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為世界作出民族貢獻
在中醫(yī)面對從未有過的激烈爭論時,一生致力于中醫(yī)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教授孫燕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中醫(yī):取消中醫(yī)中藥,是無知;認為中醫(yī)可以單藥治愈腫瘤,是夢想。科學的態(tài)度是最大限度用現代醫(yī)學技術研究中藥作用原理
。
研究一劑能夠治愈腫瘤的中藥曾是孫燕院士幾十年前執(zhí)著的追求,并為之廢寢忘食
。1959年,孫燕因在"
神農丸"的研制中業(yè)績突出,當選為全國群英會代表并曾作為《中國青年》封面人物
。孫燕說,中醫(yī)中藥可治愈腫瘤一說越來越走向浮夸,后來很多人投入進來,研究農吉力等8種中藥抗腫瘤藥物,即鼎盛一時的"八匹馬"
。孫燕笑稱,現在一匹馬也不在了
。
中藥為世界作出民族貢獻.png)
孫燕院士認為,中醫(yī)中藥在很長一段時期走入誤區(qū),甚至出現浮夸風,很多人認為單用中藥就可治愈很多腫瘤
。事實上,至今未發(fā)現一例中藥成功治愈癌癥的病例
。但不容置疑的是,中醫(yī)中藥對癌癥治療的輔助、扶正作用被越來越廣泛地承認
。大量的臨床病例證明,采用中醫(yī)中藥輔助作用,十年生存率可以提高15%
。同時,可明顯降低化療反應,促進手術恢復
。
孫燕院士說,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從中藥中提純治療癌癥的有效成分并闡明原理,是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為世界醫(yī)學作出的民族貢獻。包括哈爾濱血液研究所馬軍所長在內的很多專家,在這一領域都已進行了成功探索
。
綜合史實,概述中國封建制時代中醫(yī)藥學成就
一.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yī)中藥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對我國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都作過巨大的貢獻。早在公元前二百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內經》
、《難經》等經典著作的成書,就確立了中國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并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yī)藥的診療實踐
。中醫(yī)藥學體系是以中國古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
,闡明其間的關系
,并將生理、病理
、診斷
、用藥、治療
、預防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觀念和獨特的理論,作為醫(yī)藥學的基礎
。其內容包括以臟腑
、經絡、氣血
、津液為基礎的生理
、病理學;以望
、聞
、問、切“四診”進行診斷
,以陰陽
、表里、虛實
、寒熱“八綱”進行歸納治療的一整套臨床診斷和辨證施治的治療學
;以寒、熱
、溫
、涼“四氣”和酸、甘
、苦
、辛
、咸“五味”來概括藥物性能的藥物學;以“君臣佐使”
、“七情和合”進行藥物配伍的方劑學
;以經絡、腧穴學說為主要內容的針灸治療學
;此外還有推拿
、氣功
、導引等獨特的治療方法
。經歷代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份極其寶貴的遺產
。
二.中醫(yī)的基礎
子桓經收集整理總結的《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重要醫(yī)學文獻
,它總結了秦漢戰(zhàn)國及春秋以前許多醫(yī)家的經驗和醫(yī)學成就,體現了周秦時代的醫(yī)學特點
,確立了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醫(yī)發(fā)展的基礎。
《內經》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
、病理過程
,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內容包括藏象
、經絡、病機
、診法
、辯證、治則及針灸和湯液治療等等
。
《難經》是一部堪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yī)藉
,成書于漢代之前,內容十分豐富
,包括生理
、病理、診斷
、治療等
,補充了《內經》中的不足,與《內經》一樣
,成為后世指導臨床實踐的理論基礎
。從世界醫(yī)藥學史的角度看,中醫(yī)藥學不但體系獨特
,而且有著一系列卓越的貢獻
。
三.醫(yī)學理論
在醫(yī)學理論方面
,中醫(yī)藥學雖然以人體為對象,但是它把人體看作是自然界整體的一部分
,不是孤立地研究人體
,而是把人體放在自然界整體運動和廣闊的動態(tài)平衡之中來進行研究。因此
,在其病理學說中
,非常重視疾病與人體自身精神狀態(tài)、生活狀態(tài)以及外部環(huán)境
,特別是氣候變化的關系
。在臨床治療中,它反對單純的頭痛醫(yī)頭
,腳痛醫(yī)腳
,強調“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即把握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質
,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同時,它又把人體本身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
