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毒性大的中藥
醫(yī)案日記
2023-05-03 05:51:06
3種毒性大的中藥
很多人以為
,中藥藥性溫和
,劑量稍大也沒有問題。但是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
。如果亂用濫用
,也會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藥物中毒
。有的中藥不宜大量或長期服用
,如含有朱砂
、雄黃
、烏頭的中藥,更應引起注意
。
朱砂

又名丹砂、辰砂
、赤丹、汞砂
,為天然的辰砂礦石
,汞含量高
,有安神鎮(zhèn)驚
、清心解毒之功效,是治療心悸心慌、失眠癲狂的要藥之一
。許多著名的中成藥中也含有朱砂
,如治療心悸、怔忡
、不眠的朱砂安神丸
、天王補心丹
,治療癲狂
、耳鳴的磁朱丸,治療中風的安宮牛黃丸
、活絡丹等。但是
,此類藥物若長期或者超量服用,會對消化系統(tǒng)
、心血管系統(tǒng)
、泌尿系統(tǒng)
、神經系統(tǒng)等造成危害
。
雄黃
雄黃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熱分解為三氧化二砷
,即砒霜。砒霜進入人體后
,會破壞某些細胞呼吸酶
,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氧氣而死亡
。目前我國藥典中含雄黃成方26個
,內服制劑24個
,常用復方制劑有牛黃解毒片
、安宮牛黃丸、梅花點舌丹
、六神丸、牛黃清心丸
、小兒驚風散、小兒清熱片、小兒化毒散等
。這些制劑均含有雄黃
,長期大量服用
,可造成雄黃中含砷成分在體內的積蓄
,這種積蓄會造成使用者慢性中毒
,其表現首先是皮膚損害
,另外可引起肝、腎
、造血系統(tǒng)等多臟器損害。
烏頭
烏頭別名五毒根
,主產于西南地區(qū)。烏頭的有毒成分是二萜類生物堿
,其中毒性最大的是烏頭堿
,只要幾毫克就可以讓人喪命。
烏頭類藥物屬于溫經通陽之品
,常用來治療痹證,也常配伍地龍
、全蝎、蜈蚣
、穿山甲
、白花蛇
、蜂房等通絡止痛的蟲類藥物
。烏頭類中毒一般在服藥后10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癥狀,亦有在服藥后立即發(fā)生或3天后發(fā)生的
。中毒后可出現陣發(fā)性抽搐、肌肉強直
、身體發(fā)硬、牙關緊閉
、大小便失禁
、呼吸因痙攣而窒息
,繼而衰竭至死。一旦發(fā)生中毒現象
,應立即送醫(yī)院急救
。(周向前)
中藥中哪些是有毒的?
1
、馬兜鈴酸:有腎毒性
,能導致腎功能衰竭,發(fā)生典型的“中草藥腎病”
,病情嚴重者需要終身做血液透析或做腎移植。馬兜鈴酸也是潛在的致癌物質
,動物實驗顯示
,食用馬兜鈴酸會導致淋巴瘤
、腎癌
、肝癌、胃癌和肺癌
。
2、朱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
,會導致汞中毒,損害中樞神經
、腎臟
、消化道
。
3
、雄黃:主要成分為硫化砷,會導致砷中毒
,損傷神經、血管
,并可引起肝
、腎
、脾及心肌等實質器官的脂肪變性
、壞死與致癌
。
4
、柴胡:主要成分為柴胡皂甙能導致腎上腺肥大
、胸腺萎縮
,使人體免疫功能降低
;有腎毒性
,能損害腎臟
。
5、款冬花:含致癌成分
,能導致肝癌。
6
、大黃:會干擾膽紅素代謝途徑導致黃疸
;能引起肝細胞退行性變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
。
7
、天花粉:有腎毒性和肝毒性
,可導致腎臟
、肝臟損害
。
8
、穿山甲: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臟的損害
。
9、艾葉:能損害肝臟
、中樞神經
、血管
,導致中毒性肝炎
。
10
、冬蟲夏草: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如皮疹
、皮膚瘙癢,月經紊亂或閉經
,房室傳導阻滯;有腎毒性
,長期服用可能對腎臟有毒
。
中藥對身體有副作用嗎?有什么副作用?
對于中藥是否有副作用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
,那就是什么是副作用
?
