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雜談

      龍江醫(yī)學流派

      祝由網 2023-11-11 04:41:23

      龍江醫(yī)學流派

      龍江醫(yī)派是近現(xiàn)代我國北疆新崛起的中醫(yī)學術流派

      ,是黑龍江省獨特的歷史
      、文化
      、經濟
      、地理
      、氣候等諸多因素作用逐漸形成的
      ,有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學術流派

      黑龍江地區(qū)的醫(yī)學在古代主要是少數(shù)民族醫(yī)學

      ,至唐代開元年間,黑龍江地區(qū)屬渤海國
      ,中原地區(qū)醫(yī)學
      、藥物開始傳入。金人攻陷北宋后
      ,從中原掠來10萬人
      ,中有漢醫(yī)官,并有中醫(yī)藥醫(yī)籍傳入
      。據(jù)西清《黑龍江外紀》所載
      ,明代以前,滿
      、達呼爾等部族以薩瑪(又做薩滿)為醫(yī)
      。黑龍江省中醫(yī)興盛于清季中葉。清初
      ,內地戌黑龍江者甚眾
      ,康乾時大興文字獄,一大批讀書世家即流人流寓本省
      ,又絕仕進
      ,遂延醫(yī)授學。另有流民
      、移民等
      ,均對黑龍江省文化、醫(yī)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特別在其百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
      ,不斷創(chuàng)新,薪火相傳
      ,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和臨證風格
      。自清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黑龍江省中醫(yī)學分為六系:一是龍沙系,二是松濱系
      ,三是呼蘭系
      ,四是匯通系,五是三大山系
      ,寧古塔系

      三十年代初,上海中國醫(yī)學院首屆畢業(yè)生高仲山來哈爾濱創(chuàng)業(yè)

      。他遍訪結識了左云亭
      、劉巧合、安子明
      、安世澤
      、高香巖
      、王子良等中醫(yī)名宿,于1937年成立了中醫(yī)學術團體“哈爾濱漢醫(yī)學研究會”
      ,并被推選為會長
      。1941年,他又成立濱江省漢醫(yī)研究會
      ,并在各縣
      、旗設立濱江省漢醫(yī)會分會,包括延壽
      、賓縣
      、葦河
      、雙城
      、青岡、木蘭
      、呼蘭
      、巴彥、安達
      、肇東
      、蘭西等各縣,由各地有名望的中醫(yī)擔任分會會長
      。同年創(chuàng)辦“哈爾濱漢醫(yī)學講習會”
      ,培養(yǎng)出五百余名水平較高的中醫(yī),為全國輸送了大批優(yōu)秀中醫(yī)人才
      。與此同時
      ,他還先后創(chuàng)辦了《哈爾濱漢醫(yī)學月刊》、《濱江省漢醫(yī)學月刊》
      ,在艱苦的條件下奏響了時代的強音
      ,挺起了中醫(yī)人不屈的脊梁。他們維護著偽滿地區(qū)民眾的健康
      ,又使風雨飄搖的中醫(yī)學在偽滿政權下發(fā)揚光大
      ,吹響了龍江中醫(yī)前進的號角。全體骨干會員將題有“吾道干城”明鏡送給高仲山會長
      ,高仲山作為龍江醫(yī)派之領袖乃是眾望所歸

      1945年,高仲山被推選為新成立的哈爾濱市國醫(yī)學會會長

      ,他組織國醫(yī)學會會員與西醫(yī)抗疫功勛伍連德
      ,成功防治了日本731細菌部隊制造的傷寒鼠疫等烈性傳染病在哈爾濱地區(qū)的傳播。其后
      ,高仲山先后創(chuàng)立了哈爾濱市中醫(yī)進修學校
      、黑龍江省中醫(yī)進修學校
      、牡丹江衛(wèi)生學校、黑龍江省中醫(yī)學校
      ,為創(chuàng)立黑龍江省中醫(yī)藥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礎
      。1959年3月17日由黑龍江省中醫(yī)學校、黑龍江省哈爾濱第一衛(wèi)生學校
      、黑龍江省祖國醫(yī)藥研究所及黑龍江省立醫(yī)院四個單位合并起來成立了黑龍江省衛(wèi)生干部進修學院
      。同年,黑龍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委派衛(wèi)生廳廳長羅恕
      、副廳長高仲山等人在黑龍江衛(wèi)生干部進修學院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黑龍江中醫(yī)學院
      ,高仲山負責具體事務,擔任副院長
      。這標志著黑龍江中醫(yī)藥高等教育的正式開始
      。高仲山多次到全省各地“訪賢”,匯集凝聚全省中醫(yī)界之精英
      ,逐漸形成新時代的黑龍江名中醫(yī)群體
      ,包括馬驥、韓百靈
      、張琪四大名醫(yī)
      、及龍江醫(yī)派眾多著名醫(yī)家,如于盈科
      、于瀛濤
      、毛翼楷、白郡符
      、華廷芳
      、劉快虹、呂效臨
      、張金衡
      、吳惟康、孟廣奇
      、金文華
      、陳景河、鄒德琛
      、鄭僑
      、趙正元、柯利民
      、劉青
      、胡青山、鐘育衡、段富津
      、趙麟閣
      、高式國、常廣豐
      、黃國昌
      、樊春洲等。他們在黑龍江省特有的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
      ,在動蕩不安的歷史條件下
      ,互相擷取交融,內科
      、外科
      、婦科、兒科
      、五官科
      、骨傷科、針灸科等
      ,各成體系
      ,各有學術經驗特點
      ,并有論著傳世
      ,蘊成了氣質獨特的龍江醫(yī)派。凸顯了其在北方地區(qū)的優(yōu)勢

