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英杰 李夢東
早在50年代
技術(shù)條件及方法的限制
,加上肝臟功能十分復(fù)雜法難以有效地代償肝功能
、提高成活率以培養(yǎng)肝細胞為材料的新型生物人工肝的日臻成熟
,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ALSS)終于有望成為肝衰竭理想的輔助支持治療手段[1]
,為患者等待肝移植或通過肝再生而自然恢復(fù)爭取時間
、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也有可能為重型肝炎救治這一臨床難題的解決開辟新的途徑
。現(xiàn)就常用ALSS及其治療重型肝炎的研究現(xiàn)狀作一簡要介紹
。一、物理型人工肝
早期以解毒功能為主的ALSS大多屬物理型
,如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濾過等。用樹脂
、活性炭等材料進行血液灌流,可有效吸附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毒性物質(zhì),是早期人工肝支持的常用方法
。但由于這些吸附材料與血液生物相容性較差,臨床應(yīng)用副反應(yīng)大。晚近采用活性炭微囊化技術(shù)
、改用血漿灌流等,避免了活性炭與血細胞直接接觸,從而減少了不良反應(yīng)
。但由于吸附材料本身選擇性較差,在去除患者體內(nèi)毒性物質(zhì)的同時,也吸附了一些機體有用的物質(zhì)
肝炎等肝衰竭患者的肝性腦病
毒尤其是吸附膽紅素的作用與其它人工肝聯(lián)合使用或用于治療病情較輕的重型肝炎
國外最近推出一種新型吸附劑型血液治療系統(tǒng)(Biologic-DT)
,采用精制粉末炭
、陽離子交換劑、大分子溶劑等組成混合懸液狀吸附劑,具有較強的毒物吸附作用
,能有效地治療藥物中毒引起的肝功能衰竭[3]。據(jù)悉,國內(nèi)有單位引進該系統(tǒng)治療個例重型肝炎有一定的療效
。使用目前通用的聚丙烯腈膜進行血液透析
,能有效地去除尿素、肌苷及無機磷酸鹽等小分子物質(zhì)
,但對中、大分子物質(zhì)清除率較低,故僅用于肝衰竭同時伴腎功能衰竭的治療
。新近采用新型膜材料三醋酸纖維膜(CT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醋(PMMA)膜制成空心纖維血液透析濾過器
,其效率為聚丙烯腈膜的3倍,能使暴發(fā)性肝炎患者意識恢復(fù)率達到90%
,半數(shù)以上病例存活[4]。二、中間型人工肝
該型人工肝是介于物理與生物型之間的一類中間型裝置
,包括血漿置換、交換輸血及整體洗滌等,其中以血漿置換最為常用
。該療法可去除與血漿蛋白結(jié)合的大分子物質(zhì)(如內(nèi)毒素)及中
、小分子物質(zhì),并補充蛋白、調(diào)理素及凝血因子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zhì)
。90年代初Sugihara等[5]曾報道,血漿置換法治療15例急性肝衰竭9例成活
,成活率達60%。但以后日本學(xué)者報道血漿置換治療百余例重癥肝炎的成活率僅有21%~24%
,提示單獨應(yīng)用療效并不十分理想。隨后國外又有人將血漿置換療法與新型膜材料透析濾過相結(jié)合,使10例重癥肝炎全部存活
。表明血漿置換與物理型人工肝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可顯示出更好的效果
。1992年天津市傳染病醫(yī)院采用血漿置換及血液濾過治療9例急性、亞急性重型
肝炎
炭吸附等治療重型肝炎取得令人鼓舞的結(jié)果,使急性
一步提高到71.4%(對照組僅為20.0%)
提高近40個百分點[6
血漿置換是較為成熟的肝臟替代療法
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肝炎病毒的經(jīng)血傳播
程中同時去除了患者機體內(nèi)有益的物質(zhì)。
三
生物型人工肝是8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新型ALSS
與生物合成材料相結(jié)合組裝成某種形式的ALSS
而且具有更高的效能,如參與三大物質(zhì)代謝
、具有生物轉(zhuǎn)化功能、可清除毒性物質(zhì)、能分泌具有促進肝細胞生長活性的物質(zhì)等[8]
。目前
應(yīng)大、操作復(fù)雜等原因
,已被逐漸放棄。以培養(yǎng)肝細胞為基礎(chǔ)的體外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BLSS)成為目前研究的重點。該系統(tǒng)是將培養(yǎng)肝細胞置于體外循環(huán)裝置
,即生物反應(yīng)器中
,患者血液/血漿流過生物反應(yīng)器時,通過半透膜或直接接觸與培養(yǎng)肝細胞間進行物質(zhì)交換