副作用的定義是指在治療劑量下所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
。由此可見
,其實副作用有時與治療作用之間是可以相互轉變的,當藥物的某一效應作為治療目的時
,其他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也就成了副作用。
跟西藥相比
,中藥的成分往往要復雜一些
,其作用選擇性低
、作用范圍廣
,當利用其中一個藥理作用時,其他的作用也就成了副作用
。一般來說,副作用比較輕微
,且多數是可以恢復的
。當然
,我這里說的副作用
,可能比人們常說的副作用范圍要窄一點,因為日常生活中
,人們提到的副作用范圍可能比較籠統(tǒng)。
俗話說
,是藥三分毒,其實并不是說中藥就沒有副作用的
,實際上中藥中也有很多毒副作用比較強烈的藥
,所以說如果真的需要治療疾病,而自己又不是很懂的情況下
,就不要真的隨便跑到山野里去挖幾棵藥用植物
,就給自己開始治療了,且不說治療疾病需要辨證論治
,而中藥有時也需要經過炮制才能使用,萬一誤認了
,挖了一株有毒的
,那也是得不償失的
。
中醫(yī)藥國家大力提倡發(fā)展
,而且也通過了中醫(yī)藥法
。但是近年來對于中藥無毒的過度宣傳
,給人們的思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提到中草藥
,大都數人會認為是“天然藥物,無毒無害”
、“綠色醫(yī)療”
。但中藥確實也是有副作用的
。因為中草藥之所以起作用
,也是這些中藥內的化學成分作用于人體而起的作用
,也是通過肝腎代謝的
。所以肯定是有副作用的。
老祖宗并不否認中藥的毒副作用
實際上
,幾千年來,中醫(yī)藥學不但不否認中草藥的毒性
,而且對中草藥的副作用和毒性問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所以中醫(yī)也規(guī)定配伍用藥的“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禁忌、小兒和老人的用藥禁忌等
。在《中國藥典》中
,將有毒的中草藥按三級劃分,分別注明為“小毒”
、“中毒”、“大毒”
,有些藥物還特別注明了其腎毒性及肝毒性
,規(guī)定了用藥注意事項
。
近幾年影響比較大的中藥毒副作用事件
1
、1990-1992 比利時減肥中藥中毒事件 (防己)
2
、1990-1993日本小柴胡湯中毒事件 (間質性肺炎)
3
、1978新加坡黃連中毒事件
4、美國麻黃聽證會
5
、香港的中成藥重金屬招標。
這些事件中
,中藥的毒副作用給人們帶來了血淋淋的教訓
!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能亂用
很多人為保健 養(yǎng)生
,喝茶泡片西洋參,熬粥放把枸杞子
,燉肉放點當歸、黃芪
。然而
,專家表示
,這些補品雖然副作用不大
,但如果不辨體質亂吃
,或者食用量太大
,都對身體不利。
還有人熱衷追尋各種民間偏方
。我曾經看過一個銀屑病的病人
,用蒼耳子葉熬水外洗治療皮膚病,結果病沒治好
,結果自己得了慢性腎病腎炎
。
中藥也有毒
有些中藥是有大毒的
,如烏頭、雷公藤
、洋金花等
,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都會造成嚴重后果。
中藥的烏頭內含有烏頭堿
,有毒
,使用時須經過加工炮制以減低其毒性,入方藥時又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制約其毒性
,加之久煎可以有效地降低其毒性
,發(fā)揮其治療作用。
有文章稱中藥中極毒藥材132味
,慢毒藥材911種
。所以應用中藥是還是應該注意的
。
中藥也有副作用
過去
,由于中藥檢測技術的限制
,人們對一些中藥的副作用認識不清
,似是而非。所以百姓認為中藥無副作用
。導致中藥濫用,一個重要因素是很多人認為中藥藥性平和
、無毒副作用
,有病治病
,“無病健身”
。隨著采用先進檢測技術,對中藥有效成分的鑒定
,發(fā)現有些中藥在使用當中確實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副作用
。
如中藥木通,可以對腎功能造成損害
;甘草與西藥洋地黃同用
,會引起洋地黃蓄積性中毒反應。黃連,內含的小蘗堿對葡萄糖六磷酸酶缺乏癥的人
,可引起溶血性黃疸(沒有此癥的人則不會發(fā)生溶血反應)。
還有一些居民不懂辨證也亂吃中藥
。一些西醫(yī)醫(yī)生不懂中醫(yī)
