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Starwort Root
〖異
名〗 沙參兒
、牛膽根。〖來
源〗 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lan-ceolata Bunge的根。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
。莖簇生,數(shù)回叉狀分枝,節(jié)稍膨大,密被毛茸。葉對生,披針形,上面疏被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短毛。聚傘花序,花梗細,有柔毛;萼片5,披針形,邊緣白色,膜質(zhì);花瓣5,白色,與萼片近等長,先端2裂;雄蕊10;子房上位〖產(chǎn)
地〗 生于干草原或石縫中
〖采
收〗 8-10月挖根
〖藥
材〗 根類圓柱形
,偶有分枝,長15-40cm,直徑1-2.5cm。表面淡黃色或黃白色,有扭曲的縱皺紋及支根痕,具孔狀凹陷,習(xí)稱“沙眼”。頂端有密集的疣狀突起的莖痕,習(xí)稱“珍珠盤”。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黃、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甘。銀柴胡飲片:類圓形或橢圓形厚切片,厚約2-3mm
,切面有裂隙〖藥用價值〗 含呋喃酸
〖主
治〗 清虛熱
〖性味歸經(jīng)〗 甘
〖用
法〗 3-10g
〖藥性說明〗 本品性寒清潤,味甘益陰
〖功效作用〗 1.退虛熱:主治肝腎陰虛發(fā)熱
【化學(xué)成分】絲石竹根含三萜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太平洋絲石竹內(nèi)提取的三萜皂甙
對于動脈硬化家兔所表現(xiàn)的興奮、脫毛以及肢體皮下類脂質(zhì)增厚等癥狀均有改善
有人認(rèn)為
【炮制】銀柴胡:揀去雜質(zhì),去聲
鱉血銀柴胡:取銀柴胡片
(每鋃柴胡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性味】甘苦
①《本經(jīng)逢原》:甘,微寒
②《醫(yī)林纂要》:苦,寒
③《陜西中草藥》:味甘微苦
性涼。
【歸經(jīng)】入肝
①《本經(jīng)逢原》:行足陽明、少陰
②《本草便讀》:入肝
【功用主治-銀柴胡的功效】清熱涼血
治虛勞骨蒸
①《本草經(jīng)疏》:治勞熱骨蒸
②《本草備要》:治勞疳良。
③《本草從新》:治虛勞肌熱骨蒸
④《醫(yī)林纂要》:堅腎水
⑤《本草求原》:清肺、胃
治五臟虛損
⑥《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涼血。
治肺結(jié)核潮熱
柴胡作為一位中草藥來說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柴胡的原料是富含營養(yǎng)的
,柴胡對很多疾病都有改善作用,正確的使用方式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功效與作用,這種藥材平時還是少吃,養(yǎng)生就看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1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柴胡,苦辛微寒
1
2、升清:柴胡味輕
,具升陽之性,能引中氣升達于上。李東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氣升達于上。”方如補中益氣湯、調(diào)中益氣湯、升陽湯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療清陽下陷、中氣不升、上氣不足之證。3
、散邪:柴胡的散邪作用,已為所重視,創(chuàng)“新方八陣”立方十五,柴胡占其十三方。均分別體現(xiàn)了柴胡具有寒散、溫散、平散、補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黃芩4、清熱:柴胡具有良好的清熱作用
,言其能治“寒熱邪氣”《傷寒論》有小柴胡湯專治熱傳少陽,熱入血室之證。清熱臨床常配伍黃芩、丹皮、梔子等品。無論外感熱邪或臟腑郁熱均可使之,其效驗迅捷。《藥性論》也謂其:“主時疾,內(nèi)外熱不解”。中藥柴胡的品種類別
1、北柴胡
特點: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
,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2 特點:根莖細,圓錐形 3 特點:葉較寬 4 特點:主根多單生 中藥柴胡的使用方法 1 2 3 4 5 中藥柴胡的.保存方法 大量中藥柴胡一般為壓縮打包,每件50公斤 中藥柴胡易蟲蛀,受潮生霉 貯藏期間 中藥柴胡的副作用 柴胡的主要成分是柴胡皂苷,而柴胡皂苷能導(dǎo)致腎上腺肥大 中藥柴胡的副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 一 二、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靜滴可致變態(tài)反應(yīng):主要有過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腫等 中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2 柴胡的藥理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柴胡“主心腹腸胃中結(jié)氣 1 柴胡辛散苦泄,微寒退熱 2、疏肝解郁,可治療肝氣郁結(jié) 柴胡辛行苦泄 3、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病毒 柴胡辛苦性寒 4、止咳作用 咳嗽是由中樞興奮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的 柴胡服用注意事項: 柴胡有小毒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639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柴胡藥理作用