虎掌,本來是同一種藥物
,過去卻誤認為兩種藥物
;以前葳蕤、女萎認為是同藥
,李氏經(jīng)過鑒別則確認為兩種
;蘇頌在《圖經(jīng)本草》將天花、括樓分為兩處
,其實是同一種植物
;前人誤認「馬精入地變?yōu)殒i陽」、「草子可以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