肝細胞是生物型人工肝的核心部分,目前國外使用最多的是豬肝細胞[10]
動物實驗及個例臨床研究均未見明顯的副反應(yīng)
疫功能低下,不易引起明顯的免疫反應(yīng)
衰竭患者血清對培養(yǎng)肝細胞的毒性作用可使其很快失去活性,使用動物肝細胞的支
持作用并不令人十分滿意
人肝在國外僅用作肝移植的供體
以用于生物型人工肝,但其數(shù)量及質(zhì)量顯然有限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肝細胞培養(yǎng)時均存在生長條件要求嚴(yán)格
限、難以傳代等缺點
后能迅速達到人工肝支持所需的數(shù)量標(biāo)準(zhǔn)
epG2細胞株不僅可替代肝細跑的代謝解毒功能,而且有在患者血漿中存活并生長的
特性
如分泌白蛋白
性肝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支持
染轉(zhuǎn)化而成,有的則可使實驗動物發(fā)生癌變
生物人工肝
新分離的肝細胞在懸液中由于缺乏立體支架而難以維持其活性及功能
用僅能短時間改變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肝臟功能
、增殖能力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肝細胞懸液
者血漿中的氨基酸紊亂得到糾正
。采用微載體培養(yǎng)肝細胞
體支撐作用維持肝細胞良好的形態(tài)特征,保持蛋白合成和膽紅素代謝功能1個月以
上[12]
細胞球形體
球形聚集肝細胞與微載體肝細胞均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
能長期(50天)維持正常的生物學(xué)功能
肝系統(tǒng)理想的細胞培養(yǎng)方法[13]。
除此之外
中空纖維的外側(cè)空間播種肝細胞,中空纖維內(nèi)灌流培養(yǎng)液
補充營養(yǎng)及氧分
性培養(yǎng)
以及生物反應(yīng)器等BLSS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已得到初步的解決,臨床應(yīng)用救治數(shù)例暴發(fā)性肝
衰竭患者取得了成功
用培養(yǎng)人肝細胞
性時發(fā)現(xiàn),該系統(tǒng)具有補充蛋白
用能夠起到代償患者肝功能的作用。
四
生物人工肝問世不久
,但肝衰竭患者體內(nèi)積累的大量代謝產(chǎn)物及毒性物質(zhì)難以在有限的交換中由培養(yǎng)肝
細胞解毒
偏重于解毒作用的人工肝支持方法與之相結(jié)合,組成混合型(或雜交型)生物人工肝
透析濾過、血漿交換
,由血漿分離器
Demetriou等[16]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對10例嚴(yán)重肝衰竭患者進行人工肝支
持治療,結(jié)果7例患者順利等到了肝移植
性肝移植,存活率達到80%
驗陽性未能實行肝移植手術(shù)而死亡,但其存活時間也分別延長了3和4周
e等[17]對三組肝衰竭患者進行人工肝支持
暴發(fā)性肝衰竭患者18例,16例經(jīng)支持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均好轉(zhuǎn)
,中心靜脈壓降低,腦灌注壓增高,血氨下降
,肝移植成功,另有1例自然恢復(fù);Ⅱ組等待再次肝移植的暴發(fā)性肝衰竭患者3例取得類似的成功
;Ⅲ組10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經(jīng)支持癥狀改善
,但8例因并發(fā)多器官衰竭和敗血癥,未能進行肝移植而死亡,另2例恢復(fù)并擇期實施了肝移植
。如上所述,人工肝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進展
,新一代混合型BLSS已成為人工肝的發(fā)展方向
,其作為肝移植可靠的過渡支持手段也被愈來愈多的臨床資料所證明。能否逐漸替代肝移植
,使肝衰竭患者自然恢復(fù)是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從理論上講,只要能進一步解決肝細胞的來源數(shù)量
計等問題
現(xiàn)階段我國人工肝研究大多仍處在中間型ALSS的研究階段
研究才剛剛起步
上有較大差別,故生物人工肝能否成為重型肝炎可靠的支持治療手段成為我們關(guān)注
的重要問題
得了較大進展,臨床試用曾使2例重型肝炎(中
況及肝衰指標(biāo)得到明顯的改現(xiàn),遺憾的是終因繼發(fā)感染而未能治愈
時間均延長近兩周
參考文獻
1 Bismuth H,Figueiro J,Samuel D.What should we expect from a bioarti
ficial liver i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Artif Organs,1998,22:26-31.