,不是簡單
、孤立地研究疾病的癥候,而是把各臟腑
、經絡
、氣血、津液等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進行全面的考察
。在用藥方面,它講究藥物配伍的原則
,即根據每個病人虛
、實、寒
、熱的特性
,因人施藥,并注意主治藥物和輔助性藥物的配伍問題
。這些理論和原則
,即使用現代科學觀點和方法來加以考察,亦是非常深刻和具有積極意義的
。
四.診斷方法
脈診
,是中醫(yī)藥學上一項獨特的診斷方法。據《史記》記載,戰(zhàn)國時的扁鵲已能通過脈診確定病人的病情
,然后對癥下藥
,反映了當時已掌握了脈診的方法。從此
,脈診成為中醫(y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脈診的應用表明,中國古代的醫(yī)生已掌握了脈象與身體各部分的關系的知識
,亦即關于心臟
、血液與血管的關系,血流速度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呼吸和脈搏頻率的關系等解剖生理學的知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代醫(yī)學表明,脈搏是循環(huán)機能的綜合表現
,脈象因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情況改變而不同
。而且
,由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身體各內臟都有關聯(lián)
,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循環(huán)以一定影響
,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
,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因此
,盡管中國古代脈診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
,但卻是有著科學依據的。中國的脈診很早就傳到國外
,除鄰近的日本
、朝鮮等國外,大約在十世紀時已傳至阿拉伯
,十七世紀時傳至歐洲
,對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有著一定的影響。
五.治療方法
針灸是中國獨創(chuàng)性的一種治療方法
,其特點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
,或用火的溫熱燒灼局部位置,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這一療法大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
,古人就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經驗,以后發(fā)展為針炙
。周代以后逐漸形成為一項專門的治療方法
。針灸療法的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代古醫(yī)籍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
、《陰陽十一脈灸經》等帛書
,反映了當時經絡學說已基本確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秲冉洝泛汀峨y經》中詳細記載了人身十二正經
、奇經八脈和全身脈絡、腧穴以及它們的分布循行與針療
、刺法
、刺禁、炙法
、炙禁等具體內容
,并高度評價了經絡的“決死生,處百病
,調虛實”的重要作用
,對中國醫(yī)學和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經過長期的實踐和豐富的經驗累積
,到西晉時
,由皇甫謐進行了第一次較全面的總結,寫出了我國現存最早有系統(tǒng)的針炙專書──《針炙甲乙經》
,促進了我國針炙醫(yī)學的發(fā)展
。由于針灸療法簡便易行,經濟實用
,適應癥廣
,治療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
,提高抗病能力和鎮(zhèn)靜
、鎮(zhèn)痛等作用,沒有或極少副作用
,又可協(xié)同其它療法進行綜合治療
,因此深受人們的歡迎。針灸療法早在漢唐時就傳到日本
、朝鮮等國
,宋元后又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近些年來
,針刺麻醉的問世
,更震撼了國際醫(yī)學界,并已傳至國外
,影響了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
。故外國學者多稱譽中國為“針炙的祖國”。
六.外科學
在外科學方面,與西醫(yī)只重視局部和體表的醫(yī)治方法不同
,中醫(yī)堅持了整體的觀念
,既重視體表疾患的局部表現,更重視患者機體的內在變化
;既重視手術
、手法的治療,更重視機體抗病能力的增強
。這一思想
,在骨科治療中體現得更為突出。因此
,在治療過程中不僅注意了局部的處理
,而且強調適當的活動和功能鍛煉,同時配合活血化瘀和調理臟腑功能的藥物
,收到了良好的療效
。外科學方面的杰出成就,包括:
最早研究和描述人體的解剖結構:關于人體解剖
,在古醫(yī)書《內經》中有過生動而豐富的敘述
。如《靈樞·經水》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剖而視之”
。并對五臟六腑的形態(tài)
、大小、重量
,脈絡的長短
、走向,血液的清濁和閉管循環(huán)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且與現代解剖學的觀察大致相符
。北宋時的“歐希范五臟圖”對心、肝
、腎等內臟及大網膜的描述基本正確
;“存真圖”對胸腔內臟結構及消化、泌尿
