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與陰陽大道守恒
在哲學中分唯心與唯物兩大陣營,此中是以何為第一性的區(qū)分
。唯物論以物質為第一性
,唯心論以意識為第一性。物質是客觀存在的
,在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中定義的意識為客觀物質在人大腦之中的反應
。這恰恰是馬克思的聰明之處,客觀物質與人大腦的反應
,必須有人的參與
,離開人即沒有意識
,人為客觀物質的很小一部分,二者的反應與整體的物質
,是以部分對整體
,所以物質為第一性的。若定義意識為客觀物質對客觀物質的反應
,則無處不是意識
,也無處不是物質,物質即是意識
,意識即是物質
。因為馬派哲學不承認其它物質存在意識,只存在人的意識
,人死了
,意識也就沒有了,所以是無神論
。若意識是物質間的反應
,則無處不是意識,也就是萬物皆有靈
,為有神論
,此為二者的差別。馬派哲學中對于其他物質不存在意識
,而客觀上任何物質都有反應
,于是便有了反應,應激
,反射等名詞以示差別
。在中醫(yī)陰陽論治中,是病邪與人體
,藥物與人體的作用
,與人的意識無關,所以用的是有神論
,是物質對物質的作用
。
中國的古人同樣也是很聰明,發(fā)明了三才
,天地為陰陽
,人在其中也,沒有人的參與
,怎么會有定義上的陰陽
。這便是三才定律。在古人的觀測中
,人與日的關系最密切
,通過的媒介為光
。所以光所來處為陽,所受光處為陰
,便有了天陽地陰
。此是靜時的陰陽,為人定義的陰陽
。北方寒而南方熱
,這是中國古人的觀測,若是在南半球則相反
。以現代人的認識去否定古人認識
,是歷史局限性。古人之說是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
,并沒有違反陰陽定律
,但有適用性,在另一太極體中用的是另外的陰陽
,所以古人之說有點象自圓其說,實為參照物太極體的不同
。

水氣自地面水處而升
,升至天上汽凝云處而終。此為動時陰陽
,二體一端
。
以地面水處與天上汽凝云處組成的太極體中,陰陽相互消長
,相對來者為陽
,相對去者為陰。動始處為陽
,動終處為陰
。水氣自地面水處而升,相對地面水處而言
,相對為去
,為陰。水氣相對天上汽凝云處
,相對為來
,為陽。水氣動之始處為地面水處
,地面水處為陽
,水氣動之終處為天上汽凝云處,天上汽凝云處為陰
。
地面水處以水氣之動相交天上水汽凝云處
,即為此二處的相交
,相交生成的萬物,便是云
。此時陰陽相交為何在天上水汽凝云處
?答:此控制能力的不同,地面水處的控制能力大
,天上汽凝云處的控制能力小
。
此時天上汽凝云處因水氣的上升,慢慢生成云
,此處的控制能力在漸漸變大
,當與水氣上升(即地面水處在此處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相等時,此時為飽和
,為陰陽的相對平衡
。為無極時刻。無極一動
,(因有雜質在飽和水蒸汽內運動)便生成小水滴
,此時無極又變成太極。小水滴凝大
,當此時天上汽凝云處的控制能力控制不了此水滴時
,便下落,下落的過程中
,水滴凝的更大
,便為雨。雨落在地面處
,因有地面的承受
,雨不能再落,只有慢慢的向下浸潤
。飽和時
,在地面成為水積。此時又時一個陰陽相交的過程
,陰陽相交生成的萬物是水
。
蒸汽與雨是地面水處與天上汽凝云處兩次陰陽相交的過程,記住是過程
,是地面水處與天上汽凝云處二體之間的一端
。是以此為過程作用陰陽的相交。是兩次陰陽相交的過程
,并非“蒸汽與雨就是陰陽相交”
。
地面水處與天上汽凝云處二體皆可陰可陽,要看具體在什么過程中,陰陽者本身就是相對的兩面
,你陰時我就陽
,你陽時我就陰。只有相對
,沒有絕對
。
在第二定律中,陰陽的消長是絕對的
,消長即是在運動
,而對于何處為陰何處為陽的相對靜止部位當如何認識,如何命名
,即是第三定律所要提及的內容
。
第三定律:定義上的陰陽是客觀上的陰陽二氣在人心中的反應。
定義上的陰陽
,是陰陽的命名
,如天為陽,表為陽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陀^上的陰陽二氣,指得是陰陽的消長
,是運動的氣
。心指的是人的思維陰陽二氣,不是實體上的心臟
。陰陽二氣消長的結果,由人心去認定
,是對一端兩體的定義
,即是天為什么為陽,地為什么為陰
。此中定義上的陰陽
,為不同太極體中的陰陽認定。僻如光自天來
,則天為陽
,地為陰,此處天地在一太極體中
,與其他不相干
。其它如山之陽,山之陰
,川之陽
,川之陰同。而在山川太極體中
,山近日
,川遠日
,山又為陽,川又為陰
。與山或川本身自我的陰陽太極體不相干
。黃河之川為地面河,高于平地的小丘處
,此二者形成太極體
,則黃河之川又為陽,小丘又為陰
。所以說:“古人之說是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
,并沒有違反陰陽定律,但有適用性
,在另一太極體中用的是另外的陰陽
,所以古人之說有點象自圓其說,實為參照物太極體的不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里面就必須要有人心的參與。
而對于意識的認識
,《內經》有“兩精相搏謂之神”之光輝論斷
。也就是“客觀物質與客觀物質的反應”。人的大腦也為客觀物質之一
,客觀事物在人的大腦之中的反應
,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意識,也包含在“兩精相搏”之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意識也只是“兩精相搏謂之神”之中的意識的一小部分