2 Nyberg SL,Peshwa MV,Payme WD,et al.Evolution of the bioartificial
liver:the need fo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Am J Surg,1993,166:512-52
1.
3 Ash SR,Blake DE,Carr DJ,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sorbent suspensi
on dialysis system in treatment of hepatic coma(the Biologic-DT).Int J
Artif Organs,1992,15:151-161.
4 Yoshiba M,Sekiyama K,Iwamura Y,et al.Development of reliable artif
icial liver suport(ALS)-plasma exchange in combination with hemodiafil
tration using high-performance membranes.Dig Dis Sci,1993,38:469-476.
5 大島宣雄.肝功能替代療法.日本醫(yī)學(xué)介紹.1993
6 袁桂玉,曹武奎
,張萬增,等.血液凈化在治療重癥肝炎的應(yīng)用.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2
,31:169-170.7 李蘭娟
,黃建榮,陳江華,等.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中華肝臟雜志
,1997,5:202-203.8 Cao S,Esquivel CO,Keeffe EB,New approaches to supporting the faili
ng liver.Annu Rev Med,1998,49:85-94.
9 Dixit V,Gitnick G.Artificial liver support:state of the art.Scand
J Gastroenterol,1996,31suppl220:101-114.
10 Corno V,Donini A,Vianello V,et al.Bioartificial liver based on po
rcine hepatocyte:in vitro functional assessment.Transplant Proc,1998,30
:2469-2470.
11 Kelly JH,Sussman NL.The Hepatic extracorporeal liver assist devic
e in the treatment o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Asia Trans
,1994,40:83-85.
12 Kino Y,Sawa M,Kasai S,et al.Multiporous cellulose microcarrier fo
r the development of a hybrid artificial liver using isolated hepatocyt
es.J Surg Res,1998,79:71-76.
13 Ijina H,Nakazawa K,Mizumoto H,et al.Formation of a spherical mult
icellular aggregate(spheroid)of animal cells in the pores of polyureth
ane foam as a cell culture substratu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hybrid a
rtificial liver.J Biomater Sci Polym Ed,1998,9:765-778.
14 Gerlach JC.Long-term liver cell cultures in bioreactors and possi
ble application for liver support.Cell Biol Toxicol,1997,13:349-355.
15 Gerlach,J.Special issue:hybrid liver support.Int J Artif Organs,1
996,1:1-2.
16 Demetriou AA,Rozga J,Podesta L,et al.Early clinical experience wi
th a hybrid bioartificial liver.Scand J Gastroenterol,1995,30(suppl208
):111-117.
17 Watanabe FD,Mullon CJP,Hewitt WR,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bioartificial liver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liver failure.A phase I
clinical trial.Ann Surg,1997,225:484-494.
18 Watanabe FD,Demetriou AA.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fulminant hepa
tic failure.Current Opinion Gastroenterol,1996,12:213-236.
李蘭娟沒有獲得國家榮譽稱號
。李蘭娟院士在這次新冠病毒的全民抗疫中,確實為國家與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沒有入選,但這并不影響她在本次抗疫中對國家所作的貢獻。
擴展資料:
1
、人物簡介:李蘭娟
,女,浙江省紹興縣夏履鎮(zhèn)夏履橋村人。漢族,傳染病學(xué)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傳染病重點學(xué)科帶頭人、衛(wèi)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人工肝開拓者,原浙江省衛(wèi)生廳廳長等等。2
、突出貢獻:人工肝技術(shù)的開拓者
3、獲得榮譽
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獲得1997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獲中國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2001年國家教育部推廣應(yīng)用二等獎;
重型肝炎腸道微生態(tài)變化的研究獲得2001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革蘭陰性菌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及AmpC酶研究獲得2003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成果獲2004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立了中國第1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細胞系-HepLL
,創(chuàng)建分離肝細胞的新方法,構(gòu)建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成果獲2006年浙江省科學(xué)技術(shù)進步一等獎李蘭娟院士領(lǐng)銜的浙江大學(xué)附屬第一醫(yī)院"重癥肝病診治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技術(shù)突破"項目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
、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國家教育部高校推廣應(yīng)用獎二等獎1項;獲得授權(quán)專利5項
。參考資料:
-李蘭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3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