、生殖系統(tǒng)等
,均有頗詳細的記述,且多為后世所采用
。我國在十一世紀時
,解剖學仍是比較先進的。但在西方醫(yī)學中,人體解剖學一般都發(fā)展得比較晚
,歐洲在十六世紀以前多為對動物的解剖
,很少有對人體解剖的研究,故我國的人體解剖學較國外至少要早十六個世紀
。
對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最早認識:對人體封閉式血液循環(huán)及其與心
、肺的密切關系,早在《內經》中已有較細致的描述
。如談到血與心的關系時說:“諸血者
,皆屬于心”。血在什么地方流呢
?《內經》明確指出“脈者
,血之府”。敘述血脈與肺的關系時
,《內經》說:“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毛脈合精”。這就是說
,肺與全身血脈相通
,肺將精華物質帶到人體各經脈,通過循環(huán)
,最后又流歸肺內
。古人認為血流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呢
?《內經》的回答是封閉管道式的
,并說“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
,在這里是指動靜脈兩類血管互相貫通
,循環(huán)全身,周而復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秲冉洝愤€對動、靜脈血液的性質進行了鑒別:“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
,其血滑
,刺之則射;陽氣蓄積
,久留而不瀉者
,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是根據血液流速
、顏色和能否噴射等性狀來鑒別動、靜脈血的最早文字記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嘘P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這些精辟論述
,較西方醫(yī)學對此的描述要早約兩千年
。
最先使用麻醉藥物進行腹腔手術:麻醉藥物的發(fā)明,是中醫(yī)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
。據《后漢書》記載
,東漢名醫(yī)華佗,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麻醉劑──麻沸散
,進行全身麻醉下的剖腹手術
。麻沸散的藥物組成早已失傳,據現代研究
,它可能與宋代竇材《扁鵲心書》
、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睡圣散
、草烏散
、蒙汗藥相類似。這些方子的主要藥物成份是曼陀羅花
,具有麻醉作用
。即使不算華佗的麻沸散,宋
、元
、明三代所用的麻醉藥也是世界最早的發(fā)明
。國外直至1805年
,日本的華岡青州方使用以蔓陀羅花為主的麻醉劑
,被譽為世界外科學麻醉史上的首創(chuàng),實際上比中國要晚得多
。手術后,縫合皮膚用的縫合線是魚鱗草
,采用魚鱗草縫合皮膚得需要技巧
,否則魚鱗草會斷,縫上魚鱗草后
,針眼讓草脹死
,草與皮肉不會產生粘連,傷口長好后
,魚鱗草可以抽出來
。后來縫合線又改成羊腸線
。
七.免疫學
中國還是免疫學的發(fā)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發(fā)
。公元四世紀初
,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記有“療猘犬咬人方”,即當人被狂犬咬傷后
,把咬人的狂犬殺掉
,取狂犬的腦子敷貼于傷口上,以防治狂犬病
。十九世紀時法國著名醫(yī)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年)防治狂犬病的療法,也是基于利用狂犬的病毒以增強免疫力
。隋代的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又指出
,服用“沙虱”(恙蟲幼蟲,形似小紅蜘蛛
,可傳播恙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谐傻募毮芍委燀οx病
。國外直至本世紀初
,才在感染該病毒的鼠類中獲得病原,制成疫苗
。中國古代在免疫學上最突出的貢獻
,是關于天花的防治,發(fā)明了人痘接種法
。種痘法發(fā)明于何時
,現說法不一,有說是始于宋代的
,有說是始于明代的
,但至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已經使用,則是無疑的
。大約在十七世紀末
,中國的人痘接種法傳到俄國,繼之又傳入歐洲
,對保護兒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公元1796年英國醫(yī)生琴納(Edward Jenner,1749—1823年)發(fā)明牛痘接種法后
,方逐漸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
早在上古時期,人類就飽受天花危害
。公元前一千多年
,無情的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
,尼羅河畔的居民難逃厄運,就連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
,在他的木乃伊面部
,就有著點點天花瘢痕。
公元1世紀
,天花傳到了中國
。東晉的南陽戰(zhàn)役之后,因為首先是在俘虜中發(fā)現此痘
,所以古人把它叫做“虜痘”
。到了唐宋時期,特別是15世紀以后
,由于交通發(fā)達
,車來人往,天花在我國的流行也日益廣泛
,不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
,皇宮里也有傳染。清順治皇帝駕崩時年僅24歲
,得的就是天花病
。
18世紀的歐洲,天花大流行