      龍江醫(yī)派名醫(yī)高仲山

      高仲山

      高仲山(1910~1986年)

      ,祖籍吉林省吉林市。中醫(yī)學家
      、教育家
      ,黑龍江省“四大名醫(yī)”之首,曾任黑龍江省衛(wèi)生廳副廳長
      、黑龍江中醫(yī)學院副院長
      。出身于中醫(yī)世家,幼承庭訓
      ,家學淵源
      ;1931年畢業(yè)于上海中國醫(yī)學院,獲得學士學位
      。學成后北上哈爾濱行醫(yī)
      ,開創(chuàng)龍江醫(yī)派之先河,畢生致力于中醫(yī)事業(yè)的發(fā)展
      ,成為黑龍江中醫(yī)界的領軍人物

      龍江醫(yī)派體現(xiàn)了地域性、學術性

      、繼承性
      、輻射性
      、群體性等特點。龍江醫(yī)派的形成與發(fā)展是黑龍江中醫(yī)藥學術界理論產生和創(chuàng)新的土壤
      ;是黑龍江省中醫(yī)從業(yè)者的凝聚中心
      ;是黑龍江中醫(yī)學術探討的平臺和學術園地;是黑龍江省中醫(yī)藥人才培養(yǎng)與成長的核心動力
      ;是引領
      、傳承、傳播黑龍江中醫(yī)學術的主體力量
      ;是黑龍江省中醫(yī)文化品牌和精神家園
      ;是龍江醫(yī)藥學的特色標志;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黑龍江省的重要地理文化標識

      張工彧跟黃煌誰厲害

      這兩個醫(yī)生都很厲害。
      張工彧在1960年7月生

      ,江蘇江陰人
      。是江蘇省中醫(yī)學會、仲景學說研究會秘書長
      。主持和參加國家及省級科研課題四項
      ,多次參加全國和江蘇省醫(yī)古文及仲景學說研討會等學術會議。
      黃煌在1954年出生于江蘇江陰
      。全國名中醫(y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任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教授
      、博士生導師
      。黃煌教授以經方醫(yī)學流派的研究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經方的方證與藥證為研究重點

      中醫(yī)眼科學的經典著作

      1

      、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眼的解剖生理
      ,眼病的病因病機
      、臨床證候、針刺療法等已有初步的論述
      。所載眼部病名有目赤
      ,目痛、目眥瘍
      、目下腫
      、目不明、目盲、視歧等30余種

      2
      、大約編著于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味
      ,其中眼科用藥已達70余種
      ,可用于治療胞瞼、兩眥
      、白睛
      、黑睛、瞳神等部疾病
      ,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證候
      。而且不少藥物至今仍為眼科所常用。
      3
      、東漢末年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該書在闡述全身性疾病時
      ,涉及到目赤
      、目黯、目不識人等20佘種眼部病癥
      。但是仲景從整體觀念出發(fā)
      ,參合全身脈癥,辨證淪治
      ,為后世治療眼病結合全身證候辨證論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4、隋代
      ,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該書在目病諸候一卷內
      ,集中收載三十八候
      ,包括胞瞼、兩眥
      、白睛
      、黑睛、瞳神等部疾病
      。此外
      ,對于突眼、近視以及一些與全身性疾病相關的眼病也有了記載
      ,而且對癥狀描述和病源探討都比前人前進了一步