。認識這一點對中醫(yī)發(fā)展有什么好處呢?《金匱》:“師曰: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备纹槿似鞴俚囊徊糠郑粢浴皟删嗖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肝脾自有自已的意識
,而非人的整體意識。見肝之病
,必先實脾
。若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斷,肝脾沒有意識,意識只存在人的大腦中
。這時見肝之病
,醫(yī)肝而不必實脾。二者有天壤之別
。這也是中西醫(yī)的差異
。
由“兩精相搏”論斷第三定律:定義上的陰陽是客觀上的陰陽二氣在人心中的反應。此中的人心若以廣義而推之為陰陽二氣
,則就成了第一定律:沒有離開陰陽的氣
,亦沒有離開氣的陰陽。因為有人定義上的陰陽
,所以必須有人的參與
。人的參與,將心比心
,就可以揣度宇宙間的陰陽
。
陰陽大道——陰陽大道守恒三大定律陰陽大道第一守恒定律(大道守恒定律):陰陽大道總是欲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趨勢。
陰陽大道第二守恒定律(無極守恒定律):陰陽大道是恒定不變的
,只是無極與太極的相互轉變
。
陰陽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極守恒定律):總太極體是恒定不變的,只是氣與能力的相互轉變
。
陰陽大道總是欲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趨勢
。此即是佛祖所言的業(yè)力,一切物都逃脫不掉
。
大道初生
,即是無極,無極一現
,便化太極
,此中無極為靜時陰陽,化太極后
,即生出陰陽二氣
,為動時陰陽
。無極守恒定律實際上即是太極守恒定律
,只是靜時與動時的區(qū)別。無極守恒
,即是有無相生
,太極守恒,即是氣聚為形
。
陰陽二氣
,各為一太極,同處一太極體中,如同物理學中的質點
。陰處氣多
,而能力小,陽處氣少
,而能力大
,氣與能力的總和,便是陰陽二氣的控制能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刂颇芰Φ牟顒e,便形式了陰陽二氣的消長
,控制能力相等時
,便是陰陽二氣的相對平衡。
設無極未動時
,陰陽二氣之端便是極點
,陰極有氣無能力,陽極無氣有能力
,二者控制能力相等
,便是無極平衡,此狀態(tài)不存在
。太初之時
,或收于陰極,或散于陽極
,極則動
,動則成太極,或陰極化出能力
,而氣漸少
,或陽極聚則成氣,而能力漸不足
。在陰極化出能力時
,為大爆炸之形成大道,在陽極聚則成氣時
,為白熱化形成大道
。陰極與陽極的相互轉變中,陰陽消長在其中
,此為二體一端
。自一端二體互相轉變的一個過程,佛祖稱為一劫
。
無極動而太極生
,太極生后
,萬物皆在太極體中,即是現在的時刻
。
在太極體中
,總太極體是恒定不變的,所變的只是內部氣與能力的轉變
。選擇一個太極體進行研究
,僻如風的形成,是由于氣體的流動
。在寒處
,氣聚則厚,而能力低
,在熱處
,氣散而薄,而能力大
,寒熱的控制能力相等時
,便為無風。當日北移時
,在北半球
,熱處漸得能力(此時氣亦在變少,但微小不足道
,可略不記
。),此時熱處的控制能力增大
,便是向北推移
,此時便是曖風。在寒處
,由于熱氣的擠壓
,氣聚的更多,二者若平衡時
,則相對無風
。當日南移時,熱處的能力則漸少
,相對寒處的控制能力大
,則為寒風。
再僻如研究日與熱處組成的太極體
。當熱處受日熱時
,此時必是日熱的控制能力大于熱處的控制能力
,此即是日光照在了大地上
。若再把寒處加在此太極體中
,為日光,寒處
,熱處三者組成的太極體
,此中寒熱為一太極體,此太極體又與日光成一太極體
。寒處在遠日方
,熱處在近日方,日再向寒處移
,則熱處的控制能力在變大
。此時再研究熱處時的氣與能力,由于陰陽大道第一守恒定律
,則熱處大道欲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趨勢
,則熱處能力增大,能力欲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趨勢
,則能力向氣轉變
。氣則相對欲增加,此時氣的增加遠遠小于能力的增加
,可略不記
。氣亦欲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趨勢,則必向處擴長
。在氣增減略不記時
,便可以成為能力守恒定律,同樣
,在能力增減可略不記時
,便是氣守恒定律。在近極點處
,氣可轉成能力
,能力亦可轉成氣。這是一個重要的推論
。
陰陽大道守恒推論:陰陽大道的轉變總是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
。
對此三大守恒定律有何應用?第一定律為業(yè)力
,病理中常用
,當人受病時,為病的控制能力大于人的控制能力
,此業(yè)力便為人的抵抗力
。第二定律在中醫(yī)學中可以知道真火的形成,有無的相生
,為
丹道之基
,先天之本
。第三定律在中醫(yī)學中可知道后天的氣化。物理學中的慣性
,質量能量守恒
,質能轉化等也含在此中。
上面以說了陰陽大道守恒推論:陰陽大道的轉變總是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
。
當研究兩個太極體聚變成一個太極體
,或一個太極體裂變成兩個太極體時,又與太極體內部陰陽的轉變有所差異
。
一元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四象、四象五行、六氣七情、八卦九宮,指的都是什么?