,也亂給病人開中藥和中成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安蛔裱嗅t(yī)思想理論,不出問題才怪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不要相信虛假宣傳
不要輕信“純天然”“純植物”等藥品宣傳
,不要認為凡是中草藥都沒有毒副作用
。中草藥都需經過炮制才能使用,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純天然”藥材
。單味中藥都有毒性,復方才能規(guī)避毒性風險
。中藥講究“君、臣
、佐
、使”,就是通過藥物間相互作用,提高藥效
,減低毒副作用
。
溫馨提醒:開中藥必須到正規(guī)醫(yī)院的中醫(yī)科或中醫(yī)醫(yī)院
,不要盲目相信偏方
、民間驗方等,不要到非正規(guī)的小診所看病
。
中醫(yī)講“方對人”,而不是“方對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靶枰L期服用中藥的患者,一定要定期隨診
,注意換方
,絕不能一副藥吃一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我們都知道西藥的成分是明確的,作用機制也是明確的
,一些與用藥有關的副作用一般都是明確的,并都寫進了藥品說明書
,雖然也因人而異
,但是服用后可能會發(fā)生的副作用是可以預見的,大都有明確的解決辦法
,并想辦法對不適用人群進行規(guī)避(做皮試啊、用藥經歷啊什么的)
,大夫可以趨利避害,選擇使用
。比如:我們服用感冒藥后都嗜睡
,青霉素需要做皮試,陽性就不能用
,從而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等等。
而中藥成分復雜
,雖然近年來發(fā)現并明確了一些中藥的毒副作用
,肝腎功能損傷是目前吃中藥最主要的副作用
。例如:關木通含馬兜鈴酸
,腎毒性
;何首烏可致肝損傷等等
。但中藥在使用過程中大多是多種中藥組方一起服用,副作用的發(fā)生也是各種各樣
。
所以,中藥副作用肯定有
,具體是什么副作用還要看什么人用
,用量大小,時間長短等等
。即使是已經發(fā)現有毒副作用也不是絕對不能使用
,就跟西藥副作用已經明確,但大家都還在用一樣
。其實現在中藥的不良反應、副作用大多也與長期
、大量、不合理的使用有關
,何首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有些人為了延年益壽、烏發(fā)長期大量使用而引發(fā)肝毒性
。總之
,中藥也好
、西藥也好
,副作用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沒有絕對安全的藥物,都需要規(guī)范使用
,對癥使用方能減少副作用的發(fā)生。
2016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收到藥品不良反應報告143萬份
,中藥引起的占16.9%
;其中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
,中藥占比10.4%
。
據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 中藥里毒性品種共有83種 ,其中大毒10種
,有毒42種
,小毒31種。大毒藥品毒性劇烈
,治療量和中毒量相近
,容易致人中毒或死亡,要嚴格控制用量
。 臨床常用的毒性中藥有苦杏仁
、川烏、草烏
、水蛭、蜈蚣
、土鱉蟲
、全蝎
、蒼耳子
、馬錢子、附子
、蟾酥、罌粟殼
、蒺藜
、木鱉子
、制干漆等
;還有含有朱砂、雄黃等中成藥
,朱砂主含硫化汞,雄黃主含硫化二砷
,兩者易在體內蓄積
,對肝腎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因此含有朱砂
、雄黃等中成藥不能久服或過量服用。
以下逸仙藥師整理了易致肝
、腎損害的中藥:
肝毒性中藥: 菊三七(土三七)、雷公藤
、何首烏
、黃藥子
、川楝子
、千里光
、艾葉
、蒼耳子
、烏頭、附子
、朱砂、雄黃
、青黛
、山豆根
、黃獨
、補骨脂、斑蝥
、蜈蚣、麻黃
、貫眾
、常山
、澤瀉
、芫花、大黃
、姜半夏、天花粉
、金不換
、白蘚皮等
。
腎毒性中藥: 含有馬兜鈴酸成份的中藥主要包括關木通
、青木香、防己
、細辛,朱砂蓮
、天仙藤
、馬兜鈴
、淮通
、尋骨風,烏金七
、金耳環(huán)、山慈菇
、杜衡等
。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較多
,一般不能長期或超量服用
,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更應該慎重,在服藥前看是藥品否含有以上含馬兜鈴酸成份的中藥