。學校停課
,工廠停產,戲院關門……整個歐洲有6 000多萬人死于天花
,麻子更是不計其數
。人們驚恐、戰(zhàn)栗
,畏痘如虎
。英國史學家馬考萊稱天花是“死神的忠實幫兇”。
幾千年來人類受盡天花的折磨
,難道就沒有什么辦法來戰(zhàn)勝這“死神的忠實幫兇”嗎
?人們一直在思考著,盼望著
,世界各地的醫(yī)學家們也在努力研究著
。而最早取得成功的,要算我們中國
。
人們注意到:在天花流行過程中,凡患過天花而康復的人
,就不會再得此病
。天花在古時也被稱為“百歲痘”
,就是因為人得過天花后便可以太平終身,甚至壽至百歲
。所以有人便嘗試用“種痘”的方法來預防天花
。方法是: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膿沾在針尖上,然后再刺在沒得過天花的人的皮膚里
,這人就會得一次輕微的天花
,待其康復后就不會再被傳染。這就是祖國醫(yī)學傳統(tǒng)的“以毒攻毒”學說的實際應用
。我國古代醫(yī)家就是據此創(chuàng)造了預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種法”
。明代董正山《種痘新書》記載:“自唐開元(712~756)年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
。這是預防天花的最早記載
。據清代朱純口《痘疹定論》記載:相傳宋真宗(989~1022)的丞相王旦,原本兒女滿堂
,可均死于天花
。后來老丞相又得一子,取名王素
,活潑可愛
,天資聰穎,是丞相的命根子
。丞相擔心他再遭厄運
,染上天花,便請來峨嵋山神醫(yī)為其種痘
。小王素種痘后7日發(fā)熱
,痘出甚好,13日結痂
。并且再未患天花
,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紀末
,人痘接種法已推廣到全國
,技術也逐漸完善。接種的方法也有很多
,如痘漿法
、痘衣法、旱苗法
、水苗法等
。明代隆慶年間,我國已經有了從人體上精選的毒性很小的“太平痘苗”
。清代朱奕梁《種痘心法》也有了關于“熟苗”選種的記載:用生苗接種小兒后
,挑選毒性小而出痘好的痂皮再接種另一小兒
,如此挑選,接種7次
,生苗就成熟苗了
。熟苗的防病效果好,危險性也小
。
這種人痘接種法也隨著國際交往而傳到了國外
。17世紀末,先后傳到了俄國和土耳其
。當時的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臉
,十分痛苦。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當地孩子的種痘效果很好
,就在1717年給自己的兒子也種了人痘
,后來,她隨丈夫回到英國
,便把這種中國的人痘接種法傳到了英國
。英國國王知道這件事后,還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
不久
,中國的人痘接種法又由英國傳到了歐洲各國和印度,直到世界各地
。1776年初
,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美軍首領喬治·華盛頓在軍隊面臨天花威脅
、兵源枯竭危及全軍之際
,毅然決定對駐地費城天花流行區(qū)的大陸軍全部接種人痘苗,避免了大陸軍實際上的瓦解
,從而使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華盛頓大規(guī)模接種人痘預防天花,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也使人痘接種法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但是接種人痘,實際上是人為地造成一次輕型天花感染
,難免有一定危險
。有的人會因此染病而導致死亡,這不能不說是人痘接種法的缺陷
。但在當時而言
,它確實起到了防止天花大規(guī)模危害的作用。它比英國的琴納(Jenner)醫(yī)生發(fā)明的牛痘接種法大約要早八個世紀。而且
,人痘苗的應用
,也為琴納發(fā)現牛痘苗提供了實踐基礎
。
八.著作成就
1.世界上的第一部藥學專著
在古人大量醫(yī)學實踐的基礎上
,我國于東漢時完成了第一部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這本書現雖已失傳
,但其豐富的內容仍被保留在以后歷代編修的本草書錄中
,并被列為我國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這部藥學經典
,較歐洲可與之比美的藥學書至少要早十六個世紀
。
2.世界上的第一部臨床醫(yī)學專書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yī)學專著。東漢張仲景在刻苦攻讀《內經》
、《難經》等醫(yī)書的基礎上
,結合當代人民與疾病對抗的豐富經驗,總結出我國醫(y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傷寒雜病論》
,后世將其分成兩部分
。其中《傷寒論》十卷,是闡述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專書
;另有《金匱要略》六卷
,其內容以臟腑辯證論述內科雜病為主,包括瘧疾
、中風
、心痛、黃疸
、吐血
、反胃等病癥。
《傷寒雜病論》不僅一直指導著我國醫(yī)學家的臨證治療
,而且還流傳到國外
,影響深遠,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yī)學巨著
。國外最早具有相當水平的專著是阿拉伯醫(yī)學家阿維森納所著的《醫(yī)典》
,但它比《傷寒雜病論》的成書至少要晚數百年。
3.世界上最早的煉丹文獻
東漢
魏伯陽總結了前人的經驗
,著成《周易參同契》
,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煉丹文獻,也是近代化學的前驅
。世界上的科學家們也公認煉丹術起源于我國
。