      5、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
      ,在七竅病一卷首列目病
      ,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讀細書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種因素
      ,以及預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項
      ,還首次記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療方面
      ,記載了神曲丸等81首內服及外用的藥方
      ,并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動物肝臟的明目作用
      。此外
      ,還介紹了熏洗、外敷
      、鉤
      ,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針灸、按摩療法
      。所以
      ,該書對后世眼科發(fā)展頗具影響。
      6
      、王燾著《外臺秘要》
      ,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經論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輕膜裹水
      ,外膜白睛重數(shù)有三
      ,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輕觸:眼之黑白分明
      ,肝管無滯
      ,外托三光,內因神識
      ,故有所見
      。在論述病源方面提出:綠翳青旨(相當于青光眼)之類眼病“皆從內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獨到見解
      。而且指出
      ,該病初發(fā)即須速治,病成則不復可療
      。在眼病論治方面
      ,謂治腦流青盲眼(相當于白內障)“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后豁若開云而見白日”
      。這是中醫(yī)古籍有關金針撥內障的最早記載
      。該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7、《龍樹眼論》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眼科專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г瓡缢仁鳎瑑H有日本人輯錄于朝鮮《醫(yī)方類聚》的輯本
      。該書大體可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
      。總論所述病因病機與《諸病源候論》相似
      ,多主風熱
      ;各論所述眼病有30節(jié)。書中的眼部解剖名詞比以前的文獻豐富
      ,如眼瞼
      、眼皮等皆屬首見;所涉及的眼部病
      ,已增至60余種
      。治療方面,不僅重視藥物
      ,還記載有多種手術療法
      ,如首次提出對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對“瞼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術治療,而且對“開內障用針法”的敘述也較前人詳細

      8
      、《劉皓眼論準的歌》是晚唐時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專書,又稱《劉皓眼論審的歌》(《宋史》)
      。全書為詩歌體裁
      ,便于記頌。現(xiàn)存《秘傳眼科龍木論》中《龍木總論》之“審的歌”
      ,即來自該書
      。書中所載的“五輪歌”及將72種眼部病證按內、外障分類的方法
      ,對以后的中醫(yī)眼科影響深遠

      9、宋初編成的《太平圣惠方》100卷中
      ,眼科兩卷總結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并有所發(fā)展
      。將所收載的500多首處方按主治證候分類
      ,而且對每類證候的病因病機都作了扼要的闡述。眼科五輪學說在該書首次見到運用
      ,并以“眼通五臟
      ,氣貫五輪”強調了眼與整體的密切關系
      。書中除對內治和外治的大量記載外,對金針撥障等手術的介紹也比較詳細

      10
      、此后一百多年,又有《圣濟總錄》
      ,全書200多卷
      ,有論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礎上加以擴充
      ,寫成12卷
      ,包括眼病58門,手術2門
      ,記載眼病用方750多首
      ,內容較為豐富。至于眼科用藥
      ,見于宋代著名官方藥書《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者
      ,就有180多種,其中還吸收了一些外來藥物
      ,如沒藥
      、龍腦香等。
      11
      、元代危亦林編《世醫(yī)得效方》
      ,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點闡述了五輪八廓學說
      ,其次分別敘述眼科72證的證治
      ,內容簡明扼要而實用。
      12
      、由宋元醫(yī)家輯成的《秘傳眼科龍木論》
      ,是一本著名的眼科專書。全書分10卷
      ,卷1—6主要載列眼科“七十二證方論”
      ,每證方論以下附有“審的歌”;卷7為諸家秘要名方
      ;卷8為針灸經
      ;卷9—10為諸方辨論藥性。書中主要內容是按內
      、外障分類記敘72種眼病的病因
      、癥狀和治療,并介紹了古代金針撥內障以及鉤
      、割
      、鐮
      、洗等手術方法,對后世很有影響
      。正文10卷之后
      ,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問”
      ,具體內容與前面“七十二證方論”并不相同
      。此外,它在“五輪”之后
      ,首次較詳細地述及眼科“八廓”
      ,雖然八廓不如五輪學說有影響,但是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3
      、《銀海精微》為宋以后的人托名孫思邈撰成的眼科專書。該書首先敘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和中醫(yī)眼科辨證的一些基本理論
      ,接著列敘了80余種眼病的病因
      、癥狀和治療,并附有眼病簡圖
      。此外
      ,還初步介紹了按五輪檢查眼病的順序和方法。此書辨析證情比較明白
      ,內治的不少方藥也比較精簡實用
      ,外治還采用了點、洗
      、劇
      、烙、夾等法
      ,對金針撥障(開金針)的手術方法描述尤詳

