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古仙之脫胎神化
3
4、心息俱住
,神氣融暢,杳不可說。5
、鬼神有性無命,草木有命無性,禽獸性少命多,唯人能全之。6、性者屬覺知
,命者屬形質(zhì)。7
、順時養(yǎng)元,而收真炁。旺時收8
9
10、因齋(戒)而息心
,因息而入道。11
、炁息于命門,如子在胎,不飲不食,綿綿長存,所謂胎息也。12
、上至頂門泥丸宮,下至腳板涌泉穴,九竅八門都補合,休教一點有漏泄。13
、道人要妙,不過養(yǎng)炁。人汩沒于名利,往往消耗其炁。14
、名利之害道,勝風(fēng)雨之傷身。風(fēng)雨之疾,藥石可去;名利之欲,人心難離。15、學(xué)道者別無他事
,唯至清至靜、頤養(yǎng)神氣而已。16
17、存思集神
,念道至真。18
、學(xué)經(jīng)之士,縱未絕緣離世,茍能金石其志,背塵合真,至心受誦,久久不已,必階仙品。19、睡側(cè)而屈
,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后睡眼。20
、人有生死,性無生死,出生死之外者,其惟見性乎?21
、業(yè)報既盡,善性不滅22、造道之功
23
24、生而采
25
26
、徐徐而為,十年之后何事不立?但患志之不堅,行之不中耳。27、聞熏聞修
,以入正定,定久則心華自開28、一門深入
29、道之全體
30、圣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
31
32
33、系心一緣
34、心兮本虛
35、真積力矣
36
37
38、心如朗月連天凈
39
40
、天之性在人甚真,即本覺也,即道體也,即未發(fā)之中、得一之一也41
42
43、悟以往之不諫
44、知止而后有定
45
46、前乎千萬世之已往
,后乎千萬世之未來,皆視諸掌矣(宿命通),故曰能慮。能慮則得道矣。47
、耳目鼻口,四肢百骸,塊然器也,而非性也。48
、視聽言動,雖出于性,然亦非性之體也。49、性也者
,靈明獨照,與長天存,不以少而盛50、內(nèi)視返聽
51
、含光便是長生藥,變骨成金上品仙。52、性之初見如星大
,圓陀陀,光爍爍。53
、空其室內(nèi),除諸所有,謂屏滌雜念,虛其心也。54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55、修行人
,行如風(fēng),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56
、圣賢應(yīng)世,惟欲教人復(fù)性而已。復(fù)性則天地世界如觀掌中物耳。57、天地世界
,可謂廣大58
59、內(nèi)典(佛經(jīng))以世界為缺陷
,道藏視人身作渡船。60、內(nèi)典語內(nèi)無佛性
,金丹法外有仙船。61
、導(dǎo)筋骨則形全,剪情欲則神全,靖言語則福全,行善道則德全,養(yǎng)元氣則命全。62
、置心空中,不著一物。63
、但死時無病,便是好也。64、人無壽夭
,祿盡乃死。65
66
67、心王總是依真智
68、寤寐恒一
69、所謂歲歲說功夫
70
71
72
、觀之一字,仙佛所同73
74
75、精生有時
76、遇生(精氣之生)則采之
77
78
79、天谷元神
80
81
82、養(yǎng)成元神
83、耳目之竅
84
85
、不識不知而順帝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86
、形有盡而神無盡,聚亦吾體,散亦吾體。87
、悟遺有(有形如身)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一88
89
90
91
92
、腹中有寶休求道,心內(nèi)無思莫問禪。93
、導(dǎo)引宴息,外慎起居之調(diào);清凈恬愉,內(nèi)銷冰炭之結(jié),可以盡年。94、一切導(dǎo)引
,以閉息為主;一切修養(yǎng),以斷欲為主。息不閉則炁不聚;欲不斷則精不住。95
、體合于心,心合于炁,炁合于神,神合于無。96
、藥物摶日月精華,火候合四時寒暑。文源:修行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200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上一篇:
福氣之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