。其他中草藥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
、益母草
、大黃、斑蝥
、草烏、細辛
、蒼耳子、苦楝皮
、天花粉
、土牛膝、棉花子
、巴豆、甘遂
、朱砂
、升汞等也可引起腎損
。
中藥博大精深
,調和陰陽,維持人體功能平衡
。缺啥補啥
,多則減之,重在調理預防
,避免病毒入侵,加一道防火墻
。
在以前把中藥打了下去
,現在又把中藥帶到了神壇
。古人云
,是藥三分毒。中藥哪有沒有副作用
。只能說毒副作用大小。
無論是中成藥還是西藥
,其作用基礎都是化學物質作用于生物體
,如丹參起藥理作用的便是丹參酮
,這些化學物質都存在一定副作用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就指出,中成藥使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長期或超劑量用藥
,特別是含有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如朱砂
、雄黃
、蟾酥
、附子
、川烏、草烏
、北豆根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
。在這里有人恐怕會回擊說
,西藥長期大量服用難道不會中毒嗎
?我想說
,當人們堅信中藥毒副作用低,這種對中藥的輕看
,就有可能導致更多傷害
。
廣東人對中醫(yī)藥情有獨鐘,不少認為中藥溫和毒副作用小
。曾聽腎臟科的醫(yī)生講過這樣的故事:一位是剛畢業(yè)的女大學生,因為牙痛找中醫(yī)開了一劑草藥方子
,連續(xù)吃了一周,突然感覺身體異常
,排尿減少,來醫(yī)院檢查
,結果已是尿毒癥
,且不可逆轉。原來治牙痛的草藥方中有一味藥是朱砂蓮
,含有馬兜鈴酸。還有一個女孩
,為治臉上的青春痘
,長期吃一種叫龍膽瀉肝丸的藥
,造成急性腎損傷
。
中藥到底有沒有副作用呢?
說起中藥
,很多人對其印象是“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安全可靠”,殊不知“是藥三分毒”
,中藥并非如我們大眾所認為的安全無毒
。古書《淮南子》記載:“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這個“毒”指的是中藥的偏性
,可以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認識到了中藥是有副作用的
。我們所說的中藥副作用的專業(yè)術語是中藥不良反應。
近些年
,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治療便秘
,患者出現砷中毒癥狀:皮膚發(fā)黑
、疲乏無力
、腹腔積液
;龍膽瀉肝丸導致腎衰竭
,嚴重的導致尿毒癥事件
;土三七致肝損傷事件;何首烏致肝損傷等中藥的不良反應/事件層出不窮
。
如何避免或減少中藥副作用的發(fā)生呢?1
、在正規(guī)醫(yī)院
、診所就醫(yī)
,不輕易相信江湖游醫(yī)
。2、拒絕服用不明來源
、非正規(guī)廠家、三無產品中藥
。3
、辯證用藥
,如自行選藥
,要注意說明書上的癥狀描述,如不能判斷請求助于醫(yī)生
、藥師。4
、中病即止
,病好了及時停用中藥
,不要長期服用中藥
。如需長期用藥,請在醫(yī)生或藥師指導下用藥
。5、按照說明書用法用量用藥
,不自行加減劑量或療程
。6、服藥期間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yī)
。
藥事網權威解讀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 俗話說:“逢藥三分毒”,中藥也是這樣
,是有副作用的
。中藥多數為配合使用
,如配合適當
,可加強藥效,或監(jiān)制毒性
。如配合不當
,會減少藥效
,或產生副作用。概括為:相須
,相使,相畏
,相殺
,相惡,相反等
。
中藥的毒性及副作用舉例如下:
1.半夏有毒性,須生姜制之(相畏)
。2.巴豆有毒
,綠豆殺之
;南星有毒
,生姜殺之。(相殺)
3天花粉惡干姜
。(合用致療效下降)屬配伍禁忌。
4.甘草反甘遂
。(合用致毒副作用)屬配伍禁忌
。
因此,醫(yī)生須牢記十八反藥歌與十九畏藥歌及妊娠用藥禁忌(包括巴豆
,蘆薈
,芫花,甘遂
,大戟
,瓜蒂,三棱
,莪術,阿魏
,干漆
,水蛭,麝香
,地龍,蜈蚣
,穿山甲
,水銀
,輕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