4.第一部脈象診斷學
脈診是我國醫(yī)學中望、聞、問
、切四診之一
,也是我國醫(yī)學中一種獨創(chuàng)的診斷方法。在《周禮》
、《內經》中早有較多這方面的記載
,歷代著名醫(yī)家,如扁鵲
、倉公
、仲景、華佗等
,都精通脈學
。西晉時,王叔和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
,總結了前人的有關經驗和資料
,完成了十卷《脈經》專著,對我國脈象診斷學的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
。其特點在于正確描述和區(qū)分各種脈象
,肯定了寸口(相當于手前臂高骨處的橈動脈部位)診法的定位診斷,并將脈
、證
、治三者結合進行分析,故對世界醫(yī)學影響很大
。早在公元五八二年
,我國的脈診學就傳到朝鮮、日本等國
,七百年后為阿拉伯醫(yī)學所吸收
,并于公元十世紀被中東醫(yī)圣阿維森納在他的名著《醫(yī)典》中引述。
5.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
我國南齊醫(yī)家龔慶宣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
,于公元四七五~五○二年間總結并著述了《劉涓子鬼遺方》
。這本書共三卷,扼要總結治療金瘡
、癰疽
、瘡癤和其它皮膚病等方面的經驗,收列內
、外治法處方約一百四十多個
,并最早創(chuàng)造了用水銀外治皮膚病的方法。我國運用水銀軟膏較國外至少要早六個多世紀
。
6.我國現存最早的傷科專著
唐代藺道人于公元八四一~八四六年間著述了《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全書只一卷
,重點敘述了關于骨折的處理步驟和治療方法,包括手技復位
、牽引
、擴創(chuàng)、固定等內容
;提出了對一般骨折復位后用襯墊固定
,并指出要注意關節(jié)活動;對開放性骨折
,則主張快刀擴創(chuàng)
,避免感染;對肩關節(jié)脫臼
,已能采用「椅背復位法」,這也是世界整骨學的首創(chuàng)
。半個世紀以后
,元代危亦林使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椎骨折也是世界上的創(chuàng)舉,英國達維氏直至一九二七年才提出此法
,較危氏法晚六百年
。
7.世界藥學史上的偉大著作
明朝李時珍總結我國千余年來中藥學的經驗,于一五九六年刊行了《本草綱目》
。此書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藥方一萬一千余條、插圖一千一百六十幅
,在當時可說是集我國中藥的大成
,不僅匯集了以往各藥學著作的精華,也對過去某些藥書記述錯誤及不真實的數據和結論作了一些糾正和批判
。據知
,十六世紀的歐洲,尚無能名之為植物學的著作
,直至一六五七年波蘭用拉丁文譯出本書后
,才推動了歐洲植物學的發(fā)展。在《本草綱目》成書后近兩百年
,林納才達到相同的水平
。由于《本草綱目》的輝煌成就,該書被稱譽為“東方醫(yī)學巨典”
,先后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是研究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的重要參考數據
。李時珍亦被列為世界著名科學家之一
。
8.世界上的第一部藥典
唐高宗時,李績等人對《本草經集注》詳加訂注,增藥一百一十四種
,分為玉石
、草、木
、獸
、禽、蟲
、魚
、果、菜
、米谷及有名未用等十一類
,凡二十卷,名為《新修本草》(后世稱為《唐本草》)
。別又撰《藥圖》二十五卷
、《圖經》七卷,一起于公元六五九年由唐皇頒布于世
。這是我國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撰頒布的藥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紐倫堡藥典》要早八百八十三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缎滦薇静荨窌珊蟀耸吣辏谌毡臼汲霈F傳抄本
。
9.世界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法醫(yī)學專著
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tǒng)的法醫(yī)學專著
,在法醫(y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以上所舉的一些事例外
,在中國醫(yī)學還有諸如種痘
、司法檢驗及營養(yǎng)療法等領域的創(chuàng)見和成就,也列居世界之顯位
。故有人說:中國除了“四大發(fā)明”外
,中醫(yī)藥應是對世界的第五大貢獻。從醫(yī)學發(fā)展史和現狀看
,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夸張
。
九.著名醫(yī)家
扁鵲
扁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民間醫(yī)家,擅長內
、外
、婦科、兒科治療技術
。其醫(yī)術特點為調節(jié)五臟六腑和以毒攻毒
。扁鵲曾為太子治尸厥
,實際上太子患的是羊毛疔。扁鵲擅長治療半身不遂
、頭痛
、癰、羊毛疔和瘀,在接骨和針刺上也有獨到之處
,在火灸方面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在學術上自成一派。扁鵲的醫(yī)術當時在列國中名列第一
,無人能比
,但他也很孤傲,個性極強
,我行我素
,經常出言不遜,得罪了不少人
,讓人下不了臺階
,砸了許多御醫(yī)們的飯碗。御醫(yī)們對其恨之入骨
,都有害他之心。后被秦國太醫(yī)李某派人騙到郊外用棍棒擊昏
,再用車碾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