      14、金元時代
      ,醫(yī)學流派主要以劉完素
      、張從正、李呆
      、朱震亨四大家為代表
      。劉完素強調火熱為病的學說。在眼科方面
      ,他認為眼目赤腫翳膜皆屬于熱
      ,主張降心火,滋腎水
      ,用藥偏重寒涼
      。張從正繼承劉氏主火之說,并有所發(fā)展
      。在眼科方面
      ,他認為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治病主張以祛邪為主
      ,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內傷學說
      。在眼科方面
      ,他認為脾虛影響五臟六腑的精氣不能上貫于目,則目不明
      ,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
      ,養(yǎng)氣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認為相火為元氣之賊
      ,陰虛則火動
      ,治病重用滋陰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
      ,他認為眼病不外虛實二因
      ,眼目昏花屬腎水虧虛,眼目腫痛屬肝經風熱
      ,內治虛者宜滋腎陰
      ,實者當散風熱,虛實相兼者則散熱滋陰
      。以上四家學說雖各有所長
      ,但也離不開辨證論治的原則,后人合理運用
      ,進一步豐富了眼科的理論和實踐

      15、跨元
      、明兩代的眼科名醫(yī)倪維德著《原機啟微》一書
      。其上卷按病因將眼病分為18類,理論聯(lián)系實際
      ,詳細分析病機
      ,辨證論治;下卷論方劑配伍
      ,后附治療眼病40余方
      ,并有方義說明。這是闡述理論比較系統(tǒng)的一本眼科專書

      16
      、清朝年間
      ,中醫(yī)眼科要以山東博興眼科名醫(yī)魏儒正為代表,其著作的《眼科集要》共分四部詳細記錄敘述中醫(yī)眼科對于各類疑難眼病的詳細辯證技巧及論癥法則
      ,內容精簡實用
      ,并配以繪圖加以說明,內治以臟腑經絡調理為主
      、外治以熏
      、洗、點
      、撥為主
      ,是一部綜合性的理論解釋、實用技術較強的一部眼科專著

      17
      、清末民初,魏氏中醫(yī)眼科第二代傳人魏純訥子承父業(yè)
      ,17歲便從父學醫(yī)
      。由于父親的身教言傳,五
      、六年時間即掌握了診治眼病的技能
      ,并能把祖?zhèn)黩灧届`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取得顯著療效
      ,聲譽漸高

      魏純訥常說:“學貴博而能長,未有不博而能長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J為,眼雖是局部器官
      ,但和五臟六腑緊密相關
      。眼科是在內科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打好內科基礎
      ,是學好眼科的根基
      。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專著
      ,而且精心研讀《內經》
      、《傷寒》、《金匱》
      、《溫病》等醫(yī)著
      。因而眼科、內科俱佳。
      魏純訥行醫(yī)40余載
      ,對中醫(yī)眼科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為了繼承和發(fā)揚祖國的醫(yī)學遺產,把寶貴的臨床經驗留給后人
      ,他將平時收集的200余例疑難病例整理成《眼科臨癥錄》
      ,對病因、病機
      、辯證論證、治則
      、方藥等都做了詳細記錄
      。他為了將自己的臨床經驗與父親畢生的經驗融為一體,50余歲時
      ,著手對《眼科集要》重新整理
      ,暫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續(xù)未完
      ,在日軍掃蕩中不幸失落
      。1949年春,魏純訥因病與世長辭
      ,終年69歲

      18、建國初期
      ,魏氏中醫(yī)眼科第三代傳人魏士臣原濱州市博興縣人民醫(yī)院眼科專家
      。從事中醫(yī)眼科臨床工作50余年,他不但對中醫(yī)眼科有深厚的造詣
      ,而且對中醫(yī)內科.婦科.兒科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所以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較高的聲譽。任縣歷屆政協(xié)常委
      ,1—9屆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兩次出席省和地區(qū)召開的眼科學術交流會,曾被邀請去濱州醫(yī)學院中醫(yī)班進行中醫(yī)眼科學講座
      。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協(xié)召開的各界人士交流大會
      。1967-1969年利用三年時間將平時積累的經驗及秘方編撰而成《中醫(yī)眼科集腋》一書流傳于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嗅t(yī)眼科集腋》是一部中醫(yī)眼科學著作
      ,對于以后的中醫(yī)眼科學發(fā)展有相當?shù)膮⒖純r值。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024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春季轉眼之間就要到了
      ,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野菜也成為時尚之舉
      。野菜的吃法很多
      ,可清炒,可煮湯
      ,可做餡
      ,營養(yǎng)豐富,物美價廉
      小兒腎炎
      疾病概述小兒腎炎一般指腎小球腎炎,是一種雙側腎臟的彌漫性
      、非化膿性疾病
      。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6-9歲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