一元: 指太極
一元者
,大始也
。就是天地還是混沌的狀態(tài),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太極
。無極化生天地萬物
,其時間與空間原是無窮無盡,空間的總集稱為「宇」
;而時間的總集則稱為「宙」
。
為便于紀元,乃在無窮延伸的時間中
,取天地循環(huán)終始為一巡
,稱為「元」,以「元」作為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
。其下又分有「會」
、「運」、「世」
、「年」
、「月」
、「日」、「時」
、「分」、「秒」等單位
。
《皇極經世》:三十年為一世
,十二世為一運
,三十運為一會
,十二會為一元大學云:「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
,則近道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當一元會數盡
,天地結束
,大混沌以后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子會再開天
,丑會再辟地,寅會再生人
,又開創(chuàng)新紀元
。如此周期性之循環(huán),乃是宇宙間自然規(guī)律的功能
。
兩儀: 陰陽兩極
表示萬物兩兩對應
、相反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
。
《周易.系辭傳》:“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眱蓛x有七種說法:天地
,陰陽,奇偶
,剛柔
,玄黃,乾坤
,春秋
。
三才:天
、地、人
即天格
,地格
,人格,《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而兩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度纸洝罚骸叭耪撸斓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三光者
,日月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四象:青龍
、白虎、朱雀
、玄武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從卦象上:分別稱為少陽
,太陽
,少陰,太陰
,一般指天象中的四象:青龍(東)
、白虎(西)、朱雀(南)
、玄武(北)
。
五行 :金、木
、水
、火、土
人有五元
,即元性
、元神、元氣
、元情
、元精。
還對應木星、火星
、土星
、金星、水星
,稱之為“五星”
。對應一年中的春、夏
、長夏
、秋、冬“五季”
。
六合氣: 體
、心
、意
、氣、精
、神
是指自然界的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
。包括風、寒
、暑
、濕、燥
、火
。若這六種氣候變化太過或不及,就有可能導致人體發(fā)病
。
五體啟示錄認為的六是:體合于心
、心合于意、意合于氣
、氣合于精
、精合于神、神合于空
。
七情:天樞
、天璇、天璣
、天權
、玉衡、開陽
、搖光
即北斗七星
,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
、天權(文曲)
、玉衡(廉貞)、開陽(武曲)
、搖光(破軍)
。
前四顆為魁,勺柄為斗
。斗柄指東為春季
,斗柄指南為夏季,斗柄指西為秋季
,斗柄指北為冬季
。
中醫(yī)中有七情之說,指人的七種情志變化
,是機體的精神狀態(tài)
,包括喜、怒
、憂
、思、悲
、恐
、驚。七情太過
,也可致病
,是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八卦 :乾
、坤
、坎、離
、震
、艮、巽
、兌
乾代表天
,坤代表地,坎代表水
,離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代表山
,巽代表風
,兌代表澤。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
,離東
,坎西,兌東南
,震東北
,巽西南,艮西北
。
另有奇門遁甲里的八門一說:休門
、生門、傷門
、杜門
、景門、死門
、驚門
、開門 。
九宮 : 乾宮
、坎宮
、艮宮
、震宮
、中宮、巽宮
、離宮
、坤宮、兌宮
。
一宮坎(北)
,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
,四宮巽(東南)
,五宮中(寄于坤),六宮乾(西北)
,七宮兌(西北)
,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
。
擴展資料
《易經》:“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
,即是太初
、太一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整段話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
,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
,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
,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